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增一阿含经-卷第六《利养品第十三》

卷第六_一法_利养品第十三
 
#93、本经叙说修罗陀比丘本修头陀行,后因受蒲呼国王供养,心生染着,渐舍阿练若行,为白衣屠牛杀生,身坏命终,堕大地狱;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使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
= 受人的利养,乃甚为不易消化之事,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为之处(涅槃寂静)。
“所以然者?若修罗陀比丘不贪利养者,终不于我法中,舍三法衣而作居家。
= “修罗陀”:Suradha,又作须罗陀,译为善得。
 
“修罗陀比丘本作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或正中食,树下露坐,乐闲居之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行,行此头陀。
= “五纳衣”:指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等五种;又指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牛嚼衣、奶母弃衣等五种,为印度人所忌讳,弃之不用者。纳衣,又作衲衣、衲袈裟,即以朽故破弊之布缝补制成之法衣。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十二法人/十二头陀行 =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关于头陀行,亦有十三、十六种等说。
在阿兰若处
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
常行乞食
即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
次第乞食
即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
受一食法
即日仅受一食,以免数食妨碍一心修道。
节量食
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若恣意饮啖,腹满气涨,妨损道业。
中后不得饮浆
即过中食后不饮浆,若饮之心生乐着,不能一心修习善法。
着弊纳(衲)衣
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
但三衣
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
冢间住
即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
树下止
效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
露地住
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但坐不卧
若安卧,虑诸烦恼贼常伺其便。
 
“是时,修罗陀比丘常受蒲呼国王供养,以百味之食,日来给与。
(pú) = 香蒲[cattail]
 
“尔时,彼比丘意染此食,渐舍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正中食,树下露坐,闲居之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体。
“尽舍此已,去三法衣,还为白衣;屠牛杀生,不可称计,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诸比丘,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
“若未生利养心,制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4、本经叙说灭味欲一法,得证神通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神通,诸漏得尽。
= “神通”:Abhinna,即佛、菩萨等依定慧力所示现无碍自在之妙用。
“云何为一法?所谓味欲。
= “味欲”:Rasa-kama,为五欲之一,即对味境起染着之情欲。
“是故,诸比丘,当灭此味欲,我证汝等成神通果,诸漏得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众生著此味,死堕恶趣中,今当舍此欲,便成阿罗汉。
 
“是故,诸比丘,常当舍此味著之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5、本经叙说摩利夫人借城内一长者丧子事件为波斯匿王解说恩爱别离、怨憎会苦,皆是愁忧,无有欢乐,终于使王归信佛陀。中部Piyajatika-sutta,爱生经、中阿含第216经爱生经、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二佛说子命过经、后汉安世高译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于舍卫城内,有一长者,适丧一子,甚爱敬念,未曾能舍。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彼见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来,不停一处。
若见人时,便作是语:“颇有见我儿乎?”
 
尔时,彼人渐渐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
= “祇洹精舍”:又作祇园精舍,祇陀林,为祇树给孤独园之略称。
尔时,彼人白世尊曰:“瞿昙沙门,颇见我儿乎?”
 
世尊告长者曰:“何故颜貌不悦,诸根错乱?”
 
尔时,长者报瞿昙曰:“焉得不尔?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舍我无常,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我今问沙门,见我儿耶?”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问: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子舍汝无常,岂得不念乎?”
= “如是,长者不念乎”:巴利本作:「居士!如是,居士!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起。」(居士言:)「世尊!何人作如是思云:『愁、悲、苦、忧、恼由爱生,由爱起。』世尊!由爱生,由爱起者喜乐也!」
=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爱生经第五》: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尔时,彼人闻世尊所说,不入其怀,便舍而退去;前行见人,复作是语:“沙门瞿昙说言曰:‘恩爱分别,便有快乐。’
= “恩爱分别”:恩爱的分别(和有恩爱之人别离的话)。
怀(huái) = 想念,怀念[think ofmissyearn for](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胸口;怀抱里[bosom]/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如沙门所说,为审尔不?”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前人对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
 
当于尔时,去舍卫城不远,有众多人而共博戏。
=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爱生经第五》:尔时,胜林于其门前有众多市郭儿而共博戏。
(bó) = “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大[largebig]。与“小”相对。(宽广;广搏[extensive]/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赌,博弈[gamble])
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此诸男子聪明智慧,无事不知;我今当以此义问彼诸人。”
 
尔时,即诣博戏所,问众人曰:“沙门瞿昙向我说曰:‘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者快乐。’
“诸人等今于意云何?”
 
