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八《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卷第十八_四法_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225、本经叙说诸善法由住不放逸地而滋长,如万物依于地长大;当无放逸,修四意断。参阅相应部Appamada(不放逸)、增支部Padhana(精勤)。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然复此地最尊、最上。
“此亦如是,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诸善法而得长大。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多修四意断。
= “四意断”:Cattaro Sammappadhana,又作四正勤、四正断、四正胜,意中决定,而断行之,故名四意断。即: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云何为四?于是,比丘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
“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
“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
“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断。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6、本经叙说诸善法中,无放逸为第一,如诸王中转轮圣王为尊;当无放逸,修四意断。参阅相应部Appamada(不放逸)、增支部Padhana(精勤)。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知:诸有粟散国王及诸大王皆来附近于转轮王,转轮王于彼最尊、最上。
= “粟散国王”:意指极小国之国王。
= 所有的粟散国王(诸小国王),以及诸大国王,都会来附近(归附)于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在于一切大小国王当中,为最尊、最上的。
(sù) =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foxtail milletmillet]
(fù) = 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小土丘。(沾着,附着[adhere]/依傍;依附[rely ondepend on]/附带[addencloseattachannex]/靠近[be near])
“此亦如是,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之法最为第一。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
“于是,比丘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
“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
“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
“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诸比丘修四意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7、本经叙说诸善法中,无放逸为第一,如诸星宿光中,月光为第一;当无放逸,修四意断。参阅相应部Appamada(不放逸)、增支部Padhana(精勤)。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
“此亦如是,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行最为第一,最尊、最贵。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
“云何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
“若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灭;
“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
“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断。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8、本经叙说诸善法中,无放逸为第一,如诸花中婆师华为第一;当无放逸,修四意断。参阅相应部Appamada(不放逸)、增支部Padhana(精勤)。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有华之属,瞻卜之华、须摩那华,天上、人中,婆师华最为第一。
= “瞻卜”:Campaka,又作占婆花,译为素馨花、金色花,为黄花树,树形高大,花亦甚香。
= “须摩那华”:Sumana,又作苏摩那华,译为悦意花,其色黄,甚香,高三、四尺,四垂似盖,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
= “婆师华”:Vassiki,又作婆师迦花、婆利师迦,译为夏生花、雨时花,为木犀科之植物,夏时开花,其花白色、甚香。
“此亦如是,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行最为第一。
 
“若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
“云何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
“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灭;
“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
“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
 
“如是,比丘修四意断。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9、本经叙说佛为波斯匿王言世间有四种人:(一)先暗后明,指贫贱者、六根不具者,勤修善法,终生天上。(二)先明后暗,指颜貌端正之豪贵者,无真知见,不修善法,死堕地狱。(三)从暗至暗,指贫贱者、六根不具者,无正知见,不修善法,死堕地狱。(四)从明至明,指颜貌端正之豪贵者,勤修善法,终生善处。当学先明而后明,莫学先明而后暗。杂阿含卷421129经、别译杂阿含卷469经、唐玄奘译集异门足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参阅相应部Puggala(人)、增支部Tamo-joti(暗与明)。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乘宝羽之车,出舍卫城,至祇洹精舍,欲觐世尊。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诸王常法有五威容,舍著一面,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五威容”:又作五仪饰,即剑、盖、华鬘、珠柄拂、严饰之屣。
 
尔时,世尊告大王曰:“大王当知:世间有四种人出现于世。
“云何为四?或有一人,先暗而后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后暗;或有一人,先暗而后暗;或有一人,先明而后明。
 
“彼人云何先暗而后明?
“于是,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或淫泆家生,或无目、或无手足、或时裸跣、或诸根错乱;然复身、口行善法,意念善法。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luǒ) = 赤身露体[naked]
(xiǎn) = 赤脚[barefoot]
 
