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

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无量义经
 
萧齐 天竺 三藏 昙摩伽陀耶舍 译
萧齐 = 479-502,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萧道成所建。
昙摩伽陀耶舍 = Dharmagatayaśas,意译法生称,南齐译经僧,中印度人。
 
德行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
 
王舍城
<Rāja-gha>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阇崛山/崛山 = Gdhrakū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天众
<Deva>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龙众/那伽
<Naga>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夜叉/药叉
<Yaka>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迦楼罗/揭路荼
<Garua>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紧那罗/紧捺洛
<Kinara>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比丘/苾刍
<Bhiku>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比丘尼/苾刍尼
<Bhikui>
持具足戒之女众。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金轮、银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而自围绕,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烧香散华种种供养,供养佛已,退一面坐。
国士(guó shì) = 全国所推崇景仰的人。
 
转轮王
# Cakravartin,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铁轮王为南阎浮提之一洲也。
金轮王
四洲
银轮王
东西南之三洲
铜轮王
东南之二洲
铁轮王
南阎浮提之一洲
 
其菩萨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无忧藏法王子、大辩藏法王子、弥勒菩萨、导首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华幢菩萨、华光幢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精进菩萨、宝印手菩萨、宝积菩萨、宝杖菩萨、越三界菩萨、毗摩跋罗菩萨、香象菩萨、大香象菩萨、师子吼王菩萨、师子游戏世菩萨、师子奋迅菩萨、师子精进菩萨、勇锐力菩萨、师子威猛伏菩萨、庄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
(xùn) = [quick]
(yǒng) = 果敢,胆大[brave](勇猛;凶猛[bold and powerful])
(ruì) = [awn](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vigour]/锋利[sharp]/精锐[hard-hittingwell-trained])
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
 
二种菩萨/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
三贤位之菩萨,未证法性,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也。
法身菩萨/
法身大士/
法性生身
既证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此法性生身,经论所说多谓是初地以上,或以为八地以上。
#断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也。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
修因
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
#戒者防身之恶。
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定者使心不乱。
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慧者破妄证真。
解脱
结果
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
解脱知见
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
#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
 
奢摩他
<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摩提
<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那
<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禅那修行,在宏观上分成二种修行(bhāvanā),即奢摩他与毘钵舍那,二者殊途同归,合称止观。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晓了分别性相真实,有无长短明现显白。
(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
(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quietsilent](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
(mò) = 沙漠[desert](淡泊,恬淡,即不追求名利[coldlynot seek fame and wealth]/古同“寞”。空廓,寂静[quite])
虚漠 = 虚无寂静。
(bái) =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颜色。(清楚,明白[knowrealizeunderstand]/表明;说明[demonstateshowexplain])
又能善知诸根性欲,以陀罗尼无碍辩才,诸佛转法轮,随顺能转,微滴先堕,以淹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热恼,致法清凉。
性欲 = 过去之习性云性,现在之乐欲云欲。
(dī) = 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微滴先堕 = 先下微量的法雨。
欲尘 = 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
猛盛炽然苦聚日光,尔乃洪注无上大乘。
= 如苦聚集的日光被注入无上大乘。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润渍众生诸有善根,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油的沉淀或渣滓[sludge])
(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
智慧日月,方便时节,扶疏增长大乘事业,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扶持众生增长大乘事业。
时节(shí jié) = 季节;时令[season]/时候[time]
(fú) = 搀扶[support with the hand](扶持;护持[supportshield and sustain])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
扶疏(fú shū) = 枝叶繁茂四布的样子。
常住快乐微妙真实,无量大悲救苦众生。
是诸众生真善知识,是诸众生大良福田,是诸众生不请之师,是诸众生安隐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处处为众作大导师。
= 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
能为生盲而作眼目,聋劓哑者作耳鼻舌,诸根毁缺能令具足,颠狂慌乱作大正念。
(yì) = 劓刑。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cut off the nose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
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
师子勇猛威伏众兽,难可沮坏,游戏菩萨诸波罗蜜。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于如来地坚固不动,安住愿力广净佛国,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是不思议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连、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弥多罗尼子富楼那、阿若憍陈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优波离、侍者阿难、佛子罗云、优波难陀、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阿周陀、莎伽陀、头陀大迦叶、忧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憍陈如是他的姓,为婆罗门的姓氏之一,意译为火器。阿若是他的名字,意译为初解、胜解。是释迦牟尼僧团第一位证阿罗汉果的僧侣,为僧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有“圣首”之称。
优波难陀 = Upananda,译为重喜,大喜。
离婆多 = Revata,坐禅第一/无倒乱第一。译曰室宿。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
劫宾那/摩诃劫宾那 = Maha Kapphina,知星宿第一。因佛同房共宿而得道,又名房宿。
薄拘罗 = Vakkula,寿命第一。译曰善容,或伟形。
阿周陀 = Arjuna,意为白色或银色,亦有洁净之意。
莎伽陀 = Sāgata,译作善来。
 
