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七《四谛品第二十五》

卷第十七_四法_四谛品第二十五
 
#215、本经叙说若不觉知苦、苦集、苦尽、苦出要四谛,则堕五道中,轮转生死;若得此四谛,能断生死根本;故当作方便,成此四谛。相应部Vijja,明。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四谛之法。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云何为四?所谓:初苦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第二者、苦集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第三者、苦尽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第四者、苦出要谛,义不可尽,义不可穷,说法无尽。
 
“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彼云何名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
“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
“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多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
“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
“是谓,比丘,有此四谛。
“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地狱,Niraya()饿鬼/鬼,Peta()畜生/傍生,Tiracchana()人间/人,Manussa()天上/天,Deva
“我今已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轮转生死中,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已觉已晓了,已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墮五道。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6、本经叙说亲近善知识、闻法、知法、法法相明四法,多饶益人;当求方便,成此四法。杂阿含卷30855经、杂阿含卷3187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
“云何为四?第一法者、当亲近善知识,第二者、当闻法,第三者、当知法,第四者、当法法相明。
“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多饶益人。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7、本经叙说佛告诉阿难:若如来出世,能成就四未曾有法;当发喜心向如来所。参阅增支部Acchariya-abbhuta-dhamma(希奇未曾有法)、中阿含第32经未曾有法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若如来出现于世时,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 “四未曾有法”:增支部、中阿含第32经未曾有法经中具指:(一)佛由兜率天正念正知入母胎,(二)出母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无上法轮时,皆放光遍照世界之四希奇未曾有法。
“云何为四?此众生类多有所著,若说不染著法时,亦复承受,念修行之,心不远离。
= 这些众生之类,都多有所执着,然而如果演说不染着之法之时,也能承受其法,也能思念而修行其法,其心必定不会远离其法的。
“若如来出现于世时,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是谓初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轮转不住,恒在五道,正使欲说法时,亦复承受,心不远离。
“若如来出现世时,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恒怀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说法,亦复承受,心不远离。
= “不去心首”:身心不离憍慢。
“然复,阿难,此众生类,恒怀憍慢,不去须臾;设复说法时,亦复承受。
= “不去须臾”:须臾也不放弃。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是谓第三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复次,阿难,此众生类,无明所覆;设复说有明法时,亦复承受而不忘失。
“若复,阿难,说此有明、无明法时,而心意柔和,恒喜修行。
= “有明”:智慧。
“是谓,阿难,若如来出现世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若有多萨阿竭现在时,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现于世。
= “多萨阿竭”:Tathagata,又作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
“是故,阿难,当发喜心向如来所。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8、本经叙说佛譬喻五盛阴为担、人身为持担人、爱着因缘为担因缘、永尽爱结为舍担;当作方便,舍离于担。相应部Bharam(重担)、杂阿含卷364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担,亦当说持担人,亦当说担因缘,亦当说舍担。
= “担”:Bhara,即重担,喻有情之重荷。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担?所谓五盛阴是。
= “五盛阴”:Panc' Upadanakkhandha,又作五受阴、五取蕴。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蕴取着,生贪欲、瞋恚、愚痴等种种烦恼,名为五取蕴。参阅杂阿含卷四第101经。
“云何为五?所谓色、痛、想、行、识阴,是谓名为担。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彼云何名为持担人?所谓持担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是谓名为持担人。
 
“彼云何名为担因缘?所谓担因缘者,爱著因缘是,与欲共俱,心不远离,是谓名为担因缘。
 
“彼云何名为当舍离担?所谓能使彼爱永尽无余,已除、已吐。
(tǔ) = 东西从口腔中涌出[spit]([give]/口说,陈说[tell])
“是谓,比丘,名舍离担。
 
“如是,比丘,我今已说担,已说担因缘,已说持担人,已说舍担。
“然诸如来所应行者,我今已办。
“若树下、空处、露坐,常念坐禅,莫行放逸。”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
 亦当除爱结,及舍非法行,尽当舍离此,更不复受有。
爱结 = 九结之一。略称结。又作随顺结。结,结缚之义。贪爱缚人,故称结。即诸众生为贪爱之故,广行杀、盗、淫、妄等不善,由此而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称爱结。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舍离于担。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9、本经叙说当舍离卵、胎、湿、化四生,成就四谛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为四?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腹生/胎生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卵生
And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化生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乌、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
(wū) = 鸟名,乌鸦[crow]
(què) = 指喜鹊鸟。民间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magpie]
 
