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以神通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诸右掌,往诣佛所,因阿难问,佛为广说香饭功德,乃至诸佛国土,有以光明相好、园林台观、卧具衣服等种种施为,皆无非是摄化众生的佛事。指出︰因有“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嗣以众香国诸菩萨诸佛说法,佛为说“尽、无尽解脱法门”。这就是︰尽,即有为法;无尽,即无为法。菩萨所行必须“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等,是“不尽有为”;“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等,是“不住无为”。
##维摩诘领众前往礼佛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 本经讲到此处,我们要记住佛开始是在庵罗树园,因为维摩居士有病,佛要大家去看病,故事由此开始。现在佛还在庵罗树园等着,大部分的同学都去看维摩居士了。在这个时候,这个庵罗树园忽然变大起来了,有无比的庄严,一切都发出金色。
庵摩罗/庵摩勒 = āmalaka,果名。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 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们现在应该和所有在座的菩萨,过去礼佛了。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
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
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 所有同维摩居士一道来的菩萨、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人,原来是在座位上被端过来的,也纷纷下座,依同样方式,向佛行礼后立在一边。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 等大家都坐定了,佛就问舍利弗,这一次去维摩居士那儿,亲眼看见了大乘菩萨修到自在神通的功力了吧?
“唯然,已见。”
“于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 我亲自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力,没有办法用世间的思想知识去研究议论。
图(tú) = 谋划,反复考虑[plan and contrive;consider
again and again]。(图谋;谋取[sheme;seek;pursue;design]/意图;意愿[intentions]。)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心意,考虑[consideration]。)
##香积饭香何时消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
= 阿难再问,这个饭在人体中,要多少时间才会完全消化?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正位 = 小乘之涅槃也。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
发意 = 同于发心。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一生补处 =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什么能作佛事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 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佛啊!一碗香饭居然能做佛的事业!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
= 有些佛世界是以大菩萨们作佛事,有以佛化身出来的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 「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无作」不作意了。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四魔
魔/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
|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
死魔
|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 如果看到不净佛土时,也就是看到不对的人,不合佛法的事,心里不要不欢喜。尤其学佛的人,或者想作领袖的人,更要养成这种态度。你不用忧愁,不觉得是障碍,也不埋没它,平等了就不分高下。
没(mò) = 隐在水中[submerge;drown]。(消失,不见;隐没[disappear]/méi = 没有,不曾,未[not,no]。)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佛土为何不同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
|
||
戒
|
修因
|
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
#戒者防身之恶。
|
定
|
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定者使心不乱。
|
|
慧
|
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慧者破妄证真。
|
|
解脱
|
结果
|
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涅槃。
|
解脱知见
|
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
#解脱知见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
|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 假如一佛国土中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众生,每个人的智慧都像你阿难一样,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就算把所有众生的智慧加拢来,寿命也和这世界的劫数一样长,我也不能把佛悟道的成就境界说得完。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
“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 我只是说你在声闻弟子中学问最好,记忆力最强,我不是说你在菩萨中是最好的,菩萨境界不是你可以想象的。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
= 世界上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推测想象得道菩萨的境界,都是做不到的。
限度(xiàn dù) = 一定的范围或数量[limit;limitation]。
“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渊(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 先暂时搁置大乘菩萨境界的问题,维摩居士今天所表现的神通境界,是你们一般学小乘的声闻和辟支佛,纵然用尽气力,花了百千万劫他办不到的。
##众香国菩萨问法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 请您老人家也传我们一点佛法,让我们带回到上方世界,也可以念着如来的教化。
赐(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佛说如何修持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
= 佛法归纳成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拜佛、念咒、参禅等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练气功,都是有为法,有个方法在修。一切众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经是有为法了。举凡世间法,宗教、哲学、科学等都是有为法。
“何谓无尽?谓无为法。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忽(hū) = 不重视;忽略[neglect]。(忽然;突然[suddenly]。)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
布施
|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躯(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
“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 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还是会回到你这儿来,那是轮转的道理。
“求法不懈,说法无吝;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 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 菩萨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犹如到园林中游玩一样。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 看到别人有求于你,不管是找你借钱,还是别的事,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 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诸波罗密,为父母想;
= 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 尊重各种的道品之法,视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
= 菩萨道发行善根是没有齐限的。齐就是平等的,没有比较的。限是限度。菩萨发行善根是永无尽止的,不是说做到与佛齐了,就可以停下来,因为发行善根是永远无止境的。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 无限量地布施,会有具足相好庄严的果报。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 佛菩萨是不畏生死的,所以菩萨也就是自寻烦恼的人,这要大勇气,大忍辱。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 不但可以跳出五阴,还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
= 善别诸根,就是知道这人的根器,前生所带到这一生的脑力、功德力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善根。
“以乐说辩,演说无碍;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
“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
|
慈无量心/慈心
|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
悲无量心
|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
喜无量心
|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
舍无量心/舍心
|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
= 能做到劝请说法,随喜赞善,果报至少是「得佛音声」,来生的声音悦耳。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
“心无放逸,不失众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三解脱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 无起就是不动心。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
善本 = 善根。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
“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
“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
“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 明知世间一切法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没有人我,没有主宰,本来无相,但是在自己所发的大愿没有完成之前,不断地精进修福德和修禅定智慧。
牢(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坚固;牢固[firm]。)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法药 = 妙法能医众生之众苦故名药。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正士 = 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
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