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_二法_惭愧品第十八
#141、本经叙说惭、愧二妙法,能拥护世间,使伦常有别、六畜互异;故当习有惭、有愧。增支部Sukka
Dhamma,白法、小部如是语经Sukka Dhamma,白法、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杂阿含卷三十六第98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
拥(yōng) = 抱[hug]。(护卫[guard]/通“壅”。阻塞[block]/拥戴[support]。)
“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
有惭有愧/惭愧 = 惭(Hiri)与愧(Ottappa)之并称。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为‘无惭无愧’之对称。相对于惭、愧者,不敬诸功德与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恶而感到羞耻等,此种皆称无惭(Ahirika)。又无怖罪之心,或于自造之罪对他人不以为耻,则称无愧(Anottappa)。惭与愧二者能使一切诸行光洁,故称之为二种白法。
“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畜(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
“是故,诸比丘,当习有惭、有愧。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2、本经叙说世有得财物,恒守藏之与欢喜布施二种人;第一种人,所得之物悉不与他人,却与五家共有;第二种人,能造诸功德,种天上福;故当学第二种人,得而广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二人,无有厌足而取命终。
“云何为二人?所谓得财物恒藏举之,复有得物而喜与人。
“是谓二人无有厌足而取命终。”
尔时,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略说之义。
“云何得物藏举?云何得物与人?唯愿世尊广演其义!”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对曰:“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是,有族姓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或习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己。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
营己(yíng jǐ) = 谋求自己的利益;为自己打算。
“彼作是功力而获财物,彼人不能食啖,亦不与妻子,亦不与奴婢亲亲之属,皆悉不与。
“彼所得财物,或王劫夺,或复被贼,或火烧水漂,分散异处,不获其利,即于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
“是谓,比丘,得财藏举者也。
“彼云何得财分布?有族姓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己。
“彼作是功力而获财物,彼人惠施众生,给与父母、奴婢、妻子,亦复广及沙门、婆罗门,造诸功德,种天上之福。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是谓,比丘,得而惠施。
“是谓,比丘,二人无厌足。
“如前一人得财物而举者,当念舍离;第二人得而广布,当学此业。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3、本经叙说假若如来弟子贪着利养,则不行于法,不分别法,毁世尊教,不得至涅槃道;恭敬于法,不贪财物,能得称誉,名闻四远;故当法施,勿习财(食)施。舍利弗复广释其义。中部Dhammadayada-sutta,法嗣经、中阿含第八十八经求法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法施,勿习食施。
= “食施”:财施。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报之祐,使我弟子恭敬于法,不贪利养。
“设贪利养者,则有大过于如来所。
大过(dà guò) = 大的过失[serious
mistake]。/学校或机关对犯错者的一种惩戒处分。
“何以故?谓众生类不分别法,毁世尊教;已毁世尊教,后不复得至涅槃道,我便有耻。
“所以然者?谓如来弟子贪著利养,不行于法,不分别法,毁世尊教,不顺正法;已毁世尊教,复不至涅槃道。
“汝今,比丘,当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称誉,名闻四远,恭敬于法,不贪财物,此则无有羞耻。
“所以然者?如来弟子以好法施,不贪思欲之施。
= “思欲之施”:财施。
“是谓,比丘,当念法施,勿学财施。
“汝等比丘,吾说此义为因,何义而说此缘乎?”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事事分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有一人请吾供养,然吾尔时有遗余法而可除弃。
= 从前有一位施主曾经请我而供养我,然而我在那个时候有遗余法,而可除弃这些食物。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有二比丘从远方来,形体困笃,颜色变易。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尔时,我便语彼比丘,作是语:‘有遗余法而可除弃,随时须者,便可取之而自营己。’
“时,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遗余法而可除弃,随时须者,便可取之。
“‘设复我等不取食者,便当以此食舍于净地,若著水中。
“‘然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虚乏,加得气力。’
“尔时,彼比丘复作是学:‘佛亦作是说:“当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无过财施,然复法施于中最尊。”
“‘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犹得自济,不须受彼信施之福。’
“尔时,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体困笃,不自顾命。
“彼时,第二比丘复作是念:‘世尊亦有遗余之法而可除者,设我等不取食者,便当困笃;今以此食用充虚乏,加得气力,昼夜安宁。’
“尔时,彼比丘便取食之,昼夜安隐,气力充足。”
佛告诸比丘:“彼比丘虽复取彼供养,除去虚乏,气力充足,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贵,甚可尊重。
“彼比丘长夜名称远闻,于律知足,易充易满。
“诸比丘当学法施,勿学思欲之施。
“我前所说者,由此因缘。”
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从座起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复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说其要,竟不广普,便从座起,入寂静室。
“今此众中,谁能堪任于此略义而广普演其义者也?”