“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
(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
(fǔ) = 腐烂变质[rotbecome putridcorrupt]
(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是谓名为化生。
= “若人:劫初之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生。
“诸比丘舍离此四生,当求方便,成四谛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0、本经叙说舍利弗诠释:(一)世间之四种人,与结相随而不知者、与结相随而如实知者、不与结相随而如实不知者、不与结相随而如实知者。(二)恶、不善法、起诸邪见,名为结,结使已尽之比丘,四部众及诸梵行者皆来供养。(三)目犍连赞叹舍利弗所说法。中部Anangana-sutta(无秽经)、中阿含第87经秽品经、西晋法炬译佛说求欲经。
 
闻如是: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世间有此四人。
“云何为四?所谓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
结使/ = Samyojana,即使烦恼。结,为系缚之义;盖烦恼系缚众生于迷境,令不出离生死之苦,故有此异称。
“或有一人与结相随,然内有结如实知之;
“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而不知;
“或有一人不与结相随,然内无结如实知之。
 
“诸贤当知:第一人者与结相随,然内有结而不知,此二有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
“所谓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此人极为妙。
“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此人于二无结人中,此人最为下贱。
“所谓彼第四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此人于无结人中最为第一。
“诸贤当知:世间有此四人。”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有何因缘,有结相随人,一人下贱,一人最妙?复有何因缘,此二无结人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对曰:“彼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
“彼人作是念:‘我当作净想。’
= “净想”:巴利本作Subha-nimitta(净相)。观上妙色而贪欲生为「净想」,参阅杂阿含卷451198经。不见此身种种不净充满其中,而以为妙净之颠倒想,参阅杂阿含卷10259经。
“彼便思惟作净想,当作净想时,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贪欲、瞋恚、愚痴心而命终。
“尔时,不求方便,灭此欲心,便有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
“目连当知:犹如有人诣市买得铜器,尘土垢坌,极为不净。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彼人不随时摩抆,不随时净洗,然彼铜器倍更生垢,极为不净。
(wěn) = 揩拭,擦去[wipe]
“此第一人亦复如是,与垢相随,内有结如实不知,彼便作是念:‘我当思惟净想。’
“已思惟净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则有贪欲、瞋恚、愚痴而命终,不求方便,灭此欲心。
 
“彼第二人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我今可舍净想,思惟不净想。’
“彼已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已思惟不净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及者及,便无贪欲、瞋恚、愚痴,亦复无结而命终。
“犹如有人从市中买得铜器,尘垢所染,彼人随时修治,洗荡使净。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此人亦复如是,与结相随,内有结如实知之。
“彼人便舍净想,思惟不净想;彼思惟不净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教令得证,已无欲心、无瞋恚、愚痴而命终。
“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目连曰:“复以何因缘,使此二人不与结相随,一人下贱,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而不知。
“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而作证。’
“彼人有欲心、瞋恚、愚痴所缚而命终。
“犹如有人诣市买铜器,尘垢所染,然不随时洗治,亦不随时修治。
“此第三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不知,亦不作是学:‘我当求方便,灭此诸结。’
“而有贪欲、瞋恚、愚痴之心而命终。
 
“彼第四人不与结俱,内无结如实知之。
“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作证者令作证。’
“彼以无此结而命终。
“犹如有人诣市,得好铜器极净洁,复加随时修治,磨洗其器,尔时彼器倍复净好。
“此第四人亦复如是,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获者获,不得者得,不作证者而作证。’
“彼便无结使贪欲、瞋恚、愚痴,身坏命终。
“是谓,目连,有此二人不与结相随,内无结如实知之,一人为上,一人下贱。”
 
是时,尊者目连问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结?”
 
