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_三法_三宝品第二十一
#175、本经叙说三自归佛法僧之功德。增支部Pasada,净信、相应部Tathagata,如来、杂阿含卷二十三第616-618经,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三第608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
“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 “有色、无色”:Rupina
Va Arupina Va,「有色」指欲界、色界众生;「无色」指无色界众生。
= “有想、无想”:Sannina
Va Asannina Va,「无想」指灭尽定者及无想天有情,其他众生则属「有想」。
= “尼维先天”:Nevasanninasannina,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无色界第四天,三界中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处无粗想之烦恼,故谓非想;然非无细想之烦恼,故谓非非想。外道错认此处为真正的涅槃处。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 “醍醐”:为五味中之最上味;五味即牛乳(Khira)、酪(Dadhi)、生酥(Takka)、熟酥(Navanita)、醍醐(Sappi)。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诸有众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
“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
“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涅槃 = Nibbana,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Pari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
“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圣众?
圣众 = 系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中,举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等五项,称为圣众。净土教谓,于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圣众从净土来迎,称为圣众来迎。描绘其相之图者,称为圣众来迎图。
“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
“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者,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
“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为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6、本经叙说施、平等、思惟三福业。参阅增支部Sangaha,摄。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福之业;云何为三?施为福业,平等为福业,思惟为福业。
三福业事/三性福业事/三福业
|
|
施福业
|
谓修行之人若遇贫穷者来乞时,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至卧具、医药,随其所欲,皆悉施与。因施获福,称为施福业。
|
平等福业
|
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称为平等福业。
|
思惟福业
|
修行之人以智慧观察,了知出要之法,远离世间尘缘杂想。以此思惟为出世善福之业,称为思惟福业。
|
“彼云何名施为福业?
“若有一人,开心布施沙门、婆罗门、极贫穷者、孤独者、无所趣向者,须食与食,须浆给浆,衣被、饭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香华、宿止,随身所便,无所爱惜,此名曰施福之业。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不费事,简便[simple;easy;informal]/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云何名平等为福业?
“若有一人不杀、不盗,恒知惭愧,不兴恶想;亦不盗窃,好惠施人,无贪悋心,语言和雅,不伤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语,恒念至诚,不欺诳言,世人所敬,无有增损;亦不饮酒,恒知避乱。
悋(lìn) = 古同“吝”。
“复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遍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限,不可称计,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隐。
“复以悲、喜、护心普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悉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称计,以此悲、喜、护心悉满其中。
= “护心”:又作舍心,为四无量心之一,即超越怨亲憎爱之平等心。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是谓名为平等为福之业。
“彼法云何名思惟为福业?
“于是,比丘,修行念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修择法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定觉意,修护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是谓名思惟为福业。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布施及平等,慈心护思惟,有此三处所,智者所亲近。
此间受其报,天上亦复然,缘有此三处,生天必不疑。
= 在此人间能受其福报,往生于天上界也是同样的;缘于此三处〔三种福业〕,会往生于天上,必定为不会有疑惑的事。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处。
“如是,诸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7、本经叙说识神受胎有三因缘,父母共集一处而有欲意、无病患、俱相有子。当求方便,断此三因缘,参阅中部Mahatanhasankhaya-sutta,爱尽大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
“云何为三?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复外识未应来趣,便不成胎。
“若复欲识来趣,父母不集,则非成胎。
“若复母人无欲,父母共集一处,尔时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则非成胎。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欲炽盛,父不大殷勤,则非成胎。
“若复父母集在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不成胎。
“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有风病,父有冷病,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身水气偏多,母无此患,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母相有子,父相无子,则不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俱相无子,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识神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母远行不在,则不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父身遇重患,时识神来趣,则非成胎。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母身得重患,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复父母身俱得疾病,则非成胎。
“若复,比丘,父母集在一处,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复父母俱相有儿,此则成胎。
“是谓有此三因缘而来受胎。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断三因缘。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8、本经叙说欲起慈心,当于佛法僧三宝安意,令不移动。增支部Samadapetabba,当劝导。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欲起慈心,有笃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识,当安三处,令不移动。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云何为三?当发欢喜,于如来所,心不移动。
“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复当发意于正法中。
“如来法者,善说无碍,极为微妙,由此成果。
“如是智者当学知之!
