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星期五

小止观

小止观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坐禅法要/童蒙止观/小止观 = 隋代智顗述。本书系天台智顗大师为其俗兄陈针所述,为有关摩诃止观之梗概及入道枢机之书。内容谓泥洹之法入门虽有多途,但论其捷便,则不出止观二法。止为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即策发神解之妙术,故示此二法必须常均等圆备。次立十科,阐说修习止观之诸要领。十科即是: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章。
 
法师
(yǐ) = 安静[quietcalm]
智顗 = 538-597年,俗姓陈,字德安,法名智,法号智者,生于荆州华容(县治位于今中国湖北潜江),汉传佛教出家僧侣。曾居于天台山国清寺,人称天台大师;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后世尊崇他为天台宗四祖。其学说以《法华经》为主教依据,故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立一心三观。智顗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隋炀帝杨广授予智顗“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被誉为东土释迦。
   
 
#引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 = 谓不造作一切恶行。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huán) = 古水名[Huanshui River]
泥洹/涅槃/般涅槃 = Nibb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an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
所以然(suǒ yǐ rán) = 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
断结/断障/离染/断惑 = klesah prahiyate,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槃(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神解(shén jiě) = 悟性过人。/谓不赖言传而能意会。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胜因 = 殊胜之因缘/殊胜之善因。
(jiè) = 作衬垫的东西[pad](“借”的繁体字。)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自益益他/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自利他利/自他二利/自他利/自利利他 = 自利,Attattha;利他,Parattha。同义语尚有自觉觉他、自信教人信等。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以上二者合称二利,通于世间、出世间二法,成办二者之利益,乃大乘佛教之目的,即佛之世界,称为自利利他圆满。相对于此,小乘则偏于自利方面。
具足 = 具备满足之略称。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kha,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Adhisila-sikkha,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Adhicitta-sikkha,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Adhipanna-sikkha,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当知此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极果 = 谓至极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无学果。又称无上涅槃之极果,即指佛之正觉,乃因位修行之结果。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由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定力 = Samadhi-bala,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 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
如来性/觉性/佛性 = Buddha-dhatu,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
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
摄引/接化/接引 = 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于净土宗,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
流辈(liú bèi) = 同一辈份或同一类人[class of personscontemporary]
开蒙(kāi méng) = 旧时指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泛指开始教儿童识字学习[teach the beginner]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
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
= 寻求佛道者,应当惭愧自己为什么修行这般的难以成就。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正真道/正道 = 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s]/台阶[flight of steps leading to the house])
(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浅近(qiǎn jìn) = 容易理解或执行的,不造成困难的[simple]
若心称言旨,于一瞬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
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哉!
= 若果内心和文章所言的要旨互相称和。
= 若果将文章的言说断章取义,情绪上乖离了文章所述说的真意,那真是空自耗延岁月,求取证果无有可能矣。
(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瞬间(shùn jiān) = 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in a twinklingsplit-second]
智断 = 以般若智慧断除烦恼。/谓智德与断德。照了真理,称为智德,即指菩提;断尽烦恼,称为断德,即指涅槃。
(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
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
今略举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无漏 = Anasr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圣果 = 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指四种沙门果中之阿罗汉果。
 
 
#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
(fū) = 成年男子的通称[man](文言发语词。)
五缘 = 天台宗分二十五方便为五科,其中之一科具足五种缘,称为五缘。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
 
##1、持戒清净
 
第一,持戒清净。
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
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
持戒 = 戒,Sila,音译尸罗,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六波罗蜜之一。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皈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苾刍/比丘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苾刍尼//比丘尼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伊蒲塞/优婆塞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邬波斯迦/优婆夷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式叉摩那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沙弥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沙弥尼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近住男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近住女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既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 染料也还可以着上颜色。
犯重 = 谓触犯重罪,即触犯小乘戒之四重罪或大乘戒之十重罪。四重罪即淫、盗、杀、妄语等四种;十重罪即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等十种。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 [washelimite])
(nì) = [fat](积污垢[dirt])
 
四十八轻/四十八轻戒 =为梵网经所说之大乘菩萨戒;系相对于‘十重戒’而立之四十八种轻戒。为道俗七众所共同受持。
1
不敬师友戒
又称轻慢师长戒、不敬师长戒、敬事师长戒、不得憍慢师长戒、敬事尊长戒。谓应谦卑、敬让师长、善友,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行、同见等,应礼拜问讯,不生憍慢、痴嗔之心。
2
饮酒戒
又称不饮酒戒、不得饮酒戒。以饮酒能使人放逸,易生无量之过失,故制此戒。
3
食肉戒
又称不食肉戒、不得食肉戒。谓为不使大慈悲佛性之种子断绝,故不得食用一切肉类;然若身患重病,以之作为药用,则不在此限。
4
食五辛戒
又称不食五辛戒、不得食五辛戒。谓禁止食用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蕖等五种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行持修道。
5
不教悔罪戒
又称不举教忏戒、举罪教忏戒、不教悔戒、不得不教悔罪。谓有过失即应忏悔,否则益发增长其过失。
6
不供给请法戒
又称不教请法戒、住不请法戒、供师请法戒、不供给不请法戒、不得不供给请法戒。谓对于法师、同学等,应殷勤礼拜供养,供给饮食、床座、医药等一切所须,并常听闻其说法。
7
懈怠不听法戒
又称不听经律戒、不能游学戒、听法咨受戒、不听法戒、不得懈怠不听法戒。谓不应懈怠于听受经律。
8
背大向小戒
又称不背大乘戒、不得背大向小戒、背正向邪戒。谓不得违背大乘经律,反而受持小乘、外道之经律。
9
不看病戒
又称不瞻病苦戒、瞻给病人戒、不得不看病戒。谓若见病者,应予看护疗养。
10
畜杀众生具戒
又称畜诸杀具戒、畜杀生具戒、不畜杀具戒、不得畜诸杀具戒。谓不得蓄集刀杖、弓箭、矛斧、罗网等杀生之器具,否则障阻慈悲之行。
11
国使戒
又称通国入军戒、通国使命戒、不通国使戒、不得故作国贼戒。即禁止通敌做叛国贼。
12
贩卖戒
又称伤慈贩卖戒、恼他贩卖戒、不恶贩卖戒、不得作贩卖戒。谓禁止营利、贩卖六畜等,否则有损慈悲之心。
13
谤毁戒
又称无根谤人戒、无根谤毁罪、不毁良善戒、不得无根谤毁戒。系禁止虚构事端毁谤他人。
14
放火烧戒
又称放火损烧戒、放火损生戒、不辄放火戒、放火戒、不放火损烧戒。谓不妄烧山林及一切有主之物等。
15
僻教戒
又称法化违宗戒、不僻教授戒、不得邪僻教他戒。指应教化外道、恶人等,使其受持大乘教律。
16
为利倒说戒
又称惜法规利戒、贪财惜法戒、无倒说法戒、倒说法戒、不得惜法规利戒。指讲经说法之时,不得为财利之故,而颠倒经律文字之真义,以免毁谤佛法僧三宝。
17
恃势乞求戒
又称依官强乞戒、依势恶求戒、不横乞求戒、恶求戒、不得依势乞求戒。谓不得为自身财利、名誉之故,攀附权势,仗势强取他人财物。
18
无解作师戒
又称无知为师戒、虚伪作师戒、不诈作无师戒、无所知为他师戒、不得无知解作师授戒。指未通解戒律之因缘者,不得妄作他人之师。
19
两舌戒
又称斗谤欺贤戒、斗诤两头戒、不斗两头戒、离间语戒、不得两舌戒。谓不得造作离间他人之言语。
20
不行放救戒
又称不能救生戒、不救存亡戒、放救报恩戒、放生戒、不得不救众生苦戒。谓见六道众生之苦,应予放生、救济之。
21
嗔打报仇戒
又称无慈酬怨戒、不忍违犯戒、忍受违犯戒、以嗔报戒。谓禁止怨仇报复,否则非但有伤慈悲、忍辱之心,复更冤冤相结,仇怨无穷。
22
憍慢不请法戒
又称慢人轻法戒、下心受法戒、憍不受法戒。谓不得自恃聪明、富贵等,而轻慢先学之法师,懈怠于从其咨受经律。
23
憍慢僻说戒
又称轻新求学戒、轻蔑新学戒、好心教授戒、慢心倒说戒。谓对于新学者前来咨问经义时,不得轻蔑、憍慢之。
24
不习学佛戒
又称怖胜顺劣戒、不专异学戒、习学异道戒。指不学习佛教正法,反而学习异学外道之教法、仪则等,即已违背出离之要道。
25
不善和众戒
又称善御众物戒、为主失仪戒、用三宝戒。指为众之主者,应以慈心消弭众人之斗诤,并善于守护三宝之物。
26
独受利养戒
又称待宾乖式戒、领宾违式戒、主客同利戒、不差僧次戒。谓若有新到之客僧,先住之旧僧不应独受利养,而应礼拜迎接,供给房舍、卧具、饮食等。
27
受别请戒
又称受他别请戒、不受别请戒。谓众僧若各别受请,则施主不请十方僧,如是易使施主失平等心功德。
28
别请僧戒
又称故别请僧戒、自别请僧戒、别请戒、不别请僧戒。谓道俗菩萨、施主等若斋请僧众,应次第而请,始不失平等心。
29
邪命自活戒
又称恶损生戒、邪命养生戒、不作邪命戒。即禁止不由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营生,如贩卖女色、占卜吉凶等邪命之法。
30
不敬好时戒
又称违禁行非戒、诈亲害生戒、不作邪业戒。指于三斋月、六斋日等,应恭敬神、佛、长老,不行非法邪妄之事。
31
不行救赎戒
又称见厄不救戒、不救尊厄戒、救赎危苦戒。谓见有外道恶人贩卖佛菩萨像、经卷、僧尼,乃至发心修菩萨道之行人等,皆应尽力救赎。
32
损害众生戒
又称畜作非法戒、横取他财戒、不畜损害戒、畜非法器戒。系禁止有损慈悲之事,如贩卖刀箭等杀具、畜养猫狗、因官形势求觅钱财等六事。
33
邪业觉观戒
又称观听作恶戒、虚作无义戒、不行放逸戒、斗战嬉戏戒。谓斗战、嬉戏、卜筮等,有乱正道,皆非正业,故不宜观听。
34
暂念小乘戒
又称坚持守心戒、退菩提心戒、不念余乘戒、退心戒。谓若起一念二乘外道之心,即退失菩提心,故禁制之。
35
不发愿戒
又称不发大愿戒、发愿希求戒、不发誓愿戒。谓菩萨应经常愿求胜事,若不发愿,则求善之心难遂,故制此戒。
36
不发誓戒
又称不起十愿戒、不生自要戒、作誓自要戒、不誓坚固心戒、不发大誓戒。谓初修行者心意较弱,宜须防范,故须发十大愿,以期戒行清净;若不发十大愿,则犯此戒。
37
冒难游行戒
又称故入难处戒、随时头陀戒、不入难处戒。谓修苦行乃至夏坐安居,皆不得入虎穴、蛇窟等易生危难之处。
38
乖尊卑次序戒
又称众生乖仪戒、坐无次第戒、尊卑次第戒、次第戒。谓座位之次第须依尊卑次序,不可乖违仪节。
39
不修福慧戒
又称应讲不讲戒、不行利乐戒、福慧摄人戒、布施受戒。谓福、慧应并修,除建立僧房、佛塔等,尚须经常读诵、讲说经律,教化众生。
40
拣择受戒戒
又称受戒非仪戒、摄化漏失戒、不择堪受戒、简授戒。谓不以恶心、嗔心摒弃有心受戒者,除犯七逆罪者外,皆得以导之受戒。
41
为利作师戒
又称无德诈师戒、恶求弟子戒、具德作师戒、为利授戒。谓不得为名闻、利养之故,贪利于弟子,讹解经律,并为之授戒。
42
为恶人说戒戒
又称非处说戒戒、说戒简人戒、言人说戒。恶人,此处指未受菩萨戒者,此种人徒然沉浮生死而未遇佛法僧三宝,与木石无异,若于正式受戒之前即预先为其说戒,则恐其将来受戒时,心念散漫轻忽,不知殷重。
43
无惭受施戒
又称故毁禁戒戒、故违圣禁戒、不故毁犯戒、破戒受施戒。谓毁犯正戒而无惭愧心者,与畜生、木头无异,为佛法中之贼,不得受施主供养。
44
不供养经典戒
又称不敬经律戒、不重经律戒、供养经典戒、不供养戒。谓应受持、诵读、书写、供养经典。
 
