2021年7月6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第十七《五下分结经第四》

卷五十六_诵名后诵第五_晡利多品第十七《五下分结经第四》
= “五下分结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五下分结(欲、恚、身见、戒禁取见、疑)缠心,如不知舍如真则五结转盛。故举果实乃至筏等譬喻示人当依此道此迹断绝五下分结。又说得四禅,住四无色定,更升进而终至得解脱。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复再三告诸比丘:“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
 
诸比丘亦再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鬘童子在彼众中。
= “鬘童子”:Malunkyaputta,比丘名。杂阿含卷十二第290经作「摩罗迦舅」。舍卫城人,毗舍种,波斯匿王财务官之子,长大出家,游行各处,闻佛说法后入佛门,得六神通。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于是,尊者鬘童子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
(tǎn) = 绽开[burstsplit](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白曰:“世尊曾说五下分结,我受持之。”
 
世尊问曰:“鬘童子,我曾说五下分结,汝受持耶?”
 
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说欲初下分结,是我受持,恚、身见、戒取、疑,世尊说第五下分结,是我受持。”
 
世尊诃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说五下分结?鬘童子,汝从何口受持我说五下分结耶?
“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意无欲想,况复欲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欲使。
= “彼性使”:巴利本作Anuseti Tv Ev' Assa Kamaraganusayo,彼可能有欲贪随眠潜在。
“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众生想,况复恚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恚使。
“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自身想,况复身见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身见使。
“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戒想,况复戒取必缠往耶?然彼性使故,说戒取使。
“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法想,况复疑心缠往耶?然彼性使故,说疑使。
“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此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
 
于是,尊者鬘童子为世尊面诃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彼时,世尊面前诃责鬘童子已,默然而住。
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扇扇佛。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善受善持。”
 
世尊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为欲所缠,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 “下分结:下界,欲界之分的烦恼。
“阿难,或有一为恚所缠,恚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恚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身见所缠,身见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身见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戒取所缠,戒取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戒取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疑所缠,疑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疑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
= “道迹”:Samicipatipada,此谓应该遵循的正确之道。
“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
= “实”:巴利本作Sara,树心。
“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不截根、茎,得实归者,终无是处。
“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
“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
“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
“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截根、茎,得实归者,必有是处。
“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
 
“阿难,依何道、依何迹,断五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不为欲所缠,若生欲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欲缠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恚所缠,若生恚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恚缠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身见所缠,若生身见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身见缠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戒取所缠,若生戒取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戒取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疑所缠,若生疑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疑缠便灭。
“阿难,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
 
“阿难,犹恒伽河,其水溢岸。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若有人来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于彼岸有事欲度,身无有力令我安隐浮至彼岸。’
“阿难,当知彼人无力。
“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净,不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羸人无有力也。
= “若有人觉、灭、涅槃”:巴利本作Yassa Kassaci Sakkayanirodhaya Dhamme Desiyamane,凡是任何人,当被指示有益于灭有身之法时。
“阿难,犹恒伽河,其水溢岸。
“若有人来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于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隐浮至彼岸。’
“阿难,当知彼人有力。
“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心向清净而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有力人。
 
“阿难,犹如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或有人来彼岸,有事则便求度,彼求度时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而可度者;我于彼岸有事欲度,当以何方便令我安隐至彼岸耶?’
“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于此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
(bēi) = 椑柿。古书上说的一种柿子,即现在的“油柿”,果实小,色青黑,可以制漆。亦称“漆柿”[persimmon](pí = 椭圆[ellipse])
“彼便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
“如是,阿难,若有比丘攀缘厌离,依于厌离,住于厌离,止息身恶故,心入离、定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
= “心入离、定故”:心入于由于离之定之故。
厌离 = 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
“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
“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
“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
“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
=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巴利本作Yan Tam Ariya Acikkhanti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 Tatiyam Jhanam Upasampajja Viharati,凡是诸圣所说:舍、有正念、乐住之第三禅成就而住。
“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
“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
“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
“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
“彼度一切色想,灭有碍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
= “不念若干想成就游”:巴利本作Nanattasannanam Amanasikara Ananto Akaso Ti Akasanancayatanam Upasampajja Viharati ,不作意种种想故,﹝知﹞「虚空无边」,而成就虚空无边处已,即安住。
= “若干想”:巴利本作Nanattasnna,种种想。
= “无量空处”:巴利本作Akasanancayatana,空无边处。
“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
“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
“彼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
= “无量识处”:巴利本作Vinnanancayatana,识无边处。
“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
“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
 
“云何升进得止息处?
“彼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无所有处成就游。
= “无所有处”:巴利本作Akincannayatana,无色界第三天。
“彼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犹去村不远,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树,破作片,破为十分,或作百分。
(bā) = 芭蕉[banana]
“破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叶叶,不见彼节,况复实耶?
(pǐ) = 用力使其脱离原来物体[break off]
“阿难,如是比丘若有所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彼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
= “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然而诸比丘却不速得无上。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
“甚奇!甚特!我为诸比丘依依立依,说舍离漏,说过度漏,然诸比丘不速得无上,谓毕究竟尽。
“所以者何?人有胜如故,修道便有精粗;修道有精粗故,人便有胜如。
= “胜如”:胜劣。
“阿难,是故我说人有胜如。”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