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_一法_一入道品第十二
#83、本经叙说依一入道,则可灭五盖,思惟四意止,修八正道,远离愁忧,无忧喜想,便得智慧,证涅槃。一入者,专一心;道者,八正道。参阅中部Satipatthana-sutta念处经、长部Mahasatipatthana-suttanta大念处经、中阿含第九十八经念处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入道,净众生行,除去愁忧,无有诸恼,得大智慧,成泥洹证,所谓当灭五盖,思惟四意止。
= “一入道”:巴利本作Ekayano…Maggo,一行至(涅槃之)道。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云何名为一入?所谓专一心,是谓一入。
“云何为道?所谓贤圣八品道:一名、正见,二名、正治,三名、正业,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语,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谓名道,是谓一入道。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定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云何当灭五盖?
“所谓贪欲盖、瞋恚盖、调戏盖、眠睡盖、疑盖,是谓当灭五盖。
“云何思惟四意止?
“于是,比丘内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外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外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
“内观痛痛而自娱乐,外观痛痛,内外观痛痛。
= “内观痛痛”:巴利本作Vedanasu
Vedananupassi,于诸受观察受。
痛(tòng) = 疼痛[ache;pain]。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内观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
“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
“云何比丘内观身而自娱乐?
“于是,比丘观此身随其性行,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观此身中皆悉不净,无有可贪。
“复观此身有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皆悉观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皆当观知,无可贪者。
= “生熟二藏”:藏即内脏。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意即初受饮食之器脏为生脏,纳藏食物经消化后之渣滓之器脏为熟脏。故生熟二藏系泛指腹腔内之各种器官。
筋(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脾(pí) =脾脏,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spleen]。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肪(fáng) = 脂肪[fat]。
“如是,诸比丘,当观身自娱乐,除去恶念,无有愁忧。
“复次,比丘,还观此身有地种耶?水、火、风种耶?
“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此身,分别诸界,此身有四种。
“犹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节,解而自观见此是脚,此是心,此是节,此是头。
“如是,彼比丘分别此界,而自观察此身有地、水、火、风种。
“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不净。
“犹如彼人观竹园,若观苇丛。
苇(wěi) = 芦苇[reed]。
丛(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如是,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诸不净。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体膖胀,臭处不净。
膖(pāng) = 古同“胮”。同“膀”。浮肿[get dropsy]。
“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免此患。
“若复比丘观死尸,乌鹊、鸱鸟所见啖食;或为虎狼、狗犬、虫兽之属所见啖食。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
鹊(què) = 指喜鹊鸟。民间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magpie]。
鸱(chī) = 一种凶猛的鸟,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sparrow hawk]。
“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患。
“是谓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啖半,散落在地,臭处不净。
“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法。
“复次,观死尸,肉已尽,唯有骨在,血所涂染。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复以此身观彼身亦无有异。
“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筋缠束薪,复自观身与彼无异。
束(shù) = 捆绑[bind;tie]。(把,小捆[bundle;bunch]/收拾;整理[arrange]。)
“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骨节分散,散在异处,或手骨、脚骨各在一处;或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胁骨,或脊骨,或项骨,或髑髅。
膞(zhuān) = 鸟类的胃,肫[gizzard;maw of a bird]。
尻(kāo) = 臀部[buttocks]。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脊(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髑髅(dú lóu)
= 死人的头骨[dead man's skull;skull
of a dead person]。
“复以此身与彼无异,吾不免此法,吾身亦当坏败。
“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白色、白珂色。
珂(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不离此法。
“是谓比丘自观身。
“复次,比丘,若见死尸、骨青、瘀想,无可贪者,或与灰土同色,不可分别。
瘀(yū) = 同“淤”。凝滞[silt up]。(郁积;停滞[pent-up]。)
“如是,比丘,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此身无常,为分散法。
“如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观身,内外观身,解无所有。
“云何比丘内观痛痛?
