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二《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卷第十二_三法_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185、本经叙说世人应供养如来、阿罗汉、转轮圣王三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应供养。
“云何为三?如来、至真、等正觉,世人所应供养;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
= “如来”:为巴利语Tathagata(多他阿伽陀)之意译,佛十号之一。长阿含第十七经清净经:「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 “漏尽”:Khinasava,烦恼灭尽之意。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有何因缘如来世人所应供养乎?
夫如来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脱者令得解脱,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病者与作救护,最尊第一。
“魔若魔天、天及人民,于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贵,与人作导,令知正路,未知道者与说道教,以此因缘,如来世人所应供养。
 
“复有何因缘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乎?
比丘当知:漏尽阿罗汉以度生死源,更不复受有,以得无上法,淫、怒、痴尽,永不得全,是世福田。
(yuán) = 水源,源泉。字本作“原”[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以此因缘本末,使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
 
“复以何因缘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
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以法治化,
终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
自不盗窃,亦复教他人使不偷盗;
自不淫泆,复教他人不行淫泆;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自不妄语,亦复教他人使不妄语;
自不两舌,斗乱彼此,亦复教他人使不两舌;
自不嫉妒、恚、痴,亦复教他人不习此法;
自行正见,复教他人使不邪见。
“以此因缘,以此本末,使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6、本经叙说当于如来、正法、圣众三宝处种功德,此三善根不可穷尽,能至涅槃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阿难:“有三善根,不可穷尽,渐至涅槃界。
“云何为三?所谓于如来所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于正法中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于圣众所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
“是谓,阿难,此三善根不可穷尽,得至涅槃界。
“是故,阿难,当求方便,获此不可穷尽之福。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7、本经叙说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各为欲爱使、瞋恚使、痴使,当以四念处灭此三痛。参阅相应部Pahanena,舍弃、杂阿含卷十七第46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痛。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
“诸比丘当知:彼乐痛者,欲爱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乐痛者,是痴使也。
使(shǐ) = 命令[order](使唤;役使;支使[order aboutworkuse]/致使;让;叫[letmakecause]/主使[instigate])
使 = 烦恼之异名。全称正使。因烦恼驱使吾人流转于迷之世界(生死),故称烦恼为使。与随眠同义。于十随眠中,属见性者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其推求道理之性质较为猛利,故称五利使;其余之贪、嗔、痴、慢、疑之性质,则较迟钝而难以制伏,故称五钝使。
“是故,诸比丘,当学方便,求灭此使。
“所以然者?当自炽然,当自修行法,得无比法。
= “当自修行法”:杂阿含卷二十四第652经作「当作法洲而法依」。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诸比丘当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念自炽然,修其行法,得无比法,此则是第一声闻。
 
“云何,比丘,当自炽然,当自修行,得修行法,获无比法?
于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而自游戏;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意,外观意,内外观意;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游戏。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如是,比丘,当自炽然,修行其法,得无比法。
“诸比丘行此法者,于声闻中第一弟子。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8、本经叙说女人、咒术、邪见三事宜覆隐;日、月、佛法三事宜露现。增支部Patichanna,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覆则妙,露则不妙。
= “三事”:巴利本作Tini paticchannani,三隐覆;即三种覆蔽之事。
(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再,重[again])
“云何为三?一者女人,覆则妙,露则不妙;婆罗门咒术,覆则妙,露则不妙;邪见之业,覆则妙,露则不妙。
“是谓,比丘,有此三事,覆则妙,露则不妙。
 
“复有三事,露则妙,覆则不妙。
= “三事”:巴利本作Tini Vivatani,三显露;即三种显露之事。
“云何为三?日、月,露则妙,覆则不妙;如来法语,露则妙,覆则不妙。
法语 = 即说示正法之言语。又指佛陀之教说。
“是谓,比丘,有此三事,露则妙,覆则不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女人及咒术,邪见不善行,此是世三法,覆隐而最妙。
 日、月广所照,如来正法语,此是三世法,露则第一妙。
 
“是故,诸比丘,当露现如来法,勿使覆隐。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9、本经叙说当知生、老、死三有为相,善分别之。参阅增支部Sankhata,有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有为有为相。
= 有此三种有为的有为之相。
有为法/有为 =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云何为三?知所从起,知当迁变,知当灭尽。
= “知所从起”:巴利本作Uppado Pannayati,被知生起;即知「生相」。
= “知当迁变”:巴利本作Thitassa Annathattam Pannayati,被知住之变异;即知「异相」。
= “知当灭尽”:巴利本作Vayo Pannayati,被知灭尽;即知「灭相」。
“彼云何知所从起?所谓生,长大成五阴形,得诸持、入,是谓知所从起。
= “诸持、入”:诸「持」即六界,诸「入」即十二入处。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彼云何为灭尽?所谓死,命过不住、无常,诸阴散坏,宗族别离,命根断绝,是谓为灭尽。
“彼云何变易?齿落、发白、气力竭尽,年遂衰微,身体解散,是谓为变易法。
“是为,比丘,三有为有为相。
“当知此三有为相,善分别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0、本经叙说常当舍离愚者身口意三相三法,当念修行智者身口意三相三法。增支部Lakkhana Etc﹒,标识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云何为三?于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论说而论说之,不可行者而修习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于是,愚者意三行便思忆之。
“云何为三?于是,愚者起嫉心,于他财物及于女色,心念恶言,悉兴嫉心:‘彼之所有,愿是我许。’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论说而论说之?于是,愚者造口四过。
“云何为四?于是,愚者恒喜妄言、绮语、恶口、斗乱彼此。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如是,愚者造口四过。
 
