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_四法_声闻品第二十八
#245、本经叙说:(一)目揵连、迦叶、阿那律、宾头卢四大声闻,共议化度罗阅城中不信三宝、不作功德者。(二)阿那律、迦叶、目揵连各往跋提处度化,目揵连为说五大施,跋提终舍悭吝而得法眼净。(三)宾头卢往化老母难陀,令持饼至佛所,如来教施饼于佛及四众,并为说法,老母难陀即得法眼净。(四)优婆迦尼闻兄姊受如来法化,欣喜至佛所;又因阿阇世赐予饮食之故,遣使问佛有关优婆塞饮食及持戒之法。佛言能使善法增益,不善法减损之饮食可亲近;犯一戒,死堕地狱;若能持戒,得生善处。(五)佛教比丘授三皈五戒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是时,四大声闻集在一处,而作是说:“我等共观此罗阅城中,谁有不供奉佛、法、众作功德者,由来无信者,当劝令信如来、法、僧。”
四大声闻 = 指受佛敕,不入涅槃,永住世间护持教法,饶益有情,令彼等得胜果报之四大阿罗汉。然诸经论所举之名称不一:
|
|||
增一阿含经卷44
|
增一阿含经卷20
|
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
宝星陀罗尼经卷三
|
大迦叶。入鸡足山,待弥勒出世,方取灭度。
|
大迦叶
|
迦叶(行第一)
|
富楼那(Punna)
|
君屠钵汉(梵Kunda-dhana,又作君屠钵叹、君徒般叹)
|
大目犍连
|
目连(定第一)
|
大目犍连
|
宾头卢
|
宾头卢
|
舍利弗(Sariputta,慧第一)
|
舍利弗
|
罗云(Rahula)
|
阿那律
|
须菩提(Subhuti,解第一)
|
须菩提
|
尊者大目揵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那律、尊者宾头卢。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揵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 “迦叶”: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Mahakassapa),少欲知足,喜持头陀行,为第一次结集经、律之上首。佛曾让半座予迦叶,参阅杂阿含卷三十一第894经。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 “宾头卢”:Pindola,此为略称,全称为宾头卢颇罗堕(Pindolabharadvaja),又作宾度罗拔啰堕舍,宾头卢是名字,译为乞、洛、
不动,颇罗堕是姓,译为捷疾、利根、重瞳,为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于给孤独长者女请供佛及比丘僧时现神足,佛陀敕令不得取涅槃,以护持如来正法。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一。又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说法之音如师子吼,宾度罗拔啰堕舍苾刍是。」
尔时,有长者名跋提,饶财多宝,不可称计,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仆从,皆悉备具。
= “跋提”:又作跋提梨迦(Bhaddiya),译为贤善、最胜,王舍城人。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又复悭贪,不肯布施,于佛、法、众无有毫厘之善,无有笃信,故福已尽,更不造新,恒怀邪见:无施、无福、亦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及得阿罗汉者,亦复无有而取证者。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厘(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彼长者有七重门,门门有守人,不得使乞者诣门。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复以铁笼络覆中庭中,恐有飞鸟来至庭中。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庭(tíng) = 厅堂[hall]。(堂阶前的院子[front
courtyard]。)
中庭(zhōng tíng) = 古代庙堂前阶下的正中部分。/住宅等建筑物中央的露天庭院。
长者有姊名难陀,亦复悭贪,不肯惠施,不种功德之本,故者已灭,更不造新,亦怀邪见:无施、无福、亦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得阿罗汉,亦复无有而取证者。
姊(zǐ) = 姐姐[elder sister]。
难陀门户亦有七重,亦有守门人,不令有来乞者。
亦复以铁笼覆上,不使飞鸟来入家中。
“我等今日可使难陀母笃信佛、法、众。”
尔时,跋提长者清旦食饼。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是时,尊者阿那律到时,著衣持钵,便从长者舍地中踊出,舒钵向长者。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是时,长者极怀愁忧,即授少许饼与阿那律。
是时,阿那律得饼已,还诣所在。
是时,长者便兴瞋恚,语守门人言:“我有教敕:‘无令有人入门内。’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何故使人来入?”
时,守门者报曰:“门合牢固,不知此道士为从何来?”
尔时,长者默然不言。
时,长者已食饼竟,次食鱼肉。
尊者大迦叶著衣持钵,诣长者家,从地中踊出,舒钵向长者。
时,长者甚怀愁忧,授小许鱼肉与之。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是时,迦叶得肉,便于彼没,还归所在。
是时,长者倍复瞋恚,语守门者言:“我先有教令:‘不使人入家中。’
“何故复使二沙门入家乞食?”
时,守门人报曰:“我等不见此沙门为从何来入?”
长者报曰:“此秃头沙门善于幻术,狂惑世人,无有正行。”
尔时,长者妇去长者不远而坐观之。
然此长者妇是质多长者妹,从摩师山中取之。
= “质多”:Citta,居住于舍卫城外之优婆塞,常与比丘论法,为优婆塞中说法第一。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一第565-574经。
= “摩师山”:Macchikasanda,城巿名,离舍卫城三十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
= 这位长者的妇人,是质多长者的亲妹,乃从摩师山中(离舍卫城三十由旬的城市)娶过来的。
取(qǔ) = 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cut
off left-ear]。(拿[take;fetch;get]/通“娶”。娶妻[marry]。)
时,妇语长者言:“可自护口,勿作是语,言:‘沙门学于幻术。’
“所以然者?此诸沙门有大威神,所以来至长者家者,多所饶益。
“长者,竟识先前比丘者乎?”