 
 
45
不化众生戒
又称不化有情戒、悲心唱导戒、不教化众生戒。谓应教化一切众生,使其发菩提心,尽受三归十戒。
46
说法不如法戒
又称说法乖仪戒、敬心说法戒。谓说法、听法皆应遵照行仪。
47
非法制限戒
又称非法立制戒、不立恶制戒、憍慢破法戒。谓国王、百官不应妄设规定,限制三宝,破灭佛法之戒律。
48
破法戒
又称自坏内法戒、自破内法戒、爱护正法戒、破法因缘戒、令他得损恼戒。谓僧团之内,若有犯罪者,应依内法惩治,不应向白衣外人说其罪情,令遭王法惩治;否则即犯此戒,有失护法之心。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声闻乘/小乘 = Hina-yana,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四重/四重禁戒/四重禁 = 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即:()杀生,()偷盗,()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净行。()妄语,即伪言体证上人法。上述为戒律所禁之四种根本重罪。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有惭有愧/惭愧 = 惭(梵Hri)与愧(梵Apatrapya)之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
除罪/灭罪 = 即藉忏悔、观佛、念佛、称名、持咒等宗教行为,得以灭罪、消业障。如谓念佛能灭除八十亿劫之生死罪;忏悔能令众罪如霜露遇日即消失。以灭罪为目的而仪式化者,有悔过、忏法等。罪有性罪、遮罪、轻罪、重罪等之别,于戒律中,轻罪可依忏悔羯磨之法而净治之,四重五逆等重罪(即波罗夷罪)则不许忏悔;然依大乘经典,重罪亦可用忏悔之法灭除罪障。
行法 = 指修行之方法。在密教中与‘修法’、‘密法’同义。
发露 = 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护法 = 谓保护、维持正法(即佛教)。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正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此外,人世之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亦称之为护法。又诸神以护法为目的,而现童子形服侍行者,并保护灵地者,称为护法童子或护法天童。为调伏魔障,而祈祷法力(指神佛)附身,即称护法依附。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散花/散华 = 指散花供佛。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
(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líng) =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dancing witchsorceress](假借为“良”。善,美好[good]/应验;灵验[accurate])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huō) = 空缺;露出缺口;缺损[crack](开通、开阔。)
解悟证悟 = 由理解真理而得知者,称为解悟,又称开悟;由实践而体得真理者,称为证悟,又称悟入。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法悦/法喜 = 指听闻佛陀教法,因起信而心生喜悦。
从是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
律仪/禁戒 = Samvara,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尸罗 = Sila,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
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
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
= 虽然不依照经典修行各种法门。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礼拜 = 合掌叩头表示恭敬。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摄心 = 谓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沈散乱。即于禅观时,为使余念不生,选择闲静处,数息调心,以防驰散,使心安住摄止于一境之中。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2、衣食具足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种:
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 远离尘世,不游人间故也。
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雪童/雪山大士 = 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之名,属于佛陀著名本生谭之一。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堪忍 =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蓄粪扫三衣,不蓄余长。
(xù) = 积聚,储藏[store upaccumulate]
衲衣/百衲衣/粪扫/粪扫衣 = Pamsu-kula,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余长物/长物 = 即指无必要、多余之物。佛教僧团中,除比丘所需之三衣一钵以外者,均属长物。长物可于限定之期间(七日、十日、一月)内保存,如超过此期限而仍保留长物者,则犯舍堕罪,然经过说净后之长物,则不在此限。
 
释迦十圣/十弟子/十大弟子 = 指释迦十大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乐欲各执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偏长,故称第一。
大迦叶/摩诃迦叶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
头陀第一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
神通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Punna/punna-mantani-putta,富楼那(Punna)为其名,意译为'',为满足、具足之意。弥多罗(Mantani),意译为'慈’,有希望、愿望、祝愿、见到的意思,是一个常见的婆罗门姓,是富楼那母亲的姓。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释迦牟尼佛)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佛最初成道时,于鹿野苑转法轮,富楼那听闻佛陀已证道,至佛所在处,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
说法第一
须菩提
Subhuti,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
解空第一
舍利子/舍利弗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
智慧第一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
密行第一
阿难陀/阿难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多闻第一
优婆离/优波离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持戒第一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天眼第一
迦旃延/摩诃迦旃延
Kaccayana,意译大剪剔种男。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
议论第一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著弊衲衣/粪扫衣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但三衣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常行乞食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次第乞食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受一食法
一日只吃一餐。
饮食节量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过午不食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阿兰若处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树下止
在树下修习佛法。
露地住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十一
冢间住
居住于墓地之间。
十二
常坐不卧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十三
随处住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蓄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积聚,则心乱妨道。
百一众具/百一供身/百一物 = 指僧众之必需品。谓除三衣一钵之外,比丘日常所需使用之各类物品,均只得保存一件。据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本、释氏要览卷中等载,此‘百’字:并非实在的一百之数,而系泛指各类物品之数。
说净/净施 = Vikappana,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与长物(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钵以外之物品),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或假定将物品施与丙,然后再受乙或丙之返还,甲比丘始可获得该物,即称净施,乙或丙则称净施者。复以甲比丘对净施者解说施与之旨,故此净施又称说净。净施系为除去比丘对财物之贪欲而行之权宜,表现出家人以少欲知足为生活原则。
次,食法有四种: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上人 = 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佛为青目女说。
托钵/行乞/乞食 = Pindapata,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其原始意义有二,即:()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故乞食属僧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计以养其身,则为邪命。系十二头陀行之一。
谛受/正命道支/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八正道之一。
出世道/圣道 =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指八圣道支、八正道。
邪活命/邪命 = Miccha-jiva,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八邪行之一。
 
四种邪食/四邪命食/四口食/四不净食/四种邪命 = 邪命,谓依不正当之方法谋生活。戒律规定比丘应远离四种邪命,唯以清净乞食活命。
下口食
Adhomukha,本指脸部低下之意,故‘下口食’引申为出家人不托钵乞食而自耕作营生。
仰口食
Ubbhamukha,本指仰脸抬头,故‘仰口食’引申为出家人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者。
方口食
Disamukha,本指脸朝四面张望,故‘方口食’引申为出家人曲媚显贵,通使于四方,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
维口食
Vidisamukha,本指脸朝四维张望,故‘四维口食’引申为出家人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y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布施家/施主 = Dana-pati,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檀越。又梵汉兼举而称檀越施主、檀那主、檀主。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
净食 = 佛陀制禁比丘啖食生之草、菜、瓜果等,必以火烧煮,或以刀、爪甲等除其皮核而后食之,称为净食。
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
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中不安稳,于道有妨。
(fáng) = 损害;有害于[damageinjureharm](阻碍[hamper])
 
##3、得闲居处
 
第三,得闲居处。
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有三处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绝人之处。
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
村落//聚落 = Gama,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中国市制长度单位[500meters])
(mù) = 放牧牲畜[herd]
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皆名闲居静处。
 
##4、息诸缘务
 
第四,息诸缘务。
缘务(yuán wù) = 谓与己有缘之世间俗务。
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
俗人(sú rén) = 佛教指没有出家的世俗之人[layman]
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
(jiàng) = 木工[carpenter](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master])
技术(jì shù) = 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technologyartskilltechnique]
禁咒(jìn zhòu) = 相传以真气﹑符咒等治病邪﹑克异物﹑禳灾害的一种法术。亦谓施行禁咒之术。
(bǔ) =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divine](推断;预料[predict]/bo = 萝卜。)
卜相(bǔ xiāng) = 占卜看相以断吉凶。
书数(shū shù) = 六艺中的六书﹑九数之学。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教、音乐、射箭、骑马车、书法、数学。
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
此为息诸缘务。
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5、近善知识
 