颇罗堕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旃荼罗/旃陀罗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彼若见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恒念礼拜,不失时节,迎来起送,先笑后语,随时供给。
“若复有时见乞儿者,若沙门、婆罗门,若路行者,若贫匮者,若有钱财,便持施与;设无财货者,便往至长者家,乞求施与;若复见彼施者,便还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 “长者”:Setthin,积财具德者之通称。世间之长者须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十德。
= 如果又有时,看见乞儿(求乞的人),不管是沙门、婆罗门,或者是路行者(过路的人),或者贫匮的人,假如有钱财的话,便会拿去布施;假如他自己没有财货的话,便会到长者的府上,去求乞,然后拿来供养人;如果看见有人布施的话,便还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犹如有人,从地至床,从床乘马,从马乘象,从象入讲堂。
= 犹如有人,从地上而至于床上,从床上而乘马,从乘马而乘象,从乘象而入于讲堂。
“由是故我今说,此人先暗而后明。
“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暗而后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后暗?
“于是,或有一人在大家生,若刹利种、若长者种、若婆罗门种,饶财多宝,金、银、珍宝、砗磲、玛瑙、水精、琉璃,仆从、奴婢不可称计,象、马、猪、羊皆悉具足。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然复此人颜貌端正,如桃华色。
(táo) = 桃树[peach]
“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相应,彼便有此见:无施、无受,亦无前人可所施物,亦无善恶之行,亦无今世、后世,亦无得道者,世无阿罗汉可承敬者,于今世、后世可作证者。
= “无施、无受”:没有布施者与受施者的因果关系。
“彼若见沙门、婆罗门,便起瞋恚,无恭敬心。
“若见人惠施者,心不喜乐,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犹如有人从讲堂至象,从象至马,从马至床,从床至地。
“由是故,我今说此人。
“如是,大王,所谓此人先明而后暗。
 
“彼云何有人从暗至暗?
“若复有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或啖人家、或极下穷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复有时,诸根不具,颜色粗恶。
“然复彼人恒怀邪见,彼便有此见:无今世、后世,无沙门、婆罗门,亦无得道者,亦无阿罗汉可承敬者,亦无今世、后世可作证者。
“彼若见沙门、婆罗门,便起瞋恚,无恭敬心。
“若见人来惠施者,心不喜乐,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诽谤圣人,毁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见他施,甚怀瞋恚;已行瞋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三尊”:指佛、法、圣众。
(rǔ) = 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犹如有人从暗至暗,从火焰至火焰,舍智就愚。
“由是而言,此人可谓先暗而后暗。
“大王当知:故名此人从暗至暗。
 
“彼名何等人从明至明?
“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刹利种、或国王家、或大臣家,饶财多宝,不可称计。
“然复彼人颜色端正,如桃华色。
“彼人恒有正见,心无错乱,彼有此正见: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沙门、婆罗门。
“设复彼人若见沙门、婆罗门,起恭敬心,和颜悦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复劝人使行布施之;设布施之日,心怀踊跃,不能自胜。
“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坏命终生善处。
“犹如有人从讲堂至讲堂,从宫至宫。
“由是而言,我今说此人从明至明。
 
“是为,大王,世间有此四人。”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王当知贫人,有信好布施,见沙门婆罗,及诸可施者,
= 大王!当知!虽然身为贫穷的人,但是有信心,而爱好布施,遇见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可以布施给他的人时。
 能复起迎逆,而教于正见,施时极欢喜,所求不逆人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违抗[disobey])
迎逆(yíng nì) = 犹迎接。
 彼人是良友,终不为恶行,恒喜行正见,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死时有所适,必生兜术天,先暗而后明。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 大王!像如是的人,死亡之时,有所适宜之处,必定会往生于兜术陀天,为之先暗而后明的人。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如人极为富,不信好喜恚,悭贪心怯弱,邪见而不改,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见沙门梵志,及诸乞求者,恒喜呵骂詈,邪见言无有,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见施起瞋恚,不令有施人,彼人行极弊,造诸恶元本,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如是彼人者,临欲命终时,当生地狱中,先明而后暗。
 
 如有贫贱人,无信好瞋恚,造诸不善行,邪见不信正,
 设见沙门士,及诸可事者,而取轻毁之,悭贪无有信,
 施时而不喜,见他施亦然,彼人所造行,所适无安处,
 如此彼之人,必当取命终,当生地狱中,先暗而后暗。
 
 如人极有财,有信好布施,正见不他念,恒喜求善法,
 设见诸道士,及诸可施者,起恭迎敬之,而学于正见,
 与时极和悦,常念于平均,惠施无吝惜,不逆于人心,
 彼人受命决,不造诸非法,当知彼之人,临欲命终时,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判决[judge])
 必生好善处,先明而后明。
 
“是故,大王,当学先明而后明,莫学先明而后暗。
“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0、本经叙说少壮、无病、寿命、恩爱集聚四法,世人所爱;少壮之后老病、无病得病、寿夭、恩爱集聚复别离四法,世人不爱,但诸天、人、转轮王,乃至诸佛,不得免除,故如来受衰老之报;若觉知戒、定、慧、解脱四法,则断生死根;当求涅槃,出离生、老、病、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相应部Raja(王)、杂阿含卷411127经、别译杂阿含卷46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斯须,复以两手摩如来足已,复以口鸣如来足上,而作是说:“天尊之体,何故乃尔?身极缓尔,如来之身不如本故。”
= 世尊为天尊之体,为什么缘故会这样呢?为什么身体变成极为松缓呢?为什么如来之身已不像本来之身呢?
(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等待[await]/片刻[moment])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今日之体不如本故。
“所以然者?夫受形体,为病所逼。
“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
“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
 
