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星期一

佛说无量寿经(中)

##如来净土之果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觉/成菩提/证菩提/现等觉/得佛果/成佛 = Buddhatta/buddhabhav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极之境界。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十劫 = 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
= [悉相杂次]这些宝都搀杂在一起,这种宝、那种宝互相混合。
= [转相间入]这种宝里有那种宝,那种宝里有这种宝,互相圆融在一起。
(huī) = 志气大;大;广大[<ambition> greathigh](扩大;发扬[expand])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杂厕(zá cè) = 杂错、纷乱。
(jiàn) = 门缝。泛指缝隙;空隙[gapspace between](隔开间隔[keep apartat a distance from])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 [微妙奇丽]既是微妙,又奇观而美丽。
(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显耀[conspicuous])
(yù) = 照耀[shine](光耀;明亮[bright])
(shuò) = 发光的样子[shining](摇曳;闪烁[flicker])
第六天宝 = 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
= [欲见则见]你想看风景最好的山,马上就出现,你要看海洋的风景,它也出现了。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qú) = 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canalchannelditch]
(jǐng) = 水井[well](形似水井的坑穴[sth. in the shape of a well]/市街[street])
(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 [四时]春、夏、秋、冬。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忉利天/三十三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碍究竟天/质阂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无小天/色究竟天 = Akanittha,乃色界四禅天之最顶位。此天乃修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其果报于有色界中为最胜。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urmaharajakayikas,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 是由他所行的业、所得的果报,能够不需要大地来托着。
作业/行业 = 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 极乐世界众生的「功德善力」,使他们住在他们的「行业之地」。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huò) = 疑惑,分辨不清[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糊涂,令人不解[muddle-headed])
 
###佛身之光明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 [威神光明]「威」是威德,「神」是种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光明」就讲佛所放的光明。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光明 = P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亦复如是]也都能够照到,每个方向的世界,就像恒河沙那么多,全部都能照得到。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wéi) = 系物的大绳[cord](隅,角落[corner]/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或曲面有二维,直线或曲线只有一维[dimension]/拴;系[tie up]/维持;维系[hold together]/关键[key])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
= [照于七尺]这些光或者是七尺,这个「尺」,中国、外国、现代、古代,尺寸不同,度量衡不一样,量长短的尺不一样。
= [如是转倍]再这样一倍一倍地增加上去,增加到「乃至照一佛刹」。
(chǐ) = 长度单位[33.33cm]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 [无对光佛]「对」是相对,「无对」是没有其他任何一尊佛的佛光,能够与无量寿佛相比。
= [无称光佛]「称」是用言语称赞,用言语说出来,这尊佛的光是无称光,说不出来的。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三途对三毒 = 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二谓,火、刀、血三途配嗔、贪、痴三毒。
火途对嗔忿
众生若无慈悲心,常怀嗔忿,则将感生地狱道,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
刀途对悭贪
众生若无惠施心,常怀悭贪,则将感生饿鬼道,常受刀杖驱逼等苦。
血途对愚痴
众生若无智慧,愚痴不了,则将感生畜生道,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
= [光明显赫]「显」是非常显著,「赫」是清清楚楚的,非常明白,看得非常显著。
= [莫不闻焉]没有一个众生不闻到,闻到就是听到,听到有阿弥陀佛的这种光。
(xiǎn) = 头上的装饰品[ornaments on the head](明显;显示得很清楚[obviousapparentnoticableself-evident]/显露;公开[appearbecome manifest itself]/显赫,显达[be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yù) = 称赞,赞美[eulogizepraise]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wēi) = 畏惧[fear]。通“畏”。(威力;威风[mightpower]/尊严,威严[dignity])
(shén) =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goddeity](泛指神灵[gods]/精神[spirit]/灵验[divine])
威神(wēi shén) = 尊严的神灵。/赫奕的声威;神明般的威严。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
= [称其功德]「称」是称赞,「其」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你这样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后,诸菩萨、声闻众等等,称赞你闻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日夜称说,至心不断」。
(wéi) = 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或,抑[or]/因为,由于[becauseforon account of]/[by])
“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 [至其最后得佛道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修持到最后,得佛道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
= [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十方世界的诸佛、诸菩萨,都来赞叹你的光明。
= [亦如今也]就如同现在我释迦牟尼佛赞叹无量寿佛的光明一样。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 [昼夜一劫]昼夜不间断地说,说到一劫那么长的时间,「尚未能尽」,佛的殊妙光明功德还说不尽。
 
