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劝请品第十九》

卷第十_二法_劝请品第十九
 
#151、本经叙说佛陀初于菩提树下证道,念所得妙法,众生难以解了,不能信受奉行,遂默然不欲说法,梵天即劝请转法轮。相应部Ayacana,劝请;参阅长部Mahapadana-suttanta,大本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道场树下。
= “在摩竭国道场树下”:巴利本作Uruvelayam Viharati Najja Neranjaraya Tire Ajapala-nigrodha-mule,住优留毗罗之尼连禅河边阿阇波罗尼俱律陀树下。
 
尔时,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觉知,能分别义理,习之不厌,即得欢喜。
“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劳,则有所损。
= “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巴利本作Alayarama Kho Panayam Paja Alayarata Alayasamudita,又彼诸人是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悦阿赖耶;原语Alaya音译为阿赖耶,为住家、欲望等义,今指众生乐着于五欲。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
 
尔时,梵天在梵天上,遥知如来所念,犹如士夫屈伸臂顷,从梵天上没不现,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 “梵天”:巴利本作Brahmuno Sahampatissa,梵天沙含巴帝;原为世尊之弟子Sahaka,修初禅定生于梵天一劫寿,称梵天沙含巴帝。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尔时,梵天白世尊曰:“此阎浮提必当坏败,三界丧目。
(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三界 = Tisso Dhatayo,又作三有,指众生所居之三种世界。此三界中众生皆有烦恼及生死轮回。
欲界
Kama-dhatu,此界尚有饮食、情爱、睡眠等欲,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之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
Rupa-dhatu,此界无食、淫、睡等欲,但有妙色身体及宫殿等形色,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
Arupa-dhatu,此界已无形色,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四空天属之。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应演法宝,然今复不畅演法味,唯愿如来普为众生广说深法!
“又此众生根原易度,若不闻者,永失法眼。
“此应为法之遗子,犹如优钵莲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虽出于地,未出水上,亦未开敷。
= “优钵莲华”:Uppala,又作优钵罗华。巴利本作:青莲华。
= “拘牟头华”:Kumuda,又作拘物头华。巴利本作:黄莲华。
= “分陀利华”:Pundarika,又作分陀利迦华。巴利本作:白莲华。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是时,彼华渐渐欲生,故未出水。
“或时此华以出水上,或时此华不为水所著。
“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所见逼促,诸根应熟,然不闻法而便丧者,不亦苦哉!
(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今正是时,唯愿世尊当为说法!”
 
尔时,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偈曰:
 
“梵天今来劝,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分别深法要。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犹在高山顶,普观众生类,我今有此法,升堂现法眼。”
= “法眼”:Dhamma-cakkhu,能如实观察了解万物真相的心眼。
 
尔时,梵天便作是念:“如来必为众生说深妙法。”
 
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头面礼足已,即还天上。
 
尔时,梵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2、本经叙说当舍欲、乐二事,习至要之八正道。相应部Tathagatena Vutta,如来所说。
 
闻如是:一时,佛在波罗㮈国仙人鹿苑中。
= “波罗㮈国仙人鹿苑”:Baranasi Isipatana Migadaya,地名。「波罗㮈」即今之贝拉那斯;仙人鹿苑,又作鹿野苑,为佛陀成道后度五比丘之处。佛为最胜仙人,于此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此地恒有诸仙人住,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飞行至此,遇退堕因缘而堕落,故名仙人堕处;恒有诸鹿游行此林,故名鹿林;梵达王施此林予诸鹿,故名施鹿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事,学道者不应亲近。
“云何为二事?所谓著欲及乐之法。
= “及乐之法”:以及娱乐之法是。
“此是下卑凡贱之法,又此诸苦众恼百端,是谓二事学道者不应亲近。
百端(bǎi duān) = 多种多样[in many ways]/各种各样的事[all things/feelings]
“如是,舍此二事已,我自有至要之道得成正觉,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成沙门果,至于涅槃。
 