是时,众多比丘复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世尊所誉,我当尽共诣彼舍利弗所。”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是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礼拜,在一面坐。
在一面坐已,是时,众多比丘所可从世尊闻事,尽向舍利弗说之。
是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云何世尊弟子贪著利养,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贪修行法,不贪利养?”
尔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从远来,请问其义,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与我等广演其义。”
舍利弗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尔时,众多比丘对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学寂静念安,声闻弟子不如是学;
= “声闻”:Savaka,指闻佛说四谛法之声教而悟道者。
“世尊吐教所应灭法,而诸比丘亦不灭之;
“于中懈怠,起诸乱想,所应为者而不肯行,所不应为者便修行之。
吐(tǔ) = 东西从口腔中涌出[spit]。(出[give]/口说,陈说[tell]。)
“尔时,诸贤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
“云何为三?世尊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诸贤当知:中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
“云何为三?世尊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中比丘便有羞耻。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中比丘便有羞耻。
“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中比丘便有羞耻。
“诸贤当知:年少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
“云何为三?世尊弟子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年少比丘便有羞耻。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耻。
“于中复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年少比丘便有羞耻。
“是谓,诸贤,贪著于财,不著于法。”
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贪著于法,不著于财?”
舍利弗曰:“于是,比丘,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学如来乐寂静之处;
“世尊所说当灭此法,诸比丘便灭此法;
“不懈怠,意亦不乱,所应行者便修行之,所不应行者便不行之。
“诸贤当知: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
“云何为三?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乐寂静之处,长老比丘便有名称。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长老比丘便有名称。
“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长老比丘便有名称。
“诸贤当知:中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
“云何为三?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乐寂静之处,中比丘便有名称。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称。
“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中比丘便得名称。
“诸贤当知:年少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
“云何为三?于是,比丘,世尊乐寂静之处,年少比丘亦乐寂静之处,年少比丘便有名称。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称。
“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称。
“诸贤当知:贪之为病,甚大灾患,瞋恚亦然。
“贪淫、瞋恚灭者,便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悭嫉为病,亦复极重,烦恼烧煮,憍慢亦深。
“幻伪不真,无惭、无愧,不能舍离,淫欲败正。
幻伪(huàn wěi) = 虚假,不诚实。
“慢、增上慢亦复不舍。
= “慢”:Mana,我慢,俱生我执。杂阿含卷二第47经:「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 “增上慢”:Adhimana,未得证悟者而谓已得证悟之慢心。
“此二慢灭,便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诸贤当知:所谓贤圣八品道是,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定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是谓,诸贤,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尔时,众多比丘闻尊者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144、本经叙说佛令大迦叶受梵志妇供养,使其得度,佛并为其夫婿说沙门法,俾使证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在一街巷。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尔时,彼巷有一梵志妇,欲饭食婆罗门,即出门,遥见世尊,便往至世尊所,问世尊曰:“颇见婆罗门不?”
= “梵志”:Paribbajaka,立志求生梵天之人。梵为清净之意。
尔时,尊者大迦叶先在其巷。
= “大迦叶”:Maha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译为大饮光。佛陀于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后,召令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为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苾刍是。」
世尊便举手指示曰:“此是婆罗门。”
是时,梵志妇熟视如来面,默然不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漏尽阿罗汉,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以舍结使聚,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以断吾我慢,是谓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三佛之所说,至诚自归彼,最尊无有上!”