第五,近善知识。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善知识有三:
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
= 一是外在护持的善知识。
外护 = 乃僧侣以外之在家人,如族亲、檀越等,为佛教所从事之种种善行,如供给僧尼衣食以助其安稳修行,或尽力援护佛法之弘通等。亦即从外部以权力、财富、知识或劳力等护持佛教,并扫除种种障碍以利传道。从事以上诸行者,亦称为外护,或外护者、外护善知识。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二者通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
= 二是同在一起修行的善知识。
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略明五种缘务竟。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诃欲第二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
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
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
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1、诃色欲者
 
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
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piǎo) = 丝织物淡青色[light blue]
绿(lǜ) = 青中带黄的颜色[green]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五百仙人 = 五百位外道之高德。
优填王 = Udayana,意译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Kausambi)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曾升至三十三天,为生母说法,彼时,优填王未能礼佛,忧苦愁病,群臣遂以牛头栴檀(牛头山所产之香木)造一尊五尺佛像,王乃痊愈。
 
##2、诃声欲者
 
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
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zhēng) = 拨弦乐器。形似瑟。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flat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nc. five and later thirteen strings]
丝竹(sī zhú) = 弦乐器和管乐器<箫笛等>[traditional stringed and woodwind instrument]
金石(jīn shí) = 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的东西[metal and stone]/钟磬等乐器。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甄陀罗/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3、诃香欲者
 
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
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
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xīn) = 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wide-spread fragrance]
结使 = 烦恼之异称。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
 
##4、诃味欲者
 
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
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
(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5、诃触欲者
 
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知,为之沉没,起障道业。
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
独角仙人/一角仙人 = Ekasrnga,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仙人名,亦为佛本生事迹中之名。谓于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国山中有一仙人,因动淫心,精流澡盘,为一母鹿所饮,鹿遂当下有孕,满月生一子,此子形状似人,头有一角,足似鹿,故称一角仙。及长,其父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一日上山,值大雨泥滑,躄地伤其足,仙人嗔而咒令不雨,致五谷不生,人民穷乏;波罗奈王乃命淫女扇陀以种种珍宝、美食惑之,仙人见色心动,遂失神通。此一角仙人即释尊之过去身,扇陀即耶输多罗。
(jǐng) = 颈项[neck]
 
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
释论/释摩诃衍论 = 据说为龙树所作,姚秦伐提摩多汉译,共十卷,为《大乘起信论》的注释书。
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哀哉(āi zāi) = 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
(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
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
智者思之,亦如怨贼。
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
(niè) = 用嘴咬[gnaw]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音译牟呼栗多。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然经中‘须臾’一词,不一定指此时限。有时视同‘刹那’,而表示极短之时间。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击石火 = 禅林用语。形容极短暂之时间,亦比喻异常机敏。盖击石发火,火花瞬间即逝,故禅家用此语比喻于刹那间灭绝思虑分别。
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
坐此弊欲,沉堕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
(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
(pū)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冤如丘冢,虚受诸辛苦。
= 就等于养了这些怨家。养的结果,它就送你到坟墓去。
= 《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轮回/生死 = Jati-marana,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
丘冢(qiū zhǒng) = 坟墓。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净。如厕虫乐粪,愚人身无异。
九窍/九疮/九入/九漏/九流/九孔 = 乃身体中之九处孔穴。四分律卷三第三僧残法所载,九孔系指二眼、二耳、二鼻、口、大小便道。
(fèn) = 扫除[clean up](屎,粪便[excrementdungdroppings])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 没有牵累,也没有贪欲。
(léi) = 绳索[rope](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拖累;使受害[get sb. into troubleimplicate injuredo harm to])
「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
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安般/数息/数息观 = Anapana-sati,意译作念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即计数入息或出息之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此为除散乱、入正定之修法。乃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
 
 
#弃盖第三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
 
五盖 = Panca nivarana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1、弃贪欲盖
 
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
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
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
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如除盖偈说:
= 正如《大智度论》的除盖偈所说。
意根 = Mana-indriya,‘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六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
端坐 = 坐禅之相状,即正威仪而坐。系坐禅之正确坐相,不得前后左右倾侧,以耳对肩,鼻对脐,然后调息,一心专注不乱。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
入道 = 谓证入无漏圣道之意。/引申转指出家入佛道者,称为入道人、入道者。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尘欲 = 指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贪欲。
五情 = 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故称五情。
「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
= 已舍五欲乐,就应完全把它抛弃,不再眷恋回顾。为何还要回头,如愚人自己再吞食呕吐出来的食物。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2、弃嗔恚盖
(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
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
如是嗔恚覆心,故名为盖,当急齐之,无令增长。
= 现在恼我,及恼我亲人,或赞叹己之冤家。过去亦有恼我,恼我亲,及赞我冤家之三种。未来亦然,三世类推,即有九种,是为九恼。
(zhuì) = 落下,掉下[falldrop]
法乐 = 即法味之乐。听受佛法之法味,以长养法身之慧命而生喜乐,故称法乐。又行善积德以自娱,亦称法乐。
冤家(yuān jiā) = 死对头,指有冤仇的人[enemy;foe]/称给自己带来痛苦而又不舍抛弃的似恨而又实爱的人[one's destined love]
府藏(fǔ zàng) = 旧时国家储存文书﹑财物之所。亦指贮藏的财物。/腑脏。五脏六腑的总称。府,通"",藏,通""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
慈忍 = 慈悲与忍辱之合称。
 
##3、弃睡眠盖
 
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
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
如是恶法,最为不善。
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wēi) = 曲折[bend]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 《大智度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 躺在床上嗜睡好比得了重病,也像被箭射伤了似的爬不起来。
(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其毒蛇同室居。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zhèn) = 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battle arrayformation](又指战争或战斗[warbattle])
(rèn) = 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
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
(zhèn) = 对物体施加压力[press downweigh down](镇服[put down])
禅镇 = 坐禅时,安置于头上,用以警觉睡眠之道具。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4、弃掉悔盖
 
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
(xuè) = 开玩笑。
戏谑(xì xuè) = 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banterjoke]
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
(yín) = 呻吟、叹息[sighgroan](吟咏;诵读[chantrecite])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yì) = 种植[plantgrow](技能;才能[skillcraftsmanship])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
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
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
如偈说:
= 又如无穴鼻之骆驼,则东西奔驰,难以禁止。
(xué) = 土窟窿,地洞[cavehole](挖凿;洞穿[dig])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染衣 = 指沙门所著之僧服。出家后,脱去在俗之衣而改着木兰色等坏色所染之衣。又出家时须落发剃须,并穿着染衣,始成僧尼,故又称剃发染衣。
瓦钵 = Mattika-patta,指土制之钵。即比丘行乞时所用钵之一种。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缘中 = 指藉境系念时,心所缘之境中。初学者为令心住于缘中而无分散,则系心于鼻端,或眉间,或额上。所缘之境虽多,但只缘于一处。缘中亦非等于境,否则一心系念两境,心境分张,而不成定。
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
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 正如《大智度论》的偈文所说。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 不是你心怀懊恼就能获得补救。
 
##5、弃疑盖者
 
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
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
譬如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
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
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
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
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者疑师。
“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即为障定。
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
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 师则例之臭皮囊,凡所说之法,即喻于金,切不可因人而弃其法,谓依法不依人也。
(náng) = 口袋[bagpocket]
三疑法。
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
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 《大智度论》的偈文说。
「如人在歧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qí) = 多余的脚趾[having extra toes](岔路[branch roadforked road])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见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
= 邪见与疑惑。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 善法即涅槃法,不善法,即生死法,生死乃是迷法,涅槃乃是悟法,然一切诸法之中,必定实实在在有真正之法在。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如狮子搏鹿,不能得解脱。
(lì) =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officialmandarin]
(bó) = 搏斗,对打[combatfightstruggle](捕捉[catch])
「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歧道,利好者应逐。」
= 谓自要于己有好处者。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佛法之中,信为能人。
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
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
= 何故惟独但弃贪嗔痴等之五盖法耶?
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 此五盖中即具有贪嗔痴之三毒及等分,以此四法而为根本故。
等分(děng fēn) = 等量划分[equally divide]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八万四千尘劳 = 谓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尘劳,烦恼之异名。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一贪欲盖,即贪毒。
贪欲/贪毒 = 即贪欲之心,可令有情之身心受生死轮回之大苦,能毒害达于清境悟境之善心,故有‘贪毒’之称。三毒之一。
二嗔恚盖,即嗔毒。
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度。
四掉悔,即是等分摄。
= 即是等分所收摄。
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
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
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稳无患。
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稳,清凉快乐。
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侯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
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miǎn) = 免除,避免。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fog]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婆稚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佉罗骞驮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毗摩质多罗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罗侯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调和第四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
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
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然后坐中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
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
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
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
作是观已,乃应如是起行修习也。
= 以及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
根境/根尘 = 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
有漏 =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十住经/十地经 = 收入《华严经》〈十住品〉,内容在于宣讲菩萨修行的十个位阶(十地)。
 
三性 = 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
Kusala,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之白净法。广义言之,‘善’指与善心相应之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教教理者均属之;狭义则指法相宗心所法之一,包括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不善
Akusala,‘善’之对称。谓其性不安隐,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黑恶之法。
无记
Avyakrta,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以不能牵引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故称无记;惟此说仅适用于有漏法。
 
三有/三界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色界/色天/色行天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须先善巧调泥,令使不强懦,然后可就轮绳。
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如弄,出诸妙曲。
行者修习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 调和得不太硬也不太软,然后可以放到轮绳上。
(kuàng) = 寒冷的水[cold water](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besidesmoreover]/比拟,比喻[compare])
(nuò) = 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cowardly](柔软[soft])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jí) = 紧,紧缩[tightcompact]
得所(dé suǒ) = 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
(nòng) = 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用手把玩;玩弄[play around with](演奏乐器[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
 
