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阿湿具经第四》
= “阿湿具经”:本经叙说佛设日一食戒,阿湿具与弗那婆修二比丘则不遵佛戒,过中亦食,耽于安隐快乐。佛知后呼而责之,为说乐觉、苦觉、修不修义,及说修行不放逸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 中阿含经长寿王品第七《长寿王本起经第一》:“加赦”:Kasi,又作迦尸,佛世十六大国之一。
“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
于是,世尊展转到迦罗赖,住迦罗赖北村尸摄惒林。
= “迦罗赖”:巴利本作Kitagiri,枳吒山。
= “尸摄惒林”:Simsapa-vana,又作申惒林。尸摄惒为树名。
惒(hè) = 古均同“和”。
尔时,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具,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
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 “阿湿具”:Assaji,又作马宿。此非「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之阿湿具(又作阿说示、马胜),而为释种之王族,属六群比丘之一。六群比丘在佛世时,常成党做非律仪事,多犯戒律,屡为佛所呵责。
= “弗那婆修”:Punabbasuka,译为满宿,为释种族,属六群比丘之一。
众多比丘闻已,往诣阿湿具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具,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
“阿湿具,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具、弗那婆修闻已,报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如是再三。
彼众多比丘不能令阿湿具及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座起,舍之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具,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
“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世尊,我等闻已,便往至阿湿具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具,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此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
“‘阿湿具,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具、弗那婆修闻已,报我等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
“如是再三。
“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湿具、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座起,舍之而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至阿湿具、弗那婆修比丘所,语如是曰:‘阿湿具,弗那婆修,世尊呼汝等。’”
一比丘闻已:“唯然,世尊。”
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阿湿具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语如是曰:“阿湿具,弗那婆修,世尊呼贤者等。”
阿湿具、弗那婆修闻已,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阿湿具,弗那婆修,众多比丘实语汝等:‘阿湿具,弗那婆修比丘,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
“‘阿湿具,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具,弗那婆修,汝等闻已,语诸比丘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
“如是再三。
“阿湿具,弗那婆修,诸比丘不能令汝舍恶邪见,即从座起,舍之而去耶?”
阿湿具、弗那婆修答曰:“实尔。”
世尊告曰:“阿湿具,弗那婆修,汝等知说如是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 巴利本:汝等知予如是说法:『凡任何个人感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之诸不善法将转减,诸善法将转增。』吗?
阿湿具、弗那婆修答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世尊呵阿湿具、弗那婆修比丘:“汝等痴人!何由知我如是说法?汝等痴人!从何口闻知如是说法?
= “从何口闻知如是说法”:到底从什么口去听过如是之说法呢?
“汝等痴人!我不一向说,汝等一向受持。
“汝等痴人!为众多比丘语时,应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当问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众多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众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说法。”
世尊闻已,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若汝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乐觉。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乐觉。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苦觉。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苦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乐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乐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苦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苦觉。
“所以者何?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
“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
“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
“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
“云何身乐我说不修?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乐我说不修。
“云何身乐我说修耶?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乐我说修也。
“云何身苦我说不修?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苦我说不修。
“云何身苦我说修耶?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苦我说修也。
“云何心乐我说不修?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乐我说不修。
“云何心乐我说修耶?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乐我说修也。
“云何心苦我说不修?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苦我说不修。
“云何心苦我说修耶?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苦我说修也。
“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
“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已,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
“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已,便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我不说一切比丘行无放逸,亦复不说一切比丘不行无放逸。
逸/放逸 = P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之精神状态。
“云何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若有比丘俱解脱者。
= “俱解脱”:Ubhatobhagavimutta,灭除定与慧之障碍而获得解脱。
“云何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脱,此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
= “八解脱身”:巴利本作Idha…Ekacco Puggalo Ye Te Santa Vimokha Atikkamma Rupe Aruppa Te
Kayena Phassitva Viharati,斯有一人寂静解脱,越色而成为无色,以身体体验此而住。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人界、六欲天;梵天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光音天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遍净天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空无边处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识无边处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无所有处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非想非非想处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想受灭定
|
“所以者何?此贤者本已行无放逸。
“若此贤者本有放逸者,终无是处,是故我说此比丘不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者。
= “慧解脱”:Pannavimutta,以智慧灭除无明等诸烦恼而获得解脱。
“云何比丘有慧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不触成就游,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脱,此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
“所以者何?此贤者本已行无放逸。
“若此贤者本有放逸者,终无是处,是故我说此比丘不行无放逸。