“云何为至要之道得成正觉,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成沙门果,至于涅槃?
“所谓此贤圣八品道是,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此名至要之道,令我得成正觉,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成沙门果,至于涅槃。
“如是,诸比丘,当学舍上二事,习于至要之道。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说,欢喜奉行。
 
罗云、迦叶、龙,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后。
= 依「录偈」勘对经文,「罗云」是「安般品」的第130经、「迦叶、龙,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是「惭愧品」的144145146147148149150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151151经。
 
#153、本经叙说:(一)佛为释提桓因解答比丘如何断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安隐之处;(二)目犍连往忉利天试验帝释,帝释使观最胜讲堂,目犍连以神足令天宫殿震动,帝释乃为叙述礼佛问法之事;(三)目犍连与帝释同返佛前,重请说其义。中部Culatanhasankhaya-sutta,爱尽小经、杂阿含卷十九第504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安隐之处,无有诸患,天、人所敬?”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尔时,世尊告释提桓因曰:“于是,拘翼,若是比丘闻此空法解无所有,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
= “拘翼”:Kosika,即释提桓因。
“身所觉知苦乐之法,若不苦不乐之法,即于此身观悉无常,皆归于空,彼已观此不苦不乐之变,亦不起想,以无有想,则无恐怖;以无恐怖,则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是谓,释提桓因,比丘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安隐之处,无有灾患,天、人所敬。”
灾患 = 指妨碍向上修道之障。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者,妨碍入于色界第四禅,故称之为八灾患。
 
尔时,释提桓因礼世尊足已,绕三匝而退。
三市/三匝 = 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至后世禅宗公案中,参诣者每于问答后,即礼拜宗师,绕三匝而行。
 
当于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便作是念:“向者,帝释得道迹而问事耶?为不得道迹而问义耶?我今当试之。”
= “道迹”:Samicipatipada,此谓应该遵循的正确之道。
= 刚才,帝释天到底是已得道迹,而问事呢?或者为不得道迹,而问义呢?我现在应当去试验他。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即以神足,如人屈伸臂顷,便至三十三天。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尔时,释提桓因遥见大目犍连远来,即起奉迎,并作是语:“善来!尊者大目犍连,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愿欲与尊论说法义,愿在此处坐。”
 
是时,目犍连问释提桓因曰:“世尊与汝说断爱欲之法,我欲闻之,今正是时,可与我说之。”
 
释提桓因白言:“我今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复有诸天事,我所闻者即时而忘。
(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昔者,目连,与诸阿须伦共斗,当斗之日,诸天得胜,阿须伦退。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尔时,我身躬往自战,寻复领诸天还上天宫,坐最胜讲堂。
(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因斗胜故,故名为最胜讲堂。
“阶巷成行,陌陌相值,一一阶头,七百楼阁,一一楼阁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
= “阶巷:阶,宋、元、明三本均作「街」。
(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缘由,途径[way])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mò) = 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也泛指田间小路[a path between fields <running east and west>](泛指道路[road]/街道[street])
(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价值相当[be worth])
阶头(jiē tóu) = 台阶边上。
“愿尊目连在彼观看。”
 
尔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在尊者目连后,往至最胜讲堂所。
= “毗沙门Vessavana,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北面。
是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白大目犍连曰:“此是最胜讲堂,悉可游看。”
 
目犍连曰:“天王,此处极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宝堂。
“犹如人间小有乐处,各自庆贺;如天宫无异,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hè) = 奉送礼物表示庆祝[send a present with congratulation](赞许;附和[praise])
 
尔时,释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驰走,莫知所如。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去,往[go])
犹如人间有所禁忌,皆怀惭愧;是时,释提桓因所将玉女亦复如是,遥见大目犍连来,各各驰走,莫知所凑。
(jì) = 憎恨[hate](嫉妒[be jealous of]/顾忌[scruple]/禁忌;忌讳[tabooavoidshun])
(còu) = 水流会合[converge](聚集[gather together]/奔向;趋[hurry to])
时,大目犍连便作是念:“此释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今宜可使怀恐怖。”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即以右脚指案地,彼宫殿六变震动。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是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皆怀恐怖,衣毛皆竖,而作是念:“此大目犍连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宫殿六返震动,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fǎn) = 回归,返回[returngo back](更换[change])
是时,大目犍连便作是念:“今此释身以怀恐怖,我今宜可问其深义。”
 
“云何,拘翼,如来所说除爱欲经者,今正是时,唯愿与我等说!”
 
