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_四法_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
#235、本经叙说:(一)佛陀常说四谛法,并敕诸比丘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二)舍利弗以无数方便广演四谛,令无数众生快得善利;当求方便,行此四谛。中部Saccavibhanga-sutta(谛分别经)、中阿含第31经分别圣谛经、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四谛经、后汉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诵律卷60,参阅长部Mahasatipatthana-suttanta(大念处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是谓,比丘,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云何为四?所谓苦谛之法,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以无数方便说集、尽、道谛,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
= “所谓苦谛之法…广与人演”:巴利本作:「即苦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苦集圣谛之开示…显发,苦灭圣谛之…显发,苦滅道圣谛之…显发。」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养。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无数方便,说此四谛,广与人演。
“当舍利弗比丘与诸众生及四部众,分别其义,广与人演,时不可计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汝等比丘,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承事供养。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众生之父母;以生已长,养令大者,目犍连比丘。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要,成第一义,成无漏行。
= “舍利弗比丘,众生之父母…成无漏行”:巴利本作:「诸比丘!譬如舍利弗是如生母,譬如目犍连是如养者。诸比丘!舍利弗是导得须陀洹,目犍连是[导]最上义。诸比丘!舍利弗于四圣谛详细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
“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
世尊作是语已,还入静室。
世尊去未久,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其有能得四谛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为四?
“所谓苦谛,以无数方便广演其义。
“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
||
生苦
|
受胎
|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
种子
|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
|
增长
|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
|
出胎
|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
|
种类
|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
|
老苦
|
增长
|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
灭坏
|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
|
病苦
|
身病
|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
心病
|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
|
死苦
|
病死
|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
外缘
|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
|
爱别离苦
|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怨憎会苦
|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求不得苦
|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
|
五阴盛苦
|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
“云何苦集谛?所谓爱结是也。
= 巴利本作:「然,朋友!如何是苦集圣谛?凡爱之再生的,喜与贪俱行,于彼彼之处所胜喜,即所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朋友!以上即所说之苦集圣谛。」
爱结 = 九结之一。略称结。又作随顺结。结,结缚之义。贪爱缚人,故称结。即诸众生为贪爱之故,广行杀、盗、淫、妄等不善,由此而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称爱结。
“云何为尽谛?所谓尽谛者,爱欲结永尽无余,是谓尽谛。
“云何为道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是。
“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命、正业、正念、正定,是谓道谛也。
八正道
|
|
正见
|
巴利本作:「朋友们!于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苦滅道之智。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见。」
|
正治
|
巴利本作:「出离之思惟(出离觉)、无恚之思惟(无恚觉)、不害之思惟(不害觉)。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思惟。」
|
正语
|