##1、调食
 
一、调食者。
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
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
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
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
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 意念难以固守。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四大不调 = 生病之意。人体由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所成,如有不调,必令人体感到不适。
(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节拍,节奏[rhythm]/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division]/减省[economizesave]/节制;管束[restraincontrol])
(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2、调睡眠
 
二、调睡眠者。
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
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
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
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因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佛遗教经。
(mèi) = 睡着[sleep]
(mèi) = 昏暗不明[obscure](愚昧;糊涂[be ignorant ofhave hazy notions about])
(qī) = 鸟类歇息[perch](停留[stay])
 
无常 = Anicca,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念念无常/刹那无常
一切有为之法,刹那生灭而不停住。
相续无常/一期无常
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之终、灯火之灭。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
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
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 初须调身,次当调息,后则调心。
 
##3、调身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
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
= 在未入定之前,行住进止,皆须留意。
= 如果行为粗鲁,呼吸也会变得粗重。
运为(yùn wéi) = 犹作为。
(guǎng) = 犬凶恶,凶猛[angry and untamable](粗野[rude])
(lù) = 绿色金属[green metal](记载[record]/采取[takeadopt])
(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
= 身虽然处在定境之外,也须用心预先作好准备。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事前,预先[beforehand])
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 往后进入禅时候。
(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停留[stay])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 初至蒲团前。
= 每次都须安排坐处妥善安稳,才不会妨碍久坐。
坐床/坐禅床/交椅/胡床/交床/绳床 = Pitha,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坐卧用之。比丘十八物之一。
次当正脚。
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趾与右髀齐,右脚趾与左髀齐。
半跏正坐/半跏坐/半结跏/半跏/半坐/贤坐/半跏趺坐 = 坐法之一。俗称单盘坐。即单趺一足,跏于另一足上之安坐法。若两足互交,置于两股之上,则称结跏趺坐、如来坐。
(zhǐ) = 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脚[foot](脚指头[toe])
(bì) = 大腿[hip]
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次宽解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kuān) = 房屋宽敞[spacious](放松;放宽[looserelieve]/减轻[lightenrelax]/宽慰;宽解[console])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 双掌相对重叠,安放在左小腿上,靠近身体,正当中心安放妥当。
(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heavy](重复,重叠[repeatedagainonce more])
(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当心(dāng xīn) = 注意,留心[beware ofbe careful]/指人的胸口部,泛指正中间[in the midmost]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tǐng) = 拔出[draw](直,伸直,撑直[straighten])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wù) = 州里所建旗帜[red-white flag]([not]/不要,别[don't])
(sǒng) = 耳聋[deaf](高起;直立[shoot high uploftytowering])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 使鼻子对着肚脐眼。
(qí) = 肚脐[umbilicus]
(áng) = 仰起,抬起[hold <one's head> high]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
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
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 观想身体各处百脉之中有不通的部位,随着呼气流放出来。
= 连续重复同样动作三次。
(zhuó) = 浊水[Zhuo River](液体浑浊。与“清”相对[muddyturbid])
(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颚。
= 嘴唇和牙齿刚刚好互相顶着。
(zhǔ) = 支撑[support]
(è) = 动物的颌的俗称。骨名[jaw]/腭。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组织[palate]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
= 刚刚好阻断外面的光线就行了。
(cái) = 草木初生[<plant> newborn](才力;才能[ability]/刚刚[just])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调身之法。
(diàn) = 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设酒食以祭。特指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libatemake offerings to the dead](定;确定,规定[determine])
(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rub]/急切;急迫[anxious]/严厉[stern]/深;深切[deep])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4、调息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
息有四种: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chuǎn) = 喘息,急速地呼吸[breathe heavilypant]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jiē) = 植物生长果实[bear fruit](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knot]/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pent-up])
(zhì) = 凝積,不流通,不靈活[block up, obstruct]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 似有似无。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 这时想用心力去调和它,就会造成心里不舒服。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无障碍。
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安心 = 即由于修道之体验或对教法之理解,而将心安住于一处,并达到安定不动之境界。
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5、调心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
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
 
###1、初入有二义《入定》: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
乱想 = 谓散乱放逸之想,即指一切之烦恼。
(yuè) = 经过,越过[pass overcross](飘散;散失[disperse])
越逸(yuè yì) = 逃跑;逃窜。/超迈,出众。
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沉浮(chén fú) = 本指在水面上出没,比喻盛衰、消长,也指随波逐流[ups and downs in one's life]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
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
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心急(xīn jí) = 心里急躁[impatientshort-tempered]
(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水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
= 使身体能继续坚持打坐。
心宽(xīn kuān) = 性不急[broad-minded]
(màn) = 水过满向外流[overflow](放纵;散漫;不受约束[freecasualunrestrained]
逶迤(wēi yí) = 蜿蜒曲折;拐来拐去[windingmeandering]
(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
(huì) =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la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昏暗[dark])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
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
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jì) = 吃罢,吃过[eat up](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2、坐住中调三事者《住定》。
 
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
十二时 = 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 若果在打坐时,虽然事前已经调好了身体。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
(piān) = 不正,倾斜[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假借为“遍”。普遍[allovereverywhere]/旁;一方[side]/倾侧[inclinetilt])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zhàng) = 皮肉鼓胀[swell](膨胀,体积变大[distendexpand])
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 入定的境界指日可待。
(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hé) =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调和;调治;调适[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与;跟[with]/应和;跟着唱[join in <the singing>]/合。汇合;结合[converge]/暖和;和煦;晴和[warm])
(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
 
###3、出时调三事者《出定》。
 
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双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僵,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法,以从细出粗故。
= 应当提前把意念转移到别的杂事上,开口放气,意想内气从百脉随着意念向外散发。
= 再以双手按摩全身有毛孔处。
= 若果不按照上述的方法收功,坐时或得安住于心,而出定时,急速顿促,如是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
坐禅 =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
出起/起出/出离/出定 = Vutthana,为‘入定’之对称。出于禅定之意。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
(bó) = 肩臂[arm]
(yǎn) = 遮蔽[coverscreen]
(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
住心 = 行者安住于道之心相。/又若收摄一己之心,使之镇定,成为无念之状态,称为‘住心观静’。
(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jiāng) = 仰面向后倒下[lie flat](僵硬。难以活动[stark])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
= 要停止或是奔驰,随心所欲。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方便行第五
 
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
 
##1、欲
 
一者欲。
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hǎo) = 指女子貌美[beautiful](喜好;喜爱[likebe keen onbe fond of])
 
##2、精进
 
二者精进。
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3、念
 
三者念。
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 念世间五欲之法,虚妄不实,乃欺骗于人,诳惑于人,实为可贱可恶。
(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可贵(kě guì) = 值得珍视[admirablecommendablevaluabletreasurable]
清净智/无漏智 = Anasrava-jnana,指证见真理,远离一切烦恼过非之智慧。为‘有漏智’之对称。于小乘,证见四谛理之智,称为无漏智。
 
##4、巧慧
 
四者巧慧。
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是名巧慧。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空,使空闲[leave vacantidle])
 
##5、一心分明                 
 
五者一心分明。
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 故此说巧慧才能一心。
= 若非有智慧,不能抵禅境;若不勤修禅,无从生智慧。
(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wù = 讨厌;憎恶[loathehate])
可恶(kě wù) = 令人厌恶恼恨[abhorrentabominabledetestableloathsomeodious]
天魔外道 = 指天魔与外道,为害佛道者。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通塞(tōng sāi) = 谓境遇之顺逆。/通畅与阻塞。/指诗文的通顺与艰涩。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R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精进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正修行第六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
历缘对境修止观/历缘对境修 = 为修习止观之一。缘指行、住、坐、卧、作、言语等六种缘;境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即行者于行、住等日常一切活动中及尘境,常修定(止)、慧(观)方便,则必能通达一切佛法,称为历缘对境修。
 
##1、坐中修止观
 
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五意不同:
= 然而,学道者还是先从打坐入手最好,故此先以打坐开始来说明止观的修法。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
 
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
一者修止,自有三种:
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心系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着锁。」
系缘 = 谓心广于世间诸事物悬系思索。反之,一念乃一思而止。
/放逸 = Pramada,放逸为不修习善法,对于恶法不加防护。心依止贪、瞋、痴以及懈怠,即称为放逸。放逸的反义,为不放逸,经由精进可以对治放逸。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yuán) =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ape]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无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
诸法因缘生 = 谓诸法依因缘而生。佛教之基本教义谓,凡依缘起法则所生者,皆了无自性、自体,乃变化无常者;无常即是苦。此诸法因缘生一语,即‘苦、集、灭、道’四谛中,阐说苦、空、无常、无我等苦谛之偈颂,亦即法身偈之首句,此偈又可称为缘生偈,或缘起偈。佛陀常以此偈解说诸法生灭无常之相,佛弟子辅翼教化时亦常以此偈启发他人之正见,如舍利弗未皈依佛陀前,马胜比丘曾为之说偈:‘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好为沙门。」
息心 = Samana,沙门之古译。/即坐禅之意。
本源 = 指自性清净心。亦即根本之处。盖众生之自性本来清净,然为后起之客尘烦恼所污染。得闻圣法之贤者了知此事,即精勤修习心性,还其清净而得解脱。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三止 = 指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之三种止行。
针对
体真止
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者,称为体真止。以其彻达因缘和合诸法空无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缘妄想而证空理;空即是真,故称为体真止。若达此境地,则发定、开慧眼,能见第一义,成就真谛三昧。
空观
方便止/系缘守境止/方便随缘止
菩萨随缘历境,心安于俗谛而不动,称为方便随缘止。盖菩萨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随缘分别药病,以教化众生,并安于俗谛,心不为外境所动。此能开法眼,成就俗谛三昧。
假观
制心止/息二边分别止
指不分别生死与涅槃、有与无等二边之相。盖前述之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合于中道。既知真非真,则为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为有边寂静,亦即息真俗二边而止于中谛。若达此境,则发中道定,开佛眼,成就中道三昧。
中观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
= 而非同顽空木石之无知,故云非无刹那之念。
(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entirely])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无功用/任运 = 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业。亦即随顺诸法之自然而运作,不假人之造作之义。一般以七地及七地以前为有功用,八地以上则为无功用而任运自然。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前际
Purvanta,指过去。
后际
Aparanta,指未来。
中际
Madhyanta,指现在。
 