###佛身之寿命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 [不可称计]「称」是用言语说出来,「计」是计算。
“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 [计其寿命长远之数]「计」是计算,「其」指无量寿佛,计算无量寿佛的寿命长远的数目。
禅思 = 即禅定。寂静思惟之义。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极乐世界众生之寿命、数量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 [其数难量]「其」指声闻、菩萨,「难量」难以计算,「不可称说」说不出有多少,人数太多太多了。
= [神智洞达]再讲他的智慧能力,「神」是神通,「智」是智慧,「洞达」是通达。
神智 = 无碍自化,彻见事理之智慧。
洞达(dòng dá) = 通晓;透彻[understand thoroughly]
 
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
= 「彼佛」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初会」,阿弥陀佛刚成佛的时候,第一次说法教化众生叫初会,初会的「声闻众数」就「不可称计」,「菩萨亦然」。阿弥陀经里讲:「彼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已经有十大劫,这么长久的时间,从十方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增加了多少?那更多了。
初会 = 会,指说法之会座,即指佛陀说法时之集合而言。佛陀成道后最初之说法;或一部经最初说法之会合,均称为初会。
“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
= [如大目犍连]像大目犍连尊者,他有神通,「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由这么多有神通的大目犍连尊者来计算。
= [乃至灭度]算到成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灭度就成了佛。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于意云何?其所滴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
(xī) = 劈,劈木头[cut](分析,辨认[analyse])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阿难白佛:“彼所滴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lì) = 经过[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行;游历[travel through]/审视;察看;推算[examine]/逐一;逐个地[one by one])
(pì) = 譬如,比喻[metaphoranalogy]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滴,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宝树之庄严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 [转共合成]是组合成的。
(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指情况的变化、改变[changeshift]/<>;念<>[chant])
“或有金树,银叶华果。
“或有银树,金叶华果。
“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白珠/水晶/水精 = Phalika,音译颇梨、颇致迦。增广本草纲目卷八举之,以其晶莹如水,坚硬如玉,故又称水玉。然慧琳音义则谓颇梨古译水精为非,举出颇梨有紫、白、红、碧等色,莹净通明,为宝中之极品,其中红、碧最珍,紫、白次之。
“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
“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
= [白银为茎]「茎」是树的树干,「本」是树根。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tiáo) = 小枝[twig](泛指一般长条形的物体[strip])
“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
“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
“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
“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
“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
“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
= [实实相当]结的每个果实也是相当的,不是这个大、那个小,差不多一样的。
(zhǔn) = 平,不倾斜[level](允许;批准[permitallowgrant]/瞄准[aim at])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相向(xiāng xiàng) = 相对;面对面[in opposite directionsface to face]
(shùn) = 沿着同一方向,与“逆”相对[alongbe in the same direction](顺从;顺应[obeyyield to])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 [不可胜视]是看不完。
(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草本植物的花。又为花的通称[flower]/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尽;完[exhaustedcompletely])
不可胜数(bù kě shèng shǔ) = 非常多,多到数不完[beyond computebe out of count]
(qīng) = “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水清。与“浊”相对[limpid](清凉[cool]/清静;恬静[quiet])
清风(qīng fēng) = 清凉的风[cool breeze]
五声/五调子/五音 = 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即宫、商、角、征、羽。
宫商(gōng shāng) = 五音中的宫、商二音。引申为音乐、音律。
相和(xiāng hè) = 互相应和[in proper proportionin step with each other]
 
###道场树之庄严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 其树身粗大,周围一圈便有五千由旬。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原先,本来[originallyat first])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
= [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这种宝是「众宝之王」,「而庄严之」。
(lún) = 车轮,轮子[wheel](回转;转动[turn]/用力挥动。后作“抡”[swing])
轮宝 = Cakka-ratana,为古代印度帝王之标帜;亦为佛教经典之理想君王,即转轮圣王(Cakkavattin-raja)所感得七宝之一,使王之行处所向无敌,而可制伏四方,统一宇内。
“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
= [种种异变]由这种颜色还能变成另一种颜色,随时在变化的。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光炎(guāng yán) = 火光;光芒。
“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 [随应而现]随着那里的天、人、菩萨,心理想要什么样的庄严,就应着你的心理而出现。
(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 [妙法音声]「妙法」是佛法,叫人家一听就开悟的。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
