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_诵名后诵第五_晡利多品第十七《大拘絺罗经第十》
= “大拘絺罗经”:本经叙说舍黎子往问大拘絺罗,尊者大拘絺罗一一为作答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尊者舍黎子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尊者大拘絺罗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 “舍黎子”:Sariputta,又作舍利子、舍利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称智慧第一。因是舍利女所生,故称舍利子;又「弗」字为秦言「子」之意。
= “大拘絺罗”:Maha-Kotthita,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比丘。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絺(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尊者舍黎子语曰:“贤者拘絺罗,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大拘絺罗白曰:“尊者舍黎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尊者舍黎子问曰:“贤者拘絺罗,不善者说不善,不善根者说不善根。
= 如果为不善的话,说为是不善,为不善根的话,就说为是不善根。
“何者不善?何者不善根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身恶行,口、意恶行,是不善也。
“贪、恚、痴,是不善根也。
三火/三垢/三毒 = 梵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是谓不善,是谓不善根。”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善者说善,善根者说善根。
“何者为善?何者善根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身妙行,口、意妙行,是善也。
“不贪、不恚、不痴,是善根也。
“是谓为善,是谓善根。”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者说智慧,何者智慧?”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如是故说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如是故说智慧。”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识者说识。
“何者识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识识是故说识。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认识[know;recogniz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通“志”。记住[remember]。)
“识何等耶?识色,识声、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及识,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
= “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巴利本作Labbha
Ca Pan' Imesam Dhammanam Vinibbhujitva Vinibbhujitva Nanakaranam Pannapetun Ti,又对于这些法(此二法)分析、简别后,可得示知(施设)其差别吗?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识所识,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知者汝以何等知?”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智慧有何义?有何胜?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智慧者有厌义、无欲义、见如真义。”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云何正见?”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知苦如真,知习、灭、道如真者,是谓正见。”
= “习”:即“集”之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几因几缘生正见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二因二缘而生正见。
“云何为二?一者、从他闻,二者、内自思惟。
“是谓二因二缘而生正见。”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耶?”
= “心解脱”:Cetovimutti,指心解脱贪、瞋、痴。
= “慧解脱”:Pannavimutta,以智慧灭除无明等诸烦恼而获得解脱。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
“云何为五?一者、真谛所摄,二者、戒所摄,三者、博闻所摄,四者、止所摄,五者、观所摄。
真谛 = 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是谓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慧解脱果,得心解脱功德、慧解脱功德。”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云何生当来有?”
= 为什么会生当来之有呢?(未来的生死的种子)。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愚痴凡夫无知、不多闻,无明所覆,爱结所系,不见善知识,不知圣法,不御圣法,是谓生当来有。”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云何不生当来有?”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若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必尽苦也,是谓不生于当来有。”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觉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
|
苦受
|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
乐受
|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
舍受
|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
“此缘何有耶?缘更乐有。”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觉、想、思,此三法为合为别?此三法可别施设耶?”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思 = Cetana/Cint,心所之名。为造作之义。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近于现代语所谓之‘思想’、‘意志’等。思,在俱舍宗为十大地法之一,恒与一切之心相应。在唯识宗为五遍行之一,当心起时,必有思之作用。盖思乃令心、心所造作之法,为身语意三业之原动力。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觉、想、思,此三法合不别,此三法不可别施设。
“所以者何?觉所觉者,即是想所想、思所思,是故此三法合不别,此三法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灭者有何对?”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灭者无有对。”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
= “五根异行、异境界”:巴利本作Panc'
Indriyani Nanavisayani Nanagocarani,五根﹝各有﹞不同的对象及不同的行处。
“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
依(yī) = 靠着[lean on]。(倚仗,仗恃,仰赖[rely
on]/ 依靠;托身[depend on]。)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
“眼根,耳、鼻、舌、身根,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意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意者依寿,依寿住。”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寿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寿者依暖,依暖住。”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寿及暖,此二法为合为别?此二法可得别施设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寿及暖,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所以者何?因寿故有暖,因暖故有寿;若无寿者则无暖,无暖者则无寿。
“犹如因油因炷,故得燃灯,彼中因焰故有光,因光故有焰;若无焰者则无光,无光者则无焰。
炷(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如是因寿故有暖,因暖故有寿;若无寿者则无暖,无暖者则无寿。
“是故此二法合不别,此二法不可别施设。”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 有几种法,吾人的生身死后,其身被弃置于冢间,有如树木之无情呢?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
寿暖识 = 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
“此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
= “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又作灭受想定(Sann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为离无所有处之染者所入之定。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
“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 “无想定”:Asanna-samapatti,执以生无想天为真解脱,修厌坏想以灭心、心所法之定,此是外道所修之禅定。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
“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不如是念:‘我从灭尽定起。’
“比丘从无想定起时,作如是念:‘我为有想?我为无想?’
“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起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从灭尽定起时,先生何法?为身行,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后生身行。”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几触?”
触(chù) = 以角撞物。用角抵人或物[butt]。(撞,碰[strike;hit]/接触[touch;contact]。)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三触。
“云何为三?一者、不移动触,二者、无所有触,三者、无相触。
“比丘从灭尽定起时触此三触。”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空、无愿、无相,此三法异义、异文耶?为一义、异文耶?”
= 所谓空、无愿、无相,此三法到底是异义、异文吗?或者同为一义,而有异文而已呢?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空、无愿、无相,此三法异义、异文。”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不移动定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
“云何为四?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无所有定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
“云何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至得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有三因三缘生无所有定。”
= “无所有处”:巴利本作Akincannayatana,无色界第三天。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生无想定?”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二因二缘生无想定。
“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
“是谓二因二缘生无想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住无想定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
“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
“是谓二因二缘住无想定。”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
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几因几缘从无想定起?”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有三因三缘从无想定起。
“云何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无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处缘命根。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是谓三因三缘,从无想定起。”
如是,彼二尊更相称叹善哉善哉,更互所说,欢喜奉行,从座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