舍利弗曰:“目连当知:恶不善法,起诸邪见,故名为结。
“或复有人而作是念:‘如来问我义已,然后与诸比丘说法;不问余比丘义,而如来与比丘说法。’
= 如来问我真义之后,然后才与诸比丘说法;不问其它的比丘之义,而如来与比丘说法。
“或复有是时,世尊语余比丘而说法,然不语彼比丘。
= 或者又有如是之时,世尊告诉其余的比丘而说法,然而不对那些比丘说法。
“‘如来说法,如来不语我与比丘说法。’
= 如来说法,如来不语我(不对其说法),而与比丘说法。
“或有不善,或有贪欲;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恒在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余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或有是时,余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或复有是时,比丘作是念:‘我当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余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或复有时,余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食已与檀越说法,不使余比丘食讫与檀越说法。’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归依佛,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或信女。
“或复有时,余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不使彼比丘食竟与檀越说法。
“‘不使我食竟与檀越说法。’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当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
“或复有时,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不使余比丘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
“‘不使我至园中,与长者婆罗门说法。’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诸比丘不知我犯戒。’
“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余比丘语我言犯戒。
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余比丘语我言犯戒。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净比丘告我,不使不清净比丘告我。
或复有时,不清净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或复有时,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当在屏处,不在大众之中。
(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或复有时,彼比丘犯戒,在大众中告语,不在屏处。
“比丘复作是念:‘此诸比丘在大众中告我,不在屏处。’
“既有不善,又有贪欲,此二俱不善。
 
“目连当知:此诸法之本,兴起此行者,名为结使。
结使 = 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结有九种,使有十种,称为九结十使。
“目连,复知诸有四部之众,犯此行者,皆共闻知。
“虽言我行阿练若,在闲静之处,正使著五纳衣,恒行乞食,不择贫富,行不卒暴,往来住止,坐起动静,言语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斯诸梵行者,恒来供养我。’
= “阿练若”:Aranna,又作阿兰拏、阿兰若,译为最闲处。阿练若行,谓住于闲静处,头陀行之一。
= “五纳衣”:指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等五种;又指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牛嚼衣、奶母弃衣等五种,为印度人所忌讳,弃之不用者。纳衣,又作衲衣、衲袈裟,即以朽故破弊之布缝补制成之法衣。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彼比丘虽有是念,然四部众亦不随时供养。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未除故,见闻念知。
“犹如有人,一铜器极为清净,复以不净盛著铜器中,复以余器盖其上,持行诣国界。
“众人见已,问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观见。’
“是时,众人素既饥俭,谓呼:‘是好饮食。’
= “素既饥俭”:本来正饥饿。
(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贫乏;贫苦[poor])
“寻发器盖,然是不净皆共得见。
“此比丘亦复如是,虽有阿练若行,随时乞食,著五纳衣,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彼虽生此念,欲使诸梵行者,随时来供养。
“然复诸梵行人,不随时供养。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法结使未尽故。
 
“目连当知:诸有比丘无此恶不善法,结使已尽,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犹是持法之人。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依附,依靠[depend on]/同“旁”。旁边,侧[side])
“或受人请,或受长者供养,彼比丘无此贪欲之想。
“是时,四部之众及诸梵行者,皆来供养。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净故,皆见闻念知。
“犹如有人有好铜器,盛好饮食,气味极香,复以物盖其上,持行诣国界。
“众人见已,问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观见。’
“时寻发看,见是饮食,皆共取食。
(fā) = 放箭[shoot an arrow](出发;上路[set outstart off]/花开放[flowerbloom]/打开;开启[open])
“此亦如是,比丘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受长者供养,彼不作是念:‘使诸梵行者来供养我。’
“然复诸梵行者,皆来供养之。
“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已除尽故。
“是故,目连,以此诸行故,名为结使。”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叹曰:“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游此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至彼车师舍,在门外默然而立。
“是时,彼工师手执斧而斫材。
(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是时,更有长老工师有少事缘,来至此工师舍。
“是时,彼工师修治材板。
“是时,彼老工师而生此念:‘此小工师斫材如我意不?我今当观之。’
“是时,彼工师所嫌之处,彼工师尽取斫之。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
“是时,彼老工师甚怀欢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卿所斫材尽如我意。’
“此亦如是,诸有比丘心不柔和,舍沙门行,心怀奸伪,不从沙门之法,性行粗疏,不知惭愧,强颜耐辱,为卑贱行,无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忆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错乱,诸根不定。
(jiān) = 阴险,虚伪,狡诈[evilwickedtreacherous](奸淫;私通[commit adultery])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然今尊者舍利弗观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 然而现在尊者舍利弗您,能观察其行后,而修治他。
 
