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 造
马鸣菩萨 = Asvaghosa,?-?,大约生活在西元二世纪或更早,佛教僧侣,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经常被归为譬喻师一派。为古印度佛教宗师、诗人、剧作家。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 真谛 译
真谛 = Paramartha,499年-569年,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鸠摩罗什、玄奘和不空。由梁武帝礼请来到中国,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
#A1归敬三宝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 “归命”也就是皈依。尽了就是所有的十方的诸佛,他都归命。
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纳莫/南无 =
Namo,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对象,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A2述造论意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摩诃衍 = Maha-yana,乃摩诃衍那之略称。指大乘之教法。
说有五分。
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B1因缘分
= 叙述造本论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地了解大乘佛法的根本旨意,从而通过修行脱离苦恼、证得极乐。
初说因缘分。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对治 = Pratipaksa,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 “生于佛前”:用这个方便法门生到佛前。
专念 = 专心系念某一对象。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 “受解缘别”:他领受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因缘,也不同的。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 “能说之人”:能说人佛也。
= “色心业胜”:这个色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心”有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平等性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 “文多为烦”:这个论多了,这个文也就很麻烦的,记不清楚了。
= “心乐总持”:心里好乐这个总持。
= “少文”:很少的这个文字。
= “而摄多义”:而其中摄含着多种的义理。
= “能取解者”:能明白的。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B2立义分
= 确立本论的中心论点。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C1出法体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世间法 =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
出世间法/出世间道 = 指出离有为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灭烦恼、趣向涅槃之无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说之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C2彰名义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 “无量性功德故”:功德而言性者,所有功德,皆称真如体性而起。
= “善因果故”:何故唯言善因果,不云不善也。答,以不善法违真故。
三大 = 众生一心之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故称体大、相大、用大。系大乘起信论所说。
|
|
体大
|
真如平等之法常恒不变,一切法不增不减,遍其体性。
|
相大
|
真如之相状具足大智慧光明等无量功德。依如来藏之义,功德之相如恒沙无量,故称相大。
|
用大
|
真如之作用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之因果。
|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 一切诸佛本所乘之法故。
#B3解释分
= 详细阐释主题,为全论之重点所在。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
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 “分别发趣道相”:发起趣向佛道阶级之相。
邪执 = 指固执于不正之见解。邪执多指外道之恶见,其见皆由‘我’而起,若离我见,则无一切邪执。又于佛法中,妄执诸法为实有或断无,或不依圣教,或随己意曲解佛法者,亦称为邪执;以其不能了达正教义,由正法起邪执、我见,故与外道无异。
#C1显示正义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一心二门 = 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
|
|
真如门/心真如门
|
指如来藏心之体。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与‘心生灭门’并称。分别而言,心真如门认为一心之本体为超越迷悟等一切差别之绝对平等之理体,即为不变真如;心生灭门则认为,真如(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依无明妄缘而起动之生灭心,产生各种差别现象,即为随缘真如。而此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起动,称为阿黎耶识;此识与不生灭心、生灭心二者为非一非异,即为不生灭心与生灭心之和合。
|
生灭门/心生灭门
|
指如来藏心之相。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一心二门之一。与心真如门并称为起信二门、真生二门,二门可视同如来藏心之体(心真如门)、相(心生灭门)二者。以如来藏心之相而言,彼心随熏起动,形成染净差别,然虽成染净,其性则恒不动。大乘起信论亦谓,据妄摄真,真妄相合,缘集起尽,称为心生灭。
|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D1动静不一
#E1心真如门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一心法界/独一法界/一真无碍法界/一法界 = 指唯一无二,绝对平等之真如理体;亦即天台宗所称之诸法实相,华严宗所说之一真法界,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门。界即所依义、所因义,圣法依真如而生,真如为圣法之所依所因,故称法界;以此法平等不二,唯一真实,故称一法界。
大总相法门 = 指真如之实体。真如广大,含涵一切,故称之大;总体一味平等,无差别之相,故称总相;为修行者之轨范,故称之法;观智通游,故称之门。
自性/心性 =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妄念 = 指虚妄之心念。亦即无明或迷妄之执念。此系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之真实义,而遍计构画颠倒之情境,产生错误之思考。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 一切法从根本来,惟是一心,非言说音声之可表,非名字文句之得诠,非心缘念虑之能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诸法,一味一相,毕竟平等,虽通染净,其性不改,故云无有变异,由不异故不坏。
心缘 = 谓起心而攀缘外境,即认识心外事物之意。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 “不可得故”:自体本不可得。
= “亦无有相”:非特无名,即言真如,亦复无相。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 真如者,是言说之极名,无名立名,强名真如;因言遣言者,以此极名,遣一切名言之执,若无此名,无以遣名。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
“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 “如实空”:如实空者,非如实之体空,乃称一真实之中,空诸妄染,以妄染空故,遂能显示实理,故云究竟显实也。
#F1如实空义
所言空者:从昔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烦恼/随烦恼/染污法/染法 = 或依所缘之诸法而称为不善、有覆法。指与无明相应,而能染污善心、净心之法。诸染污之法,即有罪、有覆之法,故为诸智者所诃。大乘义章谓‘染法聚’为诸烦恼、恶业、业果等之统称,而与净法聚相对称。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
= 言非有相者,明真离妄有,故说非有,虽说非有,亦非是无;恐惑者,转计既非是有,即应是无,故说非无。
= 又恐惑者,既闻有无俱非,遂执俱非是真如法,故说非非有,非非无;又恐惑者,以俱非若存,有无随丧,今俱非双非,有无还立,遂执亦有亦无,故说非有无俱相。
四句百非 = 乃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之四句。
妄心 = 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大乘起信论所举之四种薰习中,即有‘妄心薰习’之说。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着,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
