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星期三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第十七《箭毛经上第六》

卷五十七_诵名后诵第五_晡利多品第十七《箭毛经上第六》
= “箭毛经上”:本经叙说箭毛异学说瞿昙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不离,谓粗衣、粗食、少食、粗卧具、燕坐。佛则告以并不因此五法,而是以无上戒、无上慈、无上知见、说四谛、宿命智通作证或漏尽智通作证五法令诸弟子恭敬不离。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人而受夏坐。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
行乞食已,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往至孔雀林异学园中。
= “孔雀林异学园”:Moranivapa Paribbajakarama,近王舍城,为游行者之园,因饲养孔雀,故名。
 
尔时,孔雀林异学园中有一异学,名曰箭毛,名德宗主,众人所师,有大名誉,众所敬重,领大徒众,五百异学之所尊也。
= “箭毛”:Sakuludayi,又作善生优陀夷,为一异学游行僧名。亦即下文之优陀夷(Udayi)。
彼在大众喧闹娆乱,放高大音声,说种种畜生之论,谓论王、论贼、论斗、论食、论衣服、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空野、论海中、论国人民。
= “种种畜生之论”:长阿含卷八第八经散陀那经中作「遮道浊乱之言」,其中所举共二十七种。
(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彼共集坐论如是比畜生之论。
异学箭毛遥见佛来,敕己众曰:“汝等默然住,彼沙门瞿昙来,彼众默然,常乐默然,称说默然,彼若见此众默然者,或来相见。”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异学箭毛令众默然已,自默然住。
 
世尊往诣异学箭毛所,异学箭毛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善来!沙门瞿昙,沙门瞿昙久不来此,愿坐此座。”
 
世尊便坐异学箭毛所敷之座。
异学箭毛则与世尊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优陀夷,向论何等?以何事故共集坐此?”
 
异学箭毛答曰:“瞿昙,且置此论,此论非妙;沙门瞿昙欲闻此论,后闻不难。”
 
世尊如是再三问曰:“优陀夷,向论何等?以何事故共集坐此?”
 
异学箭毛亦再三答曰:“瞿昙,且置此论,此论非妙;沙门瞿昙欲闻此论,后闻不难。
“沙门瞿昙若至再三,其欲闻者,今当说之。
“瞿昙,我等与拘萨罗国众多梵志,悉共集坐拘萨罗学堂,说如是论:鸯伽摩竭陀国人有大善利,鸯伽摩竭陀国人得大善利,如此大福田众在王舍城共受夏坐,谓不兰迦叶。
= “拘萨罗”:Kosala,为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北岸,与恒河南岸之摩竭陀国对峙匹敌。其都城为舍卫国。
= “鸯伽摩竭陀国人”:Anga-Magadha,当时鸯伽国与摩竭陀国两国在政治上互相联合,故此处以「鸯伽摩竭陀国人」合称之。
= “不兰迦叶”:Purana-Kassapa,佛世六师外道之一。
“所以者何?瞿昙,不兰迦叶名德宗主,众人所师,有大名誉,众所敬重,领大徒众,五百异学之所尊也,于此王舍城共受夏坐。
“如是摩息迦利瞿舍利子、娑若鞞罗迟子、尼揵亲子、波复迦旃、阿夷哆鸡舍剑婆利。
= “摩息迦利瞿舍利子”:Makkhali-Gosala,佛世六师外道之一。
= “娑若鞞罗迟子”:Sanjaya-Belatthiputta,佛世六师外道之一。
= “尼揵亲子”:Nigantha Nataputta,佛世六师外道之一。
= “波复迦旃”:Pakudha Kaccayana,佛世六师外道之一。
= “阿夷哆鸡舍剑婆利”:Ajita Kesakambali,佛世六师外道之一。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瞿昙,阿夷哆鸡舍剑婆利名德宗主,众人所师,有大名誉,众所敬重,领大徒众,五百异学之所尊也,于此王舍城共受夏坐。
“向者亦论沙门瞿昙,此沙门瞿昙名德宗主,众人所师,有大名誉,众所敬重,领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之所尊也,亦在此王舍城共受夏坐。
 
“瞿昙,我等复作是念:‘今此诸尊沙门、梵志,谁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耶?非为弟子法骂所骂,亦无弟子难师,此一向不可、不相应,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 现在这些尊贤的沙门、梵志们,到底那一位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呢?那一位不被其弟子以法骂所骂,也没有弟子会难诘其师而说:『此一向为不可,为不相应,为不等说』,然后,便舍其师而去的吗?
“瞿昙,我等复作是念:‘此不兰迦叶不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为弟子法骂所骂,众多弟子难师,此不可,此不相应,此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瞿昙,昔时不兰迦叶数在弟子众举手大唤:‘汝等可住,无有人来问汝等事,人问我事,汝等不能断此事,我能断此事。’
(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而弟子于其中间更论余事,不待师说事讫。
“瞿昙,我等复作是念:‘如是此不兰迦叶不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为弟子法骂所骂,众多弟子难师,此不可,此不相应,此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如是摩息加利瞿舍利子、娑若鞞罗迟子、尼揵亲子、波复迦旃、阿夷哆鸡舍剑婆利。
“瞿昙,我等作如是念:‘此阿夷哆鸡舍剑婆利不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为弟子法骂所骂,众多弟子难师,此不可,此不相应,此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瞿昙,昔时阿夷哆鸡舍剑婆利数在弟子众举手大唤:‘汝等可住,无有人来问汝等事,人问我事,汝等不能断此事,我能断此事。’
“而弟子于其中间更论余事,不待师说事讫。
“瞿昙,我等复作是念:‘如是此阿夷哆鸡舍剑婆利不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为弟子法骂所骂,众多弟子难师,此不可,此不相应,此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瞿昙,我等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不为弟子法骂所骂,亦无弟子难师,此不可,此不相应,此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瞿昙,昔时沙门瞿昙数在大众,无量百千众围绕说法,于其中有一人鼾眠作声,又有一人语彼人曰:‘莫鼾眠作声!汝不欲闻世尊说微妙法,如甘露耶?’
(hān) = 酣睡时粗重的鼻息声[gruntsnore]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彼人即便默然无声。
“瞿昙,我等复作是念:‘如是此沙门瞿昙为弟子所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不为弟子法骂所骂,亦无弟子难师,此不可,此不相应,此不等说已,便舍而去。’”
 
世尊闻已,问异学箭毛曰:“优陀夷,汝见我有几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耶?”
 
