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_四法_苦乐品第二十九
#252、本经叙说世有四种人:(一)先苦后乐者,虽生卑贱家,知有善恶果报,勤修福业;(二)先乐后苦者,虽生豪族家,但怀邪见,不信罪福;(三)先苦后苦者,生于贫贱家,又身抱邪见,不好布施,不奉持戒;(四)先乐后乐者,生于富贵家,具有正见,勤修福业。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出现于世。
“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
“云何人先苦而后乐?
“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或邪道家生,及余贫匮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然复彼人无有邪见,彼便有此见: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有母,世有阿罗汉等受教者,亦有善恶果报。
“若彼有极富之家,以知昔日施德之报,不放逸报。
“彼若复见无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贫贱:‘我今复值贫贱,无有衣食,皆由曩日不造福故,诳惑世人,行放逸法;缘此恶行之报,今值贫贱,衣食不充。’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若复见沙门、婆罗门修善法者,便向忏悔,改往所作;若复所有之遗余,与人等分。
“彼身坏命终,生善处;若生人中,多财饶宝,无所乏短。
“是谓此人先苦而后乐。
“何等人先乐而后苦?
“于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刹利种、或长者种、或大姓家,及诸富贵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
“然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彼便有此见:无施、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之报,亦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亦无有得证者,亦复无有善恶之报。
= “边见”:Antaggahika-ditthi,又作边执见,为五见之一,指执取死后断灭之断见,或死后常住不灭之常见,为偏于一边之谬见。
“彼人有此邪见,若复见有富贵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财宝耳!男者久是男,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
“不好布施,不持戒律。
“若彼见沙门、婆罗门奉持戒者,起瞋恚心:‘此人虚伪,何处当有福报之应?’
“彼人身坏命终之后,生地狱中;若得作人,在贫穷家生,无有衣食,身体裸露,衣食不充。
裸(luǒ) = 赤身露体[naked]。
“是谓此人先乐而后苦。
“何等人先苦而后苦?
“于是,有人生贫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及诸下劣之家,无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
“然复彼人身抱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彼人便有此见:无施、无有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世无阿罗汉。
“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复见沙门、婆罗门,即兴瞋恚向贤圣人。
“彼人见贫者,言久来有是;见富者,言久来有是;见父者,昔者是父;见母者,昔者是母。
“彼若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若生人中,极为贫贱,衣食不充。
“是谓此人先苦而后苦。
“彼云何人先乐而后乐?
“彼或有一人生富贵家,或刹利种、或梵志种、或生国王种、或长者种生,及诸饶财多宝家生,所生之处无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
“然后彼人有正见,无有邪见,彼便有此见:有施、有受者,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亦有善恶之报,有父、有母,世有阿罗汉。
“彼人若复见富贵之家饶财多宝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
“若复见贫贱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我今可随时布施,莫后更生贫贱之家。’
“然常好喜施惠于人,彼人若见沙门、道士者,随时问讯可否之宜,供给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惠施之。
问讯 = P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
“若复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若人中,生富贵之家,饶财多宝。
“是谓此人先乐而后乐。”
是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观今世众生先苦而后乐,或有众生于今世先乐而后苦,或有众生于今世先苦而后苦,或有众生先乐而后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缘,使众生之类先苦而后乐,亦复有此众生先乐而后苦,亦复有此众生先苦而后苦,亦复有众生先乐而后乐。”
比丘白佛:“复以何因缘先乐而后苦?复以何因缘先苦而后乐?复以何因缘先苦而后苦?复以何因缘先乐而后乐?”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若人寿百岁,正可十十耳!
= 比丘!当知!如人的寿命为百岁,这正是以十乘十的数目而已!
