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_一法_阿须伦品第八
#43、本经叙说阿须伦形大可畏,令日月王恐惧,然不能触恼日月王;波旬虽化极妙奇异六情,欲迷乱诸比丘,但不能如意。比丘当学: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能消化,并不起染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形大者,莫过阿须伦王。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比丘当知:阿须伦形广长八万四千由旬,口纵广千由旬。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阿须伦王欲触犯日时,倍复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住日月前。
“日月王见已,各怀恐怖,不宁本处。
“所以然者?阿须伦形甚可畏故,彼日月王以怀恐惧,不复有光明;然阿须伦不敢前捉日月。
“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寿命极长,颜色端正,受乐无穷。
“欲知寿命长短者,住寿一劫。
= “劫”:Kappa,又作劫波,为极大之时限。杂阿含卷三十四第940经:「譬如铁城,方一由旬,高下亦尔,满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尽其芥子,劫犹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长久。」
“复是此间众生福祐,令日月王不为阿须伦所见触恼。
“尔时,阿须伦便怀愁忧,即于彼没。
“如是,诸比丘,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波旬便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欲迷乱诸比丘意。
“波旬作是念:‘我当会遇得比丘眼便,亦当得耳、鼻、口、身、意之便。’
“尔时,比丘虽见极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
六情 = 即六根。旧译经论多译六根为六情。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皆具有情识,故称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等六种感情。
“尔时,弊魔波旬便怀愁忧,即退而去。
“所以然者?多萨阿竭、阿罗呵威力所致。
= “多萨阿竭”:Tathagata,译为如来,佛十号之一。
= “阿罗呵”:Arahant,译为应供,佛十号之一。
“何以故?诸比丘不近色、声、香、味、细滑法。
“尔时,比丘恒作是学:‘受人信施,极为甚难,不可消化,堕坠五趣,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要当专意,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证者教令成证。’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是故,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本经叙说如来出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祐。增支部Tathagata-bahujanahitaya,如来为多饶益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祐。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正等觉,佛十号之一。
“是谓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祐。
“是故,诸比丘,常兴恭敬于如来所。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本经叙说如来出世,诸道法便出现于世。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间,亦有二谛、三解脱门、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见灭、七觉意、贤圣八道品、九众生居、如来十力、十一慈心解脱,便出现于世。
= “二谛”:即真、俗二谛。真谛为圣人所体悟之真理;俗谛为世俗凡夫所认知之真理。
= “三解脱门”:即三三昧。空三昧,指观察五阴无常、无我;无相三昧,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断;无所有三昧,指三毒(贪、瞋、痴)相断。空、无相、无所有谓「三空」,为禅定(三昧)之三个最高目标,故称「三三昧」;亦是由禅定观空通向解脱之门径,故称「三解脱门」,以上参阅杂阿含卷三第71经。
= “五根”:Panc
Indriyani,根具有二义:(一)能持义,如树有根,能持所生枝叶,不致焦枯。(二)能生义,能生花果,令得成熟。五根指:信(Saddha)、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nna),此五法能出生、导至解脱,故称五根。参阅杂阿含卷发二十六第659经。
= “六邪见”:1.我实存在吗?2.我实不存在吗?3.我是何存在?4.我如何存在?5.此存在由何处来?6.他将去何处?
= “七觉意”:Satta Bojjhanga,又作七觉支、七等觉支、七菩提分,即由前慧力所发真正无漏之智,善能觉了。觉法分七种,故称支或分。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 “八道品”:Ariya-atthangika-magga,又作八圣道分、八正道分。「圣」即正,无漏圣法谓正,能通涅槃谓道。由前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圣道。八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九众生居”:即九种有情众生之住处,分为人天、梵天、光音天、遍净天、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参阅长阿含第九经众集经。
= “十一慈心解脱”:增一阿含放牛品第443经:「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是谓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间,亦有二谛、三解脱门、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见灭、七觉意、贤圣八道品、九众生居、如来十力、十一慈心解脱,便出现于世。
“是故,诸比丘,常兴恭敬于如来所,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本经叙说如来出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现于世。增支部Tathagata-cakkhussa
Patubhavo,如来为[慧]眼出现于世。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现于世。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是谓一人出现于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现于世。
“是故,诸比丘,当信心向佛,无有倾邪。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本经叙说如来出世,无明大冥便自消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无明大冥便自消灭。
= “无明”:A-vijja,指暗钝之心不能明知诸法事理,即「痴」之异名。杂阿含卷二第33经:「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虚空渺茫[void;hollow]。)
“尔时,凡愚之士为此无明所见缠结,生死所趣,如实不知,周旋往来今世、后世,从劫至劫,无有解已;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时,无明大暗便自消灭。
“是故,诸比丘,当念承事诸佛。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本经叙说如来出世,便有三十七道品出现于世。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三十七品出现于世。
“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行,便出现于世。
= “四意止”:Cattaro
Satipatthana,又作四念处,念是能观之智,处属所观之境,以智观境为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 “四意断”:Cattaro
Sammappadhana,又作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意中决定,而断行之,故名四意断。即: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又作四如意足,能发神通,所愿皆遂,故名如意足。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 “五力”:Panca
Balani,五根增长,具大力用,不为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疑惑、懈怠等),依此五法修行,能得五种力量。五力,指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 “八真行”:即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是故,诸比丘,常当承事于佛,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9、本经叙说如来没尽于世,天、人普失荫覆,三十七道品亦复灭尽。增支部Tathagata-anutappa,忧愁如来[的逝世]。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没尽于世,人民之类多怀愁忧,天及人民普失荫覆。
荫(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是谓一人没尽于世,人民之类多怀愁忧,天及人民普失荫覆。
“所以然者?若多萨阿竭于世灭尽,三十七品亦复灭尽。
“是故,诸比丘,常当恭敬于佛。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0、本经叙说如来出世,天、人便蒙光泽,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如满月普照一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间,天及人民便蒙光泽,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如月盛满,普照一切。
“是故,诸比丘,兴恭敬心于如来所。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本经叙说如来出世,天、人炽盛,三恶道众生便自减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皆悉炽盛,三恶众生便自减少。
“犹如国界圣王治化时,彼城中人民炽盛,邻国力弱;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出现世时,三恶趣道便自减少。
“如是,诸比丘,当信心向佛。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本经叙说如来出世,无与等者,天、人莫及,信、戒、闻、施、智慧,皆悉具足。增支部Tathagata-adutiya,如来为无二者[无等侣]。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无与等者,不可摸则,独步无侣,无有俦匹,诸天、人民无能及者,信、戒、闻、施、智慧,无能及者。
= “不可摸则”:不能仿效。
摸(mō) = 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feel;stroke;touch]。(同“摹”。描摹;模仿;描绘;拓印[copy]。)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俦(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是谓一人出现于世,无与等者,不可摸则,独步无伴,无有俦匹,诸天、人民无能及者,信、戒、闻、施、智慧,皆悉具足。
“是故,诸比丘,当信敬于佛。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须伦、益、一道,光明及暗冥,道品、没尽、信,炽盛、无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