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_二法_善知识品第二十
#162、本经叙说当亲近善知识,莫近恶知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亲近善知识,莫习恶行,信于恶业。
= 应当要亲近善知识,不可以学习恶行,不可以去信恶业。
“所以然者?诸比丘,亲近善知识已,信便增益,闻、施、智慧普悉增益。
“若比丘亲近善知识,莫习恶行。
“所以然者?若近恶知识,便无信、戒、闻、施、智慧。
“是故,诸比丘,当亲近善知识,莫近恶知识。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3、本经叙说提婆达兜之五百弟子,闻佛说莫近恶知识偈,便至佛前顶礼悔过,终证阿罗汉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罗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增一阿含经卷第九《惭愧品第十八》:“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提婆达兜将五百比丘去如来不远而经过。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世尊遥见提婆达兜自将门徒,便说此偈:
“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
= 不可以亲近恶知识,也不可以从事于愚痴之事;应当亲近于善知识,亲近人中的最胜的人。
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冥中。”
是时,提婆达兜五百弟子闻世尊说此偈已,便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斯须退坐,向世尊悔过:“我等愚惑,无所识知,唯愿世尊受我等忏悔!”
须(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等待[await]/片刻[moment]。)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尔时,世尊受彼五百比丘忏悔,便与说法,令得信根。
尔时,五百比丘在闲静之处思惟深法。
所以然者?族姓子出家学道,以信坚固,修无上梵行。
= “族姓子”:Kula-putta,又作族姓男,译为善男子,指信仰三宝之男子。
尔时,彼五百比丘便成阿罗汉:生死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更不复受胎有,如实知之。
尔时,五百人成阿罗汉。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4、本经叙说佛因昙摩留支观前身为大鱼,为诸比丘断狐疑,而述说于往昔定光如来时之本生故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围绕说法。
= “无央数”:又作阿僧祇(梵Asamkhyeya),印度之最大数目名。为十之五十九乘幂次。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是时,昙摩留支在静室中,独自思惟,入禅三昧,观见前身在大海中作鱼,身长七百由旬。
= “昙摩留支”:Dhammaruci,译为法乐,佛弟子,好游远国,教授人民。参阅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4经。
即从静室起,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便往至大海中故死尸上而经行。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尔时,昙摩留支便说此偈:
“生死无数劫,流转不可计,各各求所安,数数受苦恼。
设复见身已,意欲造舍宅,一切支节坏,形体不得全。
心已离诸行,爱著永无余,更不受此形,长乐涅槃中。”
尔时,尊者昙摩留支说此偈已,即从彼没,来至舍卫祇洹精舍,往至世尊所。
尔时,世尊见昙摩留支来,作是告曰:“善哉!昙摩留支,久来此间。”
= “久来此间”:这么久才来到这里。
昙摩留支白世尊曰:“如是,世尊,久来此间。”
尔时,上坐及诸比丘各生斯念:“此昙摩留支恒在世尊左右,然今世尊告曰:‘善哉!昙摩留支,久来此间。’”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中所念,欲断狐疑故,便告诸比丘:“非为昙摩留支久来此间,故我言此义。
“所以然者?昔者过去无数劫时,有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出现于世,治在钵摩大国,与大比丘众十四万八千人俱。
= “定光如来”:Dipamkara
Tathagata,又作锭光佛、普光佛、然灯佛、灯光佛,过去世出现之佛,曾为释迦佛授记,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尔时,四部之众不可称计,国王、臣吏、人民之类,皆来供养给其所须。
吏(lì) =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official;mandarin]。
“尔时,有梵志名耶若达,在雪山侧住,看诸秘谶,天文、地理靡不贯博,书疏文字亦悉了知,讽诵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亦复了知,事诸火神、日月、星宿,教五百弟子宿夜不倦。
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演若达多 = 梵Yajnadatta,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谶(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耶若达梵志有弟子名曰云雷,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发绀青色。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云雷梵志聪明博见,靡事不通,恒为耶若达所见爱敬,不去须臾。
= “不去须臾”:须臾之间也不离开其身边。
“是时,婆罗门所行咒术,尽皆备举。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飞,飞起;飘动[fly]/升起;耸起[lift]/全[entire;whole]/抚养;生育[nourish;give birth to]/放;发[put;break out]。)
“尔时,云雷梵志便作是念:‘我今所应学者悉皆备已。’
“然复自念:‘书籍所载,诸有学梵志行术过者,当报师恩。
过(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
“‘又我今日所应学者皆复知之,我今宜可报于师恩。
“‘然复贫匮,空无所有可用供养师者;宜当往诣国界求所须者。’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尔时,云雷梵志便往至师所,而白师曰:‘梵志所学技术之法,今悉知已。
“‘然复书籍所载,诸有学术过者,当报师恩。
“‘然复贫乏,无有金银珍宝可用供养者,今欲诣国界求索财物,用供养师。’
“尔时,耶若达婆罗门便作是念:‘此云雷梵志我之所爱,不去心首。
“‘设吾死者,尚不能别离,何况今日欲舍吾去!