有无四句 = 佛教以外诸派学说,有关形上学方面之见解,可分成有、无、亦、非等四句。
|
|
有句
|
如执着必有我身,此即常见。
|
无句
|
如执着必无我身,此即断见。
|
亦句
|
如执着我身亦有亦无,此即有无相违见。
|
非句
|
如执着我身非有非无,此即戏论见。
|
一异四句 =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
|
|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称为定一。
|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称定异。
|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称为亦一亦异。
|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称非一非异。
|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 若离妄心,诸法无寄,一念不生,当体寂灭,法既不有,空无可空,故云实无可空也。
#F2不空之义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故名不空。
法体 = 即诸法之体性、本质。体为Sabhava之译,或译作自性、自体。法体即指存在的本体、存在自身、或存在的本质之意,如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之基本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法体’即是。
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 “唯证相应故”:唯无分别智所证,乃得相应故。
无相离念 = 谓理观之行,离名字、心念之相,即离一切之念虑思想,而达真如之境,故称无相离念。
#E2心生灭门
#F1生灭心法
#G1染净生灭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H1心生灭义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 “能摄一切法”:谓圣凡依正,染净因果,皆依此识,而得建立,含摄无遗,故云摄一切法,即万法唯识也。
= “生一切法”:由此识以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起始觉故,生诸净法,趣证涅槃。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I1觉义《始本二觉》
五觉 = 指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
|
||
本觉
|
即本有常住之觉体。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而说,故称本觉。
|
二觉
|
始觉
|
依修行之功而显本觉之体。谓本觉心源之体从真起妄而成不觉,若能返妄归真,本觉之体显现,则称始觉。
|
|
相似觉
|
菩萨于十信之位而得类似之始觉。即菩萨舍粗分别执着相,无明之惑将破,本觉之体将显,虽未真证而似于真,故称相似觉。
|
|
随分觉
|
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随分证得真正之始觉。即菩萨各破一品无明之惑,随觉一分法性之理,然觉道未圆,故称随分觉。
|
|
究竟觉
|
于妙觉之位,成究竟至极之始觉,遂与本觉一致。即菩萨地尽,入于妙觉佛位,圆满具足方便,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之故,得见心性,心性即常住,故称究竟觉。
|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 即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实诸佛之法身,今在迷位,名为本觉,亦称如来藏。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 本觉者,是众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觉,而非新生,故云本觉义者,对始觉说,对始故说为本。
本觉 =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
||
心真如门
|
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
|
心生灭门
|
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
|
不觉
|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
|
|
本觉
|
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
|
始觉
|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 本觉成不觉,不觉成始觉,始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无本觉故,平等平等,离言绝思,惟是一心。
不觉 = ‘觉’之对称。不具了然万有真相之智明。亦即不觉无明之意。大乘起信论中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始觉四位之一。十信外凡之人信善恶因果之理,觉知前念之起恶,不起后念之恶业,有一分觉之义,而未觉知烦恼,故称不觉。即虽觉知业果之理,然未起断惑之智,故有此名。乃觉心之灭相。
|
|
根本不觉
|
迷真之无明,全然无知于真如之法之平等一味。
|
枝末不觉
|
执妄之无明,系由根本不觉所生起,继而产生业相、转相等三细、六粗之相。故知自根本不觉生起枝末不觉,而依枝末不觉起造惑业,受生死流转之苦。
|
#K1始觉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 始本不二,法身全显,名究竟觉,此在佛地,若金刚以还,未至心源,始未同本,皆非究竟也。
心源 = 指心性,亦即真如。心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故称心源。
#I1四相显位
四相 = 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
|
|
生相
|
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
|
住相
|
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
|
异相
|
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
|
灭相
|
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前念后念 = 谓心于瞬间之变化。念,指意念,又指刹那之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 “觉于念异”:明所观相。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 “觉于念住”:明所观相。
法身大士/法身菩萨 = 指累积修行而断除一分无明,即显现一分法性之菩萨。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 “觉心初起”:举所观相,觉知心源,最初一念妄动,而为根本无明。
一念相应 = 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谓行者一念之信念与佛智、佛心相应。盖佛智之一念为弥陀之本愿,行者之信念能与佛心相应,则能所无二,信智唯一,念念相续,必定往生。
始觉 = 为‘本觉’之对称。大乘起信论谓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义,觉又有始觉、本觉之别。其中,经过后天之修习,渐次断破无始以来之妄染,而觉知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亦即发心修行,次第生起断惑之智,破无明,归返本觉清净之体性。盖大乘认为人心本来寂静不动,无生无灭而清净无染,称为本觉(本来觉知之离念心体);后由无明风动,产生世俗之意识活动,从而有世间种种差别,此称不觉;及至受闻佛法,启发本觉,薰习不觉,并与本觉融合为一,即称始觉。大乘起信论又将始觉分为四位,并以之配合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
|
||
不觉
|
谓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所招致之苦果,而不再造作身、口之恶,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
|
觉知心之灭相
|
相似觉
|
谓二乘之人及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而断灭贪、嗔、见、爱等烦恼,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
|
觉知心之异相
|
随分觉
|
谓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萨已远离法执之念,了知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即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对真如法身之理的觉知。
|
觉知心之住相
|
究竟觉
|
谓第十地之菩萨既已满足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初起,并远离微细之念,透见全心性。
|
觉知心之生相
|
#K2心源无念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 不但菩萨修断,至无念为究竟,即诸众生,虽未离念,二六时中,苟能观察无念道理,则为向佛智矣,以是证知佛地无念。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 是无念为觉之故,即显一切众生有念,不名为觉。