“亦当发意于圣众所。
“如来圣众,悉皆和合,无有错乱,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
= “四双八辈”: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诸有比丘学此三处,则成大果报。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9、本经叙说瞿波离身、口、意不行善,因毁谤舍利弗、目揵连,而堕莲华地狱,身体受烈火焚烧,且遭百牛犁舌;目揵连愍之,前往教化,瞿波离非但无悔心,竟再吐恶言,致遭受千牛犁舌;故当修学身口意三善行。相应部Kokalika,瞿迦犁、小部经集Kokaliya-sutta,拘迦利耶经、别译杂阿含卷十四第276经、杂阿含卷四十八第1275经。
尔时,瞿波离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瞿波离”:Kokalika,又作瞿婆离、拘迦利,译为恶时者、何时,提婆达多之弟子。鼻奈耶卷第四:「尊者舍利弗、摩诃目揵连平旦着衣持钵,从耆阇崛山入罗阅城分卫,道逢暴雨,入石室避雨,有牧牛女人先入中避雨,卧梦失精,舍利弗等见即寻出去,时瞿婆离比丘调达弟子,见舍利弗、目揵连出,寻入石室,见此女人,便生念言:『此舍利弗、目揵连必与此女人为不净行。』…佛如是三语瞿婆离:『瞿波离!汝宜及时悔心向舍利弗、目揵连,何以故?此等梵行全。』…瞿婆离比丘佛三语不受,…去不久身体生疮,…即夜命断堕婆昙暮地狱。」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造诸恶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语!汝发欢喜心于如来所;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纯善,无有诸恶。”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弟子品第四》:“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揵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是时,瞿波离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来所说诚无虚妄,然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无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来之所说乎?
“方言:‘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比拟[compare]/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汝今造此恶行,后受报不久。”
尔时,彼比丘即于座上,身生恶疮,大如芥子,转如大豆,渐如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脓血流溢,身坏命终,生莲华地狱中。
= “阿摩勒”:Amalaka,译为余甘子、山查,印度之果子名。其叶似小枣,花亦白小,果如胡桃,其味酸而甜,可入药分。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二。
= “莲华地狱”:杂阿含卷四十八第1275经作「大钵昙摩地狱」。大钵昙摩地狱(Mahapaduma-niraya),又作大钵头摩地狱。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地狱品作:「其地狱中举狱皆赤,如钵头摩华色。」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芥(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闻瞿波离命终,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瞿波离比丘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彼命终者生莲华地狱中。”
是时,目连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狱,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连,不须往彼!”
目连复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狱中,教化彼人。”
尔时,世尊亦默然不对。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如力士屈伸臂顷,从舍卫没不现,便至莲华大地狱中。
当尔时,瞿波离比丘身体火燃,又有百头牛以犁其舌。
犁(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弹指告彼比丘。
弹指
= Acchata,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
|
|
表示虔敬欢喜
|
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
|
表示警告
|
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
|
表示许诺
|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
|
时间单位
|
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
|
彼比丘即仰问曰:“汝是何人?”
目揵连报曰:“瞿波离,我是释迦文佛弟子,字目揵连,姓拘利陀。”
是时,比丘见目连已,吐此恶言:“我今堕此恶趣,犹不免汝前乎?”
= 我现在堕在于此恶趣,仍然不能免离你的面前吗?