“‘我今当作何方宜使留得住耶?’
“是时,耶若达梵志即告云雷曰:‘汝梵志,今故有婆罗门所应学者,卿尚不知。’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是时,云雷梵志便前白师:‘唯愿见教,何者未诵?’
“是时,耶若达梵志便思惟造五百言诵,告云雷曰:‘今有此书名五百言诵,汝可受之。’
“云雷白言:‘愿师见授,欲得讽诵!’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比丘当知:尔时,耶若达便授弟子此五百言诵。
“未经几日,悉皆流利。
“是时,耶若达婆罗门告五百弟子曰:‘此云雷梵志技术悉备,无事不通。
“‘即以立名,名曰超术。
“‘此超术梵志极为高才,天文、地理靡不观博,书疏文字亦悉了知。’
“尔时,超术梵志复经数日,复白师曰:‘梵志所学技术之法,今悉知已。
“‘然复书籍所载,诸有学术过者,当报师恩。
“‘加复贫乏,无有金银珍宝可用供养师者,今欲诣国界求索财物,用供养师,唯愿听许!’
“尔时,耶若达梵志告曰:‘汝知是时。’
“超术梵志前礼师足,便退而去。
“尔时,钵摩大国去城不远,有众梵志普集一处,欲共大祠,亦欲讲论。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时,有八万四千梵志共集。
“第一上座亦复讽诵外道书疏,莫不练知;天文、地理、星宿变怪,皆悉了知。
“各欲散时,便以五百两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牛千头,用奉上师,与第一上座。
枚(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尔时,超术梵志闻:去钵摩大国不远,有诸梵志八万四千集在一处,其有试术过者,便与五百两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杖、大牛千头。
= “其有试术过者”:其中经过考试而知道为技术超过大众的人。
“是时,超术梵志自念:‘我今何故家家乞求?不如诣彼大众共捔技术。’
捔(jué) = 古同“角”,竞力,斗。
“是时,超术梵志便往至大众所。
“尔时,众多梵志遥见超术梵志,各各高声唤曰:‘善哉!祠主,今获大利,乃使梵天躬自下降。’
唤(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时,八万四千诸梵志等各起共迎,异口同音而作是语:‘善来!大梵神天。’
“时,超术梵志便生此念:‘此诸梵志谓呼吾是梵天,然复吾亦非梵天。’
“是时,超术梵志语诸婆罗门曰:‘止!止!诸贤,勿呼吾是梵天也,汝等岂不闻乎?雪山北有大梵志众师,名耶若达,天文、地理靡不贯练。’
“诸梵志曰:‘吾等闻之,但不见耳!’
