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九《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二》

卷第十九_四法_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二
 
#233、本经叙说:(一)佛脊痛小息,敕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二)目揵连乞食途中,为外道打杀,骨肉尽烂,以神足回精舍辞舍利弗,将先其入涅槃。(三)舍利弗请先佛涅槃,得佛允许,即入定、出定为众说无常、苦、无我、涅槃四法本末;将返本生处入灭,途中罹疾,释提桓因亲自供养,为除不净。(四)均头持舍利弗之舍利及衣钵至阿难处,佛开示诸行无常。(五)佛慨僧团损失,犹如大树失枝。(六)目揵连三请佛允其入灭。(七)佛叹僧团减损,然如来没有愁忧。(八)佛为阿难说转轮圣王、阿罗汉、辟支佛、如来四人,应与起塔供养。参阅相应部Cunda(纯陀)、杂阿含卷24652经。(续)
 
世尊告阿难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来!”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 “舍利”:Sarira,又作设利罗,译为遗身、身骨,此处指佛陀之遗骸。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阿难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阿难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尔时,世尊手执舍利已,告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聪明,高才之智,若干种智,智不可穷,智无涯底,智有速疾之智,有轻便之智,有利机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审谛之智,少欲知足,乐闲静之处,有猛勇意,所为不乱,无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恶法,体性柔和,不好斗讼,恒修精进,行三昧,习智慧,念解脱,修行解脱所知见身。
审谛(shěn dì) = 慎密。/详备,周备。/精当;确当。/仔细考察或观察。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比丘当知:犹如大树而无其枝,然今日比丘僧,如来是大树,舍利弗比丘而取灭度,似树无枝。
“若舍利弗所游之方,彼方便遇大幸,云:‘舍利弗在彼方止。’
= 如舍利弗所游化的地方,那个地方便会遇有大幸而说:『舍利弗在那个地方止住。』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能与外道异学共议论,无不降伏者。”
 
是时,大目揵连闻舍利弗灭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大目揵连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已灭度,我今辞世尊,欲取灭度。”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
 
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灭度。”
 
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报。
 
尔时,目连以见世尊默然不报,即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还诣精舍,收摄衣钵,出罗阅城,自往本生处。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尔时,有众多比丘从尊者目连后。
是时,众多比丘共目连到摩瘦村,在彼游化,身抱重患。
 
是时,目连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
从灭尽定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从初禅起,飞在空中,坐卧经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变,神足变化。
 
十八神变/十八变 = 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有二说:()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之所说,如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二根据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所说,而列举出十八种神变。即:(1)右胁出水,(2)左胁出火,(3)左胁出水,(4)右胁出火,(5)身上出水,(6)身下出火,(7)身下出水,(8)身上出火,(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11)没空于地,(12)没地于空,(13)行于空中,(14)住于空中,(15)坐于空中,(16)卧于空中,(17)现大身满虚空,(18)现大复小。
振动
Kampana,又作震动,即普动一切世界。
炽然
Jvalana,即身上出猛焰之火,身下注清冷之水,又入火界定,由身上各处复出种种火焰。
流布
Spharana,又作遍满,即光明流布。
示现
Vidarsana,又作显示,即随顺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与会大众之所欲而示现佛土、恶趣。
转变
Anyati-bhavakarana,转变火为水,转变水为火,乃至转变草叶、牛粪、泥、沙石、瓦砾等为饮食、车乘、衣服、摩尼珠、琉璃等。
往来
Gamanagamana,随其所欲,速疾往来于山石墙壁等,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而一无障碍。
Samksepa,能缩卷一切雪山王等,成为极微(物质之最小单位)之小物。
Prathana,能将一个极微舒展成一切雪山王等极大之物体。
众像人身
Sarvarupa-karya-pravesana,能令现前大众乃至诸山、大地等一切色相入于己身之中。
同类往趣
Sabhagatopasamkranti,能往趣刹帝利众、婆罗门众乃至诸天等,同其色类、形量、言音而为其演说正法。
Avirbhava,于大众之前,百千度自在显现其身。
Tirobhava,亦能百千度自在隐没其身。
所作自在
Vasitva-karana,于一切有情界,往来去住,自在无碍。
制他神通
Para-rddhy-abhibhavana,能制伏他人所现之神通。
能施辩才
Pratibha-dana,若众生之辩才穷尽时,能给与辩才之力。
能施忆念
Smrti-dana,若众生于法失念时能给与忆念之力。
能施安乐
Sukha-dana,能给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又能息灭诸界之灾疠疾病等障难。
放大光明
Rasmi-pramoksana,以神通力,放无量光明,作诸佛事,给予众生无量之利益。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还下就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复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还入水光、火光、有想无想处、不用处、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寻时取灭度。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尔时,大目揵连已取灭度。
 
