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_三法_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205、本经叙说恒念三宝,得无畏,犹如诸天念三幢,所有恐怖便自消灭;故当常念三宝。相应部Dhajagga,高幢、杂阿含卷35第973经,参阅相应部Suvira,须毗罗、相应部Susima,须师摩。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天帝释告三十三天:‘卿等若入大战中时,设有恐怖畏惧之心者,汝等还顾视我高广之幢;设见我幢者,便无畏怖。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若不忆我幢者,当忆伊沙天王幢;以忆彼幢者,所有畏怖,便自消灭。
= “伊沙天王”:Isana
Devaraja,又作伊舍那天,译为司配者,为欲界第六天自在天主。护世八方天之一、十方护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
“‘若不忆我幢,及不忆伊沙幢者,尔时当忆婆留那天王幢;以忆彼幢,所有恐怖,便自消灭。’
= “婆留那”:Varuna,天王名。
“我今亦复告汝等:设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畏怖衣毛竖者,尔时当念我身,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设有恐怖衣毛竖者,便自消灭。
“若复不念我者,尔时当念于法。
“如来法者甚为微妙,智者所学;以念法者,所有恐怖,便自消灭。
“设不念我,复不念法,尔时当念圣众。
“如来圣众极为和顺,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所谓四双八辈,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事,世间福田,是谓如来圣众。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
|
向须陀洹
|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第831、832、833经。
|
成须陀洹
|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
向斯陀含
|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
得斯陀含道
|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
向阿那含
|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
得阿那含道
|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
向阿罗汉
|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得阿罗汉道
|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尔时若念僧已,所有恐怖,便自消灭。
“比丘当知:释提桓因犹有淫、怒、痴,然三十三天念其主即无恐怖,况复如来无有欲、怒、痴心,当念有恐怖乎?若有比丘有恐怖者,便自消灭。
“是故,诸比丘,当念三尊:佛、法、圣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6、本经叙说佛度那优罗小儿及降伏毗沙恶鬼,并教化拔祇国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拔祇国界有鬼,名为毗沙,在彼国界,极为凶暴,杀民无量,恒日杀一人,或日杀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
= “拔祇”:Vajji,又作跋祇、跋阇,译为增胜、避,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北部之种族。有关拔祇之命名来由和传说,参阅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
尔时,诸鬼神、罗刹充满彼国。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是时,拔祇人民皆共集聚,而作是说:“我等可得避此国至他国界,不须住此。”
是时,毗沙恶鬼知彼人民心之所念,便语彼人民曰:“汝等莫离此处至他邦土。
“所以然者?终不免吾手。
免(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去掉;除掉[excuse (or free) sb.from sth.;exempt]。)
“卿等日日持一人祠吾,吾便不触扰汝。”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是时,拔祇人民日取一人祠彼恶鬼。
是时,彼鬼食彼人已,取骸骨掷著他方山中,然彼山中骨满溪谷。
骸(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掷(zhì) = 扔,抛[throw]。
溪(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尔时,有长者名善觉,在彼住止,饶财多宝,积财千亿,骡、驴、骆驼不可称计,金、银、珍宝、车渠、玛瑙、真珠、琥珀亦不可称计。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骡(luó) = 骡子[mule]。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尔时,彼长者有儿,名那优罗;唯有一子,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
尔时,有此限制:“那优罗小儿,次应祠鬼。”
是时,那优罗父母沐浴此小儿,与著好衣,将至冢间,至彼鬼所;到已,啼哭唤呼,不可称计,并作是说:“诸神!地神!皆共证明:我等唯有此一子,愿诸神明当证明此;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及二十八大鬼神王当共护此,无令有厄;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及四天王咸共归命,愿拥护此儿,使得免济;
“及释提桓因亦向归命,愿济此儿命;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及梵天王亦复归命,愿脱此命;
“诸有鬼神护世者亦向归命,使脱此厄;
“诸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我今亦复归命,使脱此厄;
= “漏尽阿罗汉”:Arahant
Khinasava,谓完全灭尽烦恼之阿罗汉。漏,烦恼之异名。
“诸辟支佛无师自觉亦复自归,使脱此厄;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彼如来今亦自归,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获者获,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使般涅槃,无救者与作救护,盲者作眼目,病者作大医王,若天、龙、鬼、神、一切人民、魔及魔天,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可敬可贵,为人作良祐福田,无有出如来上者;
“然如来当监察之,愿如来当照此至心!”