“超术梵志曰:‘我是其弟子,名曰超术。’
“是时,超术梵志便向彼众第一上座而告之曰:‘设知技术者,向吾说之。’
“尔时,彼众第一上座即向超术梵志诵三藏技术,无有漏失。
= “三藏”:Ti-pitaka,谓经、律、论各各包藏文义,故称三藏,为佛教圣典之总称。
“时,超术婆罗门复语彼上座曰:‘一句五百言,今可说之。’
“是时,彼上座曰:‘我不解此义,何等是一句五百言者?’
“时,超术梵志告曰:‘诸贤,默然听说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比丘当知:尔时,超术梵志便诵三藏之术,及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
= “比丘当知”:佛陀讲到这里,又叫一声诸比丘们!你们应当要知道!
“尔时,八万四千梵志叹未曾有:‘甚奇!甚特!我等初不闻一句五百言大人之相,今尊者宜在上头第一上座。’
= “今尊者宜在上头第一上座”:现在尊者您,应宜坐在上头的第一上座了。
“尔时,超术梵志移彼上座已,便在第一上头坐。
“尔时,彼众上座极怀瞋恚,发此誓愿:‘今此人移我坐处,自补其处。
“‘我今所诵经籍,持戒苦行,设当有福者,尽持用作誓:此人所生之处,所欲作事,我恒当坏败其功。’
“是时,彼施之主即出五百两金及金杖一枚、金澡罐一枚、牛千头、好女一人,持用与上座使咒愿。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尔时,上座告主人曰:‘我今受此五百两金及金杖、金澡罐,当用供养师。
“‘此女人及牛千头,还施主人。
“‘所以然者?吾不习欲,亦不积财。’
“是时,超术梵志受此金杖、澡罐已,便往诣钵摩大国。
“其王名曰光明。
“时,彼国王请定光如来及比丘众衣食供养。
“时,彼国王告令城内:‘其有人民有香华,尽不得卖,若有卖者当重罚之,吾自出买,不须转卖。’
“复敕人民:‘扫洒令净,勿使有土沙秽恶;悬缯幡盖,香汁涂地,作倡妓乐,不可称计。’
洒(sǎ) = 把水散布在地上[splash;ched;sprinkle]。(xǐ = 古同“洗”,洗涤。)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旛/幡(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尔时,彼梵志见已,便问行道人曰:‘今是何日?扫洒道路,除治不净,悬缯幡盖,不可称计,将非国主太子有所娉娶?’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供养;奉养[provide for]。)
娉(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娶[marry]。)
“彼行道人报曰:‘梵志不知耶?钵摩大国王今请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衣食供养,故平治道路,悬缯幡盖耳!’
“然梵志秘记亦有此语:‘如来出世,甚难得遇,时时乃出,实不可见,犹如优昙钵华,时时乃出;此亦如是,如来出现于世,甚不可值。’
“又梵志书亦有此语:‘有二人出世甚难得值;云何二人?如来及转轮圣王;此二人出现甚难得值。’
“尔时,彼复作是念:‘我今何急速报师恩?今且以此五百两金奉上定光如来。’
“复作是念:‘书记所载,如来不受金银珍宝;我可持此五百两金,用买香华,散如来上。’
“是时,梵志即入城内求买香华。
“尔时,城中行人报曰:‘梵志不知耶?国王有教令,其有香华卖者当重罚之。’
“时,彼超术梵志便作是念:‘是我薄祐,求华不获,将知如何?’
“便还出城,在门外立。
“尔时,有婆罗门女名曰善味,持水瓶行取水,手执五枚华。
“梵志见已,语彼女人曰:‘大妹,我今须华,愿妹见卖与我。’
“梵志女曰:‘我何时是汝妹?为识我父母不?’
“时,超术梵志复生此念:‘此女人性行宽博,意在戏笑。’
“即复语言:‘贤女,我当与价,是非见惠此华。’
= 贤女!我当会算钱给你,并不是要你赠送此华的。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梵志女曰:‘岂不闻大王有严教,不得卖华乎?’
“梵志曰:‘贤女,此事无苦,王不奈汝何!我今急须此五枚华,我得此华,汝得贵价。’
奈(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梵志女曰:‘汝急须华,欲作何等?’