“于是,比丘得乐痛时,即自觉知我得乐痛;得苦痛时,即自觉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乐痛时,即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
= “乐痛”:巴利本作Sukham
Vedanam,乐受。
“若得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食不苦不乐痛。
“若得不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不食乐痛;若得不食苦痛时,亦自觉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不食不苦不乐痛。
“如是,比丘内自观痛。
“复次,若复比丘得乐痛时,尔时不得苦痛,尔时自觉知我受乐痛。
“若得苦痛时,尔时不得乐痛,自觉知我受苦痛。
“若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苦无乐,自觉知我受不苦不乐痛。
“彼习法而自娱乐,亦观尽法,复观习尽之法。
= 他习法(观察生起之法),而自娱乐,也观察尽法(灭法),又观察习尽之法(有生有灭之法)。
“或复有痛而现在前,可知可见,思惟原本,无所依倚而自娱乐,不起世间想;于其中亦不惊怖,以不惊怖,便得泥洹: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真实知。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如是,比丘内自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外自观痛,内外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
“如是,比丘内外观痛。
“云何比丘观心心法而自娱乐?
= “观心心法”:巴利本作Citte
Cittanupassi,于心随观心。
“于是,比丘有爱欲心,便自觉知有爱欲心;无爱欲心,亦自觉知无爱欲心。
“有瞋恚心,便自觉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亦自觉知无瞋恚心。
“有愚痴心,便自觉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便自觉知无愚痴心。
“有爱念心,便自觉知有爱念心;无爱念心,便自觉知无爱念心。
“有受入心,便自觉知有受入心;无受入心,便自觉知无受入心。
“有乱念心,便自觉知有乱心;无乱心,便自觉知无乱心。
“有散落心,亦自觉知有散落心;无散落心,便自觉知无散落心。
散落(sàn luò) = 分散,不集中。/分散的往下掉落。
“有普遍心,便自觉知有普遍心;无普遍心,便自觉知无普遍心。
“有大心,便自觉知有大心;无大心,便自觉知无大心。
“有无量心,便自觉知有无量心;无无量心,便自觉知无无量心。
“有三昧心,便自觉知有三昧心;无三昧心,便自觉知无三昧心。
“未解脱心,便自觉知未解脱心;已解脱心,便自觉知已解脱心。
“如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 “心心相观意止”:巴利本作Citte
Cittanupssi Vihanati,于心观察心而住。
“观习法,观尽法,并观习尽之法,思惟法观而自娱乐。
“可知、可见、可思惟、不可思惟,无所依倚,不起世间想;已不起想,便无畏怖;已无畏怖,便无余;已无余,便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如是,比丘内自观心心意止,除去乱念,无有忧愁;外观心,内外观心心意止。
“如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云何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 “法法相观”:巴利本作Dhammesu
Dhammanupassi,于法随观法。
“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观、依无欲、依灭尽,舍诸恶法。
= “念觉意”:Sati-sambojjhanga,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修法觉意、修精进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三昧觉意、修护觉意,依观、依无欲、依灭尽,舍诸恶法。
= “法觉意”:Dhammavicaya-s.,又作择法觉意,以智慧简择诸法之真伪。
= “精进觉意”:Ririya-s.,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 “念觉意”:此处应为喜觉意。喜觉意(Piti-s.),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 “猗觉意”:Passaddhi-s.,又作轻安觉意,即除去粗重烦恼,身心皆得轻安快乐。
= “三昧觉意”:Samadhi-s.,又作定觉意,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 “护觉意”:Upekha-s.,又作舍觉意,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于爱欲解脱,除恶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猗念,乐于初禅而自娱乐。
= “猗念”:轻安。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有觉、有观,内发欢喜,专其一意,成无觉、无观,念猗喜安,游二禅而自娱乐。
“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于念,修于护,恒自觉知身觉乐,诸贤圣所求,护念清净,行于三禅。
“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苦乐心,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乐于四禅。
“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彼行习法,行尽法,并行习尽之法而自娱乐,便得法意止而现在前。
“可知可见,除去乱想,无所依倚,不起世间想;已不起想,便无畏怖;已无畏怖,生死便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诸比丘,依一入道众生得清净,远离愁忧,无忧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证。
“所谓灭五盖,修四意止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本经叙说身口意当修慈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中不见一法速磨灭者,憎嫉梵行人。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慈忍,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本经叙说如来为无与等者,为第一福田,可事可敬,比丘当常供养如来。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世时,诸天、人民、魔及魔天、沙门、婆罗门,最尊最上,无与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
“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 “多萨阿竭”:Tathagata,译为如来,佛十号之一。
= “阿罗呵”:Arahant,译为应供,佛十号之一。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正等觉,佛十号之一。
