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嗏帝经第十》
= “嗏帝经”:本经叙说嗏帝比丘起「识」轮回往生不更异之邪见,世尊教以:(一)缘六根六境生识之缘起法。(二)以筏为喻,谕其虽是如来真说,若是执着则非。(三)四食之缘起及灭,以明所谓十二因缘法,以此为正见。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嗏帝比丘鸡和哆子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 “嗏帝”:Sati,比丘名。
= “鸡和哆子”:巴利本作Kevattaputta,渔夫之子。
= “今此识,往生不更异”:巴利本作Idam
Vinnanam Sandhavati Samsarati,Anannan,此识流转轮回,(而且常时保持自己)同一性。
嗏(chā) = 叹词[eh]。
诸比丘闻已,往至嗏帝比丘所,问曰:“嗏帝,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嗏帝比丘答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时,诸比丘诃嗏帝比丘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诬(wū) =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accuse falsely]。
“嗏帝比丘,今此识,因缘故起,世尊无量方便说识因缘故起,有缘则生,无缘则灭。
“嗏帝比丘,汝可速舍此恶见也。”
嗏帝比丘为诸比丘所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
如是再三。
众多比丘不能令嗏帝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嗏帝比丘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世尊,我等闻已,往诣嗏帝比丘所,问曰:‘嗏帝,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嗏帝比丘答我等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世尊,我等诃曰:‘嗏帝比丘,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
“‘嗏帝比丘,今此识,因缘故起,世尊无量方便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
“‘嗏帝比丘,汝可速舍此恶见也。’
“我等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
“如是再三。
“世尊,如我等不能令嗏帝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嗏帝比丘所,作如是语:‘世尊呼汝。’”
于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嗏帝比丘所,即语彼曰:“世尊呼汝。”
嗏帝比丘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也。”
世尊问曰:“何者识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
= “此识说…而受报也”:巴利本作Yvayam…Vado Vedeyyo Tatra Tatra Kalyanapapakanam
Kammanam Vipakam Patisamvedeti,此说话者与了解者于此处、彼处受善恶业之果报。
= “此识说…而受报也”:所谓此识能说,能觉,自己作,也教他人作,起,而等起,所谓彼彼(各各)作善恶业,而受其果报的。
世尊呵曰:“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
“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
“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
“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
“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说法,然此嗏帝比丘愚痴之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
“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有罪,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
“汝愚痴人!知有此恶不善处耶?”
于是,嗏帝比丘为世尊面呵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于是,世尊面呵嗏帝比丘已,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究竟,无烦无热,恒有不变,诸智慧观如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真说见耶?”
= “真说见耶”:巴利本作Bhutam
Idam Ti Bhikkhave Passatha,诸比丘!见此是已生者(否)?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见耶?”
= “如来真说见耶”:巴利本作Tad-aharasambhavan
Ti Bhikkhave Passatha,诸比丘!见彼由食所生(否)?「食」与「如来」意义相差甚巨,此或汉译本将Ahara误作Araha所致。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见耶?”
= “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见耶”:巴利本作Tad
Aharanirodha Yam Bhutam Tam Nirodhadhammam Ti Bhikkhave Passatha,诸比丘!见彼凡是已生者,由于食物之灭止,彼亦(成)灭止法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已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已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已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无有疑惑耶?”
= “真说无有疑惑耶”:巴利本作Bhutam
Idam No-ssuti Bhikkhave Kankhato Uppajjati Vicikiccha,诸比丘!由于「此非已生者否」之犹豫,而产生疑惑。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无有疑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无有疑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彼亦灭法,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已无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已无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已灭,所有真彼亦灭法已无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谓我此见如是清净,著彼、惜彼、守彼,不欲令舍者,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知已所塞流开耶?”