“梵志报曰:‘我今见有良地,欲种此华。’
“梵志女曰:‘此华已离其根,终不可生;云何方言我欲种之?’
“梵志报曰:‘如我今日所见良田,种死灰尚生,何况此华!’
“梵志女曰:‘何者是良田,种死灰乃生乎?’
“梵志报曰:‘贤女,有定光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梵志女曰:‘定光如来为何等类?’
“梵志即报彼女曰:‘定光如来者,有如是之德,有如是之戒,成诸功德。’
“梵志女曰:‘设有功德者,欲求何等福?’
“梵志报曰:‘愿我后生当如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禁戒、功德亦当如是。’
“梵志女曰:‘设汝许我世世作夫妇,我便与汝华。’
“梵志曰:‘我今所行,意不著欲。’
“梵志女曰:‘如我今身不求为汝作妻,使我将来世与汝作妻。’
“超术梵志曰:‘菩萨所行,无有爱惜,设与我作妻者,必坏我心。’
“梵志女曰:‘我终不坏汝施意,正使持我身施与人者,终不坏施心。’
= 我终归不会坏损您的布施的意愿,就是将我的身体布施给与他人的话,终归也不会坏害您的布施之心愿的。
“是时,便持五百金钱,用买五枚华,与彼女人,共作誓愿,各自别去。
“是时,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时到著衣持钵,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入钵摩大国。
“时,超术梵志遥见定光如来颜貌端正,见莫不欢,诸根寂静,行不错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犹如澄水无有秽浊,光明彻照,无所罣碍,亦如宝山,出诸山上;见已,便发欢喜心,于如来所持此五茎华,至定光如来所;到已,在一面住。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罣(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时,超术梵志白定光佛言:‘愿见采受!设世尊今不授决者,便当于此处断其命根,不愿此生。’
采(cǎi) = 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pick]。(引申为采集;搜集[collect;gather]。)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尔时,世尊告曰:‘梵志,不可以此五茎华授无上等正觉。’
= 梵志!不可以用此五茎华,就欲人家授与无上等正觉的。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梵志白言:‘愿世尊与我说菩萨所行法!’
“定光佛告曰:‘菩萨所行,无所爱惜!’
“尔时,梵志便说偈言:
“‘不敢以父母,持施与外人,诸佛真人长,亦复不敢施。
= 不敢将父母,持来布施给他人;诸佛乃为真人之长,也是不敢用来布施的。
日月周行世,此二不可施,余者尽可施,意决无有难。’
= 日月周行于世间,此二物也不可以拿来布施与人;其余的都尽可以布施给与人,心意已决,并没有困难之事。
“尔时,定光佛复以此偈报梵志曰:
“‘如汝所说施,亦不如来言;当忍亿劫苦,施头身耳目。
妻子国财宝,车马仆从人;设能堪与者,今当授汝决。’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判决[judge]。)
“尔时,摩纳复说此偈:
= “摩纳”:Manava,又作摩纳婆,译为少年、年少净行,即净行青年之义。
“‘大山炽如火,亿劫堪顶戴,不能坏道意,唯愿时授决。’
“尔时,定光如来默然不语。
“时,彼梵志手执五茎华,右膝著地,散定光如来,并作是说:‘持是福祐,使将来世当如定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而无有异!’
“即自散发在于淤泥:‘若如来授我决者,便当以足蹈我发上过。’
淤(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比丘当知:尔时,定光如来观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将来世当作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
“时,超术梵志有同学,名昙摩留支,在如来边,见定光佛授超术梵志决,又足蹈发上;见已,便作是说:‘此秃头沙门何忍,乃举足蹈此清净梵志发上?此非人行!’”
= 这位秃头的沙门(指定光佛)为甚么这样的残忍,为甚么举起其脚蹈这位清净的梵志的头发上而过去呢?这并不是人行之道(非人道)!
