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_三法_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209、本经叙说佛初成道时:(一)于波罗㮈仙人鹿园度五比丘,说四谛之法;(二)往优留毗村降伏恶龙,并度三迦叶及弟子千人,以神足、言教、训诲三事教化,时千比丘尽成阿罗汉;(三)再往迦毗罗卫国,度诸释种,并为父王说法,广演妙义,当时父王即集合臣民而说:诸有兄弟二人者,当听取一人出家学道。于是,阿难、阿那律等诸王子皆于此时出家学佛。(续)
尔时,彼恶龙吐舌,舐如来手,熟视如来面。
舐(shì) = 以舌舔物[lick]。
是时,世尊明日清旦,手擎此恶龙,往诣迦叶,语迦叶曰:“此是恶龙,极为凶暴,今以降之。”
= “迦叶”:此指三迦叶兄弟中之优留毗迦叶(Uruvela-kassapa),又作优楼频螺迦叶,优楼频螺是佛陀伽耶之南,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是其姓氏。又称为耆年迦叶、上时迦叶,原为事火外道,后受佛度化为佛弟子。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1经:「将养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是。」有关三迦叶兄弟得度之本生因缘,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8。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尔时,迦叶见恶龙已,便怀恐怖,白世尊曰:“止!止!沙门,勿复来前,龙备相害。”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世尊告曰:“迦叶,勿惧!我今已降之,终不相害;所以然者?此龙已受教化。”
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叹未曾有:“甚奇!甚特!此瞿昙沙门极大威神,能降此恶龙,使不作恶;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 “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虽然是这样,但是还是不如我得道之真!
尔时,迦叶白世尊曰:“大沙门,当受我九十日请,所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当供给。”
尔时,世尊默然受迦叶请。
时,世尊以此神龙著大海中,而彼恶龙随寿长短,命终之后,生四天王天上。
是时,如来还止石室。
迦叶供办种种饭食已,往白世尊:“饭食已办,可往就食。”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move to highland]。(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
世尊告曰:“迦叶在前,吾正尔当往。”
迦叶去后,便往至阎浮提界上,阎浮树下取阎浮果还,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 “阎浮提”:Jambudipa,又作赡部洲,为吾人所居之处,由于中央有一大树,名曰阎浮,故名阎浮提。四大洲之一。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文陀竭王经:「南方阎浮提国二十八万里。」
是时,迦叶见世尊在石室中,白世尊曰:“沙门,为从何道,来至石室?”
= “为从何道,来至石室”:您是从那一条路来到石室的呢?
佛告迦叶:“汝去之后,吾至阎浮提界上,取阎浮果还,来至此坐。
“迦叶当知:此果甚为香美,可取食之。”
迦叶对曰:“我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足,有大威力,乃能至阎浮界上,取此美果;虽尔,故不如我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在彼止宿。
迦叶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时以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
迦叶去后,便至阎浮界上,取阿摩勒果还,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 “阿摩勒”:Amalaka,译为余甘子、山查,印度之果子名。其叶似小枣,花亦白小,果如胡桃,其味酸而甜,可入药分。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二。
迦叶白世尊曰:“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间?”
世尊告曰:“汝去之后,至阎浮提界上,取此果来,极为香美,若须者便取食之。”
迦叶对曰:“吾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有大威神,吾去之后,取此果来;虽尔,故不如我,我已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明日,迦叶至世尊所,而作是说:“食时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
迦叶去后,世尊至北郁单曰,取自然粳米来,还至迦叶石室。
= 增一阿含经卷第九《惭愧品第十八》:“郁单越”:Uttarakuru,又作北俱卢,译为胜处。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北,大海中之方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方。此洲人寿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郁单曰品。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迦叶问佛:“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坐?”
世尊告曰:“迦叶当知:汝去之后,吾至郁单曰,取自然粳米,极为香好。
“迦叶,须者便取食之。”
迦叶对曰:“吾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
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足,有大神力;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明日,迦叶至世尊所,而作是说:“食时已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
迦叶去后,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 “瞿耶尼”:Goyaniya,译为牛货,以牛代货币故名,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西边大海中,地形及人面皆如半月。参阅长阿舍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呵梨勒”:Haritaka,译为柯子、天主持来,印度之果子名,色如金黄色,香味稀有。
迦叶问佛:“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坐?”