无始无明 = 谓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称为无明;又如是暗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又作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果报。故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经论称为无始无明,菩提心论则称为无始间隔。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 若觉至心源,得无念者,则知生住异灭,四相平等,本来无念,故云以无念等故。
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 以彼四相,一心所成,俱时而有,其体本空,皆无自立,以当体无生,寂灭平等,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
#J2本觉
#K1随缘本觉
二种本觉 = 大乘起信论立随染、性净二义以明本觉之相。
|
||
随染本觉
|
本觉之智净相
|
即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乃依真如内熏之力与如来教法外缘之力,而如实修行,以方便满足,故破妄心而现法身,使始觉之智淳净,与本觉合一。
|
本觉之不思议业相
|
即还净本觉业用之相,乃依智净相故,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相之根自然相应,而现为种种利益。故知智净相乃依自己之染缘而成,不思议业相则依他之染缘所成,两者皆不离染缘,故称随染本觉。
|
|
性净本觉
|
本觉之真如,远离一切染法,具足一切性德,体相二大为内熏之因,用大为外缘之资,称为性净本觉。若以明镜喻之,性净本觉具有如实空镜、因熏习镜、法出离镜、缘熏习镜等四义。
|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通“纯”。纯粹[pure]。)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 无明不觉之相,原依真起,不离随染本觉之性,岂有各体,无明之相,与本觉之性,非一非异,非异故非可坏,非一故非不可坏。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
= “而水非动性”:喻真性不变,显非自性动,但随他动也。
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湿(shī) = 潮湿[wet;damp;humid]。(沾湿,淋湿[wet]。)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
性净心/本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 = 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心性本净之意。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
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K2性净本觉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一切能分别心,及所分别境,妄心妄境。
= “非觉照义故”:以本觉之于妄法,非由观智觉照故无,妄体本无故,亦如镜望兔角。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 “不出不入”:真如本无内外,故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入。
= “不失不坏”:缘起之法,显现不无,故不失;所现全体,一一皆真,故不坏。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 “具足无漏”: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故。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 今证法身,即能遍照众生之心,起同体大悲,现无作妙力,摄化众生,为作外缘熏力,令修善根,随众生种种差别心念,乐见何身,乐闻何法,一一应机示现。
四镜 = 指如实空镜、因薰习镜、法出离镜、缘薰习镜四者。此乃取镜有明净鉴照之义,以比喻真如本觉之性,有空、有不空、有体、有用。
|
|
如实空镜
|
谓真如之体,本来空寂,离一切妄心境界之相,如明镜无染,即是空真如。
|
因薰习镜
|
谓真如觉体,具无量性德,为净法之因;犹如镜体能映现万象,此净法之因能由内薰习众生之妄心。即不空真如。上述二种乃阐明真如为烦恼所缚,有空、不空之义。
|
法出离镜
|
谓真如觉体,出离烦恼之尘,纯一明净,犹如净镜磨治而离垢。即真如之体。
|
缘薰习镜
|
谓真如觉体出离缠缚之时,随机照物,与彼众生作外缘薰力,令其修习善根,如明镜在高台而受用之。即真如之用。上述二种则明真如出离缠缚,从体起用。
|
#I2不觉义
#J1根本不觉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 但此一念,本无自相,以依觉成迷,不离本觉之体。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 如迷方人,惑南为北,依正方故有迷方,若离正方,则无迷方之相可得。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 不觉者,乃众生无明妄想之心。
名义 = 指名称与义理。如谓‘诸行无常’,则诸行为‘名’,无常为‘义’。盖呼召表显诸法之本体者,称为名;而诸法本体之真实义,称为义;以名能诠显法体之真实义,故称名义。然名系假立施设,虽能诠义,却非诸法之本体,故名与义二者有相即、不即之二种关系。就相即而言,如诸佛菩萨之名号、真言、咒语等皆是,此乃诸佛菩萨之名号中,蕴含广大不可思议之愿力及功德,故其名号与其法体之实义不二,名即是义,义即是名,称为名义相即、名义不离、名义不二;与‘名体不二’同义。若就不即而言,如说火时,无热之用,即为名义不相即之关系。
真觉 = 谓佛之究竟觉悟。以其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称真觉。
#J2枝末不觉
#K1细相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 无明为根本,业转现三,依无明不觉而有,末不离本,故云相应不离也。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
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 动则无边生死苦患,从此而生,是业识为生死因,故云果不离因也;但此虽有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即晦昧为空之境。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三细六粗 = 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
|
|||
三细
|
1. 业相/无明业相
|
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
|
|
2. 见相/能见相
|
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
|
||
3. 现相/境相/境界相
|
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
|
||
六粗
|
惑
|
1. 智相
|
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
|
2. 相续相
|
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
|
||
3. 执取相
|
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
|
||
4. 计名字相
|
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
|
||
业
|
5. 起业相
|
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
|
|
苦
|
6. 业系苦相
|
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
#K2粗相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 境界为缘长六粗,此后六粗,为彼境界所动而有,非此六种,能现彼境也。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 智相者,即分别心也。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 相续相者,即依智相,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可爱则生苦受;觉心者,即苦乐二觉之心也。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 执取相,于前所缘念苦乐等境,不了虚妄,深生取著。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 计名字相,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是为分别。
妄执 = 谓违背缘起之理,而迷妄的执着实我、实法或假名言相。亦即显现我执、法执之相。
假/假名 = Pannat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 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循名著相,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即苦因也。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 一切染法,虽粗细不同,皆是无明热翳之气熏成,所起不觉之差别相也。
#I3觉与不觉之同异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
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 种种瓦器,若净瓶染缸等,譬染净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器之性,即尘本性;器之相,即尘别相。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 真如诸法,亦复如是;无漏者,本始二觉也,即觉义;无明者,本末不觉也,即不觉义;觉有不思议业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不觉有无明业力,能生一切生死苦乐;染净二业,皆非实有,故云种种业幻;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也。