秃(tū) = 头顶无发[bald;hairless]。(詈词。指僧侣[monk]。)
佛告诸比丘:“尔时耶若达梵志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耶若达者,今白净王是。
= “白净王”:Suddhodana,即净饭王,佛陀之生父。
“尔时八万四千梵志上座者,今提婆达兜身是也。
“时超术梵志者,即我身是也。
“是时梵志女卖华者,今瞿夷是也。
= “瞿夷”:Gopika,世尊在俗时代之太子妃。
“尔时祠主者,今执杖梵志是也。
= “执杖”:Dandapani,人名。
“尔时昙摩留支,口所造行,吐不善响,今昙摩留支是也。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然复昙摩留支无数劫中恒作畜生,最后受身在大海作鱼,身长七百由旬。
“从彼命终,来生此间,与善知识从事,恒亲近善知识,习诸善法,根门通利。
“以此因缘故,我言:‘久来此间。’
“昙摩留支亦复自陈:‘如是,世尊,久来此间。’
“是故,诸比丘,常当修习身、口、意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5、本经叙说有人若得利养,不起染着,不得利养,不起乱想,犹如师子食啖小畜;有人若得利养,起染着心,不得利养,恒生想念,犹如羊食粪屎而自贡高。比丘受四事供养当不起想着,不得亦不起诸念。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人似师子者,有似羊者;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似师子者?于是,比丘,或有人得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彼得已,便自食啖,不起染著之心,亦无有欲意,不起诸想,都无此念,自知出要之法;设使不得利养,不起乱念,无增减心。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犹师子王食啖小畜,尔时,彼兽王亦不作是念:‘此者好,此者不好。’
畜(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不起染著之心,亦无欲意,不起诸想。
“此人亦复如是,若得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彼得已,便自食啖,不起想著之意;设使不得,亦无诸念。
“犹如有人受人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得已,便自食啖,起染著之心,生爱欲意,不知出要之道;设使不得,恒生此想念。
“彼人得供养已,向诸比丘而自贡高,毁蔑他人:‘我所能得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此诸比丘不能得之。’
蔑(miè) = 从苜,从戍。“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眼睛红肿看不清[<be red
and swolle in eye> can not see clearly]。(轻视;轻侮。亦作“懱”[disdain;despise]。)
“犹如大群羊中有一羊,出群已,诣大粪聚;此羊饱食屎已,还至羊群中,便自贡高:‘我能得好食,此诸羊不能得食。’
“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得利养衣被、床卧具、病瘦医药,起诸乱想,生染著心,便向诸比丘而自贡高:‘我能得供养,此诸比丘不能得供养。’
“是故,诸比丘,当学如师子王,莫如羊也。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6、本经叙说若知反复,则近如来;不知反复,远离如来;比丘当学反复。参阅增支部Bhumi,地。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知反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
= “若有众生知反复者…何况大恩”:巴利本作Sappuriso Ca Kho Bhikkhave Katannu Hoti Katavedi﹒Sabbhi H' Etam Bhikkhave Upannatam Yadidam Katannuta Katavedita﹒Kevala Esa Bhikkhave Sappurisabhumi Yadidam Katannuta
Katavedita Ti,比丘们!善士是知恩、感恩。比丘们!确实,此善人被认为即是能知恩及感恩者。比丘们!这纯善士地,即是知恩及感恩。
复(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设使离此间千由旬、百千由旬,故不为远,犹近我不异。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我恒叹誉知返复者。
“诸有众生不知反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
= 巴利本作Asappuriso
Bhikkhave Akatannu Hoti Akatavedi﹒Asabbhi H' Etam
Bhikkhave Upannatam Yadidam Akatannuta Akatavedita﹒Kevala