佛告迦叶:“汝去之后,吾至瞿耶尼,取此果来,极为香美。
“迦叶,须者可取食之。”
迦叶对曰:“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
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有大威神;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明日,迦叶至世尊所而白:“时至,可往就食。”
佛告迦叶:“汝并在前,吾后当往。”
迦叶去后,世尊至弗于逮,取毗醯勒果,先至迦叶石室中坐。
= “弗于逮”:Pubbavideha,又作弗于婆毗提诃,译为东胜身。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东,大海中之圆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圆。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毗醯勒”:Vibhitaka,又作毗勒得迦,印度之果子名,形如桃子,其味甜,服能治癞。
迦叶问佛:“沙门,为从何道,来至此坐?”
佛告迦叶:“汝去之后,吾至弗于逮,取此果来,极为香好。
“迦叶,须者可取食之。”
迦叶对曰:“吾不须是,沙门自取食之。”
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有大神足;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彼止宿。
是时,迦叶时欲大祠,五百弟子执斧破薪,手擎斧而斧不下。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必沙门所为。”
是时,迦叶问世尊曰:“今欲破薪,斧何故不下也?”
世尊告曰:“欲得斧下耶?”
曰:“欲使下。”
斧寻时下。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是时,彼斧既下,复不得举。
迦叶复白佛言:“斧何故不举?”
世尊告曰:“欲使斧举耶?”
曰:“欲使举。”
斧寻得举。
尔时,迦叶弟子意欲然火,火不得然。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以为…对;同意[agree]。)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必沙门瞿昙所为。”
迦叶白佛:“火何故不然?”
佛告迦叶:“欲使火然耶?”
曰:“欲使然。”
火寻时然。
尔时,意欲灭火,火复不灭。
迦叶白佛:“火何故不灭?”
佛告迦叶:“欲使火灭耶?”
曰:“欲使灭。”
火寻时灭。
迦叶便作是念:“此沙门瞿昙,面目端正,世之希有。
“吾明日欲大祠,国王人民尽当来集,设当见此沙门者,吾不复得供养。
“此沙门明日不来者,便为大幸。”
是时,世尊知迦叶心中所念,明日清旦,至郁单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至阿耨达泉而食。
= “阿耨达泉”:Anotatta,即阿耨达池,译为无热恼,为古传所谓阎浮洲四大河之发源地。位于大雪山北,香醉山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颇胝以饰其岸,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之菩萨以愿力化现龙王,潜居其中,出清冷水,以供给南瞻部洲。
竟日在彼住,向暮还至石室止宿。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迦叶明日至世尊所,问曰:“沙门,昨日何故不来?”
佛告迦叶:“汝昨日作是念:‘此瞿昙极为端正,世之希有。
“‘吾明日大祠,若国王人民见者,便断吾供养。
“‘设不来者,便是大幸。’
“我寻知汝心之所念,乃至郁单曰取自然粳米,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达泉上食。
“竟日在彼,向暮还至石室中止宿。”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大沙门,极有神足,实有威神;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石室止宿。
即夜,四天王至世尊所而听经法。
四天王亦有光明,佛亦大放光,照彼山野,洞然一色。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贯穿;通达[communicate]。)
时,彼迦叶夜见光明;明日清旦,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昨夜是何光明照此山野?”
世尊告曰:“昨夜四天王来至我所而听法,是彼四天王之光明。”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极有神力,乃能使四天王来听经法;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在彼宿。
夜半,释提桓因来至世尊所而听法,天帝光明复照彼山。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时,彼迦叶夜起瞻星,见此光明。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明日清旦,迦叶至世尊所,问曰:“瞿昙,昨夜光明极为殊特,有何因缘,有此光明?”
世尊告曰:“昨夜天帝释来至此听经,故有此光明耳!”
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极有神力,有大威神,乃能使天帝释来听经法;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在彼宿。
夜半,梵天王放大光明照彼山中,至世尊所而听经法。
时,迦叶夜起见光明,明日至世尊所而问曰:“昨夜光明倍有所照,胜于日月光明,有何等因缘,致此光明?”