是时,阿难闻此语已,悲泣哽噎,不能自胜,并作是语:“咄嗟!老至乃至于斯!”
(gěng) = 言语受阻,不能畅通[<of throat> block up or choke <usu. with emotion>]
(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duō) = 呵叱声[tut-tut]
(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乃至(nǎi zhì) = 甚至[and even]
 
是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是时,世尊渐渐乞食,至王波斯匿舍。
当于尔时,波斯匿门前,有故坏车数十乘,舍在一面。
 
是时,尊者阿难以见车弃在一面,见已,白世尊曰:“此车王波斯匿车,昔日作时极为精妙,如今日观之,与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
“如今观所有车,昔日之时极为精妙,金银所造,今日坏败,不可复用。
“如是外物尚坏败,况复内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咄!此老病死,坏人极盛色,初时甚悦意,今为死使逼。
= 唉啊!这老病死,会坏败人的极盛的色貌!当初之时,令人非常的悦意,然而现在却被死亡所使逼。
 虽当寿百岁,皆当归于死,无免此患苦,尽当归此道。
= 虽然当享的寿数有百岁之多,但是都会归于死亡,并没有人能够免离这种苦患的,统统都会归于此道的。
 如内身所有,为死之所驱,外诸四大者,悉趣于本无。
(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是故求无死,唯有涅槃耳!彼无死无生,都无此诸行。”
 
尔时,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
 
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
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
“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 “真净”:又作净饭,输头檀那(Suddhodana)之意译,刹利王种,释尊之父。
= “摩耶”:Maya,又作摩诃摩耶(Mahamaya),译为大清净妙、大幻化、大术,天臂城释种善觉王之女,净饭王之夫人,生悉达多太子,七日而殁,生于忉利天。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诸佛出于人,父名曰真净,母名极清妙,豪族刹利种。
 死径为极困,都不观尊卑,诸佛尚不免,况复余凡俗?”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kùn) = 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废弃的房屋[tumble-down house](穷;贫困[poor]/困难;苦难[difficulty]/劳倦;疲倦[tiredweary]/阻碍[hinder])
 
尔时,世尊与波斯匿王而便说此偈:
 
“祠祀火为上,诗书颂为尊,人中王为贵,众流海为首,
(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众星月为上,光明日为先。
 八方上下中,世界之所载,天及世人民,如来最为尊,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词缀。嵌在动词前边。)
 其欲求福禄,常供养三佛。”
(lù) = 福气、福运[happiness](官吏的俸给[salary])
 
是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还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在世间人所爱敬。
“云何为四?少壮之年,世间人民之所爱敬;无有病痛,人所爱敬;寿命,人所爱敬;恩爱集聚,人所爱敬。
“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世间人民之所爱敬。
 
“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世间人民所不爱敬。
“云何为四?比丘当知:少壮之年,若时老病,世人所不喜;若无病者,后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寿命,后便命终,世人所不喜;恩爱得集,后复别离,是世人所不喜。
“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与世回转,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诸佛世尊,共有此法。
“是为,比丘,世间有此四法与世回转。
 
“若不觉此四法时,便流转生死,周旋五道。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地狱,Niraya()饿鬼/鬼,Peta()畜生/傍生,Tiracchana()人间/人,Manussa()天上/天,Deva
“云何为四?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是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觉知者,则受上四法。
“我今及汝等,以觉知此贤圣四法,断生死根,不复受有。
“如今如来形体衰老,当受此衰耗之报。
(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是故,诸比丘,当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
= “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对于恩爱会别离等事,应常念为无常之变的。
“如是,比丘,当作是念!”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1、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因母命终而愁忧,不奢蜜大臣善巧方便予慰导;佛为婆斯匿王述老、病、死、无常,犹四方大山来压众生,非力所能却;佛告波斯匿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此法名为除愁忧之刺。杂阿含卷411114经、别译杂阿含卷354经、西晋法炬译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参阅相应部Ayyaka(祖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即敕臣佐,严宝羽之车,欲出舍卫城观地讲堂。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当于尔时,波斯匿王母命过,年极衰老,垂向百岁,王甚尊敬,念未曾离目。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是时,波斯匿王边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盖世,世人尊重。
(shē) = 奢侈,不节俭[luxuriousextravagant](过分[excessive])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引申为胜过、超出[surpass])
时,大臣便作是念:“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岁,今日命终;设当闻者,王甚愁忧,不能饮食而得重病;我今当设方便,使王不愁忧,亦使不病。”
= “设当闻者”:假如当听到此事之时。
 