竟(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长者报曰:“我不识之。”
时,妇报言:“长者,颇闻迦毗罗卫国斛净王子名阿那律,当生之时,此地六变震动,绕舍一由旬内,伏藏自出?”
= “斛净”:Dhotodana,即斛饭王,释尊叔父,真净王之弟。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斛(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
长者报言:“我闻有阿那律,然不见之耳!”
时,妇语长者言:“此豪族之子,舍居家已,出家学道,修于梵行,得阿罗汉道,天眼第一,无有出者。
“然如来亦说:‘我弟子中天眼第一,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次第二比丘来入乞者,为识不乎?”
长者报言:“我不识之。”
其妇语言:“长者,颇闻此罗阅城内大梵志名迦毗罗,饶财多宝,不可称计,有九百九十九头耕牛田作?”
= “迦毗罗”:Kapila,又作迦毗利、迦毗梨耶,译为黄头,大迦叶之父。
耕(gēng) = 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犁田。翻松田土[plough;till]。
长者报言:“我躬自见此梵志身。”
其妇报言:“长者,颇闻彼梵志息,名曰比波罗耶檀那,身作金色,妇名婆陀,女中殊胜者,设举紫磨金在前犹黑比白?”
= “比波罗耶檀那”:又作毕钵罗耶那,即大迦叶(Mahakassapa),译为大饮光。
= “婆陀”:又作拔陀迦毗罗(Bhaddakapilani)、跋陀罗迦卑梨耶,译为妙贤。
= “紫磨金”:又称紫磨黄金,为带紫色之黄金。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长者报言:“我闻此梵志有子,名曰比波罗耶檀那,然复不见。”
其妇报言:“向者,后来比丘即是。
“其身舍此玉女之宝,出家学道,今得阿罗汉,恒行头陀,诸有头陀之行具足法者,无有出尊迦叶上也。
= “头陀”:Dhuta,译为抖擞、修治、弃除,谓修治身心,弃舍贪欲,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修头陀行者,应守十二项规条,名十二头陀行:(一)在阿兰若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
(五)节量食,(六)中后不得饮浆,(七)着弊纳衣,(八)但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435经仅作十一法,而无「但坐不卧」一项。
“世尊亦说:‘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头陀行者,所谓大迦叶是。’
“今长者快得善利,乃使贤圣之人来至此间乞食。
“我观此义已,故作是言:‘善自护口,莫诽谤贤圣之人,言作幻化。’
“此释迦弟子皆有神德,当说此语。”
时,尊者大目揵连著衣持钵,飞腾虚空,诣长者家,破此铁笼,落在虚空中,结跏趺坐。
= “结跏趺坐”:梵Nyasidat-paryankam
Abhujya,又作结加趺坐、跏趺坐。趺指足背,故即为交结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髀上之坐法。诸坐法中以此最为安稳,魔王见之,其心忧怖,故又称降魔坐。
腾(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是时,跋提长者见目揵连在虚空中坐,便怀恐怖,而作是说:“汝是天耶?”
目连报言:“我非天也。”
长者问言:“汝是乾沓惒耶?”
= “乾沓惒”:Gandhabba,又作干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惒(hè) = 古均同“和”。
目连报言:“我非乾沓惒。”
长者问言:“汝是鬼耶?”
目连报言:“我非鬼也。”
长者问言:“汝是罗刹啖人鬼耶?”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 “啖人鬼”:Pisaca,又作毗舍阇,译为啖人精气鬼。为东方持国天之眷属,饿鬼中之胜者,此鬼食人之精气及血肉。
目连报言:“我亦非罗刹啖人鬼也。”
是时,跋提长者便说此偈:
“为天?乾沓惒?罗刹?鬼神耶?又言非是天、罗刹、鬼神者,
不似乾沓惒,方域所游行,汝今名何等?我今欲得知。”
方域(fāng yù) = 地方;国内。
尔时,目连复以偈报曰:
“非天、乾沓惒,非鬼、罗刹种,三世得解脱,今我是人身。
= “三世得解脱”:我已得证解脱三世的苦恼。
所可降伏魔,成于无上道,师名释迦文,我名大目连。”
是时,跋提长者语目连言:“比丘,何所诫敕?”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目连报言:“我今欲与汝说法,善思念之。”
时,长者复作是念:“此诸道士长夜著于饮食;然今欲论者,正当论饮食耳!若当从我索食者,我当言无也。”
然复作是念:“我今少多听此人所说。”
尔时,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便说此偈:
“如来说二施:法施及财施;今当说法施,专心一意听。”
是时,长者闻当说法施,便怀欢喜,语目连言:“愿时演说,闻当知之。”
目连报言:“长者当知:如来说五事大施,尽形寿当念修行。”
= “尽形寿当念修行”:应当尽形寿念念不忘去修持它!
时,长者复作是念:“目连向者欲说法施行,今复言有五大施。”
是时,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复告长者言:“如来说有二大施,所谓法施、财施;我今当说法施,不说财施。”
长者报言:“何者是五大施?”