= [耳根清彻]耳根就清彻了,没有其他的杂音,所听的都是法音,耳根清彻就是耳根清净。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 「目睹其色」,这个「色」包括那些宝树、一切的环境,都是清净庄严的,看了这个色,心里只有清净,不会污染;「鼻知其香」,树上有花,花有香气;「口尝其味」,树上有花又有果,果有各种美味;[身触其光]身体所接触的是一片光,有各种光,都是从宝树里发出来的。
= [心以法缘]「法」就指法尘。我们眼看的色、耳听的声音,以至于口里尝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各种感受等等,这些物体正在接触的时候是五尘,后来不再接触,比如我们眼睛过去看的色尘,不是现在看的,或者昨天,或者以前,不论什么时候,看过的色尘,到后来再回想起来,回想起来的色尘就不叫色尘,叫法尘。色尘是这样,声尘、味尘都是如此。
= [无诸恼患]永断烦恼、忧患。
(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
法缘 = 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六情/六根 = Cha indriya,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六根净/六根清净 =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满足愿 = 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
 
###音乐之殊妙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 [展转相胜]比如四王天的音乐怎么好,再好也比不上第二层忉利天的音乐,忉利天的好又比不上夜摩天,这样一层一层地好到上面去。
(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妓乐/伎乐 = 音乐之义。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
= 除了七宝树发的音声之外,在空中有自然的万种伎乐。
“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 [无非法音]空中的乐声,包括前面七宝树发出的音声,无一不是佛法的音声。
(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形容声音凄清尖锐[desolate])
(liàng) = 明亮[bright](响亮[loud and clear])
(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正确;合乎规范[correctrightstandard]/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和雅(hé yǎ) = 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
 
###堂舍之伟观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
= 「讲堂」是说法的地方,「精舍」与讲堂不同,是修行的地方,「宫殿、楼观」是居住的地方。
讲堂 = Pasada,指供作讲经说法之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载,佛陀在毗舍离之普会讲堂时,有大比丘众五百人同住。
精庐/精舍 = Vihara,意为智德精练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别称。如今的南传佛教地区,通常仍以Vihara作为寺院的代名,泰国叫WihanWat
“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 [以为交络]交络而成,把这些宝网络起来。
明月摩尼 = 摩尼者宝珠之总名,明月者其别名也,其光如明月故名。
(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宝池之奇德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
= [内外左右]指上面讲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等建筑物的里里外外、四周。
= [纵广深浅]纵是竖直、南北,这里指长度。广是宽广,是从横的方面来讲。
无别/无异/一等 = 乃一样、平等、无差别心之意。
“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黄金池者,底白银沙。
“白银池者,底黄金沙。
“水精池者,底琉璃沙。
“琉璃池者,底水精沙。
“珊瑚池者,底琥珀沙。
“琥珀池者,底珊瑚沙。
“砗磲池者,底玛瑙沙。
“玛瑙池者,底砗磲沙。
“白玉池者,底紫金沙。
“紫金池者,底白玉沙。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
栴檀树/真檀树/栴陀那树/栴弹那树/栴檀那树/真檀/旃檀树 = 旃檀,Candana,本草纲目称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
“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大;盛大[magnificantgrand])
(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更加;越发[more])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
(jǐng) = 颈项[neck]
(guàn) = 灌水[Guan River](浇;灌溉[irrigate]/流注[pour])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 [开神悦体]精神爽朗,身体舒适。
(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warm]
“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
= [清明澄洁]这是讲水质,水质既非常清,又非常明,「澄」是水里连掺一点杂质都没有,「洁」也是那样。
= [宝沙映彻]七宝池的池底都是各种宝、金沙铺起来的,这里讲水好像没有形状,能看见池底那些宝沙
= [无深不照]无论多深,都能明澈照见。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按,依。按原样或某种标准做[according to])
“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
= [微澜回流]七宝池的水也起一点波澜,「澜」是水起了一点波浪,「回流」,这个澜在微风一吹的时候往前面推,然后又回过来,这叫微澜回流。
(lán) = 大波浪[billow](波纹[ripple])
(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checktry <a case>](详细;详尽[detailedminute]/安详[composed])
安详 = 即安稳微妙之貌。亦即指安静之状态。安,徐之意;详,审之意。
(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
=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波」是波浪,就是前面讲的微澜,微澜微微地起了波澜,有了波澜就扬起声音。
(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wave](激荡,起水波[waveripple]/奔;逃跑[run])
(yáng) = 高举[raiselift](发扬,发挥[developmake the most of]/传播[propagate])
“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
= [诸通慧声]「通」是神通,「慧」是智慧。
= Sunna,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通慧 = 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
起灭 = 谓事物之生与灭。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不共法/十八不共法 = Atthadasa-avenika-buddha-dhamma/Avenika-buddha-guna,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真实义 = 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
世流布真实义
