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
= Sukhavati-vyuhah-sutra,《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为净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
《佛说无量寿经》以单人立题
|
|
别题
|
通题
|
人
|
|
佛说无量寿
|
经
|
五种原始汉译本
|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廿四愿。
#支娄迦谶 = Lokaksema,东汉时贵霜佛教僧人,佛经译师。
#后汉/东汉 = 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两汉。
|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三国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廿四愿。
#支谦 = 三国时佛教著名译经人。
#三国 =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一段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
|
佛说无量寿经
|
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四十八愿。
#康僧铠 = Saṃghavarman,印度人,三国曹魏时期佛教高僧,翻译师。
#曹魏 = 220年-266年,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据有北方的政权。
|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
唐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四十八愿。
#菩提流志 = Bodhiruci,意译为觉爱。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时来,翻译三藏经典。
#唐朝 = 618年-907年,国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赵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阿弥陀佛愿文为卅六愿。
#赵宋/宋朝 = 960-1279年,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
|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曹(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古国名[Cao state]。)
魏(wèi) = 高大。也作“巍”[tall and big]。(古国名[Wei state]。)
曹魏 = 220-266,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三国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篡汉为魏,因承继汉朝,故具法统地位。至266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
竺(zhú) = 竹[bamboo]。(印度古译名“天竺”的简称[India]。)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康僧铠 = Samghavarman,三国时代译经僧。相传为印度人。然从其所冠之康姓,可推测或与中亚康居国有关。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阳,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经二卷、无量寿经二卷、四分杂羯磨一卷等。
三法藏/三藏 = Tipitaka,藏,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
|
|
经藏
|
Sutta-pitaka,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
律藏
|
Vinaya-pitaka,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
论藏
|
Abhidhamma-pitaka,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
|
#序分
##声闻众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大圣 = Maha-muni,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鄣、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憍陈如 = Anna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教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八正道之一。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名誉/名闻 = 指名声广闻于世间。/Yasas,佛之弟子。音译耶舍。又作耶输陀。意译作名闻。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超群/胜群/牛王 = Usabha,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头陀第一。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劫宾那/摩诃劫宾那 = Maha Kapphina,意译作黄色、房宿、大分别时。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劫宾那又名房宿,系因如来预知其成道之因缘,乃化现为老比丘,宿其僧房,为之说法,劫宾那即于此夜得道。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unna-mantani-putta/Punna,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富楼那(Punna)为其名,意译为满,弥多罗尼(Mantani),意译为慈, 是一个常见的婆罗门姓,是富楼那母亲的姓,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仁吉/仁性 = Sivali,刹帝利种出身。其人秉性仁慈,故有此名。曾于过去世以财物施与贫者,由此福业累世生于天上与人间,福德圆满,至佛世为佛弟子,得阿罗汉果,列为无量寿经会座之同闻众。
善来 = Sagatam,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系佛陀出家前之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关于罗侯罗之生母,诸经论中说法不一,或谓瞿夷,或谓耶输陀罗。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多闻第一。
三迦叶 = 迦叶,Kass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成道后不久,即秉佛之教化,归入正法。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
|
优楼频螺迦叶
|
Uruvela-kass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林,故称。优楼频螺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为其姓。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Jatila)。三兄弟领弟子千人住于摩揭陀国时,为有名望之长老,故四方归信云集。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度化,遂成为佛弟子,将祭火器具皆投入尼连禅河。今印度山琦(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有佛陀教化三迦叶之事迹。
|
那提迦叶
|
Nadi-kassapa,那提,意为河;以其居止近此河,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初为事火外道,领三百弟子住尼连禅河(Neranjara)下游。时,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长兄,那提遂与其弟共率弟子归佛入道。
|
伽耶迦叶
|
Gaya-kassapa,伽耶,意为城;以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及那提迦叶之弟。生于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为事火外道(拜火教徒)之师,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后皆皈依佛陀,成为佛弟子。
|
##菩萨众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妙德菩萨/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现在贤劫/贤劫 = Bhaddakappa,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Bhadda,译作善;劫,Kappa,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
##在家菩萨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贤护菩萨 = Bhadra-pala,系在家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
正士 = 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
信慧 = 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之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慧可以断无明。/指信心之智慧。
英(yīng) = 花[flower]。(卓越,才智杰出[outstanding]/光华,光彩[bright]。)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愿慧 = 誓愿与智慧。