= “三佛”:Sambuddha,为三佛陀之简称,译为正觉者、等觉者。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曰:“汝可往为此梵志妇,便现身,得免宿罪。”
是时,迦叶从佛受教,往至梵志妇舍已,就座而坐。
是时,彼婆罗门妇便供办肴膳,种种饮食,以奉迦叶。
肴(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是时,迦叶即受食饮,欲度人故,而为彼人说此达嚫:
= “达嚫”:Dakkhina,布施之意,有财施、法施二义。前者指供僧食后,更施财物与僧;后者指僧为报供养施物,而对施主说法。此指法施。
嚫(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达亲/哒嚫/达儭/重嚫/供嚫/檀榇/大榇/嚫/达拏/特欹拏/达嚫 = Dakkhina,意译为财施、施颂。主要指布施之金银财物等。又指受施主布食(布施)之后,为施主说法。前者称为财施,后者称为法施,二者皆可称达嚫。梵汉合称则为‘嚫施’、‘嚫钱’。
“祠祀火为上,众书颂为最,王为人中尊,众流海为上,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众星月为首,照明日为先。
四维及上下,于诸方域境,天与世间人,佛为最尊上。
域(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region;area]。)
欲求其福者,当归于三佛。”
是时,彼梵志妇闻此语已,即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大迦叶曰:“唯愿梵志恒受我请,在此舍食!”
是时,大迦叶即受彼请,在彼处受彼食。
是时,婆罗门妇见迦叶食讫,更取一卑座,在迦叶前坐。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是时,迦叶以次与说微妙之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
= “施论”:叙说有关布施之功德与方法。
= “戒论”:叙说持戒之功德及行法。
= “生天之论”:叙说如何行持,可行生天之果报。佛陀对未曾闻佛法者,常先说通俗之因果法等,见机缘成熟,再增上说出世间之四圣谛法门。
尊者大迦叶已知彼梵志妇心开意解,甚怀欢喜。
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尽、道,是时尊者大迦叶悉为梵志妇说之。
= “诸佛所可常说法者”:就继之而说诸佛所可常说之法。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时,梵志妇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犹如新净白亵,无有尘垢,易染为色;时梵志妇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亵(xiè) = 贴身的内衣[underclothes]。也指家居所穿的便服。
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狐疑,已逮无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受持五戒。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是时,尊者大迦叶重为梵志妇说微妙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迦叶去未久时,妇夫婿来至家。
= 迦叶离开后不久之时,梵志妇的夫婿(丈夫)回到其家。
婿(xù) = 古时女子称夫为婿[husband]。
婆罗门见妇颜色甚悦,非复常人。
= 婆罗门(其夫婿)看见其妇人的颜色乃很喜悦的样子,知道已非常人可比的。
时,婆罗门即问其妇,妇即以此因缘具向夫婿说之。
时,婆罗门闻是语已,便将其妇共诣精舍,往至世尊所。
时,婆罗门与世尊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婆罗门妇头面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时,婆罗门白世尊曰:“向有婆罗门来至我家,今为所在?”
尔时,尊者大迦叶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思惟妙法。
尔时,世尊遥指示大迦叶曰:“此是尊长婆罗门也!”
婆罗门曰:“云何,瞿昙,沙门即是婆罗门耶?沙门与婆罗门岂不异乎?”
= 他看见的大迦叶明明为沙门,为什么说那位沙门为婆罗门呢?
世尊告曰:“欲言沙门者,即我身是。
“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门。
“诸有奉持沙门戒律,我皆已得。
“如今欲论婆罗门者,亦我身是。
“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罗门也,诸过去婆罗门,所持法行,吾已悉知。
“欲论沙门者,即大迦叶是。
“所以然者?诸有沙门律,迦叶比丘皆悉包揽。
揽(lǎn) = 执,持[hold]。(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monopolize;dominate;take on everything]/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欲论婆罗门者,亦是迦叶比丘。
“所以然者?诸有婆罗门奉持禁戒,迦叶比丘皆悉了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我不说梵志,能知咒术者,唱言生梵天,此则不离缚。
无缚无生趣,能脱一切结,不复称天福,即沙门梵志。”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言结缚者,何等名为结乎?”
世尊告曰:“欲爱是结,瞋恚是结,愚痴是结。
“如来者无此欲爱,永灭无余。
“瞋恚、愚痴亦复如是,如来无复此结。”
婆罗门曰:“唯愿世尊说深妙法,无复有此诸结缚著!”
