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佛品第十,菩萨行品第十一,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法供养品第十三,嘱累品第十四
香积佛品第十
= 维摩诘以其不可思议解脱的神通力,将上方过四十二恒河沙世界的众香国景象,普现于大众之前,随又化出一菩萨使往上方众香国乞取香饭。化菩萨取回香饭时,众香国随来者有九百万菩萨,述说其国以“众香”为佛事──教化众生的种种妙用。维摩诘告以此土佛以“刚强之语”说明因果有报以及菩萨须以十事善法、四摄、八种无疮疣法摄化众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 舍利弗心中想,已经要到中午,这么多的菩萨和天人要怎么吃饭?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弗(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 你是佛的首座弟子,学佛是为了达到八解脱,你亲身受了佛的教育修行,你参杂有欲界的饮食观念,又何必来研究佛法?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 你等一下,我让你吃到你从来没吃过的饮食。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ṣāḥ,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
|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
空无边处解脱
|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
|
|
无所有处解脱
|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
|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
= 维摩居士以神通力向上方走,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 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神人的香味都不能比的。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苑(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 上方世界有诸天神,他们都叫作香严,都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只是还没有证佛果而已。这些天人,都在恭敬供养香积佛和诸位菩萨。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表示时间,相当于“正在”/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 他问哪一位可以上去拿一下?
饭(fàn) = 吃饭[eat]。(煮熟的谷类食物,多指米饭[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文殊/曼殊室利/曼殊 = Mañjuśrī,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 在座诸位太可耻了吧!
无乃(wú nǎi) = 表示委婉反问。不是;岂不是[wouldn’t that be…?]。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 不起于座,大家都看到,化成另外一位菩萨,他化作这位菩萨,相貌好得不得了,那个庄严是讲不出来的,一站出来,所有在场的众人和大菩萨,都给盖下去了,变得黯然无光。维摩居士告诉自己化身的菩萨,命令他上去众香国找香积佛。
“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 维摩居士向香积佛要饭,好在娑婆世界做一点佛事。维摩居士希望,这边众生吃了香积佛的饭,使原本乐于小法的,能够知道大法,也可以为香积佛宣传。
起居(qǐ jū) = 指日常生活作息[daily life]。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香积佛介绍维摩居士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
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 派去的化身菩萨,把维摩居士的话讲完后,上方世界的这些大菩萨,觉得奇怪了,不知道这个外国人从哪来的?就问佛,这位「上人」哪来的?(你们尊称师父就可以用上人,上师是西藏规矩。)这个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小法?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
“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
敷(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开<花>[open]。)
“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 香积佛带领的菩萨又问,那位维摩诘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派化身来,作这样教化的事?他的功德成就威力有如此之大,得无畏力,简直是位佛了,所以神通那么的俱足。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 香积佛说,那维摩诘的成就大得很,他的肉体虽然住在下方世界,他的化身随时可以去十方世界,作佛事,利益众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上方菩萨来访维摩居士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
“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
= 香积佛批准了,但是有个条件,你们要用神通把自己身上的香味收起来。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
= 第二个条件,你们要把身体变成同娑婆世界众生一样,因为你们太漂亮了,如果不变一变,他们看了你们又会起自卑感。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视为浅陋[belittle;despise]。)
耻(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愧[shame]。)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
= 第三个条件,吩咐他们不要犯戒,不要对其他人起轻慢心,只要心存一点傲慢,就是犯了菩萨大戒,是很严重的。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道业就会受障碍。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 这是个附带的条件,你们到了娑婆世界,不要轻视那儿,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其他诸佛,为了教化这些小器的众生,而使他们的国土呈现不干净,那是故意的。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快(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 长者同居士,都是年高有德的人,主月盖是人名,他又带了八万四千人,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永远吃不完的饭食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 维摩居士也提醒当时在座大家,不要拿人世间的意识、有限度的心量,来吃这一碗饭,否则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消息[news]。)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 当时在座有异声闻的小乘人,听到维摩居士请大家用饭,心中就想,那么多人怎么分这一碗饭?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 就算一切人来吃,把饭搓成像须弥山那样高大,用了一劫数的时间,这碗饭都不会见底的。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 学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以后所见叫做解脱知见。原来这碗饭是无穷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成就的佛,所吃的佛食剩下来的。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
|
||
戒
|
修因
|
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
#戒者防身之恶。
|
定
|
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定者使心不乱。
|
|
慧
|
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慧者破妄证真。
|
|
解脱
|
结果
|
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
|
解脱知见
|
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
#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
|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
儩(sì) = 完;尽[complete]。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香积佛如何说法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 现在饭吃完了,维摩居士就向上方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提问,香积佛是怎么说法的?
彼菩萨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释迦佛如何说法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 众香国的菩萨就问维摩居士,你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拿什么来说法呢?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
“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
“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
“是杀生,是杀生报;
“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
“是邪淫,是邪淫报;
“是妄语,是妄语报;
“是两舌,是两舌报;
“是恶口,是恶口报;
“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
“是贪嫉,是贪嫉报;
“是嗔恼,是嗔恼报;
“是邪见,是邪见报;
“是悭吝,是悭吝报;
“是毁戒,是毁戒报;
“是嗔恚,是嗔恚报;
“是懈怠,是懈怠报;
“是乱意,是乱意报;
“是愚痴,是愚痴报;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
结戒 = 结成戒律而护持也。
“是应作,是不应作;
“是障碍,是不障碍;
“是得罪,是离罪;
“是净,是垢;
“是有漏,是无漏;
“是邪道,是正道;
“是有为,是无为;
“是世间,是涅槃。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猿(yuán) = 猩猩,形态与猴相似[ape]。
“譬如象马,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𢤱(lǒng)
悷(lì) = 悲伤。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苦(kǔ) = 苦菜。即“荼”[bitter
edible plant]。(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 [bitter]/竭力;尽力[painstakingly;energetically;hard]。)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 [rub]/急切;急迫[anxious]/深;深切[deep]/恳切;率直[earnest and
straightforward]。)
##维摩居士说如何学佛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
“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 释迦牟尼佛真是难得,他已经成佛了,有无量大的神通之力,却都用不出来,只好把自己弄得很苦,所以又出家,又苦行,又饿肚子才得道,都是做给众生看的。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谦(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劳谦 = 劳苦谦虚。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 但是这个世界的菩萨舍己为人的行为,要比在其它清净国土修行的功德还要大。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八难/八无暇
#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
|
|
地狱
|
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
|
饿鬼
|
饿鬼趣常苦饥饿,由其所受果报不同,而有胜劣。有福德者,则为山林冢庙之神。下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
|
畜生
|
畜生新译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世人,或为啖食或为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
|
长寿天
|
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
#天人之长寿者。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寿命,为五百大劫,是色界天之最长寿也。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为八万劫,是三界之最长寿也。
|
北俱卢洲/北拘卢洲/北郁单越
|
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北。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盲聋喑哑
|
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
|
世智辩聪
|
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
|
佛前佛后
|
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
|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
布施
|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 修大乘菩萨道的,要成就几种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品德和行为变得圆满无缺,死后往生净土?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疣(yóu) = 皮肤病名[wart]。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 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地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有障碍了。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