“若使寿终冬、夏、春、秋。
“若复,比丘,百岁之中作诸功德,百岁之中造诸恶业,作诸邪见,彼于异时,或冬受乐,夏受苦。
“若百岁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复在中百岁之内,在诸邪见,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后受其福。
“若复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
“若复少时作罪,长复作罪,彼人后生之时先苦而后苦。
“若复于少时作诸功德,分檀布施,彼于后生先乐而后乐。
= “分檀布施”:分段而布施(长时也作诸功德,也分段布施)的话。
“是谓,比丘,以此因缘先苦而后乐,亦由此因缘先乐而后苦,亦由此因缘先苦而后苦,亦由此因缘先乐而后乐。”
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求此先乐而后乐。”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众生欲成涅槃,及阿罗汉道,乃至佛道,当于中行布施,作诸功德。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3、本经叙说世有四种人:(一)身乐心不乐者,作福之凡夫人,于四事无乏,但不免恶趣;(二)心乐身不乐者,阿罗汉不作功德,于四事供养不能得,但能免于恶趣;(三)身心俱不乐者,凡夫之人不作功德,四事短乏,又不能免于恶趣;(四)身心俱乐者,作功德之阿罗汉,四事供养无乏,又能免于恶趣。当习身心俱乐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
“云何为四?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有人心亦不乐、身亦不乐,或有人身亦乐、心亦乐。
“彼何等人身乐、心不乐?
“于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短乏,但不免饿鬼、畜生、地狱道,亦复不免恶趣中。
“是谓此人身乐、心不乐。
“彼何等人心乐、身不乐?
“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于是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终不能得,但免地狱、饿鬼、畜生之道,犹如罗汉唯喻比丘。
“是谓此人心乐、身不乐。
“彼何等人身亦不乐、心亦不乐?
“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恒不免地狱、饿鬼、畜生道。
“是谓此人身亦不乐、心亦不乐。
“彼何等人身亦乐、心亦乐?
“所谓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短乏,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复免地狱、饿鬼、畜生道,所谓尸波罗比丘是。
= “尸婆罗”:Sivalin,又作尸利罗。增一阿含苦乐品第253经:「彼何等人身亦乐心亦乐?所谓作功德阿罗汉,…所谓尸波罗比丘是。」又参阅增一阿含五王品第289经,叙述尸婆罗行化事迹及本生故事。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当如尸波罗比丘。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4、本经叙说:(一)起塔、治故寺、和合圣众、请转法轮等四事成就,则受梵天之福;(二)梵天之福无量,欲求此福者,当以方便成其功德。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四梵之福。
“云何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也。
= “偷婆”:Thupa,又作塔婆、佛图、浮屠,译为塔,意指高显处、方坟、圆冢,为顶、堆土之义。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1。
“复次,信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也。
“复次,信善男子、善女人,和合圣众者,是谓第三受梵之福。
“复次,若多萨阿竭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是谓第四受梵之福。
= “多萨阿竭”:Tathagata,又作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
“是谓四受梵之福。”
尔时,有异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为多少?”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当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
世尊告曰:“阎浮里地东西七千由旬,南北二万一千由旬,地形像车,其中众生所有功德,正可与一轮王功德等。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瞿耶尼纵广三十二万里,地形如半月。
= “瞿耶尼”:Goyaniya,译为牛货,以牛代货币故名,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西边大海中,地形及人面皆如半月。参阅长阿舍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比丘当知:阎浮地人民,及一轮王之德,比彼人者,与彼一人德等。
= 比丘!当知!阎浮地(南瞻部洲)的人民,以及一位转轮王的功德,正可和那边的一人之福德相等。
“复次,比丘,弗于逮里地纵广三十六万里,地形方正,计阎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 “弗于逮”:Pubbavideha,又作弗于婆毗提诃,译为东胜身。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东,大海中之圆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圆。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比丘当知:郁单曰纵广四十万里,地形如月满,计三方人民之福,故不如郁单曰一人之福。
= “郁单曰”: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究留、北俱卢,译为高胜、胜处,为位于须弥山北方之洲名。
“比丘当知:计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
“计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十三天之福;
“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故不如释提桓因一人之福;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计四天下及四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释提桓因,故不如一艳天之福;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释提桓因及艳天,故不如一兜术天福;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计从四天下至兜术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天之福;
“计从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