香象 = Gandha-hastin/gandha-gaja,系指由鬓角可分泌有香气液体之强硕大象而言,即指交配期之大象。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所谓安,是菩萨把他的心,不要放在别处,安安稳稳地住在一切功德之法。
愿行/行愿 = 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衡量,比较[weigh;compare]。)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
谤法/破法/断法/诽谤正法 = Saddharma-pratiksepa,谓破坏佛说之正法,主要系指诽谤大乘经典非为佛所说。谓不信般若、法华、无量寿等大乘经典,且加以毁呰诽谤者,断尽一切善根,堕入大地狱。
天宫 = Deva-pura,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右胁卧/右胁师子卧/师子卧/狮子卧/右胁 = 即右胁向下,两足相叠,以右手为枕,左手伸直,轻放身上之卧法,为比丘之正规卧法。印度以来,佛教徒一般皆采用此一卧法,而禁止左胁卧(淫欲相)、仰身卧(属阿修罗之业)、伏卧(属饿鬼之业)等卧法。
无上尊 =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梵释/释梵 = 指帝释与梵王。此二天王归依释迦牟尼佛,为经论中常见之守护神。
归仰 = Adhigamaniya,表示归命敬仰之意。亦即对诸佛菩萨之归依礼敬。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 [博综道术]「博」是非常广泛的,「综」是不止那一门学问,综合的,「道」是各种道理,「术」是各种学术。
= [贯练群籍]「贯」是不但把那些学术都学,而且都能把它贯通,「练」是很熟练的。
艺(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艺术[art]。)
文艺(wén yì) = 指写作技巧[writing technique]。/文学与艺术的合称。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literature and art]。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
射御(shè yù) = 射箭御马之术。古代六艺中的两种﹐都属尚武的技艺。
综(zōng) = 总聚;总合[put together;synthesize;sum up]。(精通[be proficient in]。)
术(shù) = 城邑中的道路[road]。(方法;策略[method;tactics]/方术。指医、占卜、星相等术艺[divination]。)
道术 = 谓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指道教为求祈福、降魔、镇灾等,所行之法术。
贯练(guàn liàn) = 贯通熟练。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试(shì) = 用;任用[use;try out]。(试验[test]。)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
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服(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饮用或吞服药物[take]/穿着[put on]/实行;施行[carry out]/通“负”。负荷;驾驶[drive]。)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
= [随顺群生]他是随顺群生,「群生」就是众生。
尼连禅江/尼连江水/金流 = 指印度恒河之支流尼连禅河(Neranjara)。释尊放弃苦行时,曾至此沐浴,净身后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后至河对岸毕钵罗树下,端坐思惟,得成正觉。
按(àn) = 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
五滓/五浊 = Panca kasaya,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
|
|||
劫浊
|
Kappa-kasa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
总
|
|
见浊
|
浊之自体
|
Ditthi-kasa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
别
|
烦恼浊
|
Kilesa-kasa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
||
有情浊/众生浊
|
Satta-kasaya,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
||
寿浊/命浊
|
Ayu-kasaya,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
|
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
= [灵禽翼从]「禽」指飞鸟,「灵禽」是那些鸟很有灵性的,「翼从」,鸟用翅膀飞,跟着他,围绕着释迦牟尼佛。
= [吉祥感征]在去的路程当中,感应了很多吉祥的现象。
= [表章功祚]「功」是佛道成功,「祚」是福祚,就可以接受天人给他的供养。
禽(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翼(yì) = 翅膀[wing]。(分成两翼或分列左右[divide into two wings]/辅助[render assistance to a ruler]/遮护[shelter]。)
征(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go on a journey]。(追究;追问[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征兆;迹象[symbol]/证明;验证[verify]。)
章(zhāng) = 音乐的一曲。今称“乐章”[a song]。(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article;chapter;paragraph]/显示;表明[become visible]/通“彰”。彰明,表彰[give commendation]。)
祚(zuò) = 福;福运[happiness]。(帝位[throne]。)
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
= [哀受施草]「哀」就表示佛一种悲愍的心,众生拿东西供养佛,就是求福、求智慧。
奋(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最正觉 = 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
= [释梵祈劝]「释梵」,包括梵天、帝释天的那些天人来「祈劝」,「祈」是祈求,「劝」是劝请佛来说法。
祈(qí) = 向上天或神明求福[pray]。(请求;希望[entreat;request;wish]。)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
扣(kòu) = 拉住,牵住[rein]。(假借为“叩”。敲击[knock]。)
法鼓 = 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法螺 = Dhamma-sankha,螺(Sankha),意译珂、贝、蠡贝。于印度,召集人群或征战时,多吹此贝。亦为乐器。后世以法螺为螺之通称。因吹螺之声远闻,且螺声勇猛。喻佛说法仪节隆盛,广被大众,且能降魔,故称法螺。
法剑 = 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
法幢 = 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
法雷 =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澍(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降<雨>[rain]。)
法雨 =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
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唱导/法施 =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 [总摄魔界]这种光明、这种震动,包含一切的魔界都在内,「总摄」是包含在里面,魔道都受到震动了。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慑(shè) = 恐惧[fear;be awed]。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
掴(guó) = 用巴掌打[slap]。
掴裂(guó liè) = 打破。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发扬,发展与提倡[develop]。)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
= 「分卫」就是乞食,这是早期的翻译。
濯(zhuó) = 洗[wash]。
清白 =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
光融 = 指光大明融。即谓佛法之光辉能够融和一切,阐扬正法,而将邪见者融和摄取于其光明之中。
正化 = 以正道化众生也。
分卫 = Pindapata,即乞食。分是分食,卫是保卫,保卫出家沙门祈行的佛道。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
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
= [欲宣法,现欣笑]在说法之前,先现出很欢喜的笑容出来,一般经文都这样,佛要说法的时候,都是发出笑来。
贮(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法药 = 佛法能治众生之苦,故称法药。
疗(liáo) = 医治[cure;heal;treat]。
道意 = 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三苦 = Tisro-duhkhatah,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
|
苦苦
|
Suffering of Pain,Duhkha-duhkhata,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