= 请如来鉴察此情!愿如来照明我的至诚之心!
是时,那优罗父母即以此儿付鬼已,便退而去。
付(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尔时,世尊以天眼清净,复以天耳彻听,闻有此言,那优罗父母啼哭不可称计。
尔时,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恶鬼住处。
时,彼恶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处。
是时,世尊入鬼住处而坐,正身正意,结跏趺坐。
是时,那优罗小儿渐以至彼恶鬼住处。
是时,那优罗小儿遥见如来在恶鬼住处,光色炳然,正身正意,系念在前,颜色端正,与世有奇;诸根寂静,得诸功德,降伏诸魔,如此诸德不可称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如须弥山,出诸山顶,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远照;见已,便起欢喜心向于如来,便生此念:“此必不是毗沙恶鬼。
= “三十二相”:Dvattimsa
Lakkhanani,即三十二大人相,为佛及转轮王所具足之三十二种身相。参阅中阿含第五十九经三十二相经。
炳(bǐng) = 光明,明亮[bright]。(照耀[shine]。)
“所以然者?我今见之,极有欢喜之心。
“设当是恶鬼者,随意食之。”
是时,世尊告曰:“那优罗,如汝所言,我今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故来救汝,及降此恶鬼。”
是时,那优罗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与说妙义,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恶,漏不净行,出家为要,去诸乱想。
尔时,世尊以见那优罗小儿心意欢喜,意性柔软,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是时世尊具与彼说。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彼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彼以见法、得法、成就诸法;承受诸法,无有狐疑,解如来教,归佛、法、圣众,而受五戒。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是时,毗沙恶鬼还来到本住处。
尔时,恶鬼遥见世尊端坐思惟,身不倾动;见已,便兴恚怒,雨雷电霹雳向如来所,或雨刀剑;未堕地之顷,便化优钵莲华。
= “优钵华”:Uppala,为青色之水莲花。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是时,彼鬼倍复瞋恚,雨诸山河石壁;未堕地之顷,化作种种饮食。
是时,彼鬼复化作大象,吼唤向如来所。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尔时,世尊复化作师子王。
是时,彼鬼倍化作师子形向如来所。
尔时,世尊化作大火聚。
是时,彼鬼倍复瞋恚,化作大龙而有七首。
尔时,世尊化作大金翅鸟。
= “金翅鸟”:Garula,又作迦楼罗,为八部众之一,翅金色,双翅广三百六十万里,住须弥山下,常捕龙为食。
是时,彼鬼便生此念:“我今所有神力,今以现之,然此沙门衣毛不动,我今当往问其深义。”
= 我现在所有的神力,都于今时化现完了,然而这位沙门却衣毛都不动,我现在应当去问其深义。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从,自,由[from]/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古同“已”,已经。)
是时,彼鬼问世尊曰:“我今毗沙欲问深义,设不能报我者,当持汝两脚掷著海南。”
世尊告曰:“恶鬼当知:我自观察,无天及人民、沙门、婆罗门、若人、非人,能持我两脚掷海南者;但今欲问义者,便可问之。”
是时,恶鬼问曰:“沙门,何等是故行?何等是新行?何等是行灭?”
世尊告曰:“恶鬼当知:眼是故行,曩时所造,缘痛成行;耳、鼻、口、身、意,此是故行,曩时所造,缘痛成行。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是谓,恶鬼,此是故行。”
毗沙鬼曰:“沙门,何等是新行?”
世尊告曰:“今身所造身三、口四、意三。
= “身三”:即身行杀生、偷盗、邪淫三不善法。
= “口四”:即口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不善法。
= “意三”:即意念贪、瞋、痴三不善法。
“是谓,恶鬼,此是新行。”
时,恶鬼曰:“何等是行灭?”