免(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去掉;除掉[excuse (or free) sb.from sth.;exempt]。)
说此语讫,即其时以有千头牛以犁其舌。
目连见已,倍增愁悒,生变悔心,即于彼没,还至舍卫国,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悒(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尔时,目连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语汝,不须至彼见此恶人。”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 大概人的出生之后,斧头就在于其口中,所以会斩其自己之身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口出恶言而来的。
斧(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彼息我息,此二俱善;已造恶行,斯堕恶趣。
= 他如能息止其恶言的话,就我也会息止的,彼此之二,都均为是善的;假如已经造恶的业行的话,这就会随之而堕在于恶趣的。
此为最恶,有尽无尽,向如来恶,此者最重。
= 这是最恶劣的,为有尽而无尽的;向于如来之法而发出恶口的话,这乃最为严重的事。
一万三千,六一灰狱,谤圣堕彼,身口所造。”
= 在一万三千六百狱中,有一灰狱,是那些毁谤圣者所堕的地方,为其身口的恶业所造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学三法,成就其行。
“云何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0、本经叙说成就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三法,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能尽有漏。增支部(Apanna)Kata,[无戏论]行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于现法中善得快乐,勇猛精进,得尽有漏。
“云何为三?于是,比丘,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根。
“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意根。
“如是,比丘诸根寂静。
“云何比丘饮食知节?
“于是,比丘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能造作一切之色法,故名四大。参阅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
|
地大
|
地以坚硬为性,能持万物。如人体之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属地大。
|
水大
|
水以潮湿为性,能摄万物。如人体之唾涕、浓血、痰、泪、便尿属水大。
|
火大
|
火以温暖为性,可熟万物。如人体之温度、暖气属火大。
|
风大
|
风以流动为性,可长万物。如人体之呼吸属风大。
|
“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
“犹如男女身生恶疮,或用脂膏涂疮,所以涂疮者,欲使时愈故;此亦如是,诸比丘,饮食知节。
膏(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于是,比丘思惟饭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
“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
“犹如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
毂(gǔ) = 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nave]。
“比丘亦如是,饮食知节,思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
“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
“如是,比丘饮食知节。
“云何比丘不失经行?
= “经行”:Cankama,于一定之地往复步行。
“于是,比丘前夜、后夜,恒念经行,不失时节,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昼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
“复于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
= “初夜”:Pathama-yama,即初夜分,译为初更,指傍晚六时至十时。
“复于中夜,右胁而卧,思惟系意在明。
= “中夜”:Majjhima-yama,即中夜分,又作半夜,指晚间十时至午夜二时。
“彼复于后夜起,若行、若坐,思惟深法,除去阴盖。
= “后夜”:Pacchima-yama,即后夜分,指午夜二时至清晨六时。
“如是,比丘不失经行。
“若有比丘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于现法中得阿那含。
= “此比丘便成二果”:阿那含果与阿罗汉果。
= “阿那含”:Anagamin,译为不还果,断五下分结者得入此位,不再来世间,而生于五净居天入般涅槃。
“犹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马之车,无有凝滞,所欲到处,必果不疑。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果(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此比丘亦复如是,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于现法中,漏尽得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1、本经叙说风、痰、冷三大患,各以酥、蜜、油为良药;贪、瞋、痴三大患,各以不净、慈心、智慧因缘三观为良药;比丘当以方便,求此三药。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参阅增支部Tikiccha,治疗。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
“云何为三?所谓风为大患,痰为大患,冷为大患。
痰(tán) = 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phlegm]。
“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
“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
“云何为三?若风患者,酥为良药,及酥所作饭食。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
“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
