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增一阿含经-卷第七《火灭品第十六》

卷第七_二法_火灭品第十六
 
#120、本经叙说魔行天子欲乱难陀戒行,向孙陀利女散布难陀将返俗之流言,波斯匿王信以为真,难陀辟谣,说明自己已成阿罗汉。魔行天子不死心,亲向难陀说偈挑情,难陀不为所动。佛因此赞说难陀多项德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在舍卫城象华园中。
= “难陀”:Nanda,又作难努,译为善欢喜,佛陀之异母弟。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诸根隐密,人所莫测,难努苾刍是。」曾恋眷其妻,不乐出家,佛以神通,使游历天上、地狱,方便度化出家。以制御诸根第一见称。参阅增一阿含火灭品第120经。
是时,尊者难陀在闲静处,便生是念:“如来出世甚为难遇,亿劫乃出,实不可见。
“如来久远长夜时乃出耳!
“犹如优昙钵花时乃出现,此亦如是。
= “优昙钵花”:Udumbara,译为灵瑞华、瑞应华。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故经中常以喻希有者。
“如来出世甚为难遇,亿劫乃出,实不可见,此处亦难遇,一切诸行悉休息止,爱尽无余,亦无染污,灭尽泥洹。”
 
尔时,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难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孙陀利释种女所,飞在虚空,以颂而嗟叹曰:
须陀利/酸陀利/酸陀难提/孙陀利 = Sundari,意译为好首、可爱。佛在世时,尝有淫女孙陀利在大众中谤佛,是为佛十难之一。
(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汝今发欢喜,严服作五乐,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
= 妳现在可以生起欢喜之心了!妳应赶快严饰衣服,准备好作五欲之乐之事了;因为难陀现在已经舍弃出家所穿的衣服,当会回来和妳相互作娱乐啊!
 
尔时,孙陀利释种女闻天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自庄严,修饰房舍,敷好坐具,作倡伎乐,如难陀在家无异。
尔时,王波斯匿集在普会讲堂,闻难陀比丘还舍法服,习于家业。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
是时,王波斯匿闻是语已,便怀愁忧,即乘驾白象,往至彼园;到已,便入华象池中,遥见尊者难陀,便前至难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尊者难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来至此间,颜色变异?复有何事来至吾所?”
 
波斯匿报曰:“尊者当知:向在普会讲堂,闻尊者舍法服,还作白衣;闻此语已,故来至此,不审尊者何所敕告?”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是时,难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见不闻,大王何故作此语耶?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安闲的样子[leisurely])
“大王,岂不从如来边闻:我诸结已除,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胞胎,如实而知,今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波斯匿曰:“我不从如来闻难陀比丘生死已尽,得阿罗汉,心得解脱。
“所以然者?有天来告孙陀利释种女曰。
“是时,孙陀利夫人闻此语已,便作倡伎乐,修治服饰,敷诸坐具。
“我闻此语已,便来至尊者所。”
 
难陀告曰:“王不知不闻,何故大王而作是语?
= 大王并不亲自知道,并不亲自听到,为什么缘故,大王会作如是之语呢?
“诸有沙门、婆罗门无不乐此休息乐、善逝乐、沙门乐、涅槃乐,而不自观此淫火之坑,复当就者,此事不然。
= “善逝乐”:善逝意即如实到彼岸,不再退没生死之海。善逝便无诸苦,故谓善逝乐。善逝亦为如来十号之一。「休息乐、善逝乐」,增一阿含上品第273经作「休息乐、正觉乐」。 
“骨犹如锁,肉如聚石,犹蜜涂刀,坐贪小利,不虑后患。
“亦如果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当还,犹如剑树之薮,亦如毒害药,亦如毒叶,如毒华果。
= “亦如假借不久当还”:也如假借之物,不久当应还给人家。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观此淫欲亦复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
“从火坑之欲乃至毒果,不观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者,此事不然。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欲暴流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有暴流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见暴流
Dittha-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无明暴流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以不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而欲得入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
= “无余泥洹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又作无余依涅槃界,为惑业已尽,有漏之依身亦亡之境界。增一阿含火灭品第121经:「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大王当知:诸有沙门、婆罗门观察此休息乐、善逝乐、沙门乐、涅槃乐,此事必然。
“彼以作是观察,解了淫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
“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此则有处。
“已解了知淫火所兴,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
“彼已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
“云何,大王,以何见何知而作是说?
“今我,大王,已成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胞胎,心得解脱。”
 
尔时,王波斯匿心怀欢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难陀曰:“我今无狐疑如毛发许,方知尊者成阿罗汉,今请辞还,国事众多。”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难陀对曰:“宜知是时。”
 
尔时,王波斯匿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波斯匿王去未几时,时彼魔天来至尊者难陀所,住虚空中,复以此偈向难陀曰:
 
“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身,忆彼姿容颜,五乐恒自娱。
姿(zī) = 姿态[appearancelookscarriage](容貌[appearancelooks])
 弹琴鼓弦歌,音响甚柔软,能除诸愁忧,乐此林间为?”
 