世尊告曰:“恶鬼当知:故行灭尽,更不兴起,复不造行,能取此行,永以不生,永尽无余,是谓行灭。”
是时,彼鬼白世尊曰:“我今极饥,何故夺我食?此小儿是我所食;沙门,可归我此小儿。”
= “沙门”:又作沙门那(Samana),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原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后转为专指佛弟子。
世尊告曰:“昔我未成道时,曾为菩萨,有鸽投我,我尚不惜身命,救彼鸽厄。
= “菩萨”:Bodhisatta,原指希望求得菩提的有情,此处则作为如来未证得佛果之前的称谓。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况我今日已成如来,能舍此小儿令汝食啖?汝今恶鬼尽其神力,吾终不与汝此小儿。
“云何,恶鬼,汝曾迦叶佛时,曾作沙门,修持梵行,后复犯戒,生此恶鬼。”
= “迦叶佛”:Kassapa-buddha,又作迦叶波、迦摄,译为饮光,为贤劫千佛之第三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即于释尊之前,示现于娑婆世界之教化主。
尔时,恶鬼承佛威神,便忆曩昔所造诸行。
尔时,恶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并作是说:“我今愚惑,不别真伪,乃生此心向于如来,唯愿世尊受我忏悔!”
如是三、四。
世尊告曰:“听汝悔过,勿复更犯。”
尔时,世尊与毗沙鬼说微妙法,劝令欢喜。
时,彼恶鬼手擎数千两金,奉上世尊,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愿世尊与我受之,及此数千两金!”
= “招提僧”:Catuddisasangha,译为四方僧,即客僧,乃对现前僧而言。施招提僧之物,一切比丘共用,如寺、舍,厨、库,田、园,仆、畜等;限于现前僧之用而不共四方僧用之物,如现前僧之剃刀、衣钵、坐具、针筒、时药等。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山谷(shān gǔ) = 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地方[valley]。
如是再三。
尔时,世尊即受此山谷,便说此偈:
“园果施清凉,及作水桥梁,设能造大船,及诸养生具,
= 如园果的布施,会为清凉,以及在水中作那些桥梁,使人得以渡过那样;假如能造大船,以及诸养生之具。
昼夜无懈息,获福不可量,法义戒成就,终后生天上。”
= 而昼夜都没有懈怠的话,就能获得不可称量的福德,法义、戒,都能成就,终归会生于天上界的!
是时,彼鬼白世尊曰:“不审世尊更有何教?”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世尊告曰:“汝今舍汝本形,著三衣,作沙门,入拔祇城,在在处处作此教令:‘诸贤当知:如来出世,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解脱者令知解脱,无救者与作救护,盲者作眼目,诸天、世人、天、龙、鬼、神、魔、若魔天、若人、非人,最尊、最上,无与等者,可敬、可贵,为人作良祐福田。
“‘今日度那优罗小儿及降毗沙恶鬼,汝等可往至彼受化。’”
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毗沙鬼作沙门,披服著三法衣,入诸里巷,作此教令:“今日世尊度那优罗小儿,及降伏毗沙恶鬼,汝等可往受彼教诲。”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翻开;翻阅[turn
over;look over]/分析;辨析[analyze]。)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当于尔时,拔祇国界人民炽盛。
是时,长者善觉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将八万四千人民众生,至彼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拔祇人民或有礼足者,或有擎手者。
尔时,八万四千之众,已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渐与说微妙之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
尔时,世尊观察彼八万四千众,心意欢悦。
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普与彼八万四千众而说此法,各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犹如白净之衣,易染为色;此八万四千众亦复如是,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得法、见法、分别诸法,无有狐疑,得无所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而受五戒。
尔时,那优罗父长者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当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彼长者已见世尊默然,即从座起,头面礼足,退还所在,办种种饮食,味若干种,清旦自白:“时到。”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拔祇城,至长者家,就座而坐。
是时,长者以见世尊坐定,自手斟酌,行种种饮食。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以见世尊食讫,行清净水已,便取一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善哉!世尊,若四部之众,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使在我家取之。”
使(shǐ) = 命令[order]。(使唤;役使;支使[order
about;work;use]/致使;让;叫[let;make;cause]/主使[instigate]/出使[serve as an envoy
abroad]/佣人;奴仆[servant]。)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言。”
世尊即与长者说微妙之法,以说法竟,便从座起而去。
尔时,世尊如屈伸臂顷,从拔祇不现,还来至舍卫祇洹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四部之众,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者,当从那优罗父舍取之。”
尔时,世尊复告比丘:“如我今日优婆塞中第一弟子,无所爱惜,所谓那优罗父是。”
= “所谓那优罗父是”:就是所谓那优罗之父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7、本经叙说佛为诸释种说法王最尊、最上,无人能及,胜于转轮圣王,故当求方便,以正法治国。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释翅尼拘留园”:尼拘留园(Nigrodharama),又作尼拘屡园、尼拘律树园,译为无节园、纵横园。巴利本作Sakkesu…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rame,释迦族之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树园。
尔时,释种诸豪姓者数千人众,往诣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诸释白世尊曰:“今日当作王治,领此国界,我等种姓便为不朽,无令转轮圣王位于汝断灭。
= 今天您应当作国王,而治领此国界;这样的话,我们的种姓便为不朽的,不可将转轮圣王之位,在您之手而断灭才好。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若当世尊不出家者,当于天下作转轮圣王,统四天下,千子具足。
“我等种姓名称远布,转轮圣王出于释姓。
“以是故,世尊,当作王治,无令王种断绝。”
世尊告曰:“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
法王 = Dham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所以然者?我今问汝:云何,诸释,言转轮圣王七宝具足,千子勇猛?