是时,此地极大震动,诸天各各相告来下,省观大目揵连,持用供养尊德,或以种种香华来供养者。
(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诸天在空中作倡伎乐,弹琴、歌舞,用供养尊者目揵连上。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已取灭度。
是时,那罗陀村中一由旬内,诸天侧满其中。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尔时,复有众多比丘持种种香华,散尊者目揵连尸上。
 
尔时,世尊从罗阅城渐渐乞食,将五百比丘,人中游化,往诣那罗陀村,五百比丘俱。
尔时,舍利弗、目连取灭度未久。
尔时,世尊在露地而坐,默然察诸比丘已,默然观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我今观此众人中,大有损减。
“所以然者?今此众中无有舍利弗、目揵连比丘。
“若舍利弗、目揵连所游之方,彼方便为不空。
= 如果舍利弗、目揵连所游行的地方,那个地方便不会空的。
“闻舍利弗、目揵连今在此一方。
= 都听到众人欢喜舍利弗、目揵连现今在于此一地方。
“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来无有愁忧。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正使过去恒沙如来,亦复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当来诸佛出世,亦当有此智慧、神足弟子。
“比丘当知:世间有二施业。
“云何为二?所谓财施、法施。
财施 = 三施之一。‘法施’之对称。不犯他人财物,且以己财,如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物质施与他人。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比丘当知:若论财施者,当从舍利弗、目连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当从我求之。
“所以然者?我今如来无有财施,汝等今日可供养舍利弗、目揵连比丘舍利。”
 
尔时,阿难白佛言:“云何得供养舍利弗、目揵连舍利?”
 
世尊告曰:“当集种种香华于四衢道头,起四寺偷婆。
= “偷婆”:Thupa,又作塔婆、佛图、浮屠,译为塔,意指高显处、方坟、圆冢,为顶、堆土之义。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1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所以然者?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种应起偷婆。
“云何为四?转轮圣王应起偷婆,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辟支佛应起偷婆,如来应起偷婆。”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 “漏尽阿罗汉”:Arahant Khinasava,谓完全灭尽烦恼之阿罗汉。漏,烦恼之异名。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 “如来”:为巴利语Tathagata(多他阿伽陀)之意译,佛十号之一。长阿含第十七经清净经:「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有何因缘如来应起偷婆?复有何因缘辟支佛、漏尽阿罗汉、转轮圣王应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当知:转轮圣王自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复教人行十善功德。
“云何为十?己身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
“己身不盗,复教他人使不盗;
“己身不淫,复教他人使不淫;
“己身不妄语,复教他人使不妄语;
“己身不绮语,复教他人使不绮语;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己身不嫉妒,复教他人使不嫉妒;
“己身不斗讼,复教他人使不斗讼;
“己身意正,复教他人使不乱意;
“身自正见,复教他人使行正见。
“比丘当知:转轮圣王有此十功德,是故应与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难当知: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以此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偷婆。”
 
五使 = 包括五利使和五钝使。使,烦恼之异名,能驱役众生心神,致令流转三界。十随眠中,于理之推求,其性猛利之五种烦恼名五利使,推求任运之性钝拙之五种烦恼名五钝使。
 
五利使:
五钝使:
有身见(Sakkaya-ditthi
贪(Raga
边执见(Antaggaha-ditthi
瞋(Patigha
邪见(Miccha-ditthi
痴(Mulha
见取(Ditthi-paramasa
慢(Mana
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
疑(Vicikiccha
 
三毒 = 又作三不善根,即贪(Raga)、瞋(Dosa)、痴(Moha)三种烦恼,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能毒害众生之身心。
贪毒
指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贪欲。
瞋毒
指对一切违情之境,生起瞋恚。
痴毒
指迷于一切事理之法,成为无明不了之愚痴。
 
阿难白佛:“以何因缘辟支佛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无师自悟,去诸结使,更不受胎,是故应与起偷婆。”
= “结使”: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自在,故谓之「结」;又能随逐众生,驱使众生,故谓之「使」。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于是,阿难,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
 