目连报言:“一者、不得杀生,此名为大施,长者,当尽形寿修行之;二者、不盗,名为大施,当尽形寿修行;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当尽形寿而修行之。
“是谓,长者,有此五大施,当念修行。”
是时,跋提长者闻此语已,极怀欢喜,而作是念:“释迦文佛所说甚妙。
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释迦/牟尼/文尼/释迦牟尼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今所演说者,乃不用宝物,如我今日不堪杀生,此可得奉行。
“又我家中饶财多宝,终不偷盗,此亦是我之所行。
“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终不淫他,是我之所行。
“又我不好妄语之人,何况自当妄语,此亦是我之所行。
“如今日意不念酒,何况自尝,此亦是我之所行。”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是时,长者语目连言:“此五施者我能奉行。”
是时,长者心中作是念:“我今可饭此目连。”
长者仰头语目连言:“可屈神下顾,就此而坐。”
下顾(xià gù) = 往下看。/屈尊以相访。称客人来访的谦词。/请人给予照顾的客套话。
是时,目连寻声下坐。
是时,跋提长者躬自办种种饮食与目连。
目连食讫,行净水,长者作是念:“可持一端氎奉上目连。”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是时,入藏内而选取白氎,欲取不好者,便得好者;寻复舍之,而更取氎,又故尔好;舍之,复更取之。
= 就这样的进入库藏之内,去选取白毡,欲取不好的白毡,可是却选得好的;寻又放弃,而更取其它的毡,然而又是同样的选取的愈为是好的毡,就放弃,而再取其它的。
是时,目连知长者心中所念,便说此偈:
“施与心斗诤,此福贤所弃;施时非斗时,可时随心施。”
尔时,长者便作是念:“今目连知我心中所念。”
便持白氎奉上目连。
是时,目连即与咒愿:
“观察施第一,知有贤圣人,施中最为上,良田生果实。”
= 观察布施之行,乃为第一的,因为知道由此而会有贤圣人之出现;布施当中,乃最为上胜的,如良田里生好的果实那样的。
时,目连咒愿已,受此白氎,使长者受福无穷。
是时,长者便在一面坐,目连渐与说法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
= “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作:「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
诸佛世尊所说之法,苦、集、尽、道,时目连尽与说之,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如极净之衣易染为色,此跋提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以得法见法、无有狐疑,而受五戒,自归佛、法、圣众。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时,目连以见长者得法眼净,便说此偈:
“如来所说经,根原悉备具,眼净无瑕秽,无疑无犹豫。”
根原(gēn yuán) = 根由,事情的始末、缘由。
是时,跋提长者白目连曰:“自今已后恒受我请,及四部众,当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爱惜。”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是时,目连与长者说法已,便从座起而去。
余大声闻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宾头卢言:“我等已度跋提长者,汝今可往降彼老母难陀。”
宾头卢报曰:“此事大佳!”
尔时,老母难陀躬作酥饼。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尔时,尊者宾头卢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
渐渐至老母难陀舍,从地中踊出,舒手持钵,从老母难陀乞食。
是时,老母见宾头卢已,极怀瞋恚,并作是恶言:“比丘当知:设汝眼脱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脱(tuō) = 肉去皮骨[peel off]。(离;脱离[separate
oneself from]/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if]。)
是时,宾头卢即入三昧,使双眼脱出。
是时,母难陀倍复瞋恚,复作恶言:“正使沙门空中倒悬者,终不与汝食!”
倒悬(dào xuán) = 缚住人的双足并将之倒挂,使脸部朝下。比喻处境极为艰苦[be
in sore straits as hanging by the feet]。
是时,尊者宾头卢复以三昧力,在空中倒悬。
时,母难陀倍复瞋恚,而作恶言:“正使沙门举身烟出者,我终不与汝食!”
是时,宾头卢复以三昧力,举身出烟。
是时,老母见已,倍复恚怒,而作是语:“正使沙门举身燃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是时,宾头卢即以三昧,使身体尽燃。
老母见已,复作是语:“正使沙门举身出水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时,宾头卢复以三昧力,便举身皆出水。
老母见已,复作是语:“正使沙门在我前死者,我终不与汝食也!”
是时,尊者宾头卢即入灭尽三昧,无出入息,在老母前死。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时,老母以不见出入息,即怀恐怖,衣毛皆竖,而作是语:“此沙门释种子,多所识知,国王所敬,设闻在我家死者,必遭官事,恐不免济。”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成就[achieve]/渡口,过河的地方[ferry
crossing]。)
免济(miǎn jì) = 脱离灾祸、苦难、罪罚等。
并作是语:“沙门还活者,我当与沙门食!”
是时,宾头卢即从三昧起。
时,母难陀复作是念:“此饼极大,当更作小者与之。”
时,老母取少许面作饼,饼遂长大。
老母见已,复作是念:“此饼极大,当更作小者。”
然饼遂大,当取先前作者持与之。
便前取之,然复诸饼皆共相连。
时,母难陀语宾头卢曰:“比丘,须食者便自取,何故相娆乃尔?”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宾头卢报曰:“大姊当知:我不须食,但须老母欲有所说耳!”
= 大姊!当知!我并不须要食物,我只要对老母你,有话要说而已!
母难陀报曰:“比丘,何所诫敕?”
宾头卢曰:“老母今当知:尔持此饼往诣世尊所,若世尊有所诫敕者,我等当共奉行。”
老母报曰:“此事甚快。”
是时,老母躬负此饼,从尊者宾头卢后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
尔时,宾头卢白世尊曰:“此母难陀是跋提长者姊,悭贪独食,不肯施人;唯愿世尊为说笃信之法,使得开解!”