= 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成此生灭门中,染净诸法;诸法同以真如为体,则性同也;真如亦以诸法为相,则相同也。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 而有见诸佛色相者,但是随众生染业幻心中,变现所作耳,既由幻心所变,自是幻色;非是本觉智色,不空之性,以本觉智色之相,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故无可见。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
= 种种瓦器,虽同微尘,但随造作缘异,则各各不同。
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H2生灭因缘
#I1生灭因缘义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心意识 = 小乘的说法:谓心、意、识三者名称虽异,其体则为一。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大乘的说法:谓心、意、识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
|
|
心
|
「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毗若南」(vin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J1意转
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名。
五意 = 意识之所依即为‘意’(末那识)。依大乘起信论之观点,‘意’有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等五种名。即依心而生起意,此心即众生心,亦即阿赖耶识,为一切物之本体;故依阿赖耶识而说有无明。
|
|
业识
|
即由于阿赖耶识之根本无明不觉而生起心动(即妄心现起)。
|
转识
|
即依心动而产生能见之相,亦即主观之作用。
|
现识
|
即能现起一切之境界,亦即客观之对象。
|
智识
|
即有分别境界之能力,认为其对象是心外的实在物。
|
相续识
|
指不断的分别作用(念),亦即由认识而有种种概念积留于心识中而相应不断,由此故产生意识。
|
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
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五尘 = 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此五者,能染污真性,故名尘。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
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伪(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 “即分别自心”:法既唯心,所有分别,即自分别。
= “心不见心”:以尘既无有,识不自缘,如眼有见,不自观眼,达此者,对待情忘,能所相泯,故云无相可得。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J2意识转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
相续识 =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五意之一。谓智识执着外界之境,由妄念分别而于爱境起乐觉,于不爱之境起苦觉;所起苦乐之境相续不绝,且依之起惑润业,使生死相续不断。又据大乘起信论谓,以念相续不断之故,住持过去无量世之善恶业,令不忘失,复能成熟现在、未来之苦乐等报,无所差违,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亦不觉妄虑。
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
= 分离识者,依于六根,别取六尘,故云分离。
事识/分别事识 = 意识之别名。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总称为意识,能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境及内根外尘之种种事相起分别之认识作用,故称分别事识。
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 此意识,依见爱四住烦恼,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故云增长也;六粗中,执取计名,及起业相。
见着二法/见爱烦恼 = 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
|
|
见烦恼
|
指我见、邪见等一切迷理之惑。盖见乃分别之烦恼障,凡以慧之作用推度境者均称为见,如染污诸见、世间正见、有学正见、无学正见,其中,染污诸见为见烦恼所摄。
|
爱烦恼
|
指贪欲、嗔恚等一切迷事之惑。又爱乃俱生之烦恼障,凡贪染之心均称为爱,迷事之惑中,以爱着为一切苦之本,故以爱总该其余。
|
#I2所依因缘体
#J1缘起甚深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
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知少分;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J2缘起差别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 以不达一法界,真如理故,心不与真如相应,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与真如相背。
无念 = 为真如之别称。
不变真如 = ‘随缘真如’之对称。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故称不变真如。即指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此不变之体,随缘生三界六道之相,称为随缘真如。法相、三论等权大乘不许真如之缘起,故不立随缘真如之义;华严、天台等实大乘则于真如立不变、随缘二义,以明不变之真如造作有为之万法。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 “染心者有六种”:六种染心,即意识及五种意;前依因缘生起次第,故从细至粗,今辨治断次第,故从粗向细。
= “依二乘解脱”:依二乘圣人,至无学位,见思断尽,而得解脱。
= “远离故”:见爱烦恼不起现行,故云远离。
信行地/信地/信相应地 = 指与信相应,登初住菩萨之阶位。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 净心地,即初地。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 依二地以去,地地分除,故曰渐离,以二地三聚净戒,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尽。
具戒地 = 十地中第二地也。第二地三聚戒具足,故名。
无相方便地 = 即大乘起信论所立菩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因此地之无相观尚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称无相方便地。若至第八地以上,则于无相无方便功用。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色自在地 = 十地中第八位地之名。色性自在而无有碍,故名。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心自在地 = 指菩萨十地中之第九地。已达此阶位之菩萨,于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无碍智,故称心自在地。至此地者,能离六染心中之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六染心 = 谓众生之心性本来自性清净而离诸妄染,然因依于不觉而忽起无明,为烦恼所染污,遂有六种染心之相。
|
五意
|
三细六粗
|
|
执相应染
|
我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执着外境以染净心。
|
执取相、计名字相
|
|
不断相应染
|
于苦乐等境上,法执之烦恼与心王相应而起,相续不断,以染净心。
|
相续识
|
相续相
|
分别智相应染
|
能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智,与心王相应而污染净心。
|
智识
|
智相
|
现色不相应染
|
依根本无明而薰动净心,现境界之相,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
现识
|
能现相
|
能见心不相应染
|
由根本无明动故,而使净心有能见之相,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
转识
|
能见相
|
根本业不相应染
|
由根本无明力故,而心体始动,动而成业,亦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
业识
|
业相
|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 六染中前三染,是相应;后三染及无明,是不相应。知相谓能知,缘相谓所缘。
心相应心不相应 = 原始佛教后之部派佛教时代,倾向于整理组织阿含经教说之阿毗达磨,其时,对心之作用亦作种种考察。于上座部中,分心识为主体与属性,如心、意、识等主体称心法,或称心王;受、想、思等部分之作用、状态、性质等属性,称心所法,或称心相应法。就此而言,具体的心,经常须与一心王或受、想、思等数个心所同时俱起。如此,心、心所与所依、所缘等同时俱起者称为相应。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净法不净法/染净二法 = 染法、净法之并称。染,即烦恼污秽之义,是无明之法。净,即远离烦恼,清净之义,是法性之法。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 谓此三种染,即心不觉,更无外境,故云即心无异也。三细但在本心上,无有外境相应,故无同知同缘相故,不字无之谓也。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烦恼碍智碍 = 又称二碍。
