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_四法_须陀品第三十
#262、本经叙说佛问须陀沙弥:有常色、无常色,有漏义、无漏义,聚法色、散法色,受义、阴义,有字、无字,各为一义或若干义?须陀能演法不滞碍、无怯弱,佛赞许之,听其为大比丘。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波沙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尔时,世尊清旦从静室起,在外经行。
是时,须陀沙弥在世尊后而经行。
尔时,世尊还顾,谓沙弥曰:“我今欲问卿义,谛听!善思念之。”
须陀沙弥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告曰:“有常色及无常色,为是一义?为有若干之貌?”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貌(mào) = 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面容,相貌,容貌[facial features;facial
appearance;looks]。(外表的形象,外观[outward appearance]。)
须陀沙弥白佛言:“有常色及与无常色者,此义若干,非一义也。
“所以然者?有常色者是内,无常色者是外,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有一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快说此义!有常色、无常色,此义若干,非一义也。
“云何,须陀,有漏义、无漏义,为是一义?为若干义乎?”
须陀沙弥对曰:“有漏义、无漏义是若干,非一义也。
“所以然者?有漏义,是生死结使;无漏义者,是涅槃之法。
有漏 = 梵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As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无漏 = Anas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槃。”
世尊告曰:“聚法、散法,为是一义?为是若干义乎?”
须陀沙弥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义若干,非一义也。
“所以然者?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尽谛也。
“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云何,须陀,受义、阴义,为是一义?为有若干乎?”
须陀沙弥白佛言:“受与阴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所以然者?受者,无形不可见;阴者,有色可见。
“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受义、阴义,事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有字、无字,义有若干?为是一义?”
沙弥白佛言:“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
“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无字者,是涅槃。”
世尊告曰:“云何,须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无字是涅槃?”
沙弥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
尔时,世尊告沙弥曰:“快说此言!今即听汝为大比丘。”
尔时,世尊还诣普集讲堂,告诸比丘:“摩竭国界快得善利,使须陀沙弥游此境界,其有以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持供养者,亦得善利;彼所生父母亦得善利,乃得生此须陀比丘。
“若须陀比丘所至之家,彼家便为获其大幸。
“我今告诸比丘,当学如须陀比丘。
“所以者何?此须陀比丘极为聪明,说法无滞碍,亦无怯弱。
滞(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固执;拘泥[stubborn]/深奥;不易通晓[abstruse]。)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是故,诸比丘,当学如须陀比丘。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3、本经叙说长老比丘向佛舒脚而眠,修摩那小沙弥结跏趺坐,佛以偈言长老之义,并记长老比丘对三宝无恭敬心,死后当生龙中;修摩那以恭敬心向三宝,七日后当得四神足、四谛。当勤加恭敬三宝。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 “无央数”:又作阿僧祇(梵Asamkhyeya),印度之最大数目名。为十之五十九乘幂次。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尔时,有长老比丘在彼众中,向世尊舒脚而睡。
尔时,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系念在前。
= “修摩那”:Sumana,又作须摩那,译为善意。
尔时,世尊遥见长老比丘舒脚而眠,复见沙弥端坐思惟。
世尊见已,便说此偈:
“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
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此长老舒脚而睡乎?”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我等悉见。”
世尊告曰:“此长老比丘五百世中恒为龙身,今设当命终者当生龙中。
“所以然者?无有恭敬之心于佛法众。
“若有众生无恭敬之心于佛法众者,身坏命终皆当生龙中。
“汝等颇见修摩那沙弥年向八岁,去我不远,端坐思惟?”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沙弥却后七日,当得四神足及得四谛之法,于四禅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断。
却后(què hòu) = 自此以后。
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四正勤 = Cattari sammappadhaanaani,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
|
断断
|
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
|
律仪断
|
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
|
防护断/随护断
|
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
|
修断
|
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
|
“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弥有恭敬之心向佛法众。
“以是之故,诸比丘恒当勤加恭敬佛法之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4、本经叙说:(一)须摩提嫁予满财长者子,宁死不肯礼敬外道。(二)修跋梵志向满财称赞释子,及昔日见均头沙弥现神变之事。(三)满财令须摩提请佛。(四)佛敕阿罗汉取舍罗应供,诸大弟子先往满富城,显诸神变。(五)佛率诸比丘于舍卫城空中现神通,六千外道遥见,如兽虫驰走,满财、须摩提、八万四千人民,皆得法眼净。(六)佛为诸比丘说须摩提之本生因缘:曾于迦叶佛时行布施、爱敬、利人、等利四事不乏,并发心度八万四千众。小部法句经注释、宋施护译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吴竺律炎译佛说三摩竭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长者名阿那邠邸,饶财多宝,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计。
= “有长者名阿那邠邸…不可称计”: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上:「彼给孤独长者具大福德,妻子、奴婢眷属炽盛,富饶自在,广积财宝其数无量,与毗沙门天王等无有异。」
=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护心品第十》:“阿那邠持”:Anathapindika,即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邠(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邸(dǐ) = 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guild hall]。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尔时,满富城中,有长者名满财,亦饶财多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量。
= “满富城”:Purnadhana,又作福增城,音译富楼那跋陀那城。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上:「去此舍卫国一百六十由旬,有一大城,名曰福增。」
复是阿那邠邸长者少小旧好,其相爱敬,未曾忘舍。
然复阿那邠邸长者恒有数千万珍宝财货,在彼满富城中贩卖,使满财长者经纪将护;然满财长者亦有数千万珍宝财货,在舍卫城中贩卖,使阿那邠邸长者经纪将护。
= “经纪”:商业。
纪(jì) = 散丝的头绪[threads of silk]。(通“记”。记录,记载[record]/处理;治理[handle;manage]。)
是时,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颜貌端正,如桃华色,世之希有。
= “修摩提”:Cula-subhadda,又作修摩迦提,译为善无毒,给孤独长者女。增一阿含清信女品第42经:「能造颂偈,修摩迦提须达女优婆斯是。无所怯弱,亦是须达女优婆斯是。」
尔时,满财长者有少事缘到舍卫城,往至阿那邠邸长者家,到已,就座而坐。
是时,修摩提女从静室出,先拜跪父母,后拜跪满财长者,还入静室。
尔时,满财长者见修摩提女颜貌端正,如桃华色,世之希有;见已,问阿那邠邸长者曰:“此是谁家女?”