是时,世尊渐与彼婆罗门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
尔时,世尊知彼婆罗门心开意解,甚怀欢喜。
古昔诸佛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为婆罗门说之。
时,婆罗门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犹如新净白亵,无有尘垢,易染为色;时婆罗门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狐疑,已逮无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受持五戒,为如来真子,无复退还。
尔时,彼婆罗门夫妇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5、本经叙说提婆达兜教唆阿阇世王释放醉象害佛,佛以神力化师子王降伏之,并为醉象说偈,使其得度;当时观佛降醉象之男女六万余人,亦皆得度。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王阿阇世有象,名那罗祇梨,极为凶弊,暴虐勇健,能降外怨。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虐(nüè) = 凶恶,残暴[brutal;cruel;and
ferocious]。
缘彼象力,使摩竭一国,无不靡伏。
靡(mǐ) = 无;没有[no;not]。
尔时,提婆达兜便往至王阿阇世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当知:今此象恶,能降伏众怨,可以醇酒,饮彼象醉。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醇(chún) = 酒味浓厚[strong]。
“清旦,沙门瞿昙必来入城乞食,当放此醉象,蹋蹈杀之。”
蹋(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时,王阿阇世闻提婆达兜教,即告令国中:“明日清旦,当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游行。”
是时,提婆达兜告王阿阇世曰:“若彼沙门瞿昙有一切智,知当来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
王阿阇世曰:“亦如尊教,设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尔时,罗阅城内男女大小事佛之者,闻王阿阇世清旦当放醉象害于如来;闻已,各怀愁忧,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愿世尊勿复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阇世今有教令,敕语城内人民之类:‘明日勿复在里巷行来,吾欲放醉象,害沙门瞿昙;设沙门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唯愿世尊勿复入城!伤害如来,世人丧目,无复救护。”
= 唯愿世尊您不可再入城内!如果伤害到如来您的话,世人就等于是丧目那样,不再有救护的机会的了。
世尊告曰:“止!止!诸优婆塞,勿怀愁恼。
“所以然者?如来之身非俗数身,然不为他人所害,终无此事。
“诸优婆塞当知:阎浮里地东西广七千由旬,南北长二十一千由旬。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瞿耶尼纵广八千由旬,如半月形。
= “瞿耶尼”:Goyaniya,译为牛货,以牛代货币故名,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西边大海中,地形及人面皆如半月。参阅长阿舍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弗于逮纵广九千由旬,土地方正。
= “弗于逮”:Pubbavideha,又作弗于婆毗提诃,译为东胜身。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东,大海中之圆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圆。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郁单越纵广十千由旬,土地圆如满月。
= “郁单越”:Uttarakuru,又作北俱卢,译为胜处。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北,大海中之方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方。此洲人寿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郁单曰品。
“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满其中,如似稻、麻、丛林,其数如是,犹不能得动如来毫毛,况复得害于如来?终无此事!
麻(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芝麻[sesame]。)
“则舍四天下,复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海水、千阎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兜术天、千艳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
= “须弥山”:Sumeru,译为妙高山,位于世界之中央,金轮之上。四周为大海所围,四方各有一大洲,四面各一色,日月绕之。地狱、饿鬼、畜生、阿须伦、人、天六种有情住于四周及此山顶的天和海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
初禅天所统
|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
二禅天所统
|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
三禅天所统
|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
四禅天所统
|
“满其中伊罗钵龙王,犹不能动如来一毛,况复此象欲害如来哉?终无是处。
= “伊罗钵”:Erapatha,又作医罗钵呾罗,龙王名。毁佛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
“所以然者?如来神力不可思议,如来出世,终不为人所伤害也。
“汝等各归所在,如来自当知此变趣。”
尔时,世尊与四部众广为说微妙之法。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时,优婆塞、优婆斯闻正法已,各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清旦著衣持钵,欲入罗阅城乞食。
是时,提头赖吒天王将乾沓惒等,从东方来,侍从世尊。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惒(hè) = 古均同“和”。
四王天
|
|
提头赖吒
|
Dhatarattha,即持国天,四天王之一,能护持国土、安抚众生,为守护东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东面。
|
毗留勒叉
|
Virulha,又作毗楼勒,即增长天,四天王之一,能令他善根增长,为守护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南面。
|
毗留跛叉
|
Virupakkha,又作毗楼博叉,即广目天,四天王之一,常以净天眼观察拥护阎浮提,为守护西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西面。
|
毗沙门
|
Vessavana,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北面。
|
是时,毗留勒王将拘槃荼众,从南方来,侍从如来。
= “拘槃荼”:Kumbhanda,夜叉名,译为阴囊、瓮形,此鬼嗜食人之精气。
西方天王毗留波叉将诸龙众,侍从如来。
北方天王拘毗罗将罗刹鬼众,侍从如来。
= “拘毗罗”:Kubara,毗沙门天之别名。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是时,释提桓因将诸天人数千万众,从兜术天没,来至世尊所。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时,梵天王将诸梵天数千万众,从梵天上来至世尊所。
释、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天,大鬼神王各各相谓言:“我等今日当观二神,龙象共斗,谁者胜负?”