释提桓因报言:“目连,我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是时,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至无为处,无有患苦,天、人所敬?’
 
“尔时,世尊便告我言:‘于是,拘翼,诸比丘闻法已,都无所著,亦不著色,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以知一切诸法已,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观了无常,灭尽无余,亦无断坏。
“‘彼以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以无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谓,释提桓因,比丘断欲,心得解脱,乃至究竟无为之处,无有患苦,天、人所敬。’
“尔时,我闻此语已,便礼世尊足,绕三匝,即退而去,还归天上。”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以深法之语,向释提桓因及向毗沙门具分别之。
尔时,目犍连具说法已,犹如士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不现,便来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目犍连即于座上白世尊曰:“如来前与释提桓因说除欲之法,唯愿世尊当与我说之!”
 
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曰:“汝当知之,释提桓因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释提桓因问我此义:‘云何,世尊,比丘断爱欲,心得解脱?’
“尔时,我告释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亦无所著,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以知一切诸法无常,灭尽无余,亦无断坏。
“‘彼已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已无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谓,释提桓因,比丘断欲,心得解脱。’
“尔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头面礼我足,便退而去,还归天上。”
 
尔时,大目犍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4、本经叙说兽王师子、漏尽阿罗汉见雷电霹雳,无有恐怖;比丘当学漏尽阿罗汉。增支部Asani,雷电。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有此二人,若见雷电霹雳,无有恐怖。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云何为二人?兽王师子、漏尽阿罗汉。
= “漏尽”:Khinasava,烦恼灭尽之意。
“是谓,比丘,有此二人在于世间,若见雷电霹雳,不怀恐怖。
“是故,诸比丘,当学漏尽阿罗汉。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5、本经叙说不喜问胜人、不精进二法,令人无智慧;好问、勤精进二法,令人成大智慧;当远离恶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无有智慧。
“云何为二法?不喜问胜人,但贪睡眠,无精进意。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无有智慧。
“复有二法,令人成大智慧。
“云何为二法?好问他义,不贪睡眠,有精进意。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有智慧。
“当学远离恶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6、本经叙说阻施、不施二法,令人贫贱;见施随喜、好施二法,令人富贵;当学惠施,勿有贪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祇树”:Jeta-vana,又作逝多林,为祇陀太子供养佛陀之树林。
= “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Anathapindikassa Arama,此园是须达多长者(常救济贫困孤独者,人称给孤独长者)向祇陀太子买下土地建成,以供养佛陀者,其内之树林则为祇陀太子所布施,故合称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贫贱,无有财货。
“云何为二法?若见他施时便禁制之,又自不肯布施。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贫贱,无有财宝。
“比丘,复有二法,令人富贵。
“云何为二法?若见人与他物时助其欢喜,己好布施。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富贵。
“如是,诸比丘,当学惠施,勿有贪心!”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7、本经叙说不孝、不事胜己者二法,令人生贫贱家;恭敬、惠施所有二法,令人生豪族家。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贫贱家。
“云何为二法?不孝父母、诸尊师长,亦不承事胜己者。
= “亦不承事胜己者:第二就是也不承事胜于自己的人。
(xiào) = 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filialdutiful]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生贫贱家。
“诸比丘,复有二法生豪族家。
“云何为二?恭敬父母、兄弟、宗族,将至己家,惠施所有。
= “将至己家,惠施所有”:第二就是将至于自己之家所有的都惠施给与人。
(zhì) = 到来,到达。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arrivereach](到…时候[tilltountill]/乃;乃至;以至[and evendown toeven])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生豪族家。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8、本经叙说佛涅槃后,须深女问拘絺罗,为何世尊不记优蹋蓝弗、罗勒迦蓝二人当尽苦际,并请拘絺罗宣述其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梵志女名须深,往至尊者大拘絺罗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弟子品第四》:“须深”:Susima,译为善结、爱念。原为外道请往佛陀处出家盗法者,为贼住比丘,后向佛忏悔,至诚受学,并证果位。参阅杂阿含卷十四第346经。
= “摩诃拘絺罗”:Mahakotthita,又作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祉罗,译为大膝、大胜,舍利弗之舅父,曾勤修梵行,无暇剪理指甲,爪长尺余,故称长爪梵志,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随所敷演而有大智,俱絺罗苾刍是。」
(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尔时,彼梵志女须深白拘絺罗曰:“优蹋蓝弗、罗勒迦蓝,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终。
= “优蹋蓝弗、罗勒迦蓝”:优蹋蓝弗(Uddaka-Ramaputta),又作郁陀罗罗摩子,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罗勒迦蓝(Alara-Kalama),又作阿罗罗伽罗摩,得无所有处定。佛陀始出家时,曾从二人学习,但深感不究竟,遂他去修行。参阅中阿含第204经罗摩经。
“世尊记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处,一人生有想无想处。
= “不用处”:即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
= “有想无想处”:即非有想非无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又作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谓无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此为三界之最顶处。
“‘此二人尽其寿命,各复命终,一人当为边地国王,伤害人民,不可称计;一人当为著翅恶狸,飞行走兽无得脱者。
(lí) = 狸子,也叫野猫、山猫[leopard cat]
“‘命终之后,各生地狱中。’
“然复世尊不记彼人何时当尽苦际,何故世尊不记彼人当尽苦际?”
 