阿那邠邸报曰:“向见女者,是我所生。”
满财长者曰:“我有小息,未有婚对,可得适贫家不?”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贫家(pín jiā) = 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使家贫穷。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报曰:“事不宜尔。”
= 恐怕事情有些不适宜啊!
满财长者曰:“以何等故事不宜尔?为以姓望?为以财货耶?”
望(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希望,期望[expect;hope]/向,对着[towards;to]/名望[prestige]。)
阿那邠邸长者报曰:“种姓、财货足相酬匹,但所事神祠与我不同,此女事佛释迦弟子,汝等事外道异学,以是之故不赴来意。”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赴(fù) = 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go to]。(前往;去;到;至,到达[get to;attend]/合,顺应[accord with]。)
时,满财长者曰:“我等所事自当别祀,此女所事别自供养。”
= 我们所奉事的自当会分别奉祀,你的女孩所奉事的自己得以另外供养就是了。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阿那邠邸长者曰:“我女设当适汝家者,所出财宝不可称计,长者亦当出财宝不可称计。”
满财长者曰:“汝今责几许财宝?”
责(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责任,差使[duty;responsibility]。)
阿那邠邸长者曰:“我今须六万两金。”
是时,满财长者即与六万两金。
时,阿那邠邸长者复作是念:“我以方便前却,犹不能使止。”
= 我用此方便来婉却他,犹然不能使他停止其望。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语彼长者曰:“设我嫁女当往问佛,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奉行。”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假设事务,如似小行,即出门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如似小行”:好像人家要外出办些小事务的样子。
尔时,阿那邠邸长者白世尊曰:“修摩提女为满富城中满财长者所求,为可与?为不可与乎?”
世尊告曰:“若当修摩提女适彼国者,多所饶益,度脱人民不可称量。”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复作是念:“世尊以方便智应适彼土。”
是时,长者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还至家中,供办种种甘馔饮食与满财长者。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满财长者曰:“我用此食为?但嫁女与我不也?”
= 我用此饮食做什么?要紧之事就是嫁女给我们与否的事啊!
阿那邠邸曰:“意欲尔者便可相从,却后十五日,使儿至此。”
= 你意欲(有意)这样的话,便可以相从(答应)了;却后(此后)十五日,叫你的公子到这里来。
作此语已,便退而去。
是时,满财长者办具所须,乘宝羽之车,从八十由延内来。
= “由延”:Yojana,又作由旬、逾阇那、逾缮那,为印度计里程之名称。一由延约三十里或四十里。
阿那邠邸长者复庄严己女,沐浴香熏,乘宝羽之车,将此女往迎满财长者男,中道相遇。
= “将此女往迎满财长者男”:带此女儿去迎接满财长者的公子。
时,满财长者得女,便将至满富城中。
尔时,满富城中人民之类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适他国者,当重刑罚;若复他国取妇将入国者,亦重刑罚。
尔时,彼国有六千梵志,国人所奉制限,有言:“设犯制者,当饭六千梵志。”
尔时,长者自知犯制,即饭六千梵志。
然梵志所食,均食猪肉,及猪肉羹,重酿之酒。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重酿(zhòng niàng) = 再次酿造。/指味道醇厚的酒。
又梵志所著衣服,或被白氎,或披毳衣。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毳(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然彼梵志之法,入国之时,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见。
尔时,长者即白:“时到,饮食已具。”
是时,六千梵志皆偏著衣裳,半身露见,入长者家。
时,长者见梵志来,膝行前迎,恭敬作礼。
最大梵志举手称善,前抱长者项,往诣座所,余梵志者各随次而坐。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尔时,六千梵志坐已定讫。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时,长者语修摩提女曰:“汝自庄严,向我等师作礼。”
修摩提女报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人礼。”
裸(luǒ) = 赤身露体[naked]。
长者曰:“此非裸人,非不有惭;但所著衣者,是其法服。”
修摩提女曰:“此无惭愧之人,皆共露形体在外,有何法服之用?