时,罗阅城四部之众遥见世尊将诸比丘入城乞食,时城内人民皆举声唤曰。
唤(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王阿阇世复闻此声,问左右曰:“此是何等声响,乃彻此间?”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侍臣对曰:“此是如来入城乞食,人民见已,故有此声。”
阿阇世曰:“沙门瞿昙亦无圣道,不知人心来变之验。”
验(yàn) = 马名[horse’s name]。(检查;检验[examine;check;test]。)
王阿阇世即敕象师:“汝速将象饮以醇酒,鼻带利剑,即放使走!”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诣城门,适举足入门。
时,天地大动,诸神尊天在虚空中散种种之华。
时,五百比丘见醉象来,各各驰走,莫知所如。
时,彼暴象遥见如来,便走趣向。
侍者阿难见醉象来,在世尊后,不自安处,白世尊曰:“此象暴恶,将恐相害,宜可远之。”
世尊告曰:“勿惧!阿难,吾今当以如来神力降伏此象。”
如来观察暴象不近不远,便化左右作诸师子王,于彼象后作大火坑。
时,彼暴象见左右师子王及见火坑,即失尿放粪,无走突处,便前进向如来。
= “无走突处”:无处可以突破而走的地方。
突(tū) = 狗从穴中突然而出[dog run out suddenly]。(触犯[offend]/忽然;猝然[suddenly]/穿;破[break]。)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汝莫害于龙,龙现甚难遇,不由害龙已,而得生善处。”
尔时,暴象闻世尊说此偈,如被火燃,即自解剑,向如来跪,双膝投地,以鼻舐如来足。
= “即自解剑”:就自解开鼻上之剑。
舐(shì) = 以舌舔物[lick]。
时,世尊伸右手摩象头,而作是说:
“瞋恚生地狱,亦作蛇蚖形,是故当舍恚,更莫受此身。”
蚖(wán)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尔时,神尊诸天在虚空中,以若干百千种华散如来上。
是时,世尊与四部之众、天、龙、鬼、神说微妙法。
尔时,见降象男女六万余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八万天人亦得法眼净。
时,彼醉象身中刀风起,身坏命终,生四天王宫。
= “刀风”:人命欲终时有风气,解支节如刀,名曰刀风。风(动)触死穴(Marman)剧痛而命终。
尔时,诸比丘、比丘尼,诸优婆塞、优婆夷,及天、龙、鬼、神,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146、本经叙说佛诃责难陀比丘,不应律行,不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着极妙之衣,摩治形服,与白衣无异;并劝难陀持阿练若行,乐沙门法。相应部Nando,难陀、杂阿含卷三十八第1055经、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著极妙之衣,色曜人目,著金厕履屣,复文饰两目,手执钵器,欲入舍卫城。
= “难陀”:Nanda,又作难努,译为善欢喜,佛陀之异母弟。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诸根隐密,人所莫测,难努苾刍是。」曾恋眷其妻,不乐出家,佛以神通,使游历天上、地狱,方便度化出家。以制御诸根第一见称。参阅增一阿含火灭品第120经。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厕(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屣(xǐ) = 鞋子[shoe]。
尔时,众多比丘遥见尊者难陀著极妙之衣,入舍卫城乞食。
尔时,众多比丘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于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向者,难陀比丘著极妙之衣,色曜人目,入舍卫城乞食。”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至难陀比丘所:‘如来呼卿!’”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对曰:“如是,世尊。”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头面礼足而去,往至难陀比丘所;到已,语难陀曰:“世尊呼卿!”