谓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水为火,凡此世间之法,虽为假名立相,然称认皆相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
方便流布真实义
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世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净烦恼障真实义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净智慧障真实义
谓声闻缘觉虽得无碍智,然犹未能显中道之理,故称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钵盂/ = Patta,系钵多罗、钵和罗之略称。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百味上妙饮食/百味净食/百味饭食/百味饮食 = Sata-rasa-bhojana,指种种美味之饮食。
(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
见色闻声 = 禅林用语。详称为‘见色明心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谓彻见自己本具之心性,即藉五官中眼之机缘而透见本性;闻声悟道,乃凭耳之机缘而悟道。
“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 「事已」,就等于我们吃饭吃完了,完了就「化去」,这些钵、这些饮食就自然不见了。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 [清净安隐]安隐的「隐」就是「稳」,在佛经里用「隐」字,实际上就是「稳」字,「安稳」是没有危险。
= [微妙快乐]这种快乐很微妙,说不出来,这种妙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安稳/安隐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无为泥洹 = 泥洹为涅槃之变音,涅槃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故曰无为。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 但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习俗,所以有天人的名称。
(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希有 =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若能了知诸佛妙法,生尊重不思议心者,亦称为希有人。
虚无身 = 即指证得涅槃妙理之法身。虚无,为涅槃之异称,以涅槃离一切差别相,故称虚无。譬如佛身融通自在,离一切相,如光影,故称为虚无身。又往生极乐净土之人,契入涅槃妙理,亦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无极体 = 指证得涅槃妙理之身体。无极,为无尽之意。因涅槃之妙理周遍法界,无处不至,故称无极。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
(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lèi) = 种类[kindclasstypecategory](相似;像[resemblebe similar to])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 [百千万亿不可计倍]「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倍数,还是没办法计算;计算不清的倍数。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wù = 讨厌;憎恶[loathehate])
(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
= [食趣支命]「食」是食物,「趣」字是假借字,当「取」字讲,「支」是支持,他每天所取得的食物,仅仅能够支持他的命,这样就吃不饱。
= [饥寒困苦]「饥」照映「食趣支命」,「寒」照映「衣不蔽形」,受到这种困苦。
= [人理殆尽]做人应该有做人合理的生活条件,他没有了。
(dǐ) = 住;停滞[stop](最下面,底端[bottombas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dài) = 危险[danger](假借为“怠”。懒惰[lazyidle]/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nearly])
“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
= [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皆」︱都是,「坐」字当因讲。
(qiān) = 吝啬[stingy]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
(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 [示同人类]虽是到人间来,不过只能表示跟人类相同而已。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
(lǚ) = 践踏[tread on]([shoes]/实行[fulfill])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h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
(zī) = 草木茂盛[grow](这个,此[this]/这里[here])
“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 [众所敬事]他的臣子、一般大众,都对他尊敬,「事」是奉事,就是伺候他。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
“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
“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jí) =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overtakecatch up with](至,达到[attainreach]/通“给”。供应[provide]/和,与[and])
及逮(jí dǎi) = 追上;赶上。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
华香/香华 = 即香(Gandha)与花(Puppha)之并称,多为供佛用。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 [以众宝妙衣]「衣」我们普通讲的,是指穿在身上的衣服,其实不只穿在我们身上的衣服,凡是一种覆盖的东西,都叫「衣」,比如铺在桌子上的桌巾,桌巾古人叫「桌衣」,你用一层布把一个用具盖起来,都叫「衣」。
(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
= 这些宝网,「以」是用,统统用金缕,「缕」是丝线,「金缕」就是金丝线。
宝网 = 谓珍宝结成之罗网。帝释宫之罗网,称为帝网,亦称因陀罗网。
“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宝铃 = 以五宝严饰之铃。
(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 [自然德风]这个风是从道德、从德行里发出来的风。
= [温雅德香]「温雅」是温和、清雅。
(shǔ) = 炎热[heat](炎热的日子[hot weather])
(liáng) = [cold]
(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垢习 = 谓烦恼之习气。垢即烦恼之秽,习即习性、习气。
“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无间禅/炼禅/九次第定 = Nava nupurva-samapattayah,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九次第定中的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灭尽定则佛教独有,佛教认为九次第定皆是无欲界漏定,但灭尽定只有证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圣者才能进入。