“长者愿听!世尊亦说有二事因缘,世人所贵,所谓有惭、有愧。
“若当无此二事者,则父母、兄弟、宗族五亲,尊卑高下则不可分别。
“如今有鸡、犬、猪、羊、驴、骡之属,皆共同类,无有尊卑。
驴(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骡(luó) = 骡子[mule]。
“以有此二法在世故,则知有尊卑之序;然此等之人离此二法,似鸡、犬、猪、羊、驴、骡同群,实不堪任向作礼拜。”
时,修摩提夫语其妇曰:“汝今可起向我等师作礼,此诸人皆是我所事之天。”
修摩提女报曰:“且止!族姓子,我不堪任向此无惭愧裸人作礼,我今是人向驴犬作礼。”
= “我今是人向驴犬作礼”:我现在生为人类,怎么可以向那些驴犬等类的人行礼呢?
夫复语曰:“止!止!贵女!勿作是言,自护汝口,勿有所犯。
“此亦非驴,复非诳惑,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
是时,修摩提女涕零悲泣,颜色变异,并作是说:“我父母五亲宁形毁,五刻断其命根,终不堕此邪见之中。”
零(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rain]。(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fall;drop]/零碎,零散[odd]/凋零,凋落[wither]。)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划,割[cut]。)
时,六千梵志各共高声而作是说:“止!止!长者,何故使此婢骂詈乃尔?若见请者,时供办饮食。”
= 止!上!长者!为什么缘故叫这类婢女骂詈到这种程度呢?如果要请的话,就实时供办饮食好了。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是时,长者及修摩提夫即办猪肉、猪肉羹、重酿之酒,食六千梵志,皆使充足。
诸梵志食已,少多论议,便起而去。
是时,满财长者在高楼上,烦冤愁惋,独坐思惟:“我今取此女来,便为破家,无异辱我门户。”
冤(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惋(wǎn) = 怨恨,叹惜[sigh]。
是时,有梵志名修跋,得五通,亦得诸禅,然满财长者所见贵重。
= “修跋”:Subhadda,又作须跋。
五通 = Panca Abhinna,又作五神通,乃五种不可思议之能力:
|
|
天眼通
|
眼根清净,可见色界、欲界诸物。
|
天耳通
|
耳根清净,能闻一切音声。
|
他心通
|
能知众生心之所念。
|
宿命通
|
能知宿世事。
|
如意通
|
又作神足通,飞行自在,无所障碍。
|
时,修跋梵志而作是念:“我与长者别来日久,今可往相见。”
是时,梵志入满富城,往诣长者家,问守门者曰:“长者今为所在?”
守门人报曰:“长者在楼上,极为愁忧,大不可言。”
时,梵志径上楼上,与长者相见。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梵志问长者曰:“何故愁忧乃至于斯,无县官、盗贼、水、火灾变所侵抂乎?又非家中不和顺耶?”
县(xiàn) = 悬挂。(县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行政区划单位[county]。)
抂(wǎng) = 古同“枉”。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长者报曰:“无有县官、盗贼之变,但小家中事缘不遂。”
梵志问曰:“愿闻其状,有何事缘?”
长者报曰:“昨日为儿娶妇,又犯国限,五亲被辱;请诸师在舍,将儿妇往礼拜而不从命。”
梵志修跋报曰:“此女家者,为在何国近远娉娶?”
娉(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娶[marry]。)
长者曰:“此女舍卫城中阿那邠邸女。”
时,彼梵志修跋闻此语已,愕然惊怪,两手掩耳,而作是说:“咄!咄!长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故在,又不自杀,不投楼下,甚是大幸。
= 咄!咄!长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仍然活在世间,又不自杀,又不投在楼下(不跳楼自杀),实在是非常的大幸之事!
愕(è) = 惊讶[startled]。
掩(yǎn) = 遮蔽[cover;screen]。(藏[hide]/乘其不备[attack by surprise]。)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所以然者?此女所事之师,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现在,甚奇!甚特!”
长者曰:“我闻汝语,复欲嗤笑;所以然者?汝为外道异学,何故叹誉沙门释种子行?此女所事之师,有何威德?有何神变?”
嗤(chī) = 讥笑,嘲笑[sneer at]。
梵志报言:“长者,欲闻此女师神德乎?我今粗说其原。”
长者曰:“愿闻其说!”
梵志报曰:“我昔日诣雪山北人间乞食,得食已,飞来诣阿耨达泉。
= “阿耨达泉”:Anotatta,即阿耨达池,译为无热恼,为古传所谓阎浮洲四大河之发源地。位于大雪山北,香醉山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以饰其岸,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之菩萨以愿力化现龙王,潜居其中,出清冷水,以供给南瞻部洲。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时,彼天、龙、鬼、神遥见我来,皆护持刀剑而来向我,并语我言:‘修跋仙士,莫来止此泉边,莫污辱此泉;设不随我语者,正尔命根断坏!’