世尊告曰:“迦叶当知:昨夜大梵天王来至我所而听经法。”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极有神力,乃能使我祖父来至此沙门所而听经法;虽尔,故不如我得道真。”
尔时,世尊得弊坏五纳衣,意欲浣濯,便作是念:“我当于何处而浣此衣?”
= “五纳衣”:指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等五种;又指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牛嚼衣、奶母弃衣等五种,为印度人所忌讳,弃之不用者。纳衣,又作衲衣、衲袈裟,即以朽故破弊之布缝补制成之法衣。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nate]。)
濯(zhuó) = 洗[wash]。
是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化作浴池,白世尊曰:“可在此浣衣。”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吾当于何处蹋浣此衣?”
蹋(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时,四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便举大方石,著水侧,白世尊曰:“可在此而蹋衣。”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吾何处而曝此衣?”
曝(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时,树神知世尊心中所念,便垂树枝,白世尊曰:“唯愿在此曝衣!”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明日清旦,迦叶至世尊所,问世尊曰:“本无此池,今有此池;本无此树,今有此树;本无此石,今有此石;有何因缘,而有此变?”
世尊告曰:“此是昨夜天帝释知吾欲浣衣,故作此浴池。
“吾复作是念:‘当于何处蹋浣此衣?’
“时四天王知吾心中所念,便持此石来。
“吾复作是念:‘当于何处而曝此衣?’
“时树神知我心中所念,便垂此树枝耳!”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虽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食已,还于彼宿。
是时,夜半有大黑云起而作大雨,连若大河,极为瀑溢。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水飞溅[splash]/pù = 瀑布[waterfall]。)
是时,迦叶复作是念:“此河瀑溢,沙门必当为水所漂,我今看之。”
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往至河所。
尔时,世尊在水上行,脚不为水所渍。
渍(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油的沉淀或渣滓[sludge]/冲洗[wash]。)
是时,迦叶遥见世尊在水上行。
是时,迦叶便作是念:“甚奇!甚特!沙门瞿昙乃能在水上行,我亦能在水上行,但不能使脚不污耳!此沙门虽神,故不如我得道真。”
是时,世尊语迦叶言:“汝亦非阿罗汉,复不知阿罗汉道,汝尚不识阿罗汉名,况得道乎?汝是盲人,目无所睹,如来现尔许变化,故言:‘不如我得道真。’
= “况得道乎”:何况什么得道呢?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汝方作是语:‘吾能在水上行。’
“今正是时,可共在水上行耶?汝今可舍邪见之心,无令长夜受此苦恼。”
= “邪见”:巴利本作Durakkhate,非正说。
是时,迦叶闻世尊语已,便前头面礼足:“我今悔过,深知非法,乃触如来,唯愿受悔!”
触(chù) = 以角撞物。用角抵人或物[butt]。(撞,碰[strike;hit]/接触[touch;contact]/干犯,冒犯[offend]。)
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听汝改过,乃能自知触扰如来。”
是时,迦叶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随所宜,我今自归沙门瞿昙。”
是时,五百弟子白迦叶言:“我等先亦有心于沙门瞿昙,当降龙时,寻欲归命;若师自归瞿昙者,我等五百弟子尽自归于瞿昙所。”
迦叶报言:“今正是时,然复我心执此愚痴,见尔许变化,意犹不解,故自称言:‘我道真正。’”
是时,迦叶将五百弟子,前后围绕,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门,修清净行!”
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
善来 = Sagata,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便成沙门。
= 以诸佛的常法来说,如果称:「善来!比丘!」便成为沙门。
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
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已经七日。
= 依本经前后文义,「及五百弟子」五字,似为多余。
= “袈裟”:Kasaya,又作袈裟野,译为坏色衣。谓僧众所著之法衣,以青、黑、木兰色染成,有三衣: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黎(九条衣)。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是时,迦叶学术之具及于咒术,尽投水中。
时,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门。”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
时,五百弟子即成沙门,袈裟著身,头发自落。
尔时,顺水下流,有梵志,名江迦叶,在水侧住。
= “江迦叶”:又作那提迦叶(Nadi-kassapa),三迦叶之一,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1经:「心意寂然,降伏诸结,所谓江迦叶比丘是。」
是时,江迦叶见咒术之具,尽为水所漂,便作是念:“咄哉!我大兄为水所溺。”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是时,江迦叶将三百弟子,顺水上流,求兄尸骸。
骸(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遥见世尊在一树下坐,及大迦叶五百弟子前后围绕而为说法;见已,便前至迦叶所,而作是语:“此事为好耶?本为人师,今为弟子;大兄何故与沙门作弟子乎?”
