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_三法_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210、本经叙说:(一)三斋日四大天王、天王使者、太子案行天下,伺察人间善恶,是日当持八关斋法,闭塞六情,防止五欲。(二)佛教四部众如何传授优婆塞、优婆夷八关斋法。(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八关斋戒者,所愿皆成。增支部Raja,诸王、增支部Uposathanga,布萨支[八斋戒]、中阿含第202经持斋经、吴支谦译佛说斋经、失译优陂夷堕舍迦经、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斋法;云何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 “三斋法”:指半月中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天之斋戒修持。斋(Uposatha),音译布萨、乌逋沙他,译为净住、长养、善宿、断舍等;即忏悔罪愆,长养善法,断舍烦恼,使得清净安住之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八日斋日,四天王遣诸辅臣,观察世间,谁有作善恶者?何等众生有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颇有众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进、三昧、演散经义、持八关斋者?具分别之。
= “八关斋”:即八斋戒(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又作八戒斋、八戒,指在家居士于一日一夜受持八种戒法。
散(sàn) = 分散[break up;disperse]。(散发,使分散[distribute;disseminate]/抒发[express]/sǎn = 逍遥,懒散[free
and unfettered]。)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辅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道士,行四等心,慈愍众生。’
= “四等心”:即慈、悲、喜、舍心,又作四无量心。
“时,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
惨(cǎn) = 残酷,狠毒[brutal]。(悲痛;伤心[miserable;pitiful;sad]。)
“是时,四天王即往忉利天上,集善法讲堂,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
= “善法讲堂”:Sudhamma-sabha,又作善法堂,忉利天之讲堂名,位于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
“是时,帝释、三十三天闻斯语已,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设复有时,若世间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修德清净,不犯禁戒大如毛发。
“尔时,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白四王:‘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
“天王闻已,甚怀喜悦,即往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时,帝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地狱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拷(kǎo) = 打;拷打[beat;torture]。
掠(lüè) = 抢劫,夺取[plunder;seize]。(拷打;拷问[torture]。)
“若十四日斋日之时,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恶,颇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设无众生修正法者,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
= “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旧译为「情」,新译为「根」,以根有情识故。
= “五欲”:Panca
Kama,即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五种情欲。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尔时,太子白四天王。
“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往至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
“是时,天帝、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众生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
“尔时,太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白四天王:‘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
“是时,四天王闻此语已,甚怀喜悦,即往诣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圣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受三自归,慈心谏诤,诚信不欺。’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谏(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时,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比丘当知:十五日说戒之时,四天王躬自来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如来斋法?
案(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时四天王便怀愁悒,惨然不悦,往至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者。’
悒(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是时,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持八关斋。
“尔时,四天王便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
“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十五日持八关斋法?”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印;唯愿世尊当为诸比丘布演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于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
“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
“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若身行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所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乱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
“‘云何为八关斋法?持心如真人,尽形寿不杀,无有害心,于众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斋至明日清旦,不杀、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 “真人”:即证得真理之人,指阿罗汉或佛陀。
“‘如阿罗汉,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我今字某,尽形寿不盗,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真人,我今尽形寿,不淫泆,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复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无所触犯。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语,我自今以后不复妄语。
“‘如阿罗汉,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我今亦当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复饮酒,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我今亦如是,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著于味,从今日至明旦。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屋舍,多指学舍[building]。)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如阿罗汉,恒不在高广之床上坐。
“‘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
= “角床”:用动物角而造的床。
“‘是时,阿罗汉不在此八种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 这时,阿罗汉不在于此八种座上坐,我也不犯于坐上此座。
“‘如阿罗汉,不著香华、脂粉之饰,我今亦当如是,尽形寿不著香华、脂粉之好。
脂(zhī) = 动植物所含的油脂[oil or fat]。(胭脂[rouge]/涂油使润滑[oil]。)
“‘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
“‘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莫生长寿天上,莫与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释身,亦莫作转轮圣王,恒生佛前。
= “八难”:Atthakkhana,又作八无暇、八非时,即修习梵行,向菩提道之八种难处:指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参阅中阿含第124经八难经、增一阿含八难品第370经。
= “释身”:指天帝释。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自见佛,自闻法,使诸根不乱。
“‘若我誓愿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 “三乘”:梵Trini
Yanani,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运载众生渡生死海之三种法门。
“比丘当知:若有优婆塞、优婆夷,持此八关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当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避酒远香华,著味犯斋者。
歌舞作倡伎,学舍如罗汉,今持八关斋,昼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无有周旋期,莫与恩爱集,亦莫怨憎会。
愿灭五阴苦,诸痛生死恼,涅槃无诸患,我今自归之。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善处者,欲得尽诸漏入涅槃城者,当求方便,成此八关斋法。
“所以然者?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方便,成此斋法。
“我今重告敕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天上,亦获此愿。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我以是故,而说此义耳!