“我闻此语,即离彼泉不远而食。
“长者当知:此女所事之师,最小弟子名均头沙弥,然此沙弥亦至雪山北乞食,飞来诣阿耨达泉,叉手执冢间死人之衣,血垢污染。
= “均头”:又作均提,即摩诃均头(Mahacunda),译为大瘦短,舍利弗之侍者,七岁即证阿罗汉果。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是时,阿耨达大神天、龙、鬼、神皆起前迎,恭敬问讯:‘善来!人师,可就此坐。’
“时,均头沙弥往至泉水之处。
“又复长者,当泉水中央有纯金之案。
案(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尔时,沙弥以此死人之衣,渍著水中;却后坐食,食竟,荡钵。
渍(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油的沉淀或渣滓[sludge]/冲洗[wash]。)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在金案上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便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灭尽三昧;从灭尽三昧起,入炎光三昧;从炎光三昧起,入水气三昧;从水气三昧起,入炎光三昧。
= “灭尽三昧”:又作灭定、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即离无所有处之染者所入之地。中阿含第211经大拘絺罗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从灭尽定起时,不如是念:我从灭尽定起。…入灭尽定时,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从灭尽定起时,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后生身行。」
“次复入灭尽三昧,次复入有想无想三昧,次复入不用处三昧,次复入识处三昧,次复入空处三昧,次复入四禅,次复入三禅,次复入二禅,次复入初禅,从初禅起而浣死人之衣。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nate]。)
“是时,天、龙、鬼、神或与蹋衣者,或以洗者,或取水而饮者。
蹋(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尔时,浣衣已,举著空中而曝之。
曝(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尔时,彼沙弥收摄衣已,便飞在空中,还归所在。
“长者当知:我尔时,遥见而不得近。
“此女所事之师,最小弟子有此神力,况复最大弟子有何可及乎?何况彼师如来、至真、等正觉而可及乎?
“观此义已,而作是说:‘甚奇!甚特!此女乃能而不自杀,不断命根。’”
是时,长者语梵志曰:“我等可得见此女所事师乎?”
梵志报曰:“可还问此女。”
是时,长者问须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见汝所事师,能使来不乎?”
时,女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而作是说:“愿时办具饮食,明日如来当来至此,及比丘僧。”
长者报曰:“汝今自请,吾不解法。”
是时,长者女沐浴身体,手执香炉,上高楼上,叉手向如来,而作是说:“唯愿世尊当善观察无能见顶者!然世尊无事不知,无事不察,女今在此困厄,唯愿世尊当善观察!”
= 唯愿世尊,当善于观察!无有人能见其顶的如来!世尊乃无事不知,无事不察的觉者,信女现今在于这里,遇有困厄之事,唯愿世尊,当善观察!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又以此偈而叹曰:
“观世靡不周,佛眼之所察,降鬼诸神王,及降鬼子母。
= “鬼子母”:Hariti,又作功德天、欢喜母,嗜杀人子啖食,后受佛感化,归依三宝。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1。
如彼啖人鬼,取人指作鬘,后复欲害母,然佛取降之。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又在罗阅城,暴象欲来害,且如自归命,诸天叹善哉!
复至马提国,复值恶龙王,见密迹力士,而龙自归命。
= “密迹力士”:Vajira-pani,又作执金刚神、金刚手,即手持金刚杵,立佛陀左右之守护神。又作金刚密迹。金刚者,手持金刚武器护卫;密迹者,以彼本誓常亲近佛,闻佛秘密事迹。巴利本作Vajirapani
Yakkha(金刚手夜叉)。
诸变不可计,皆使立正道,我今复值厄,唯愿尊屈神!”
= 种种变化之事不可以计出之多,都皆使他们立于正道;我现在又值危厄之时,唯愿世尊,委屈神力来解厄!
尔时香如云,玄在虚空中,遍满祇洹舍,住在如来前。
玄(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假借为“远”或为“原”[far]。)
诸释虚空中,欢喜而作礼,又见香在前,须摩提所请。
= 诸释帝天的天神们,都在虚空中,欢喜而作礼;又看见香气在于前,为须摩提女所请求的。
雨诸种种华,而不可计量,悉满祇洹林,如来笑放光。
= “如来笑放光”:如来于此时,乃含笑而放出光明!