是时,难陀闻比丘语,即来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告难陀曰:“汝今何故著此极妙之衣,又著金厕履屣,入舍卫城乞食?”
时,尊者难陀默然不语。
世尊复重告曰:“云何,难陀,汝岂不以信牢固出家学道乎?”
难陀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不应律行,以信牢固出家学道,何由复著极妙之衣,摩治形服,欲入舍卫城乞食?与彼白衣有何差别?”
= “族姓子”:Kula-putta,又作族姓男,译为善男子,指信仰三宝之男子。
= “不应律行”:意即与律行不相应,有违律行。
摩(mó) = 摩擦,磨蹭[rub;scrape]。(迫近,接近[approach]/抚摸[stroke]/切磋;研究[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何日见难陀,能持阿练行,心乐沙门法,头陀度无极?
= “阿练若”:Aranna,又作阿兰拏、阿兰若,译为最闲处。阿练若行,谓住于闲静处,头陀行之一。
= “沙门”:又作沙门那(Samana),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原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后转为专指佛弟子。
= “头陀”:Dhuta,译为抖擞、修治、弃除,谓修治身心,弃舍贪欲,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修头陀行者,应守十二项规条,名十二头陀行:(一)在阿兰若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
(五)节量食,(六)中后不得饮浆,(七)着弊纳衣,(八)但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435经仅作十一法,而无「但坐不卧」一项。
“汝今,难陀,更莫造此如是之行!”
尔时,尊者难陀及四部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7、本经叙说难陀不堪行梵行,欲脱法服,习在家生活,犹眷念孙陀利释女,佛显神通,令难陀上忉利天,下地狱去见识;难陀因此忏悔罪缘,精进梵行,佛更以种种法向难陀开示,令证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不堪行梵行,欲脱法衣,习白衣行。
= “梵行”:Brahma-cariya,出家行者,为求解脱而修习离欲之清净行业。梵,清净之意。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尔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尼白世尊曰:“难陀比丘不堪行梵行,欲脱法服,习居家行。”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难陀所,云:‘如来唤卿。’”
对曰:“如是,世尊。”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彼难陀比丘所,云:“世尊唤难陀。”
对曰:“如是。”
尔时,难陀比丘寻随此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告难陀曰:“云何,难陀,不乐修梵行,欲脱法衣,修白衣行乎?”
难陀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以故,难陀?”
难陀对曰:“欲心炽然,不能自禁!”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世尊告曰:“云何,难陀,汝非族姓子出家学道乎?”
难陀对曰:“如是,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汝族姓子,此非其宜,已舍家学道,修清净行,云何舍于正法而欲习秽污?
“难陀当知:有二法无厌足,若有人习此法者终无厌足。
“云何为二法?所谓淫欲及饮酒,是谓二法无厌足。
“若有人习此二法,终无厌足;缘此行果,亦不能得无为之处。
行果 = 行业与果报。果报者必依行业之因。
“是故,难陀,当念舍此二法,后必成无漏之报。
“汝今,难陀,善修梵行!趣道之果,靡不由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惟行,漏淫、怒、痴。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无淫、怒、痴。”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此族姓子欲意极多,我今宜可以火灭火。”
是时,世尊即以神力手执难陀,犹如力人屈伸臂顷,将难陀至香山上。
香山 = 在无热池之北,阎浮提洲之最高中心。汉所谓昆仑山也。俱舍论谓之香醉山。今地学家所谓脱兰斯喜马拉雅山也。
尔时,山上有一岩穴,复有一瞎猕猴在彼住止。
岩(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是时,世尊右手执难陀而告之曰:“汝难陀,颇见此瞎猕猴不?”
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者为妙?为孙陀利释种妙耶?为此瞎猕猴妙乎?”
= “孙陀利”:Sundari,释迦种,为难陀之妻。
难陀对曰:“犹如有人伤极恶犬鼻,复加毒涂,彼犬倍恶;此亦如是,孙陀利释女,今以此瞎猕猴相比,不可为喻。
恶(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wù = 讨厌;憎恶[loathe;hate]/wū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what]/表示惊讶。)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犹如大火𧂐焚烧山野,加益以干薪,火转炽然;此亦如是,我念彼释女,不去心怀!”