“人中荣位不足为贵,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亦生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终不有虚。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关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愿。
“何以故尔?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若复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欲得生无色天者,亦果其愿。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复得生。
四姓 = Cattaro vanna,即印度之四种社会阶级:
|
|
婆罗门
|
Brahmana,又作梵志,译为净行,僧侣及学者之阶级,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教授吠陀经典,职司祈祷,为人神之媒介。
|
刹帝利
|
Khattiya,又作刹利,译为田主:国王及武士之阶级,掌理政治及军事。
|
吠奢
|
Vessa,又作吠舍、工师种,译为商贾、居士,平民之阶级,从事农牧工商等生产事业。
|
首陀罗
|
Sudda,又作旃陀罗,译为农人,奴隶之阶级。
|
“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获其愿。
“欲求作转轮圣王者,亦获其愿。
“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
||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1、本经叙说信、财、持梵行三法现前,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当求方便,成此三法。参阅增支部Sammukhi,现在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
“云何为三?信现在前,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财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复持梵行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
“是谓,比丘,有此三事现在前,获福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信、财、梵难得,受者持戒人,觉此三事已,智者随时施。
长夜获安隐,诸天恒扶将,在彼自娱乐,五欲无厌足。
= 就能长夜获得安隐,诸天也会常恒的扶助其人,会在于其境遇而自娱乐,享受五欲没有厌足〔能享受一切快乐之事〕。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jiāng =
扶持,扶助[support]/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供养;奉养[provide
for]。)
扶将(fú jiāng) = 扶持。
“以是,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此三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2、本经叙说:(一)佛因拘深比丘常好斗讼,犯诸恶行,乃说长寿王之事,告诫当同一师侣,共一水乳,勿共斗讼,拘深比丘犹不听取,佛乃舍去。(二)至跋耆国,见阿那律、难提、金毗罗三人和合共住,精进修持,便与阿那律论上人之法,时长寿大将至,佛乃赞叹此三族姓子:若忆此三人者,能获大利,当于此三族姓子,起欢喜心。中部Kosambiya-sutta,憍赏弥经、中部Upakkilesa-sutta,随烦恼经、小部本生经Kosambhi-jataka,憍赏弥本生、律藏大品、姚秦佛陀耶含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43、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卷24、中阿含第72经长寿王本起经、中阿含第185经牛角娑罗林经、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一第十经、失译长寿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深城瞿师罗园中。
= “拘深”:Kosambi,又作憍赏弥、拘睒弥,译为不静。又作拔沙(Vamsa),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 “瞿师罗园”:Ghositarama,译为美音精舍。为瞿师罗长者奉施释尊之园林。
尔时,拘深比丘恒好斗讼,犯诸恶行,面相谈说,或时刀杖相加。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尔时,世尊清旦往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讼,莫相是非。
“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斗讼?”
侣(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尔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忧此事!我当自虑此理;如此过状,自识其罪。”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为王种作道,为畏恐故作道,为以世险故作道耶?”
= 你们到底为如何呢?是为王种而修道的呢?为了畏恐之故,而修道的呢?是为了世险之故,而来修道的呢?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 “族姓子”:Kula-putta,又作族姓男,译为善男子,指信仰三宝之男子。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应作道而复斗诤,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恶声相向。
“汝等当应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师受,亦当行此六种之法,亦当行此身、口、意行,亦当行此供养诸梵行者。”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
|
身和敬
|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
口和敬
|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
意和敬
|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
戒和敬
|
指同戒法之和敬。
|
见和敬
|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
利和敬
|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
诸比丘对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虑此事!”