尔时,尊者拘絺罗语须深女人曰:“所以世尊不说者,皆由无人问此义故,是故,世尊不记彼人何时当尽苦际。”
 
须深女人曰:“于是如来以取涅槃,是故不得问之。
“若当在世者,便往问其义。
“如今尊者拘絺罗与我说之,彼人何时当尽苦际?”
 
尔时,尊者拘絺罗便说此偈:
 
“种种果不同,众生趣亦然,自觉觉人者,我无此辩说。
= 种种的果报都为不同,众生趣向之道,也是同样的不一样;自觉觉人的人,我实在没有这种辩才之说。
 禅智解脱辩,忆本天眼通,能尽苦原本,我无此辩说。”
= 禅智解脱之辩,忆其本,为具有天眼通的人始有之事;有关于能尽苦原之本的事,我实在没有这种辩说之能力啊!
 
尔时,须深女人便说此偈:
 
“善逝有此智,质直无瑕秽,勇猛有所伏,求于大乘行。”
= 善逝〔佛陀〕才有如此的智慧,为质直而没有瑕秽,为勇猛而有所降伏,我愿求于大乘之行。
(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
 
是时,尊者拘絺罗复说此偈:
 
“是意甚难得,能获异法要,难为能办之,向于奇特事。”
= 发此心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一定能获得异法之要〔殊特之法义〕;难为而能够力办,而向于奇特之事。
 
尔时,尊者与彼须深女人具说法要,便发喜心。
时彼女人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时,须深女人闻尊者拘絺罗所说,欢喜奉行。
 
#159、本经叙说迦遮延为上色婆罗门说老地、壮地法。婆罗门即自归三宝,及不复杀生。增支部Kandarayana,奸荼、杂阿含卷二十第546经。
 
闻如是:一时,尊者摩诃迦遮延游婆那国深池水侧,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摩诃迦遮延”:即摩诃迦旃延。
= “婆那国深池水侧”:巴利本作Madhurayam Gundavance,摩突罗国群达林。杂阿含卷二十第546经作「婆罗那乌泥池侧」。
 