巴利本作:「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语。」
|
正方便
|
巴利本作:「朋友们!有比丘未起诸恶、不善法,令其不起,令生欲精进、精勤,而成为策励、热心;舍已起诸恶、不善法,令生欲…热心;未起之诸善法令其生起,生欲…热心;已起之诸善法为欲令生持续、不错乱、增长、广大、增修、圆满…热心。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精进。」
|
正命
|
巴利本作:「朋友们!有圣弟子舍邪命而营正命之生活。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命。」
|
正业
|
巴利本作:「离杀生、离偷盗,于诸欲[境]离邪行。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业。」
|
正念
|
巴利本作:「朋友们!有比丘于身住于随观身,热心、有正知、有念,调伏于世间之贪忧。于诸受…乃至…于心…乃至…于诸法住于随观法,热心…调伏贪忧。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念。」
|
正定
|
巴利本作:「朋友们!有比丘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生喜、乐,为初禅具足住。寻、伺止息,故内心静安,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为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朋友们!此即所说之正定。」
|
“彼众生快得善利,乃能闻此四谛之法。”
= 那些众生,能快得善利,就是能够听到此四谛之法的。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尔时,尊者舍利弗当说此法,无量不可计众生闻此法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与我说法,安处福地。”
“是故,四部之众!求于方便,行此四谛。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6、本经叙说外道不能分别欲、见、戒、我四受,若能具有妙法(平等之法),则能分别诸受,与法相应而无违,于诸行无有缺漏,成就四沙门果;此妙法为法行之本,更无复有沙门出此上者、能胜此者。中部Culasihanada-sutta(师子吼小经)、中阿含第103经师子吼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
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异学村与共论义。”
是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异学问道人曰:“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而说此法:‘汝等比丘,尽当学此法,悉当了知,以了知已,当共奉行。’
“我等亦与诸弟子而说此法:‘汝等尽当而学此法,悉当了知,以了知已,当共奉行。’
“沙门瞿昙与我等有何等异?有何增减?所谓彼说法,我亦说法,彼教诲,我亦教诲。”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尔时,众多比丘闻此语已,亦不言是,复不言非,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众多比丘自相谓曰:“我等当以此义,往白世尊。”
尔时,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食已,收摄衣钵,以尼师檀著左肩上,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尼师檀”:Nisidana,又作尼师坛,译为坐具、敷具,坐卧时敷地以护身,或布于卧具上以护卧具,长为佛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比丘六物之一。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问者,汝等当以此语报彼曰:‘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乎?’
= “为一究竟?为众多究竟乎”:巴利本作Kim
Pan' Avuso Eka Nittha Udahu Puthu Nittha Ti﹒(尊者!究竟是一呢?还是究竟是多呢?)
“或能彼梵志平等说者,应作是说:‘是一究竟,非众多究竟。’
“彼究竟者,为是有欲究竟?为无欲究竟?所谓彼究竟者,谓无欲究竟。
= “有欲究竟”:巴利本作Nittha
Saragassa(对有欲者是究竟)。
= “无欲究竟”:巴利本作Nittha
Vitaragassa(对无欲者是究竟)。
“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为无恚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恚究竟,非有恚究竟。
= “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为无恚究竟”:巴利本作Sa…Nittha Sadosassa Udahu Vitadosassati﹒(彼究竟是对于有瞋恚者才有,或者对于离瞋恚者才有呢?)
“云何有痴究竟?无痴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痴究竟。
= “云何有痴究竟?无痴究竟”:巴利本作Sa…Nittha Samohassa Udahu Vitamohassati﹒(彼究竟是对于有痴者才有,或者对于离痴者才有呢?)
“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有爱究竟?为无爱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爱究竟。
= “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有爱究竟?为无爱究竟”:巴利本作Sa…Nittha Satanhassa Udahu Vitatanhassati﹒(彼究竟是对于有爱者才有,或者对于离爱者才有呢?)
“云何彼究竟者,有受究竟?为无受究竟?所谓彼究竟者,无受究竟。
= “云何彼究竟者,有受究竟?为无受究竟”:巴利本作Sa…Nittha Sa-upadanassa Udahu Anupadanassati﹒(彼究竟是对于有取著者才有,或者对于离取著者才有呢?)
“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智者?为非智者?所谓智者所究竟。
= “云何彼究竟者,为是智者?为非智者”:巴利本作Sa…Nittha Viddasuno Udahu Aviddasuno Ti﹒(彼究竟是对于智者才有,或者对于非智者才有呢?)