尔时,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来语乎?方语如来勿虑此事,然汝等自当受此邪见之报。”
尔时,世尊重告彼比丘曰:“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然善明刀剑之法,又乏宝物,诸藏无充,财货减少,四部之兵,亦复不多,臣佐之属,亦复减少。
= “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巴利本作Dighiti
Nama Kosalaraja,有拘萨罗王名长寿。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
|
象兵/象军
|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
马兵/马军
|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
车兵/车军
|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
步兵/步军
|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
“当于尔时,波罗㮈国有王名梵摩达,勇猛刚健,靡不降伏,钱财、七宝,悉皆满藏,四部之兵,亦复不乏,臣佐具足。
= “波罗㮈国有王名梵摩达”:巴利本作Baranasiyam
Brahmadatto Nama Kasiraja,波罗㮈国有迦尸王,名梵施。梵摩达译为梵授。
㮈(nài)
“尔时,梵摩达王便作是念:‘此长寿王无有臣佐,又乏财货,无有珍宝,我今可往攻伐其国。’
伐(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尔时,梵摩达王即便兴兵,往伐其国。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伐其国,即说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斗诤。’
“尔时,长寿王不语臣佐,将第一夫人,及将一人,出舍卫城,入深山中。
= 四分律卷第43作:「时,王长生与第一夫人逃走,至波罗㮈国,假作螺髻婆罗门,夫妇在陶师家住。」
“是时,舍卫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见长寿王,便遣信使,往诣梵摩达王所,而作是说:‘唯愿大王来至此土,今长寿王莫知所在。’
“是时,梵摩达王来至迦尸国中,而自治化。
= “迦尸”:Kasi,又作迦夷,译为光有体、芦苇,位于中印度,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然长寿王有二夫人,皆怀妊,临欲在产。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是时,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见已,便自惊觉,以此因缘白长寿王。
“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缘乃当在舍卫城内,在都市中产乎?汝今欲生者,当如鹿生。’
“是时,夫人曰:‘设我不得如此产者,正尔取死。’
“是时,长寿王闻此语已,即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将人众,入舍卫城。
“时,长寿王有一大臣,名曰善华,甚相爱念;有小事缘出城,而见长寿王入城。
= “善华”:四分律卷第43作:「富卢醯侈」。
“时,彼善华大臣熟视王已,便舍而去,叹息堕泪,复道而行。
“时,长寿王便逐彼大臣,将在屏处而语言:‘慎莫出口。’
屏(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大臣对曰:‘如大王教,不审明王有何教敕?’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长寿王曰:‘忆我旧恩,便有反复。’
“时臣对曰:‘大王有教令,我当办之。’
“长寿王曰:‘我夫人者,昨夜梦在都市中产,又有四部之兵而见围绕,生一男儿,极自端正;若不如梦产者,七日之中,当取命终。’
“大臣报曰:‘我今堪办此事,如王来敕。’
“作此语已,各舍而去。
“是时,大臣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军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竟为多少。’
“是时,梵摩达敕左右曰:‘时催上兵众,如善华语。’
催(cuī) = 催促,促使[expedite;urge]。
“是时,善华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众,在舍卫都市中。
“是时,彼夫人七日之中,来在都市中。
“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来,便作是说:‘善来!贤女,今正是时。’
‘尔时,夫人见四部兵众已,便怀欢喜,敕左右人,施张大幔。
幔(màn) = 帐幕,帐幔[curtain;screen;tent]。
“时,夫人日初出时,便生男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
“时,夫人抱儿还诣山中。
“时,长寿王遥见夫人抱儿而来,便作是语:‘使儿老寿,受命无极。’
“夫人白王:‘愿王当与立字!’