= “沙门”:又作沙门那(Samana),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原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后转为专指佛弟子。
迦叶对曰:“此处为妙,无过此处!”
是时,优毗迦叶向江迦叶而说此偈:
“此师人天贵,我今师事之,诸佛兴出世,甚为难得遇。”
师事(shī shì) = 以师礼事之[serve
as master <teacher>]。
是时,江迦叶闻佛名号,甚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世尊:“愿听为道!”
= “愿听为道”:愿佛允许我之入于佛道的行列。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善修梵行,尽于苦际。”
是时,江迦叶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门,袈裟著身,头发自落。
是时,江迦叶及三百弟子咒术之具,尽投水中。
尔时,顺水下头有梵志,名伽夷迦叶,在水侧住,遥见咒术之具,为水所漂,便作是念:“我有二兄,在上学道,今咒术之具,尽为水所漂,二大迦叶必为水所害。”
= “伽夷迦叶”:Gaya-kassapa,又作伽耶迦叶,译为象迦叶,三迦叶之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1经:「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所谓象迦叶比丘是。」
即将二百弟子,顺水上流,乃至学术之处,遥见二兄而作沙门,便作是语:“此处好耶?本为人尊,今为沙门弟子。”
迦叶报曰:“此处最妙,无过此处!”
是时,伽夷迦叶便作是念:“今我二兄多知博学,此处必是善地,使我二兄在中学道,我今亦可在中学道。”
是时,伽夷迦叶前白世尊:“唯愿世尊听作沙门。”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善修梵行,尽于苦际。”
是时,伽夷迦叶即成沙门,袈裟著身,头发自落,如似剃头,已经七日。
是时,世尊在彼河侧住,尼拘类树下,成佛未久,将千弟子,是皆耆旧宿长。
= “尼拘类”:Nigrodha,又作尼拘陀,即榕树。
耆(qí) = 老[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长老/老宿/耆宿/耆旧 = 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
是时,世尊以三事教化。
云何为三?所谓神足教化、言教教化、训诲教化。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彼云何名为神足教化?
尔时,世尊或作若干形,还合为一,或不现,或现,石壁皆过,无所罣碍;或出地,或入地,犹如流水,无所触碍;或结跏趺坐,满虚空中;如鸟飞空,无有罣碍;亦如大火山,烟出无量;此日月有大神力,不可限量,以手往捉,身乃至梵天。
罣(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如是,世尊现神足。
彼云何名为言教教化?
尔时,世尊教诸比丘:“当舍是、置是,当近是、远是,当念是、去是,当观是、不观是。
“彼云何当修是、不修是者?当修七觉意,灭三结。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彼云何当观、当不观者?当观三结、沙门善,所谓出要乐、无恚乐、无怒乐。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彼云何不观?所谓三沙门苦;云何为三?所谓欲观、恚观、怒观。
“彼云何念?云何不念?尔时,当念苦谛,当念集谛,当念尽谛,当念道谛;莫念邪谛:有常见、无常见,有边见、无边见,彼命、彼身,非命、非身,如来命终、如来不命终,有终、有不终,亦不有终、亦不无终;莫作是念!”
= “有常见、无常见…亦不有终、亦不无终”:此十四种邪见为外道以颠倒之见来问难,佛陀均默置不答者,故称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
十四无记 = 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
|
世间常
|
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吗?
|
世间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
世间亦常亦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
世间非常非无常
|
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
世间有边
|
宇宙有边界吗?
|
世间无边
|
宇宙没有边界吗?
|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
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
如来死后有
|
如来死后常存吗?
|
如来死后无
|
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
命即是身
|
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
命异身异
|
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
彼云何名为训诲教化?
