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鞞诃提经第三》

卷五十九_诵名后诵第五_例品第十八《鞞诃提经第三》
= “鞞诃提经”:本经叙说尊者阿难为波斯匿王说:(一)如来不做梵行者乃至世间所憎恶之身行。(二)不善身行,并举身行之患。(三)详述如来行善身行之所以。王闻后欢喜,并布施尊者鞞诃提衣。尊者后以此告佛,得佛印可。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住舍卫国,于东园鹿子母堂为小事故,彼时尊者阿难将一比丘从舍卫出,往至东园鹿子母堂。
= “东园鹿子母堂”:Pubbarama Migaramatu-pasada,位于舍卫城之东,又作故东园。舍卫城长者弥伽罗本信奉外道,后被其媳毗舍佉所化,遂皈依佛教,尝言:「毗舍佉虽是我媳,然实为我母。」时人遂称誉毗舍佉为「弥伽罗母」;「弥伽罗」一音为「鹿」之义,故又称之「鹿母」。此一园林堂舍是毗舍佉所捐予佛陀者,故称「鹿子母堂」。
所为事讫,将彼比丘还,往至胜林给孤独园。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尔时,拘萨罗王波斯匿乘一奔陀利象,与尸利阿荼大臣俱出舍卫国。
= “拘萨罗王波斯匿”:Kosala-rajan Pasenadi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玄奘译作胜军,义净译作胜光。王性情和悦,以德接民,笃信佛教,为佛陀之一大护法。
= “一奔陀利”:Ekapundarika,象名。
= “尸利阿荼”:Sirivaddha,波斯匿王之臣名。
(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尊者阿难遥见拘萨罗王波斯匿来已,问伴比丘:“彼是拘萨罗王波斯匿耶?”
 
答日:“是也。”
 
尊者阿难便下道避至一树下。
 
拘萨罗王波斯匿遥见尊者阿难在于树间,问曰:“尸利阿荼,彼是沙门阿难耶?”
 
尸利阿荼答曰:“是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告尸利阿荼大臣曰:“汝御此象,令至沙门阿难所。”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尸利阿荼受王教已,即御此象,令至尊者阿难所。
 
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从何处来?欲至何处?”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我从东园鹿子母堂来,欲至胜林给孤独园。”
 
拘萨罗王波斯匿语曰:“阿难,若于胜林无急事者,可共往至阿夷罗婆提河。”
= “阿夷罗婆提河”:Aciravati,印度五大河之一。
 
为慈愍故,尊者阿难为拘萨罗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令尊者阿难在前,共至阿夷罗婆提河;到已下乘,取彼象鞯,四叠敷地,请尊者阿难:“阿难,可坐此座。”
(jiān) = 衬托马鞍的垫子[saddle cloth]
(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折,折叠,交叠,指用对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宽度[fold])
 
尊者阿难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静足。”
 
拘萨罗王波斯匿再三请尊者阿难:“阿难,可坐此座。”
 
尊者阿难亦再三语:“止!止!大王,但心静足,我自有尼师檀,我今当坐。”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于是,尊者阿难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拘萨罗王波斯匿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曰:“阿难,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如来颇行如是身行,谓此身行为沙门、梵志所憎恶耶?”
= 如来是否会行如是之身行,所谓此身行乃为沙门、梵志们所憎恶之行吗?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如来不行如是身行,谓此身行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所憎恶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闻已,叹曰:“善哉!善哉!阿难,我所不及。
“若聪明智慧及余世间者,而阿难及之。
= “我所不及阿难及之”:巴利本作Yam Hi MayamBhanteNasakkhimha Panhena ParipurerumTamBhanteAyasmata Anandena Panhassa Veyyakaranena Paripuritam,尊者!确实,我们如果从质问得不到满足,则从尊者阿难解答其质问而满足。
“阿难,若有不善相悉而毁呰称誉者,我等不见彼真实也。
= “若有不善相:巴利本作Ye TeBala Avyatta Ananuvicca Apariyogahetva,彼等愚者、不贤者,不调查、不深解。
= 如有不善相(不深解者),而悉皆毁呰、称誉的话,我们就不得见其为真实的了。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阿难,若有善相悉而毁呰称誉者,我见彼真实也。
“阿难,如来颇行如是身行,谓此身行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所憎恶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如来终不行如是身行,谓此身行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所憎恶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为身行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不善身行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不善身行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身行有罪。”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身行有罪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行身行,智者所憎恶。”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智者所憎恶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行身行,自害、害彼、俱害,灭智慧、恶相助,不得涅槃,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
“彼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
= 不能确实知道甚么为应行,什么为不可以行。
“可行法不知如真,不可行法亦不知如真已,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
“可受法不知如真,不可受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断法不知如真,不可断法亦不知如真。
“可断法不知如真,不可断法亦不知如真已,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
“可成就法不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不知如真已,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
“可行法便不行,不可行法而行已,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
“可受法便不受,不可受法而受已,可断法便不断,不可断法而断。
“可断法便不断,不可断法而断已,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
“可成就法便不成就,不可成就法而成就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如来终不行此法。”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如来何故终不行此法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离欲、欲已尽,离恚、恚已尽,离痴、痴已尽,如来断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教师、妙师、善顺师,将御、顺御,善语、妙语、善顺语,是故如来终不行此法。”
 