是时,大臣即严驾五百白象,亦严驾五百匹马,复严驾五百步兵,复严驾五百妓女,复严驾五百老母,复严驾五百婆罗门,复有五百沙门,复严驾五百衣裳,复严驾五百珍宝,与亡者作好大棺,彩画极令使妙,悬缯幡盖,作倡妓乐,不可称计,出舍卫城。
(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尊敬,尊重[respect]/整饬;整备[set to order]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是时,波斯匿王还来入城。
是时,王波斯匿有少事。
是时,王遥见亡者,问左右曰:“此是何人,供养乃至于斯?”
(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时,不奢蜜曰:“此舍卫城中有长者母无常,是彼之具。”
 
时,王复告曰:“此诸象马车乘复用为?”
 
大臣报曰:“此五百老母者,用奉上阎罗王,持用赎命。”
= “阎罗王”:又作焰摩(Yama),译为可怖众,为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shú) = 用财物换回人或抵押品[ransom]
 
时,王便笑而作是说:“此是愚人之法!命也难保,有何可克?如有人堕摩竭鱼口,欲求出者,实复难得;此亦如是,堕阎罗王边,欲求出,实难可得。”
= “摩竭鱼”:又作摩伽罗(Makara),译为大体、鲸鱼。中阿含第37经瞻波经:「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罗、干沓惒、罗刹、鱼摩竭…身体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此五百妓女亦用赎命。”
 
王报曰:“此亦难得。”
 
时,大臣曰:“若此妓女不可得者,当用余者赎之。”
 
王曰:“此亦难得。”
 
大臣曰:“若此不可得者,当用五百珍宝赎之。”
 
王报曰:“此亦难得。”
 
大臣曰:“此不可得者,用五百衣裳赎之。”
 
王曰:“此亦难得。”
 
臣曰:“若此衣裳不可得者,当用此五百梵志咒术,咒术取之。”
 
王曰:“此亦难得。”
 
大臣曰:“若此五百梵志不可得者,复当持此沙门高才说法,持用赎之。”
 
王曰:“此不可得。”
 
大臣曰:“若说法不可得者,当集兵众,共大战斗而取之。”
 
时,波斯匿王大笑而曰:“此是愚人之法,以堕摩竭鱼口,终不得出。”
 
时,王曰:“汝当知之:颇有生而不死乎?”
 
时,大臣曰:“此实不可得也。”
 
时,大王报曰:“实不可得;诸佛亦作是说,夫生有死,命亦难得。”
= 凡是有生,必定会有死,生命也是因此而难得的。
 
是时,不奢蜜跪白王曰:“是故,大王,甚莫愁忧,一切众生皆归于死。”
 
时,王问曰:“我何故愁忧?”
 
时,臣白王:“王当知之:大王母者,今日已死!”
 
是故,波斯匿王闻此语已,八九叹息而语大臣曰:“善哉!如汝所言,乃能知善权方便。”
 
是时,王波斯匿还入城,办种种香华,供养亡母;供养亡母已,便还驾乘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问曰:“大王,何故尘土坌身?”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王白世尊:“天母命终,向送至城外,今来诣世尊所,问其所由。
= 天母已命终,刚才送她至于城外,现在来世尊之处,欲请问其因由。
“然天母在时,持戒精进,恒修善法;年向百岁,今日已命终,故来至世尊所耳!
“若当我持象赎命可得者,亦当用象赎之;
“若当马赎命可得者,当用马赎之;
“若当车乘赎命可得者,便当用车乘赎之;
“若当金银珍宝赎命可得者,当用金银珍宝赎之;
“若当以奴婢、仆从、城廓、国界,赎命可得者,当以城廓、国界赎之;
(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豁达,开朗通达[sanguine and reasonable])
“若以加尸国界人民赎命可得者,当以加尸人民赎之。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序品第一》:“迦尸”:Kasi,又作迦奢,迦尸族人建立之国家,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今贝那拉斯(Benares)附近。
“莫令我天母命终!”
 
世尊告曰:“是故,大王,甚莫愁忧,一切众生皆归于死。
“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
“大王当知:人身之法犹如雪揣,要当归坏;亦如土坏,同亦归坏,不可久保;亦如野马幻化,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
= “雪揣”:即雪团、雪球。
(chuǎi) = 测量;量度[measure](猜想,推测;估量[estimate]/捶击[strike]/chuài = 挣扎[struggle])
(huài) = 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collapse](破坏;毁坏[ruin]/péi = 未经烧成的砖瓦陶器。)
野马 = Mari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之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即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故知野马为假相,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诸法之无自性,如幻影之不能久住。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是故,大王,莫怀愁忧,恃怙此身。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大王当知:有此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所可除去。
(fú) =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符信 [tally](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incantations])
 