是时,诸博戏者报斯人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言快乐者,此义不然。”
=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爱生经第五》:梵志,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梵志,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是时,彼人便作是念:“审知如来言终不虚妄!云何恩爱别离,当有乐耶?此义不然。”
 
尔时,彼人入舍卫城,至宫门外称:“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者快乐。’”
 
尔时,舍卫城及中宫内,普传此语,靡不周遍。
(mǐ) = 无;没有[nonot]
当于尔时,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楼之上相娱乐戏。
尔时,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门瞿昙审有斯语:‘恩爱离别、怨憎之会,此皆快乐。’”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 “摩利”:Mallika,又作末利,译为胜鬘。为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王妃,原为释迦族婢女,佛入城乞食时,持饭供佛,愿舍婢身而得富贵,后果嫁波斯匿王。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七。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夫人报曰:“吾不从如来闻此言教,设当如来有此教者,事亦不虚。”
 
王波斯匿告曰:“犹如师教弟子:‘为是、舍是。’
= 犹如师甫之教示其弟子那样,师父说:『你去作这!你去舍这!』
“弟子报言:‘如是,大师。’
“汝今摩利亦复如是,彼瞿昙沙门虽作是说,汝应作是言:‘如是不异,无有虚妄。’
“然卿速去,不须在吾前立。”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尔时,摩利夫人语竹膊婆罗门曰:“汝今往诣祇洹精舍,到如来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复以此义具白世尊云:‘舍卫城内及中宫人有此言论:“沙门瞿昙言: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不审世尊有此教耶?’
= “竹膊:巴利本作Nalijangha,那利鸯伽,波斯匿王之大臣。
(bó) = 肩臂[arm]
“若世尊有所言说者,汝善承受,还向我说。”
 
是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教敕,寻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问讯;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时,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礼世尊足,问讯如来起居轻利,游步康强乎?训化盲冥,得无劳耶?”
(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
复作是语:“此舍卫城内普传此言:‘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不审世尊有是言教耶?”
 
尔时,世尊告竹膊婆罗门曰:“于此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东西驰走,见人便问:‘谁见我子?’
“然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皆无有欢乐。
“昔日此舍卫城中,复有一老母无常,亦复狂惑,不识东西;复有一老父无常;亦复有兄弟姊妹皆悉无常。
= “老母无常”:其母死亡。
= “不识东西”:不知东西南北,而乱跑乱寻。
“彼见此无常之变,生狂失性,不识东西。
“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人新迎妇,端正无双。
(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married woman](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尔时,彼人未经几时,便自贫穷。
“时,彼妇父母见此人贫,便生此念:‘吾当夺女,更嫁与余人。’
“彼人窃闻妇家父母欲夺吾妇,更嫁与余家。
“尔时,彼人衣里带利刀,便往至妇家。
“当于尔时,彼妇在墙外纺作。
(fǎng) = 将丝麻纤维制成纱或线[spin]
“是时,彼人往至妇父母家问:‘我妇今为所在?’
“妇母报言:‘卿妇在墙外阴中纺作。’
“尔时,彼人便往至妇所;到已,问妇曰:‘云卿父母欲夺汝更余嫁耶?’
“妇报言:‘信有此语,然我不乐闻此言耶!’
(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果真,的确[certainly])
“尔时,彼人即拔利剑,取妇刺杀,复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复作是语:‘我二人俱取死。’
“婆罗门,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此皆愁忧,实不可言!”
 
尔时,竹膊婆罗门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诸恼,实苦不乐。
“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舍我无常,昼夜追忆,不离心怀。
“时我念儿,心意狂惑,驰走东西,见人便问:‘谁见我儿?’
“沙门瞿昙今所说者,诚如所言。
(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国事烦多,欲还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竹膊婆罗门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去;往来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缘具白夫人。
 
时,摩利夫人复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问,唯愿大王事事见报!云何,大王,为念琉璃王子不?”
= “琉璃”:Vidudabha,又作鞞留罗、毗琉璃,译为恶生王,为波斯匿王与摩利夫人所生之子,后篡位、弑兄,并歼灭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参阅增一阿含等见品第299经。
(bào) = 断狱,判决罪人[judge](报答,报酬[recompenserepay]/报告,答复[report])
 
王报言:“甚念爱愍,不去心首。”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爱抚;抚养[show tender care offoster])
 
夫人问曰:“若当王子有迁变者,大王,为有忧也?”
 