拘萨罗王波斯匿叹曰:“善哉!善哉!阿难,如来不可行法终不行;所以者何?以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故。
“阿难,汝彼师弟子,学道欲得无上安隐涅槃,汝尚不行此法,况复如来行此法耶?”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如来颇行如是身行,谓此身行不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所憎恶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如来必行如是身行,谓此身行不为沙门、梵志聪明智慧及余世间所憎恶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为身行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善身行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善身行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身行无罪。”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身行无罪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行身行,智者所不憎恶。”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智者所不憎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觉慧、不恶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觉,趣至涅槃。
“彼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
“可行法知如真,不可行法亦知如真已,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
“可受法知如真,不可受法亦知如真已,可断法知如真,不可断法亦知如真。
“可断法知如真,不可断法亦知如真已,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
“可成就法知如真,不可成就法亦知如真已,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
“可行法而行,不可行法便不行已,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
“可受法而受,不可受法便不受已,可断法而断,不可断法便不断。
“可断法而断,不可断法便不断已,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
“可成就法而成就,不可成就法便不成就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如来必行此法。”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如来何故必行此法耶?”
 
尊者阿难答曰:“大王,离欲、欲已尽,离恚、恚已尽,离痴、痴已尽,如来成就一切善法,断一切不善之法。
“教师、妙师、善顺师,将御、顺御,善语、妙语、善顺语,是故如来必行此法。”
 
拘萨罗王波斯匿叹曰:“善哉!善哉!阿难,如来可行法必行;所以者何?以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故。
“阿难,汝彼师弟子,学道欲得无上安隐涅槃,汝尚行此法,况复如来不行此法耶?
“阿难善说,我今欢喜。
“阿难快说,我极欢喜。
“若村输租阿难法应受者,我村输租为法布施。
= 如果村里的输租(税金),阿难!为法应受的话,我会将村里的输租,为了法而布施。
(shū) = 转运,运送[transportconvey](交出;缴纳[contributedonate])
“阿难,若象、马、牛、羊阿难法应受者,我象、马、牛、羊为法布施。
= 巴利本:大德!如果象宝适合尊者阿难,我们会施与尊者阿难象宝;大德!如果马宝适合尊者阿难,我们会施与尊者阿难马宝。
“阿难,若妇女及童女阿难法应受者,我妇女及童女为法布施。
“阿难,若生色宝阿难法应受者,我生色宝为法布施。
= “生色宝”:Jatarupa,即金银、黄金。
“阿难,如此之事阿难皆不应受。
“我拘萨罗家有一衣,名鞞诃提,彼第一,王以伞柄孔中盛送来为信。
= “拘萨罗”:Kosala,为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北岸,与恒河南岸之摩竭陀国对峙匹敌。其都城为舍卫国。
= “鞞诃提”:巴利本作Bahitika,外套。
= “王以伞柄孔中盛送来”:巴利本作Magadhena Ajatasattuna Vedehiputtena Chattanaliya Pakkhipitva Pahita,由摩揭王韦提希子阿阇世盛于伞盖之筒中送来的。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阿难,若拘萨罗家有劫贝诸衣者,此鞞诃提于诸衣中最为第一。
= “劫贝”:Kappasika,即绵衣。
“所以者何?此鞞诃提衣长十六肘,广八肘,我此鞞诃提衣,今为法故布施阿难。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阿难,当作三衣,持令彼拘萨罗家长夜增益得福。”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尊者阿难答曰:“止!止!大王,但心静足,自有三衣,谓我所受。”
 
拘萨罗王波斯匿白曰:“阿难,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
“犹如大雨时,此阿夷罗婆提河水满,两岸溢则流出,阿难见耶?”
 
尊者阿难答曰:“见也。”
 
拘萨罗王波斯匿白曰:“如是,阿难,若有三衣,当与比丘、比丘尼,渐学舍罗、舍罗磨尼离。
= “舍罗、舍罗磨尼离”:梵Sramanera-sramanerika,即沙弥、沙弥尼。
“阿难,以此鞞诃提作三衣受持,令彼拘萨罗家长夜得增益福。”
 
尊者阿难为拘萨罗王波斯匿默然而受。
 
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知尊者阿难默然受已,鞞诃提衣为法布施尊者阿难,即从座起,绕三匝而去。
 
去后不久,尊者阿难持鞞诃提衣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鞞诃提衣,今日拘萨罗王波斯匿为法布施我,愿世尊以两足著鞞诃提衣上,令拘萨罗家长夜得增益福。”
 
于是,世尊以两足著鞞诃提衣上,告曰:“阿难,若汝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共论者,今悉向我而广说之。”
 
于是,尊者阿难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共论者,尽向佛说,叉手白曰:“我如是说,不诬谤世尊耶?真说如法,说法次法,不于如法有过失耶?”
(wū) =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accuse falsely]
 
世尊答曰:“汝如是说,不诬谤我,真说如法,说法次法,亦不于如法有过失也。
“阿难,若拘萨罗王波斯匿以此义、以此句、以此文来问我者,我亦为拘萨罗王波斯匿以此义、以此句、以此文答彼也。
“阿难,此义如汝所说,汝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说即是其义。”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