“云何为四?一者、名为老,坏败少壮,使无颜色;二者、名为病尽,坏败无病;三者、名为死尽,坏败命根;四者、有常之物归于无常。
“是谓,大王,有此四法不可障护,非力所能伏也。
“大王当知:犹如四方有四大山,从四方来,使压众生,非力所却。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是故,大王,非牢固物,不可恃怙。
= “非牢固物:此身为非牢固之物。
“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
“王亦不久,当至生死之海。
“王亦当知:诸以法治化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若复以非法治化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
“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世尊告曰:“此法名为除愁忧之刺。”
 
王白佛言:“实尔,世尊。
“所以然者?我闻此法已,所有愁忧之刺,今日已除。
“然,世尊,国界事猥,欲还所在。”
(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波斯匿王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2、本经叙说如来了知并证得无常、苦、无我、涅槃四法,为天上、人中独尊。参阅增支部Samana-sacca(沙门真谛)、杂阿含卷35964经、别译杂阿含卷1120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非独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为尊,乃至世间人民中独尊。
“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证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
(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本末(běn mò) = 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原委[the whole course of an ev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主次,先后[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云何为四?一者、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二者、一切诸行苦;三者、一切诸行无我;四者、涅槃休息。
= “休息”:寂灭。
“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于天上、人中而作证。
“是谓,比丘,四法之本,是故于天上、人中而独得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3、本经叙说:(一)佛脊痛小息,敕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二)目揵连乞食途中,为外道打杀,骨肉尽烂,以神足回精舍辞舍利弗,将先其入涅槃。(三)舍利弗请先佛涅槃,得佛允许,即入定、出定为众说无常、苦、无我、涅槃四法本末;将返本生处入灭,途中罹疾,释提桓因亲自供养,为除不净。(四)均头持舍利弗之舍利及衣钵至阿难处,佛开示诸行无常。(五)佛慨僧团损失,犹如大树失枝。(六)目揵连三请佛允其入灭。(七)佛叹僧团减损,然如来没有愁忧。(八)佛为阿难说转轮圣王、阿罗汉、辟支佛、如来四人,应与起塔供养。参阅相应部Cunda(纯陀)、杂阿含卷24652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欲诣罗阅城夏坐,舍利弗亦欲诣罗阅城夏坐,千二百五十弟子皆欲诣罗阅城夏坐。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夏坐”:又作夏安居、雨安居(Vassa),雨期之义。安居是佛弟子在雨季中,集合栖止于一处,净心修道的生活行事。依四分律之说:六群比丘于一切时,不分春夏秋冬,皆至各处游化,某一夏日,天暴雨,水涨,所携衣钵坐具等,皆悉飘失,又践踏草木,伤害虫蚁,诸居士皆讥释子不知惭愧。佛乃以种种方便呵责之,并制订雨季三月间,应夏坐安居。安居分有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安居结束之日,集众举行「自恣」。参阅四分律卷第37、佛说解夏经。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然舍利弗、目揵连夏坐竟,当取般涅槃。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舍利弗、目揵连等,游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受夏坐已。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今千二百五十弟子,为汝等在此夏坐。
“然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当取灭度。
“云何,舍利弗,堪任与诸比丘说妙法乎?我今脊痛,欲小止息。”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舍利弗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躬襞僧迦利,右胁著地,脚脚相累,计意在明。
= “僧迦利:为比丘三衣(Ti-civara)中之大衣。三衣指僧伽梨(Samghati)、安陀会(Antaravasaka)、郁多罗僧(Uttarasanga)。
(bì) = 折叠衣裙[fold](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的皱纹[lap])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我初受戒时,已经半月,得四辩才而作证,义理具足。
= “四辩”:即法辩、义辩、辞辩、应辩。法辩即能说诸法名称;义辩即明诸法义理;辞辩即妙用一切语辞;应辩即知众生之所欲,说法自在。参阅增一阿含苦乐品第256经。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u-patisambhida,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我今当说之,分别其义,使汝等知,布现分别之。
“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
是时,诸比丘从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曰:“何等是四辩才?我得证者所谓义辩,我由此得证所谓法辩,我由此得证所谓应辩,我由此得证所谓自辩。
= “自”:拟作「辞」。参阅增一阿含苦乐品第256经。
“我今当广分别其义。
“若当四部之众有狐疑者,我今现在,可问其义。
“若复,诸贤,于四禅有狐疑者;若复,诸贤,于四等心有狐疑者,可问我义,今当说之。
= “四等心”:即慈、悲、喜、舍心,又作四无量心。
 
