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_二法_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130、本经叙说罗云比丘依佛所教修安般之法,终自证阿罗汉果,获佛赞许。中部Maharahulovada-suttanta,教诫罗睺罗大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
= “罗云”:Rahula,又作罗睺罗,为释尊未出家前与耶输陀罗所生之子,十五岁出家为沙弥,为佛陀弟子中密行第一。
= “分卫”:梵Paindapatika,译为乞食,谓以乞得之食物,分施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业。
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
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 “安般”:Anapana,译为数息观,数出息、入息定心之观法。
“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
= “恶露”: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为观身不净之对象。
“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骄慢悉当除尽。”
= “护心”:又作舍心,为四无量心之一,即超越怨亲憎爱之平等心。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于大暗冥,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戴(dài) = 增益[gain]。(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wear;put on]/敬奉,尊奉[respect]。)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于法,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
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座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
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 “成劫、败劫”:成劫(Vivatta-kappa)、败劫(Samvatta-kappa)。一般计算时间之单位,例如年、月、日、时、分等难以用来表示较长较大之时间观念,故以「劫」称之。世界成立之时期称为「成劫」;成立后,有生物居住于其上之时期称为「住劫」;世界再度破坏之时期称为「败劫」;世界之破坏殆尽,空无之时期称为「空劫」。
载(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词缀。嵌在动词前边。)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
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座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
“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
“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
“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
“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
“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