尔时,尊者迦遮延有此名闻,流闻四远。
尊者长老奸荼婆罗门在此游化。
= “奸荼婆罗门”:Kandarayana-brahmana,杂阿含卷二十第546经作「执杖梵志」。
尔时,婆罗门闻尊者迦遮延在此池侧游化,将五百比丘。
“尊者长老功德具足,我今可往问讯彼人。”
 
是时,上色婆罗门将五百弟子,往至尊者迦遮延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彼婆罗门问尊者迦遮延曰:“如迦遮延所行,此非法、律:年少比丘不向我等诸高德婆罗门作礼。”
= “年少比丘不向我等诸高德婆罗门作礼”:你为年少的比丘,为什么不向我们诸高德的婆罗门行礼呢?
 
迦遮延曰:“婆罗门当知:彼如来、至真、等正觉,说此二地。
= “说此二地”:曾经说有二种境地的人。
“云何为二地?一名、老地,二名、壮地。”
(dì) = 大地。与“天”相对[the earth](心意活动的领域[a person's mind])
 
婆罗门问曰:“何者为老地?何者为壮地?”
 
迦遮延曰:“正使婆罗门年在八十、九十,彼人不止淫欲,作诸恶行,是谓婆罗门虽可言老,今在壮地。”
 
婆罗门曰:“何者年壮住在老地?”
 
迦遮延曰:“婆罗门,若有比丘年在二十,或三十、四十、五十,彼亦不习淫欲,亦不作恶行,是谓婆罗门年壮在老地。”
 
婆罗门曰:“此大众中颇有一比丘不行淫法,不作恶行乎?”
 
迦遮延曰:“我大众中无有一比丘习欲作恶者。”
 
时,婆罗门即从座起,礼诸比丘足,并作是语:“汝今年少住于老地,我今年老住于少地。”
 
尔时,彼婆罗门复往至迦遮延所,头面礼足,而自陈说:“我今自归迦遮延及比丘僧,尽形寿不杀。”
 
迦遮延曰:“汝今莫自归我,我所自归者,汝可趣向之。”
 
婆罗门曰:“尊者迦遮延,为自归谁?”
 
时,尊者迦遮延便长跪向如来所般涅槃处:“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我恒自归彼,然彼人即是我师。”
 
婆罗门曰:“此沙门瞿昙为在何处?我今欲见之。”
 
迦遮延曰:“彼如来已取涅槃。”
 
婆罗门言:“若如来在世者,我乃可百千由旬往问讯之。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彼如来虽取涅槃,我今重自归作礼及佛、法、众,尽其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上色婆罗门闻尊者迦遮延所说,欢喜奉行。
 
#160、本经叙说能说法者、闻法奉行者,此二种人出世,甚难值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
“云何为二人?能说法人出现于世,甚难得值;能闻法人受持奉行,甚难得值。
“是谓,比丘,有此二人出现世间,甚难得遇。
“是故,诸比丘,当学说法,当学闻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1、本经叙说:(一)佛游毗舍离暗婆婆利园,五百童子与暗婆婆利女争供养佛;(二)佛为五百童子开示当学知恩不忘、应念反复二法;(三)佛受暗婆婆利女供养饮食及园林,并为女说法祝福。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律藏大品、长阿含第二经游行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国界,渐来至毗舍离城。
= “毗舍离城”:巴利本作Kotigamam,拘利村。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尔时,在毗舍离北暗婆婆利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暗婆婆利园”:Ambapalivana,又作庵婆波梨园,译为㮈林、奈氏园,位于中印度。
 
尔时,暗婆婆利女闻世尊来在园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 “暗婆婆利”:Ambapali,又作庵婆罗婆利,译为㮈女。
尔时,彼女驾乘羽宝之车,便往出毗舍离城,至侠道口,即到世尊所,自下车往至世尊所。
(xiá) = 侠义。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knight-errantry](要挟[coerceforce])
 
尔时,世尊遥见彼女来,便告诸比丘:“皆悉专精,勿起邪想。”
 
是时,女人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说极妙之法。
 
说极妙之法已,女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请及比丘僧!”
 