四禅八定 =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Cattari arupa-samapattayah,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空无边处定/空处定 =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识处定 =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无所有处定/少处定 = 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定 = 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
次第 = Anukk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xīn) = 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wide-spread fragrance]
(fēn) = 香气[fragrance](通“纷”。乱,杂[disorderly])
(liè) = 火势猛[raging](猛烈;激烈[violent]/浓烈[strong])
“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
= [蹈下四寸]脚踩在上面,往下有四寸那么深。
(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cùn) = 寸口的简称[a person's pulse on the wrist](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尺的十分之一,3.7cm 1英寸=2.5cm)
“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
= 华用过以后,地开了一个缝,地一开缝,华就化,就没有了。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出自佛说阿弥陀经。
(fǎn) = 手心翻转[turn over](反覆[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通“返”。返回;回归[go back]/反省[introspect])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
莲花/莲华 = 为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印度古来即珍视此花。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笯(Visnu)之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又毗湿笯及其配偶神皆以莲华为表征,或以莲华为多闻天(Kubera)之七宝之一。佛教亦珍视之,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华为座。据入大乘论卷下载,十地之菩萨系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又后世佛、菩萨等像,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上;莲华亦常作为供养佛、菩萨之具。
(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
(zhū) =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赤心木[the tree with red core](朱色,大红色。古代称为正色[vermilionbright-red])
(wěi) = 火光明亮[flaming]
(yè) = 火盛,明亮,引伸为光辉灿烂[bright]
(huàn) = 火光[flame]( 光亮,鲜明[shiningglowingbright]/闪耀强烈光亮的[brilliant])
(làn) = 煮烂[thoroughly cookedtendersoft](明亮、光明;色彩绚[brightradiant])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众生往生之因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至心 = 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
 
###念佛之辈品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bèi) = 百辆车[a hundred carriages](某类人[people of a certain kind]/世;辈分[generation]/群,队[group]/等级;类别[classsort])
 
三辈 = 指无量寿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此三辈与观无量寿经之九品,有同异之诸释。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以观经上品三人合为上辈,中品三人合为中辈,下品三人合为下辈。
上辈
乃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之众生。
中辈
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燃灯散花烧香、愿生彼国之众生。
下辈
乃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之众生。
 
####上辈往生者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舍家弃欲 = 即出家成为沙门。舍离对家庭之爱着及五欲色味之贪爱,而发心出家之修行法。与‘舍家染衣’同义;舍家,即出家;染衣,即着墨染之衣,亦即出家为僧。
一向 = Sama-eka-ayana-magga,乃专心之意,故有一向专念、一向专修之成语。意即一心念佛、修行。/表全然、彻底之意。
专念 = 专心系念某一对象。
一心专念 = 指一心专思于佛。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 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七宝华 = 谓由七宝所成之莲华。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中辈往生者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 [悬缯然灯]「悬」是挂,「缯」是很细的丝那一类的幢幡,「然灯」是在佛前点灯。
= [散华烧香]这都是供养佛的,花、香这两者专门讲供佛。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散花/散华 = 指散花供佛。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 [具如真佛]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
= [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
真佛 = 指报身佛;系对于化身佛而称为真佛。又指无相之法身。
应化佛/变化佛/化佛 = Nirmana-buddha,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
 
####下辈往生者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前面讲十念,假使十念念不到,纵然你只有一念的时候,「一念」必得不生疑惑。
十念 = 称名之十念。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二经均载有以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弥陀净土之说,此说系净土宗重要教义之根据。关于‘十念’之解释,诸师说法不一,据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载,观经(观无量寿经)所言之十念,即忆念阿弥陀佛之总相及别相,又称念其名号,不掺杂他想而专心持续者,可由此完成往生之因,故有‘不必具足十念’之说。善导将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日本源空之选择本愿念佛集即承此说,谓诸师依观无量寿经之十念,而认为必须具足十念之数始可往生,此是为‘十念往生’之说;但善导之十念,系指一生之称名佛号乃至一声之称名,均可往生净土,故立‘念佛往生’之说。
/疑惑 = Vicikicch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 [威神无极]阿弥陀佛的威德、神通,「无极」是没有极限。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以及那些菩萨、声闻,这些大众「听受经法」。