“我今于三千大千刹土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成就七觉意宝,无数千声闻之子以为营从。”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用此位为?得已后复失,此位最为胜,无终无有始。
= 我现在要此地位干什么?如果得到后,还是会失去的;如佛的此位,才是最为优胜的,因为无始,同时也没有终。
以胜无能夺,此胜最为胜,然佛无量行,无迹谁迹将?
= 由于最胜而没有人能侵夺之故,此胜正正就是最为优胜的;而佛陀的无量行,乃为无迹可寻的,到底谁用这些行迹干什么呢?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供养;奉养[provide for]。)
“是故,诸瞿昙,当求方便,正法王治。
“如是,诸释,当作是学!”
尔时,诸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8、本经叙说佛为一比丘说无常法,并举自己往昔曾以惠施、慈仁、自守三事成就转轮圣王身,尔时福祐,今已永灭无余,以说明无有一法恒在而无有变易;比丘受教,遂证阿罗汉果。相应部Nakhasikam,爪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曰:“颇有此色,恒在不变易耶?久在于世,亦不移动?颇有痛、想、行、识,恒在不变易耶?久存于世,亦不移动耶?”
= “颇有此色,恒在不变易耶…亦不移动耶”:巴利本作Atthi Nu Kho Bhante Kinci Rupam Yam Rupam Niccam
Dhuvam Sassatam Aviparinamadhammam Sassatisamam Tatheva Thassati;Atthi Nu Kho Bhante Kaci Vedana…Pe…;Atthi Nu Kho Bhante Kaci Sanna…;Atthi
Nu Kho Bhante Keci Sankhara…;Atthi Nu Kho Bhante Kinci
Vinnanam Niccam Dhuvam Sassatam Aviparinamadhammam Sassatisamam Tatheva
Thassatiti,大德!有少分之色,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可永住相似正住者乎?大德!有少分之受…乃至…大德!有少分之想…乃至…大德!有少分之行…乃至…大德!有少分之识,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可永住相似正住者乎?
世尊告曰:“比丘,无有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
“亦复无痛、想、行、识,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若复,比丘,当有此色,恒在不变易,久存于世者,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
“若痛、想、行、识,久存于世,不变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别。
“是故,比丘,以色不可分别,不久存于世故。
“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别,尽于苦本,亦无痛、想、行、识,不久存于世。
“是故,梵行乃可分别,尽于苦本。”
尔时,世尊取少许土,著爪上,语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见此爪上土不?”