“诸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甚恭敬戒,不舍沙门贤圣之法,无有幻伪,不行卒暴,心息柔和,言常含笑,不伤人意,心恒一定,无有是非,诸根不乱。
“彼闻尊者舍利弗语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
“犹如若男、若女,端正无双,极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涂身。
“若复有人,复加以优钵华,持用奉上。
= “优钵华”:Uppala,为青色之水莲花。
“彼人得已,即著头上,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恭敬于戒,不失沙门之法,无有幻伪,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伤人意,心恒一定,无有是非,诸根不乱。
“彼从尊者舍利弗闻是语已,甚怀欢喜,不能自胜,而受其教。
“如此诸族姓子说此法教。”
 
尔时,诸贤各各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221、本经叙说佛以果之生熟为喻简别四种比丘:(一)虽具威仪而犯戒者,如果生而似熟;(二)威仪似缺而戒全者,如果熟而似生;(三)戒律威仪俱缺者,如果生而实生;(四)戒律威仪悉成就者,如果熟而实熟。当学熟果之人。增支部Udakarahada(诸湖)。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果。
“云何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
“世间有此四人,亦复如是。
“云何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像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彼何等人生而像熟?
“或有人往来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视瞻恒随法教,著衣持钵亦复随法行步,视地不左右顾望;然复犯戒,不随正行,实非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尽坏败正法,根败之种,是谓此人生而像熟。
(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
“或有比丘性行似疏,视瞻不端,亦不随法行,喜左右顾视;然复精进多闻,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仪,见少非法,便怀恐惧,是谓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
“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礼节,亦复不知出入行来,亦复不知著衣持钵,诸根错乱,心著色、声、香、味、细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败之人,不可修饰,是谓此人生而像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
“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时节,看视不失威仪;然极精进,修行善法,威仪礼节皆悉成就,见小非法,便怀恐怖,况复大者!是谓此人熟而似熟。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之人,当学熟果之人。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2、本经叙说比丘舍戒,弃衣钵等物,还俗作白衣,犹如随岚风吹杀飞鸟,身首异途。参阅相应部Veramba(毗岚风)。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日空中有随岚风。
(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设复有飞鸟至彼者,若乌、鹊、鸿、鹄值彼风者,头脑、羽翼各在一处。
鸿(hóng) = 大雁[swan goose](鹄。即天鹅[swan])
(hú) = 天鹅[swan]
“此间一比丘亦复如是,舍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时三衣、钵、器、针筒六物之属各在一处,犹随岚之风吹杀彼鸟。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比丘六物/六物 = 指六种物品。为僧尼不可或缺之生活资具,并为佛制所允许私蓄之物。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上衣)、安陀会(中衣)等一组,以及钵、尼师坛(敷布坐卧之具)、饮水所用之漉水囊等六种,此称六物。若略去后二者,一般称为三衣一钵。若加裁缝用具之针、筒,则为八物。最初佛教出家者之特征系以三衣一钵为代表,故将三衣一钵视为神圣之物。至于六物、八物则为后来所增加者。僧尼生活中一切靠他人布施之理由,主要即是为使出家人之欲望减少至最低限度,故规定不可携带其他物品。此类用具于比丘临终时均须交与看护者。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梵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3、本经叙说佛以四种鸟为喻简别四种比丘:(一)身仪好而戒法劣者,如鸷鸟形好而声丑;(二)戒法好而身仪劣者,如拘翅罗鸟声好而形丑;(三)身仪、戒法皆劣,如兔枭声形俱丑;(四)身仪、戒法皆好者,如孔雀声形俱好。当学声形俱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知:有此四鸟。云何为四?或有鸟声好而形丑,或有鸟形好而声丑,或有鸟声丑形亦丑,或有鸟形好声亦好。
 