王复报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问曰:“大王当知:恩爱别离,皆兴愁想。
“云何,大王,为念伊罗王子乎?”
 
王报言:“我甚爱敬!”
 
夫人问曰:“大王,若当王子有迁变者,有愁忧耶?
 
王报言:“甚有愁忧!”
 
夫人报言:“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
“云何,大王,念萨罗陀刹利种不?”
 
王报言:“甚爱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萨罗陀夫人有变易者,大王为有忧耶?”
 
王报言:“吾有愁忧。”
 
夫人言:“大王,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爱念汝。”
 
夫人言:“设当我身有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设汝身有变易,便有愁忧。”
 
“大王,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无欢乐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念迦尸、拘萨罗人民乎?”
= “迦尸、拘萨罗”:Kasi-Kosala,迦尸和拘萨罗为二大国名,均由波斯匿王所统治。
 
王言:“我甚爱念迦尸、拘萨罗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萨罗人民设当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迦尸、拘萨罗人民当有变易者,我命不存,况言愁忧乎?
“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力,当得自存。
“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况不生愁忧乎?”
=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爱生经第五》:末利,我所具足五欲功德自娱乐者,由彼二国,若加尸及拘萨罗国当变易异者,我乃至无命,况复不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爱别离,皆有此苦,无有欢乐。”
 
尔时,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说:“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说此法;若当彼沙门瞿昙来者,尔乃可得共言论。”
 
复语夫人:“自今以后,当更看汝胜于常日,所著服饰与吾无异。”
 
尔时,世尊闻摩利夫人与大王立此论本,告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聪明,设当王波斯匿问我此语者,我亦当以此义向彼王说之,如夫人向王所说而无有异。”
 
又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牢固,所谓摩利夫人是。”
= “优婆斯”:Upasika,又作优婆夷,译为近事女、清信女,能亲近、事奉三宝,在家学佛的女子。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6、本经叙说佛为那忧罗公长者说身是苦,虽身有病,应令心无病。舍利弗复为那忧罗公长者广释此义。相应部Nakulapita,那拘罗父、杂阿含卷五第109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拔祇国尸牧摩罗山鬼林鹿园中。
= “拔祇”:Bhagga,国名,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之联邦共和国,以吠舍离为都城。
= “尸牧摩罗山”:Sumsumara-giri,城邑名,译为鼍山、胶鱼山,杂阿含卷五第109经作「设首婆罗山」。
= “鬼林鹿园”:Bhesakalavana-migadaya,又作恐怖林鹿野苑、恐怖鹿林。
 
尔时,那忧罗公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复抱病,多诸忧恼;唯愿世尊随时教训,使众生类长夜获安隐!”
= “那忧罗公”:Nakulapita,又作那拘罗,译为那忧罗父、那酤罗父、具足六法为佛陀所赞叹。阿罗汉具德经:「具足能行清净戒法,那酤罗父乌波萨哥是。」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长者当知:其有依凭此身者,正可见须臾之乐;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贵。
(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是故,长者,虽身有病,令心无病。
“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说斯言,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复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问斯义。”
 
是时,舍利弗去彼不远,在树下坐。
是时,那优罗公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舍利弗问长者:“颜貌和悦,诸根寂静,必有所因;长者,故当从佛闻法耶?”
 
时,长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颜貌焉得不和悦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gài) = 灌注[irrigate]
(guàn) = 灌水[Guan River](浇;灌溉[irrigate]/流注[pour])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长者报言:“于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我白世尊曰:‘年朽长大,恒抱疾病,多诸苦痛,不可称计;唯愿世尊分别此身,普使众生,获此安隐!’
“尔时,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长者,此身多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
“‘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臾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
“‘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
“‘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见溉灌。”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更不重问如来此义乎?云何身有患、心有患?云何身有病、心无病?”
 