尔时,世尊告母难陀:“汝今持饼施与如来及与比丘僧。”
是时,母难陀即以奉上如来及余比丘僧,故有遗余饼在。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母难陀白世尊言:“故有残饼。”
世尊曰:“更饭佛、比丘僧。”
母难陀受佛教令,复持此饼饭佛及比丘僧,然后复故有饼在。
是时,世尊告母难陀:“汝今当持此饼与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众。”
然故有饼在。
世尊告曰:“可持此饼施与诸贫穷者。”
然故有饼在。
世尊告曰:“可持此饼弃于净地,若著极清净水中;所以然者?我终不见沙门、婆罗门、天及人民能消此饼,除如来、至真、等正觉。”
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母难陀即以此饼,舍著净水中,即时火焰起。
母难陀见已,寻怀恐惧,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秽污,出家为要。
尔时,世尊以见母难陀心意开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与母难陀说之。
是时,老母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犹如白氎易染为色,此亦如是,时母难陀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彼以得法、成法,无有狐疑,已度犹豫,得无所畏,而承事三尊,受持五戒。
= “彼以得法”:她就是由于得法。
= “三尊”:指佛、法、圣众。
尔时,世尊重与说法,使发欢喜。
尔时,难陀白世尊曰:“自今已后,使四部之众在我家取施,自今已去恒常布施,修诸功德,奉诸贤圣。”
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是时,跋提长者及母难陀,有弟名曰优婆迦尼,是阿阇世王少小同好,极相爱念。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尔时,优婆迦尼长者经营田作,闻兄跋提及姊难陀受如来法化;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之中不复睡眠,亦不饮食。
是时,长者办田作已,还诣罗阅城中道,复作是念:“我今先至世尊所,然后到家。”
尔时,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长者白世尊曰:“我兄跋提及姊难陀,受如来法化乎?”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今跋提、难陀以见四谛,修诸善法。”
尔时,优婆迦尼长者白世尊曰:“我等居门极获大利。”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言,汝今父母极获大利,种后世之福!”
尔时,世尊与长者说微妙之法。
长者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往诣王阿阇世所,在一面坐。
尔时,王问长者曰:“汝兄及姊受如来化耶?”
对曰:“如是,大王。”
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击钟鸣鼓,告敕城内:“自今已后,无令事佛之家有所赀输,亦使事佛之人来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
赀(zī) = 罚款。小罚改为钱财赎罪[impose]。(假借为“资”。财货[money;fund]。)
输(shū) = 转运,运送[transport;convey]。(交出;缴纳[contribute;donate]。)
尔时,王阿阇世出种种饮食持与长者。
时长者便作是念:“我竟不闻世尊说夫优婆塞之法,为应食何等食?应饮何等浆?我今先往至世尊所,问此义,然后当食。”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尔时,长者告左右一人曰:“汝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持我声而白世尊云:‘优婆迦尼长者白世尊曰:夫贤者之法当持几戒?又犯几戒非清信士?当应食何等食?饮何等浆?’”
尔时,彼人受长者教,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彼人持长者名,白世尊曰:“夫清信士之法应持几戒?犯几戒非优婆塞?又应食何等食?饮何等浆?”
世尊告曰:“汝今当知食有二种,有可亲近,有不可亲近。
“云何为二?若亲近食时,起不善法,善法有损,此食不可亲近;若得食时,善法增益,不善法损,此食可亲近。
“浆亦有二事,若得浆时,起不善法,善法有损,此不可亲近;若得浆时,不善法损,善法有益,此可亲近。
“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当持之。
“当再三问能持者使持之;若清信士犯一戒已,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当再三问能持者使持之”:应当再三的问能受持的人,使他当受持。
“若复清信士奉持一戒,生善处天上,何况二、三、四、五?”
是时,彼人从佛受教已,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彼人去不远,是时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后,听授优婆塞五戒及三自归。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戒时,教使露臂、叉手合掌,教称姓名,归佛、法、众;再三教称姓名,归佛、法、众;复更自称:‘我今已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如释迦文佛最初五百贾客受三自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若持一戒,余封四戒;若受二戒,余封三戒;若受三戒,余封二戒;若受四戒,余封一戒;若受五戒,当具足持之。”
封(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6、本经叙说云、风尘、烟、阿须伦四重翳,能覆日月光明;欲、瞋恚、愚痴、利养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当求方便,灭此四结。增支部Upakkilesa(随烦恼)。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何等为四?一者、云也,二者、风尘,三者、烟,四者、阿须伦,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
= “阿须伦”:巴利本作Rahu-asurinda(阿修罗王罗睺)。
“是谓,比丘日月有此四翳,使日月不得放大光明。
“此亦如是,比丘,有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
四结 = 结,乃系缚众生使之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四结,即四种烦恼。(一)指欲结、嗔结、痴结、利养结等。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声闻品载,佛陀以云、风尘、烟、阿须伦等四翳比喻四结,即:(一)云,比喻欲结。(二)风尘,比喻嗔结。(三)烟,比喻痴结。(四)阿须伦,比喻利养结。以四翳能遮蔽日月令之不得大放光明,犹如四结覆蔽人心令之不得开解。
“云何为四?一者、欲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四者、利养,覆蔽人心不得开解。
“是谓,比丘,有此四结覆蔽人心不得开解,当求方便,灭此四结。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7、本经叙说若起欲意、瞋恚、愚痴,不得善眠;佛为手阿罗婆长者子说卑座、天座、梵座、佛座,如来以坐四神足座,快得善眠,不起三毒,而般涅槃。增支部Alavaka(阿罗毗的[王子])。
闻如是:一时,佛在阿罗毗祠侧。
= “阿罗毗祠侧”:巴利本作Alaviyam…Gomagge Simsapavane(阿罗毗牛路之尸舍婆林)。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尔时,极为盛寒,树木凋落。
凋(diāo) = 草木衰落[wither]。(衰败,衰落[decline]。)
尔时,手阿罗婆长者子出彼城中,在外经行,渐来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手阿罗婆长者子”:巴利本作Hatthako(诃哆[王子])。
尔时,彼长者子白世尊言:“不审宿昔之中得善眠乎?”