“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
“云何为三?所谓贪欲、瞋恚,愚痴。
三火/三垢/三毒 = 梵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对治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不净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慈心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智慧
|
“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
“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
“云何为三?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
“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
“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
“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药。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2、本经叙说当舍身口意三恶行,当修身口意三善行。小部如是语经Caritam
Duve,恶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恶行。
“云何为三?所谓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是谓,比丘,有三恶行。
“当求方便,修三善行。
“云何为三?身恶行者,当修身善行;口恶行者,当修口善行;意恶行者,当修意善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护身恶行,修习身善行;念舍身恶行,当学身善行。
当护口恶行,修习口善行;念舍口恶行,当学口善行。
当护意恶行,修习意善行;念舍意恶行,当学意善行。
身行为善哉,口行亦复然,意行为善哉,一切亦如是。
护口意清净,身不为恶行,净此三行迹,至仙无为处。
“如是,诸比丘,当舍三恶行,修三善行。
“如是,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3、本经叙说欲、色、痛各有味、有过、有舍离法,当念在树下空闲之处坐禅思惟,莫有懈怠。中部Mahadukkhakkhandha-sutta(苦蕴大经)、中阿含第99经苦阴经、失译佛说苦阴经,参阅中阿含第98经念处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众多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是时,众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时犹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日(rì) = 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太阳[sun]。(时间,光阴[time]/每日,每天[every day]。)
尔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异学梵志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是时,梵志问沙门曰:“瞿昙道士恒说欲论、色论、痛论、想论,如此诸论有何差别?我等所论亦是沙门所说,沙门所说亦是我等所论。
= “欲论”:巴利本作Kamanam
Parinnam Pannapeti,遍知而开示诸欲[之味着、过患、出离]。
= “色论”:巴利本作Rupanam
Parinnam Pannapeti,遍知而开示诸色;诸色指色蕴。
= “痛论”:巴利本作Vedananam
Parinnam Pannapeti,遍知而开示诸受;诸受指受蕴,即痛蕴。
= “想论”:Sanna
Parinnm,想论之叙述,即指想蕴。巴利本以欲、色、受为代表,遍知而开示五蕴法门。如实知五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参阅杂阿含卷四第88经。
“说法同我说法,教诲同我教诲。”
是时,众多比丘闻彼语已,亦不言善,复非言恶,即从座起而去,并作是念:“我等当以此义往问世尊。”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便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众多比丘从梵志所,问事因缘本末尽白世尊。
= “问事因缘本末尽白世尊”:所听到的因缘事的本末,统统向世尊报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设彼梵志作是问者,汝等当以此义,酬彼来问:‘欲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欲。
= “味”:Assada,味着、乐味。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色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色。
“‘痛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痛。’
“汝等设以此语酬彼来问者,彼诸梵志默然不对。
“设有所说者,亦不能解此深义,遂增愚惑,堕于边际。
“所以然者?非彼境界。
“然复,比丘,魔及魔天、释、梵、四天王、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能解此深义者,除如来、等正觉及如来圣众;受吾教者,此即不论。
“欲有何味?所谓五欲者是。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云何为五?眼见色,为起眼识,甚爱敬念,世人所喜;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甚爱敬念,世人所喜。
“若复于此五欲之中,起苦、乐心,是谓欲味。
“云何欲有何过者?若有一族姓子,学诸伎术,而自营己。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
营己(yíng jǐ) = 谋求自己的利益;为自己打算。
“或学田作,或学书疏,或学佣作,或学算数,或学权诈,或学刻镂,或学通信,至彼来此。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佣(yōng) = 受雇佣,出卖劳动力[be hired;hire]。(雇工[hired labor]。)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镂(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或学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记累勤苦,不自由己,作此辛苦而获财业,是为欲为大过。
记(jì) = 记住[remember;bear in mind]。(记载,记录[record;write
down]。)