“时,王即以立字,名曰长生。
= “长生”:Dighavu。
“时,长生太子年向八岁。
“父王长寿有小因缘入舍卫城。
“尔时,长寿王昔臣劫比,见王入城,从头至足而熟观视;见已,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极为放逸,长寿王者今在此城。’
= “极为放逸”:非常的疏忽。
“时,王瞋恚,敕左右人催收捕长寿王。
“是时,左右大臣将此劫比,东西求索。
索(suǒ) = 大绳子。后泛指各种绳索[large rope]。(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时,劫比遥见长寿王,便目示语大臣曰:‘此是长寿王。’
“即前收捕,至梵摩达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长寿王者,此人身是。’
“国中人民,悉皆闻知捉得长寿王身。
“时,夫人亦复闻长寿王为梵摩达所捉得,闻已,便作是念:‘我今复用活为?宁共大王一时同命。’
= 我现在活着有什么用呢?宁可和大王同为一时的生命(王死,她也要死)。
“是时,夫人即将太子入舍卫城。
“夫人语太子曰:‘汝今更求活处。’
= “汝今更求活处”:自己去逃生。
“时,长生太子闻已,默然不语。
“时,夫人径往至梵摩达王所。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王遥见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敕大臣:‘将此夫人及长寿王,至四衢道头,分作四分。’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时,诸大臣受王教令,将长寿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缚,绕舍卫城,使万民见。
“尔时,人民之类,莫不痛心!
“时,长生太子在大众中,见将父母诣市取杀,颜色不变。
“时,长寿王还顾告长生曰:‘汝莫见长,亦莫见短。’
= 长短是非都不可放在心内,也就是叫他不可以抱怨报复。
“尔时,便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 中阿含第72经长寿王本起经作:「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诘,但当行慈。」
= 以怨恨,去报怨恨,是不能休息的,自从古昔以来就有这种事的;没有怨憎之法,乃能胜过怨憎之法的,此法终皈不会朽坏的。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是时,诸臣自相谓曰:‘此长寿王极为愚惑!长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说此偈?’
“时,长寿王告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语耳!诸贤当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坏此百万之众。
“‘然我复作是念:“此众生类死者难数,不可以我一身之故,历世受罪。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时,彼诸臣将长寿王及夫人身,到四衢道头,分作四分,即而舍去,各还所在。
“时,长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维父母而去。
= “耶维”:即荼毗、火化。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遥见有小儿耶维长寿王及夫人身,见已,敕左右曰:‘此必是长寿王亲里,汝催收捉来。’
“时,诸臣民即往诣彼,未到之顷,儿已走去。
“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达王杀我父母,又住我国中,我今当报父母之怨。’
= “又住我国中”:又占住我的国土。
“是时,长生太子便往至弹琴师所,到已,便作是说:‘我今欲学弹琴。’
= “便往至弹琴师所,到已,便作是说”:巴利本作Baranasim
Pavisitva Antepurassa Samanta Hatthisalam Gantva Hatthacariyam Etad Avoca,入波罗㮈城往近后宫之象厩,向象师说。
“时琴师问曰:‘今汝姓谁?父母为所在?’
“小儿对曰:‘我无父母,我本住此舍卫城中,父母早死。’
“琴师报曰:‘欲学者便学之。’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便学弹琴歌曲。
“时,长生太子素自聪明,未经数日,便能弹琴歌曲,无事不知。
素(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是时,长生太子抱琴诣梵摩达王所,在象厩中,非人之时而独弹琴,并复清歌。
= “非人之时”:夜间中。
厩(jiù) = 马圈,马棚[stable]。(泛指牲口棚[catble-shed;pen]。)
清歌(qīng gē) = 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a
cappella singing]。/清脆的歌声[clear
song]。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闻弹琴歌曲之声,便问敕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厩中,而独弹琴歌戏?’
“臣佐报曰:‘此舍卫城中有小儿,而独弹琴歌戏。’
= “此舍卫城中有小儿,而独弹琴歌戏”:四分律卷第43:「去王妓女不远有调象师住,彼有弟子字长摩纳,是彼于夜过半弹琴歌戏声。」
“时,王告侍者曰:‘可约敕使此小儿来在此戏,吾欲见之。’
“时,彼使人唤此小儿,来至王所。
“是时,梵摩达王问小儿:‘汝昨夜在象厩中弹琴乎?’