“计从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
1600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
800年
|
8000
|
|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
400年
|
4000
|
|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
200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
100年
|
1000
|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
Cattaro Maharaja,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
50年
|
500
|
“比丘当知:此是梵天之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是故,比丘,欲求梵天福者,当求方便,成其功德。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5、本经叙说抟食、更乐(触)食、念食、识食等四种食,众生以此流转生死,故当共舍离此四食。参阅相应部Ahara(食)。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众生。
“何等为四?所谓抟食或大、或小,更乐食、念食、识食,是谓四食。
= “或大、或小”:巴利本作Olarika
Va Sukhuma Va(或粗或细)。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 “四食”:Cattaro
Ahara,即四种食:(一)抟食(Kabalinkarahara),又作揣食、段食。(二)更乐食(Phassahara),又作触食。(三)念食(Mano Sancetanahara),又作思食。(四)识食(Vinnanahara)。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
|
段食
|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
触食
|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
思食
|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
识食
|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
“彼云何名为抟食?彼抟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谓名为抟食。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云何名更乐食?所谓更乐食者,衣裳、伞盖、杂香华、熏火及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是谓名为更乐之食。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彼云何名为念食?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是谓名为念食。
“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
“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
“是谓,比丘,有此四食,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
“是故,诸比丘,当共舍离此四食。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6、本经叙说义辩、法辩、辞辩、应辩等四辩,摩诃拘絺罗具此四辩,能与四部之众广分别说;当如拘絺罗,成就四辩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辩。
= “四辩”:又作四无碍解(Catu-patisambhida)。巴利本作:「于义之智为义无碍解,于法之智为法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为词无碍解,于诸智之智为辩无碍解。」
“云何为四?所谓义辩、法辩、辞辩、应辩。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u-patisambhida,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
|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
梵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
梵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
梵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
梵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
“彼云何名为义辩?所谓义辩者,彼彼之所说,若天、龙、鬼、神之所说,皆能分别其义,是谓名为义辩也。
“彼云何名为法辩?十二部经如来所说,所谓契经、祇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
十二部经 = 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为知法也。」
|
|
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素怛缆,内容是以长篇之行文(散文体)来叙说一贯之法义。
|
祇夜
|
Geyya,译为重颂、应颂,将前面之契经重新以偈颂体铺叙之。
|
受决
|
Veyyakarana,又作受记、授记、解说,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381经:「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胁入;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
偈
|
Gatha,又作孤起颂,即偈颂,音释伽陀、偈他。
|
本末
|
Itivuttaka,又作相应、如是语、本事,音译伊帝目多迦,为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是由长文与韵文混合而成。
|
因缘
|
Nidana,又作缘起,音译尼陀那,叙说佛陀说法教化之各种因缘。
|
已说
|
梵Upadesa,又作说义、论义经,音译优波提舍,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
生经
|
Jataka,又作本缘、本生经、生传,音译阇多迦,叙说佛陀及弟子过去世之因缘。
|
颂
|
Udana,又作法句、喜颂、感兴语、自说,音译乌陀那,为佛陀不问而自说之偈文。
|
方等
|
Vedalla,又作广经、方广,音译毗陀罗,由浅至深地广说菩萨道之真理。
|
未曾有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
|
譬喻
|
Apadana,为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各种譬喻之集成。
|
“诸法之实不可沮坏,所可总持者,是谓名为法辩。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彼云何名为辞辩?若前众生,长短之语,男语,女语,佛语,梵志、天、龙、鬼、神之语,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彼之所说,随彼根原与其说法,是谓名为辞辩。