“现世苦恼,由此恩爱,皆由贪欲。
“然复彼族姓子,作此勤劳,不获财宝,彼便怀愁忧苦恼,不可称记,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劳,施诸方计,不得财货。’
“如此之比者,当念舍离,是为当舍离欲。
“复次,彼族姓子或时作此方计而获财货,以获财货,广施方宜。
“恒自拥护,恐王敕夺,为贼偷窃,为水所漂,为火所烧。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复作是念:‘正欲藏窖,恐后亡失;正欲出利,复恐不克;或家生恶子,费散吾财。’
窖(jiào) = 方形地窖。藏谷麦的地穴[cellar]。(坑;穴[pit]。)
亡(wáng) = 逃离,出走[flee;run away]。(死[die]/丢失;丧失[lose]。)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费(fèi) = 花费<钱财>[cost;spend;expend]。(耗损[consume;waste;lose]/古地名[Fei
town]。)
“是为欲为大患,皆缘欲本,致此灾变。
“复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拥护财货。
“后犹复为国王所夺,为贼所劫,为水所漂,为火所烧;所藏窖者亦复不克;正使出利亦复不获;居家生恶子,费散财货,万不获一,便怀愁忧苦恼,椎胸唤呼:‘我本所得财货,今尽忘失!’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遂成愚惑,心意错乱,是谓欲为大患。
“缘此欲本,不至无为。
“复次,缘此欲本,著铠执仗,共相攻伐。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伐(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以相攻伐,或在象众前、或在马众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车众前,见马共马斗、见象共象斗、见车共车斗、见步兵共步兵斗,或相斫射,以矟相斫刺。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矟(shuò) = 古同“槊”,长矛[long spear]。
“如此之比,欲为大患。
“缘欲为本,致此灾变。
“复次,缘此欲本,著铠执仗,或在城门、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矟刺、或以铁轮而轹其头,或消铁相洒,受此苦恼,死者众多。
轹(lì) = 车轮碾压[roll over by cart]。(压;碾压[roll]。)
洒(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xǐ = 古同“洗”,洗涤。)
“复次,欲者亦无有常,皆代谢变易,不停不解。
“此欲变易无常者,此谓欲为大患。
“云何当舍离欲?若能修行除贪欲者,是谓舍欲。
“谓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欲之大患,亦复不知舍欲之原,如实不知沙门、沙门威仪,不知婆罗门、婆罗门威仪,此非沙门、婆罗门,亦复不能举身作证而自游戏。
“谓诸沙门、婆罗门审知欲为大患,能舍离欲,如实不虚,知沙门有沙门威仪,知婆罗门有婆罗门威仪,己身作证而自游戏,是为舍离于欲。
“云何色味?设有见刹利女种、婆罗门女种、长者女种,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正无双,世之希有。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彼最初见彼颜色,起喜乐想,是谓色味。
“云何为色大患?复次,若后见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岁,颜色变异,年过少壮,牙齿缺落,头发皓白,身体垢界,皮缓面皱,脊偻呻吟,身如故车,形体战掉,扶杖而行。
皓(hào) = 光明[bright;luminous]。(白;洁白[white]。)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脊(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偻(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掉(diào) = 摇,摆动[sway;wag;shake]。
“云何,比丘,初见妙色,后复变易,岂非是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此若见彼女人,身抱重患,卧于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
“云何,比丘,本见妙色,今致此患,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诸比丘,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比丘,若见彼女人身坏命终,将诣冢间。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云何,比丘,本见妙色,今以变改,于中现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死经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体胮胀烂臭,散落一处。
胮(pāng) = 同“膀”。浮肿[get dropsy]。
“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乌、鹊、鸱、鹫竞来食啖,或为狐、狗、狼、虎所见食啖,或为蜎飞蠢动、极细蠕虫而见食啖。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
鹊(què) = 指喜鹊鸟。民间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magpie]。
鸱(chī) = 一种凶猛的鸟,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sparrow hawk]。
蜎(yuān) = 孑孓。蚊子的幼虫[wriggler]。
蠢(chǔn) = 昆虫慢慢地爬行[wriggle;squirm]。(引申为骚动,动乱[move]/愚蠢;愚昧[stupid]。)
蠕(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虫鸟以食其半,肠胃肉血污秽不净。
“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血肉已尽,骸骨相连。
骸(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血肉已尽,唯有筋缠束薪。
束(shù) = 捆绑[bind;tie]。(把,小捆[bundle;bunch]/收拾;整理[arrange]。)
“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复见彼女人身,骸骨散落,各在一处,或脚骨一处,或膞骨一处,或髀骨一处,或臗骨一处,或胁肋一处,或肩臂骨一处,或颈骨一处,或髑髅一处。
膞(zhuān) = 鸟类的胃,肫[gizzard;maw of a bird]。(zhuǎn = 膝头。)
髀(bì) = 大腿[hip]。