“对曰:‘如是,大王。’
“梵摩达曰:‘汝今可在吾侧,弹琴歌舞,我当供给衣被、饭食。’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在梵摩达前,弹琴歌舞,极为精妙。
“时,梵摩达王闻此琴音,极怀欢喜,便告长生太子:‘当与吾守藏珍宝。’
= “当与吾守藏珍宝”:叫他代管珍宝,授其重任。
“时,长生太子受王教敕,未曾有失,恒随王意,先笑后语,恒认王意。
“尔时,梵摩达王复告敕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极为聪明,今复敕汝宫内可否?汝悉知之。’
“是时,长生太子在内宫中,以此琴音教诸妓女,亦复教乘象、马技术,无事不知。
“是时,梵摩达意欲出游园馆,共相娱乐,即敕长生,催驾宝羽之车。
馆(guǎn) = 高级客舍,宾馆[accommodation for guests]。(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house]。)
“时,长生太子即受王教,令寻驾宝羽之车,被象金银鞍勒,还来白王:‘严驾已办,王知是时。’
鞍(ān) = 马鞍[saddle]。
勒(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restrain;rein in]。)
“梵摩达王乘宝羽之车,使长生御之,及将四部兵众。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时,长生太子御车引导,恒离大众。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太子曰:‘今日军众,悉为所在?’
“长生对曰:‘臣亦不知军众所在?’
“时王告曰:‘可小停住,吾体疲极,欲小止息。’
“时,长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憩息。
憩(qì) = 休息[rest;have a rest]。
“比顷,军众未至。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 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连续,频频[frequently]。)
“比丘当知:尔时,梵摩达王即枕太子长生膝上睡眠。
枕(zhěn) = 枕头[pillow]。(枕着[pillow]。)
“时,长生太子以见王眠,便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时当报怨?我今正尔断其命根!’
“时,长生太子右手自拔剑,左手捉王发,然复作是念:‘我父临欲命终时,而告我言:“长生当知:亦莫见长,亦莫见短。”
“‘加说此偈:“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我今舍此怨!’
“即还内剑,如是再三。
“复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日当克?我今正尔断其命根,乃名为报怨。’
“是时,复作忆念:‘汝长生,亦莫见长,亦莫见短,父王有是教敕:“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我今可舍此怨!’
“即还内剑。
“是时,王梵摩达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欲取我杀,即便恐惧,寻时得觉。
“时,长生太子曰:‘大王,何故惊起,乃至于斯?’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梵摩达曰:‘向者睡眠,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拔剑欲取吾杀,是故惊耳!’
“是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长生太子。’
“即右手拔剑,左手捉发,而语王曰:‘我今正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何日当克?’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时,梵摩达王即向长生而作是说:‘我今命在汝手,愿垂原舍,得全生命!’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长生报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
“王报长生:‘唯愿垂济,吾终不取汝杀!’
“是时,长生太子与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济命者,终不相害。’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即活王命。
“是时,梵摩达王语长生太子言:‘愿太子还与我严驾宝羽之车,还诣国界。’
“是时,太子即严驾宝羽之车,二人共乘,径来至舍卫城。
“时,王梵摩达即集群臣而作是说:‘设卿等见长寿王儿,欲取何为?’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说:‘当断手足。’
“或有言:‘当分身三段。’
“或有言:‘当取杀之。’
“是时,长生太子在王侧坐,正身正意,思惟来言。
“时,梵摩达王躬自手捉长生太子,语诸人言:‘此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复有语,敢有所说;所以然者?长生太子见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
= 这位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太子,此人身就是;然而你们却不可以又有如是之语,不可以敢有那样的话。所以缘故就是:长生太子乃放我一条活命,我也要给此人一条活命。
“时,诸群臣闻此语已,叹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于怨而不报怨。’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曰:‘汝应取我杀,何故见放,复不杀之?将有何因缘?今愿闻之。’
“长生对曰:‘大王,善听!父王临欲命终之时,而作是说:“汝今亦莫见长,亦莫见短。”
“‘又作是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是时,群臣闻父王此语,皆相谓言:“此王狂惑,多有所说,长生者竟是何人?”
“‘长寿王对曰:“卿等当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语耳!”
“‘忆父王此语已,是故全王命根耳!’