四禅 = Cattari Jhanani,译为四静虑。参阅杂阿含卷17473经。
初禅
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第二禅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第三禅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
第四禅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设复,诸贤,于四意断有狐疑者,可问我义,我今当说;四神足、四意止、四谛,有狐疑者,便来问我义,我今当说之,今不问者,后悔无益!
=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又作四如意足,能发神通,所愿皆遂,故名如意足。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 “四意止”:Cattaro Satipatthana,又作四念处,念是能观之智,处属所观之境,以智观境为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 “四谛”:Cattari Ariyasaccani,即四种真理,为佛教之基本哲理。苦圣谛:使人觉悟现实的生命是苦之真理。苦集圣谛:使人了解苦的生起原因之真理。苦灭圣谛:使人从苦中获得解脱之真理。苦出要圣谛:即道圣谛,导致苦之止息而达到涅槃之真理。
“我今唯有世尊、无所著、等正觉所有深法,所行众事,亦问我义,我当说之,今不问者,后勿有悔!”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到时,著衣持钵,欲入罗阅城乞食。
是时,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诣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中,无有出此人上;我等尽共围已,而取打杀。”
执杖梵志 = 为佛陀时代之外道。此外道所持之杖,状似人头,佛陀上足弟子之目犍连即为此执杖梵志所击杀。佛将入涅槃前,目犍连入王舍城乞食,执杖梵志以其答言不称意,遂围而以瓦石击杀,目犍连虽神通第一,然以业力故,不得脱逃。后目犍连虽阻止阿阇世王之报复,然执杖梵志终为目犍连二弟子马宿、满宿所杀。
 
是时,彼梵志便共围捉,各以瓦石打杀而便舍去,身体无处不遍,骨肉烂尽,酷痛苦恼,不可称计。
= 有关目揵连遭外道打杀之本生因缘,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18
  (kù) = 酒味浓;香气浓[strong](残暴;苛刻[cruel]/悲惨;痛苦[miserablepainful]/极,非常[severelyvery])
 
是时,大目揵连而作是念:“此诸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舍我而去。
“我今身体无处不痛,极患疼痛,又无气力可还至园,我今可以神足还至精舍。”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是时,目连即以神足还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语舍利弗言:“此执杖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身体疼痛,实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来辞汝。”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时,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连报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
“然我今日身极患疼痛,故来辞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若彼人意中欲住劫、过劫,乃至不灭度,何以不住而灭度乎?”
= 诸位比丘、比丘尼们之修习四神足,多广而演说其义,如果他们的意中,欲住于一劫,或过一劫,乃至都不灭度(都有可能),但是为什么不住于世,而取于灭度逝世而去呢?
 
目连报言:“如是,舍利弗,如来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亦可得耳!’
“但如来住劫住者,我亦住耳!
= 但是如果如来住世欲至于一劫而住的话,我也要住的。
“但今日世尊不久当取般涅槃,众生之类寿命极短,又我不忍见世尊取般涅槃。
“然我身体极为疼痛,欲取般涅槃。”
 
尔时,舍利弗语目连言:“汝今小停,我当先取灭度。”
 
是时,目连默然不对。
 
是时,舍利弗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灭度,唯愿听许!”
 
是时,世尊默然不对。
时,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时,欲取般涅槃。”
 
是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过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从世尊闻,躬自承受,众生之类受命极短,极寿不过百岁。
(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
“若当如来住寿一劫者,我当亦住寿一劫。”
 
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然复此事亦不可论。
“所以然者?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誓愿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阿僧祇劫”:Asankheyya Kappa,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当于尔时,人寿八万岁,无有中夭者。
(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彼善念誓愿如来当成佛时,即其日便化作无量佛,立无量众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转地住者;复立无量众生在四姓家;复立无量众生在四天王宫、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无色天,亦于其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 “三乘”:梵Trini Yanani,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运载众生渡生死海之三种法门。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 “梵迦夷”:Brahma-kayika,梵众天,位于色界之初禅天。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种/刹帝利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居士种/毗舍/吠舍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首陀/首陀罗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而今舍利弗言:‘以众生寿短,故如来寿命亦短。’
“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说:‘如来当住一劫,至一劫,我亦当住一劫,至一劫’?
“然复众生,不能知如来寿命长短。
“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
“云何为四?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是谓,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议。”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议,世界、众生、龙宫、佛土实不可思议。
“然长夜恒有此念:‘释迦文佛终不住一劫。’
“又复诸天来至我所,而语我言:‘释迦文佛不久在世,年向八十,然今世尊不久当取涅槃。’
“我今不堪见世尊取般涅槃。
“又我躬从如来闻此语:‘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又最后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后世尊不久当取灭度。’
= 诸过去、当来、今现在的诸佛的上足弟子(最优胜的弟子),都先于佛而取般涅槃,然后佛陀乃取般涅槃;又最后的弟子,也是先于佛而取般涅槃,然后世尊则不久当取于灭度。
“唯愿世尊听取灭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舍利弗即住如来前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复入二禅;从二禅起,复入三禅;从三禅起,复入四禅;从四禅起,复入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不用处、识处、空处;从空处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
时,尊者舍利弗从四禅起已,告诸比丘:“此名师子奋迅三昧。”
奋迅三昧/师子频申三昧/师子奋迅三昧 = Simha-vijrmbhita-samadhi,三昧,定之意。于所依之定中,如狮子王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称为师子奋迅三昧。
 