= “长短之语,男语,女语”:属「声明」,梵语、巴利语之文法名辞
、形容辞之曲用,字尾之变化有关男性、女性、长母音、短母音等之分别。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 “甄陀罗”:Kinnara,又作紧那罗,译为疑人、疑神、人非人,又称乐神或音乐天,形貌似人而头有一角,为八部众之一。
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迦楼罗鸟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钵剌尼(Supanna),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据云,其生之时,身光赫奕,诸天误认为火天而礼拜之。
甄(zhēn) = 从“瓦”与陶器有关。制做陶器的转轮[craggan]。(甄别,鉴别[discriminate]。)
“彼云何名为应辩?当说法时,无有怯弱,无有畏惧,能和悦四部之众,是谓名为应辩。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我今当教敕汝,当如摩诃拘絺罗。
= “摩诃拘絺罗”:Mahakotthita,又作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祉罗,译为大膝、大胜,舍利弗之舅父,曾勤修梵行,无暇剪理指甲,爪长尺余,故称长爪梵志,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随所敷演而有大智,俱絺罗苾刍是。」
絺(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所以然者?拘絺罗有此四辩,能与四部之众广分别说。
“如我今日观诸众中,得四辩才,无有出拘絺罗者。
“若此四辩,如来之所有,是故,当求方便,成四辩才。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7、本经叙说有众生、世界、龙国、佛国境界四事不可思议,此四事无善根本,但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不能修得梵行,至涅槃处;当思议四谛,四谛有义理,能修得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槃处。参阅增支部Acintita(不可思议)、杂阿含卷16第406-40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终不可思议。
“云何为四?众生不可思义,世界不可思议,龙国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
= “众生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巴利本作:「诸佛之佛境界不可思议;修定者之定境界不可思议;业之异熟不可思议;世界之思惟不可思议。」
“所以然者?不由此处得至灭尽涅槃。
“云何众生不可思议?此众生为从何来?为从何去?复从何起?从此终当从何生?如是,众生不可思议。
“云何世界不可思议?诸有邪见之人:世界断灭、世界不断灭,世界有边、世界无边,是命、是身,非命、非身,梵天之所造,诸大鬼神作此世界耶?”
= 诸有邪见的人会有如下的疑虑:世界会断灭?世界不会断灭?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人的命,即是身?不是命,不是身?是梵天之所造的?为诸大鬼神作此世界的吗?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梵天造人民,世间鬼所造,或能诸鬼作,此语谁当定?
= 所谓梵天会造人民,所谓世间为鬼所造的,或者诸鬼神能造作此世界,这些话,是谁所定的呢?
欲恚之所缠,三者俱共等,心不得自在,世俗有灾变。
= 被贪欲、瞋恚等烦恼所缠之事,即梵天、人、诸鬼神之三,都是同样不能脱免的事;如心不得自在的话,即世俗自会有灾变的(因缘所生法,不是谁能造作的。)
“如是,比丘,世间不可思议。
“云何龙界不可思议?云何此雨为从龙口出耶?所以然者?雨滴不从龙口出也。
“为从眼、耳、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议。
“所以然者?雨滴不从眼、耳、鼻出,但龙意之所念,若念恶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而作此雨。
“所以然者?今须弥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众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从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雨。
= “须弥山”:Sumeru,译为妙高山,位于世界之中央,金轮之上。四周为大海所围,四方各有一大洲,四面各一色,日月绕之。地狱、饿鬼、畜生、阿须伦、人、天六种有情住于四周及此山顶的天和海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如是,比丘,龙境界不可思议。
“云何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如来身者,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清净无秽,受诸天气。
“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已过人行。
“如来身者,为是天身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不可造作,非诸天所及。
“如来寿为短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有四神足。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如来为长寿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然复如来故与世间周旋,与善权方便相应。
“如来身者,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音声亦不可法则。
摸(mō) = 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feel;stroke;touch]。(同“摹”。描摹;模仿;描绘;拓印[copy]。)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如来梵音、如来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非世间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议。
“如是,比丘,有此四处不可思议,非是常人之所思议。
“然此四事无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处,乃至不到涅槃之处,但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
= 而且此四事乃没有善的根本,(并不是思议此而作为福善之缘),也不能由此思议而得修梵行,不能因此而至于休息之处,乃至不能达到涅槃之处,唯有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而已。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一凡人,便作是念:‘我今当思议世界。’
“是时,彼人出舍卫城,在一华池水侧,结跏趺坐,思惟世界:‘此世界云何成?云何败?谁造此世界?此众生类为从何来?为从何出?为何时生?’