长者白舍利弗言:“实无此辩重问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无患。
“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辩,愿具分别!”
 
舍利弗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对曰:“如是,舍利弗。”
 
从彼受教。
 
舍利弗告长者曰:“于是,长者,凡夫之人不见圣人,不受圣教,不顺其训;亦不见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
“彼计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会一处。
“彼色、我色以集一处,色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
“痛、想、行、识皆观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彼识、我识合会一处。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
“如是,长者,是为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长者问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无患耶?”
 
舍利弗言:“于是,长者,贤圣弟子承事圣贤,修行禁法,与善知识从事,亲近善知识。
“彼亦不观我有色;不见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见色是我所,我是色所。
“彼色迁转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忧、苦恼、忧色之患;亦复不见痛、想、行、识。
“不见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亦不见识我所,亦不见我所识。
= “亦不见识我所,亦不见我所识”:拟作「亦不见识是我所,亦不见我是识所」。「我所」指我所有,「识所」指识所有。
“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于中不起愁忧、苦恼。
“如是,长者,是为身有患而心无患。
“是故,长者,当作是习,遗身去心,亦无染著。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那忧罗公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97、本经叙说佛因江侧婆罗门而告诉诸比丘,有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必堕地狱,反之将生天上,江测婆罗门闻法出家,证阿罗汉果。中部Vatthupama-sutta,布喻经、中阿含第九十三经水净梵志经、失译佛说梵志计水净经、杂阿含卷四十四第1169经,参阅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99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江侧婆罗门身负重担,便至世尊所;到已,舍担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
= “江侧婆罗门”:Sundarika-Bharadvaja,又作孙陀罗谛利。杂阿含卷四十四第1169经作「孙陀利河侧婆罗门」。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尔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今日沙门瞿昙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我今清净,与沙门瞿昙等无有异。
“所以然者?沙门瞿昙食好粳粮,种种肴馔;今我食果蓏以自济命。”
(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luǒ) = 草本植物的果实[melongourdcucumberetc.]
 
尔时,世尊以知婆罗门心中所念,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云何为二十一结?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嫉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
(jì) = 憎恨[hate](嫉妒[be jealous of]/顾忌[scruple]/禁忌;忌讳[tabooavoidshun])
“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犹如白氎新衣,久久朽故,多诸尘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黄、赤、黑终不得成。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何以故?以有尘垢故。
“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设复有人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堕地狱中。
“犹如新净白氎,随意欲作何色,青、黄、赤、黑必成其色,终不败坏。
“所以然者?以其净故。
“此亦如是,其有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生天上,不堕恶趣。
 
“若彼贤圣弟子起瞋恚心结,观已,便能息之。
“起恚害心结、起睡眠心结、起调戏心结、起疑心结、起怒心结、起忌心结、起恼心结、起嫉心结、起憎心结、起无惭心结、起无愧心结、起幻心结、起奸心结、起伪心结、起诤心结、起憍心结、起慢心结、起妒心结、起增上慢心结、起贪心结。
 
“若彼贤圣弟子无瞋、无恚、无有愚惑,心意和悦,以慈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
“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限无量,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悲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
“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悲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喜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
“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喜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护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
= “护心”:又作舍心,为四无量心之一,即超越怨亲憎爱之平等心。
“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护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便于如来所成于信根,根本不移,竖高显幢,不可移动。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诸天、龙、神、阿须伦、沙门、婆罗门,或世人民,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亦复成就于法。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祐
Bhagavant,又作世尊。
 
“如来法者,甚为清净,不可移动,人所爱敬。
“如是智者当作是观,便于中而得欢喜,亦复成就于众。
 
“如来圣众甚为清净,性行纯和,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圣众者,四双八辈。
= “四双八辈”: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实可承事。
“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诸结使尽,亦无沾污,性行柔软,逮于神通,便得自识无量宿命事,所从来处,靡不知之。
= “结使”: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自在,故谓之「结」;又能随逐众生,驱使众生,故谓之「使」。
(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blame])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接触[touch with])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成败劫、无数不成败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受命长短,从彼终生彼间,从彼终生此间,如是自识无数宿命事。
= “成劫、败劫”:成劫(Vivatta-kappa)、败劫(Samvatta-kappa)。一般计算时间之单位,例如年、月、日、时、分等难以用来表示较长较大之时间观念,故以「劫」称之。世界成立之时期称为「成劫」;成立后,有生物居住于其上之时期称为「住劫」;世界再度破坏之时期称为「败劫」;世界之破坏殆尽,空无之时期称为「空劫」。
 