宿昔(sù xī) = 从前;往常[in the
past]。/指很短的时间[in a short
period]。/一向;向来[usually]。
世尊告曰:“如是,童子,快善眠也。”
时,长者子白佛:“今盛寒日,万物凋落,然复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极为单薄,云何世尊作是说:‘我快得善眠?’”
蓐(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世尊告曰:“童子,谛听!我今还问汝,随所报之。
“犹如长者家牢治屋舍,无有风尘,然彼屋中有床蓐氍氀毾㲪,事事俱具。
= “氍氀毾㲪”:巴利本作Gonakatthato Patikatthato Patalikatthato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no
Sa-uttaracchado(敷有深毛之黑毛毡、敷有白色羊毛布、敷有花模样之羊毛布、敷有羚鹿之最胜毛布,上面有天盖。)
氍(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氀(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毾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毾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有四玉女颜貌端正,面如桃华,世之希有,视无厌足。
“燃好明灯,然彼长者快得善眠乎?”
长者子报曰:“如是,世尊,有好床卧,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云何,长者子,若彼人快得善眠,时有欲意起,缘此欲意不得眠乎?”
长者子对曰:“如是,世尊,若彼人欲意起者,便不得眠也。”
世尊告曰:“如彼欲意盛者,今如来永尽无余,无复根本,更不复兴。
“云何,长者子,设有瞋恚、愚痴心起者,岂得善眠乎?”
= “世尊告曰…岂得善眠乎”:巴利本作:「王子!彼长者,或长者子,被从贪生起之苦恼逼迫,苦于入寐;贪,如来已断,如根已截,如已弄成无基的多罗树,不复更生,无生于来世,故我能安乐入寐。王子!此汝,如何思惟?彼长者,或长者子,从瞋生身或心之苦恼…乃至…从痴生身或心之苦恼,彼是被从痴生起之苦恼逼迫,苦于入寐。」
童子报言:“不得善眠也;所以然者?由有三毒心故。”
三火/三垢/三毒 = 梵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对治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不净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慈心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智慧
|
世尊告曰:“如来今日无复此心,永尽无余,亦无根本。
“童子当知:我今当说四种之座。云何为四?有卑座、有天座、有梵座、有佛座。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童子当知:卑座者,是转轮圣王座也;天坐者,释提桓因坐也;梵坐者,梵天王之坐也;佛坐者,是四谛之坐也。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卑坐者,向须陀洹坐也;天坐者,得须陀洹坐也;梵坐者,向斯陀含坐也;佛坐者,四意止之坐也。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
|
向须陀洹
|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第831、832、833经。
|
成须陀洹
|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
向斯陀含
|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
得斯陀含道
|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
向阿那含
|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
得阿那含道
|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
向阿罗汉
|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得阿罗汉道
|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卑坐者,得斯陀含之坐也;天坐者,向阿那含之坐也;梵坐者,得阿那含果坐也;佛坐者,四等之坐也。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卑坐者,欲界之坐也;天坐者,色界之坐也;梵坐者,无色界之坐也;佛坐者,四神足之坐也。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是故,童子,如来以坐四神足座,快得善眠,于中不起淫、怒、痴,以不起此三毒之心,便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故,长者子,我观此义已,是故说如来快得善眠。”
尔时,长者子便说此偈:
“相见日极久,梵志般涅槃,以逮如来力,明眼取灭度。
= 相见之日极为久长,梵志之般涅槃,由于逮得如来之力,乃能由于明眼而取于灭度。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卑座及天座,梵座及佛座,如来悉分别,是故得善眠。
自归人中尊,亦归人中上,我今未能知,为依何等禅?”
长者子作是语已,世尊然可之。
然可(rán kě) = 同意;应允。
是时,长者子便作是念:“世尊以然可,我极怀欢喜,不能自胜。”
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彼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8、本经叙说:(一)鹿头梵志击髑髅,能辨男、女、病源、药治、所生处,惟不能辨阿罗汉骨,遂从佛出家,旋证阿罗汉果。(二)鹿头向佛说四界义有八界,命终时四大各归其本;佛开示无常与有常,不可并论,虽有八界,实为四界。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尔时,世尊从静室起,下灵鹫山,及将鹿头梵志,而渐游行到大畏冢间。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尔时,世尊取死人髑髅授与梵志,作是说:“汝今,梵志,明于星宿,又兼医药能疗治众病,皆解诸趣,亦复能知人死因缘。
髑髅(dú lóu)
= 死人的头骨[dead man's skull;skull
of a dead person]。
星宿(xīng xiù) = 天空的列星。/星座。我国古代共分为二十八宿。
“我今问汝,此是何人髑髅?为是男耶?为是女乎?复由何病而取命终?”
是时,梵志即取髑髅反覆观察,又复以手而取击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髑髅,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问曰:“由何命终?”
梵志复以手捉击之,白世尊言:“此众病集凑,百节酸疼,故致命终。”
凑(còu) = 水流会合[converge]。(聚集[gather
together]/奔向;趋[hurry to]。)
疼(téng) = 痛。仅表示身体上的难受[ache;pain]。
世尊告曰:“当以何方治之?”
鹿头梵志白佛言:“当取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然后服之,此病得愈。”
= “呵梨勒”:Haritaka,译为柯子、天主持来,印度之果子名,色如金黄色,香味稀有。
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设此人得此药者,亦不命终;此人今日命终为生何处?”
时,梵志闻已,复捉髑髅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三恶趣,不生善处。”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
|
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
饿鬼
|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恶趣,不生善处。”
是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疹病致此命终?”