筏喻 = 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着于法。
塞(sāi) = 阻隔;堵住[stop up;block up]。(填塞;充满[stuff;cram;squeeze in]/sè =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stuff]。)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欢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谓我此见如是清净,不著彼、不惜彼、不守彼,欲令舍者,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知已所塞流开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有异学来问汝等:‘贤者,汝等若有如是清净见,彼何义、何为、何功德?’
“汝等云何答耶?”
比丘答曰:“世尊,若有异学来问我‘贤者,汝等若有如是清净见,彼何义、何为、何功德’者,我等当如是答:‘诸贤,为厌义,为无欲义,为见知如真义故。’
“世尊,若异学来问我者,我等当如是答。”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异学来问汝,汝等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此所说观,一曰、抟食粗细,二曰、更乐,三曰、意念,四曰、识也。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
|
段食
|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
触食
|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
思食
|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
识食
|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
“此四食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
= “习”:巴利本作Samudaya,集。
“爱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爱者,因觉、习觉,从觉而生,由觉有也。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觉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觉者,因更乐、习更乐,从更乐生,由更乐有也。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更乐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更乐者,因六处、习六处,从六处生,由六处有也。
“六处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六处者,因名色、习名色,从名色生,由名色有也。
“名色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名色者,因识、习识,从识而生,由识有也。
“识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识者,因行、习行,从行而生,由行有也。
“行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行者,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生,由无明有也。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是为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 “受”:巴利本作Upadana,取。
懊(ào) = 失悔,认识到错了而烦恼[deeply regret;annoyed]。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缘生有老死,此说缘生有老死,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生有老死,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生有老死也。”
“缘有有生,此说缘有有生,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有有生,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有有生也。”
“缘受有有,此说缘受有有,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受有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受有有也。”
“缘爱有受,此说缘爱有受,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爱有受,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爱有受也。”
“缘觉有爱,此说缘觉有爱,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觉有爱,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觉有爱也。”
“缘更乐有觉,此说缘更乐有觉,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更乐有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更乐有觉也。”
“缘六处有更乐,此说缘六处有更乐,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六处有更乐,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六处有更乐也。”
“缘名色有六处,此说缘名色有六处,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名色有六处,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名色有六处也。”
“缘识有名色,此说缘识有名色,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识有名色,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识有名色也。”
“缘行有识,此说缘行有识,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行有识,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行有识也。”
“缘无明有行,此说缘无明有行,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无明有行,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无明有行也。
“是为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说。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生灭则老死灭,此说生灭则老死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生灭则老死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生灭则老死灭也。”
“有灭则生灭,此说有灭则生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有灭则生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有灭则生灭也。”
“受灭则有灭,此说受灭则有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受灭则有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受灭则有灭也。”
“爱灭则受灭,此说爱灭则受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爱灭则受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爱灭则受灭也。”
“觉灭则爱灭,此说觉灭则爱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觉灭则爱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觉灭则爱灭也。”
“更乐灭则觉灭,此说更乐灭则觉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更乐灭则觉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更乐灭则觉灭也。”
“六处灭则更乐灭,此说六处灭则更乐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六处灭则更乐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六处灭则更乐灭也。”
“名色灭则六处灭,此说名色灭则六处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名色灭则六处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名色灭则六处灭也。”
“识灭则名色灭,此说识灭则名色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识灭则名色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识灭则名色灭也。”
“行灭则识灭,此说行灭则识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行灭则识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行灭则识灭也。”
“无明灭则行灭,此说无明灭则行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无明灭则行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无明灭则行灭也。
“是为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说。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过去作是念:‘我过去时有,我过去时无;云何过去时有,何由过去时有’耶?”
= 巴利本:当这么知、这么见时,你们是否会跑回过去:『我们过去世存在吗?我们过去世不存在吗?我们过去世是什么呢?我们过去世的情形如何呢?我们过去世曾经是什么,[后来]又变成什么?』呢?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未来作是念:‘我未来当有,我未来当无;云何未来有,何由未来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内有疑惑:‘此云何?此何等?此众生从何所来?趣至何处?何因已有?何因当有’耶?”