“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知众生心所念之事。
“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心行恶,诽谤贤圣,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生三恶道,趣泥犁中。
泥黎/泥梨/泥犁 = Niraya(音译泥啰耶),Naraka(音译捺洛迦)之略译。意即地狱。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或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正见、无有邪见,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
“是谓清净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无有结使,心性柔软,逮于神通。
“复以漏尽通而自娱乐。
“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复观苦尽,复观苦出要,如实知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彼作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有漏/欲漏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见漏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如是,比丘,贤圣弟子心得解脱,虽复食粳粮、善美种种肴膳,抟若须弥,终无有罪。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所以然者?以无欲、尽爱故,以无瞋、尽恚故,以无愚痴、尽愚痴故,是谓比丘中比丘,则内极沐浴已。”
(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润泽[moisten])
 
尔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曰:“瞿昙沙门,可往至孙陀罗江侧沐浴。”
= “孙陀罗江”:Sundarika,流经憍萨罗国之河。中阿含第九十三经水净梵志经作「多水河」。
 
世尊告曰:“云何,婆罗门,名之为孙陀罗江水?”
 
婆罗门曰:“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
= “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中阿含第九十三经水净梵志经作:「此是世间斋洁之相、度相、福相。」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诸恶皆悉除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此身无数劫,经历彼河浴,及诸小陂池,靡不悉周遍。
(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愚者常乐彼,暗行不清净,宿罪内充躯,彼河焉能救?
(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
 净者常快乐,禁戒清亦快,清者作清行,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行慈不杀生,守诚不妄语,心等无增减,
 汝今于此浴,必获安隐处;彼河何所至?犹盲投乎冥。”
= 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你现在在此河中沐浴的话,就必定能获得安隐的地方;不然的话,则在那个河中洗浴后,能到什么地方去呢?有如盲人之投入于冥暗之中而已的。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止!止!瞿昙,犹如偻者得伸,暗者见明,迷者示道,于暗室燃明,无目者为作眼目。
(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说此妙法,愿听为道!”
= 愿佛允其出家。
 
尔时,江侧婆罗门即得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 “具足戒”:Upasampada,出家之男女,年满二十,男受二百五十戒,女受三百四十八戒,谓受「具足戒」,得称比丘、比丘尼。
是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孙陀罗谛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8、本经叙说释提桓因以偈问佛,施谁福最尊。佛以偈回答,施僧福最胜,获福无量。相应部Yajamanam,行供牺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尔时,释提桓因日时已过,向暮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尔时,释提桓因即以偈颂问如来义:
 
“能说能宣布,渡流成无漏,以渡生死渊,今问瞿昙义。
生死渊 = 以生死令人沉没,故以渊譬喻之。
 我观此众生,所作福祐业,造行若干种,施谁福最尊?
 尊今灵鹫山,唯愿演此义,知释意所趣,亦为施者宣。”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四趣造福无,四果具足成,诸学得迹人,宜信奉其法。
= “四趣造福无,四果具足成”:巴利本作Cattaro Ca PatipannaCattaro Ca Phale Thita,四向道者,四果住立者,指四双八辈贤圣。四趣(Cattaro Patipanna),即四向: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四果」指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四趣的人,造福为无穷尽的,四果的圣贤,乃具足而完成福德的人;这些诸位有学、无学而得道迹的人,都宜于信奉其法。
 无欲亦无恚,愚尽成无漏,尽度一切渊,施彼成大果。
 诸此众生类,所作福德业,造行若干种,施僧获福多。
 此众度无量,犹海出珍宝,圣众亦如是,演慧光明法。
 拘翼彼善处,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计,最胜之所说。”
= “拘翼”:Kosika,即释提桓因。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已,即礼佛足,便于彼退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9、本经叙说释提桓因探须菩提病,须菩提为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以白治白,以黑治黑;犹如有毒药,亦有害毒药;三毒一切皆空,无人、无我,乃至无有男女。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须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侧,别作屋庐而自禅思。
= “须菩提”:Subhuti,译为空生、善现、善业。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常行布施而能不灭,解空第一,须菩提是。」本文录偈作「善业」。
(lú) = 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hutcottage](亦泛指简陋居室。)
尔时,尊者须菩提身得苦患,甚为沉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为从何生?复从何灭?为至何所?”
尔时,尊者须菩提便于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专精一心,结跏坐,思惟诸入,欲害苦痛。
= “诸入”:即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思惟诸入,欲害苦痛”:思惟诸入(六入,六根)之欲害、苦痛的事情。
 