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 观察心念的生起是这样,观察心念的消灭也是如此。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起灭/生死/生灭 =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
= 比如学习射箭之法,久习方能射中靶子。
起信论/大乘起信论 = 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依据《楞伽经》所造,南朝梁代真谛(499569)译。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唯心 = Citta-ma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yì) = 按,向下压[press down](抑制[restrain])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
/眼根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耳根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鼻根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舌根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身根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意根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六尘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声尘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香尘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味尘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触尘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法尘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六识
眼识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耳识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鼻识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舌识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身识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意识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二者修观有二种:
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
= 由十复一,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如是绵绵密密,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别无他缘,唯随于息,记数分明,如是即将心中之寻求思虑,悉灭无余,故云不分别也。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寻思(xún sī) = 想;思考[think sth. over]
 
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五停心观 =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
对治
不净观
Asubhanupassin,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
贪欲
慈悲观
Metta-sati,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嗔恚
缘起观
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愚痴
界分别观
Dhatuvavatthana,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我执
数息观
Anapana-sati,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
散乱
 
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如经偈中说:
正观 = 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无性 =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 常常呈现在凡夫的妄念之中,已参透一切是空的修行者。
(láo) = 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foldpen](监狱[prison]/坚固;牢固[firm])
 
###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
= 无记者,即无所记别也。
(dèng) = 睁大眼睛直视[stareglare]
(méng) = 目不明[one's eyes are obscure](懵懂;迷糊不清[confused])
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
(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者,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一一不得对治有乖僻之失。
= 但必须善于识别用何药治何病,不可以在对治时有偏激的失误。
(pì) = 退避;回避[avoid](偏执[stubborn])
 
###三、随便宜修止观。
 
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若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若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然安稳,当知宜观,即当用观安心。
(shén) =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goddeity](精神[spirit]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稳,烦恼患息,证诸法门也。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着。若生贪着,执以为实。若知虚诳不实,即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
利便(lì biàn) = 便利,顺利而方便。
(xié) = 不正当,不正派[evil]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见着二法/爱见二行/爱见 = 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着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着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
虽复修止,若心犹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著定见;若不执著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
= 就是不执着于入定时所见的种种。
结业 = 惑谓之结,由惑而起之善恶所作谓之业。
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
= 分别止和观的方法和前一段是相同的,差别的只是破掉入定中现前的细微心念的失误而已。
细心/细意识 = Suksma-mano-vijnana,即指微细之心识。从无始以来,此心识即保持同一状态,相续而无间断,此即部派佛教上座部之主张。经量部称之为一味蕴。一般认为此心识乃吾人轮回之主体,系唯识宗所说阿赖耶识思想之先驱。又根本大众部所说之‘根本识’,化地部所说之‘穷生死蕴’,正量部所说之‘果报识’,上座部所说之‘有分识’,皆指细意识。复次,譬喻者、分别论师所主张无心定有相续不灭之细心,亦类似此说。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
= 断种种烦恼,引发各种法门。
痴定 = 据观音玄义卷上载,仅有禅定而无智慧,称为痴定。反之,仅有智慧而无禅定力,则称为狂慧。痴定之行者,犹如盲儿骑瞎马,于定中每有堕坑落堑之险。
(pò) = 石头开裂;破碎,碎裂[burstcrackbreak](揭穿,使真相露出[expose the truth of]/剖析;分析解释[analyze])
(xī) = 劈,劈木头[cut](分析,辨认[analyse])
定慧等持 = 谓等同任持禅定与智慧,双运并修而无轻重先后之别。盖自性有体(定)、用(慧)之关系,体即用者,慧不离定;用即体者,定不离慧。
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如密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明。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分明(fēn míng) = 清楚、明白[clearly]/清楚地划开界限[clearly demarcated]
命如风中灯 = 比喻人的生命如风中之灯火。佛教谓诸行无常,瞬息幻灭;人之生命亦逃不出此无常之洪流,势必随波而逝。
转迷开悟/出离生死 = 谓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境而成办佛道。
是则略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
(fān) = 更替,轮值[take turns](次,回[time])
 
##2、历缘对境修
 
复次,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随缘 = 谓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
(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六言语。
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
 
###1、历缘修止观
####一、行者。
 
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
如法 = 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 知道行走的意念,及行走时的一切动作都是虚幻不实。
善恶 =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妄念 = 指虚妄之心念。亦即无明或迷妄之执念。此系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之真实义,而遍计构画颠倒之情境,产生错误之思考。
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反观行走时的心念,根本无迹可寻。
/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二、住者。
 
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
//饶益/利益 = Upakara,指随顺佛法而获得之恩惠及幸福。分为自利与利他二种;自利称为功德,利他则特称为利益。
云何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驻身,是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由心命令身体停驻不再前行。
(zhù) = 马立止[horse halts](停留;止住[stayhalt])
 
####三、坐者。
 
若于坐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即不应坐。为善、利益事,则应坐。
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当了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
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所念,垒脚安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反观坐时的妄心。
(lěi) = 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rampart](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build by piling bricksclaystonesetc.])
 
####四、卧者。
 
于卧中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则应如狮子王卧。
(wò) = “臣”是竖立的眼睛。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lie prone upon](躺;卧而不眠[lie])
狮子卧法/师子卧法 = 谓比丘之卧法如狮子;即两足相叠,右胁而卧。相当于吉祥卧、吉祥睡。
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则当了知因于卧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qǐn) = 睡觉[sleeplie](寝室、卧室[bedroom])
云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于劳乏,即便昏睡,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当反观躺卧的心念。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六情 = 即六根。旧译经论多译六根为六情。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皆具有情识,故称六情。
 
####五、作者。
 
若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为不善、无记事等,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
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名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于身手造作诸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yùn) = 运行;运转;转动[revolve](搬运;运输[transport])
 
####六、语者。
 
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语?若随诸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
云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知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 了知话语的心意。
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腭,故出音声语言。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yān) = 咽头[pharynx](指颈项[neck]/吞入;吞食[swallow])
(è) = 口腔的上膛。前部称硬腭,后部称软腭[palate]
 
如上六义修习止观,随时相应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观意,如上所说。
= 即: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三、随便宜修止观。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
相应(xiāng yìng) = 相互呼应;应和;相符合[correspond]/相宜,应该[corresponding]/彼此相当的或互补的;交互,互惠[reciprocal]
 
###2、对境修止观
 
次六根门中修止观者。
 
####一、眼见色时修止者。
 
随见色时,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嗔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无所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次生意识,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当知能见的眼根和所见的色尘。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能够看清事物。)
因缘和合 = 因与缘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
 
####二、耳闻声时修止者。
 
随所闻声,即知声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违情之声,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云何闻声中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别,因此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声。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声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
 
####三、鼻嗅香时修止者。
 
随所闻香,即知如焰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之臭,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
阳焰 =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大乘十喻之一。
云何名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我今闻香,虚诳无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而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香。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四、舌受味时修止者。
 
随所受味,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着;违情恶味,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别意想,是名修止。
梦幻 = 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
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内外六味,性无分别。因内舌根和合,则舌识生,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反观这攀缘味道之心识。
六味 = 指苦、醋、甘、辛、碱、淡等六种味。
 
####五、身受触时修止者。
 
随所觉触,即知如影,幻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着;若受违情苦触,不起嗔恼;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别,是名修止。
云何身受触时修观?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等法,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名之为身,触性虚假,身亦不实,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受触。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六分即头身两手两足是也。
 
####六、意知法中修止观相。
 
如初坐中已明讫。
= 如初坐之中已经说明过了。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自上六根门中修止观相,随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已广分别,今不重辨。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如《大品经》云:「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视眴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萨。」
= 五番即: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三、随便宜修止观。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 视者久视,眴者转瞬也。一心谓非二心。
(biàn) = 判别,区分,辨别[discriminatedistinguish]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大品经/大品般若经 = 为后秦鸠摩罗什翻译,该部经文主要讲述佛教般若空观的正理,常以舍利弗与须菩提互究空理的情节表现。二十七卷。
(xuàn) = 古同“眩”。/shùn = 使眼色。
菩萨摩诃萨 = Bohdhisattva Mahāsattva,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摩诃萨埵,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
 
复次,若人能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最上、无与等者。《释论》偈中说:
释论 = 显教谓为大智度论之略称,以之为解释大品般若经之作;于密教则为释摩诃衍论之略称,以之为大乘起信论之注释书。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淡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稳,求利无厌足。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衲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
(nà) =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Buddhist cassock]
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衲衣 = 即以世人所弃之朽坏破碎衣片修补缝缀所制成之法衣。比丘少欲知足,远离世间之荣显,故着此衣。粪扫衣就衣材而名,衲衣就制法而说。又比丘常自称老衲、布衲、衲僧、衲子、小衲等,僧众呼为衲众,皆取着衲衣之义。
「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
(pǐ) = 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boltpiece](同类;友辈[friend generation]/匹敌;比得上,相当[comparebe equal to])
 
 
#善根发第七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知识。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
 
三观 = 指三种观法。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通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观
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观
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中道第一义谛观/中观
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1、外善根发相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
尊长(zūn zhǎng) = 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eldersuperior]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làn) = 浮起,浮现[floatgushemerge](大水漫出,泛滥[overflowflood])
 
##2、内善根发相
 
二、内善根发相。
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
 
###第一明善根发相
有五种不同:
 