复次,当作是去、不应作是去,作是来、不应作是来,默然作是言说:“当持如是衣、不应持如是衣,应如是入村、不应如是入村。”
是谓名为训诲教化。
是时,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
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尽成阿罗汉。
是时,世尊以见千比丘得阿罗汉,尔时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六师,回坐向迦毗罗卫。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是时,优毗迦叶便作是念:“世尊何故向迦毗罗卫坐?”
是时,优毗迦叶即前长跪,白世尊曰:“不审如来,何故向迦毗罗卫坐耶?”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世尊告曰:“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与父说法,三者、当与母说法,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
= “转法轮”:Dhamma-cakkam
Pavatteti,以转轮圣王之天轮宝转动降伏四方,来譬喻正法的宣说传布、降伏并度脱众生。佛之法轮有乘载及辗破二义。
= “当授菩萨别”:对于弟子之证悟之预言,所谓记别,也就是授记是。
“是谓,迦叶,如来出世当行此五法。”
是时,优毗迦叶复作是念:“如来故念亲族本邦,故向彼坐耳!”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是时,五比丘渐来至尼连水侧,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尊者优陀耶遥见世尊向迦毗罗卫坐,见已,便作是念:“世尊必当欲往至迦毗罗卫见诸亲里。”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是时,优陀耶即前长跪,白世尊曰:“我今堪任欲有所问?唯愿敷演!”
世尊告曰:“欲所问者便问之。”
优陀耶白世尊曰:“观如来意,欲向迦毗罗卫。”
世尊告曰:“如是,如汝所言。
“优陀耶当知:先至白净王所,吾比后当往。
= “白净王”:Suddhodana,又作真净王、净饭王,释尊之父,迦毗罗卫城主。
= “比后”:随后。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 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连续,频频[frequently]/等同[be equal to]。)
“所以然者?刹利之种先当遣使令知,然后如来当往。
“汝到语王:‘却后七日,如来当来见王。’”
= “却后”:此后。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优陀耶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优陀耶即从座起,整衣服,礼世尊足,于世尊前不现,往至迦毗罗卫,到真净王所;到已,在王前立。
尔时,真净王在大殿上坐,及诸婇女。
是时,优陀耶飞在空中。
时真净王见优陀耶手执钵,持杖而在前立;见已,便怀恐怖,而作是说:“此是何人?人耶?非人耶?天耶?鬼耶?阅叉、罗刹、天、龙、鬼、神耶?”
= “阅叉”:Yakkha,又作夜叉、悦叉,八部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有威势,能恼害人或护持正法之鬼类。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时,真净王问优陀耶曰:“汝是何人?”
又以此偈向优陀耶说:
“为天为是鬼?干沓惒等乎?汝今名为谁?我今欲知之。”
= “干沓惒”:Gandhabba,又作干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惒(hè) = 古均同“和”。
是时,优陀耶复以此偈报王曰:
“我亦非是天,非是干沓惒,于是迦毗国,大王邦土人。
= 我也不是甚么天神,也不是甚么干沓惒等类的鬼神;我是在于此迦毗罗卫国出生的,是大王的邦土的人。
昔坏十八亿,弊魔波旬众,我师释迦文,是彼真弟子。”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 “释迦文”:梵Sakyamuni,又作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义为能仁。牟尼为求寂静而有所成就的圣者。
= 那位往昔之时,破坏十八亿的弊魔波旬〔恶魔杀者〕的大众的人,就是我的师父释迦文佛,我是他的真弟子。
时,真净王复以此偈,向优陀耶说:
“谁坏十八亿,弊魔波旬众?谁字释迦文,汝今叹说之?”
是时,优陀耶复说此偈:
“如来初生时,天地普大动,誓愿悉成办,今曰号悉达。
= “悉达”:Siddhattha,又作悉达多,佛陀幼名。
彼降十八亿,弊魔波旬众,彼名释迦文,今日成佛道。
彼人释师子,瞿昙次弟子,今日作沙门,本字优陀耶。”
= 那人〔指自己〕就是释师的弟子,为瞿昙的依次而成的弟子,现在已作为沙门了,本来的字号叫做优陀耶的。
是时,真净王闻此语已,便怀欢喜,不能自胜,语优陀耶曰:“云何,优陀耶,悉达太子今故在耶?”