比丘对曰:“唯然,见已,世尊。”
佛告比丘:“设当有尔许色恒在于世者,则梵行之人不可分别,得尽苦际。
= 假如当会有如这些少许的色(物质),能恒在于世间的话,则梵行的人,便不可分别而得尽苦际的。
“以是,比丘,以无尔许色在,便得行梵行,得尽苦本。
= “便得行梵行,得尽苦本”:巴利本作Tasma Brahmacariyavaso Pannayati Sammadukkhakkhayaya,故梵行住被知能正确地尽苦。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我昔曾为大王,领四天下,以法治化,统领人民,七宝具足。
“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
“比丘当知:我于尔时,作此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有八万四千神象,象名菩呼。
“复有八万四千羽宝之车,或用师子皮覆,或用狼狗皮覆者,尽悬幢高盖。
“复有八万四千高广之台,犹如天帝所居之处。
“复有八万四千讲堂,如法讲堂之比。
“复有八万四千玉女之众,像如天女。
“复有八万四千高广之座,皆用金银七宝厕间。
厕(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复有八万四千衣被服饰,皆是文绣柔软。
绣(xiù) = 刺绣。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embroider]。
“复有八万四千饮食之具,味若干种。
“比丘当知:我尔时,乘一大象,色极白好,口有六牙,金银校具,身能飞行,亦能隐形,或大、或小,象名菩呼。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校具(jiào jù) = 装饰的物品。
“我尔时,乘一神马,毛尾朱色,行不身动,金银校饰,身能飞行,亦能隐形,或大、或小,马名毛王。
= “行不身动”:行时,贴身不动。
“我于尔时,八万四千高广之台,住一台中,台名须尼摩,纯金所作。
“尔时,我在一讲堂中止宿,讲堂名法说,纯金所造。
“我于尔时,乘一宝羽之车,车名最胜,纯金所造。
“我于尔时,将一玉女,左右使令,亦如姊妹。
“我于尔时,于八万四千高广之座,在一座上,金银、璎珞不可称计。
“我于尔时,著一妙服,像如天衣;所食之食,味如甘露。
“当于尔时,我作转轮圣王,时八万四千神象朝朝来至,门外多有伤害,不可称计。
= “门外多有伤害”:互相践蹋。
“我于尔时,便作是念:‘此八万四千神象朝朝来至,门外多有伤害,不可称计。我今意中欲使分为二分,四万二千朝朝来贺。’
贺(hè) = 奉送礼物表示庆祝[send a present with congratulation]。(赞许;附和[praise]。)
“尔时,比丘,我作是念:‘昔作何福?复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于是。’
“复作是念:‘由三事因缘故,使我获此福祐;云何为三?所谓惠施、慈仁、自守。’
自守(zì shǒu) = 守住自己本分、本性。
“比丘当观:尔时诸行永灭无余,尔时游于欲意无有厌足。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所谓厌足,于贤圣戒律乃为厌足。
“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无常耶?”
比丘对曰:“无常也,世尊。”
“若复无常,为变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许,我是彼所’乎?”
对曰:“不也,世尊。”
“痛、想、行、识是常也?是无常耶?”
比丘对曰:“无常也,世尊。”
“设使无常,为变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许,我是彼所’?”
对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过去、当来、今现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觉也。
“诸所有痛,过去、当来、今现在,若远、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觉知。
“比丘当作是观:若声闻之人,厌患于眼,厌患于色,厌患眼识,若缘眼生苦乐,亦复厌患;亦厌患于耳,厌于声,厌于耳识,若依耳识生苦乐者,亦复厌患;鼻、舌、身、意法亦复厌患。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若依意生苦乐者,亦复厌患;已厌患,便解脱;已解脱,便得解脱之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彼比丘得世尊如是之教,在闲静之处,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离家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 “族姓子”:Kula-putta,又作族姓男,译为善男子,指信仰三宝之男子。
是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9、本经叙说佛初成道时:(一)于波罗㮈仙人鹿园度五比丘,说四谛之法;(二)往优留毗村降伏恶龙,并度三迦叶及弟子千人,以神足、言教、训诲三事教化,时千比丘尽成阿罗汉;(三)再往迦毗罗卫国,度诸释种,并为父王说法,广演妙义,当时父王即集合臣民而说:诸有兄弟二人者,当听取一人出家学道。于是,阿难、阿那律等诸王子皆于此时出家学佛。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道场树下,初始得佛。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难解、难了、难晓、难知,极微极妙,智所觉知;我今当先与谁说法,使解吾法者是谁?”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
=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劝请品第十九》:“优蹋蓝弗、罗勒迦蓝”:优蹋蓝弗(Uddaka-Ramaputta),又作郁陀罗罗摩子,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罗勒迦蓝(Alara-Kalama),又作阿罗罗伽罗摩,得无所有处定。佛陀始出家时,曾从二人学习,但深感不究竟,遂他去修行。参阅中阿含第204经罗摩经。
作此念已,虚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罗勒迦蓝死已七日。”
= “罗勒迦蓝诸根纯熟…作此念已”:巴利本作Ayam Kho Alaro Kalamo Pandito Vyatto Medhavi
Digharattam Apparajakkhajatiko.Yam Nunaham Alarassa Kalamassa Pathamam Dhammam
Deseyyam,So Imam Dhammam Khippam Eva Ajanissatiti,彼阿罗逻迦罗摩是贤者,聪明、伶俐,于长夜少尘垢,我宜先为阿罗逻迦罗摩说法,彼当速悟此法。
是时,世尊复作念曰:“何其苦哉!不闻吾法,而取命终!设当闻吾法者,即得解脱。”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先与谁说法,使得解脱?今郁头蓝弗先应得度,当与说之;闻吾法已,先得解脱。”
= “今郁头蓝弗先应得度…先得解脱”:巴利本作Ayam Kho Uddako Ramaputto
Pandito Vyatto Medhavi Digharattam Apparajakkhajatiko.Yam Nunaham Uddakassa
Ramaputtassa Pathamam Dhammam Deseyyam,So Imam Dhammam
Khippam Eva Ajanissatiti,郁陀迦罗摩子是贤者,聪明、怜俐,于长夜少尘垢,我宜最先为郁陀迦罗摩子说法,彼当速悟此法。
世尊作是念,虚空中有天语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终。”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郁头蓝弗何其苦哉!不闻吾法,而取命过!设得闻吾法者,即得解脱。”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谁先闻法而得解脱?”