𧂐(zì) = 草名。/古同“積”。
尔时,世尊如屈伸臂顷,从彼山不现,便至三十三天。
尔时,三十三天上诸天普集善法讲堂。
= “善法讲堂”:Sudhamma-sabha,又作善法堂,忉利天之讲堂名,位于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
去善法讲堂不远,复有宫殿,五百玉女自相娱乐,纯有女人,无有男子。
玉(yù) =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jade]。(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sth.
resembling jade]/形容美好[beautiful]。)
尔时,难陀遥见五百天女,作倡伎乐,自相娱乐;见已,问世尊曰:“此是何等,五百天女作倡伎乐,自相娱乐?”
世尊告曰:“汝难陀自往问之。”
是时,尊者难陀便往至五百天女所,见彼宫舍,敷好坐具若干百种,纯是女人,无有男子。
是时,尊者难陀问彼天女曰:“汝等是何天女,各相娱乐,快乐如是?”
天女报曰:“我等有五百人,悉皆清净,无有夫主。
“我等闻有世尊弟子,名曰难陀,是佛姨母儿。
姨(yí) = 妻子的姐妹[wife’s
sister]。(母之姊妹[mother’s sister;aunt]。)
“彼于如来所,清净修梵行,命终之后当生此间,与我等作夫主,共相娱乐。”
是时,尊者难陀甚怀喜悦,不能自胜,便作是念:“我今是世尊弟子,且又复是姨母儿,此诸天女皆当为我作妇。”
是时,难陀便退而去,至世尊所。
世尊告曰:“云何,难陀,彼玉女何所言说?”
难陀报曰:“彼玉女各作是说:‘我等各无夫主,闻有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终之后,当来生此。’”
世尊告曰:“难陀,汝意云何?难陀,汝意云何?”
难陀报曰:“尔时,即自生念:‘我是世尊弟子,又且复是佛姨母儿,此诸天女尽当与我作妻。’”
世尊告曰:“快哉!难陀,善修梵行,我当与汝作证,使此五百女人皆为给使。”
世尊复告曰:“云何,难陀,孙陀利释女妙耶?为是五百天女妙乎?”
难陀报曰:“犹如山顶瞎猕猴在孙陀利前,无有光泽,亦无有色;此亦如是,孙陀利在彼天女前,亦复如是,无有光泽。”
世尊告曰:“汝善修梵行,我当证汝得此五百天女。”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当以火灭难陀火。”
犹如力人屈伸臂顷,世尊右手执难陀臂将至地狱中。
尔时,地狱众生受若干苦恼。
尔时,彼地狱中有一大镬,空无有人;见已,便生恐惧,衣毛皆竖,前白世尊曰:“此诸众生皆受苦痛,唯有此釜而独空无人。”
镬(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caldron]。(锅子[pot]。)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世尊告曰:“此者名为阿毗地狱。”
= “阿毗地狱”:即无间地狱,有五无间,谓受苦无间、身形无间、罪器无间、众类无间、时无间。
尔时,难陀倍复恐怖,衣毛皆竖,白世尊曰:“此是阿毗地狱,而狱自空,亦无罪人?”
世尊告曰:“汝难陀自往问之。”
是时,尊者难陀便自往问曰:“云何,狱卒,此是何狱?此是何狱空无有人?”
狱卒报曰:“比丘当知:释迦文佛弟子名曰难陀,彼于如来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于彼寿千岁,快自娱乐。
“复于彼终,生此阿毗地狱中,此空镬者即是其室。”
时,尊者难陀闻此语已,便怀怖懅,衣毛皆竖,即生此念:“此之空釜,正为我耳!”
懅(jù) = 害怕、惶急。/羞愧、惭愧。
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愿受忏悔,我自罪缘,不修梵行,触娆如来。”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yuán
= 向上爬,攀援[climp up]/因为;由于[because]/沿着;顺着[along]。)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尔时,尊者难陀便说此偈: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尔时,世尊告难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乐。
“难陀,听汝忏悔,汝愚、汝痴,自知有咎。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于如来所,今受汝悔过,后更莫犯!”
