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_二法_有无品第十五
#110、本经叙说比丘对有无二见,不但不应习、诵,并当舍离。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有此二见。
“云何为二?所谓有见、无见。
常见/有见 = Atthita,指执着于有之偏见。即妄执世间万物皆具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之见解,如认为吾人固定不变,我体常存;又如主张‘人常为人,畜生常为畜生,贫富恒常不变动’等说法,皆属有见。
无见 = 指断、常二见中之断见。系否定因果之理,主张无善恶之报,故称为无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习已、诵已,终不从其法,如实而不知,此则非沙门、婆罗门。
“于沙门,则犯沙门法;于婆罗门,则犯婆罗门法;此沙门、婆罗门终不以身作证而自游戏。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诵读、讽念,知舍,如实而知,此则沙门持沙门行,婆罗门知婆罗门行,自身取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真知之。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是故,诸比丘,于此二见不应习行,不应讽诵,尽当舍离。
= 对于此二见,不应该习行,不应该讽诵,都应当把它舍离。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1、本经叙说释尊解释有见、无见的内容和分科,并劝比丘舍此二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见。
“云何为二见?所谓有见、无见。
“彼云何为有见?所谓欲有见、色有见、无色有见。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
|
欲有
|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
色有
|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
无色有
|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
“彼云何为欲有见?所谓五欲是也。
“云何为五欲?所谓眼见色,甚爱敬念,未曾舍离,世人宗奉;若耳闻声、鼻嗅香、口知味、身知细滑、意了诸法,是谓有见。
= “世人宗奉”:为世人所宗奉的。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彼云何名为无见?所谓有常见、无常见、有断灭见、无断灭见、有边见、无边见、有身见、无身见、有命见、无命见、异身见、异命见,此六十二见,名曰无见,亦非真见,是谓名为无见。
= “断灭见”:即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参阅长阿含第二十一经梵动经之断灭论七见。
= “有边见”:计度我及世间有限无限之四见。参阅长阿含第二十一经梵动经。
= “有身见”:Sakkaya-ditthi,音译为萨伽耶见,即我见、我所见。「我见」谓不知我身为四大、五蕴之假合,而计度实有我身。「我所见」谓不知身边诸物,无一定之主人。即执五蕴之法是我所属、我有五蕴,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合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
= “异身见、异命见”:指离五受阴计我;有身见、有命见,即指五受阴计我。即对肉体、生命同异之论见。
= “六十二见”:佛世时对过去、未来诸见之分类。与过去有关者:自我世界常住论四、半常半无常论四、世界之有限无限论(有边无边论)四、异问异答论四、无因论二,此十八种为本劫本见。与未来有关者:死后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现存生类断灭论七、现在生涅槃论五,共四十四种之末劫末见,合本劫本见十八种,共六十二见。参阅长阿含第二十一经梵动经。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此有数种异说,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有十类六十二见之说,而对外道所执之诸论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本劫本见即依过去前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十八见,包括常论四种、亦常亦无常
论四种、边无边论四种、种种论四种、无因而有论二种;末劫末见即依未来后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四十四见,包括有想论十六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泥洹论五种,总计十类六十二见。
|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由于入定回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
|
由于入定回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
||
由于入定回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作是说。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由戏笑失意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笑失意的众生常住不变,戏笑失意者为无常。
|
||
由相看失意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相看失意的众生常住不变,相看失意者为无常。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作是说。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说: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由起想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说: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分别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槃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是故,诸比丘,当舍此二见。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2、本经叙说有财、法二施,法施为施中之最,比丘当学法施。增支部Dana,布施、小部如是语经Dana,布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施。
“云何为二?所谓法施、财施。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
“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法施。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3、本经叙说有法、财二业,法业为诸业之最,比丘当学法业,不学财业。增支部Yaga,供养。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业。
“云何为二业?有法业、有财业。
“业中之上者,不过法业。
“是故,诸比丘,当学法业,不学财业。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4、本经叙说有法、财二恩,法恩为恩中之最,比丘当修行法恩。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恩。
“云何为二?所谓法恩、财恩。
“恩中之上者,所谓不过法恩也。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法恩。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5、本经叙说愚者有「不能办者而办之、垂办之事厌而舍之」二相像貌;智者有「不能成办事不办、垂办之事亦不厌舍」二相像貌。比丘当舍离愚者二相像貌,当修行智者二相像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
“云何为二?于是,愚者所不能办者而办之,垂办之事厌而舍之。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是谓,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
“复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
“云何为二?于是,智者所不能办事亦不成办,垂办之事亦不厌舍。
“是故,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当舍离之,当念修行智者二相像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6、本经叙说当习智慧、灭尽二法,以礼如来。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
“云何为二法?一为智慧,二为灭尽。
= “灭尽”:涅槃之异名。
“是谓,比丘,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7、本经叙说当习力、无畏二法,以礼法宝及如来神庙。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法宝,亦礼如来神庙。
“云何为二法?有力、有无畏。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法宝及如来神庙。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8、本经叙说比丘当内自思惟「如来与世间人民无与等者、如来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二法,专精一意,礼如来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如来寺。
“云何为二法?如来与世间人民无与等者,如来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
= “如来与世间人民无与等者”:第一就是如来和世间的人民,是没有人能和佛陀相等并论的。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自夸;自恃[self-conceited;self-important;singing one’s own prais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如来寺。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9、本经叙说受法教化、内思止观二因二缘起于正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
“云何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
= “止观”:止(Samatha),诸想止息;观(Vipassana),观照对象。止属定,观属慧,即定慧双修之义。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一第559经。
“是谓,比丘,有此二因二缘起于正见。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见及二施,愚者有二相,礼、法、如来庙,正见最在后。
= “礼、法、如来庙”:此录偈包括礼如来、礼法、礼如来庙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