“此究竟者,为是怒者所究竟?为非怒者所究竟?所谓此究竟,彼当作是说,非怒者所究竟。
= 巴利本作:「彼究竟者为是随喜者、敌对者所有?为是非随喜者、非敌对者所有?」对此正确解答之外道将答:「彼究竟者为是非随喜者、非敌对者所有;非是随喜者、敌对者所有。」随喜者(Anuruddha),指事事称「是」之盲从者;敌对者(Patiriruddha),指不针对事理而事事反对者。
“比丘,有此二见。
“云何为二见?所谓有见、无见。
= “有见”:Bhavaditthi,即常见,谓执有情之身心皆常住不灭。
= “无见”:Vibhavaditthi,即断见,谓执有情之身心仅限一期而断绝。中阿含第103经师子吼经:「若有沙门、梵志依无量见,彼一切依猗二见,有见及无见也。若依有见者,彼便着有见,依猗有见,猗住有见,憎诤无见。若依无见者,彼便着无见,依猗无见,猗住无见,憎诤有见。」
“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此二见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瞋恚心、有愚痴心、有爱心、有受心,彼是无知。
= 巴利本作:「比丘们!有沙门、婆罗门着有见、亲有见、被缚于有见者,是以无有见为障碍。又有沙门、婆罗门着无有见、亲无有见、被缚于无有见者,是以有见为障碍。比丘们!实有沙门、婆罗门于此等二见之集、灭、味、患、出离,不如实知者,彼等是贪欲者、瞋恚者、愚痴者,是有欲、有取、愚者、喜障碍者、乐障碍者。」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本末(běn mò) = 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原委[the whole
course of an ev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主次,先后[the
fundamental and the incidental]。
“彼有怒心,不与行相应,彼人不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辛酸万端,不脱于苦。
辛(xīn) =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大罪[crime]。(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pungent vegetable]/辣味[hot
<in taste,flavor,etc.>;pungent]/劳苦;艰苦[hard;laborious;toil;hardwork;arduous]/痛苦,悲伤[painful;sad]。)
酸(suān) = 从“酉”,与酒、酪等有关。醋[vinegar]。(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sour;tart]/悲伤;凄凉[sad;miserable]/悲痛[grieved;sorrowful]/通“痠”。酸痛,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ache;tingle]。)
“诸有沙门、婆罗门如实而知之,彼便无愚痴、瞋恚之心,恒与行相应,便得脱生、老、病、死。
“今说苦之元本。
“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
“诸不行平等法者,则堕五见。
= “五见”:Panca
Ditthiyo,又作五染污见、五僻见,即五利使。见:有观视、推度之义。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五见 = Panca- ditthi,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
|
萨迦耶见
|
Sakkaya-ditthi,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
|
边见/边执见
|
Anta-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a- ditth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
|
见取见
|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
“今当说四受。
四受 = 又作四取(Cattari
Upadanani),取为烦恼之异名,即百八烦恼中之四种类别。
|
|
欲取
|
Kama-upadana,即欲受,贪欲取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
|
见取
|
Ditthi-upadana,又作见受,于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
|
戒禁取
|
Sila-bbata-upadana,又作戒受,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如外道之狗戒、牛戒。
|
我语取
|
Atta-vadupadana,又作我受,取着于我见、我慢等之所说法。
|
“云何为四受?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 “今当说四受…是谓四受”:巴利本作Cattar' Imani…Upadanani,Katamani Cattari:Kamupadanam
Ditthupadanam Silabbatupadanam Attavadupadanam﹒(此等是四取。云何为四?即: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若有沙门、婆罗门尽知欲受之名,彼虽知欲受之名,复不相应者,彼尽分别诸受之名,先分别欲受之名,而不分别见受、戒受、我受之名。
“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别此三受之名。
“是故,或有沙门、婆罗门尽分别此诸受,彼便分别欲受、见受,不分别戒受、我受。
“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别二受。
“若使沙门、婆罗门尽能分别诸受,或复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别欲受、见受、戒受,不分别我受。
“所以然者?以彼沙门、婆罗门不能分别我受故。
“是故,复有沙门、婆罗门尽分别诸受,然复有不具者,此名四受。
“有何等义,云何分别?所谓四受者,由爱而生,如是,比丘有是妙法所应分别。
= “比丘有是妙法所应分别”:比丘们!有如是的妙法,所应分别的。
“若有不行此诸受,此不名为平等。
= 如果有人不行此诸受(不了解诸受的一切)的话,这就不能名叫平等的。
“所以然者?诸法之义难了难解。
“如此非法之义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说也。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译为正等觉,佛十号之一。
“比丘当知:如来尽能分别一切诸受,以能分别一切诸受,则与相应,则能分别欲受、见受、我受、戒受。
“是故,如来尽分别诸受,则与法共相应,无有相违。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爱而生,由爱而长。
“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于诸受;以不起诸受,则不恐惧;以不恐惧,便般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造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 “此四受由何而生…彼便不能起于诸受”:巴利本作Ime…Cattaro Upadana
Kimnidana Kimsamudaya Kimjatika Kimpabhava:Ime Cattaro
Upadana Tanhanidana Tanhasamudaya Tanhajatika Tanhapabhava﹒(此等四取,以何为缘,由何而集,由何而生,以何为根源?此等四取,即以爱为缘,由爱而集,由爱而生,以爱为根源。)
= “成就此受”:如果成就(解了)此受的话。
“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实而知之,具足诸法、法行之本。
“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极微妙故,诸佛之所说,则于诸行无有缺漏。
“于是,比丘有初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更无复有沙门出此上者、能胜此者,作如是师子之吼!”