十大弟子
大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
Mahākāśyapa,头陀第一。
#摩诃译曰大。其姓为迦叶波(ś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
#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
#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
#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
#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
#在《法华经》中,大迦叶被佛陀授记将来无量世后成佛,佛号是光明如来。
目犍连/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
#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在《妙法莲华经》中,目犍连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Pūramaitrāyaī-putra,说法第一。
#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记载,佛陀授记他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他的佛国是净土世界,没有女人,众生都是中性身,菩萨众和阿罗汉无数。
须菩提
Subhūti,解空第一。
#意为善现、妙生、善吉、空生。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
#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
#《法华经》中须菩提被佛陀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名相如来。
舍利弗/舍利子
Śāriputra,智慧第一。
#其母名为舍利(Śā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相传其母之眼,美丽如鹙鹭鸟,因此得名;另一个说法则是她擅长议论,如同百舌鸟,因此得名。putra,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是“儿子”、“男子”的意思。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
#舍利弗在《法华经》中被授记将来无数劫后会成佛,佛号为华光如来。
#(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罗睺罗/罗侯罗/罗云
Rāhula,密行第一。
#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释迦牟尼佛悟道六年后,回到迦毗罗卫城,让年7岁的罗睺罗出家。
阿难陀/阿难
Ānanda,多闻第一。
#译曰喜庆和欢喜,又云无染。生于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阿难比他小三十岁。佛寿五十五,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
#在法华经中,阿难被授记再供养62亿诸佛之后将会成佛,佛号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国名常立胜幡,劫名妙音遍满。
优婆离/优波离
Upāli,持戒第一。
阿那律/阿那律陀/阿那楼驮/阿㝹楼驮
Aniruddha,天眼第一。
#意译为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无灭如意、如意无贪。亦佛堂弟。
迦旃延/摩诃迦旃延/迦旃延尼子/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迦多衍那
Kātyāyana,议论第一。
#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以姓为名。迦旃延为婆罗门姓十姓之一。
#在《法华经》中迦旃延被佛陀授记将来成佛,佛号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三迦叶
#迦叶/迦叶波 = kāś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
#佛陀弟子,是兄弟三人。原是事火外道,率领一千名弟子加入释迦牟尼僧团,成为僧团骨干。
#(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优楼频螺迦叶
Uruvilva-kasyapa,译曰木瓜林。
伽耶迦叶
Gayakasyapa,译曰城。
那提迦叶
Nadikasyapa,译曰河。又曰江。
 
如是等比丘万二千人,皆阿罗汉,尽诸结漏,无复缚著,真正解脱。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遍观众坐,各定意已,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从座而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烧散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从于空中旋转来下,四面云集而献于佛。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娱乐于佛。
(chú) = 厨房[kitchen](菜肴[dishs]/烹饪;烹调[cooking])
(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xiǎn) = 车上的帷幔[curtain of cart]
即前胡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偈赞言:
胡跪 = 胡人跪坐之法也。经中所谓右膝著地也。此为正仪。
长跪 = 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
 
“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zāi) = 文言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智恬情泊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
(níng) = 结冰[freeze](凝聚;积聚[condenseagglutinatecoagulate]/停止;静止[stop])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毘若南」(vijñ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非方非圆非短长,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
“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 佛之出现于世,由众生善业因缘所感。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佛三十二相
示为丈六紫金晖,方整照曜甚明彻,毫相月旋项日光,旋发绀青顶肉髻,
丈六 = 533cm
(huī) = 日月周围的光圈。日色;阳光[sunlight](同“辉”。光辉[radiance]/光彩照耀[shine])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毫相月旋 = 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如月的旋转。
(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旋发 = 旋转的头发。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绀青 = 眼睛之色如绀青者。
“净眼明照上下眴,眉睫绀舒方口颊,唇舌赤好若丹果,白齿四十犹珂雪,
(xuàn) = 古同“眩”。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通“炫”。光耀[dazzlingly brilliant])
(jié) = 眼睫毛[eyelash]
眉睫(méi jié) = 眉毛和睫毛;比喻近在眼前[as close to the eye as the eyebrows and eyelashes]
(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方口颊 = 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
(jiá) = 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cheek]
(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额广鼻修面门开,胸表卍字师子臆,手足柔软具千辐,腋掌合缦内外握,
(é) = 额头,脑门[forehead]
面门(miàn mén) = 面部,脸部。
(yì) = 胸骨[breastbone](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具千辐 = 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
(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
“臂修肘长指直纤,皮肤细软毛右旋,踝膝不现阴马藏,细筋锁骨鹿膊肠,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huái) = 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亦称“踝子骨”[anklemalleolus]
(xiān) = 细小[fineminute]
(bó) = 肩臂[arm]
锁骨(suǒ gǔ) = 亦称为「琵琶骨」。位于胸腔上部,颈下两旁与肩胛相联的骨骼左右。各一。
“表里映彻净无垢,净水莫染不受尘,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种好似可见,
“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 一切有相,眼对的都已经停止。
(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停止[stop])
 