尔时,阿难见祇洹中有此妙香;见已,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满祇洹精舍中。”
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满富城中须摩提女所请。
“汝今呼诸比丘,尽集一处而行筹,作是告敕:‘诸比丘有漏尽阿罗汉,得神足者,便取舍罗,明日当诣满富城中,受须摩提请。’”
= “舍罗”:Salaka,译为筹,又名食券。舍罗本为草名,以之为筹,今多以竹木作之;用以计算僧众之数。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是时,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而作是念:“诸有得道罗汉者,便取舍罗。”
当于尔时,众僧上座,名君头波汉,得须陀洹,结使未尽,不得神足。
= “君头波汉”:Kundadhana,又作军头波漠、军头波汉,舍卫城人,婆罗门种,佛弟子中取筹第一。
是时,上座而作是念:“我今大众之中最是上座,又结使未尽,未得神足,我明日不能得至满富城中食;然如来众中最下座者,名均头沙弥,此有神足,有大威力,得至彼受请,我今亦当往受彼请。”
= “均头”:Mahacunda,又作大均头,译为大瘦短,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种,年始七岁,证罗汉果。
尔时,上座以心清净,居在学地而受舍罗。
= “学地”:梵Saiksa-bhumi,居于有学之阶段。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称为「学人」或「有学」,谓其尚有可学之处。杂阿含卷28第773经:「何等为学?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为学。」
尔时,世尊以天眼清净,见君头波汉居学地而受舍罗,即得无学。
= “无学”:Asekha,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道,阿罗汉果则称「无学」,谓其已具足八正道迹,成就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并已达无须再学习之阶段。杂阿含卷28第773经:「何等为无学?谓无学正见成就,无学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无学。」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受舍罗者,君头波汉比丘是也。”
尔时,世尊告诸神足比丘,大目连、大迦叶、阿那律、离越、须菩提、优毗迦叶、摩诃迦匹那、尊者罗云、均利般特、均头沙弥:“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
= “离越”:Revata,又作离曰、离婆多,译为室星、星宿,乐闲静之处,不处人间,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为佛弟子中禅定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2经:「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 “优毗迦叶”:Uruvela-kassapa,又作优楼频螺迦叶,译为木瓜林迦叶。其归佛因缘,参阅中阿含第62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增一阿含高幢品第209经。
= “摩诃迦匹那”:Mahakappina,又作大劫宾那、大罽宾那、摩诃劫宾那,弃舍家族出家修道而获果证,常出软语,众所爱乐,为佛弟子中软语第一。
= “罗云”:Rahula,又作罗睺罗,译为覆障。佛陀之子,出家学戒而获果证,为佛弟子中学戒第一。参阅中部Ambalatthika-Rahulovadasuttam(教诫罗睺罗庵婆蘖林经)、中阿含第14经罗云经。
= “均利般特”:Culapanthaka,又作周利槃陀伽、般特,译为路边生、髻道,舍卫城之婆罗门子,证果后,习神足,不学余法,恒以神足与人说法,极有妙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众僧使人,名曰乾荼,明日清旦,躬负大釜,飞在空中,往至彼城。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是时,彼长者及诸人民,上高楼上,欲觐世尊,遥见使人负釜而来。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时,长者与女便说此偈:
“白衣而长发,露身如疾风,又复负大釜,此是汝师耶?”
是时,女人复以偈报曰:
“此非尊弟子,如来之使人,三道具五通,此人名乾荼。”
三道 = 声闻、菩萨道位之三阶次第,即见道、修道、无学道。
|
|||
见道
|
有学道
|
Dassana-magga,又作见地。即初见谛理而断除见惑之阶位。
|
预流向
|
修道
|
Bhavana-magga,又作修地、分别地。即数数修习而断除修惑之阶位。
|
后三向及预流、一来、不还三果
|
|
无学道
|
Asekha-magga,又作无学地。即断尽诸惑,解脱系缚之阶位。
|
阿罗汉果
|
尔时,乾荼使人,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均头沙弥化作五百华树,色若干种,皆悉敷茂,其色甚好,优钵莲华,如是之华不可计限,往至彼城。
= “优钵莲华”:Uppala,又作优钵罗华。巴利本作:青莲华。
是时,长者遥见沙弥来,复以此偈问女曰:
“此华若干种,尽在虚空中,又有神足人,为是汝师乎?”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是时,女复以偈报曰:
“须跋前所说,泉上沙弥者,师名舍利弗,是彼之弟子。”
泉(quán) = 从地下流出的水源[spring]。(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是时,均头沙弥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般特化作五百头牛,衣毛皆青;在牛上结跏趺坐,往诣彼城。
是时,长者遥见,复以此偈问女曰:
“此诸大群牛,衣毛皆青色,在上而独坐,此是汝师耶?”
女复以偈报曰:
“能化千比丘,在耆域园中,心神极为朗,此名为般特。”
= “在耆域园中”:在耆阇掘山园当中。
域(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region;area]。)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尔时,尊者周利般特绕彼城三匝已,往诣长者家。
尔时,罗云复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种;在上结跏趺坐,往诣彼城。
长者见已,复以此偈问女曰:
“此五百孔雀,其色甚为妙,如彼军大将,此是汝师耶?”
时,女复以此偈报曰:
“如来说禁戒,一切无所犯,于戒能护戒,佛子罗云者。”
是时,罗云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鸟,极为勇猛;在上结跏趺坐,往诣彼城。
时,长者遥见已,复以此偈问女曰:
“五百金翅鸟,极为盛勇猛,在上无所畏,此是汝师耶?”
= “金翅鸟”:Garula,又作迦楼罗,为八部众之一,翅金色,双翅广三百六十万里,住须弥山下,常捕龙为食。
= “在上无所畏”:在于其上面而坐,并没有所畏惧。
时,女以偈报曰:
“能行出入息,回转心善行,慧力极勇盛,此名迦匹那。”
时,尊者迦匹那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尔时,优毗迦叶化作五百龙,皆有七头;在上结跏趺坐,往诣彼城。
长者遥见已,复以偈问女曰:
“今此七头龙,威颜甚可畏,来者不可计,此是汝师耶?”