|
|
烦恼碍
|
属枝末无明之六染心,称为烦恼碍。烦恼碍系惑障,能障碍根本智。又烦恼碍之所以能障碍真如根本智,乃因依染心而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之故。
|
智碍
|
属根本无明者,称为智碍。智碍系智障,能障碍后得智。智碍之所以能障碍世间自然业智(此指后得智),乃因一切法常静而无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相违,而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之种种智之故。
|
二智 = 根本智与后得智。唯识家所用之名相。
|
|
根本无分别智/如理智/实智/真智/根本智
|
相对于后得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
|
无分别后智/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智
|
与‘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智)相对。即根本无分别智后所得之智。盖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达依他如幻之境,故称如量智、权智、俗智。又根本智为非能分别、非所分别,此智则为所分别、能分别。
|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 故不能得随顺真理,起差别智,于世间如量之境,种种而知也。
#H3生灭之相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
= 通论粗细生灭心,皆依根本无明,熏习真如,动起三细,转起粗心。
所谓依因、依缘。
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若因灭,则缘灭。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
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
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G2染净相资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
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
= 染因名无明者,三细六粗染法,皆以无明为因也。
三者、妄心:名为业识。
业相/业相识/业识 = 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转之根本识。五意之一,三细之一。
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四熏习/四薰习 = 为大乘起信论之法门。薰习,谓吾人之身、语、意三业之势力薰附残留于吾人心识上之作用。四薰习,即无明薰习、妄心薰习、妄境界薰习、净法薰习;系就染、净二法互为薰习不断而立者。其中,前三者为染薰,能薰染法,乃对所薰净法而起,其结果则成流转门之生灭妄法。后一者为净薰,能薰净法,乃对所薰染法而起,其结果则成还灭门之反迷还净。上述染法者,系以自性差别,故分为三种;净法则以体用不二,故一种而已。
|
||
无明薰习
|
以无明为一切之染因。众生有无始之无明,不断薰习真如,故生妄心。无明薰习又可分为根本薰习与所起见爱薰习二种,前者能成就业识,后者能成就分别事识。
|
染法薰习
|
妄心薰习
|
妄心即业识与分别事识。谓以此妄心还薰习无明,更转而现起妄境界。此妄心薰习复分业识根本薰习与增长分别事识薰习二种,前者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之生灭苦,后者能受凡夫业系苦。
|
|
妄境界薰习
|
谓妄境界六尘为事识所缘之境,其义复有增长念薰习与增长取薰习。言此妄境界还薰动妄心而增长法执与我执,再造种种业,受身心之苦。以上三者称为染法薰习。
|
|
净法薰习
|
净法即真如,因真如之体、相、用三者皆为净之故。
|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 无明熏真如,真如为因,无明为缘,熏成赖耶三细染相。又业识为因,境界为缘,返熏赖耶心体,成六粗染相。足显真如无相,随熏妄现染相。又显染法无有实体,并无返流之用,故但云相,不云体用也。
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H1染法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
= 真如乃所依法体,无明为能熏染因,能熏即以所依为所熏,是谓根本无明熏习。动彼真如。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
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
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妄心熏习义,则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
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H2净法
净法薰习 = 此薰习有二,一为真如薰习,一为妄心薰习。
|
||
真如薰习
|
即相信己身具有真如法,能冥薰无明;而以冥薰为因缘,使妄心厌离生死之苦,欣求涅槃之乐。
|
|
自体相薰习
|
谓真如本来具足无漏之法,有不可思议之业用,亦为智境界之性,此性常薰习众生之心,令众生厌离生死而欣求涅槃,并深信本具之真如性,从而发心修行。
|
|
用薰习
|
即藉诸佛菩萨的外缘之薰力,而令众生之善根增长。
|
|
妄心薰习
|
发心修行之凡夫、二乘人及菩萨等,以厌求之妄心还薰习于真如,增其势力,令起种种方便随顺之行,而灭尽无明;以无明灭,心相皆尽,得涅槃而成自然净业,以此薰习而净法不断。
|
|
分别事识薰习
|
谓凡夫及二乘人等,不觉阿黎耶本识,不知唯识无境,执着外界实有境界,于分别事识之中,厌离生死之苦,发心企求无上之道。
|
|
意薰习
|
乃一切菩萨于五意中发心修行,舍除事识之计量分别,了达唯心而速疾趣向涅槃之谓。
|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
= 妄心受熏,能起厌求,即此厌求之心为净因,所起净行为净缘。
厌求 = 即厌苦求乐。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
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 因谓无明,缘谓境界。
#I1妄心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I2真如熏习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 “自体相熏习”:自体相;自即本也;体,谓众生本具;无漏法身理体,亦即正因佛性。相,谓自性本具,无漏功德之相,亦即称性功德。此二俱属真如,能为众生作内熏之因。
= “用熏习”:用,谓法身业用,能为众生,作外熏助缘。
#J1体相《自体相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
= 备有不思议业,此属佛性,又非但能熏众生妄心,令起厌求,成能观智,亦能与彼观智,作所观境界性,此为法性。
不思议业相 = 随染本觉二相之一。为‘智净相’之对称。指还于清净本觉业用之相。即依智净相(始觉究竟与本觉一致)而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之根机,自然相应,而使得种种利益业用之不可思议。
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 二义谓体相二大,或境智二法,常熏众生有力故,能令起厌求心,自信己身,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于是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
= 一切众生,真如等具,自应等熏。
“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
= 云何有信不信,无量差别,利根钝根,前后差别耶。
“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K1无明厚薄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
= 细即恒沙上烦恼,粗即我见爱烦恼。
上烦恼 = 即由根本无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烦恼强盛者。
我见 =
Atta-ditth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
爱染 = 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着之心之总称。
“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K2因缘具缺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 佛法有三性,本具真如,为正因佛性。经教善知识,而能助发正因,为缘因佛性。因缘具足,方得开悟,成办道果,为了因佛性。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三因佛性 = 系天台大师智顗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之说所立者,谓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
|
|
正因佛性
|
正即中正,中必双照,离于边邪,照空照假,非空非假,三谛具足,为正因佛性。亦即诸法实相之理体是成佛之正因。
|
了因佛性
|
了即照了,由前正因,发此照了之智,智与理相应,是为了因佛性。
|
缘因佛性
|
缘即缘助,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是为缘因佛性。