|
变异苦/坏苦
|
Suffering of Change,Viparinama-dukkha,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坏之变化所生起之苦感。又身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互侵、互坏之苦,亦称坏苦。此外,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亦称坏苦。。
|
行苦
|
Pervasive Suffering,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
|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 [拯济无极]「无极」是没有穷尽的,「极」是到了极处,佛度化众生、拯救众生,没有止尽的时候。
拯(zhěng) = 向上举[lift]。(救济;援救[aid;relieve;save]。)
诸漏 =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
善本德本 = 善本与德本之并称。一般指功德善根之本。此二者之意义,有同与不同二说。又‘本’字解为‘原因’之义时,得胜果之善根、功德,称为善本、德本;解为‘根本’之义时,以一切善法、功德之根本,称为善本、德本。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道教 = 佛陀所说之教,谓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 [本学明了]「本学」是根本学问。
在意(zài yì) = 留心,注意[take notice of;pay attention to]。/介意[take to heart;care about]。
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
= [贯综缕练]「贯」是好像以一条线一线贯穿,「综」是不但能贯通,而且能够综理、能够综合;「缕」是丝织品的线,「练」也是丝,把丝煮得很熟,就叫练。这四个字是说,他把佛法学到能够贯通、能够综合,而且非常熟练。
缕(lǚ) = 麻线[thread]。
练(liàn) = 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boil and scour raw silk]。(练习;操演[practice;drain]/引申为经验多,精熟[experienced]。)
安(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安详,从容不迫[composed]/使安定[stabiliz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 [未曾慢恣]从来不显示出傲慢,「恣」是自己放纵、不拘礼数,他不会傲慢、不会放纵。
= [愍伤众生]「愍」是悲愍,「伤」是看见众生都有一种哀伤的心。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 [究畅要妙]「畅」当通字讲,通达了,不管经文里的什么意思,全部都能贯通。「要妙」,最重要、最微妙的法。
= 「导御十方」「御」是驾驶,就等于现在各种交通工具的驾驶,「御」他能够来领导人家,叫「御」。
导(dǎo) = 以手牵引,引导[lead;guide]。(教导[instruct;teach]。)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如来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 [各能宣布]菩萨统统能够代替佛来宣扬。
= [为诸菩萨,而作大师]做诸菩萨的大师。
导化 = 即导引教化众生。
大师 = 佛、菩萨的尊称:佛、菩萨为人天导师,故有此称。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 [通诸法性]法是万法,一切法都叫做「法」,法有性,万法讲到本性上,叫做法性。就我们有情众生来讲,叫做佛性;就整体来讲,不论是动物、其他的无生物,都叫做法性。法性就是法界,也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必得通达法性。
= [达众生相]「达」是通的意思,能够完全了解,一点障碍都没有。
禅慧 = 禅定与智慧。依此二者能摄一切之证行。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 像闪电般的快速。
闪电光 = 比喻情势之神速、猛烈。
幻化 = 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幻与化。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空法十喻之二。
魔网 = 指魔所造作之种种邪业。网,喻难以脱离。即众生为烦恼魔、天魔等所迷惑,难以脱离,犹如鱼、鸟陷于罗网,不能脱出。
缠缚 =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 [于此化终]这个本子是「化终」两个字,别的好几种本子,它是「中、下」两个字,中是中等根机,下是下等根机,中是中乘,指的缘觉,下是小乘,是声闻。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终(zhōng) = 把丝缠紧[wind silk tightly]。(终了;结束。与“始”相对[end;finish]/死[death;die]/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often;for a long time]。)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三乘 = 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r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raty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v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
= [百千三昧]「三昧」就是定,得定就发出智慧来。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 [广普寂定]「广」是广大,「普」是普遍。
寂定 = 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
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华严三昧 = 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
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睹(dǔ) = 见,看见[see]。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
= [诸闲不闲]「闲」是安闲,「诸闲」指的是在人间、天上,障碍比较少;「不闲」堕在畜生道、堕在地狱里,这些可以说是不闲,一时一刻没有一点安闲。
= [分别显示真实之际]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是真实之际。
剧(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繁多;繁忙[numerous and diverse]。)
诸闲不闲 = 闲,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闲,有八难等而无暇之境界。于人天趣中无障难者,称为诸闲;反之,堕于难处者,称为不闲。
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 [入众言音]「众」是各类众生,「言」是言语,「音」是音声。
辩/辩才 = 谓巧于辩述。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谛」当「审」字讲,就是对于某件事情审查得很清楚,确定不会再改变。把字义引申开来,祖师注解就当「安」字讲,安住。「度世之道」就是把众生度到离开世间,出世了。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度世 = 指度脱三世迷界之事。度即渡、出,犹言出世、出世间、离世间。/指济度世间之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不请友/不请之友 = 指未请而自来亲近之友。以此比喻佛、菩萨之救度众生,非因众生之祈请,乃以大慈悲心感应而亲往,赐予众生以善法;对众生而言,即为不请之友。
荷(hé) = 植物名。即莲[Indian lotus]。(用肩扛或担;背负[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承受;承蒙[bear]/荷叶[lotus leaf]。)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
担(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 [甚深法藏]「法」是佛法,「藏」是佛所说的法很多,就像个大宝藏一样。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
悲(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演(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
法眼 =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系五眼之一。
杜(dù) = 杜梨,棠梨[birch-leaf pear]。(堵塞[stop]。)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不请法/不请之法 = 指不请亦说之法。佛虽未受众生之央请,亦随众生之根机而主动说示利益之法门。
黎(lí) = 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numerous]/颜色黑中带黄[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黎庶(lí shù) = 百姓、民众[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 [视若自己]众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众生生死不断,就好像自己生死不断。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 [智慧圣明]「明」是最明白的,把世间万事万物看得最清楚,一切众生怎么来、怎么去、什么样的心理。