优陀耶报言:“释迦文佛今日现在。”
时,王问言:“今已成佛耶?”
优陀耶报言:“今已成佛。”
王复问言:“今日如来竟为所在?”
优陀耶报言:“如来今在摩竭国界尼拘类树下。”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时,王报言:“翼从弟子斯是何人?”
优陀耶报曰:“诸天亿数及千比丘、四天王,恒在左右。”
时,王问言:“所著衣服,为像何类?”
优陀耶报言:“如来所著衣裳,名曰袈裟。”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时,王问言:“食何等食?”
优陀耶报言:“如来身者,以法为食。”
王复问曰:“云何,优陀耶,如来可得见不?”
优陀耶报言:“王勿愁悒,却后七日,如来当来入城。”
悒(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是时,王极欢喜,不能自胜,手自斟酌,供养优陀耶。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是时,真净王击大鸣鼓,敕国界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净,以香汁洒地,悬缯幡盖,作倡伎乐,不可称计。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旛/幡(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复敕国中诸有聋、盲、瘖、痖者,尽使不现,却后七日,悉达当来入城。
瘖(yīn) = 同“喑”。嗓哑不能出声。
痖(yǎ) = 同“哑”。
是时,真净王闻佛当来入城,七日之中,亦不睡眠。
是时,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诣迦毗罗卫国。”
是时,世尊即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迦毗罗卫国;到已,便诣城北萨卢园中。
是时,真净王闻世尊已达迦毗罗卫城北萨卢园中。
是时,真净王将诸释众,往诣世尊所。
是时,世尊复作是念:“若真净王躬自来者,此非我宜,我今当往与共相见;所以然者?父母恩重,育养情甚。”
是时,世尊将诸比丘众,往诣城门,飞在虚空,去地七仞。
仞(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是时,真净王见世尊端正无比,世之希有,诸根寂静,无众多念,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庄严,发欢喜之心,即便头面礼足,而作是说:“我是刹利王种,名曰真净王。”
= “三十二相”:Dvattimsa
Lakkhanani,即三十二大人相,为佛及转轮王所具足之三十二种身相。参阅中阿含第五十九经三十二相经。
世尊告曰:“令大王享寿无穷。
“是故,大王,当以正法治化,勿用邪法。
“大王当知:诸有用正法治化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是时,世尊即空中行,至真净王宫中;到已,就座而坐。
时,王见世尊坐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世尊食竟,行净水,更取一小座而听法。
尔时,世尊与真净王渐说妙义,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行,出要为乐。
尔时,世尊见王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向王说。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是时,真净王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世尊与王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真净王普集释众,而作是说:“诸沙门等,颜貌极丑;刹利之种,将诸梵志众,此非其宜;刹利释种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
= 诸沙门们的颜貌都非常的丑陋,而刹利之种的佛陀,率领那些诸梵志之众,这实在不是其宜。刹利的释种应该得刹利之众,这才是妙好之事。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诸释报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刹利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
是时,王告国中:“诸有兄弟二人,当取一人作道;其不尔者,当重谪罚。”
谪(zhé) = 有意指摘,责备[blame;censure]。
时,诸释众闻王教令:“诸有兄弟二人,当取一人为道;其不从教,当重谪罚。”
是时,提婆达兜释种语阿难释言:“真净王今日有教:‘诸有兄弟二人,当分一人作道。’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汝今出家学道,我当在家修治家业。”
是时,阿难释欢喜踊跃,报言:“如兄来教!”
是时,难陀释语阿那律释言:“真净王有教:‘其有兄弟二人者,当分一人作道;其不尔者,当重谪罚。’”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汝今出家,我当在家。”
是时,阿那律释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报曰:“如是,如兄来教!”