时,女报曰:
“恒有千弟子,神足化毗沙,优毗迦叶者,可谓此人是。”
= “毗沙”:Bimbisara,又作频婆娑罗、瓶沙,译为光泽第一,摩竭陀国王,阿阇世王之父。佛说阿罗汉具德经:「珍宝具足,库藏丰盈,广聚人民,多闻第一,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是。」
时,优毗迦叶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须菩提化作琉璃山;入中结跏趺坐,往诣彼城。
尔时,长者遥见已,以偈问女曰:
“此山为极妙,尽作琉璃色,今在窟中坐,此是汝师耶?”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时,女复以此偈报曰:
“由本布施报,今获此功德,以成良福田,解空须菩提。”
尔时,须菩提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时,尊者大迦旃延复化作五百鹄,色皆纯白,往诣彼城。
= “大迦旃延”:Mahakaccana,又作摩诃迦多衍那、摩诃迦旃延,善能分别经典句义,为佛弟子中议论第一。
鹄(hú) = 天鹅[swan]。
是时,长者遥见已,以此偈问女曰:
“今此五百鹄,诸色皆纯白,尽满虚空中,此是汝师耶?”
时,女复以此偈报曰:
“佛经之所说,分别其义句,又演结使聚,此名迦旃延。”
= 佛经里面所说的,都能分别解说其义句,又能演说结使之聚的有害,此人名叫大迦旃延。
是时,尊者大迦旃延绕彼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离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而往诣彼城。
长者见已,以此偈问女曰:
“今此五百虎,衣毛甚悦泽,又在上坐者,此是汝师耶?”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悦泽(yuè zé) = 光润悦目。
时,女以偈报曰:
“昔在祇洹寺,六年不移动,坐禅最第一,此名离越者。”
是时,尊者离越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阿那律化作五百师子,极为勇猛;在上坐,往诣彼城。
是时,长者见已,以偈问女曰:
“此五百师子,勇猛甚可畏,在上而坐者,此是汝师耶?”
时,女以偈报曰:
“生时天地动,珍宝出于地,清净眼无垢,佛弟阿那律。”
是时,阿那律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大迦叶化作五百匹马,皆朱毛尾,金银校饰;在上而坐,并雨天华,往诣彼城。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长者遥见已,以偈问女曰:
“金马朱毛尾,其数有五百,为是转轮王,为是汝师耶?”
女复以偈报曰:
“头陀行第一,恒愍贫穷者,如来与半坐,最大迦叶是。”
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尘吼多/头陀 = Dhuta,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Dhuta-guna)。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所常携带之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简称十八物。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脚时,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携带之盛物袋,称为头陀袋。后来埋葬死者时,挂其胸前,装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称为头陀袋。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修行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
|
|
1
|
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
|
2
|
常行乞食。
|
3
|
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
|
4
|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
|
5
|
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
|
6
|
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
7
|
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
|
8
|
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
|
9
|
冢间住,住于墓地。
|
10
|
树下止。
|
11
|
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
12
|
但坐不卧,即常坐。
|
是时,大迦叶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处平整,金银校饰;在上坐而来,放大光明悉满世界;诣城,在虚空之中,作倡伎乐,不可称计,雨种种杂华;又虚空之中,悬缯幡盖,极为奇妙。
七处隆满相/七处满足相/七处平满相 =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佛两足下、两手及两肩、颈项等七处,皆平满端正,柔软微妙。此系佛于因位时,不惜施舍,不计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乃表佛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令一切众生得灭罪生善之益的一种德相。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旛/幡(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尔时,长者遥见已,以偈问女曰:
“白象有六牙,在上如天王,今闻伎乐音,是释迦文耶?”
时,女以偈报曰:
“在彼大山上,降伏难陀龙,神足第一者,名曰大目连。
我师故未来,此是弟子众,圣师今当来,光明靡不照!”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靡(mǐ) = 无;没有[no;not]。
是时,尊者大目乾连绕城三匝,往诣长者家。
= “干”:宋、元、明三本与圣本均作「揵」。