臗(kuān) = 股骨。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肋(lèi) = 肋骨[rib]。(胸部的侧面[costal
region]。)
颈(jǐng) = 颈项[neck]。
髑髅(dú lóu)
= 死人的头骨[dead man's skull;skull
of a dead person]。
“云何,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鸽色。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若见彼女人骸骨,经无数岁,或有腐烂坏败,与土同色。
“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此色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无有牢强,是谓色为大患。
“云何色为出要?若能舍离于色,除诸乱想,是谓舍离于色。
“谓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舍离,如实而不知,此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己身作证而自游戏。
“谓诸有沙门、婆罗门,于色不著色,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己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舍离于色。
“云何为名痛味?于是,比丘,得乐痛时,便知我得乐痛;得苦痛时,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痛。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
|
苦受
|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
乐受
|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
舍受
|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
“若得食乐痛时,便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痛。
“不食苦痛时,便自知我不食苦痛;若不食乐痛时,便自知我不食乐痛;若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乐痛。
“复次,比丘,若得乐痛,尔时不得苦痛,亦复无不苦不乐痛,尔时我唯有乐痛。
“若得苦痛时,尔时无有乐痛,亦无不苦不乐痛,唯有苦痛。
“若复,比丘,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有乐痛、苦痛,唯有不苦不乐痛。
“复次,痛者无常、变易之法,以知痛无常、变易法者,是谓痛为大患。
“云何痛为出要?若能于痛舍离于痛,除诸乱想,是谓舍离于痛。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舍离,如实而不知,此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以身作证而自游戏。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痛不著痛,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以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舍离于痛。
“复次,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不知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如实而不知,复教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
“若有沙门、婆罗门能舍离痛,如实而知,复劝教人使远离之,此正其宜,是谓舍离于痛。
“我今,比丘,以说著欲、味欲,欲为大患,复能舍者;亦说著色、味色,色为大患,能舍离色;以说著痛、味痛,痛为大患,能舍离痛。
“诸如来所应行者,所谓施设者,我今周讫。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常当念在树下空闲之处,坐禅思惟,莫有懈怠!是谓我之教敕。”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4、本经叙说身、命、财为三不牢要,当求转成牢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不牢要。
牢(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坚固;牢固[firm]。)
要(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约请;邀请[invite]/yào = 地位显要[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云何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财不牢要。
“是谓,比丘,有此三不牢要。
“于此,比丘,三不牢要中,当求方便,成三牢要。
“云何为三?不牢要身,求于牢要;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不牢要财,求于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求于牢要?所谓谦敬礼拜,随时问讯。
“是谓不牢要身,求于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于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不杀生,不加刀杖,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
“尽形寿不盗,恒念惠施,心无悋想;
“尽形寿不淫,亦不他淫;
“尽形寿不妄语,常念至诚,不欺世人;
“尽形寿不饮酒,意不错乱,持佛禁戒。
“是谓命不牢要,求于牢要。
“云何财不牢要,求于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与沙门、婆罗门、诸贫匮者,须食者与食,须浆与浆,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舍宅、城郭,所须之具悉皆与之。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如是,财不牢要,求于牢要。
“是谓,比丘,以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知身不牢要,命亦不牢固,财货衰耗法,当求牢要者。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人身甚难得,命亦不久停,财货磨灭法,欢喜念惠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一德、福业,三因、三安、瞿,三夜、病、恶行,苦除、不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