Esa Bhikkhave Asappurisabhumi Yadidam Akatannuta Akatavedita,比丘们!不善士是不知恩、不感恩。比丘们!确实,此卑劣的被认为不知恩及不感恩者。比丘们!这纯不善士地,即是不知恩及不感恩。
“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著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所以然者?我恒不说无反复者。
“是故,诸比丘,当念反复,莫学无反复。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7、本经叙说当念精进,勿有懈怠;佛以精进故,超弥勒前成佛。参阅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
“若能不懈惰而精进者,此者最妙,于诸善法便有增益。
“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
“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
= “多萨阿竭”:Tathagata,译为如来,佛十号之一。
= “阿罗呵”:Arahant,译为应供,佛十号之一。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正等觉,佛十号之一。
“以此方便,当知懈惰为苦,作诸恶行,于事有损。
“若能精进勇猛心强,诸善功德便有增益。
“是故,诸比丘,当念精进,勿有懈怠。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8、本经叙说阿练比丘当修行止、观二法,若然,则能证果;诸菩萨亦由止、观而成佛。比丘当学此二法。参阅增支部Vijjabhagiya,明分。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阿练比丘当修行二法。
= “阿练比丘”:Arannaka-bhikkhu,又作阿兰若比丘,即住于闲静处、远离处之比丘。住于阿兰若处,为头陀行之一。
“云何二法?所谓止与观也。
= “阿练比丘当修行二法…所谓止与观也”:巴利本作Dve' Me Bhikkhave Dhamma Vijjabhagiya﹒Katame Dve?Samatho Ca Vipassana Ca﹒Samatho Ca Bhikkhave Bhavito Kam Attham Anubhoti?Yo Rago So Pahiyati﹒Vipassana
Bhikkhave Bhavita Kam Attham Anubhoti?Panna Bhaviyati﹒Panna Bhavita Kam Attham Anubhoti?Ya
Avijja Sa Pahiyati…Ragaviraga Cetovimutti Avijjaviraga
Pannavimutti Ti,比丘们!此等之二是顺明分法。云何二法?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比丘们!修奢摩他成就何义?修心。修心成就何义?断所有之贪。比丘们!修毗钵舍那成就何义?修慧。修慧成就何义?断所有之无明。…如是离贪得心解脱,离无明得慧解脱。
“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成就,不失威仪,不犯禁行,作诸功德。
“若复阿练比丘得观已,便观此苦,如实知之;观苦集,观苦尽,观苦出要,如实知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彼如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过去诸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此二法而得成就。
“所以然者?犹如菩萨坐树王下时,先思惟此法止与观也。
“若菩萨摩诃萨得止已,便能降伏魔怨;若复菩萨得观已,寻成三达智,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三达智 = 又作三明(Tisso Vijja),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即除尽愚暗,于三种智证明通达无碍。参阅长阿含第21经阿摩昼经。
|
|
宿命智证明
|
Pubbe-nivasanussati-nana-vijja,为宿住随念智作证明之略称,又作宿命明,即能忆宿命无数劫事。
|
生死智证明
|
Cutupapata-nana-vijja,又作天眼明,即能尽见众生死此生彼。
|
漏尽智证明
|
Asavanam Khaye Nana-vijja,又作漏尽明,即断一切烦恼证涅槃。
|
“是故,诸比丘,阿练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二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69、本经叙说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恒当恭敬,发欢喜心;常当精进,莫有懈慢;悉当解了诸法之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恒当恭敬,发欢喜心。
“若复阿练比丘在闲静处,无有恭敬,不发欢喜心;正使在大众中,为人所论不知阿练之法,云:‘此阿练比丘无恭敬心,不发欢喜!’