尔时,释提桓因知尊者须菩提所念,便以偈敕波遮旬曰:
= “波遮旬”:Pancasikha,又作般遮翼,译为五髻、五结乐子,为执乐神之名,常为帝释演奏伎乐。参阅长阿含经第十四经释提桓因问经。
 
“善业脱诸缚,居在灵鹫山,今得极重患,乐空诸根定。
= “善业”:须菩提(Subhuti)之意译。
 速来往问疾,觐省尊上颜,既得获大福,种德莫过是。”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时,波遮旬对曰:“如是,尊者。”
 
尔时,释提桓因将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顷,便从三十三天没,来至灵鹫山中,离尊者须菩提不远,复以此偈语波遮旬曰:
 
“汝今觉善业,乐禅三昧定,柔和清净音,令使从禅起。”
= “从禅起”:指出定,与「从禅觉」同。
 
波遮旬对曰:“如是。”
 
尔时,波遮旬从释提桓因闻语已,便调琉璃之琴,前至须菩提所,便以此偈叹须菩提曰:
 
“结尽永无余,诸念不错乱,诸尘垢悉尽,愿速从禅觉。
 心息渡有河,降魔度诸结,功德如大海,愿速从定起。
 眼净如莲华,诸秽永不著,无归与作归,空定速时起。
= “无归与作归”:以无所归处为作归之处的圣者。
 渡四流无为,善解无老病,以脱有为灾,唯尊时定觉。
= “四流”:Cattaro Ogha,又作四瀑流,即漂流善品的四种烦恼:(一)欲瀑流(Kamogha)、(二)有瀑流(Bhava-ogha)、(三)见瀑流(Ditthi-ogha)、(四)无明瀑流(Avijja-ogha)。增一阿含增上品第273经作:「如来亦说有四流法,若一切众生没在此流者,终不得道。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五百天在上,释主躬自来,欲觐圣尊颜,解空速时起。”
= “释主”:即释提桓因,三十三天之主。
= “解空”:指须菩提尊者,为「解空第一」比丘。
 
尔时,尊者须菩提即从座起,复叹波遮旬曰:“善哉!波遮旬,汝今音与琴合,琴与音合,而无有异;然琴音不离歌音,歌音不离琴音,二声共合,乃成妙声。”
 
尔时,释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须菩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云何,善业,所抱患苦有增损乎?今此身病为从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 云何呢?善业!您所抱的患苦,有增损吗?现在此身的疾病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所生的呢?是由身生出来的呢?是由意生出来的呢?
 
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
= 法法自生(世上的每一法,都是自生的),法法自灭(所有之法,均为自灭的);法法都是相互而动(法法相动,法与法相互为因,互相为缘,而动-起),法法自息(法与法,均为是自己息灭,互相为之因,相互为其缘之时,也自会消灭)。
“犹如,拘翼,有毒药,复有害毒药。
“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
= “黑法”:即恶法。
= “白法”:即善法。
“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
“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
“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果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
= “雕”:通凋,残、零落之意。
(diāo) = 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eagle](通“彫”。引申为雕刻[carve]/“凋”的古字。凋零[wither])
(báo) = 冰雹[hail]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
“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
 
是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我亦有愁忧苦恼,今闻此法无复有愁忧。
“众事猥多,欲还天上。
(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己亦有事及诸天事,皆悉猥多。”
 
时,须菩提言:“今正是时,宜可时去。”
 
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前礼须菩提足,绕三匝而去。
 
是时,尊者须菩提便说此偈:
 
“能仁说此语,根本悉具足,智者获安隐,闻法息诸病。”
 
尔时,释提桓因闻尊者须菩提所说,欢喜奉行。
 
调达及二经,皮及师利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