|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内因外缘 = 凡能直接产生结果之内在原因,称为内因;能间接助长结果形成之外在原因,称为外缘。故内因外缘又称作亲因疏缘。如欲受身时,以自己之业识为内因,而以父母之精血为外缘。又于净土门,相对以佛之本愿为外缘,而以定散之行或真实之信为往生之内因。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
“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J2用大《用熏习》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
略说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K1差别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 “于中若见、若念”:若见其身形,若念其功德也。
= “或为眷属…或起四摄”:所感差别缘相,不出五种:一慈爱以摄之,二居卑以事之,三同类以诱之,四现冤以拆之,五四摄以益之。
给使(gěi shǐ) = 供人差遣使唤。
行缘 = 以六度、四摄法等菩萨行,增长众生善根,此种外缘、助缘即称为行缘。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此缘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 增长行者,能起施戒等方便行也;受道者,谓依前方便,正观相应,即胜进也。
#K2平等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
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
= 随众生应见之身,应闻之法,而现作不思议业用。
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 依于三昧力,乃得平等而见诸佛报身,无量相好,悉皆无边,离分齐相;若在散心,则不能见也。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
体用 = 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体,即体性,不变之真理实相,无有分别;用,即作用,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
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未相应 = 为‘已相应’之对称。谓修行者之心未与其真如之自体、业用相互薰习,或谓修行者未与诸佛之自体、业用相应。
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 “与用相应故”:不能与应化身用相应也。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已相应 = 大乘起信论就薰习真如之体用,而有已相应与未相应二门之分。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载,已相应者,地上菩萨得根本智,与诸佛自体相应;得到后得智,则与诸佛自在之业用相应,故其修行,不若地前未相应者单以信力而行。因其证得真如之法而修行,是为依法力之自然修行。故地前未相应者之修行称为缘修,地上已相应者之修行称为真修。依此自然之修行而薰习真如,灭除无明,故称为已相应。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
= 由真如法,恒常熏习,起智断惑,返染还净,至金刚后心,破生相无明,妄心则灭,故染法有断。
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
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F2所示之义
#G1体相二大
#H1体大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前后际断 = 截断前际与后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谓截断过去与未来相对立之见解。
#H2相大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 “真实识知”:鉴物忘缘,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
= “不异”:平等一味曰不异。
= “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极尽诸法之词,以无法不含,无法不摄。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
“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I1差即无差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I2无差而差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 以诸法本来,唯是一心真如之理,实无虚妄心念,因有妄心,不觉依真而起,业相转相,见诸境界,继起粗相,乃有粗细染心,故说本末无明。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
“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 动则成妄,妄识倒知,曰非真识知;妄染无体,曰无有自性;妄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曰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妄惑炽然,曰热恼;妄念迁流,曰衰变;妄业系缚,曰不自在。对显若心不动,则离颠倒见,自性清净,具足四德,清凉不变,得大自在也。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 若心有起,不知法法唯心,更见心外有法,起念相应者,即无明染法未尽,净心未圆,则有所少。
#G2别解用大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
因地 =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
= 上取字,即观义,以智慧观察,自他平等,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下不取即不著也。
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
|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
世俗谛/世谛/俗谛
|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
#H1应身
此用有二种。
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 由彼迷于唯心之理,故不知转识所现,心外取境,计从外来,不达即色是心,本无分齐,故云取色分齐。
转识 =
Pravrtti-vijnana,唯识宗所说转起之前七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转,转变、改转、转起、转易之义。谓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诸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七转识。/为大乘起信论所说五意之第二。‘无明门’中之‘转相’,于‘识体门’称为‘转识’。即转变业识(为五意中之第一)之根本无明为能见之识。
#H2报身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 依根本业识,受本觉不思议内熏,及所修净行资熏之力,从初住以去,上历三贤十地,乃至菩萨第十究竟地,而三贤三昧心中所见,及十地任运心所见者,皆佛报身细相,实唯心现,不从外来,以真心无外故。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
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 万德庄严,果报之相,皆由菩萨,修行六度十度等,无漏因行所熏,及本觉不思议内熏之力,所得成就。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 由应机示现不同,故说为应身。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
= 唯依一心真如所现,以见真如故。
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 然此菩萨,但少分见于真如,犹自不离分别比观,以未入初地,亲证法身之位。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 上云报身,依业识见,因有业识,则有转相现相;离诸业识,则无转识之见,与现识之相,惟是一真法界,不属迷悟。
迭(dié) = 交替,轮流[alternate;take
turns;do sth. in turn]。(屡次,反复[again and again]。)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
“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
“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D2动静不异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 色阴是色,受想行识是心。
推求(tuī qiú) = 深入研究[inquire into;ascertain]。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
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C2对治邪执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是我见有二种。
#D1对治离
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
|
人无我
|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
法无我
|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
#E1人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云何为五?