奋迅三昧/师子频申三昧/师子奋迅三昧 = Simha-vijrmbhita-samadhi,三昧,定之意。于所依之定中,如狮子王之奋迅勇猛,现佛之大威神力,故称为师子奋迅三昧。此三昧可分二种:
1
奋除细微无知之惑
2
出入捷疾无间
入禅奋迅三昧
远离欲界之恶不善法,入有觉有观之色界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等诸禅定之三昧。
出禅奋迅三昧
与入禅奋迅三昧相反,乃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由非想非非想处起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之三昧。
 
是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尔!”
 
尔时,舍利弗即从座起,头面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当于尔时,众多比丘从舍利弗后。
时舍利弗还顾语:“诸贤,各欲所至?”
= “各欲所至”:你们欲到何处呢?
 
众多比丘报曰:“我等欲得供养尊者舍利。”
 
舍利弗言:“止!止!诸贤,此则为供养已。
“吾自有沙弥,足得供养我耳!
= 我的后事自有沙弥(勤策,侍者),足够得以供养我的。
“汝等各还所在,思惟道化,善修梵行,尽于苦际。
“如来出世,甚难可遇,时时乃出。
“犹优昙钵华时时乃出,如来亦复如是,亿劫乃出,人身亦复难克,有信成就亦复难得,欲求出家学如来法亦复难得;一切诸行欲使不灭尽,此亦难得。
= “优昙钵华”:Udumbara,译为灵瑞华、瑞应华。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故经中常以喻希有者。
“灭于爱欲,永尽无除,灭尽涅槃。
= 如果灭除爱欲,使其永尽无余的话,就会为灭尽而涅槃(寂灭)。
“今有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 “四法本末”:又作四法印、四忧檀那、四相,即三法印加上「一切行苦」。(一)一切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二)一切行苦(Sabbe Sankhara Dukkha)。(三)一切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四)涅槃寂静(梵Santam Nirvanam)。
四法印 = 于三法印,再加上一切有为法皆苦之苦法印,称为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一切行无常印,()一切行苦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
“云何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涅槃为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是谓,诸贤,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尔时,诸比丘咸共堕泪:“今舍利弗灭度,何速乃尔!”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止!止!诸贤,慎莫愁忧。
“变易之法,欲使不变易者,此事不然。
“须弥山王尚有无常之变,况复芥子之体,舍利弗比丘而免此患乎?
= “须弥山王”:即须弥山(Sumeru),略称弥楼,译为妙高、妙光,耸立在一世界中央之大高山。
(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如来金刚之身,不久亦当取般涅槃,何况我身?
“然汝等各修其法行,得尽苦际。”
 
是时,尊者舍利弗往诣精舍;到已,收摄衣钵,出于竹园,往诣本生住处。
是时,尊者舍利弗渐渐乞食至摩瘦国。
尔时,尊者舍利弗游于摩瘦本生之处,身遇疾病,极为苦痛。
时,唯有均头沙弥供养,目下除去不净,供给清净。
= “均头”:又作均提,即摩诃均头(Mahacunda),译为大瘦短,舍利弗之侍者,七岁即证阿罗汉果。
目下(mù xià) = 目前;现在;在此时[nownowadaystodayat present]
 
是时,释提桓因知舍利弗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不现,来至舍利弗精舍中;至已,头面礼足,复以两手摩舍利弗足,自称姓名,而作是说:“我是天王帝释。”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舍利弗言:“快哉!天帝,受命无穷。”
= 愿你受命无穷。
 
释提桓因报言:“我今欲供养尊者舍利。”
 
时,舍利弗报言:“止!止!天帝,此则为供养已。
“诸天清净,阿须轮、龙、鬼及诸天之众。
= 诸天清净,阿须伦(阿修罗)、龙、鬼,以及诸天之众,皆得清净(不敢麻烦)。
“我今自有沙弥,足堪使令。”
 
时,释提桓因再三白舍利弗言:“我今欲作福业,莫见违愿,今欲供养尊者舍利。”
 