“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奇所作,叹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敕,不有所堕。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掉下来,坠落[fall;sink]。(假借为“惰”。懒散;懈怠[sluggish]。)
“时,梵摩达王语太子曰:‘汝今所说之义,吾犹不解,今可与吾说其义,使得意解。’
“时,长生太子对曰:‘大王,善听!我当说之:梵摩达王取长寿王杀;设复长寿王本所有群臣极有亲者,亦当取王杀之;设复梵摩达王所有臣佐,复当取长寿王臣佐杀之,是谓怨怨终不断绝。
“‘欲使怨断者,唯有无报人,我今观此义已,是故不害王也。’
“是时,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怀踊跃,不能自胜:‘此王太子极为聪明,乃能广演其义。’
“时,王梵摩达即向忏悔:‘是我罪过,而取长寿王杀之。’
“即自脱天冠与长生使著,复加嫁女,还付舍卫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领。
= 就自脱其天冠给与长生使着(将王的天冠送与太子戴上),又加之以其王女嫁给太子,同时也还付舍卫国的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其领治。
付(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王还波罗㮈治。
= 大王即还回波罗捺国去治其国土。
“比丘当知:然古昔诸王有此常法;虽有此诤国之法,犹相堪忍,不相伤害。
“况汝等比丘,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舍贪欲、瞋恚、愚痴心,今复诤竞,不相和顺,各不相忍而不忏改?
“诸比丘,当以此因缘,知斗非其宜然。
“同一师侣,共一水乳,勿共斗讼。”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忍辱。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是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虑此事!我等自当分明此法。
“世尊,虽有此语,其事不然。”
是时,世尊便舍而去,诣跋耆国。
= “跋耆”:Vajji,又作跋祇,译为增胜、避,位于中印度,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尔时,跋耆国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难提、金毗罗。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 “难提”:Nandiya,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 “金毗罗”:Kimbila,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后住者便扫洒地使净,事事不乏。
= 这几位族姓子,乃订有共同的规则:如其中有人去乞食的话,在舍内的人就负责扫洒园地,使其洁净,事事都不缺乏。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其得食来者分与使食,足者则善,不足者随意所如。
= 去乞食而得来的饮食,就分给他吃食,如果足够的话,就为善,假如不足的话,就随意之所如。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去,往[go]。)
有遗余者,泻著器中,便舍而去。
= 倘若有余遗的食物的话,就泻在器物中去把它舍去。
= 中阿含经双品第十五《牛角娑罗林经下第四》:若彼乞食有后还者,能尽食者亦尽食之;若不足者,取前余食,足而食之;若有余者,便泻著净地及无虫水中。
泻(xiè) = 倾泻[pour down]。(倾注;倾倒[pour
into;topple and fall]。)
若复最后乞食来者,足者则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著钵中。
= 如果又有最后乞食回来的,足够就喜,如不足的话,便取器物当中的食物,自放在于自己的钵器中。
尔时,便取水瓶,更著水安置一处,即当一日扫除房舍。
= 那个时候,也会取水瓶,再入清水,而安置在于一处,以备一天扫除房舍之用。
复更在闲静之处,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思惟妙法。
然复彼人终不共语,各自寂然。
尔时,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
恃(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是时,难提、金毗罗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复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禅、三禅、四禅,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是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
= “空处”:即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之略称,为无色界之第一天,行人厌患色笼如牢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
= “识处”:即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之略称,为无色界之第二天,舍空缘识,以识为处之禅定境界。
= “不用处”:即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
= “有想无想处”:即非有想非无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又作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谓无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此为三界之最顶处。
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灭尽定,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灭尽定。
= “灭尽定”:即灭受想定(Sann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不还果以上之圣者,为假入涅槃之想而入此定,此为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杂阿含卷21第567经:「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
如此诸法,诸贤思惟此法。
尔时,世尊往师子国中。
= “师子国”:中阿含第72经长寿王本起经作「般那蔓阇寺林」。中阿含第185经牛角娑罗林经作「牛角娑罗林」。
尔时,守国人遥见世尊来,便作是说:“沙门勿来入国中;所以然者?此国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难提、金毗罗,慎莫触娆!”