疹(zhěn) =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rash]。(病[disease]。)
是时,鹿头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怀妊故致命终。”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由何命终?”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产月未满,复以产儿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怀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如此病者,当须好酥醍醐,服之则差。”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以取命终,为生何处?”
梵志白佛:“此女人以取命终,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终?”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饮食过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终。”
暴下(bào xià) = 暴泻,剧烈的腹泻。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绝粮不食,便得除愈。”
粮(liáng) = 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provisions]。(引申指谷类;粮食[grain]。)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终为生何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饿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尔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终由何疹病?”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当产之时以取命终。”
世尊告曰:“云何当产之时以取命终?”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气力虚竭,又复饥饿,以致命终。”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世尊告曰:“此人命终为生何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于人道。”
世尊告曰:“夫饿死之人欲生善处者,此事不然,生三恶趣者可有此理。”
= 凡是饿死的人,欲转生于善处,是不会有道理的;如说她转生在于三恶趣,那是有道理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终。
“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设命终时,当堕二趣:若天上、人中。”
尔时,世尊复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终?”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无病,为人所害,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为人所害,故致命终。”
世尊告曰:“此人命终为生何处?”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善处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论、后论而不相应。”
梵志白佛:“以何缘本而不相应?”
= 为什么缘故,说它并不相应呢?
世尊告曰:“诸有男女之类,为人所害而取命终,尽生三恶趣,汝云何言生善处天上乎?”
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终生善处天上。”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
||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无所触犯,生善处天上。”
世尊复重告曰:“此人为持几戒而取命终?”
是时,梵志复专精一意,无他异想,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持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关斋法而取命终。”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关斋而取命终。”
尔时,东方境界普香山南有优陀延比丘,于无余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尔时,世尊屈伸臂顷,往取彼髑髅来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我观此髑髅,元本亦复非男,又复非女。
“所以然者?我观此髑髅,亦不见生,亦不见断,亦不见周旋往来。
“所以然者?观八方上下,都无音向。
= “向”:宋、元、明三本均作「响」。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我今,世尊,未审此人是谁髑髅?”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是谁髑髅?汝当知之,此髑髅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所可适处,此是东方境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于无余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罗汉之髑髅也。”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尔时,梵志闻此语已,叹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观此蚁子之虫,所从来处,皆悉知之,鸟兽音向即能别知,此是雄,此是雌。
“然我观此阿罗汉,永无所见,亦不见来处,亦不见去处,如来正法甚为奇特!
“所以然者?诸法之本出于如来神口,然阿罗汉出于经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诸法之本出如来口,正使诸天、世人、魔、若魔天,终不能知罗汉所趣。”
尔时,梵志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能尽知九十六种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唯愿世尊得在道次!”
= “唯愿世尊得在道次”:唯愿世尊您!赐我得以在于道次!」(佛教的行列)。
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九十六种外道
=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数之算定,依诸经论有数说: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师各有十六种之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为九十六种。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
尔时,梵志即得出家学道,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术,所谓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时,梵志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鹿头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罗汉行所修之法。”
= 我现在已知道阿罗汉之行所修之法了。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罗汉之行?”
鹿头白佛:“今有四种之界。
“云何为四?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是谓,如来,有此四界。
“彼时人命终,地即自属地,水即自属水,火即自属火,风即自属风。”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几界?”
鹿头白佛:“其实四界,义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义有八界?”
鹿头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风,是谓四界。
“彼云何义有八界?地界有二种,或内地,或外地。
“彼云何名为内地种?发、毛、爪、齿、身体、皮肤、筋、骨、髓、脑、肠、胃、肝、胆、脾、肾,是谓名为内地种。
筋(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脾(pí) =脾脏,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spleen]。
“云何为外地种?诸有坚牢者,此名为外地种。
“此名为二地种。
“彼云何为水种?水种有二,或内水种,或外水种。
“内水种者:涎、唾、泪、尿、血、髓,是谓名为内水种。
涎(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流口水[drool]。)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诸外软溺物者,此名为外水种。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是名二水种。
“彼云何名为火种?然火种有二,或内火,或外火。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以为…对;同意[agree]。)
“彼云何名为内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无有遗余,此名为内火。
“云何名为外火?诸外物热盛物,此名为外火种。
“云何名为风种?又风种有二,或有内风,或有外风。
“所谓唇内之风、眼风、头风、出息风、入息风,一切支节间之风,此名为内风。
“彼云何名为外风?所谓轻飘动摇、速疾之物,此名为外风。
“是谓,世尊,有二种,其实有四,数有八。
“如是,世尊,我观此义,人若命终时,四种各归其本。”
世尊告曰:“无常之法亦不与有常并。
并(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所以然者?地种有二,或内、或外。
“尔时,内地种是无常法、变易之法;外地种者,恒住、不变易。
“是谓地有二种,不与有常、无常相应。
= “内地种是无常法…无常相应”:谓一切色(身内、身外)包括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均是无常法及变易法。二种地(或内、或外)属因缘所生法,缘起即无常、不断,无常故不与有常相应;不断故不与无常相应。
“余三大者亦复如是,不与有常、无常共相应。
“是故,鹿头,虽有八种,其实有四。
“如是,鹿头,当作是学!”