尔时,世尊默然受女请。
女见世尊默然受请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复道而归。
 
尔时,毗舍离城男女大小,闻世尊在暗婆婆利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时,城中有五百童子,乘种种羽宝之车。
= “五百童子”:巴利本作Licchavi,隶车人。
其中或乘白车白马,衣盖、幢幡、侍从皆白。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其中或乘赤车赤马,衣盖、幢幡、侍从皆赤。
或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侍从皆青。
或乘黄车黄马,衣盖、幢幡、侍从皆黄。
威容严饰,如诸王法,出毗舍离城,往至世尊所。
= “如诸王法”:有如诸王出巡之法那样。
未到之顷,道逢彼女,走车打牛,驰向城内。
 
是时,诸童子问女曰:“汝是女人,应当羞辱,何以打牛走车,驰向城内?”
 
时,女报曰:“诸贤当知:我明日请佛及比丘僧,是故走车耳!”
 
童子报曰:“我亦欲饭佛及比丘僧,今与汝千两纯金,可限明日,使我等饭。”
= “可限明日,使我等饭”:可以将明日的时限腾出来,使我们得以饭佛及憎!
(liǎng) = 16两为1[lianga unit of weight]
(xiàn) = 阻隔[separatecut offsunder](限度,止境[limits]/门槛[threshold])
 
时,女报曰:“止!止!族姓子,我不听许。”
 
童子复报:“与汝二千两、三千、四千、五千,乃至百千两金,是非听许,明日使我等饭佛及比丘僧。”
 
女报言:“我不听许。
“所以然者?世尊恒说:‘有二希望,世人不能舍离;云何为二?利望、命望。’
= “利望、命望”:对于财利的希求,生命延长的希望。
“谁能保我至明日者?我以先请如来,今当办具。”
 
时,诸童子各振其手:“我等尔许人不如女人也!”
= 我们这些人,实在不如一位女人啊!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作是语已,各自别去。
 
时,诸童子往至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住。
尔时,世尊见童子来,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观诸童子威容服饰,如天帝释出游观时,等无差别。”
 
尔时,世尊告童子曰:“世间有二事,最不可得。
“云何为二?有反复之人,作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
= “有反复之人:会回报恩惠的人。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是谓,诸童子,有此二事,最不可得。
“童子当知:念有反复,亦使识小恩不忘,况复大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知恩识反复,恒念教授人,智者所敬侍,名闻天世人。
= 知道人家的恩惠,而认识应图报,恒常怀念而教授他人的话,即智者定会受人所敬仰奉侍,其名誉会远闻到天上界与世人的。
 
“如是,诸童子,当知作是学!”
 
尔时,世尊具与诸童子说微妙法。
闻已,各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是时,女人即其夜,办种种甘馔饮食,敷诸坐具;清旦便白:“时到,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临顾鄙舍!”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访问,拜访[call on])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至毗舍离城,到女舍。
是时,女见世尊坐定,手自擎食上佛及比丘僧;饭佛及比丘僧已,行清净水已,更取小金镂座,在佛前坐。
(qíng) = [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尔时,女白世尊曰:“此暗婆婆利园用奉上如来及比丘僧,使当来、过去、现在众僧,得止住中,愿世尊受此园!”
 
尔时,世尊为彼女故,便受此园。
世尊便说此咒愿:
 
“园果施清凉,桥梁渡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qīng) = 茅厕,厕所 [latrine]
 昼夜获安隐,其福不可计,诸法戒成就,死必生天上。”
 
尔时,世尊说此语已,即起而去。
 
尔时,女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断爱及师子,无智、少于财,家贫、须深女,迦旃、法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