圣(shèng) = 通达事理[proficient]。(聪明;才智胜人[wise]/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sage;wise man]。)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 [诸根悦豫]「悦」是喜悦,「豫」是愉快、欢喜。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姿(zī) = 姿态[appearance;looks;carriage]。(容貌[appearance;looks]。)
姿色(zī sè) = 指相貌姿态,也形容女子的美貌[charm;good looks of a
woman]。
颜(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彩色[color]。)
光颜(guāng yán) = 指对面颜的敬称。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
长跪 = 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着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着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
畅(chàng) = 畅通,无阻碍[smooth;unimpeded]。(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fluent]/舒畅[comfortable]/尽情;痛快[free]。)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表里(biǎo lǐ) = 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one's outward show and inner thoughts]。
“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 [唯然大圣]「唯」是专有的,除了大圣,天下没有谁能有这种表现。
= [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因为这部经是三国时代翻译的,那时还是汉文,当时用的名词是「天尊」,到后来这个名词就很少用了,这是指第一义天,尊称释迦牟尼佛的。
世雄 = 佛之尊称。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
世间眼/世眼 = 佛之德名。佛智慧圆满,具足五眼,可为一切世间之眼目,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故称世眼。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世英 = 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
天尊 = 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 [得无今佛念诸佛耶]「得无」是揣测的话,就是「莫非、是不是」的意思,莫非「今佛」,「今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您这尊佛(今佛)念着诸佛呢?
得无(dé wú) = 能不、莫非。表测度语气的语气词[whether or not;perhaps;I think]。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慧见 = Vimamsana-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 [所问甚快]你所问的非常好,令佛心里很畅快。
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有情/含识/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 = Satta,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 [光阐道教]「光」是广大的意思。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自夸;自恃[self-conceited;self-important;singing one’s own prais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光(guāng) = 光芒,光亮[light;ray]。(色泽;光彩[color and lustre]/增辉,发扬光大[glorify]/光明,明亮[bright]/光滑[smooth]。)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发扬,发展与提倡[develop]。)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开始;产生[begin;start]。)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
= [慧见无碍]他的智慧、见解,没有妨碍。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遏(è) = 抑制;阻止,阻拦[stop]。
“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
= 佛只要吃一餐,所维持的能力,就能「住寿命亿百千劫」。
“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
= 诸根、姿色、光颜都能维持那么好。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极(jí) = 房屋的正梁[ridgepole]。(最高的地位[highest position]/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top]/到达极点[reach the limit]/特指君位[throne]/最高准则、标准[highest norm,highest standard]。)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谛听 =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正宗分
##如来净土之因
###发愿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
= [锭光如来]古代的「锭」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灯」,灯就是锭。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无央数劫 = Asam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asan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
锭(dìng) = 古代盛熟食无足的蒸器[a kind of cauldron]。(膏灯[candlestick]。)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n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狮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 过去久远劫,锭光佛出世,其后依次有五十三尊佛出世。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鸾(luán) = 传说凤凰一类的鸟。雄性的长生鸟[male phoenix;mythical bird like the phoenix]。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第五十四尊,号世自在王如来。
世饶王佛/饶王佛/世间自在王/世自在王佛 = 世自在王,梵名Lokesvararaja/Lokesvara,系世(梵loka)与自在(梵isvara)之合成语。饶,即自在之义。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前身)在因位修行时之本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
||
1
|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
2
|
应真/应/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
3
|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
4
|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
5
|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
6
|
知世间/世间解
|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
7
|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
8
|
调御丈夫
|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
9
|
天人教师/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
10
|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
|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
11
|
世尊
|
Bhagava,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 [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寻」是很快、没多久,马上就发心了,发「无上正真道意」,「正」是最正确的,「真」是最真实的,「道」是佛法,学佛叫学道。
道意 = 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 [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法藏比丘 = Dharmakara,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
才(cái) = 草木初生[<plant> newborn]。(才力;才能[ability]/刚刚[just]。)