尔时,鹿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9、本经叙说契经、律、阿毗昙、戒四大广演之义,能简别异方比丘之说,或非经本,或是义说,或戒行与味相应,或真是佛说。当持心执意行此四事。增支部Mahapadesa(大广演)、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广演之义。
= “四大广演之义”:巴利本作Cattaro Mahapadesa(四大处)。
“云何为四?所谓契经、律、阿毗昙、戒,是谓为四。
= “契经”:即修多罗(Sutta),三藏之一。契者上契诸佛之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经为佛陀教说之集录。
= “律”:即毗奈耶(Vinaya),三藏之一。乃佛为僧团和合净住而亲自制定之生活规范或戒禁,具有调伏众恶之作用。
= “阿毗昙”:即阿毗达磨(Abhidhamma),三藏之一。译为对法、胜法、无比法、论,为说教之注释。
“比丘当知:若有比丘从东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
= “禁戒”:佛所定戒律。例如五戒,为信仰佛教的最根本戒律。
“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
案(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云何案法共论?所谓案法论者,此四大广演之论,是谓契经、律、阿毗昙、戒,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布现律、分别法。
“正使说契经时,布现律、分别法时,若彼布现,所谓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
“设不与契经、律、阿毗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然卿所说者,非正经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说契经、律、阿毗昙,都不与相应。’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以不相应,当问戒行,设不与戒行相应者,当语彼人:‘此非如来之藏也。’
“即当发遣使去,此名初演大义之本。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南方来,而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
“正使比丘有所说,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
“正使比丘有所说不与义相应者,当发遣之。
“设与义相应者,当报彼人曰:‘此是义说,非正经本。’
“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
“所以然者?义者解经之源,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西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
“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律、阿毗昙。
“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义,当语彼比丘作是语:‘我等不明此语,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
味(wèi) = 滋味[taste]。(食物[food]/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旨趣;意义[tone]。)
“正使说契经、律、阿毗昙时,解味不解义,虽闻彼比丘所说,亦不足誉善,亦不足言恶。
“复以戒行而问之,设与相应者,念承受之。
“所以然者?戒行与味相应,义不可明故,是谓第三演义也。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北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诸贤,有疑难者,便来问义,我当与汝说之。’
“设彼比丘有所说者,不足承受,不足讽诵,然当向彼比丘问契经、律、阿毗昙、戒,共相应者,便当问义;若复与义相应,便当叹誉彼比丘:‘善哉!善哉!贤士,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尽与契经、律、阿毗昙、戒共相应。’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当以法供养待彼比丘。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所以然者?如来恭敬法故,其有供养法者,则恭敬我已;其观法者,则观我已。
“有法则有我已,有法则有比丘僧,有法则有四部之众,有法则有四姓在世。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则贤劫中有大威王出世。
“从是已来便有四姓在世。
“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刹利、婆罗门、工师、居士种。
“若法在世者,便有转轮圣王位不绝。
“若法在世者,便有四天王种、兜术天、艳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便在于世。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若法在世者,便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于世间。
“若法在世者,便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现于世。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是故,比丘,当善恭敬于法。
“彼比丘随时供养,给其所须,当语彼比丘作是语:‘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日所说者,真是如来所说。’
“是谓,比丘,有此四大广演之义。
“是故,诸比丘,当持心执意行此四事,勿有漏脱。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0、本经叙说:(一)波斯匿王兴兵讨贼毕,往诣如来,佛为说清旦早起、服油酥、服药、家业娉娶四事,先苦而后乐。(二)佛告诸比丘修习梵行、诵习经文、坐禅念定、数出入息四事,先苦而后乐,能获沙门四果,当求方便,成就此先苦而后乐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清旦集四种兵,乘宝羽之车,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尔时,世尊问大王曰:“大王,为从何来?又尘土坌体,集四种兵,有何事缘?”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国界有大贼起,昨夜半,兴兵擒获。
擒(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
“然身体疲倦,欲还诣宫,然中道复作是念:‘我应先至如来所,然后入宫。’
“以此事缘,寤寐不安;今以坏贼功劳有在,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故来至拜跪觐省。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寐(mèi) = 睡着[sleep]。
寤寐(wù mèi) = 寤,睡醒。寐,就寝。寤寐表示无时无刻[at
any time both when awaking and when sleeping]。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设我昨夜不即兴兵者,则不获贼。”
尔时,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说。
“王当知:此有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
“云何为四?清旦早起先苦而后乐,设服油酥先苦而后乐,若服药时先苦而后乐,家业娉娶先苦而后乐。
娉(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娶[marry]。)
“是谓,大王,有此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世尊所说诚得其宜,有此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观此四事,如掌观珠,皆是先苦而后乐义。”
尔时,世尊与波斯匿王说微妙之法,发欢喜心。
王闻法已,白世尊言:“国事猥多,欲还归所在。”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时,波斯匿王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王去未久,是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此四事缘本,先苦而后乐。
“云何为四?修习梵行先苦而后乐,诵习经文先苦而后乐,坐禅念定先苦而后乐,数出入息先苦而后乐。
“是谓,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后乐也。
“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后乐之法,必应沙门后得果报之乐。
“云何为四?若有比丘勤于此法,无欲恶法,念持喜安,游心初禅,得沙门之乐。
“复次,有觉、有观息,内有喜心,专精一意,无觉、无观,念持喜安,游于二禅,是谓得第二沙门之乐。
= “有觉、有观息”:有觉、有观已息(寻伺都已消灭)。
“复次,无念游心于护,恒自觉知,觉身有乐,诸贤圣所喜望者,护念乐,游心三禅,是谓获第三沙门之乐。
“复次,苦乐已尽,先无有忧戚之患,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心四禅。
= “护念清净”:巴利本作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有舍、具正念之乐住者。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是谓有此四沙门之乐。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后获沙门四乐之报,断三结网,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灭度。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复次,比丘,若断此三结,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必尽苦际。
= “来至此世”:再来至于此世间一次。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
= “五下分结”:Panc'
Orambhagiyani,又作五顺下分结,乃欲界有情之烦恼,即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瞋恚。巴利本作:「比丘断灭五下分结,成化生者,于其处入涅槃,成为不还来此世界者。」
= “于彼般涅槃”:就会在于彼(色界天)进入于般涅槃。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后获沙门四果之乐。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后乐。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1、本经叙说佛以四喻喻四沙门果:(一)须陀洹如黄蓝花朝取暮长;(二)斯陀含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三)阿那含柔软;(四)阿罗汉柔软中柔软。当求方便,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增支部Sannojana(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
= “有四种之人出现于世”:巴利本作Cattaro
'Me…Puggala Santo Samvijjamana Lokasmim﹒(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
“云何为四?有似黄蓝花沙门,有似邠陀利华沙门,有似柔软沙门,于柔软中柔软沙门。
= “似黄蓝花沙门”:巴利本作Samanamacalo(不动沙门)。
= “似邠陀利华沙门”:巴利本作Samanapundariko(白莲沙门)。
= “似柔软沙门”:巴利本作Samanapadumo(红莲沙门)。
= “于柔软中柔软沙门”:巴利本作Samanesu
Samanasukhumalo(于沙门中柔软沙门)。
邠(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彼云何名为似黄蓝花沙门?
