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弟子品第三
= 佛遣声闻乘中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维摩处问疾,舍利弗辞以不能胜任。遣大迦叶等,皆辞以不能胜任。主要是他们在宴坐习禅,或持钵乞食,或解说戒律,或为人说法时,维摩诘皆曾向他们提出问难,相与辩析,为维摩诘所挫败。五百声闻众中,没有一个人敢去的。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舍利弗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
(wéi) = 急声回答声[yes](答应的声音/只有,只是[onlyalone]/表示希望、祈使[wish])
“‘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宴坐(yàn zuò) = 静坐,安坐[sit at ease]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九次第定 = 九种不同的禅定修行境界,为四禅八定与灭尽定的合称。佛教认为,四禅八定是外道与佛教共有的禅定境界,而灭尽定为佛教独有。在九次第定中,以第四禅是最适合得到无漏智的禅定。
四禅
四禅八定
#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
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无色定/四空定
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灭定/灭尽定/想受灭尽定/想受灭定
#佛教独有
nirodha-samāpatti,此唯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修行者可证得。
#经量部认为,在灭尽定中,只除去受、想二蕴,仍存有细微意识。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道法 = 至涅槃正道之法也。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bào) = 判决罪人[judge](报告,答复[report]/报纸[newspaper])

##大目犍连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lǐ) = 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

四种观行 = 此乃忏悔者,为灭罪方便,而修之四种观行也。
观因缘
其罪为无明所覆,无正观之力,不知罪过,远离善友,随逐魔行,如蛾赴火,不知自烧等,观为罪之因缘也。
观果报
所有诸恶不善业之业,三世轮转之苦果,了无穷极,沦溺于生死大海,冥然无涯,如抱石沉渊,遂难出脱,观为罪之果也。
观自身
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观如来身
观如来之身,众德具足,湛然常住,复以方便入于灭度,然慈悲拔救众生之心,无时或舍也。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善于知见无所挂碍;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大迦叶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大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 = Mahākāśyapa,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Pippala,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头陀第一。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和合 = 义为诸缘聚集。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以空聚相,入于聚落;
“‘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
智证 = 以实智证涅槃也。
“‘无自性,无他性;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
八邪 = 为八正道之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ā,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空无边处解脱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想到维摩居士以一位在家人,有如此大的辩才智慧,谁听了不发大乘心呢?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 = Subhūti,解空第一。译言善现,善吉,善业。又称空生。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
(wèi) = 告诉[tell]([say]/认为,以为[think])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一相 = 谓为无二之相。即言无差别之诸相,平等一味也。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
痴爱 = 愚痴与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而生一切之烦恼恶业。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五逆罪/五逆/五无间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破僧
#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非得果,非不得果;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非圣人,非不圣人;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

六师外道/外道六师/六师
#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
#外道 = tirthika,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源于其所传真理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富兰那迦叶
<Pūraakāśyapa>
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是空见外道也。
#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富兰那迦叶是一位道德虚无主义者,他认为,在表相跟行为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没有功德,也没有罪业;没有善,也没有恶;拿一把刀刺进众生的身体也只不过是刺进一团肉。不管你是行善或是作恶,都是虚无的。佛教称他的主张为「无作见」,称他是断见外道或空见外道。富兰那迦叶称终生裸形苦行者为「极白胜生类」,故而他自己也应是其中一员。
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黎拘舍梨/拘舍离
<MaskārīGośāliputra/Gosari>
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
#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
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耶毘罗胝子
<Samjayinvairaiputra>
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
#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苦行外道。淘糟饮汁。拔发灰身。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śakambara>
身着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
#执现世受苦则来世为乐之外道也。
#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Krakudakatyayana>
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
#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命我<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译曰算数。
尼犍陀若提子/尼乾陀若提子/尼犍
<Nirgranthajnatiputra/
Nirgrantha>
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
#译曰离系,不系,无结。离三界系缚之义也。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
#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八难/八无暇
#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
地狱
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饿鬼
饿鬼趣常苦饥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为山林冢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
畜生
畜生新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世人,或为啖食或为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
长寿天
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
#天人之长寿者。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寿命,为五百大劫,是色界天之最长寿也。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为八万劫,是三界之最长寿也。
北俱卢洲/北拘卢洲/北郁单越
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北。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盲聋喑哑
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
世智辩聪
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
佛前佛后
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尘劳 = 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称作尘劳。)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
“‘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
“‘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ūramaitrāyaī-putra,说法第一。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 像是把又脏又烂的食物放进宝贵的器皿中,简直是糟踢人家。维摩居士骂富楼那不了解比丘心中所想的,不要把玻璃混作水晶。
水精(shuǐ jīng) = 水晶[crystal]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真珠/珍珠
<pearl>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玫瑰
一種赤色的美石。
琥珀
<amber>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珊瑚
<coral>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
= 因为你不知道众生的三世因果,前世有什么样的修行成就,人家是大乘根器,你教些小乘佛法。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 人家身上本来没有疮的,你不要去挖他的肉。
(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
“‘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 牛踏过的蹄印是容不下大海的。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 不要把太阳光和萤火虫相比。
(yíng) = 萤火虫[firefly](比喻微弱的亮光[faint light])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
= 维摩居士告诉富楼那,在场的这一位新学比丘过去生是修大乘道的。因为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中间转生几次把大乘道给忘了,但是那大乘道的天性还在,怎么能用小乘道来教他?
“‘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 小乘根器的人像是盲人,不能看清楚众生的根性。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德本 = 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
植众德本 = 积种种之功德也。
(huò) = 空缺;露出缺口;缺损[crack](裂开;割裂[slitbreakcrack])
豁然(huò rán) =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suddenly enlightenedopen up with a flash of understanding]/坦荡[openly]
本心 = 即本原自心也。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摩诃迦旃延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摩诃迦旃延/迦旃延/迦旃延尼子/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迦多衍那 = Kātyāyana,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论议第一。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阿那律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那律陀/阿那律/阿那楼驮/阿㝹楼驮 = Aniruddha,意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与万梵俱,放净光明 = 与一万个梵天一同放净光明。
几何(jǐ hé) = 多少[how muchhow many]/几何学简称[geometry]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庵摩罗/庵摩勒 = āmalaka,果名。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世尊!我时默然。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shú) = “熟”的古字[cooked](谁,哪个人或哪些人[who])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五眼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肉眼
肉身所有之眼。
天眼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
慧眼
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空谛一切智>
法眼
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假谛道种智>
佛眼
佛名觉者,觉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诸法实相之眼也。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中谛一切种智>
#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

##优波离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优婆离 = Upāli,持戒第一。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愧[shame])
(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确实,的确[indeed])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
罪性 = 罪业之本性也。罪业之本性者,空而不可得也。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罗侯罗
佛告罗侯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罗侯罗 = Rāhula,佛之嫡子。十五岁出家。在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释迦牟尼之子。>
罗侯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侯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

转轮王
# Cakravartin,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铁轮王为南阎浮提之一洲也。
金轮王
四洲
银轮王
东西南之三洲
铜轮王
东南之二洲
铁轮王
南阎浮提之一洲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侯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罗侯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五道/五趣 = 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
“‘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出淤泥,无系著;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淤泥(yū ní) = 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mudsilt]
“‘无我所,无所受;
“‘无扰乱,内怀喜;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 永远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动坏念头,乃至不动念,意念如如不动。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六十二见 = 指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总共有六十二种,故云六十二见。
过去世所起常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由于思维不如实。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断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阿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
“‘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
“‘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 维摩居士又催阿难赶快走,不要在这里给他丢人了。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
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