哲(zhé) = 聪明,有智慧[wise sagacious]/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sage;wise man]。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觉得奇怪;诧异[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不同[different]。)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 [如是炎明]「炎」字是象形字,两个「火」,火上加个火,表示这个火烧得很高,古时候用火来比喻光明。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 [珠光焰耀]「焰」是像烧了火那样照出来,「耀」是光明的意思。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聚墨 = 用以譬喻物之黑。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 「无侣」是无人跟他相同的。
侣(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无侣(wú lǚ) = 无可匹比。/没有同伴。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 [穷深尽奥]「穷深」,能够到达最深的地方;是对于佛法的法海彻底明了,全部都透彻。
奥(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涯(yá) = 水边[waterside;foreshore]。(边际;极限[limit;bound]。)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狮子,神德无量。
= [无明欲怒]「无明」是愚痴,「欲」是贪欲,「怒」是瞋恨。
= [神德无量]佛的神通、道德是无量的。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 [功勋广大]从行菩萨道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还是度化众生,这叫「功勋」,事情做出来就有功、有勋,这个功勋是「广大」的。
勋(xūn) = 特别大的功劳[exploit;meritorious service]。(奖章[medal]。)
功勋 = 指修行之功果、阶段。亦为对未达圆融见解之贬称。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 [智慧为上]「上」是在六度之中以智慧为上。
调意 = 调伏意念使不起恶。如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 [吾誓得佛]我立下誓愿,一定要能够成佛。
= [为作大安]法藏比丘讲,我成佛之后,我使他们大安,「大安」就是免除这些恐惧。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 [假令有佛]「假令」是假使,假使就是假设,假设「有佛」。
令(lìng) = 发布命令[demand;order]。(命令;法令[laws and decrees;decree]/假使,假设[if]/líng = 听从。后作“聆”[obey]。)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 [坚正不却]「坚」是很坚定,「正」是正确,不走偏的路线,「却」是退,「不却」是不退却、不退转,坚定正确而不退转地求道。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 [威神难量]「威」是威德,「神」是他的神通。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 [其众奇妙]「众」是众生,不但整个国土第一,而且在国土之内的所有众生也是特殊的。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超过[surpass]。)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 [国如泥洹]我成佛以后,整个国土如同泥洹,「泥洹」是涅槃,早期的翻译叫泥洹,后来叫涅槃。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无等双(wú děng shuāng) = 无可与并者。谓出类拔萃。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 [快乐安隐]在古时候,「隐」和「稳」是通用的,两个字互相借用,「安隐」就当「安稳」讲。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 [幸佛明信]「幸」当「愿」字讲,也当「希望」讲。
= [力精所欲]「力」是付出所有修持的力量,「精」是精进,一直往前努力。
幸(xìng) = 吉而免凶也。(幸福[happiness]/希望[I hope;I trust]。)
信(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
信 = Saddha,为‘不信’之对称。即对一对象,能令其心与心之作用产生清净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为进入佛道之初步。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
证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与‘教’、‘行’并称三法;与‘教’、‘行’、‘信’并称四法。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契、证会、证悟、证入等语词。又证之境地,乃唯有自己体验之意,故有己证、内证、自内证之称。就能证而言,称为证智、证知。对修因而言,称为证得、证果。对教法或教道而言,则称证法或证道。其他另有修证、教行证、教行信证等名称。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心行 = Citta-cari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勤(qín) = 尽力多做,不断地做[assiduous;diligent;industrious]。(通“尽”。竭,完[exhaust;finish]/劳倦,辛苦[toilsome;hard-working]。)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 [斯义弘深]「斯义」是他刚才请求的,请佛讲授经法以及介绍无量的妙土,「弘」是很广大,「深」是很深奥。
= [非我境界]不是我现在的能力所能了解的,「境界」是一个人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是到达某一种境界。
= [成满所愿]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弘(hóng) = 弓声[sound of bow]。(假借为“宏”。大的<现多作宏>[great]。)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
高明(gāo míng) = 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clever;bright;brilliant]。/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wise or skillful person]。
“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 [一人斗量]在过去量稻米,有升、有斗,升比较小,斗比升要大一点。
= [会当克果]「会当」是一定,「克」当「得」字讲,一定能得到果,就是证果。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至(zhì) = 到来,到达[arrive;reach]。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perfect;best;first-rate]/到…时候[till;to;untill]/极;最[very]。)
至心(zhì xīn) = 最诚挚之心;诚心。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
果(guǒ) = 果子,果实[fruit]。(结果[result]/果然,当真[really]。)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符合;适应;顺应[concide;comfort]/感应;应验[response;come true;be confirmed]。)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 [无能及者]一切世间,谁发愿而不着相,没有超过法藏比丘。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寿量 = 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据俱舍论卷十一载,人界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西牛货洲人约五百岁,东胜身洲人约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岁寿不一定;又减劫最后时期之寿命为十岁,劫初时期之寿命无量。其次,关于天上界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五百年。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人间之百岁为第二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一千年。第三天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寿量二千岁。第四、第五、第六依次倍增。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 世自在王佛的寿命「四十二劫」。前面讲法藏比丘发了愿之后,就用五个大劫那么长的时间,来设想、思惟他理想中的世界,阿难一想:光想就想这么长的时间,那佛的寿命有多长?如果佛的寿命没有那么长,那法藏比丘这么思惟,怎么说得过去呢?所以他问佛的寿命有多长,意思在这里。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
“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三市/三匝 = 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至后世禅宗公案中,参诣者每于问答后,即礼拜宗师,绕三匝而行。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 [缘致满足无量大愿]他们拿你做他们的增上缘,也可以满足无量的大愿。换句话说,你这个大愿说出来,可以影响很多的凡夫众生、二乘以及菩萨。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 [唯垂听察]他先用个「唯」,表示答应的意思,「垂」是上对下,请佛垂听、垂察他说的大誓愿。