= “初沙门…第四沙门”:初沙门(初果),第二沙门(二果),第三沙门(三果),第四沙门(四果)。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7、本经叙说佛为阿那邠邸长者说以慈心、诚心、平等心行布施,护福无量,并举本生为毗罗摩婆罗门时,曾作大施,但功德不及作僧房舍、受三皈、持五戒;若能于弹指顷慈愍众生,以欢喜惠施,并不起想着,此福功德不可称计。增支部Velama(毗罗摩)、中阿含第155经须达哆经、宋法天译佛说长者施报经、失译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萧齐求那毗地译佛说须达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邸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护心品第十》:“阿那邠持”:Anathapindika,即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邠(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邸(dǐ) = 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guild hall]。
尔时,世尊问长者曰:“云何,长者,汝家中恒布施耶?”
长者白佛:“贫家恒行布施,又饮食粗弊,不与常同。”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复不发愿,复无信心,由此行报,所生之处不得好食,意不贪乐,意亦复不乐著于好衣裳,亦复不乐著好田业,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仆从奴婢,亦复不受其教。
= “不用心意,复不发愿,复无信心”:巴利本作Asakkaccam Deti,Acittikatva Deti
Asahattha Deti,Apaviddham Deti﹒(不恭敬施、不尊重施、不自手施、投弃施。)
“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报。
“若长者布施之时,若好、若丑,若多、若少,当至诚用心,勿有增损,废后世桥梁。
“彼若所生之处,饮食自然,七财具足,心恒乐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恒受其教。
= “七财”:Satta
Dhanani,即七圣财(Sattariya-dhanani),又作七德财、七法财,指出世间之人拥有之七种财宝。(一)信财(Saddha-dhana)。(二)戒财(Sila-dhana)。(三)惭财(Hiri-dhana)。(四)愧财(Ottappa-dhana)。(五)闻财(Suta-dhana)。(六)施财(Caga-dhana)。(七)慧财(Panna-dhana)。
“所以然者?由于中发欢喜心故。
= “若长者布施之时…由于中发欢喜心故”:巴利本作:「居士!若与粗弊、殊妙之布施,此能以恭敬施、尊重施、自手施、不投弃施,观施之[果报]来,彼人每布施之异熟起,心倾广大之食受用,心倾广大之衣受用,心倾广大之乘受用,心倾广大之五妙欲之受用,彼之子、妻、奴、走使、仆,起从顺、倾听、了解之心。何以故乎?居士!此如是恭敬作业之异熟。」
“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真珠、琥珀、砗磲、玛瑙、水精、琉璃,好喜布施。
= “毗罗摩”:Velama。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尔时,布施之时,用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有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作如是施。
“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施。
“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皆作如是布施。
“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复以八万四千卧具,皆用氍氀文绣毾㲪自覆。
= “复以八万四千牛…复以八万四千卧具”:巴利本作:「布施四万八千之象,以金庄严,着金幢,覆以金网,布施四万八千之车,具有围绕师子皮、虎皮、彪皮、黄褐色之毛毡,以金庄严,着金幢,以金网覆,布施八万四千之乳牛,系以黄麻之绳,并具鍮之乳桶,布施八万四千之女,着摩尼之耳环。」
氍(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氀(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毾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毾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布施。
= 巴利本作:「布施八万四千俱底精细之亚麻、丝绢、毛织布、木绵之衣。」
“复以八万四千龙象布施,皆用金银校饰。
龙象 = 原指象中之殊胜者,比喻菩萨之威猛能力。
“复以八万四千匹马布施,皆用金银鞍勒自覆。
鞍(ān) = 马鞍[saddle]。
勒(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restrain;rein in]。)
“复以八万四千车布施,作如是大施。
“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于四城门中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与之。
“长者当知:彼毗罗摩虽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计量。
= “招提僧”:Catuddisasangha,译为四方僧,即客僧,乃对现前僧而言。施招提僧之物,一切比丘共用,如寺、舍,厨、库,田、园,仆、畜等;限于现前僧之用而不共四方僧用之物,如现前僧之剃刀、衣钵、坐具、针筒、时药等。