“是谓一人出现世时,过诸天、人民、阿须伦、魔及魔天、沙门、婆罗门上,最尊最上,无与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
“如是,诸比丘,常当供养如来。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本经叙说瞻视病者,即瞻视如来,将得大果报、大功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已;有看病者,则为看我已。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视疾病。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诸比丘,我不见一人于诸天、世间、沙门、婆罗门施中,最上无过是施。
“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名称普至,得甘露法味。
尔乃(ěr nǎi)
= 这才;于是。/更端发语词,无义。
“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知施中最上无过是施。
“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
“我今因此因缘而作是说:‘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已而无有异,汝等长夜获大福佑。’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本经叙说佛赞叹阿练若行、持三衣头陀行等,并劝比丘学大迦叶。相应部Ovada
教诫、杂阿含卷三十一第892经、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115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叹誉阿练若者,则为叹誉我已。
= “阿练若”:Aranna,又作阿兰拏、阿兰若,译为最闲处。阿练若行,谓住于闲静处,头陀行之一。
“所以然者?我今恒自叹誉阿练若行;其有诽谤阿练若者,则为诽谤我已。
“其有叹说乞食者,则为叹誉我已。
“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能乞食者;其有谤毁乞食者,则为谤毁我已。
“其有叹说独坐者,则为叹说我已。
“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能独坐者;其有毁独坐者,则为毁我已。
“其有叹誉一坐一食者,则为叹誉我已。
= “一坐一食”:又作受一食法、一坐食、一受食,谓受头陀法者,除正食以外,不数数食,及不食饼果粥等小食。一坐中食,即令满足,因数数食,妨损道业。头陀行之一。
“所以然者?我恒叹誉一坐一食者;其有毁者,则为毁我已。
“若有叹说坐树下者,则为叹说我身无异。
“所以然者?我恒叹誉在树下者;若有毁彼在树下者,则为毁我已。
“其有叹说露坐者,则为叹说我已。
“所以者何?我恒叹说露坐者;其有毁辱露坐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空闲处者,则为叹说我已。
“所以者何?我恒叹说空闲处者;其有毁辱空闲处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著五纳衣者,则为叹说我已。
= “五纳衣”:指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等五种;又指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牛嚼衣、奶母弃衣等五种,为印度人所忌讳,弃之不用者。纳衣,又作衲衣、衲袈裟,即以朽故破弊之布缝补制成之法衣。
“所以者何?我恒叹说著五纳衣者;其有毁辱著五纳衣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持三衣者,则为叹说我已。
“何以故?我恒叹说持三衣者;其有毁辱持三衣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在冢间坐者,则为叹说我已。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何以故?我恒叹说在冢间坐者;其有毁辱在冢间坐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一食者,则为叹说我已。
“何以故?我恒叹说一食者;其有毁辱一食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日正中食者,则为叹说我已。
“何以故?我恒叹说正中食者;其有毁辱正中食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
= “头陀”:Dhuta,译为抖擞、修治、弃除,谓修治身心,弃舍贪欲,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修头陀行者,应守十二项规条,名十二头陀行:(一)在阿兰若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
(五)节量食,(六)中后不得饮浆,(七)着弊纳衣,(八)但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435经仅作十一法,而无「但坐不卧」一项。
“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
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十二法人/十二头陀行 =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关于头陀行,亦有十三、十六种等说。
|
|
在阿兰若处
|
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
|
常行乞食
|
即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
|
次第乞食
|
即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
|
受一食法
|
即日仅受一食,以免数食妨碍一心修道。
|
节量食
|
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若恣意饮啖,腹满气涨,妨损道业。
|
中后不得饮浆
|
即过中食后不饮浆,若饮之心生乐着,不能一心修习善法。
|
着弊纳(衲)衣
|
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
|
但三衣
|
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
|
冢间住
|
即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
|
树下止
|
效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
|
露地住
|
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
但坐不卧
|
若安卧,虑诸烦恼贼常伺其便。
|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大迦叶所行,无有漏失者。
= “大迦叶”:Maha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译为大饮光。佛陀于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后,召令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为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苾刍是。」
“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有此诸行。