察(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observe;see clearly]/分辨[distinguish]。)
#####01.国无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02.不堕恶趣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第三、第四愿:讲极乐国土人民的正报。
#####03.身悉金色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04.身无差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05.宿命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06.天眼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07.天耳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08.他心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 「下至」是乃至。
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他心智 = Para-citta-nana,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十智之一。
#####09.神足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10.不贪计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 [贪计身]对身体的分别执著。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count;compute;calculate]。(商议;谋划[discuss;scheme]/考察;审核[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呈送计簿的官吏[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
计 = 计度之意。即以自己之妄心分别来推度判断事物之理。
#####11.住正定聚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
#####12.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3.寿命无量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14.声闻无数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
初禅天所统
|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
二禅天所统
|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
三禅天所统
|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
四禅天所统
|
#####15.寿命自在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修(xiū) = 修饰,装饰[embellish;decorate]。(整修;修理[repair]/修行[practise Buddhism or Taoism]/长[long]/<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study]。)
#####16.国无不善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恶/不善 = Akusala,‘善’之对称。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
#####17.诸佛称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嗟(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18.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谤法/破法/断法/诽谤正法 = Saddharma-pratiksepa,谓破坏佛说之正法,主要系指诽谤大乘经典非为佛所说。谓不信般若、法华、无量寿等大乘经典,且加以毁呰诽谤者,断尽一切善根,堕入大地狱。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
|
小乘五逆
|
大乘五逆
|
杀母
|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
杀父
|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
杀阿罗汉
|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
出佛身血
|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
破和合僧
|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
#####19.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20.系念得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系念/悬念/悬想/系念 =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namana,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果(guǒ) = 果子,果实[fruit]。(结果[result]/果然,当真[really]/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
遂(suì) = 逃离[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顺利地完成;成功[succeed]/就;于是[then,there upon]。)
#####21.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
||
头部
|
顶上肉髻相
|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
脸部
|
狮子颊相
|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
眉间白毫相
|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
|
眼睫如牛王相
|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
|
眼色如绀青相
|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
|
口部
|
四十齿相
|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
诸齿齐密相
|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
|
四牙白净相
|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
|
广长舌相
|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
|
梵音相
|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
|
咽中津液上味相
|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
|
身躯部
|
金色身相
|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
常光一丈相
|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
|
身如狮子相
|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
|
大直身相
|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
|
身广长等相
|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
|
肩圆满相
|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
|
两腋下隆满相
|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
|
七处隆满相
|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
|
皮肤细软相
|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
|
身毛右旋相
|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
|
孔生一毛相
|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
|
马阴藏相
|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
|
手足部
|
手过膝相
|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
指纤长相
|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
|
手足柔软相
|
手足极柔软。
|
|
手足缦网相
|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
|
腨如鹿王相
|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
|
足下平满相
|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
|
足跟圆满相
|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
|
足跌高好相