异学箭毛答曰:“瞿昙,我见瞿昙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云何为五?沙门瞿昙粗衣知足,称说粗衣知足。
“若沙门瞿昙粗衣知足,称说粗衣知足者,是谓我见沙门瞿昙有第一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复次,沙门瞿昙粗食知足,称说粗食知足。
“若沙门瞿昙粗食知足,称说粗食知足者,是谓我见沙门瞿昙有第二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复次,沙门瞿昙少食,称说少食。
“若沙门瞿昙少食,称说少食者,是谓我见沙门瞿昙有第三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复次,沙门瞿昙粗住止床座知足,称说粗住止床座知足。
“若沙门瞿昙粗住止床座知足,称说粗住止床座知足者,是谓我见沙门瞿昙有第四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复次,沙门瞿昙宴坐、称说宴坐。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若沙门瞿昙宴坐,称说宴坐者,是谓我见沙门瞿昙有第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是谓我见沙门瞿昙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常随不离。”
 
世尊告曰:“优陀夷,我不以此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优陀夷,我所持衣,随圣力割截,染污恶色,如是圣衣染污恶色。
“优陀夷,或我弟子谓尽形寿衣所弃舍粪扫之衣,亦作是说:‘我世尊粗衣知足,称说粗衣知足。’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粗衣知足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故,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亦不相随。
 
复次,优陀夷,我食粳粮成熟,无䵃无量杂味。
(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kuàng) = 麦麸也。
“优陀夷,或我弟子尽其形寿而行乞食所弃舍食,亦作是说:‘我世尊粗食知足,称说粗食知足。’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粗食知足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故,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亦不相随。
 
“复次,优陀夷,我食如一鞞罗食,或如半鞞罗。
= “鞞罗”:Beluva,木瓜。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优陀夷,或我弟子食如一拘拖,或如半拘拖,亦作是说:‘我世尊少食,称说少食。’
= “拘拖”:Kosaka,一种盛装食物之器物,即指钵。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少食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故,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亦不相随。
 
“复次,优陀夷,我或住高楼,或住棚阁。
(péng) = 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或小屋[shed]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通“搁”。放置,搁置[putplace]/停顿;耽搁[stopdelay])
“优陀夷,或我弟子彼过九月、十月,一夜于覆处宿,亦作是说:‘我世尊粗住止床座知足,称说粗住止床座知足。’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粗住止床座知足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故,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亦不相随。
 
“复次,优陀夷,我常作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我弟子过半月一入众,为法清净故,亦作是说:‘我世尊宴坐,称说宴坐。’
= “我常作闹比丘为法清净故”:巴利本作Savaka Arannaka Pantasenasana Arannavanapatthani Pantani Senasanani Ajjhogahetva Viharati.Te Anvaddhamasam Samghamajjhe Osarati Patimokkhuddesaya,诸弟子住闲林者、住边地坐卧处者,潜入森、林、薮、边地而住。他们每半月为了诵戒而入众。
(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宴坐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故,不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亦不相随。
“优陀夷,我无此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优陀夷,我更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云何为五?优陀夷,我有弟子,谓无上戒称说我:‘世尊行戒大戒,如所说所作亦然,如所作所说亦然。’
= “无上戒:巴利本作Adhisila,增上戒。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无上戒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复次,优陀夷,我有弟子,谓无上智慧称说我:‘世尊行智慧,极大智慧,若有谈论来相对者,必能伏之,谓于正法、律不可说,于自所说不可得说。’
= “无上智慧”:巴利本作Adhipanna,增上慧。
(fú) = 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俯伏;趴下[lie prostrate](潜藏;埋伏[ambush]/通“服”。佩服,信服[have respect for sb.completely acceptbe convinced])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无上智慧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复次,优陀夷,我有弟子,谓无上知见称说我:‘世尊遍知非不知,遍见非不见,彼为弟子说法,有因非无因,有缘非无缘,可答非不可答,有离非无离。’
= “无上知见”:巴利本作Abhikkantananadassana,最胜智见。
“优陀夷,若我弟子因无上知见故,称说我者,彼因此处,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复次,优陀夷,我有弟子,谓厌爱箭而来问我:‘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
= “谓厌爱箭”:巴利本作Dukkhena Dukkhotinna Dukkhapareta,被苦所苦恼,被苦所打败。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我即答彼:‘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
“优陀夷,若我弟子而来问我,我答可意令欢喜者,彼因此处,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复次,优陀夷,我为弟子或说宿命智通作证明达,或说漏尽智通作证明达。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优陀夷,若我弟子于此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得至彼岸,无疑无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者,彼因此处,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优陀夷,是谓我更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尊重、供养、奉事我,常随不离。”
 
于是,异学箭毛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瞿昙,甚奇!甚特!善说妙事,润泽我体,犹如甘露。
“瞿昙,犹如大雨,此地高下,普得润泽。
“如是沙门瞿昙为我等善说妙事,润泽我体,犹如甘露。
“世尊,我已解。
“善逝,我已知。
“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异学箭毛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