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星期三

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
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蓝毗尼园
<Lumbinī>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鹿野苑
<Saraga-nāthá>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舍卫城/舍卫国/室罗筏/室罗伐
<Srāvastī>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桑伽施
<Sankasia>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王舍城
<Rāja-gha>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闍崛山/崛山 = Gdhrakū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毗舍离
<Vaiśālī>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毗舍离译曰广严。
#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
拘尸那揭罗/
拘夷那竭
<Kuśi-nagara>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
(xiǎn) = 头上的装饰品[ornaments on the head](明显;显示得很清楚[obviousapparentnoticableself-evident]/显露;公开[appearbecome manifest itself])
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

佛默不应,如是至三。
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
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
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
饮酒啖肉,杀生贪味,
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cháng) = 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泛指衣服 [dress]/shang = 衣裳,衣服。)
五色(wǔ sè) = 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five colurs of blueyellowredwhite and black]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五逆罪/五逆/五无间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破僧
#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
(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ball used in ancient China] (弯曲,弯身 [bow]/通“育”。抚养;生育[give birth torear]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bìn) = 排斥;弃绝 [discardget rid of]
(chù) = 降职或罢免[degrade or dismiss]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
= 这些魔比丘共同造业,自此往后不修道德,寺庙空空没有一个修道人,道场(包含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荒废也不会去修整,到最后就毁坏了。
(huāng) = 荒芜[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荒废;荒疏[wasteneglect])
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佚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nú) = 奴隶;奴仆[servantslave]
(bì) = 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奴婢(nú bì) = 泛指男女仆人。古代男仆称奴,女仆称婢[slaves and maids]
(yì) = 隐逸的人[reclusehermit](放荡;放纵[dissolute])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
= 或者有人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查,来依赖我们学道。
(xiàn) = 悬挂[hang](县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county])
(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
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
= 或者是把前面与后面略去,不肯完全尽说,经文不肯读诵与学习,或有读的人,又不能识别文字与章句,强辩自己的解说为正确,不肯去咨询明白的人。
(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疆界[boundary]/省去;省略[omitleave out])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
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 自高自大求好名声,以弄虚作假故作优雅的样子,以为很光荣,盼望别人都来供养自己。
(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
(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
无择地狱 = 无间地狱之古译。以造无间业之人,不择何人而押收之故也。
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mǐ) = 无;没有[nonot]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
男子懈慢,不用法语。
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
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
人民勤苦,县官计克,
不顺道理,皆思乐乱。
= 人民忙碌辛苦,官府却谋划得很苛刻。不能顺合道理,整天想的是享乐及迷乱。
(tiǎn) = 断绝;竭尽[use upexhaust]
(dēng) = 上车[get on a car](从下而上[ascendmountscale]/即刻[at once])
(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恶人转多,如海中沙。
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
(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四十头白,男子淫佚,精尽夭命,或寿六十。
(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

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
= 到后来,有大水忽然发起,经常一下子就来到,没有一个固定的时期。世间人们不能正信,依旧作往常的事。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
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
= 很多众生混杂在一起,不管是豪门还是贱姓,都沉没漂浮在水中,被鱼鳖等吃咬。
(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biē) = 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
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
= 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根性的众生,进入大山有福德的地方,泰然淡泊遵守本份,以达到欢喜快乐寿命延长。后来,有诸天卫护着月光菩萨(或为月氏天子而不是月光菩萨)出世,月光菩萨与三乘众人遭遇相逢,共同兴盛我们的正道,有五十二年。
(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tián) = 安静。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安逸,舒适[ease and comfortable])
(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 沙门的袈裟不觉之下,就自然地变成了俗家样式,跟在家人的服装没有什么两样了。
首楞严三昧经 = Śūragama-samādhi-sūtra首楞严”为梵文Śūragama的音译,又译做“首楞伽摩”、“勇伏”、“勇行”、“健相”、“健行”。字根来自Śūra,意为“增长”、“勇健”、“勇士”。“三昧”为samādhi的音译,意为禅定。
般舟三昧经 = Pratyutpanna-buddha samukhāvasthita samādhi sūtra,此经介绍了经由经行与忆念他方佛的方法,在禅定中,可以亲见十方佛,得到他方佛的教导。并以阿弥陀佛为十方佛的代表,通过忆念阿弥陀佛,可以见到无量佛。此经另一个特色,是与般若学结合,在修行到亲见十方佛之后,反观自性,了解到诸佛都是心中的幻象,就可因此证悟空性。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
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tài) = 安定平和[peaceful](大之极,极大[maximalgreat])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 阿难!这部经的名字可叫做法灭尽,宣扬告知一切众生,让众生能分别决断。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cǎn) = 残酷狠毒[brutal](悲痛伤心[miserablepitifulsad])
惆怅(chóu chàng) = 伤感;愁闷;失意[melancho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