“彼云何鸟声好而形丑?拘翅罗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而形丑。
“彼云何鸟形好而声丑?所谓鸷鸟是也,是谓此鸟形好而声丑。
(zhì) = 凶猛的鸟,如鹰、雕等[vulture]
“彼云何鸟声丑形亦丑?所谓兔枭是也,是谓此鸟声丑形亦丑。
(xiāo) = 从鸟,头在木上。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猫头鹰[owlet](悬头示众[behead and put before the public])
“复有何鸟声好形亦好?所谓孔雀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形亦好。
“是谓,比丘,有此四鸟,当共觉知。
 
“此亦如是,世间亦有四人似鸟,当共觉知。
“云何为四?于是,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出入行来,著衣持钵,屈伸俯仰,威仪成就;亦复不能有所讽诵,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复不能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形好而声不好。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fǔ) = 低头[bow one's head]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复有何等人声好而形丑?
“或有一比丘出入行来,屈伸俯仰,著衣持钵,威仪不成就,恒好广说;然复彼人精进持戒,闻法能知所学,多闻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复彼法善持善诵,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
(suì) = 深远[deep]
 
“彼复有何等人声丑形亦丑?
“或有一人犯戒、不精进、不多闻,所闻便失;彼于此法,应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是谓此人声丑形亦丑。
 
“彼何等人声好形亦好?
“或有比丘颜貌端正,出入行来,著衣持钵,不左右顾视;然复精进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见小非法,尚怀恐惧,何况大者!
“亦复多闻,所受不忘,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
 
“是谓世间有此四人,在世间者,当共觉知。
“是故,诸比丘,当学声好形亦好。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4、本经叙说佛以四种云雷雨为喻简别四种比丘:(一)善诵诸经而不说法者,如有云雷而不雨;(二)身仪好、修法无失,虽不多闻、不诵诸经,然能受法、好从善知识、好说法者,如有云雨而不雷;(三)身仪不好,又不修善法、不多闻、不诵不修诸经、不说法者,如有云却不雨不雷;(四)身仪好,喜学问、受不失、好说法、善教化他人者,如有云亦雨亦雷。增支部Valahaka(云)、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卷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
“云何为四?或有云雷而不雨,或有云雨而不雷,或有云亦不雨亦不雷,或有云亦雨亦雷,是谓四种云。
(léi) = 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thunder](打雷[produce thunder])
“世间四种人而像云。
“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
“或有比丘高声诵习,所谓契经、祇夜、受决、偈、本末、因缘、已说、生经、颂、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诸法,善讽诵读,不失其义;不广与人说法,是谓此人雷而不雨。
 
十二部经 = 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为知法也。」
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素怛缆,内容是以长篇之行文(散文体)来叙说一贯之法义。
祇夜
Geyya,译为重颂、应颂,将前面之契经重新以偈颂体铺叙之。
受决
Veyyakarana,又作受记、授记、解说,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381经:「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胁入;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Gatha,又作孤起颂,即偈颂,音释伽陀、偈他。
本末
Itivuttaka,又作相应、如是语、本事,音译伊帝目多迦,为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是由长文与韵文混合而成。
因缘
Nidana,又作缘起,音译尼陀那,叙说佛陀说法教化之各种因缘。
已说
Upadesa,又作说义、论义经,音译优波提舍,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生经
Jataka,又作本缘、本生经、生传,音译阇多迦,叙说佛陀及弟子过去世之因缘。
Udana,又作法句、喜颂、感兴语、自说,音译乌陀那,为佛陀不问而自说之偈文。
方等
Vedalla,又作广经、方广,音译毗陀罗,由浅至深地广说菩萨道之真理。
未曾有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
譬喻
Apadana,为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各种譬喻之集成。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
“或比丘有颜色端正,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诸善法,无毫厘之失;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复不修行契经、本末、授决、偈、因缘、譬喻、生经、方等、未曾有法,然从他承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说法,是谓此人雨而不雷。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复不雷?
“或有一人颜色不端正,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诸善法;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复不修行契经至方等,亦复不与他说法,是谓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复有何等人亦雨亦雷?
“或有一人颜色端正,出入行来,进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学问,所受不失;亦好与他说法,劝进他人,令使承受,是谓此人亦雷亦雨。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
“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谛、饶益、阿难,重担、四生、结,四果、随岚风,四鸟、雷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