= “无有恭敬,不发欢喜心”:但是并没有恭敬于法,对于法,不发起欢喜之心的话。
“复次,比丘,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常当精进,莫有懈慢,悉当解了诸法之要。
“若复阿练比丘在闲静之处,有懈慢心,作诸恶行;彼在众中,为人所论:‘此阿练比丘懈怠,无有精进。’
“是故,比丘,阿练比丘在闲静处,不在众中,常当下意发欢喜心,莫有懈慢,无有恭敬,念行精进,意不移转,于诸善法,悉当具足。
= “莫有懈慢,无有恭敬”:不可有懈慢,不可没有恭敬于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0、本经叙说无信之人为说信法,悭贪之人为说施法,此二事甚难;有信之人为说信法,不悭贪人为说施法,此二事甚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人不能善说法语。
“云何为二人?无信之人与说信法,此事甚难;悭贪之人为说施法,此亦甚难。
悭(qiān) = 吝啬[stingy]。
“若复,比丘,无信之人与说信法,便兴瞋恚,起伤害心。
“犹如狗恶,加复伤鼻,倍更瞋恚。
= 有如狗本为恶,加之,又伤其鼻,就会加倍而更为瞋恚。
恶(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wù = 讨厌;憎恶[loathe;hate]/wū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what]/表示惊讶。)
“诸比丘,此亦如是,无信之人与说信法,便起瞋恚,生伤害心。
“若复,比丘,悭贪之人与说施法,便生瞋恚,起伤害心。
“犹如痈疮未熟,复加刀割,痛不可忍。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此亦如是,悭贪之人与说施法,倍复瞋恚,起伤害心。
“是谓,比丘,此二人难为说法。
“复次,比丘,有二人易为说法。
“云何为二?有信之人与说信法,不悭贪人与说施法。
“若,比丘,有信之人与说信法,便得欢喜,意不变悔。
“犹如有病之人,与说除病之药,便得平复。
“此亦如是,有信之人与说信法,便得欢喜,心不改变。
“若复无贪之人与说施法,即得欢喜,无有悔心。
“犹如有男女端正,自喜沐浴手面;复有人来,持好华奉上,倍有颜色;复以好衣服饰奉上其人,彼人得已,益怀欢喜。
= 犹如有端正的男女,自己喜欢于沐浴手与面,又有人来,执持好华奉上给他的话,他就会倍加有颜色;又用好衣服饰奉上其人的话,此人得到之后,就会益加怀抱欢喜那样。
“此亦如是,无悭贪之人与说施法,便得欢喜,无有悔心。
“是谓,比丘,此二人易为说法。
“是故,诸比丘,当学有信,亦当学布施,莫有悭贪。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1、本经叙说供养父母及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故当常念孝顺供养父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
“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
= “一生补处”:梵Eka-jati-pratibaddha,即一生所系之义,此一生之后补佛处。例如兜率天内院之弥勒菩萨,将继释迦佛之后补佛处,为一生补处菩萨。
“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2、本经叙说父母恩重难报,若有人左肩父、右肩母,经历千万岁,四事供养,乃至于肩上放屎溺,犹报恩不尽,故当供养孝顺父母,不失时节。增支部Duppatikara,难报[恩];参阅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阿遬达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
= 教二人作善(向二种人作善事),怎样也不可能得以报答其恩情的。
教(jiào) = 教育,指导[teach;instruct;give
guidance]。(叫;让[call;let]。)
“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
“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
蓐(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溺(nì) = 没入水中[drown]。(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
“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 “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巴利本作Yo
Ca Kho Bhikkhave Matapitaro Assaddhe Saddh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Dussile Sil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Macchari
Cag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Dupanne Panna-sampadaya
Samadapeti Niveseti Patitthapeti Ettavata Kho Bhikkhave Matapitunnam Katan Ca
Hoti Patikatan Ca Atikatan Ca Ti,比丘们!凡是父母不信,为了[使父母]具足信,劝导之,令入[信],令住[信];[父母]悭吝,为了[使父母]具足施舍,劝导之,令入[施舍],令住[施舍];[父母]恶慧,劝导之,令入[正慧],令住[正慧]。比丘们![作到]此程度,已对父母尽了赡养。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3、本经叙说朱利槃特因不持戒,为兄诃责并予驱逐,佛教使执扫㨹而诵之,遂悟除垢义,证阿罗汉果。参阅小部本生经Cullakasetthi-jataka,周罗财官本生。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
= “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还作白衣”: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31作:「(槃特)复观愚路(朱利槃特),为因劝赞方能受化?为因呵责堪化度耶?观由呵责方能受化,遂乃手扼其项推令出房,责曰:『汝是至愚、极愚、至钝、极钝,汝于佛教欲何所为?』」
周利槃陀伽/周稚般他伽/注荼半托迦/昆努钵陀那/咒利般陀伽/朱利槃特/知利满台/周罗般陀/般陀/半托伽/周利槃特 =
Cullapanthaka/Culapanthaka,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梵Mahapanthaka)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遂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是时,朱利槃特闻此语已,便诣祇洹精舍门外立而堕泪。
尔时,世尊以天眼清净,观是朱利槃特比丘在门外立,而悲泣不能自胜。
时,世尊从静室起,如似经行至祇洹精舍门外,告朱利槃特曰:“比丘,何故在此悲泣?”