“是故,诸比丘,所学常当如大迦叶。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8、本经叙说大迦叶年老,佛劝其舍头陀行,不从,佛赞叹大迦叶及头陀行,谓:头陀行在世,佛法亦当久住于世,并增益天道,减少恶道。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尊者大迦叶住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年高长大。
= “年高长大”:年已高,已长又大(老迈)。
尔时,尊者大迦叶食后,便诣一树下禅定;禅定已,从座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
是时,世尊遥见迦叶来,世尊告曰:“善来!迦叶。”
时,迦叶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
“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
“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
“所以然者?若,迦叶,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
“设法在世,增益天道,三恶道便减。
“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于世。
= “须陀洹”:Sotapanna,译为预流果,四沙门果之一。入此位者,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不再堕恶趣,预入圣者之流,证悟较迟,尚须七返人、天,诸漏灭尽,得证涅槃。
= “斯陀含”:Sakadagamin,译为一来果,入此位者,三结断尽,贪瞋痴薄,死后生于天界,一来人间,便可证悟,故称一来果。
= “阿那含”:Anagamin,译为不还果,断五下分结者得入此位,不再来世间,而生于五净居天入般涅槃。
“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叶所习。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9、本经叙说利养甚重,令人不得无上真正之道,提婆达兜日受婆罗留支供养五百釜食,起五逆罪,命终堕地狱,即是例证,故比丘不可贪着利养。参阅相应部,Ratha,车。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
“所以然者?诸比丘,彼提婆达兜愚人取彼王子婆罗留支五百釜食供养。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 “婆罗留支”:梵Balaruci,译为折指,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太子阿阇世(Ajatasatu)之别名。母韦提希,又号韦提希子。曾弑父自立为王,后忏悔往昔恶业,归向佛陀。出生时,相师占卜其后必将弑父,频婆娑罗王心生畏惧,将王子自高楼摔下,未死,唯折一指,犹如未生前即已结怨,故名阿阇世(意为未生怨、法逆)。以折指之故,又名婆罗留支。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设彼不与者,提婆达兜愚人终不作此恶;以婆罗留支王子五百釜食,日来供养,是故提婆达兜起五逆恶,身坏命终,生摩诃阿鼻地狱中。
“以此方便,当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
“若未生利养心,不应令生;已生,当灭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0、本经叙说提婆达兜,犯五逆罪,却在大众中拨无因果,诸比丘白佛。佛说善恶终归有报,提婆达兜愚痴不知,故说无有善恶报。比丘当远离诸恶,为福莫倦。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尔时,提婆达兜坏乱众僧,坏如来足,教阿阇世取父王杀,复杀罗汉比丘尼。
在大众中而作是说:“何处有恶?恶从何生?谁作此恶当受其报?我亦不作此恶而受其报。”
尔时,有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而闻此语,提婆达兜愚人在大众中而作是说:“何处有恶?恶从何生?谁作此恶而受其报?”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摄取衣钵,以尼师坛著右肩上,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尼师坛”:Nisidana,译为坐具,为坐卧之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布。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提婆达兜愚人在大众中而作是说云何?‘为恶无殃,作福无报,无有受善恶之报’?”
殃(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有罪,善恶之行皆有报应。
“若彼提婆达兜愚人知有善恶报者,便当枯竭,愁忧不乐,沸血便从面孔出;以彼提婆达兜不知善恶之报,是故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无善恶之报,为恶无殃,作善无福。’”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干瘦;憔悴[haggard]。)
沸(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gushing out]。(水波翻涌的样子[surgent]/把水烧开;沸腾[boil;bubble]。)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者审自明,为恶无有福,我今豫了知,善恶之报应。
= 愚痴的人,自己审察时,应该自己会明白,会知道作恶作毒时,一定不会有福报的;我现在豫以了知作善作恶之报应之事。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如是,诸比丘,当远离恶,为福莫倦。
“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1、本经叙说利养深重之害,并劝勿生利养心,已生令除。参阅相应部,Chavi,皮。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
名闻利养 = 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
“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入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诸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
“若未生利养心,应使不生;已生,求令灭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2、本经叙说利养深重,坏清净行;利养心未生当令不生,已生当令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
“所以然者?若彼师利罗比丘不贪利养者,不作尔许无量杀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受人利养重,坏人清白行,是故当制心,莫贪著于味。
师利以得定,乃至天帝宫,便于神通退,堕于屠杀中。
= 师利罗比丘由于得禅定,乃至游于天帝的宫殿,然而因为贪着利养之故,则退却其神通,而堕入于屠杀之中。
“诸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受人利养甚为不易。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未生利养心,制令不生;已生此心,求方便令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