是时,尊者难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
 
觉知此已,复以偈报曰:
 
“我昔有此心,淫泆无厌足,为欲所缠裹,不觉老病死。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我度爱欲渊,无污无所染,荣位悉是苦,独乐真如法。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我今无诸结,淫怒痴悉尽,更不习此法,愚者当觉知。”
 
尔时,彼魔行天人闻此语,便怀愁忧,即于彼没不现。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端正比丘者,无有胜难陀比丘;
“诸根澹泊,亦难陀比丘是;
(dàn) = 水波摇动的样子[undulating](恬静;安定[quietstable])
(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澹泊(dàn bó) = 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无有欲心,亦是难陀比丘;
“无有瞋恚,亦是难陀比丘;
“无有愚痴,亦是难陀比丘;
“成阿罗汉,亦是难陀比丘。
“所以然者?难陀比丘端正,诸根寂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端正者,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是亦难陀比丘。”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1、本经叙说有余、无余二涅槃界之义,比丘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小部如是语经Dhatu,涅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涅槃界。
“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
= “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又作有余依涅槃界,即断尽贪、瞋、痴一切烦恼,然五蕴假合之依身犹存之境界。本经指有余「取」涅槃界,即阿那含境界。因为阿那含虽然断五下分结,尚余痴情烦恼未尽故。此处Upadi作烦恼「取」解,不作「依」身解。
“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
= “五下分结”:Panc' Orambhagiyani-samyojanani,即欲界有情之五种烦恼:身见、疑、戒禁取见、欲贪、瞋恚。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2、本经叙说佛举乌、猪二喻,谓若有人于闲静处作诸恶行,当行自悔,如乌虽食不净,而后知拭嘴。以免他人嘲笑;反之,如猪。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乌喻,亦当说猪喻;善思念之,吾当演说。”
 
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人喻如乌?
“犹如有人在寂静处,恒习淫欲,作诸恶行,后便羞耻,便自悔过,向人演说,陈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为诸梵行人,所见讥弹:‘此人习欲,作诸恶行。’
(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tán) = 用弹弓发射弹丸[shoot with the function of a springeject](批评,揭发[criticizeexpose])
“彼作诸恶行已,向人悔过,自知羞耻。
“犹如彼乌恒患苦饥,便食不净,寻即拭嘴,恐有余乌见言:‘此乌食不净。’
(shì) = 揩,擦[wipe away]
“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闲静处,习于淫欲,作不善行,后便羞耻而自悔过,向人演说,陈所作事。
“所以然者?或为诸梵行人所见记识:‘此人习欲,作诸恶行。’
“是谓名为人犹如乌。
 