是时,真净王将斛净、叔净释、甘露释,至世尊所。
= “斛净”:Dhotodana,即斛饭王,释尊叔父,真净王之弟。
= “叔净”:Sukkodana,即白饭王,释尊叔父,真净王之弟。
= “甘露”:Amitodana,即甘露饭王,释尊叔父,真净王之弟。
斛(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尔时,驾四马之车,白车、白盖,白马驾之;第二释乘青车、青盖,青马驾之;第三释乘黄车、黄盖,黄马驾之;第四释乘赤车、赤盖,赤马驾之。
是时,诸释有乘象者,有乘马者,皆悉来集。
是时,世尊遥见真净王将诸释众而来,告诸比丘:“汝等观此释众,并观真净王众;比丘当知:三十三天出园观时,亦如此法,而无有异。”
是时,阿难乘大白象、白衣、白盖;见已,告诸比丘:“汝等见此阿难释乘白象、白衣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我等见之。”
佛告比丘:“此人当出家学道,第一多闻,堪侍左右;汝等见此阿那律不乎?”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人当出家学道,天眼第一。”
是时,真净王及兄弟四人,并难陀、阿难,皆步进前,除去五好,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五好”:又作五威容、五仪式,国王之五种装饰。中阿含第62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若诸王刹利以水灌顶,得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仪式:一者剑,二者盖,三者天冠,四者珠柄拂,五者严饰屣。」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盖、天冠、剑、履屣、金拂。」
尔时,真净王白佛言:“昨日夜生此念:‘刹利之众不应将梵志众,还将刹利众,此是其宜。’
= 刹利之众,不应该率领梵志之众,应还回而率领刹利之众,这才是其宜的。
“我便告令国中:‘诸有兄弟二人者,便取一人,使出家学道。’
“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善哉!大王,多所饶益,天、人得安。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所以然者?此是善知识良祐福田。
“我亦缘善知识,得脱此生、老、病、死。”
是时,诸释众便得为道。
是时,真净王白世尊曰:“唯愿世尊教诲此新比丘,当如教诲优陀耶;所以然者?此优陀耶比丘极有神力。
“愿优陀耶比丘恒在宫中教化,使众生之类,长夜获安隐;所以然者?此比丘极有神力。
“我初见优陀耶比丘,便发欢喜之心,我便作此念:‘弟子尚有神力,况彼如来而无此神力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此优陀耶比丘极有神力,有大威德。”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第一弟子,博识多知,国王所念,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
= “阿若拘邻”:Annata
Kondanna,又作阿若憍陈如,阿若译为解了、了教、知本际、已开悟之义,憍陈如是姓,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为最先了悟者。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弃舍王位,久为出家,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憍陈如苾刍是。」
“能劝化人民,优陀耶比丘是。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弟子品第四》:“优陀夷”:Udayin,为迦留陀夷(Kaludayin)之本名,译为黑光、黑曜、时起。身色粗黑而光耀,为佛弟子中教化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得果,光显氏族,迦留陀夷苾刍是。」
“有速疾智,所谓摩诃男比丘是。
= “摩诃男”:Mahanama,又作摩诃那弥,译为大名,佛陀成道后,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恒喜飞行,所谓须婆休比丘是。
“空中往来,所谓婆破比丘是。
= 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第四《侍者经第二》:“惒破”:Vappa,又作婆破。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比丘。以上拘邻若、阿摄贝、跋提释迦王、摩诃男、惒破等,即所谓之“五比丘”,于佛陀初转法轮时开悟。于“中本起经”中,以“十力迦叶”取代惒破。
“多诸弟子,所谓优毗迦叶比丘是。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弟子品第四》:“优留毗迦叶”:Uruvela-kassapa,又作优楼频螺迦叶,译为木瓜林迦叶,其意有三:指父母祷于木瓜林而生;又胸前癃如木瓜;又于木瓜林修行故。为三迦叶之一,原属事火外道,头上结发成螺髻形,闻佛陀教化,遂率徒众归依佛陀。
“意得观空,所谓江迦叶比丘是。
= “江迦叶”:Nadi-kassapa,又作那提迦叶,译为河或江迦叶,言此人在那提河边得道。为优留毗迦叶之弟,闻佛陀教化,与兄俱归依佛陀。
“意得止观,所谓象迦叶比丘是。”
= “象迦叶”:Gaya-kassapa,又作伽耶迦叶、伽夷迦叶,住于伽耶山而得名。为优留毗迦叶、那提迦叶之弟,三人合称三迦叶。
尔时,世尊广与真净王说微妙之法。
尔时,王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诸比丘及真净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