朱利槃特报曰:“世尊,兄见驱逐:‘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不须住此。’
“是故悲泣耳!”
世尊告曰:“比丘,勿怀畏怖,我成无上等正觉,不由卿兄槃特得道。”
= 佛陀是我,能使你证道的是我,不是你的哥哥的。
尔时,世尊手执朱利槃特诣静室教,使就坐。
世尊复教使执扫篲:“汝诵此字,为字何等?”
篲(huì) = 同“彗”。扫帚。
是时,朱利槃特诵得扫,复忘篲;若诵得篲,复忘扫。
尔时,尊者朱利槃特诵此扫篲乃经数日。
然此扫篲复名除垢,朱利槃特复作是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除者清净也。”
复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悔我?我今当思惟此义。”
以思惟此义,复作是念:“今我身上亦有尘垢,我自作喻,何者是除?何者是垢?”
彼复作是念:“缚结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篲,扫此结缚。”
尔时,尊者朱利槃特思惟五盛阴成者、败者,所谓此色、色集、色灭,是谓痛、想、行、识成者、败者。
= “五盛阴”:Panc'
Upadanakkhandha,又作五受阴、五取蕴。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蕴取着,生贪欲、瞋恚、愚痴等种种烦恼,名为五取蕴。参阅杂阿含卷四第101经。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尔时,思惟此五盛阴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有,如实知之。
尊者朱利槃特便成阿罗汉,已成阿罗汉,即从座起,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扫篲。”
世尊告曰:“比丘,云何解之?”
朱利槃特报曰:“除者谓之慧,垢者谓之结。”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如汝所言,除者是慧,垢者是结。”
尔时,尊者朱利槃特向世尊而说此偈:
“今诵此已足,如尊之所说,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世尊告曰:“比丘,如汝所言,以智慧,非由其余。”
尔时,尊者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174、本经叙说怨憎共会与恩爱别离,世人所捐弃;怨憎别离与恩爱共会,世人所喜悦;此皆由爱生成,故当学除爱,并使令不生。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不可敬待,亦不足爱著,世人所捐弃。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云何为二法?怨憎共会,此不可敬待,亦不足爱著,世人所捐弃;恩爱别离,不可敬待,亦不足爱著,世人所捐弃。
非爱会苦/怨憎恶苦/不相哀相逢会苦/怨憎会苦 = Appiya-sampayoga-dukkha,八苦之一,五苦之一。谓众生不由自主,不得不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恼。
恩爱别苦/哀相别离苦/爱别离苦 = Piya-vippayoga-dukkha,谓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为八苦之一。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不喜,不可敬待。
“比丘,复有二法,世人所不弃。
“云何为二法?怨憎别离,世人之所喜;恩爱集一处,甚可爱敬,世人之所喜。
“是谓,比丘,有此二法,世人所喜。
“我今说此怨憎共会、恩爱别离;复说怨憎别离、恩爱共会,有何义?有何缘?”
比丘报曰:“世尊诸法之王,唯愿世尊与我等说,诸比丘闻已,当共奉行!”
世尊告曰:“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说之。
“诸比丘,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