是时,舍利弗默然不对。
 
时,释提桓因躬自除粪,不辞谦苦。
(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通“嫌。嫌疑[suspicion]/通“慊”。满足[satisfy])
 
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以其夜而般涅槃。
是时,此地六变震动,有大音声,雨诸天华,作倡伎乐,诸天侧塞虚空,神妙诸天亦散拘牟头华,或以栴檀杂碎之香而散其上。
侧塞(cè sāi) = 积满充塞貌。
俱物头华/究牟地华/矩母那华/究牟地华/句文罗华/拘物头华 = Kumuda,花茎有刺,色白或赤,叶稍短。慧琳音义卷三谓,拘物头华即赤莲华,呈深朱色,甚具香味,非人间所有。于续高僧传卷二、翻译名义集卷八等,皆译作黄莲华。大日经疏卷十五则谓,俱物头乃青色之莲华。
时,舍利弗已取灭度,诸天皆在空中,悲号啼哭,不能自胜。
虚空之中,欲天、色天、无色天,悉共堕泪,亦如春月细雨和畅。
和畅(hé chàng) = 和顺舒畅[<of a wind> gentle and pleasant]
尔时,亦复如是:“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是时,释提桓因集一切众香,而耶维尊者舍利弗身,种种供养已,而收舍利及衣钵,而付均头沙弥,又告之曰:“此是汝师舍利及衣钵,往奉世尊;到已,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若有所说者,便奉行之。”
荼毗/阇毗/阇鼻/耶维/茶毗 = Jhapeti,意译作焚烧。原为印度葬法之一。即焚烧尸体,以藏遗骨之葬法。佛世前,印度颇为流行,佛陀依此葬法以后,佛教徒普遍引用,迨佛教东传,我国与日本亦甚流行此一葬法。
 
是时,均头报言:“如是,拘翼。”
= “拘翼”:Kosika,即释提桓因。
 
是时,均头沙弥捉衣、持钵及舍利,往至阿难所,白阿难曰:“我师已取灭度,今持舍利、衣钵,用奉上世尊。”
 
时,阿难见已,即堕泪而作是语:“汝亦来共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共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说,我等当奉行之。”
 
均头报言:“如是,尊者。”
 
是时,阿难将均头沙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此均头沙弥来至我所,白我言:‘我师已灭度,今持衣钵来奉上如来。’
“我今日心意烦恼,志性迷惑,莫知东西,闻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怅然伤心!”
(chàng) = 因失意而不痛快[disappointed]
 
世尊告曰:“云何,阿难,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
= “戒身”:Silakkhandha,戒者,防身之恶,身者,蕴聚,即指持戒所得之种种功德聚。
= “云何,阿难,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巴利本作Kinnu Te Ananda Sariputto Silakkhandham Va Adaya Parinibbuto﹒(阿难!难道舍利弗取了你的戒蕴而般涅槃吗?)
 
阿难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阿难,用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乎?”
= “定身”:Samadhikkhanda,定者,使心不乱,即指修习禅定所得之种种功德聚。
= “慧身”:Pannakkhandha,慧者,破妄证真,指修习慧业所得之种种功德聚。
= “解脱身”:Vimuttikkhandha,解脱者,离诸一切系缚,即指心解脱、慧解脱聚。
= “解脱所见身”:Vimuttinnanadarranakkhandha,又作解脱知见身,即自知见证涅槃之智慧。杂阿含卷421128经:「何等为成就五支?谓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成就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报。」
= “云何,阿难而取灭度乎”:巴利本作:「阿难!难道舍利弗…取了你的定蕴而般涅槃吗?取慧蕴而般涅槃吗?取解脱蕴而般涅槃吗?取解脱智见蕴而般涅槃吗?」
 
阿难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说法无厌足,与诸比丘教诫,亦无厌足。
“我今忆此舍利弗深恩过多,是以愁悒耳!”
= “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是以愁悒耳:巴利本作:「大德!然具寿舍利弗是我的教诫者、已度者、教授者、教示者、劝导者、赞励者、庆喜者,说法无倦,摄取同梵行者,故我等忆念具寿舍利弗之法威力、法受用、法摄受。」
(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莫怀愁忧,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
“夫生有死,云何,阿难,过去诸佛尽非灭度乎?
“譬如灯炷,油尽即灭,如从宝藏、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众,尽非般涅槃乎?
= “宝藏:往昔如来名号。参阅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381经。
= “定光”:Dipamkara,又作然灯、灯光,如来名号。参阅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381经。
(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如是辟支佛审谛、高称、远闻、尼嗟优尼般嗟伽罗、优般伽罗,尔许辟支佛尽非灭度乎?
“贤劫之初,大国圣王名曰善悦摩诃提婆,如是转轮圣王今为所在,岂非尽般涅槃乎?”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