是时,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饶益,我初生时,追随吾后。”
= “五比丘”:即阿若憍陈如(Annakondanna)、阿说示(Assaji)、摩诃男(Mahanama)、婆提(Bhaddiya)、婆敷(Vappa)。原跟随佛陀在苦行林修道,因见佛陀接受牧女之乳粥,以为佛陀志愿已退堕,遂舍弃佛陀而至鹿野苑苦行。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今五比丘竟为所在?”
竟(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即以天眼观五比丘,乃在波罗㮈仙人鹿园所止之处。
= “波罗㮈”:Baranasi,又作波罗奈斯,中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摩竭陀国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贝那拉斯(Benares)。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Migaday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我今当往先与五比丘说法,闻吾法已,当得解脱。”
尔时,世尊七日之中熟视道树,目未曾眴。
= “道树”:即菩提树(Bodhirukkha)。
眴(xuàn) = 古同“眩”。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通“炫”。光耀[dazzlingly
brilliant]。)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我今此坐处,经历生死苦,执御智慧斧,永断根元栽。
= 我现在于此坐处,曾经经历生死之苦。而我乃执御〔拿起〕智慧之斧,已永断其根元之栽了。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栽(zāi) = 筑墙立板[erect board]。(种植[grow;cultivate;plant]。)
天王来至此,及诸魔怨属,复以方便降,令著解脱冠。
今于此树下,坐于金刚床,以获一切智,逮无所碍慧。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我坐此树下,见生死之苦,已却死元本,老病永无余。”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欲向波罗㮈国。
是时,优毗伽梵志遥见世尊光色炳然,翳日月明,见已,白世尊曰:“瞿昙师主,今为所在?为依何人出家学道?恒喜说何法教?为从何来?为欲所至?”
= “优毗伽”:Upaka,又作优波迦。
= 瞿昙!你的师主,现在住什么地方呢?是依于什么人出家学道的呢?到底恒喜讲说什么法教呢?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欲到什么地方去呢?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尔时,世尊向彼梵志,而说此偈:
“我成阿罗汉,世间最无比,天及世间人,我今最为上。
我亦无师保,亦复无与等,独尊无过者,冷而无复温。
师保(shī bǎo) = 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泛指老师。/犹教养。
今当转法轮,往诣加尸邦,今以甘露药,开彼盲冥者。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序品第一》:“迦尸”:Kasi,又作迦奢,迦尸族人建立之国家,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贝那拉斯(Benares)附近。
波罗㮈国界,加尸国王土,五比丘住处,欲说微妙法。
使彼早成道,及得漏尽通,以除恶法元,是故最为胜。”
时,彼梵志叹吒,俨头叉手,弹指含笑,引道而去。
吒(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怒吼。)
俨(yǎn) = 恭敬;庄重[dignified;majestic]。(昂首[hold one’s
head high]。)
引道(yǐn dào) = 起程,上路。/引路,带路。指引上正道。
弹指 = Acchata,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
|
|
表示虔敬欢喜
|
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
|
表示警告
|
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
|
表示许诺
|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
|
时间单位
|
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
|
时,世尊往诣波罗㮈。
是时,五比丘遥见世尊来;见已,各共论议:“此是沙门瞿昙从远而来,情性错乱,心不专精;我等勿复共语,亦莫起迎,亦莫请坐。”
尔时,五人便说此偈:
“此人不应敬,亦莫共亲视,勿复称善来,亦莫请使坐。”
尔时,五人说此偈已,皆共默然。
尔时,世尊至五比丘所,渐渐欲至。
时,五比丘渐起来迎,或与敷座者,或与取水者。
尔时,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痴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
全(quán) = 纯色玉[pure jade]。(保全[preserve]/保持[maintain]。)
尔时,五比丘称世尊为卿。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卿无上至真、等正觉。
= “汝等莫卿无上至真、等正觉”:巴利本作Ma
Bhikkhave Tathagatam Namena Ca Avusovadena Ca Samudacaratha,诸比丘!汝等从今后勿以「名」、以「卿」称呼世尊!