= “守国人”:中阿含第185经牛角娑罗林经作「守林人」。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是时,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净及天耳通,闻守国人与世尊作如是说,使世尊不得入国。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门人曰:“勿遮!世尊今来,欲至此看。”
遮(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
是时,尊者阿那律寻入告金毗罗曰:“速来!世尊今在门外。”
是时,尊者三人即从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各自称言:“善来!世尊。”
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钵,尊者难提前敷座,尊者金毗罗取水与世尊洗足。
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无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为劳。
劳(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慰劳<辛苦的人>[express one's
appreciation]。)
“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禅时,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初禅。
“若我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三昧,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定。
“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等颇有是时,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报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复我等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满其中,无数无限,不可称计,而自游戏。
= “出上人法上”:能出上人之法之上的。
“复以悲心、喜心、护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而自游戏。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是谓,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语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许问此义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称说。”
= 我们是在何日到你那边问起如此之义呢?现在为什么在世尊之前自己称说此事呢?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许而问此义?但诸天来至我所而说此义。
“是故,在世尊前而说此义耳!
“但我长夜之中知诸贤心意,然诸贤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说此语耳!”
尔时,说此法时,长寿大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长寿大将白世尊曰:“今日世尊与此诸人而说法乎?”
是时,世尊以此因缘具向长寿大将说之。
是时,大将白世尊曰:“跋耆大国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游化:阿那律、难提、金毗罗。”
世尊告曰:“如是,大将,如汝所言,跋耆大国快得善利!
“且舍跋耆大国,摩竭大国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若当摩竭大国人民之类,忆此三族姓子,便长夜获安隐。
“大将当知:若县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类,长夜获安隐。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获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种亲族,若当忆此三人者,亦获大利。
“若复天、龙、鬼、神忆此三族姓子者,亦获大利。
“若有人叹说阿罗汉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若有人叹说无贪欲、无愚痴、無瞋恚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若有人叹说此福田者,亦当叹说此三人。
= “福田”:Punnakkhetta,谓能生福之田。如田能生物,施之可生福,比喻佛、菩萨、四向四果等为世之福田,供养之能得福。
“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义。
= “阿僧祇劫”:Asankheyya
Kappa,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是故,大将,当于此三族姓子,起欢喜心。
“如是,大将,当作是学!”
尔时,大将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213、本经叙说身邪、戒盗、疑三结使,能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故当求方便,灭此三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结使,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
= “三结”:Tini
Samyojanani,指三种烦恼,即见道所断之三种烦恼:(一)有身见结(Sakkaya-ditthi-samyojana);(二)戒禁取结(Silabbataparamasa-samyojana);(三)疑结(Vicikiccha-samyojana)。即以下经文所述之身邪结、戒盗结、疑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有二义:即系缚三界,使不出离;又谓烦恼能驱役人流转三界。中阿含第十经漏尽经:「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已,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云何为三?所谓身邪、戒盗、疑。
“彼云何名为身邪结?
“所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著,是谓名为身邪之结。
“彼云何名为疑结?
“所谓有我耶?无我耶?有生耶?无生耶?有我、人、寿命耶?无我、人、寿命耶?有父母耶?无父母耶?有今世、后世耶?无今世、后世耶?有沙门、婆罗门耶?无沙门、婆罗门耶?世有阿罗汉耶?世无阿罗汉耶?有得证者耶?无得证者耶?是谓名为疑结。
“彼云何名为戒盗结?
“所谓戒盗者,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是谓,比丘,有此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
“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三结所系,不能得从此岸至彼岸。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
“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
“是谓,比丘,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三结。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4、本经叙说佛为比丘说空、无愿、无想三三昧,不得此三三昧者,久在生死,不能自觉;故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增支部Samadhi,三昧。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三三昧 = Tayo Samadhi,又作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
|
|
空三昧
|
巴利本作Sunnato Samadhi,空三摩地。
|
无愿三昧
|
巴利本作Appanihito Samadhi,无愿三摩地。
|
无想三昧
|
巴利本作Animitto Samadhi,无相三摩地。
|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悟。
“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幢、毗沙、法王,瞿默、神足化,斋戒、现在前,长寿、结、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