|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
|
千辐轮相
|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
#####22.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除了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有本愿,他要先回来,回到他原来的世界度化众生,自由自在地入胎、出胎。
=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地」菩薩道一地一地這樣修滿了,「倫」是秩序、次序,照通常的次序,照一地一地修滿,到等覺,那要三大阿僧祇劫。
一生所系/补处/一生补处 = Eka-ja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又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
本弘誓愿/本誓/宿愿/本愿 =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化 = Sadhya,指教导众生,使其转化改变。即普通所谓之教化、劝化(劝入正道)、化导、化益(利益教化)、化度(教化济度)等。教化他人者,称为‘能化’;被教化者,称为‘所化’;佛陀则为‘化主’。佛陀不以一定之方式而随顺众生之根机教化,称为‘适化无方’。又随缘作适宜之教导,称为‘随缘化物’(物指众生)。渐渐以顺当之方法教化众生,称为‘顺化’,而对不服之众生则以违逆之方法教化,称为‘逆化’。/指改变而成为其他者。例如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变化成种种相貌。/指迁化。乃人之迁移化灭,即死亡之意。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立(lì) = 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笔直的站立[stand]。(耸立;树立;建立;竖起[erect;set upright]/存在;生存[exist;subsist]/立身;立足[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have a foothold]。)
#####23.遍供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一食之顷]是吃一餐饭的短暂时间。
#####24.供具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 [现其德本]「德」是功德,菩萨教化众生、做种种事情,都有功德,平时做了这些功德之后,就回向,愈回向功德愈多,行菩萨道愈到后来,功德累积得愈多,就有「本」了,有了根本,你到诸佛面前,要供养诸佛的时候,你过去的德本就能显现出来,一显现出来这个德本,就感应到你所需要的,要什么供养之具就有什么供养之具。
#####25.善谈法要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一切智 = Sabba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26.那罗延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 「金刚」是世间最坚固的东西,它能破坏一切别的东西,别的东西不能破坏它。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27.庄严无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 [无能称量]是没有人能够说出有多少数量,没办法数。
= [辩其名数者]「辩」在古时候用字,里面是「言」字,我们现在学的,是中间一点再加上一撇,就是辨别的「辨」,「辩」是辩论的辩,所以「辩」跟「辨」可以互相假借,可以通用;能够辨别万物,它是什么名称、有多少数量。
丽(lì) = 成群;结伴;成对。后作“俪”[forming a pair or couple;in pair]。(美丽,漂亮[fine;beautiful]。)
形色 = Samsthana-rupa,有形之色。‘显色’之对称。指色法中,质碍粗着,因触而觉知其长短大小凹凸等者。/形体与色相。即指人畜等之颜色形貌。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举起[raise]。)
#####28.无量色树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29.得辩才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诵经/讽经/讽读/读经/讽诵 = 讽咏谙诵之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
#####30.智慧无穷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31.彻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宝香普熏愿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宫(gōng) = 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house]。
殿(diàn) = 击声。(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hall;temple;palace]。)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台榭[platform]/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33.触光安乐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4.闻名得忍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 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35.厌女转男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36.修殊胜行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37.天人礼敬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8.衣食自至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应法妙服 = 指僧众所披之袈裟。应法,谓与法相应而不悖于理。以袈裟之形、色、量三者皆相应于佛制,故称应法妙服。或以自在如法,称为应法;自然所得,称为妙服。
裁(cái) = 裁制,剪裁[cut]。
捣(dǎo) = 捣,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濯(zhuó) = 洗[wash]。
#####39.乐如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漏尽阿罗汉/漏尽比丘 = 指烦恼断尽之阿罗汉。乃阿罗汉之异称。漏,烦恼之异称。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著无执,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漏尽比丘。
#####40.树现佛刹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应时(yìng shí) = 适于季节或时代需要[in season;seasonable]。/立时;立刻;马上[at once;immediately]。
#####41.诸根具足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 [至于得佛]从开始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一直到成佛。
= [诸根缺陋不具足者]如果他们的身体诸根有缺,或是不完好,有这样不具足的。
陋(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知识浅薄[<of knowledge> limited;shallow]。)
#####42.定中供佛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清净解脱三昧 = 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
#####43.闻名得福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贵(guì) = 物价高,与“贱”相对[expensive;costly]。(崇尚,重视[attach importance to]/社会地位高[of high rank;noble]。)
#####44.具足德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普等三昧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普等三昧 = 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
#####46.随意闻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7.得不退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48.得三法忍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 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三忍/三法忍 = Tisrah ksantayah,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
|
随顺音声忍/生忍/音响忍
|
Ghosanugama-dharma-ksanti,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
|
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柔顺忍
|
Anulomiki-dharma-ksanti,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
|