“所以然者?我今已成无上至真、等正觉,已获甘露善。
“自专念听吾法语。”
尔时,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昙,本苦行时,尚不能得上人之法,况复今日意情错乱,言得道乎?”
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闻吾妄语乎?”
五比丘曰:“不也,瞿昙。”
世尊告曰:“如来、等正觉已得甘露,汝等悉共专心,听吾说法。”
是时,世尊便复作是念:“我今堪任降此五人。”
是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当知:有此四谛。
“云何为四?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记。
“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亦复是苦。
“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
||
生苦
|
受胎
|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
种子
|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
|
增长
|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
|
出胎
|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
|
种类
|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
|
老苦
|
增长
|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
灭坏
|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
|
病苦
|
身病
|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
心病
|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
|
死苦
|
病死
|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
外缘
|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
|
爱别离苦
|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怨憎会苦
|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求不得苦
|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
|
五阴盛苦
|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
“云何苦集谛?所谓受爱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贪著,是谓苦集谛。
= “所谓受爱之分…是谓苦集谛”:巴利本作Idam…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Yayam Tanha Ponobbhavika Nandiragasahagata
Tatratatrabhinandini,Seyyath' Idam:Kamatanha
Bhavatanha Vibhavatanha,所谓苦集圣谛,此爱,凡是能再生,与喜贪俱行,随处欢喜者,此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彼云何苦尽谛?能使彼爱灭尽无余,亦不更生,是谓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定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是谓名为四谛之法。
“然复,五比丘,此四谛之法,苦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
“复次,苦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谛。
= “实、定”:实在性、决定性。
“苦集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
“复次,苦集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集谛。
“苦尽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慧生、光生。
“复次,苦尽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尽谛。
“苦出要谛者,本未闻法,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
“复次,苦出要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苦出要谛。
“五比丘当知:此四谛者,三转十二行,如实不知者,则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
= “三转十二行”:又作三转十二相(梵Tri-parivarta-dvadasakara-dharma-cakra-pravartana)、三转十二行法轮,三转即示相转、劝相转、证相转,十二行相即此三转各具眼(梵Caksus)、智(梵Jnana)、明(梵Vidya)、觉(Buddhi)四行相,共有十二行相。于每一谛中,各有三转十二行相,故四谛共有十二转四十八行相。
三转法轮 = 指佛陀三转四谛之法轮。以每一转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
|
示转
|
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
劝转
|
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
证转
|
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
三转四轮十二行法轮/四谛法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法轮/三转十二行相 = 指世尊三转四谛之法轮,每一转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三转者,四谛各有示相转(肯定四谛,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相转(说此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证相转(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此三转各具眼、智、明、觉等四行相,或三周循历四圣谛,故称十二行相。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载,眼智明觉有两义:
|
||
眼(Cakkhu)
|
即法智忍
|
观见之义
|
智(Nana)
|
即诸法智
|
决断之义
|
明(梵Vidya)
|
即诸类智忍
|
照了之义
|
觉(梵Buddhi)
|
即诸类智
|
警察之义
|
“以我分别此四谛三转十二行,如实知之,是故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尔时,说此法时,阿若拘邻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 “阿若拘邻”:Annata
Kondanna,又作阿若憍陈如,阿若译为解了、了教、知本际、已开悟之义,憍陈如是姓,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为最先了悟者。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弃舍王位,久为出家,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憍陈如苾刍是。」
是时,世尊告拘邻曰:“汝今已逮法、得法?”