####1、息道善根发相。
 
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
止息(zhǐ xī) = 停止[cease]/平息[suppress]
欲定/欲界定 = 指属于欲界之禅定。关于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于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
未到定/未到地/未至定 = Anagamya-samadhi,于色界四禅定中,即将发得初禅定之前的准备修行之定,称为未至定。因取其尚未至根本定之义,故称未至定。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每一禅定之自体皆称为根本定,每一根本定之前有准备阶段之近分定,故自断欲界之修惑所发之禅定(初禅之根本定),乃至断无所有处之修惑所得之禅定(非想处之根本定),共有八根本定,又由伏灭欲界烦恼而发得近似初禅根本定之禅定(初禅之近分定),乃至伏灭无所有处烦恼而发得近似非想处根本定之禅定(非想处之近分定),共有八近分定。然在八根本定与八近分定中,唯有初禅之近分定与其他近分定有相异之处,故立别名,特称为未至定。
(mǐn) = 灭,尽[eliminate]
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 然得此定时,时间有长短不同,或经一枝香,或坐数小时,乃至一日二日,或一月二月不定。
= 若八触发过之时,身心即得寂然虚明,清净快乐,不可以譬喻而比况之,是名息道。
(yǎng) = 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itchtickle]
安定 = 已脱离欲界定,初现色界定之寻、伺、喜、乐等禅支,心呈安止之境界,,称为安定。相当于有部之根本定。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根本禅/根本等至/八定根本/八根本定/根本/根本定 = Dhyana-maula,四静虑(四禅)与四无色定等八者各有根本定与近分定二种。身仍在欲界,未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时,以其修行完全断除下地之修惑,其所得之上地定,称为根本定。然欲断尽修惑以得此定殊非容易,故须先得准备行为(加行)之定,即虽未断尽修惑,而可藉压伏,以致得定,即为得根本定前在挣扎之位为近分定。此为根本定之入门。此复有八种,其中,初禅之近分,特称为未至定。
 
八触 = 谓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此八触发生之原因,以欲得初禅定时,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二者交替,地水火风狂乱发动。不明此法相之人,骤起惊惧,以为发病,驰回不已,遂乱血道,真为狂气。
动触
坐禅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
痒触
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
轻触
俄而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
重触
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动。
冷触
俄而身如水冷。
暖触
俄而身热如火。
涩触
俄而身涩如木皮。
滑触
俄而身滑如乳。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心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 一呼一吸称为一息。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心眼 = 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
(cāng) = 粮仓[granarybarn](泛指储藏物资的建筑物[warehousestorehouse])
(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芝麻[sesame])
 
三十六物 = 指构成人身之三十六种要素。
外相十二物
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
身器十二物
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内含十二物
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
 
十六胜行/十六特胜 = 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数息观,即以数息来制驭散乱,使精神统一之法。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解释,诸经论说法不同。
念息短
心若粗杂散乱,则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识分明之呼吸。
念息长
如念息短所述,观心微细而呼吸亦长。
念息遍身
知肉身是空,而作气息遍满全身之观想。
除身行
除去身体之行为,使心安静,并消灭粗杂之气息。
觉喜
即心得到欢喜。
觉乐
即身体得到安乐。
觉心行
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祸。
除心行
即灭贪心,除粗杂之受。
觉心
觉知心之不沉浮。
令心喜
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
令心摄
心浮则将之摄归于静。
令心解脱
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
无常行
知心寂静,一切无常。
断行
知无常而断烦恼。
离行
断烦恼,生厌离心。
灭行
厌离而得一切之灭。
 
####2、不净观善根发相。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 忽然看见其他男身、女身纷纷死亡。
虚寂(xū jì) = 犹清静;虚无寂静。
(péng) =  体积或长度增大[bloatdilateswell]
(nóng) = 从疮口流出的黄绿色粘液[pus]
(jiè) = 作衬垫的东西[pad](“借”的繁体字/jí = 践踏;欺凌[tread onbully])
狼藉(láng jí) = 传说狼群常在草地上卧息,离去时常将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灭迹。后用此语形容凌乱不堪[be in disorderscattered about in a mess]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九相/九想门/九想观/九想 = 即对人尸体之丑恶形相,作九种观想。为不净观之一种,行之可断除我人对肉体之执着与情执。
青瘀想
又作想相坏、青想。观想风吹日晒,死尸变黄赤色,复又发黑青。
脓烂想
又作想相烂、绛汁想。观想死尸皮肉糜烂,自九孔出脓生虫。
虫啖想
又作想相虫啖、食不消想。观想蛆虫、鸟兽之食尸。
膨胀想
又作想相青勃。观想死尸之膨胀。
血涂想
又作想相红腐、脓血想。观想死尸之脓血溢涂。
坏烂想
又作想相虫食。观想皮肉之破裂、腐烂。
败坏想
又作想相解散。观想皮肉烂尽,仅存筋骨,七零八落。
烧想
又作想相火烧。观想死尸烧为灰烬。
骨想
又作想相生、枯骨想。观想死尸成为一堆散乱之白骨。
 
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ṭṭha vimokkhā,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
 
####3、慈心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法相。类此可知也。
= 或攀缘亲人获得安乐的样子。
= 或缘中人,即不亲不疏之人,怨人即仇敌之人。
中人(zhōng rén) = 一般人;中等人[the average person]
五趣六趣/五道六道 = 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者唯摄于天趣,一者摄于天趣与鬼趣二者之中。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4、因缘观善根发相。
缘起观/观缘观/因缘观 = 谓观顺逆之十二因缘,认识三世因果相续,以对治愚痴之障,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为五停心观之一。
 
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五停心观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
对治
不净观
Asubhanupassin,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
贪欲
慈悲观
Metta-sati,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嗔恚
缘起观
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愚痴
界分别观
Dhatuvavatthana,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我执
数息观
Anapana-sati,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
散乱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执见,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间之事,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
觉悟 =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人法二我/生我法我/我法二执/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法我 = 即计着人之实有为人我,计着法之实有为法我。人我为法我之果,二乘仅断果之人我,菩萨更断因之法我执而入初地。
边见/边执见 = anta-gga^hika^。执着片面极端之见解。为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有二种:()常见,认为‘我’死后常住不变。()断见,认为‘我’死后断绝。
 
二见 = 断见与常见。
断灭论/断见
Uccheda-ditthi,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常邪见/常论/常见
Sassata-ditthi,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5、念佛善根发相。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发爱敬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wēi) = 高大[towering]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ni,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不共法/十八不共法 = Astadas-avenika-buddha-dharma/avenika-buddha-guna,如来有十八种不共通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独有的功德法。
1
身无失
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2
口无失
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
念无失
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
4
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
无不定心
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
无不知己舍心
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
欲无减
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
精进无减
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
念无减
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
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
解脱无减
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
解脱知见无减
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暗障。
13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4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
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
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17
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
18
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净,或发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这中间应该广为分别。
=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出自《佛遗教经》。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
四行相 =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有漏果报之四种行相。乃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种行相。俱舍论卷二十六:‘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不净 =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念佛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念法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念僧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念施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念天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Sad-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二、分别真伪者。
有二:
 
####一者,辨邪伪禅发相。
(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搔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时如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
= 或者卷曲着身躯垂下头来熟睡。
(sāo) = 用指甲轻刮[scratch](通“骚”。骚扰;骚乱[annoy])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增强[strengthen])
壮热(zhuàng rè) =  高热;高烧。
暗蔽(àn bì) = 犹愚昧。
散动/心乱/散乱 = Viksep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躁动(zào dòng) = 因急躁而坐立不定[restless]
 
三恶觉 = 据宗镜录卷八十一载,修定之时,若仅修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下列三种恶觉。
欲觉
凡夫不了五尘过患,对顺情之境,起种种贪求而生恶觉。
恚觉
凡夫不了五尘过患,对违情之境,起种种忿怒而生恶觉。
害觉
凡夫常起侵害他人之知觉,使嗔觉增长。
 
此之邪定,若人爱着,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以诸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
邪禅/邪定 = 错误之禅定。/邪定聚之略称。即指造作五无间业之人;此等众生以造作恶业之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道果 = 道,菩提;果,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证涅槃之果,故称道果。
内心 = 相对于外形,故称内心。
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衰败,衰落[declinewane])
 
####二者,辨真正禅发相。
 
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谓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憺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
(kōng) = 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emptyhollow]
(dàn) = 安然[safelystable](恬静;清静[tranquilquiet])
(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触恼(chù nǎo) = 惹怒,触犯使之恼怒。
 
###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
 
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如前说,略示大意矣。
 
 
#觉知魔事第八
 
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
= 秦言:秦朝的语言。
恶魔 = Mara,音译作魔罗。指能破坏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并破坏自他身命之恶神、鬼神。亦即扰人修行之恶人、恶事、恶神之通称。南北传经典,尤以阿含经典为然,对恶魔侵扰佛陀及弟子之身心,有详尽而生动之描述。
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鬼神魔有三种:
魔事 = 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欲魔/烦恼魔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内魔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死魔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外魔
 
##1、三种鬼神魔
 
一者精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识别。
(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shǎo) = 不多[fewlittleless](年幼,年轻[young])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若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兽等。
(yín) = 恭敬[respectful](3am-5am)
 
地支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传统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
地支
生肖
时刻
23时至1
(chǒu)
1时至3
(yín)
3时至5
(mǎo)
5时至7
(chén)
7时至9
(sì)
9时至11
11时至13
(wèi)
13时至15
(shēn)
15时至17
(yǒu)
17时至19
(xū)
19时至21
(hài)
21时至23
 