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ni,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之四无所畏(梵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
诸法现等觉无畏
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一切漏尽智无畏
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
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众人见已,极怀欢喜。
“是谓,阿难,如来应与起偷婆。
“是谓如来应与起偷婆。”
 
尔时,阿难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234、本经叙说婆迦梨久患病,求刀自杀;临自刺时,思惟五阴,知有生法皆死法,即得解脱,入无余涅槃,魔欲觅其生处,了不可得;佛弟子中,信解脱第一。杂阿含卷361009经,参阅相应部Vakkali(跋迦梨)。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卧在大小便上,意欲自杀,然无此势可自坐起。
= “婆迦梨”:Vakkalin,又作婆迦利,译为着树皮衣,舍卫城人,婆罗门种,佛弟子中信解第一。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是时,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可持刀来,吾欲自杀。
“所以然者?如今日释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脱者无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脱。
= “释迦文”:梵Sakyamuni,又作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义为能仁。牟尼为求寂静而有所成就的圣者。
“所以然者?然如来弟子遇苦恼时,亦复求刀自杀。
“我今用此命,为不能从此岸至彼岸。”
 
是时,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后世,不知从此岸至彼岸,亦复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与之。
时,婆迦梨手执刀已,以信坚固,持刀自刺。
 
是时,婆迦梨以刀自刺,而作是念:“释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恶利不得善利,于如来法中,不得受证而取命终。”
= 释迦文佛的弟子当中,所作的为非法,得到的为恶利,而不得善利,在于如来之法中,不能得到受证(不能证果)而取命终。
是时,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阴:“是谓此色,是谓色集,是谓色灭尽;是谓痛、想、行、识,是谓痛、想、行、识集,是谓痛、想、行、识灭尽。”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彼于此五盛阴熟思惟之,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于有漏心得解脱。
= “思惟是五盛阴诸有生法皆是死法”:巴利本作「我不犹豫色是无常,不疑惑若是无常则苦,有无常、苦之变易法,则我于此无欲、无贪、无爱,不疑惑。大德!受是无常,我不犹豫…乃至…想…行…识是无常,我不犹豫,不疑惑无常是苦,无常、苦之变易法,我于此无欲、无贪、无爱,不疑惑。」
尔时,尊者婆迦梨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 “无余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阴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涅槃以解脱为习,中阿含第55经涅槃经:「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习正念正智,便有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杀。
尔时,世尊告阿难:“诸比丘在舍卫城者,尽集一处,吾欲所敕!”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是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集诸比丘,在普集讲堂,还白世尊曰:“今日比丘已集一处。”
 
是时,世尊将比丘僧,前后围绕,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
当于尔时,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识所在,为在何处?为在人耶?为非人耶?天、龙、鬼、神、乾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阅叉?今此神识竟为所在,在何处生游?不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识之处。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 “乾沓惒”:Gandhabba,又作乾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序品第一》:“伽留罗”:Garula,又作迦楼罗,译为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多取龙为食,常贮活龙于嗉内,而吐食之,龙痛楚出悲苦声,为八部众之一。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龙鸟品。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序品第一》:“摩睺勒”:Mahoraga,又作摩休勒、摩睺罗伽,译为大蟒蛇、大胸腹行,乐神之属,人身蛇首,八部众之一。
= “阅叉”:Yakkha,又作夜叉、悦叉,八部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有威势,能恼害人或护持正法之鬼类。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hè) = 古均同“和”。
是时,魔波旬身体疲极,莫知所在。
 
尔时,世尊将比丘僧,前后围绕,至彼精舍。
尔时,世尊观魔波旬欲得知神识所在。
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闻此精舍之中有大声乎?又在光怪?”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我等已见。”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识所在。”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唯愿世尊说婆迦梨比丘神识为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
= 婆迦梨比丘的神识已永无所著了;这位族姓子已经般涅槃(己解脱生死,已寂灭),应当要作如是而持(大众的观念应为如此)。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谛。”
 
阿难白佛:“此比丘抱病经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
“但彼比丘谦苦甚久,诸有释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脱者此人最胜,然有漏心未得解脱:‘我今可求刀自刺。’
(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通“嫌。嫌疑[suspicion]/通“慊”。满足[satisfy])
“是时,彼比丘临自刺时,即思惟如来功德;舍寿之日,思惟五盛阴,是谓此色集、此色灭尽。
“尔时,彼比丘思惟此已,诸有集之法皆悉灭尽,此比丘已般涅槃。”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意断之法,四暗、老耄法,阿夷、法本末,舍利、婆迦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