“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归佛、法、圣众,此福不可称计。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三自归,虽有此福,犹不如受持五戒。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计。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归,奉持五戒,及弹指之顷,慈愍众生,虽有此福,故不如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此福功德不可称量。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然彼所作功德,我尽证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归,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我亦知此福;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我亦知此福。
“尔时,彼婆罗门作如是大施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也。
“所以然者?尔时施主者,即我身是也。
“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所作功德,信心不断,不起著想。
“是故,长者,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发愿求报,后求受福,长者当获无穷之福。
= “后求受福”:求于后来受福的话。
“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8、本经叙说佛以日出、人民普共田作、百鸟悲鸣、婴孩啼哭四事,喻如来出世、檀越四事供养、高德法师演微妙法、魔波旬惊怖。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日初出之时,人民之类普共田作,百鸟悲鸣,婴孩哀唤。
“我今,比丘当知:此是譬喻,当解其义。
“此义云何当解?若日初出之时,此譬如来出世。
“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归依佛,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或信女。
“百鸟悲鸣者,此高德法师之喻,能与四部之众说微妙之法。
= “法师”:Dhamma-kathika,又作说法师,即演说正法之师。
“婴孩唤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是故,诸比丘,如日初出,如来出世,除去暗冥,靡不照明。
靡(mǐ) = 无;没有[no;not]。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9、本经叙说佛为弥勒菩萨说菩萨以平等、欢喜、不为已、思惟菩萨为众生上首四法,成就檀波罗蜜,具足六度,疾成无上正等正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弥勒菩萨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弥勒”:Metteyya,译为慈氏,现住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尔时,弥勒菩萨白世尊言:“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而行檀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六波罗蜜 = 又作六波罗蜜多(梵Sat-paramita),译为六度、六到彼岸,为从生死此岸到达解脱彼岸之六种胜行。
|
|
檀那波罗蜜
|
梵Dana-paramita,又作檀波罗蜜,即布施度,能对治悭贪。
|
尸罗波罗蜜
|
梵Sila-paramita,又作尸波罗蜜,即持戒度,能对治恶业。
|
羼提波罗蜜
|
梵Ksanti-paramita,又作羼波罗蜜,即忍辱度,能对治瞋恚。
|
毗梨耶波罗蜜
|
梵Virya-paramita,又作毗离耶波罗蜜,即精进度,能对治懈怠。
|
禅那波罗蜜
|
梵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即禅定度,能对治乱意。
|
般若波罗蜜
|
梵Prajna-paramita,又作般罗若波罗蜜,即智慧度,能对治愚痴。
|
佛告弥勒:“若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
“云何为四?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复次,菩萨若惠施之时,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欢喜惠施,不生著想。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由如应死之人临时还活,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 有如应死的人,却临时还活过来,就会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那样。
“尔时,菩萨发心喜悦,亦复如是,布施誓愿不生想著。
“复次,弥勒,菩萨布施之时,普及一切,不自为己使成无上正真之道。
“是谓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复次,弥勒,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作是思惟:‘诸有众生之类,菩萨最为上首,具足六度,了诸法本。
“‘何以故?食已,诸根寂静,思惟禁戒,不兴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进,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错乱,具足辩才,法门终不越次,使此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罗蜜。’
法门 = Dhamma-pari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越次(yuè cì) = 不循顺序。
“若菩萨摩诃萨行此四法,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
“是故,弥勒,若菩萨摩诃萨欲施之时,当发此誓愿,具足诸行。
“如是,弥勒,当作是学!”