“能令众生欢喜礼,虔心表敬诚殷勤,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躯。
(qián) = 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gallant](诚敬;诚心[pioussincere])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我等八万之等众,俱共稽首咸归命,善灭思想心意识,象马调御无著圣!
南无 = amō,梵语。意译为“礼敬”、“皈依”、“归命”、“合一”之意。
“稽首归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见聚,稽首归依妙幢相,稽首归依难思议!
“梵音雷震向八种,微妙清净甚深远,四谛六度十二缘,随顺众生心业转,
心业 =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有闻莫不心意开,无量生死众结断,有闻或得须陀洹,斯陀阿那阿罗汉,
“无漏无为缘觉处,无生无灭菩萨地,或得无量陀罗尼,无碍乐说大辩才。
“演说甚深微妙偈,游戏澡浴法清池,或跃飞腾现神足,出没水火身自由。
(yuè) = 跳跃[leapjump]
(téng) = 马奔腾[gallop](升入空中;上升[rise])
“如是法轮相如是,清净无边难思议,我等咸复共稽首,归依法轮转以时,
“稽首归依梵音声,稽首归依缘谛度!
“世尊往昔无量劫,勤苦修习众德行,为我人天龙神王,普及一切诸众生,
 
#六度波罗蜜
“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于法内外无所吝,头目髓脑悉施人,
“奉持诸佛清净戒,乃至失命不毁伤,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嗔,
“历劫挫身不倦惰,昼夜摄心常在禅,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
(cuò) = 折断;摧折[break](失败[defeat])
(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是故今得自在力,于法自在为法王,我等咸共俱稽首,归依能勤诸难勤!”
 
八十种好/八十种随形好/八十随形好
#aśītyanuvyañjanāni,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是指佛的应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微妙的身形特征。常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
1、无见顶相
21、容仪备足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61、身持重
2、鼻高不现孔
22、容仪满足
42、自毛孔出香气
62、其身大
3、眉如初月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43、自口出无上香
63、身长
4、耳轮垂埵
24、威振一切
44、仪容如师子
64、手足软净滑泽
5、坚实如那罗延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45、进止如象王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6、骨际如钩锁
26、面不长大
46、行相如鹅王
66、光照身而行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47、头如摩陀那果
67、等视众生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28、面具满足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68、不轻众生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49、四牙白利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10、膝骨坚而圆好
30、言音深远
50、舌色赤
70、说法不著
11、身清洁
31、脐深而圆好
51、舌薄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12、身柔软
32、毛右旋
52、毛红色
72、发音应众声
13、身不曲
33、手足满足
53、毛软净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14、指圆而纤细
34、手足如意
54、眼广长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15、指文藏覆
35、手文明直
55、死门之相具
75、观不厌足
16、脉深不现
36、手文长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76、发长好
17、踝不现
37、手文不断
57、脐不出
77、发不乱
18、身润泽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58、腹不现
78、发旋好
19、身自持不逶迤
39、面广而殊好
59、细腹
79、发色如青珠
20、身满足
40、面净满如月
60、身不倾动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八音 = 如来所得八种之音声也。
极好音
佛德广大之故,使皆入于好道。
柔软音
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悦,皆舍刚强之心而自然入于律行。
和适音
佛居中道之理,故音声能调和,使皆和融,自会于理。
尊慧音
佛德尊高,故闻者尊重,智解开明。
不女音
佛住首楞严定有世欲之德,其音声使敬异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
不误音
佛智圆明,照了无谬,使闻者各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之邪非。
深远音
佛智如实穷际,行位极高,其音声由脐而起,彻至十方。使近闻非大远闻非小,皆证甚深之理。
不竭音
如来极果愿行无尽,以住于无尽之法藏。故其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使能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