“或有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经七死七生;或复家家、一种,犹如黄蓝之华朝取暮长。
= “家家”:Kolankola,受生处不一,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断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证第二斯陀含果。参阅增支部、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一种”:Ekabijin,不还向之人,已断七品乃至八品之惑,唯因有第九品之惑被间隔而不能住果,称为一间或一种。参阅增支部、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十八学人/十八有学 = 指十八种有学之圣人。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
|
||
信行/随信行
|
Saddh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法行’之对称。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反之,非依他人而自随正法修行,则称随法行。
|
见道位
|
法行/随法行
|
Dhamm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信行’之对称。于俱舍宗,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即于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
|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依信而得胜解者。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
|
修道位
|
见到/见得/见至
|
Ditthippatta,见,指无漏之智慧。意谓以殊胜之智慧,而达至证见真理。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即俱舍论中,受教之利根者,人于断情意烦恼位(修道位)时之名称。以利根者自见法而得理,故称见得;以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故称见至。反之,钝根者依信殊胜,而得信解。
|
|
身证
|
Kaya-sakkh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
|
家家圣者
|
家家,为梵语Kulamkula之意译。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即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
|
|
一间
|
梵Eka-vicika,音译作翳迦鼻至迦。旧译一种子。又称一间圣者。为十八有学之一,指不还向中圣者之一种。于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圣者虽已断欲界七、八品修惑,然犹残余一品乃至二品未断,尚须一度受生于欲界,以修不还之果位。一间,即谓尚余一间隙在,故不得般涅槃。
|
|
预流向
|
预流果为四沙门果中之初果,乃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此一果位系修道位之初位。预流向,Sotapatti- paṭipannaka,又作逆流向,意即趣向预流果之因位,此位乃指初发得无漏圣智之见道位圣者。
|
|
预流果
|
Sotapanna,音译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新译预流,旧译入流。又译作逆流。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十八有学之一。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此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趋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称为逆流向,又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位。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
|
|
一来向
|
Sakadagami-paṭipannaka,又作斯陀含向。乃声闻四向四果之一。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为声闻四果之第二,系已入预流果,既已断灭欲界六品之修惑,尚须自天上至人间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之圣人。一来向,则指趋向斯陀含果之因位,乃行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
|
|
一来果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
不还向
|
Anagami-phala-paṭipanna,又作阿那含向。为声闻乘四向之一。向,趣向之义。声闻四果之第二果为一来果,彼等一心趣向不还果,更加修行,而至断灭欲界七、八品之修惑,称为不还向。
|
|
不还果
|
Anagami,音译作阿那含。指声闻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灭欲界九品之修惑,而不再还至欲界受生,故称不还。又分为七种不还、九种不还、七善士趣等。
|
|
中般涅槃
|
Antaraparinibbana,于欲界死后尚未生至色界的中有之间,即已断灭五下分结而入般涅槃。
|
|
生般涅槃
|
Upahacca-parinibbana,于欲界死,生至色界时,立即断五下分结而入般涅槃。
|
|
行般涅槃
|
Sasankhara-parinibbana,生色界后,努力修行,断五下分结之后,而入般涅槃。
|
|
无行般涅槃
|
Asankhara-parinibbana,生色界后,不必加行而断五下分结,入般涅槃。
|
|
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
|
Uddhamsoto Hoti Akanitthagamin,往上流阿迦腻吒天者。阿迦腻吒(Akanittha),即指色究竟天。谓先往生色界初禅天,由此渐次上至色究竟天或至有顶天,于其间经历久时断五下分结,而后般涅槃。
|
“此比丘亦复如是,三结使尽,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必至涅槃,极迟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种便成道迹,是谓名为黄蓝华沙门。
“彼云何名为邠陀利华沙门?
“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世尽于苦际。
“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华,晨朝剖华,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华沙门。
剖(pōu) = 破开,中分[cut open;split open]。(分辨;分析[analyze]。)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彼云何柔软沙门?
“或有一人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即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是谓柔软沙门。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彼云何柔软中柔软沙门?
“或有一人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谓柔软中柔软沙门。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出现于世。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于柔软中作柔软沙门。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修陀、修摩均,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
= 依「录偈」勘对经文,「修陀、修摩均」是「须陀品」的262、263、264经,「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是「声闻品」的245、246、247、248、249、250、251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