“是时,彼人思议,此时便见池水中有四种兵出入。
= 杂阿含卷16第406经作:「有一士夫出王舍城,于拘絺罗池侧正坐,思惟世间思惟。当思惟时,见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无量无数,皆悉入于一藕孔中。」
“是时,彼人复作是念:‘我今狂惑,心意错乱;世间无者,我今见之。’
= “世间无者”:世间没有的东西(指水中兵)。
“时,彼人还入舍卫城,在里巷之中作是说:‘诸贤当知:世界无者,我今见之。’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是时,众多人报彼人曰:‘云何世间无者,汝今见之?’
“时,此人报众多人曰:‘我向者作是思惟:“世界为从何生?”
“‘便出舍卫城,在华池侧,作是思议:“世界为从何来?谁造此世界?此众生类从何而来?为谁所生?若命终者当生何处?”
“‘我当思议,此时便见池水中有四种兵出入。
“‘世界无者,我今见之。’
“是时,众多人报彼人曰:‘如汝实狂愚,池水之中那得四种兵?诸世界狂愚之中,汝最为上!’
“是故,比丘,我观此义已,故告汝等耳!
“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梵行,亦复不得至涅槃处,然思议此者,则令人狂,心意错乱。
“然比丘当知:彼人实见四种之兵。
“所以然者?昔日诸天与阿须伦共斗,当共斗时,诸天得胜,阿须伦不如。
“是时,阿须伦便怀恐怖,化形极使小,从藕根孔中过。
“佛眼之所见,非余者所及。
“是故,诸比丘,当思议四谛。
“所以然者?此四谛者,有义、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槃。
“是故,诸比丘,舍离此世界之法,当求方便,思议四谛。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8、本经叙说欲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者,当修行自在、心、精进、诫等四种三昧行尽神足。参阅相应部Pubbe(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神足。
“云何为四?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诫三昧行尽神足。
= “自在三昧行尽神足…诫三昧行尽神足”:以上四种神足,巴利本作Chandasamadhipadhanasankharasamannagatam
Iddhipadam(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Viriya(精进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Citta(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Vimamsa(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彼云何为自在三昧行尽神足?所谓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便,能隐形极细,是谓第一神足。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彼云何心三昧行尽神足?所谓心所知法,遍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所罣碍,是谓名为心三昧行尽神足。
罣(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彼云何名为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所谓此三昧无有懈倦,亦无所畏,有勇猛意,是谓名为精进三昧行尽神足。
“彼云何名为诫三昧行尽神足?诸有三昧,知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皆悉知之。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有欲心、无欲心,有瞋恚心、无瞋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有疾心、无疾心,有乱心、无乱心,有少心、无少心,有大心、无大心,有量心、无量心,有定心、无定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一切了知,是谓名为诫三昧行尽神足。
“如是,比丘,有此四神足,欲知一切众生心中所念者,当修行此四神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9、本经叙说佛告比丘有四起爱之法,于四事供养生贪染爱着,当生起爱着之不善法时,不可亲近;若心不生爱着之善法时,此可亲近;欲使施主获得功德,受福无穷,得甘露灭,当亲近善法,除去恶法。参阅增支部Tanhuppada(爱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起爱之法,若比丘爱起时便起。
= “四起爱之法”:Cattaro Tanhuppada,即由衣服(Civarahetu)、由乞食(Pindapatahetu)、由床座(Senasanahetu)、由医药(Itibhavabhavahetu)而生起渴爱。
= 有四种会生起爱贪之法,如比丘爱起时,便会跟之而生起的。
“云何为四?比丘缘衣服故便起爱,由乞食故便起爱,由床座故便起爱,由医药故比丘便起爱。
“是谓,比丘,有此四起爱之法,有所染著。
“其有比丘著衣裳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衣时,便起瞋恚,兴想著念。
说(shuō) = 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explain;speak;talk;say]。(yuè
= 古同“悦”。)
“其有比丘著是食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乞食时,便兴瞋恚,兴想著念。
“其有比丘著床座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床座时,便起瞋恚,兴想著念。