尔时,弥勒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0、本经叙说如来出世以四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当成就四无所畏。增支部Vesarajja(无所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世有四无所畏,如来得此四无所畏,便于世间无所著,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梵轮。
= “四无所畏”:Cattari
Vesarajjani,又作四无畏,指佛或菩萨所得之四种无所畏,说法时勇猛安稳。本经经文指如来之四无所畏(梵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一)诸法现等觉无畏(梵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二)一切漏尽智无畏(梵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尽无所畏。(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梵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道无所畏。(四)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梵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尽苦道无所畏。
= “便于世间无所著”:巴利本作Asabhanthanam
Patijanati(宣布最胜位)。
= “师子吼”:Siha-nada,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摧破九十六种异见,若师子王之咆吼,百兽悉慑伏。
= “梵轮”:Brahma-cakka,又作法轮(Dhamma-cakka),梵轮之义:(一)佛之说法清净。(二)梵名广,佛转法轮,十方无不遍故名广。(三)为佛四梵行心(四无量心)之说。(四)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五)世人贵梵天,随顺于彼,使令欢喜。(六)佛为真梵,真梵之所说法。
“云何为四?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为第一无所畏。
= “我今已办此法”:巴利本作Samma
Sambuddhassa Patijanato(我今为正等觉者)。
蜎(yuān) = 孑孓。蚊子的幼虫[wriggler]。
蠕(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蜎飞蠕动 = 指形体细微渺小之生物。蜎飞,指小虫之飞行,如蚊虻等;蠕动,乃小虫蠢动之貌,如蛆虫等。
“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
“我今已离愚暗法,欲使还就愚暗之法者,终无此处!
“若复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
= “我今已离愚暗法”:巴利本作Ye
Kho Pana Te Antarayika Dhamma Vutta(我已说彼等是诸障碍法)。
“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若有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
“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之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
“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1、本经叙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聪明勇悍,多闻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在大众中最为第一,当学之。增支部Sobheti(庄严[僧团])、杂阿含卷23第58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聪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
= “今有四人…法法成就”:巴利本作Ime Kho Bhikkhave Cattaro Vyatta Vinita Visarada
Bahussuta Dhammadhara Dhammanudhamma-patipanna Sangham Sobhenti﹒(此等四人是聪明、已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能行法随法,庄饰僧伽。)
悍(hàn) = 勇猛[bold and powerful;vigorous and
valiant]。(强劲;坚实[strong]。)
“云何为四?比丘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比丘尼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优婆塞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优婆斯多闻,博古明今,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在大众中最为第一。”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勇悍无所畏,多闻能说法,在众为师子,能除怯弱法。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比丘戒成就,比丘尼多闻,优婆塞有信,优婆斯亦尔。
在众为第一,若能和顺众,欲知此义者,如日初出时。
“是故,诸比丘,当学博古明今,法法成就。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2、本经叙说有四种金翅鸟能食四种龙,然不能食事佛之龙,因如来行慈、悲、喜、护四等心;比丘当行四等之心。相应部Suddhika(品类)、相应部Suddhaka(品类)、相应部Haranti(取)、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金翅鸟。
“云何为四?有卵生金翅鸟,有胎生金翅鸟,有湿生金翅鸟,有化生金翅鸟,是四种金翅鸟。
“如是,比丘,有四种龙。
“云何为四?有卵生龙,有胎生龙,有湿生龙,有化生龙;是谓,比丘,有四种龙。