#F1执虚空是如来性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
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
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
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F2偏执真如涅槃之性空无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
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F3偏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色法 = Rupa-dhamma,广义言之,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质碍之物,即占有一定之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
心法 =
Citta-dham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唯一切万有若以色心二法分类时,则总合心王与心所,称为心法,相对于色法。于小乘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之说中,心法仅有一种,即六识心王;于大乘百法明门论五位百法之说中,则谓心法有八种,即八识。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F4执如来藏之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染法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 若藏性体中,实有染法,而使证真时,会妄归真,永息妄相者,则无是处。
#F5执如来所得之涅槃有其终尽,既尽还作众生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
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 于染既计有始,于净必计有终,故云以见始故,乃至还作众生等。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
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E2法我见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本来 = 谓无物之始。犹如无始以来。
#D2究竟离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相待 = 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即一切有为法皆自他对立,藉之以存立。如长短、东西、有无、是非、净秽、迷悟、生死等,彼此相待相倚而存立。又如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
究竟离 = ‘对治离’之对称。谓究竟脱离妄执。如此则无所治之妄执与能治之净法,归于绝对平等之理。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
= 以无六尘境界,故非色;亦无虚妄心念,故非心。离圣见,故非智;离凡情,故非识。不著相,故非有;不滞空,故非无。
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旨(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C3分别发趣道相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三种发心 = 指菩萨在修行道位中所发之三种菩提心。
|
|
信成就发心
|
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
|
解行发心
|
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
|
证发心
|
证即证入。谓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称为法身,法身显发,故称证发心。
|
#D1信成就发心
#E1信成之行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 力者力用,通指熏习与善根二种力。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
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 此明外缘劣相,一行时未满,二遇缘不胜。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E2发心之相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
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深信/深心 = Adhyasaya,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为三心之一。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矿(kuàng) = 矿产,矿物[ore depot;mineral]。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
四种方便 = 指行根本方便、能止方便、发起善根(增长)方便、大愿平等方便。此系实叉难陀译之大乘起信论卷上所载,菩萨于修行道位中所发三种菩提心中之第一信成就发心所说之方便。谓众生所具真如之法,虽体性空净,然有无量之烦恼垢染,若不以方便对治,则终不得净。
|
|
行根本方便
|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而起大智,离于妄见,不住于生死;及观一切法之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而起大悲心摄化众生,不住于涅槃,以此二者为行,则能生一切善法。
|
能止方便
|
止即遮止。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而不令增长。
|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发起善根方便
|
谓勤供养、礼敬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之故,使信心得以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三宝之护持力,故能令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
大愿平等方便
|
谓发广大誓愿,尽未来际化度一切众生,皆令入于究竟涅槃。
|
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 先约不变义,观一切诸法,性本无生;次约随缘义,观诸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 随顺法性无尽,修无尽行也。
#E3发心利益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八相 = 即八种仪相。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
|
|
降兜率相
|
释迦牟尼佛在降生人间前,上升兜率陀天内院净土,为一生补处菩萨号能仁菩萨(又称护明菩萨),位居内院的天主,说法教化天人。在降生因缘成熟时,菩萨依照五事观照到适宜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王舍城净饭王家,在显现五种祥瑞后,从兜率天下降人间。
|
托胎相
|
能仁菩萨下生当日,净饭王的第一王后摩耶夫人,于梦中见到有六牙大白象,口含白莲花,临空降下,从她的右胁入体,夫人顿感身心安祥快乐,梦醒后便觉怀有身孕。
|
降生相/出生
|
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回娘家天臂城待产,于公元前623年四月初八日,游尼泊尔蓝毗尼(Lumbini)园,园中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夫人于无忧树下自感即将临产,便伫立举右手攀无忧树枝,能仁菩萨以神通自摩耶夫人右胁出生。能仁菩萨诞生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土地自然涌大莲花承接太子。刚出生的太子,无人扶持即能行走,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虚空有龙王以温、冷两股净水灌浴太子,这也是后世佛教举办“浴佛节”(也称卫塞节)的典故由来。
|
出家相
|
悉达多太子在十九岁这年,出宫游城,在四个城门口见到“老、病、死、出家人”四种现象,顿悟世间无常,生起追求圆满无分的宇宙人生真理,以解脱生死痛苦的决心。仅管父王与姨母以种种世间的欲乐享受,想令太子打消出家念头,但太子丝毫不为世间五欲所动。于二月初八日半夜月色明朗时,舍弃世间的情感与荣华富贵,由仆从阐陀(车匿)驾马车载太子离开王宫剃发出家。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便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前往力劝,因被太子坚决出家求道的决心感召,便陪同太子一同出家修行。在经过五年遍访外道诸师未能得道后,便与五人一同到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中修持苦行。
|
降魔相
|
能仁菩萨经过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麦,终至全身羸瘦枯槁,但仍然不能以如此苦行得道。于是菩萨舍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洗浴,在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走到菩提伽耶(Bodh Gaya)山附近一颗大菩提树下,金刚宝座上入定禅观,并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时,波旬魔王得知菩萨发下成道的决心,深怕菩萨成佛后教导众生学佛解脱,使他的魔力及魔势力形成泡影,便心生恐怖,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又派魔兵夜叉无数前来制造种种魔力恐怖,破坏能仁菩萨成道,但菩萨不惊不怖不动,最终以威神之力降伏了魔王与魔军。
|
成道相
|
公元前593年十二月初八日,能仁菩萨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号释迦牟尼佛,时年三十岁。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于此证道,在笈多王朝时,于佛陀证道之地建了一座摩诃菩提金刚宝座塔(正觉大佛塔)及摩诃菩提寺。
|
说法相/转法轮
|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首先到鹿野苑(也就是现今北印度的瓦拉那西,英语:Varanasi),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一生弘传佛法的开始,佛陀一生共说法四十九年,开演八万四千法门。释迦佛陀住世的时候并未留下文字典籍,仅靠弟子记忆传诵法教,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召集了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Rajgir)的七叶窟进行结集,由阿难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律,这是佛陀一生说法的初次结集。
|
涅槃相/入涅槃
|
释迦牟尼佛先于毘舍离城(Vaishali)预示自己即将涅槃,公元前543年2月15日,释迦牟尼佛在接受纯陀的最后供养后,于拘尸那罗城(Kushinagar)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世寿七十九岁。
|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
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业缚/业罥/业绳/业系 = 谓业力系缚有情使不自在。身、口、意所造之善恶等业,如绳索系缚众生于三界之牢狱,故称业系。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D2解行发心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悭贪 = Macchariya-raga,悭吝贪着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以知: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
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
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D3证等心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 净心地,即初地;究竟地,金刚后心也。
证何境界?所谓真如。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
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 唯开导一心真如之理,利益众生,不依语言文字。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
= 或示超诸地位,不历阶级,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怖畏佛道长远者,激发其希望之心。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 而实菩萨,同是大乘种性,根机平等,由根等故,发心修行亦等,由行等故,所证真如亦等。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 但因众生,根机乐欲之性有异。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
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 一真心,即根本智,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即后得智,任运随机,偏益众生故;三业识心,即阿梨耶。
真心 = 真实心,或意谓心的本性之理。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碍究竟天/质阂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无小天/色究竟天 = Akanittha,乃色界四禅天之最顶位。此天乃修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其果报于有色界中为最胜。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