是时,世尊以知时到,被僧伽梨,在虚空中,去地七仞。
仞(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是时,尊者阿若拘邻在如来右,舍利弗在如来左。
= “阿若拘邻”:Annata
Kondanna,又作阿若憍陈如,阿若译为解了、了教、知本际、已开悟之义,憍陈如是姓,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为最先了悟者。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弃舍王位,久为出家,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憍陈如苾刍是。」
尔时,阿难承佛威神,在如来后,而手执拂,千二百弟子前后围绕,如来最在中央,及诸神足弟子,阿若拘邻化作月天子,舍利弗化作日天子,诸余神足比丘,或化作释提桓因,或化作梵天者,或有化作提头赖吒,毗留勒形者,毗留博叉,或作毗沙门形者,领诸鬼神,或有作转轮圣王形者,或有入火光三昧,或有入水精三昧,或有放光者,或有放烟者,作种种神足。
= “火光三昧”:Agni-dhatu-samadhi,又作火界三昧、火焰三昧。中阿含第62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尊者郁毗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四天王 = Cattaro Maharaja)为佛教之四大护法神,是于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及其部众各居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王天、四镇,其居所则称「四王天」。
|
|
提头赖吒
|
Dhatarattha,译为持国天,谓能护持国土,居须弥山黄金埵,住贤上城,四天王之一,位于东方。
|
毗留勒
|
Virulha,译为增长天,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琉璃埵,住善见城,四天王之一,位于南方。
|
毗留博叉
|
Virupakkha,译为广目天,能以净天眼常观护阎浮提,居须弥山白银埵,住周罗善见城,四天王之一,位于西方。
|
毗沙门
|
Vessavana,译为多闻天,能赐福德并知闻四方,居须弥山水晶埵,住可畏、可敬、众归三城,四天王之一,位于北方。
|
是时,梵天王在如来右,释提桓因在如来左,手执拂;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毗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虚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坌如来身。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是时,般遮旬手执琉璃琴,叹如来功德,及诸天神悉在虚空之中,作倡伎乐数千万种,雨天杂华散如来上。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般遮翼”:Pancasikha,译为五髻,为执乐神之名。
= “琉璃琴”:巴利本作Beluva-pandu-vina,橡木黄色琴。
是时,波斯匿王、阿那邠邸长者,及舍卫城内人民之类,皆见如来在虚空中,去地七仞;见已,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便说此偈:
“如来实神妙,爱民如赤子,快哉须摩提!当受如来法。”
尔时,波斯匿王及阿那邠邸长者散种种名香杂华。
是时,世尊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及诸神天不可称计,如似凤凰王在虚空中,往诣彼城。
凤凰 = 自东汉开始,凤凰渐成为装饰品之图样,其形状类似极乐鸟(南洋产),实则为假想中之禽鸟。‘凤’为雄鸟,‘凰’为雌鸟,乃是象征吉瑞之禽鸟。依西域之传说,凤凰系由绘画而产生者。在佛教美术,如绘画、雕刻、刺绣中,均有以凤凰图样表示祥瑞者。
是时,般遮旬以偈叹佛:
“诸生结永尽,意念不错乱,以无尘垢碍,入彼旧邦土。
心性极清净,断魔邪恶念,功德如大海,今入彼邦土。
颜貌甚殊特,诸使永不起,为彼不自处,今入彼邦土。
= “为彼不自处”:为他人而不自处(为度众生,不肯安住于一处)。
以渡四流渊,脱于生老死,以断有根原,今入彼邦土。”
= “以断有根原”:已断除有〔为众生〕的根原。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ittha-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是时,满财长者遥见世尊从远来,诸根惔怕,世之希有,净如天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犹须弥山出众山上,亦如金聚放大光明。
惔怕(dàn pà) = 淡泊。恬静无为,不求名利。
是时,长者以偈问须摩提曰:
“此是日光耶?未曾见此容,数千万亿光,未敢能熟视。”
是时,须摩提女长跪叉手向如来,以此偈报长者曰:
“非日非不日,而放千种光,为一切众生,亦复是我师。
= 并不是日光,也不是不是日光,而放出数千亿种的光明,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又是我的师父。
皆共叹如来,如前之所说,今当获大果,勤加供养之。”
= 大家都称叹如来之事,都如前所说的;现在当会获得大果报,因此,应勤加供养佛陀。
是时,满财长者右膝著地,复以偈叹如来曰:
“自归十力尊,圆光金色体,天人所叹敬,今日自归命。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尊今是日王,如月星中明,以度不度者,今日自归命。
= 世尊!您现在如日王,也如月亮之在于众星中最为光明那样,因之而能度脱那些未得度的人,今日我要自归命于您!
尊如天帝像,如梵行慈心,自脱脱众生,今日自归命。
天世人中尊,诸鬼神王上,降伏诸外道,今日自归命。”
= “诸鬼神王上”:也是诸鬼神王之上。
是时,须摩提女长跪叉手,叹世尊曰:
“自降能降他,自正能正人,以度度人民,已解复脱人。
= 能降伏自己,也能降伏他人,能正自己,也能正他人;因此而能度,也能度人民,自己已解脱,也能解脱他人。
度垢使度垢,自照照群萌,靡不有度者,除斗无斗讼。
= 度尘垢,也使人度垢秽,自己能照明,也能照明群萌〔众生〕;没有不被度的,能除灭斗诤,而没有斗讼。
极自净洁住,心意不倾动,十力哀愍世,重自顶礼敬。
= 自己乃极为净洁而安住,心意都不被一切所倾动;十力〔这里指佛陀,佛陀具有十力故〕!请哀愍世间!我要重新自己顶礼恭敬于您!
“有慈、悲、喜、护之心,具空,无相、愿,于欲界中最尊第一,天中之上七财具足,诸天人自然梵生,亦无与等,亦不可像貌,我今自归命!”