“比丘当知:若彼卵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下有四种龙宫,有卵种龙,有胎种龙,有湿种龙,有化种龙。
“是时,卵种金翅鸟,以大翅搏水两向,取卵种龙食之。
搏(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通“拍”。轻击;击[beat]。)
“设当向胎种龙者,金翅鸟身即当丧亡。
“尔时,金翅鸟搏水取龙,水犹未合,还上铁叉树上。
“比丘当知:若胎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搏水下至,值胎种龙。
“若值卵生龙者,亦能捉之衔出海水。
衔(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若值湿生龙者,鸟身即死。
“比丘当知:若湿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
“彼若得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皆能捉之。
“设值化生龙者,鸟身即死。
“若,比丘,化生金翅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纵广二十八万里,搏水下至,值卵种龙、胎种龙、湿种龙、化种龙,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顷,还上铁叉树上。
“比丘当知:若使龙王身事佛者,是时金翅鸟不能食啖。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所以然者?如来恒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鸟不能食龙。
“云何为四等?如来恒行慈心,恒行悲心,恒行喜心,恒行护心。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是谓,比丘,如来恒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坏。
筋(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沮(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以是之故,金翅之鸟不能食龙。
“是故,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3、本经叙说善知识以知时、自手、净洁、极妙四事行惠施,能获大福业,得甘露灭;当具此四功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知识惠施之时,有四事功德。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云何为四?知时而施,非不知时;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施常净洁,非不净洁;施极微妙,不有秽浊。
浊(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善知识惠施之时,有此四功德。
“是故,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时,当具此四功德;以具此功德,获大福业,得甘露灭。
= “甘露”:Amata,又作不死液、神酒。原意为不死,可引伸为达到不死之位,或为神、不灭之义。佛法之中,以涅槃、甘露能永断生死,是真不死药。
“然此福德不可称量,言当有尔许福业,虚空所不能容受。
“犹如海水不可计量,言一斛、半斛、一合、半合,称数之名,但其福业不可具陈。
斛(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合(hé) = 从亼,三面合闭。闭合[close;shut]。(结合[combine;unite]/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1 decilitre>/应该[should]。)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称计,获大福业,得甘露灭,言当有尔许福德。
“是故,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当具此四功德。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44、本经叙说有持信、奉法、身证、见到之四种人,可敬可贵为世之福田;其中见到人能身信作证而自游化,故当念修身证之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种之人,可敬可贵,世之福田。
“云何为四?所谓持信、奉法、身证、见到。
“彼云何名为持信人?
“或有一人受人教诫,有笃信心,意不疑难,有信于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亦信如来语,亦信梵志语,恒信他语,不任己智。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是谓名为持信人。
“彼云何名为奉法人?
“于是,有人分别于法,不信他人,观察于法,有耶?无耶?实耶?虚耶?
“彼便作是念:‘此是如来语,此是梵志语。’
“以是知如来语法者,便奉持之;诸有外道语者,而远离之。
“是谓名为奉法人。
“彼云何为身证人?
= “身证”:Kayasakkhin,不还果之人,得灭尽称为身证。
身证那含/身证不还/身证 = Kaya-sakkh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关于身证之得名有二说,说一切有部以灭尽定为无心定,若于身中生灭尽定之得,即身得寂静之乐,称为身证;经量部则以出定后,缘灭尽定之寂静,以此极似涅槃法,由得及智现前证得身之寂静,称为身证。大乘乃就譬喻以立身证之名。
“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
“是谓名为身证人。
“彼云何名为见到人?
“于是,有人断三结,成须陀洹,不退转法,彼有此见: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父有母,有阿罗汉等受教者,身信作证而自游化。
= “须陀洹”:Sotapanna,译为预流果,四沙门果之一。入此位者,断尽三结(身见、戒取、疑),不再堕恶趣,预入圣者之流,证悟较迟,尚须七返人、天,诸漏灭尽,得证涅槃。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是谓名为见到人。
“是谓,比丘,有此四人;当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证之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