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一念相应慧 = 指与现前一刹那之念相应之定慧,或与真理契合之谓。达此境界,则物亡境灭,了了彻达其灵知之本性。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佛智/一切种智 = 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三智之一。
#E1一切种智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分齐 = 指限界、差别。又指有所差别之内容、范围、程度,或指具有程度差别之阶位、身分等。为佛教论书中之常用语汇;其不云‘分别’或‘界别’等语者,概用以强调程度上之差异、区别,而非仅为一般性质之异同出入而已。后世多与‘分际’一词混同。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
“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E2自然业用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
“众生心者,犹如于镜。
“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B4修行信心分
= 着重指出通过修行鉴定大乘佛法的重要性。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C1四种信心
略说信心有四种。
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如实修行 = 指如实相而行。如初地以上之菩萨,证得真如之理而起行。又如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本所谓之证理起行,即是如实修行之义。此外,如实修行系依佛之教法(实相之理)而行,故与如法修行、如说修行同义。
#C2五门修行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D1施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 财施。
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
= 无畏施。
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
= 法施。
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D2戒门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
= 三聚净戒之摄律仪戒。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
||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
= 三聚净戒之摄善法戒。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 三聚净戒之饶益有情戒。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D3忍门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
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八法/八世风/八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
|
利
|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
衰
|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
毁
|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
誉
|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
称
|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
讥
|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
苦
|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
乐
|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
#D4进门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
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以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D5止观门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 一切境界相,即前尘所分别境;止者,以慧照观察,无外境界,遍计本空,以此方便,得入奢摩他空观。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 因缘生灭相,即染净诸法;观者,以慧照分别,万法唯识,依他如幻,以此方便,得入毗婆舍那假观。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E1修止
#F1修止方法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 依气息,即数息观;依形色,即不净观;依空,即厌有趣空之凡夫天;依四大,即婆罗门等,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四界/大种/四大种/四大 = Cattari maha-bhutani,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
|
地大
|
Pathavi-maha-bhuta,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
|
水大
|
Apo-maha-bhuta,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
|
火大
|
Tejo-maha-bhuta,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
|
风大
|
Vayo-maha-bhuta,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
= 不得随妄所转,心外缘念境界,然后却以心除心,若有能除所除,即是以妄除妄,犹未离妄,不契无念真如之理。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
纯(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熟练[skilled]。)
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F2显止胜能
复次,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
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
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 = Ekavyuha-samadhi,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一行三昧复分为二。
|
|
理之一行三昧
|
乃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为平等无二、无差别相,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
|
事之一行三昧
|
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
|
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F3辨其魔事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
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
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
数(shǔ) = 点数;计算[count]。(shù = 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shuò = 屡次。)
准(zhǔn) = 平,不倾斜[level]。(标准;法则[standard;rule]/决定,必定[determine]。)
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
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
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
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
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 颜色变异者,即易老还童,血气充满,有益寿延年之状,亦爱著之一端。
乍(zhà) = 忽然[suddenly;abruptly]。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
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F4简伪异真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
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
系属(xì shǔ) = 归附;隶属。
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F5示益劝修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
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二十外道,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论师、方论师、风论师(风仙论师)、韦陀论师、伊赊那论师、裸形外道论师、毗世师论师、苦行论师、女人眷属论师、行苦行论师、净眼论师、摩陀罗论师、尼犍子论师、僧佉论师、摩醯首罗论师、无因论师、时论师、服水论师、口力论师、本生安荼论师等。
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九十六种外道 =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数之算定,依诸经论有数说: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师各有十六种之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为九十六种。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E2修观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
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F1法相观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 心行,即行阴。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
= 此无我观也。
恍(huǎng) = 狂的样子[mad]。(昏瞆不明的样子[blurred]。)
惚恍(hū huǎng) =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忽尔(hū ěr) = 忽然;突然。
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F2大悲观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 此观众生,自有无明以来,惑业苦三,相续不断,备受三世重苦,不得舍离,久处长夜,尚不知起厌求心。
#F3大愿观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 离分别者,不颠倒心也,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己,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
第一义乐 = 指涅槃之妙乐。第一义,即究竟、穷极、最高之真理、最高之境地。涅槃为一切烦恼灾患永尽之境地,超脱生死之苦难而住于寂静之大乐,此种妙乐为究竟而无可比拟者,故称第一义乐。
#F4精进观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E3止观双运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
= 四威仪,唯坐时专修止行,余威仪中,悉当止观双运。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
= 虽念诸法自性不生,当体即空,止也;而即念因缘业果,纤毫无差,广修众善,即止之观也。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 虽念善恶业报,依他似有,观也;而即念诸法,随缘显现,性不可得,即观之止也。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
= “能舍二乘怯弱之见”:除二乘心外有法,怖畏生死,怯弱之见。
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
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
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
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娑婆世界 = 指「包含大梵天界以下的世界」,「娑婆」为梵语之音译,巴利语之音译为「沙哈」(saha《玄应音义》作「索诃」),义译为「勘;能忍耐的」,而「大梵天」的名字即为「娑婆主」(巴利语音译为「沙哈巴地」,「巴地」义译为「主人」),所以「娑婆世界」也有「大梵天所统领的世界」的意思。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 胜方便,即念佛法门。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B5劝修利益分
= 显示依据本论进行修行将带来的功德利益。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 持者闻持,即闻慧;思量即思慧;修习即修慧。
秘藏 = 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一食之顷/一食顷 = Eka-purobhakta,指短促之时间。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
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
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
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
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