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閦,译“无动”。佛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谓“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以及“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非见闻觉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次因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就“没”和“生”说明“一切法如幻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佛向舍利弗介绍维摩诘,原是无动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维摩诘说明自己,从清净的妙喜世界来生此不净的娑婆国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耳”。会众欲见无动如来,维摩诘不起于座,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把无动佛及其菩萨、声闻之众,皆接到庵罗树园内来了。释迦佛勉诸大众︰“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此即僧肇序中所谓“手接大千”)
閦(chù) = 众多。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什么是佛境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 佛问维摩居士,你要见如来,要怎么样才真正见如来?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三际/三世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
“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
= 「六入无积」,它本来不停留在里面,过去就过去了,不去追求。
“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
= 不在三界,三垢(贪、嗔、痴)都解脱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也都成就了。
三垢 = 三毒之异名。贪嗔痴也。
“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 三明(六通中的宿命、天眼、漏尽三通明)具足,可是通明与无明一样,都是一念。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 虽然证得涅盘,还是入世。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 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以抓住这一面,不可以抓住那一面。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 不可以用智力明白,也不能用意识推测。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
晦(huì) =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la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夜;晚[night]/昏暗[dark]。)
“不在方,不离方。
= 不在方位以内,可是他有东南西北上下。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非有为,非无为。
“无示无说。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非福田,非不福田;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非取非舍。
“非有相,非无相。
“同真际,等法性。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 你不能称他,量他。没法比的,超过可以称量的境界。
称(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weigh]。(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call]/述说;声称[say]/称赞,赞扬[praise]/符合,相当[fit;match;suit]。)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 不是大,不是小。看不见,听不到。悟不到,也不是知道。
“离众结缚。
= 不要被一切捆住了,被捆住了就是凡夫,不能解脱。
“等诸智,同众生。
= 什么是佛?佛与众生等同。
“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得无失。
“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
= 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也没有。
“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 一切言语文字都不能表达。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
“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维摩居士从哪里来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 你是从哪一个世界隐没,而投胎到这个世界来的?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 你所学的佛法道理中,有生有灭吗?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 维摩居士说,如果诸法没有生灭,为什么你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 维摩居士又说,我问你,譬如魔术师变出来的男人或女人,是有生灭的吗?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 舍利弗答,魔术变出的人是没有生灭的。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 维摩居士问,你岂没有听佛说过,一切法如幻,像魔术一样的幻相吗?
答曰:“如是。”
= 舍利弗答:是的,佛是这么说过的。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
“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
“虽生,不长诸恶。”
##维摩居士为什么来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 这时候,佛看见舍利弗被维摩居士教训了,就岔进来告诉舍利弗,有一个世界叫作妙喜世界(就是阿閦佛国),那边教主的名号是无动(就是不动如来)。维摩居士是由那个世界灭了,而生在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维摩居士原本是妙喜世界的大菩萨,到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为一位在家居士。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 维摩居士再问舍利弗,我问你,日出时,日光会和黑暗结合吗?
答言:“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 太阳为什么会走到阎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 舍利弗答,因为太阳要为这个世界照明,消除黑暗。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 大乘菩萨也是这样,他为了方便教化众生,而转生到不清净的世界,但并不会被众生的愚痴黑暗所污染,他们只是为了帮助众生,消除烦恼黑暗罢了。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于是维摩结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 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川(chuān) = 河流[river]。
溪(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谷(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江(jiāng) = 长江的专称[Changjiang River]。(江河的通称[river]。)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 三道宝阶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连接到忉利天的。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
“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陶(táo) = 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陶丘[Taoqiu
mountain]。(瓦器,陶器[pottery;earthenware]/制作瓦器[make earthernware]。)
轮(lún) = 车轮,轮子[wheel]。(回转;转动[turn]。)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
16000大劫
|
善现天
|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
8000大劫
|
||
善见天
|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
500大劫
|
||
福爱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
250大劫
|
||
福生天
|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
32大劫
|
||
少净天
|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
4大劫
|
||
少光天
|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
3中劫
|
|
梵辅天
|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
2中劫
|
||
梵众天
|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
1中劫
|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 妙喜佛国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觉到了,就问无动如来,谁把我们这个世界抓起来了?请救救大家啊!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隘(ài) = 狭窄;狭小[narrow]。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愿生妙喜佛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 释迦牟尼佛就为他们预言,你们发了这个心,一定可以如愿往生那个国土的。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 佛告诉舍利弗,你看见了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吗?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
“获神通力,如维摩结。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 舍利弗继续说,我们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这样的好事,见到维摩居士,能够亲近供养他。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
“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
“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
“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
“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
“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