= [宣布道化]听了之后,再回到自己的世界来宣扬、流通。
/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道化 = 以道法而教化他也。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
= [各赍天妙华]「各」指每位菩萨,「赍」是携带。
(jī) = 拿东西给人,送给[give](携带;持[bringhold])
无价 = Anarghya,无法计数价值之谓。如无价衣、无价宝珠等,皆为形容该物珍贵之语。
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 [咸然奏天乐]「咸」是一同的意思,每个人都一样,每尊菩萨都奏着天乐。
= [畅发和雅音]这个音乐很舒畅地发出和雅的音声。
(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 [究达神通慧]是赞叹佛,他的神通、智慧,究竟通达。
法门 = Dhamma-pari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
= [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这两句是用比喻的话歌赞无量寿佛。
慧光/慧照/慧日 = 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因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
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
= [应时]指应菩萨赞叹所发愿时。
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
= [踊跃皆欢喜]踊跃,这两个字都是足字边,好像我们中国文学里讲的手舞足蹈,一高兴的时候,手也舞了,脚也跳起来了。所以「踊跃」是欢喜得跳起来,身体往上踊。
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 [梵声犹雷震]「梵声」是讲阿弥陀佛发出的声音清净,这个梵音发出来「犹雷震」,「雷震」是佛的音声发出来,就像天上的雷,一响的时候,四面八方都能听得到,这是比喻的话。
= [今说仁谛听]「仁」是称呼观音大士,「谛听」是专心一致地听得清清楚楚。
= Brahma,意译寂静、清净、离欲。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八音 = 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
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却未达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
柔软音
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
和适音
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
尊慧音
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
不女音
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
不误音
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
深远音
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
不竭音
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 [十方来正士]「十方」指极乐世界以外的十方世界,「正士」指十方世界来的那些大菩萨。
= [志求严净土]「志」是发愿,他们的志愿是求「严净土」,「严」是庄严,「净」是清净,他们到极乐世界来,他们的目的、他们的愿,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土里,希望把自己的国土改善,成为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清净的国土。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 [犹如梦幻响]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
= [满足诸妙愿]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 [知法如电影]万法就像电光那样、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
= [诸佛告菩萨]十方世界的诸佛,都告诉他们自己世界里的大菩萨。
= [令觐安养佛]我们世俗的礼节,凡是拜见尊长都叫「觐」,诸佛告诉菩萨,叫他们去拜见「安养佛」,安养佛就是阿弥陀佛。
= [受行]信受奉行。
至彼严净土,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 [至彼严净国]「严净国」是庄严清净的国,就指极乐世界。
等觉 = 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宿愿力/大愿业力/愿力/本愿力 = 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
闻名 = 谓闻佛之名号,特指闻阿弥陀佛名号而言。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
= [愿己国无异]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
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 [飞化遍诸刹]飞行变化到达诸佛诸刹,来供养诸佛。
= [恭敬欢喜去]恭恭敬敬、欢欢喜喜地到那些世界去。
安养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 [欲行开导人]他们要告诉人家路怎么走,是没办法的。
生盲 = 指生而即盲之人。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 [穷力极讲说]「穷力」是把力量完全用上,一点都不保留,就是尽力为他讲。
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
= [人有信慧难]除了得寿命难,能值佛世的时候也难,还有,人有信慧难,一个人要知道佛法,要有信慧,一闻就相信。
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
= [见敬得大庆]「得大庆」,「庆」在这里当「福」讲,是大福报。
= [是故当发意]「发意」是发愿,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xiàn =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大庆喜心 = 指净土行者由于弥陀以大悲摄取而产生之大欢喜心。即深信弥陀之摄取一切众生,凡愿往生者,纵业未了,亦得蒙佛接引;此一真实信心,相续不断,生大欢喜心,故称大庆喜心。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bì) = 标杆;标准[guidepost](必须,一定要[must])
(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生死流 =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
 
##众生往生之果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 [彼国菩萨]「彼国」指无量寿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那里所有的菩萨都是一生补处。
= [而自庄严]庄严就在功德上面,你能够发这样的大誓愿来普度世间的这些众生,你的功德就把你庄严起来。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 「一寻」,就我们世界上的尺来讲,一寻是八尺,可是我们世间古今的尺度不一样。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一寻 = 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 [最尊第一]在无数的菩萨之中有两尊菩萨,这两尊菩萨是最受圣众的尊敬,被尊为第一位。
(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势志菩萨/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 = Mahasthamaprapta,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关于其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