尔时,世尊屈伸臂顷,手执难陀,从地狱不现,便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难陀曰:“汝今,难陀,当修二法。
“云何为二法?所谓止与观也。
止寂/等观/止
= 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舍摩他。为禅定之另一称谓。即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而心归于专注一境之状态。此外,一般常将‘止’与‘定’(即三摩地)视为同一者。又通常将止、观二者并称为止观,谓摄持心念,归止一处,以防止神识飞扬散动,并遮止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称为止;若能进一步开启正智以观照诸法,则称为观。故知虽将二者并举为一词,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义偏向消极性、防遮性,后者(观)则具积极性、建设性之意义。
“复当更修二法。
“云何为二法?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是谓二法。
“复当更修二法。
“云何为二法?所谓智与辩也。”
辩(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尔时,世尊以此种种法向难陀说。
是时,尊者难陀从世尊受教已,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安陀园;到已,在一树下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思惟如来如此言教。
是时,尊者在闲静处,恒思惟如来教,不去须臾,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 “不去须臾”:须臾也不放弃。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是时,尊者难陀便成阿罗汉。
已成阿罗汉,即从座起,整衣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尊者难陀白世尊曰:“世尊前许证弟子五百天女者,今尽舍之。”
世尊告曰:“汝今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吾即舍之。”
= “吾即舍之”:我就将许证之事舍弃!
尔时,便说偈曰:
“我今见难陀,修行沙门法,诸恶皆以息,头陀无有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得阿罗汉者,今难陀比丘是;无淫、怒、痴,亦是难陀比丘。”
淫怒痴 = 是旧译之称。新译谓之贪嗔痴,三毒之烦恼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8、本经叙说佛为大爱道瞿昙弥说礼如来法为最胜、最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瘦迦毗罗越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 增一阿含经卷第八《安般品第十七之二》:“释翅尼拘留园”:尼拘留园(Nigrodharama),又作尼拘屡园、尼拘律树园,译为无节园、纵横园。巴利本作Sakkesu…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rame,释迦族之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树园。
尔时,大爱道瞿昙弥,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愿世尊长化愚冥,恒护生命!”
= “大爱道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即摩诃波阇波提,为佛陀姨母和养母。参阅中阿含第116经瞿昙弥经。
世尊告曰:“瞿昙弥,不应向如来作是言:‘如来延寿无穷,恒护其命。’”
是时,大爱道瞿昙弥即说此偈:
“云何礼最胜,世间无与等,能断一切疑,由是说此语?”
= 要怎么礼拜,才为之最胜的?在世间里,没有能与相匹等的,而能断除一切的疑惑,由是而说此语呢?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瞿昙弥曰:
“精进意难缺,恒有勇猛心,平等视声闻,此则礼如来。”
= 精进的意念难以缺乏,永恒的有勇猛之心,以平等之心,去视声闻之众,这就是礼拜如来。
是时,大爱道白世尊曰:“自今以后当礼世尊,如今如来敕视一切众生,意无增减;天上、人中及阿须伦,如来为最上!”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是时,世尊可大爱道所说。
大爱道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广识多知,所谓大爱道是。”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9、本经叙说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此二种人诽谤如来;非法言非法,真法言真法,此二种人不诽谤如来。参阅增支部Neyyattha,未了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人,于如来众而兴诽谤。
诽(fěi) = 背地议论,指责他人[blame]。(毁谤[calumniate;slander]。)
谤(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criticise openly]。(诽谤[defame;slander]。)
“云何为二人?谓非法言是法,谓法言是非法,是谓二人诽谤如来。
“复有二人不诽谤如来。
“云何为二?所谓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谓二人不诽谤如来。
“是故,诸比丘,非法当言非法,真法当言真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0、本经叙说应誉者便叹誉之,不应称者亦不称叹之,此二种人获福无量;可称叹反更诽谤之,不应称叹者而更称叹之,此二种人获罪无量。参阅增支部Khata,损伤。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人获福无量。
“云何为二?所谓应称誉者便叹誉之,不应称者亦不称叹之,是谓二人获福无量。
“复有二人受罪无量。
“何等为二?所谓可称叹反更诽谤,不应称叹者而更称叹。
“诸比丘,莫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