拘邻报曰:“如是,世尊,已得法、逮法。”
是时,地神闻此语已,作是唱:“今如来在波罗㮈国转法轮。
= “转法轮”:Dhamma-cakkam
Pavatteti,以转轮圣王之天轮宝转动降伏四方,来譬喻正法的宣说传布、降伏并度脱众生。佛之法轮有乘载及辗破二义。
“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转者,今日如来转此法轮,阿若拘邻已得甘露之法。”
是时,四天王从地神闻唱令声,复传告曰:“阿若拘邻以得甘露之法。”
是时,三十三天复从四天王闻,艳天从三十三天闻,乃至兜术天展转闻声,乃至梵天亦复闻声:“如来在波罗㮈转法轮,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转者,今日如来转此法轮。”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尔时,便名为阿若拘邻。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二人住受教诲,三人乞食;三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共食之。
= 你们当中留住二人受教诲,三人则去乞食,三人所得之食,则六个人当共吃食。
“三人住受教诲,二人往乞食;二人所得食者,六人当取食之。”
= 如果为三人住受教诲的话,就二人去乞食,二人所得之食,则六人当共取其食而吃。
尔时教诲,此时成无生涅槃法,亦成无生、无病、无老、无死。
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
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尽共人间乞食,慎莫独行。
“然复众生之类,诸根纯熟,应得度者,我今当往优留毗村聚,在彼说法。”
= “优留毗”:Uruvela,地名。位于佛陀伽耶之南,沿尼连禅河一哩许。佛陀未成道前在此修苦行。
尔时,世尊便往至优留毗村聚所。
尔时,尼连河侧有迦叶在彼止住,知天文、地理,靡不贯博,算数树叶皆悉了知,将五百弟子,日日教化。
= “尼连河”:Neranjara,又作尼连禅河,译为不乐着河,恒河之支流,附近有苦行林,佛陀出家之后,曾于此修苦行六年,后离苦行林,入此河沐浴,成道之后,于此河附近之优留毗村度化三迦叶。
= “迦叶”:此指三迦叶兄弟中之优留毗迦叶(Uruvela-kassapa),又作优楼频螺迦叶,优楼频螺是佛陀伽耶之南,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是其姓氏。又称为耆年迦叶、上时迦叶,原为事火外道,后受佛度化为佛弟子。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1经:「将养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是。」有关三迦叶兄弟得度之本生因缘,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8。
去迦叶不远有石室,于石室中,有毒龙在彼止住。
尔时,世尊至迦叶所,到已,语迦叶言:“吾欲寄在石室中一宿;若见听者,当往止住。”
迦叶报曰:“我不爱惜,但彼有毒龙,恐相伤害耳!”
= “我不爱惜”:不会吝惜。
世尊告曰:“迦叶,无苦,龙不害吾;但见听许,止住一宿。”
苦(kǔ) = 苦菜。即“荼”[bitter edible plant]。(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bitter]/痛苦;困苦[pain;suffering]/困扰;困辱[perplex;puzzle]。)
迦叶报曰:“若欲住者,随意往住!”
尔时,世尊即往石室,敷座而宿,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是时,毒龙见世尊坐,便吐火毒。
尔时,世尊入慈三昧,从慈三昧起,入焰光三昧。
尔时,龙火、佛光一时俱作。
尔时,迦叶夜起,瞻视星宿,见石室中,有大火光;见已,便告弟子曰:“此瞿昙沙门容貌端正,今为龙所害,甚可怜愍!我先亦有此言:‘彼有恶龙,不可止宿。’”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爱抚;抚养[show tender care of;foster]。)
是时,迦叶告五百弟子:“汝持水瓶,及舆高梯,往救彼火,使彼沙门得济此难!”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通“舁”。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rsons> carry]。)
尔时,迦叶将五百弟子,往诣石室,而救此火;或持水洒者,或施梯者,而不能使火时灭,皆是如来威神所致。
洒(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xǐ = 古同“洗”,洗涤。)
尔时,世尊入慈三昧,渐使彼龙无复瞋恚。
时,彼恶龙心怀恐怖,东西驰走,欲得出石室,然不能得出石室。
是时,彼恶龙来向如来,入世尊钵中住。
是时,世尊以右手摩恶龙身,便说此偈:
“龙出甚为难,龙与龙共集,龙勿起害心,龙出甚为难。
= 龙啊!你想出离是非常困难的事;龙啊!你们和你们的龙共集在一起时,龙啊!千万不可以起害心啊!龙啊!你想脱出是非常困难的事的。
过去恒沙数,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善心向如来,速舍此恚毒,已除瞋恚毒,便得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