“彼云何名为人如猪?
“若有一人在闲静处,长习淫欲,作诸恶行,亦不羞耻,复不悔过,向人自誉,贡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娱,此诸人等不能得五欲。’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彼作恶已,不知羞耻。
“此人喻如猪恒食不净,卧于不净,便自跳踉向于余猪。
(liáng) = 跳踉。跳跃。
“此亦如是,若有一人习于淫欲,作诸恶行,亦不羞耻,复不悔过,向人自誉,贡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娱,此诸人不能得五欲自娱。’
“是名为人如猪。
“是故,诸比丘,当舍远离。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3、本经叙说佛举驴、牛二喻,谓比丘若不能清净诸根,无有威仪,行止有违禁戒,遭人讥惮,却自诩为比丘,犹如驴偶入牛群中,却自称为牛,观其身,里外无一处似牛,反之,如良牛入牛群,自称为牛,毛、角、耳、声具是牛,众牛相来舐体。比丘当善习诸礼节、威仪,善守护诸根;当如牛,莫如驴。增支部Samana,诸沙门、杂阿含卷二十九第840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人有似驴者,有似牛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驴者?
“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
“尔时,彼人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意根。
“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
进止(jìn zhǐ) = 进退、去留[advance and retreat]/行动举止[behaviour]
(duō) = 呵叱声[tut-tut]
“便取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
“彼作是说:‘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
“犹如驴入牛群之中而自称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
“然观其两耳,复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声各异。
“尔时,群牛或以角抵,或以脚蹋,或以口啮者。
(dǐ) = 挤,推[squeeze out](抵赖,拒不承认事实[deny]/冲突、触犯。)
(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念意根。
“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
= “执持禁戒”:依经文义,拟作「都违禁戒」。
“便见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
“尔时彼作是说:‘我是沙门!’
“犹如驴入于牛群,是谓人像驴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
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
“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应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
“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清净。
“彼人便到诸梵行人所,诸梵行人遥见来已,各自扬声:‘善来!同学。’
“随时供养,不使有乏,犹如良牛入牛众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
“然其毛尾、耳角、音声都悉是牛,诸牛见已,各来舐体。
(shì) = 以舌舔物[lick]
“此亦如是,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
“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
“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得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
“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具足,是谓此人像牛者也。
“如是,诸比丘,当学如牛,莫像如驴也。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4、本经叙说行十善、十恶之果报,并劝远离恶行,修诸善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不善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彼:“云何名为不善?云何名为善?
“所谓杀生为不善,不杀为善;
“不与取为不善,与取为善;
= “不与取”:谓不与而取,即偷盗。
“淫泆为不善,不淫为善;
“妄语为不善,不妄语为善;
“绮语为不善,不绮语为善;
“两舌为不善,不两舌为善;
“斗乱彼此为不善,不斗乱彼此为善;
“贪他为不善,不贪他为善;
“起恚为不善,不起恚为善;
“邪见为不善,正见为善。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如是,比丘行此恶已,堕畜生、饿鬼、地狱中。
“设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诸善趣阿须伦中。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是故,当远离恶行,修习善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5、本经叙说有八正、八邪二微妙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与汝等说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义、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谓二法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具足说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为二法?所谓邪见、正见,邪治、正治,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谓比丘名为二法。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我今已与汝说此二法,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善念、讽诵,勿有懈倦,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6、本经叙说贪淫、瞋恚、愚痴尽为烛明,八正道为由烛趣道之业。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烛明之法,亦当说由烛趣道之业;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zhú) = 古代照明用的火炬[torch](蜡烛<始于唐代>[candle]/照;照亮[illuminate])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名烛明者?所谓贪淫、瞋恚、愚痴尽。
“彼云何名为由烛趣道之业?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由烛趣道之业。
“我为比丘已说烛明,亦说由烛趣道之业,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
“善念、讽诵,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7、本经叙说佛以忍、思惟二力降魔成正觉,比丘亦当修此二力以成就果位,自致涅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力。
“云何为二力?所谓忍力、思惟力。
“设吾无此二力者,终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
“又无此二力者,终不于优留毗处六年苦行,亦复不能降伏魔怨,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
= “优留毗”:Uruvela,地名。位于佛陀伽耶之南,沿尼连禅河一哩许。佛陀未成道前在此修苦行。
“以我有此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众,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8、本经叙说阿那律为梵志阇拔吒开示天眼及无上智慧眼的妙用和修法。诸天和佛皆赞叹阿那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国本所生处。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 “拘尸那竭”:Kusinara,为末罗人之都城,佛陀即是在此城附近入灭。
尔时,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复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归命人中上,众人所敬奉!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尔时,有梵志名曰阇拔吒,是梵摩喻弟子。
复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梵志问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宫生,未曾闻此自然之香;为有何人来至此间,为是天、龙、鬼、神、人、非人乎?”
 
尔时,阿那律报梵志曰:“向者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复以此偈而叹我曰:
 
“‘自归人中上,众人所敬奉!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梵志问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见其形,释、梵、四天王为何所在?”
 
阿那律报曰:“以汝无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问曰:“设我能得天眼者,见此释、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报曰:“设当得天眼者,便能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
“然复,梵志,此天眼者何足为奇!
“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见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观其宝冠。
“此梵天亦如是,见此千世界无有罣碍,然此梵天不自见身所著衣服。”
(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梵志问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见形所著服饰?”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无有无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见己身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设我得无上智慧眼者,见此身所著服饰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无上智慧眼者,则能见己形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愿尊与我说极妙之法,使得无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
 
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
 
梵志报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憍慢之结,莫计吾我染著之想。”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时,梵志复问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憍慢结?”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
= “神识”:指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俗称灵魂。
“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
“是故,梵志,当求方便,除此诸结。
“如是,梵志,当作是学!”
 
梵志即从座起,礼阿那律足,绕三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有天昔与此梵志亲友,知识梵志心中所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彼天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中道得道迹,垢尽法眼净,无疑无犹豫。”
= “道迹”:Samicipatipada,此谓应该遵循的正确之道。
 
尔时,尊者阿那律复以偈告天曰:
 
“我先观彼心,中间应道迹,彼人迦叶佛,曾闻此法教。”
= 我刚才曾经观察过那位梵志的心,知道他在回归的途中,必定会契应于道迹;那个人在于迦叶佛时,曾经听过此法教的。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尔时,尊者阿那律即其时离彼处,在人间游,渐渐至舍卫国,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世尊具以法语告阿那律。
阿那律受佛教已,便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9、本经叙说诸比丘不知罗云比丘何以奉修禁戒,无有触犯,但仍是有漏心,不得解脱。佛开示:具足禁戒,诸根成就,诸结使将逐渐尽,便得解脱。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云奉修禁戒,无所触犯,小罪尚避,况复大者!
= “罗云”:Rahula,又作罗睺罗,为释尊未出家前与耶输陀罗所生之子,十五岁出家为沙弥,为佛陀弟子中密行第一。
然不得有漏心解脱。
尔时,众多比丘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罗云比丘奉修禁戒,无所触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脱?”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是故,诸比丘,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难陀、涅槃、乌,驴、不善有二,烛及忍思惟,梵志及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