转化 = 犹言迁化,迁转教化于他土。或作迁转变化之义,谓命终时由娑婆世界转生于净土。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
= [诸根明利]「诸根」指六根,「利」是办任何事情非常敏锐,就像刀锋非常快、非常锋利。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
“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 [成就二忍]前面讲过三种忍,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成就了。
下根/钝根 = Manda-indriya,指根机迟钝者。系‘利根’之对称。于佛道修证上,根机之利、钝,影响其进趣之迟速与证果之胜劣。
利根 = Tikkha-indriya,利,速疾之义;根,为根机、根性、根器,有能生之义。指受教修道之素质,速疾而生妙解,称为利根。利根之人能敏锐理解佛法,并进而达到解脱。/利,锐利之义;根,指信、精进、念、定、慧五根,或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二忍 =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
众生忍/生忍
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嗔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嗔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称为生忍。
无生法忍/法忍
忍,即安忍之意。无生法,本指不生不灭之法,今仅就不生而言,故称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称为法忍。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 [如我国也]「我国」就指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要度那一道的众生就现出那一道众生的身分出来。
(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认识[knowrecogniz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通“志”。记住[remember])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
= [一食之顷]在吃一餐饭那么长的时间,「顷」是很短暂的时刻。
一食之顷/一食顷 = Eka-purobhakta,指短促之时间。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
花盖/华盖 = 华,即花、花鬘等;盖,即遮阳之伞。以花装饰而成之伞盖,称为华盖。
(yù) = 明天[tomorrow]( 照耀[shine]/光辉灿烂的,明亮而闪闪发光的[brightsunlightsunshine])
“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 [如是转倍]一倍一倍地转,愈转愈大,大到后来能够普遍覆盖,「乃覆三千大千世界」。
= [随其前后]这些花盖随其前后很有次序的化没。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
= [佥然欣悦]「佥」当「皆」字讲,「然」是那样,所有的大菩萨都是那样欣悦。
(qiān) = 皆,咸[all](众人;大家[the whole])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以为…对;同意[agree]/是,对[yes])
佛德 = Buddha-guna,佛身所具之圆满功德。
“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 [忽然轻举]非常轻松地举起来,然后「还其本国」,就回到极乐世界。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bān) = 脑袋很大的样子。(又假借为“攽”。颁发;分赏[awarddistribute]/通“班”,发布;公布[issuepromulgate])
(jiě) = 分解牛,后泛指剖开[dissect](晓悟;明白[understandknow]/脱去;松开[take offloosen])
得度/得道 = 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
= 这些自然的供养,相续不断。
四方 = 指东南西北等四个方位。
“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
= [前后来往]前面来一批人,供养之后回去了,后面又来一批人,前前后后地来往。
= [更相开避]「开避」就是礼让。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避开(bì kāi) = 躲开,不接触[avoid]/摆脱,不受困扰[escape]
“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 [不可胜言]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得出来的那种快乐。
(xī) = 曝晒;晒太阳[dry in the sun](和悦[kindlyamiable])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
= [所可讲说]他们所可以讲出来的佛法,都是正法。
= [无违无失]「违」违背了佛法,「无失」没有过失。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n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随意事/随意 = Pavarana,旧译自恣。即满足、喜悦之义。即于夏安居结束之日,令僧随他人之意发露忏悔所犯之过误,而自生喜悦。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
(mò) =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not]/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no onenothing]/通“慕”。思慕,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
适莫 = 适,指适意;莫,指不适意。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 「润」能够滋润众生的心理。
大慈大悲 =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离盖 = 盖,指贪欲等五盖(Panca nivaranani),即五种覆障心性之烦恼;或泛指诸烦恼。离盖,即谓脱离烦恼而得清净。
深信/深心 = Adhyasaya,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为三心之一。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明慧 = 即三明与三慧。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三慧指闻慧、思慧、修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乃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之过程。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觉悟的七个要素。「支」即要素、部分的意思,「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
念觉支
Sati-sambojjhanga,谓修道者于证悟之过程中,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之阶段;其时修道者之心,系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之具现。
择法觉支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趣入菩提。
精进觉支
Viriya,勇猛精勤,修习四正断。
喜觉支
Piti-sambojjhanga。即得正法而欢喜。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
除觉支/猗觉支/轻安觉支
Passaddhi,身心轻安、平静。
定觉支
Samadhi,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
舍觉支