= “七财”:Satta
Dhanani,又作七圣财、七德财、七法财,即信、戒、惭、愧、闻、施、慧。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已阙。三者知愧,羞于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
= “自然梵生”:指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自以为自然有,其他众生为梵所化、所生。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是时,六千梵志见世尊作如此神变,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可离此国,更适他土,此沙门瞿昙以降此国中人民。”
是时,六千梵志寻出国去,更不复入国。
犹如师子兽王,出于山谷,而观四方,复三鸣吼,方行所求;诸有兽虫之类各奔所趣,莫知所如,飞逝沉伏。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去,往[go]。)
若复有力神象闻师子声,各奔所趣,不能自安;所以然者?由师子兽王极有威神故。
此亦如是,彼六千梵志闻世尊音响之声,各各驰走,不得自宁;所以然者?由沙门瞿昙有大威力故。
是时,世尊还舍神足,如常法则,入满富城中。
是时,世尊足蹈门阈上。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阈(yù) = 门槛[threshold]。(门户;门口[gate;door]。)
是时,天地大动,诸尊神天散华供养。
是时,人民见世尊容貌,诸根寂静,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庄严。
人民之类便说此偈:
“二足尊极妙,梵志不敢当,无故事梵志,失此人中尊。”
= “梵志不敢当”:是梵志们不敢敌当的。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判决罪人,断狱[hear and pass judgment on a case]。)
是时,世尊往诣长者家,就座而坐。
尔时,彼国人民极为炽盛。
时,长者家有八万四千人民之类,皆悉云集,欲坏长者房舍,见世尊及比丘僧。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人民之类必有所损,可作神力,使举国人民尽见我身及比丘僧。”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尔时,世尊化长者屋舍作琉璃色,内外相视,如似观掌中珠。
尔时,须摩提女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悲喜交集,便说此偈:
“一切智慧具,尽度一切法,复断欲爱结,我今而自归。
宁使我父母,而毁我双目,不来适此间,邪见五逆中。
= 宁可使我的父母伤毁我的双眼,也不来适于此充满于邪见五逆的家中。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
|
小乘五逆
|
大乘五逆
|
杀母
|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
杀父
|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
杀阿罗汉
|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
出佛身血
|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
破和合僧
|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
宿作何恶缘,得来至此处?如鸟入罗网,愿断此疑结。”
= “愿断此疑结”:愿世尊断此疑结吧!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女曰:
“汝今快勿虑,惔怕自开意,亦莫起想著,如来今当演。
汝本无罪缘,得来至此间,愿誓之果报,欲度此众生。
今当拔根原,不堕三恶趣,数千众生类,汝前当得度。
今日当净除,使得智慧明,使天人民类,见汝如观珠。”
= 今天应当清净除灭,使他们得到智慧光明,使天与人民之类,看见妳时,有如在观赏明珠那样!
是时,须摩提女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是时,长者将己仆从,供给饮食,种种甘馔,见世尊食已讫,行清净水,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及诸营从及八万四千众各各次第坐;或有自称姓名而坐。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军队[army]。)
营从(yíng cóng) = 侍从;仆人。
尔时,世尊渐与彼长者及八万四千人民之类说于妙论,所谓论者:戒论、施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秽恶,出家为要。
尔时,世尊以见长者及须摩提女,八万四千人民之类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普与此众生说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彼各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犹如极净白氎易染为色,此亦如是,满财长者、须摩提女,及八万四千人民之类,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无复狐疑,得无所畏,皆自归三尊,受持五戒。
= “三尊”:指佛、法、圣众。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是时,须摩提女即于佛前,而说此偈:
“如来耳清彻,闻我遇此苦,降神至此已,诸人得法眼。”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尔时,世尊以说法讫,即从座起,还诣所在。
是时,诸比丘白佛言:“须摩提女本作何因缘,生富贵家?复作何因缘,堕此邪见之家?复作何善功德,今得法眼净?复作何功德,使八万四千人皆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此贤劫中,有迦叶佛、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在波罗㮈国界于中游化,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
= “迦叶佛”:Kassapa-buddha,又作迦叶波、迦摄,译为饮光,为贤劫千佛之第三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即于释尊之前,示现于娑婆世界之教化主。
= “波罗㮈”:Baranasi,又作波罗奈斯,中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摩竭陀国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贝那拉斯(Benares)。
㮈(nài)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尔时,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须摩那。
“是时,此女极有敬心,向迦叶如来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养。
= “四事供养”:供养(Pujana),即供给资养之义。此指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于迦叶如来所而诵法句,在高楼上高声诵习,普作此愿:‘恒有此四受之法,又于如来前而诵法句,其中设有毫厘之福者,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亦莫堕贫家,当来之世亦当复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转女人身,得法眼净。’
= “受”:宋、元、明三本均作「爱」。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厘(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是时,城中人民之类,闻王女作如此誓愿,皆共聚集,至王女所,而作是说:‘王女今日极为笃信,作诸功德,四事不乏,布施、兼爱、利人、等利。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复作誓愿:“使当来之世值如此之尊,若为我说法,寻得法眼净;今日王女以作愿誓,并及我等国土人民同时得度。”’
“尔时,王女报曰:‘我持此功德,并施汝等,设值如来说法者,同时得度。’
“汝等比丘岂有疑乎?莫作是观!
“尔时哀愍王,今须达长者是;尔时王女者,今须摩提女是也;尔时国土人民之类,今八万四千众是。
“由彼誓愿,今值我身,闻法得道,及彼人民之类尽得法眼净,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所以然者?此四事者最是福田,若有比丘亲近四事者,便获四谛,当求方便,成四事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