若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
若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
(biē) = 甲鱼、水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若于巳时来者,必是蛇蟒等。
(mǎng) = 巨蛇[python]
若于午时来者,必是马驴驼等。
(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若于未时来者,必是羊等。
若于申时来者,必是猿猴等。
若于酉时来者,必是鸡乌等。
(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
若于戌时来者,必是狗狼等。
若于亥时来者,必是猪等。
子时来者,必是鼠等。
丑时来者,必是牛等。
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二者堆剔鬼,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腑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皈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除之法,并入禅经中广说。
= 喜欢破坏修行人的戒种。
= 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的相貌,及多种断除的方法。
(tī) = 分解骨肉,把肉刮下[scrape off]
(xiē) = 毒虫名[scorpion]
(yì) = 光耀,鲜明[glorious]
熠熠(yì yì) = 闪亮光耀的样子[bright]
(lì) = 喂马的槽[manger](木名,通称“柞树”[sawtooth oak]/刮;敲;搏击[strike])
(fǔ) = 中医以胃、胆、膀胱、三焦、大小肠的总称[internal organs of the body]
(zhà) = 忽然[suddenlyabruptly]
(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
(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smell scentsniff]
(là) = 年终祭祀[sacrifice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农历十二月[the 12th moon of the lunar year]/xī = 干肉[dried meat])
蔼吉鬼/蔼吉支鬼 = 为起尸鬼,即受咒力控制而杀人之鬼。使用咒力,令起尸鬼杀人之法则称为毗陀罗,故此类起尸鬼又称毗陀罗鬼。
戒本 = Patimokkha,音译波罗提木叉。乃汇集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学处(Sikkhapada,即禁戒)条目之书。系由翻译而成,或从广律(如四分律、五分律等详说戒律者)中选取戒律各条而集成者,如四分戒本(即四分僧戒本)、十诵律、菩萨戒本等。
匍匐(pú fú) = 手足伏地爬行[crawl]
留难(liú nàn) = 故意刁难,阻留[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sb.put obstacles in sb.'s way]
 
三者魔恼,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
五尘 = 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此五者,能染污真性,故名尘。
1、作违情事,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
2、作顺情事,则可爱五尘,令人心着。
3、非违非顺事,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
是故魔名杀者,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
华箭/五箭 = 譬喻五欲。谓五欲之魔能破坏种种佛事,如箭之害身。
名色支/名色 = Namarupa,为名与色之并称。属十二缘起之第四支。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自语意而言,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又名色亦为五蕴之总称;此乃因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为心法,无形体可见,而须藉名以诠显之,故称四蕴为名;色蕴系极微所成,为有质碍之物体,故称为色。
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象,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
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作非违非顺境者,则平常之事,动乱之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
= 则以日常琐碎的事来动乱修行者的心。
或作种种好恶之音声,作种种香臭之气,作种种好恶之味,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皆是魔事。其相众多,今不具说。举要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诸障道法,如经偈中说: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渴爱 = 非常爱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爱乐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
「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
疑悔 = 疑念与后悔。
「利养虚称九,自高慢人十。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
虚称(xū chēng) = 虚假的名声;空名。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2、却法有二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
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 妄念计算它。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
= 反观能见魔境的心,不见处所,哪还有什么烦恼呢?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一如 = 真如之理乃不二不异、平等无差别,故称一如。一者,绝待唯一;如者,乃梵语Tatha(真如)之意译,又作不异。谓真如界内,生佛之假名泯绝,平等性之中,无自他之形相。
一如无二如 = 不二不异,称为一如,即真如之理。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首楞严三昧经卷下称,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虽有善恶之分,其性本一,故称为一如无二如。
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扰。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大方广/大方/方等 = Vedalla,译为方广、广破、广大、广博、广解、广、无比等。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于大乘佛教中,主要作为指大乘经典之用语,后世之小乘三藏(佛教圣典)中并未说及方等;故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主要乃指在内容上说广大平等之理趣者。大乘经典之名称冠以大方等、大方广等语者,系为与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的方等加以区别。以方等意谓大乘经典,故大乘经典亦称大乘方等经典。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诵咒 = 咒,为梵语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陀罗尼能摄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诵唱陀罗尼时,必须至心礼敬,然后诵之。又诵咒宜于肃静气氛中为之。
(gàn) = 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end plank](主干[trunk]/触犯;冒犯;冲犯[offend]/干预;干扰[interveneinterfere])
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忘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 或时令得种种不正的禅定、邪恶的智慧、邪恶的神通、邪恶的陀罗尼,也能说法教化,人皆信伏,最后就破坏人们想出世修行的善事。
「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
法印 = Dharma-mudra,与‘法本末’、‘法本’、‘相’、‘忧檀那’(Udana)等词同义。法,指佛法、佛教;印,即旗印、印记、标帜。法印系指佛教之旗帜、标帜、特质,乃证明为真正佛法之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动不变之义,例如王者之印,能为证明。
 
 
#治病第九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
= 心念和气息互相鼓动、冲击。
(fàn) = 侵犯[invadeassail](违背;违反[violate])
/病患 = 患病之谓。众生之病皆由于有四大所成之有漏身。一大不调,生一百零一病,四大不调则生四百四病。病起之因缘有六,即: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相扰、恶业所起。凡夫有漏身上所患之病称实病;圣者已脱有漏身,故无实病。圣者本无病,因利他之大悲而现病,故称权病。
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惟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 善知打坐中以内心治病的方法。
四百四病 = 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载,在构成人类身体之地水火风四要素(四大)中,由于风大之运转所引起之风病有101种,由于地大之增长而引起之黄病有101种,由于火大之旺盛所引起之热病有101种,由于水大之积聚而引起之痰病有101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若此等诸病辗转相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其人必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时节失所,卧起无常。
失所(shī suǒ) = 失去安身之处[homeless]/失当[improperly]
自利利他/自行化他 = 自行与化他之并称。指自己修行正法,并以该正法教化他人。
(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
 
##1、明病发相
 
一、明病发相者。
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
(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zhǒng) = [carbuncle](浮胀;肿胀[swell])
(jí) = 身体瘦弱[leanthin and weakwispy]
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痰饮(tán yǐn) = 中医病症名。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疾病。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lì) = 病名。即“痢疾”[dysentery]
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
= 口气粗重。
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空虚,匮乏[empty])
(zhàn) = 作战,打仗[battlewar](后作“颤”。发抖[shiver])
(diào) = 摇,摆动[swaywagshake]
战掉(zhàn diào) = 恐惧发抖。
(téng) = 痛。仅表示身体上的难受[achepain]
呕逆(ǒu nì) = 气逆而产生呕吐的感觉。
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
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二者,五藏生患之相。
= 五脏产生病患的相。
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
(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从肺生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
(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be annoyedbe vexed]/ 通“繁”。烦琐;繁多[be superfluous and confusingoverelaboratenumerous])
从肝生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暗昏闷等,肝主眼故。
= 头痛、眼无神采、昏昏沉沉、闷气无处发泄等
从脾生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痼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
= 身体和面上。
(pí) = 人和脊椎动物的内脏之一,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spleen]
(gù) = 疾病经久难愈的[chronic]
从肾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
(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五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
= ‘脱有患生’之脱字,作或字讲。
= 这四大、五藏能产生的病,统通由于体内和外镜的影响而发动。
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
= 若是受到外镜的感染而起寒冷风热,饮食不消,而造成病患从四大、五藏发作。
若因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观行 = 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2、明治病方法
 
二、明治病方法者。
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方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云何用止治病相?
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
= 只要将心念安住在患病的部位,即能治病。
一期 = 谓制定一修行期限。例如常行三昧之修行,其期限为七日至九十日。/即指一个人的一生。与一生、一世、一代、一形等同义。
(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
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优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
优陀那 = Udana,十二部经(佛经之十二种体裁或形式)之一。旧译为无问自说经。乃指佛因自己感悟,不待人问而自然宣说之经典。/指气息。
丹田 = 指肚脐下,即脐下约一寸之处。于坐禅之际,将体气集中于此,令心不散乱,并可收治病之效。或谓约在肚脐下二寸半。此外,肚脐下称为下丹田;对此,两眉间称为上丹田。
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有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 此有心识盘旋在脑海中。
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
= 心念寂然地止住。
(gǔ) = 鼓,一种打击乐器[drum](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
净名经 = 维摩诘经之通称。维摩诘,梵名Vimalakirti ,意译净名。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疾。
 
次明观治病者。
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
= 都是发自于口唇之中。
心想 = 指心之作用、想念。/指心与其作用之念头。能令心想寂静者为禅。
六字诀 = 一种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hū) = 吐气,与“吸”相对[exhalebreathe out]
(xī) = 表示悲痛、或斥责[grief]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xū) = 缓缓吐气;呵气[breathe out slowly]
(xì) = 喘息。/嘘,气,运气吐纳一法。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三焦(sān jiāo) = 中医上指食道、胃、肠等部分。分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
(yōng) = 塞。阻塞;阻挡[block upstop upclog up]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
= 上息:观想气息上行。下息:观想气息下降。满息:观想气息充满全身。焦息:观想气息烧焦了病灶。增长息:观想体内生长因子因气息而增长。灭坏息:观想体内毒素坏灭而排出体外。暖息:观想吸入温暖的气息。冷息:观想吸入冰冷的气息。冲息:观想气息冲击病灶。持息:观想持和气息。和息:观想气息和顺。补息:观想吸入的气息滋补身体。
/观想 = 即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之一种方便观。
「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
「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
= 羸弱、消损。
「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
壅塞(yōng sè) = 阻塞[be clogged upcongestedjammed]
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推之可知。
 
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
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 
 
四大病相 = 有情众生之身体系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体内四大之组合结构若不协调,必令身体感觉不适,呈现病相。
地大之病相
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
水大之病相
全身膨肿,肤肉浮满。
火大之病相
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
风大之病相
心神恍惚,懊闷忘失。
 
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
 
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 休粮就是现代的断食法。
根机 = 以人之性譬诸木而谓根,根之发动处称为机。修行之进止,教法之兴废,乃由此根机之如何而定。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ěr) = 糕饼[cakepastry](钓鱼用的鱼食[bait]/服食;吃[eat])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
= 以坚强之心,加以咒力。
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
= 这两种治疗疾病的止观方法,假若修行人善于体会其中一种。
自利/自行 = 为‘化他’之对称。指自利之修行。
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yú) = 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beast’s name](忧虑;忧患[worry])
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 这些方法并非一种而已。
(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要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
= 用心力在打坐中治病。
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
何为用?谓随时常用。
随时(suí shí) = 不论何时[at all timesany time]/指顺应时势[keep the manner and tendency]
常用(cháng yòng) = 经常用的[in common use]
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
= 疾病痊愈为止。
何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
= 而不去想其他的杂事。
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
(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区分;辨别[distinguish]/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
何为方便?为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运心 = 即受菩萨戒时,在戒师面前,观、念种种法,而忏悔所造之罪过。
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
= 假设用此法门未能即刻感到有益。
(wèi) =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 notnot yetnever]
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
何为护持?为善识异缘触犯。
= 善识与止观法门无关的杂事,避免触犯。
何为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
= 假设得到法益,无须夸说。
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证果第十
 