Upekha-sambojjhanga,舍,为舍离之意;觉支,以近菩提之位,能成就如实之觉;舍觉支,即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即心为平等性,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见真 = 以空慧彻见真理。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觉了 =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
 
五眼 = Panca cakkhu,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a-cakkhu,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anna-cakkhu,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khu,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 善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音声方便教化众生。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
= [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报身。生身的苦报与烦恼两种余习都已断尽。
(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高大[hightall and big]/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生身 = 二身之一,与‘法身’相对。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一般生身亦可泛指凡夫及菩萨之肉身。
/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 [靡不覆载]「靡」当「无」字讲,像太空整个覆盖下来,或像大地承载我们众生;就像天地这样无所不覆、无所不载。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gāi) = 军中互相戒守的约言。引申为“完备,包括一切[comprehensive]”。(包容;包括[containconclude]/应该;应当<宋、元时才出现此义>[shouldought to])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
慧日/慧照/慧光 = 指般若(妙智慧)之光。
(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
“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
净秽不二 = 净,Suddhi/suddha/subha,即清净、清白净洁;秽,Asuddha/asubha,即不净、污秽不净。诸法有清净与污秽之别。然就大乘佛教思想之极致而言,一切诸法无有固定不变之实性,在净中无净之实性,在秽中无秽之实性,两者皆属因缘性,为空性平等,皆归入圆满之佛法真如,故称不二。
“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垢染 = 以染身之垢比喻心之烦恼。
“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
“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杂染//染污 = Kilesa,烦恼之别称。指有漏法中,妨碍悟道者,即不善与有覆无记之法。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
群生/群萌 = Bahu-jana,意谓多数之生类。即众生之异名。萌者,即草木始发芽而犹冥昧之貌,或种子未剖之相。众生道心初发,然尚为无明所覆,犹如众草木萌芽,故以群萌喻称众生。
“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
“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甘露法 = 如来之教法。即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
“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
善法 = Kusala dhamma,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
“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
“犹如牛王,无能胜故。
“犹如象王,善调伏故。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如狮子王,无所畏故。
狮子王/师子兽王/师子王 = 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咆吼,百兽皆慑伏,故以狮子王喻之。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
= Issa,指对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悦之精神作用。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依俱舍宗之说,此心所(小烦恼地法之一)能引起某种特定之染污心,而唯识宗则归之于随烦恼之一。
(jì) = 憎恨[hate](嫉妒[be jealous of]/顾忌[scruple]/禁忌;忌讳[tabooavoidshun])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
“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
(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身和敬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口和敬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意和敬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戒和敬
指同戒法之和敬。
见和敬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利和敬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亲属,亲戚[relativ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欣戚(xīn qī) = 欣喜与忧愁。
殊胜 = Visesa,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因力 =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
缘力 = 指助缘之力量。相对于‘因力’而言。佛家以为夙世有修习正法之善因,今生复听闻正法而助其善因之发动,此力量称为缘力。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定力 = Samadhi-bala,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 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
多闻 = Bahu-s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十三力 = 西方净土之菩萨,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他。
因力
宿世之善根力。
缘力
善智识之教诲力。
意力
如理作意之力。
愿力
求菩提之力。
方便力
依法巧修之力。
常力
常依法而修之力。
善力
正修之善根力。
定力
修止成就之力。
慧力
修观成就之力。
多闻力
多闻信正法之力。
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力
成就六度之力。
正念、正观诸通明力
即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
如法调伏诸众生力
即如法调伏刚强众生之力。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相好 = 相,Lakkh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万劫 =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