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八城经第六》

卷六十_诵名后诵第五_例品第十八《八城经第六》
= “八城经”:本经叙说尊者阿难为八城居士说成就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之十二甘露门,居士乃欢喜供养阿难美食及居屋。
 
我闻如是: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游波罗利子城,住在鸡园。
= “波罗利子城Pataliputta-nagara,又作巴陵弗城、华氏城,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
= “鸡园”:Kukkutarama,寺名。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是时,第十居士八城持多妙货,往至波罗利子城治生贩卖。
= “第十居士八城”:巴利本作Dasamo Gahapati Atthakanagaro,﹝住在﹞八城的居士第十。或译为:第十居士,八城人。
(fàn) = 贱买而贵卖的人[peddlerpedlarpedler](买货出售[buy to resell])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彼多妙货,货卖速售,大得财利,欢喜踊跃,出波罗利子城,往诣鸡园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
时,诸上尊名德比丘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时,诸上尊比丘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于是,第十居士八城白曰:“上尊,尊者阿难今在何处?我欲往见。”
 
诸上尊比丘答曰:“居士,尊者阿难今在鞞舍离猕猴江边高楼台观。
= “鞞舍离”:Vesali,译为广严,佛灭一百年,为七百圣贤第二结集之处。
= “猕猴江”:Makkta Daha,又作猕猴池、猕猴河。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若欲见者,可往至彼。”
 
尔时,第十居士八城即从座起,稽首诸上尊比丘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告曰:“居士,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居士问曰:“尊者阿难,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颇说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耶?”
= “慧眼”:能照一切法,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
= “第一义”:究竟之真理。
= “心解脱”:Cetovimutti,指心解脱贪、瞋、痴。
 
尊者阿难答曰:“如是。”
 
居士问曰:“尊者阿难,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云何说有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耶?”
 
尊者阿难答曰:“居士,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法如法
= “彼依此处,观法如法”:他依于此处(境地),而观法如法。
“彼依此处,观法如法,住彼得漏尽者,或有是处。
= “住彼得漏尽者”:住于其境界而得漏尽的。
“若住彼,不得漏尽者,或因此法,欲法、爱法、乐法、静法,爱乐欢喜,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
= “化生于彼而般涅槃”:而化生于彼(色界),而般涅槃。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复次,居士,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依此处,观法如法。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彼依此处,观法如法,住彼得漏尽者,或有是处。
“若住彼,不得漏尽者,或因此法,欲法、爱法、乐法、静法,爱乐欢喜,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是谓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说有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
 
“复次,居士,多闻圣弟子度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于此处,观法如法。
= “非有想非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annayatana,无色界第四天。
“彼于此处,观法如法,住彼得漏尽者,或有是处。
“若住彼,不得漏尽者,或因此法,欲法、爱法、乐法、静法,爱乐欢喜,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是谓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说有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白曰:“尊者阿难,甚奇!甚特!我问尊者阿难一甘露门,而尊者阿难一时为我说于十二甘露法门。
(tǎn) = 绽开[burstsplit](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今此十二甘露法门必随所依,得安隐出。
“尊者阿难,犹去村不远,有大屋舍,开十二户,若人所为故,入彼屋中,复一人来,不为彼人求义及饶益,不求安隐而烧彼屋。
= “开十二户,若人所为故”:开有十二门户,如人所为之故。
“尊者阿难,彼人必得于此十二户随所依出,得自安隐,如是我问尊者阿难一甘露门,而尊者阿难一时为我说于十二甘露法门。
“今此十二甘露法门必随所依,得安隐出。
“尊者阿难,梵志法、律中说不善法、律,尚供养师,况复我不供养大师尊者阿难耶?”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即于夜中,施设极妙净美丰饶食啖含消;施设食已,平旦敷座,请鸡园众及鞞舍离众皆集一处,自行澡水,则以极妙净美丰饶食啖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竟,持五百种物买屋别施尊者阿难。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zǎo) = 洗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尊者阿难受已,施与招提僧。
= “招提”:Catuddisa,即「四方」之意,故招提僧又作「四方僧」,谓游行四方,不定居一处之僧伽。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第十居士八城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