##1、从假入空观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
虚假 = ‘真实’之对称。一般常将虚假不实、虚假谄伪连用。内怀虚假邪念,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称为行为虚假行,或虚假杂毒善。
 
三细六粗 = 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依此,若由细相进入粗相,即由不相应心之阿赖耶识位进入相应心之六识位,迷之世界乃随之展开。是故,若欲抵达悟境,须由粗相向细相迈入。凡夫之境界为粗中之粗(六粗后四相)、菩萨之境界为粗中之细(六粗前二相)及细中之粗(三细后二相)、佛之境界则是细中之细(无明业相)。
三细
<根本无明>
1.  无明业相
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
2.  能见相
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
3.  境界相
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
 
 
六粗
<枝末无明>
 
 
 
 
1.  智相
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
2.  相续相
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
3.  执取相
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
4.  计名字相
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
5.  起业相
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
6.  业系苦相
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果 = 指成佛。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之位至无上正等正觉之位。证得佛果之因,称为佛因,即指一切万行之善根、功德。
二谛观 = 乃天台家三观中空观之异名。以空观成就,不但成就空谛,且以俗谛历然显现,故称为二谛观。
 
五眼 = Panca cakkhuni,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ya-caksus,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rajna-caksus,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四圣 =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四圣乃十界中上四界之圣者,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其余迷于地狱等六道之众生,则称六凡。二者合称六凡四圣。
声闻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二乘
三乘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菩萨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2、从空入假观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自性/心性 =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净说而发展,此乃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罗识、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
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辨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此,这个[this]
平等观 = 指释尊主张之四姓平等说。/为天台宗三观中‘假观’之异名。若破俗(即假)而用真(即空),则不称平等。盖以‘空观’系于观中知假非假而破假入空,而‘假观’则知空非空而破空入假。如是空假共破而互用,故称为平等。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三智 = 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
一切智
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道种慧/道相智/道种智
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一切相智/一切种智
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萨婆若,Sarvajna
 
故经云:「前二种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二空观 = 思惟人、法二空而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之观法。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世俗谛/世谛/俗谛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三谛 = 指三种真理。据天台宗,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假、中三谛。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而来。
真谛/无谛/空谛
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对治之,则执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了悟真空之理。
俗谛/有谛/假谛
诸法虽即本空,然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于空中立一切法,故称假谛。
中道第一义谛/中谛
以中观观之,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故称中谛。
 
##3、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
= 若是能够体会到心性非真非假。
= 也不执着于中道与空、假二谛。
(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亲身经验;体察[personally do or experience sth.experience and observe])
(yuán) = 圆形[roundcircular](圆满;完整[satisfactorycompleteintegrated])
(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发,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假名 = Pannat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了了(liǎo liǎo) = 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know clearlyunderstand]
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
六根净/六根清净 =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
念佛三昧 =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
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密,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
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首楞严三昧 = 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现一切色身三昧/普现三昧/普现色身三昧 = 谓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示现种种色身时所入之三昧。如法华经中妙音、观音之现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
大菩萨 = 指深行之菩萨。又发自利利他之愿心,实行佛道,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尚在退位者,则为小菩萨。故若以初住以上不退位为大菩萨,则在十信位者为小菩萨;若以初地以上为大菩萨,则地前是小菩萨。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普贤,梵名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等侣(děng lǚ) = 同伴;伴侣。
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
真应二身/生法二身 = 指生身与法身。小乘谓佛陀生于王宫之身为生身,从戒定慧等所得之无漏功德为法身。大乘谓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即三身中之法、报二身合为法身,应身为生身。
《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
= 出自晋译《华严经·梵行品》、《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
华严经/杂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 = Maha-vaipulya-buddhavatamsaka-sutra,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亦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譬喻;故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则称为佛华严。
《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 发菩提心和证了佛果二者之间并无差别,这两种心是前面的初发心最难。
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大般涅槃经 = Mahaparinirvana Sutra,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 ()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 ()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
《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
= 虽非佛而实如佛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大品般若经 = Pancavims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二十七卷,九十品。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所译。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据龙树之大智度论载,本经前六十六品为般若道,后二十四品为方便道。
《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
龙女献珠 = 谓龙女以宝珠献佛,表己证圆果。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载,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供佛,佛即纳受。
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
= 即是《涅槃经》中见了佛性之后故,入住大涅槃。
悉昙四十二字门/四十二字陀罗尼门/四十二字门 = 乃就梵文四十二字母而论其各自之义门;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观字义法门之一。又作悉昙四十二字门、四十二字陀罗尼门。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之说,此四十二字系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能了其义。天台宗南岳慧思曾着四十二字门二卷,以大品般若经所说之四十二字门配当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四十二字门至今虽已不传,然后世之天台家犹论其旨趣。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华严字母 = 华严字母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全部有42个字母,为善财童子参访第44位善知识时传授的字智法门。[15]相传为古代僧人为学习梵语而产生用汉字标注的梵语字母表。

 a

 ra

 pa

 ca

 na

 la

 da

 ba

 ḍa

 ṣa

 va

 ta

 ya

ष्ट ṣṭa
瑟吒

 ka

 sa

 ma

 ga

 tha

 ja

स्व sva
娑嚩

 dha

 śa

 kha

क्ष kṣa
讫洒

स्त sta
娑多

 ña

र्थ rtha
啰他

 bha

 cha

स्म sma
娑么

ह्व hva
诃嚩

त्स tsa
哆娑

 gha

 ṭha

 ṇa

 pha

स्क ska
塞迦

य्स ysa
也娑

श्च śca
室左

 ṭa


 ḍha

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证果 = 指证入果位。即以正智契合真理,进入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之果位。如三乘人断惑证理,分别到达极果。又如大乘证得初地乃至等觉等菩萨之分果及佛之满果,小乘证得阿罗汉、阿那含等之四果,皆称为证果。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
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辨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 法华经中,世尊由无量义处三昧,安祥而起,即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并殷勤称叹诸佛方便法门。虽方便法门无量,而所归之处是一,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既云不二,而云无量方便者,此即明观义。
= 涅槃经中,如来性品第四十二迦叶菩萨,殷勤启请,求世尊重为广说大涅槃之义,世尊为之广辩,共有百句,各各不同,悉皆显大涅槃,解脱真义。
(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yuē) = 绳索[cord](缠束;环束[bundle upbind]/大概[about])
(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 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却是观中有止。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根据[according to])

三德 = 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脱三者。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而在因位时,称为三佛性;在果位时,称为三德。
法身
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来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
法身
般若
般若则指悟之智慧。
报身
解脱
解脱即脱离烦恼束缚之谓。
应身

三涅槃 = 三种涅槃。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不生不灭之义所立之三种涅槃。依序以三大中之体大、相大、用大,为三身中之法身、报身、应身。
性净涅槃
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可染即不生,不可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
法身
圆净涅槃
智极为圆,惑尽为净,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即圆净涅槃。
报身
方便净涅槃
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即方便净涅槃。
应身

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证果 = 指证入果位。即以正智契合真理,进入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之果位。如三乘人断惑证理,分别到达极果。又如大乘证得初地乃至等觉等菩萨之分果及佛之满果,小乘证得阿罗汉、阿那含等之四果,皆称为证果。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
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辨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 法华经中,世尊由无量义处三昧,安祥而起,即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并殷勤称叹诸佛方便法门。虽方便法门无量,而所归之处是一,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既云不二,而云无量方便者,此即明观义。
= 涅槃经中,如来性品第四十二迦叶菩萨,殷勤启请,求世尊重为广说大涅槃之义,世尊为之广辩,共有百句,各各不同,悉皆显大涅槃,解脱真义。
(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yuē) = 绳索[cord](缠束;环束[bundle upbind]/大概[about])
(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 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却是观中有止。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根据[according to])
 
三德 = 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脱三者。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而在因位时,称为三佛性;在果位时,称为三德。
法身
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来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
法身
般若
般若则指悟之智慧。
报身
解脱
解脱即脱离烦恼束缚之谓。
应身
 
三涅槃 = 三种涅槃。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不生不灭之义所立之三种涅槃。依序以三大中之体大、相大、用大,为三身中之法身、报身、应身。
性净涅槃
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可染即不生,不可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
法身
圆净涅槃
智极为圆,惑尽为净,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即圆净涅槃。
报身
方便净涅槃
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即方便净涅槃。
应身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 初果即初发心住。中果,从二住至十住,乃至经历行向地等觉四十位。后果即妙觉位,证到究竟极果,究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
金光明经 = Suvarnaprabhasa-uttamaraja-sutra,与法华经、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若诵读此经,国家皆可获得四天王之守护。本经重点在寿量品以下之四品,寿量品系记叙王舍城之信相菩萨怀疑佛之寿命仅有八十岁时,四方四佛即现身说明佛寿之长远。忏悔品、赞叹品则谓金鼓光明之教法、金光明忏法之功德。此后之诸品则叙说四天王镇护国家及现世利益之信仰。西域诸国对四天王之崇拜,以及中国金光明忏法之流行,均因信仰本经所致。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般舟三昧经 = Pratyutpanna-buddha sammukhavasthita samadhi sutra,凡三卷,全经共分十六品,支娄迦谶译。般舟(Pratyutpanna)乃现前、佛立之意。此即言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见十方之佛立于眼前。
(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鲜明;明洁,洁净[clear])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惑障/烦恼障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业障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