修习无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超世愿 = 指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弥陀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历经五劫,参考诸佛之愿,熟思再三,始立四十八愿。其愿超乎世间一切诸佛之愿,最为殊胜,故称之超世愿。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无上尊 =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 [明济众厄难]「明」是光明,用佛的这种光明来「济」,「济」是解救的意思。
三垢 = 垢,梵语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raga)、嗔(梵dvesa)、痴(梵moha)三毒。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塞(sāi) = 阻隔;堵住[stop up;block up]。(填塞;充满[stuff;cram;squeeze in]/sè =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stuff]。)
善处/善道/善趣 = Svarga-gati。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相对于恶趣(Dur-gati)、恶处、恶道。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
= [日月戢重晖]「戢」是收敛,光自自然然收起来,发不出来。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戢(jí) = 收藏<兵器>[store
up]。(引申指停止战争[stop]/收敛[converge]。)
晖(huī) = 日月周围的光圈。日色;阳光[sunlight]。(同“辉”。光辉[radiance]/光彩照耀[shine]。)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狮子吼。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师子吼/狮子吼 = 比喻佛陀说法犹如百兽之王狮子之吼叫声。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三界雄 = 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最胜尊 =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在虚空里自然而然现出来的音乐,这种音乐就在空中赞叹。
自然 =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
诚谛(chéng dì) = 真实而详审。/真谛,真正的道理或意义。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修行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 [于其佛所]法藏比丘那个时候就在「其佛所」,指的就是在世自在王佛那里。
= [诸天]任何一尊佛在说法的时候,都有天龙八部在护法。
恶魔/魔罗/魔 = Mara,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
专(zhuān) = 纺专,收丝器[spindle]。(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全,都[all]。)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 [建立常然]法藏比丘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常然」,「常」是永恒的,跟无常相对,无常是没有常的,随时都在改变。
廓(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
独(dú) = 单独;单一[lonely;single;only]。(岂,难道[could it possibly be…;does it mean…]/特,特别地[very;especially]/无子孙的老人[old people without off-spring]。)
衰(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 garments of hemp]/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衰老[old and feeble;decrepit]。)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 [积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兆」是数目字的名称,在中国古时候讲,十万叫亿,一百万叫兆,到后来这个数目字又变更了,世间万法都是无常的,到后来,万万叫亿,一万亿叫兆,数目字是这么算的。不管怎么算,「兆」都是很多很多的数目。「载」就是年,我们现在讲「年」,在中国历史上,有时讲「岁」、有时讲「载」。
= [积植]是积累培植。
兆(zhào) = 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a sign <in fortune telling>]。(征兆,预兆[omen]/人民;百姓[common people]/预示;显现[foretell;portend]/数词。一百万;极言众多[million]。)
载(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词缀。嵌在动词前边。)
兆载永劫 = 谓无限久远之时间。兆、载,均为极大之数目名称;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
德行 = Guna,德,乃所成之善;行,乃能成之道。指功德与行法。/指具足功德之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乐欲/欲 = Chanda,意谓希求、欲望。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心所名。
恼觉/害觉 = 谓欲加害于他人之心。三觉之一,八觉之一。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贪觉/欲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恚觉/嗔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恼觉/害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三恶想/三不善想/三想 = 指三种恶想。
|
|
欲想
|
Kama-sanna,起贪欲之想。
|
嗔恚想
|
Vyapada-sanna,起嗔恚之想。
|
恼想/杀害想
|
Vihimsa-sanna,起害人之想。
|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Appi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Santussako)。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和(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和睦;融洽[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
先意承志(xiān yì chéng zhì) = 不等父母表明意愿,就能事先顺应他的心意去做。
白法 = 指清净之善法。与‘黑法(邪恶杂染之法)’相对。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 [无起]是不起念头。
= [观法如化]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
无作 = Akaran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 [自害害彼]凡是恶口,说粗言出来,首先就是自害;「害彼」瞋恨心发出来的粗言,当然令人家心里也很苦恼,恼害众生。
自益益他/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自利他利/自他二利/自他利/自利利他 = 自利,Attattha;利他,Parattha。同义语尚有自觉觉他、自信教人信等。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以上二者合称二利,通于世间、出世间二法,成办二者之利益,乃大乘佛教之目的,即佛之世界,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相对于此,小乘则偏于自利方面。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财色 = 财宝与女色。
积功 = 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同义语如积累、积功累德等。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 [在意所欲]「在」当「任」讲,任他自己的意思,他心里想什么就如他的意。
“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长者 = Setthi/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居士 = Gahapati,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具有高超才能与品德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ability]。)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天主 = 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
螺髻梵王 = 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称螺髻梵王,或螺髻梵。曾于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aisy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r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四事供养 =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旛/幡(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 [如是等事]像这一类的事。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