“其有比丘著医药者,我不说此人;所以然者?彼未得医药时,便兴瞋恚,起想著念。
“比丘当知:我今当说衣裳二事,亦当亲近,亦当不亲近。
“云何亲近?云何不亲近?若得衣裳,极爱著衣者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若复得衣裳起善法,心不爱著,此可亲近。
“若乞食时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若乞食时起善法,此可亲近。
“若得床座时起不善法,此不可亲近;若得床座时起善法,此可亲近。
“医药亦尔。
“是故,诸比丘,当亲近善法,除去恶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欲使檀越施主,获其功德,受福无穷,得甘露灭。”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归依佛,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或信女。
甘露灭 = 指涅槃。得涅槃即灭除生死,故称甘露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衣裳用布施,饮食床卧具,于中莫起爱,不生诸世界。”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0、本经叙说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当灭本名字,同称释迦弟子;如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当求方便,得作释迦弟子。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
= “阿耨达泉”:Anotatta,即阿耨达池,译为无热恼,为古传所谓阎浮洲四大河之发源地。位于大雪山北,香醉山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以饰其岸,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之菩萨以愿力化现龙王,潜居其中,出清冷水,以供给南瞻部洲。
“云何为四?所谓恒伽、新头、婆叉、私陀。
四大河/四河 = 为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阿毗昙毗婆沙卷二等所载,阎浮洲北部之四条大河。
|
|
恒伽
|
Ganga,又作殑伽,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经中印度,后注入孟加拉湾。其上游流域,为阿闼婆吠陀及梵书成立之文明中心;中游流域为古奥义书时代之文明中心。佛陀应化世间,恒河流域为佛法宣扬之要地,又此河俗称为福水,谓入水中沐浴,可洗涤罪垢,故自古多有行者于此修道。
|
新头
|
Sindhu,又作信度、辛头,译为验,即印度河,发源于西藏西南隅Kailas(开拉斯)山附近,后注入阿拉伯海。古代犍驮罗国,即位于此河流域。
|
婆叉
|
梵Vaksu,又作缚刍,译为胸,即Oxus(奥克萨斯)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后注入阿拉尔海。古代睹货罗国,汉代之大夏国,皆位于此河流域。
|
私陀
|
Siti,又作死陀、悉陀,译为冷,即Jaxartes(查可萨提)河,别名Sir-Daria(锡尔)河,发源于Issyk(伊息库尔)湖南方之高原,后注入阿拉尔海。但或谓应为Yarkand(叶尔羌)河,发源于Karakorum(喀喇昆仑)山脉之北,后与Kashgar(喀什噶尔)河相会而注入Lopnor(罗布诺尔)河。
|
“彼恒伽水,牛头口出,向东流;新头南流,师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流,从马口中出。
“是时,四大河水绕阿耨达泉已,恒伽入东海,新头入南海,婆叉入西海,私陀入北海。
“尔时,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
“此亦如是,有四姓。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云何为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
“所以然者?如来众者,其犹大海,四谛其如四大河,除去结使,入于无畏涅槃城。
= “结使”: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自在,故谓之「结」;又能随逐众生,驱使众生,故谓之「使」。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是故,诸比丘,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
“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释迦子,从释种中出家学道。
“比丘当知:欲论生子之义者,当名沙门释种子是。
= 比丘们!当知!如果欲论生子之义的话,就应当名叫沙门释迦子是。
“所以者何?生皆由我生,从法起,从法成。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得作释种子。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1、本经叙说慈、悲、喜、护四等心,又名四梵堂,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以何等故名为梵堂?比丘当知:有梵、大梵名千,无与等者,无过上者,统千国界,是彼之堂,故名为梵堂。
“比丘,此四梵堂所有力势,能观此千国界,是故名为梵堂。
四梵堂 = 慈悲喜护(他经作舍)之四无量心曰四梵堂,以此四法,能感大梵之果报也。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是故,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彼四部之众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