“此二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
“云何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脱,亦非慧解脱而有身证。
= “身证”:Kayasakkhin,不还果之人,得灭尽称为身证。
身证那含/身证不还/身证 = Kaya-sakkh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关于身证之得名有二说,说一切有部以灭尽定为无心定,若于身中生灭尽定之得,即身得寂静之乐,称为身证;经量部则以出定后,缘灭尽定之寂静,以此极似涅槃法,由得及智现前证得身之寂静,称为身证。大乘乃就譬喻以立身证之名。
“云何比丘而有身证?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不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证,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
“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 “心解脱”:Cetovimutti,指心解脱贪、瞋、痴。
“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亦非身证而有见到。
= “见到”:Ditthippatta,谓此人根利,若见于法,即能得理。
“云何比丘而有见到?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慧增上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见到,此比丘我说行无放逸。
“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亦非见到而有信解脱。
= “信解脱”:Saddhavimutta,谓此人根钝,而有信心起发真解,进趣于解脱。
“云何比丘有信解脱?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见到,如是比丘有信解脱,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
“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复非见到,亦非信解脱而有法行。
= “法行”:Dhammanusarin,指利根者,由自己阅读经典随法而行。
“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慧增上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
“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得阿那含。
= “二果”:究竟智为四果,二果乃指三果与四果。
“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复非见到,非信解脱,亦非法行而有信行。
= “信行”:Saddhanusarin,指钝根者,自不披阅教文,但凭他人言说而得悟道。
“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
“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得阿那含。
“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此诸比丘我说行无放逸。
十八学人/十八有学 = 指十八种有学之圣人。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
|
||
信行/随信行
|
Saddh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法行’之对称。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反之,非依他人而自随正法修行,则称随法行。
|
见道位
|
法行/随法行
|
Dhamm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信行’之对称。于俱舍宗,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即于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
|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依信而得胜解者。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
|
修道位
|
见到/见得/见至
|
Ditthippatta,见,指无漏之智慧。意谓以殊胜之智慧,而达至证见真理。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即俱舍论中,受教之利根者,人于断情意烦恼位(修道位)时之名称。以利根者自见法而得理,故称见得;以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故称见至。反之,钝根者依信殊胜,而得信解。
|
|
身证
|
Kaya-sakkh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
|
家家圣者
|
家家,为梵语Kulamkula之意译。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即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
|
|
一间
|
梵Eka-vicika,音译作翳迦鼻至迦。旧译一种子。又称一间圣者。为十八有学之一,指不还向中圣者之一种。于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圣者虽已断欲界七、八品修惑,然犹残余一品乃至二品未断,尚须一度受生于欲界,以修不还之果位。一间,即谓尚余一间隙在,故不得般涅槃。
|
|
预流向
|
预流果为四沙门果中之初果,乃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此一果位系修道位之初位。预流向,Sotapatti- paṭipannaka,又作逆流向,意即趣向预流果之因位,此位乃指初发得无漏圣智之见道位圣者。
|
|
预流果
|
Sotapanna,音译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新译预流,旧译入流。又译作逆流。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十八有学之一。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此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趋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称为逆流向,又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位。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
|
|
一来向
|
Sakadagami-paṭipannaka,又作斯陀含向。乃声闻四向四果之一。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为声闻四果之第二,系已入预流果,既已断灭欲界六品之修惑,尚须自天上至人间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之圣人。一来向,则指趋向斯陀含果之因位,乃行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
|
|
一来果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
不还向
|
Anagami-phala-paṭipanna,又作阿那含向。为声闻乘四向之一。向,趣向之义。声闻四果之第二果为一来果,彼等一心趣向不还果,更加修行,而至断灭欲界七、八品之修惑,称为不还向。
|
|
不还果
|
Anagami,音译作阿那含。指声闻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灭欲界九品之修惑,而不再还至欲界受生,故称不还。又分为七种不还、九种不还、七善士趣等。
|
|
中般涅槃
|
Antaraparinibbana,于欲界死后尚未生至色界的中有之间,即已断灭五下分结而入般涅槃。
|
|
生般涅槃
|
Upahacca-parinibbana,于欲界死,生至色界时,立即断五下分结而入般涅槃。
|
|
行般涅槃
|
Sasankhara-parinibbana,生色界后,努力修行,断五下分结之后,而入般涅槃。
|
|
无行般涅槃
|
Asankhara-parinibbana,生色界后,不必加行而断五下分结,入般涅槃。
|
|
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
|
Uddhamsoto Hoti Akanitthagamin,往上流阿迦腻吒天者。阿迦腻吒(Akanittha),即指色究竟天。谓先往生色界初禅天,由此渐次上至色究竟天或至有顶天,于其间经历久时断五下分结,而后般涅槃。
|
“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云何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诣,往诣已便奉习,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评量,评量已便观察。
评(píng) = 议论是非高下[comment;review;criticize;discuss]。(评判[judge;appraise]。)
“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令身作证,以慧增上观。’
= “评量已便观…慧增上观”:巴利本作Tulayitva Padahati,Pahitattho
Samano Kayena C Eva Paramam Saccam Sacchikaroti Pannaya Ca Nam Ativijjha
Passati,考量已精勤,因为有精勤,以身作证第一谛,以慧精密地观察它。
“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
于是,世尊告曰:“阿湿具,弗那婆修,有法名四句,我欲为汝说,汝等欲知耶?”
阿湿具及弗那婆修白曰:“世尊,我等是谁,何由知法?”
= “何由知法”:巴利本作Ke Ca Dhammassa Annataro,谁是法的知者。
于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愚痴人,越过于我此正法、律极大久远。
“若有法、律师贪著食、不离食者,彼弟子不应速行放逸,况复我不贪著食、远离于食?
= “于是,世尊便作是念…远离于食”:巴利本作:﹝世尊说:﹞「比丘们!即使有重视财物、继承财物、以财物为友之师,他尚且不致于如此﹝说﹞:我们希望如此,愿作此;我们不希望如此,不愿作此。比丘们!何况已远离一切财物之如来。
“信弟子者应如是说:‘世尊是我师,我是世尊弟子,世尊为我说法,善逝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得义、得饶益安隐快乐。’
“彼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若游东方,必得安乐,无众苦患;若游南方、西方、北方者,必得安乐,无众苦患。
“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我尚不说诸善法住,况说衰退?但当昼夜增长善法而不衰退。
“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复有余得阿那含。”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