“云何愚者造于恶行?于是,愚者造身恶行,常念杀生、窃盗、淫泆。
“如是,愚者造于恶行。
“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痴之人习此三事。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复次,比丘,智者有三事,当念修行。
“云何为三?于是,智者应思惟者,便思惟之;应论说者,便论说之;应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应思惟事,便思惟之?于是,智者思惟意三行。
“云何为三?于是,智者不嫉妒、恚、痴,常行正见,见他财货,不生想念。
“如是,智者应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应论说者,便论说之?于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为四?于是,智者不行妄语,亦不教人妄语,见人妄语者意不喜乐,是谓智者而护其口。
“复次,智者不行绮语、恶口、斗乱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绮语、恶口、斗乱。
“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于是,智者思惟身行,无所触犯。
“然复智者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见人杀者心不喜乐。
“自不偷窃,不教人盗,见人盗者心不喜乐。
“亦不淫泆,见他女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设见老母,视之如己亲,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无高下。
(zǐ) = 姐姐[elder sister]
“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
“是谓智者所行。
“如是,比丘,有此三有为之相。
“是故,诸比丘,愚者三相常当舍离。
“此三智者所行,不废斯须。
(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等待[await]/片刻[moment])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1、本经叙说当念修行戒、定、慧三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觉知,不见、不闻,经历生死,未曾瞻睹,我及尔等曾不见闻。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尔等(ěr děng) = 你们。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不可觉知,不见、不闻,经历生死,未曾瞻睹,我及尔等曾不见闻。
“贤圣三昧、贤圣智慧,不可觉知,不见、不闻。
“如今我身并及汝等,皆悉觉知贤圣禁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皆悉成就,不复受有,已断生死根原。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此三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2、本经叙说少壮、无病、寿命三法,世人所贪爱;老、病、死三法,世人所不贪爱。应学:虽有少壮,当求不老,至涅槃;虽无病,当求方便,使不有病;虽有寿,当求方便,使不命终。参阅增支部Mada,憍慢。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甚可敬爱,世人所贪。
= “敬爱”:巴利本作Mada,憍慢。
“云何为三?所谓少壮,甚可爱敬,世人所贪;无病,甚可爱敬,世人所贪;寿命,甚可爱敬,世人所贪。
= “少壮”:巴利本作Yobbanamada,少壮慢。
= “无病”:巴利本作Arogyamada,无病慢。
= “寿命”:巴利本作Jivitamada,寿命慢。
“是谓,比丘,有此三法,甚可爱敬,世人所贪。
 
“复次,比丘,虽有此三法,甚可爱敬,世人所贪;然更有三法,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
“云何为三?虽有少壮,然必当老,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
“比丘当知:虽有无病,然必当病,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
“比丘当知:虽有寿命,然必当死,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
“是故,诸比丘,设有少壮,当求不老,至涅槃界;虽有无病,当求方便,使不有病;虽有寿命,当求方便,使不命终。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3、本经叙说众生因贪欲、睡眠、调戏三事而入三恶趣,女人终日与此三事缠缚,故较男子容易堕落。参阅增支部Anuruddha,阿那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春时天雨大雹,设如来不出世,众生入地狱,亦复如是。
(báo) = 冰雹[hail]
“是时,女人入地狱多于男子。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以三事故,众生之类,身坏命终,入三恶趣。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云何为三?所谓贪欲、睡眠、调戏。
= “调戏”:掉举。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有此三事缠著心意,身坏命终,入三恶趣。
 
“女人竟日习玩三法而自娱乐。
(wán) = 以手玩弄<>(玩耍;玩弄[play withdally with]/玩赏;欣赏[enjoyappreciate]/研讨;反复体会[savor])
“云何为三?晨朝,以嫉妒心而自缠缚;若至日中,复以睡眠结而自缠裹;向暮,以贪欲心而自缠缚。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以此因缘,使彼女人身坏命终,生三恶趣。
“是故,诸比丘,当念离此三法。”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嫉妒、睡眠、调,贪欲是恶法,牵人至地狱,至竟无解脱。
 是故当舍离,嫉妒及睡、调,亦当舍于欲,莫造彼恶行。
 
“是故,诸比丘,当念去离嫉妒,无悭悋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当行不染,不著贪欲。
(lìn) = 古同“吝”。顾惜,舍不得[stint]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4、本经叙说贪欲、饮酒、睡眠三法,令人不知厌足,当舍离,不亲近之。参阅增支部Tinnam Atitti,三无厌足。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法,习之、玩之,不知厌足,亦复不能至休息处。
“云何为三?所谓贪欲,若有人习此法,初无厌足;若复有人习饮酒者,初无厌足;若复有人修习睡眠,初无厌足。
(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全;本来就[wholeall])
“是谓,比丘,若有人习此三法者,初无厌足,亦复不能至灭尽之处。
“是故,诸比丘,常当舍离此三法,不亲近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供养、三善根,三痛、三覆露,相、法、三不觉,爱敬、春、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