= 巴利本:当这么知、这么见时,你们现在内心对现在世是否会有疑惑:『我存在吗?我不存在吗?我是什么?我的情形如何?这众生从何而来,将往何去?』呢?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故杀父、母,害弟子阿罗诃,破坏圣众,恶意向佛,出如来血耶?”
= 以上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如来血」五项恶行称为「五逆罪」,又作「五无间业」。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故犯戒舍戒罢道耶?”
罢(bà) = 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罢官;免去;解除[dismiss from
office]。(停止[stop;cease]/完毕[finish]/归,返回[return]/pí = 古同“疲”,累。)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舍此更求外尊,求福田耶?”
= 巴利本:当这么知、这么见时,你们是否会指定其他大师呢?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作沙门、梵志如是说:‘诸尊,可知则知,可见则见’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吉祥为清净耶?”
= “汝等颇吉祥为清净耶”:巴利本作Yani
Tani Puthusamanabrahmananam Vatakotuhala-mangalani Tani Sarato Paccagaccheyyatha,你们以为凡是凡愚的沙门、婆罗门之行仪、祭典、祝典都是真,而想回复吗?
= 巴利本:当这么知、这么见时,你们是否会返回那些个个沙门、婆罗门的禁戒、祭典、瑞相为[梵行的]核心呢?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为诸沙门、梵志吉祥相应诸见杂苦、杂毒、杂烦热、杂懊恼,彼是真实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彼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耶?”
= “舍此更求外”:而舍弃此道(放弃学佛、求佛),更求于外道。
疹(zhěn) =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rash]。(病[disease]。)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受八有耶?”
= “八有”:Atthama-bhava,仅七次往返人天,而不再第八次受生,称「不受八有」,故「八有」即指「第八次受生」。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如是说:‘我等恭敬沙门、敬重沙门,沙门瞿昙是我尊师’耶?”
= 巴利本:当这么知、这么见时,你们是否会这么说:『大师被我们尊重,我们以尊重大师而这么说。』呢?
= 巴利本:当这么知、这么见时,你们是否会这么说:『沙门这么说,我们以沙门的名义这么说。』呢?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自知自见自觉,得最正觉,汝等随所问答耶?”
= 巴利本:你们只说自己所理解、自己所见、自己所知道的吗?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我正御汝等,于毕究竟无烦无热,恒不变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因此故,我向者说。
“我为汝说法,毕究竟不烦热,恒不变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
“复次,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
“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便生。
“生已以血长养,血者于圣法中谓是母乳也。
“彼于后时,诸根转大,根转成就,食粗饭麨,酥油涂身。
麨(chǎo) = 炒的米粉或面粉[fried rice or wheat flour]。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彼眼见色,乐著好色,憎恶恶色,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不灭尽无余,不败坏无余。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乐著好法,憎恶恶法,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不灭尽无余,不败坏无余。
“彼如是随憎不憎所受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乐彼觉,求著受彼觉。
“彼乐彼觉,求著受彼觉已,若乐觉者,是为受彼,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比丘,非为具足爱所系相续,如嗏帝比丘鸡和哆子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爱所系相续,如嗏帝比丘鸡和哆子也。”
“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彼眼见色,于好色而不乐著,于恶色而不憎恶,立身念,无量心,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灭尽无余,败坏无余。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著好法,不恶恶法,立身念,无量心,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灭尽无余,败坏无余。
“彼如是灭憎不憎所受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不乐彼觉,不求不著不受觉。
“彼不乐彼觉,不求不著不受觉已,若乐觉者彼便灭,乐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
“比丘,非为具足爱尽解脱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爱尽解脱也。”
说是法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反震动,动尽动,战尽战,震尽震,是故此经称爱尽解脱。
反(fǎn) = 手心翻转。通“翻”。覆,倾倒[turn over]。(通“返”。返回;回归[go back]。)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