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上)


卷四

#F2除细惑辨性相以开解《空如来藏
#G1满慈蹑前以起
= 富楼那请示二疑。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 阿难以偈赞佛之后,当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当胸,恭敬地向佛陀说: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演说如来高深的第一义谛。
= 瑛解: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连父母为名,即满慈子。在旁触动心疑,即从本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乃称赞佛为大威德世尊,佛有折伏之严,曰大威;有摄受之慈,曰大德。今为敷扬演说,如来自证第一义谛。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unna-mantani-putta/Punna,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富楼那(Punna)为其名,意译为满,弥多罗尼(Mantani),意译为慈, 是一个常见的婆罗门姓,是富楼那母亲的姓,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合十/合掌 = Anjali,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之意。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
第一义/第一义谛 = Paramattha-sacca,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二谛之一。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 世尊常夸赞我说法人中以我为第一现在我听了如来的微妙法音却如聋子在百步之外听蚊蚋的声音一样根本看都看不见不要说是闻声了。
= 瑛解:满慈子自述,世尊常时推重,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指前三卷,十显直指真心,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圆融周遍,皆精微奥妙之法音。犹如聋耳之人,远逾百步之外,聆于蚊蚋之声;意谓聋人聆蚊蚋,即在近尚不能闻,况远逾百步之外乎?又聋人处远,即大声亦不得闻,况蚊纳之细声乎?彼蚊蚋之形,本所不能见,何况得闻其音声耶?
=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犹如聋”耳之“人”,于“逾百步外”之处“聆”听“于蚊蚋”之声。
(lóng) = 丧失听觉能力[deafbe hard of hearing]
(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líng) = 细听[hear] 
(ruì) = 小蚊。又名沙蚊[midge]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 佛虽详细而明确的教示,令我断惑除疑,但我不能明白究竟的道理,仍不曾到没有疑惑的地步。
= 瑛解:佛虽种种宣明,万法即心,诸大圆融,令我除疑,现今依旧未能详明,此等第一义谛,究竟而到不疑之地。
(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布。宣读[declare]/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抒写;表白[express])
(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checktry <a case>](详细;详尽[detailedminute]/清楚地知道[know clearly]/安详[composed]/yáng = 古同“佯”,假装。)
/疑惑 = Vicikicch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 世尊!不要说有学的阿难他们,虽然开悟,仍然习气烦恼未除。
= 瑛解:此叙阿难。辈字兼诸有学。开悟,指阿难辈,闻佛妙示,顿悟妙心,周遍常住;意谓悟则虽悟,恐其非真。习漏尚且未除。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 就是我和会中已断烦恼的阿罗汉,现在听了如来所说的法音,尚纡绕在疑悔之中。
= 瑛解:如我等辈,在会之中,已登四果之人,无欲漏、有漏、无明漏,已证无漏之位,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妙法音,未能领悟,尚纡绕于疑悔之间,对今日所闻大乘而生疑,对昔日爱念小乘而生悔。
= “尚纡疑悔”:“纡”,绕。谓其心中之疑悔,仍纡绕不去。“疑”是指对今日所闻的大乘法生疑;“悔”,则是对昔日所爱念之小乘法生悔。
(yū) = 屈曲;曲折[bend](萦绕回旋[hoverlinger])
疑悔 = 疑念与后悔。

#H1疑万法生续之因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 世尊!若是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然清净,怎么会忽然产生山河大地?以及有情的众生?且又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如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循环不息?
= 瑛解:若复世间,一切万法;此总举,下别列。根尘指十番显见,根尘对辨。阴、处、界等,等六入、七大,总括上三卷之文。山河大地,属无情之世界;诸有为相,属有情之众生,及与业果。意谓既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以清净故,不应更有染法之相,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等,染法之相耶<此疑始之忽生>?次第迁流,即上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终而复始,即是相续之意。世界有成、住、坏、空,空已复成;众生有生、老、病、死,死后再生,是谓终而复始。以既是本然,故不应更有生灭之相,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耶<此疑终之相续>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有为法/有为 =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qiān) = 向高处迁移[ascend](徙居;搬动[movemigratechange one's residence]/晋升或调动[promote]/变更,变动[change])

#H2疑五大圆融之故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 如来又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充满法界,湛然澄寂,常住不动。
本性 = 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圆融 = 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
周遍法界 = 佛教以法之所在,称为法界;诸法无量无边,充塞宇宙,法界亦无边无际,故周遍法界乃表示无所不至之义。密教中,则谓法身大日如来之功德,普及一切,周遍法界。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 世尊!地水本来互相倾夺,若地性遍满法界,何处可以容水?水火也互相克,不能并存,如水性周遍,应不能生火,我实在不明白,这水火二性,既皆遍满虚空,怎么又不互相陵灭?世尊!地质障碍,乃属有形,空性无形,相为虚通,一通一碍,怎能互容,为何二者,皆能周遍法界?我的智慧浅薄,实不知这义理何在。
= 瑛解:设若地性周遍,地是质碍,水是流动,云何地能容水?设若水性周遍,火大则应当不生,以水火相克之故,复云何佛又发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陵灭耶?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性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通一碍,性不相循,云何地空二者,俱能周遍法界?而我浅智,不知是万法生续,五大圆融之义所归;攸往即所归也。
(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yōu) = 水流的样子[flowing](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 惟愿如来,兴大慈风,吹开我及大众心上的迷云,使慧日圆明,照彻本性周圆,湛然常住之义,而到达无疑惑的境地。请法之后,又向世尊五体投地,顶礼致敬,渴仰如来的慈悲教诲。
= 瑛解:惟愿如来发宣流布大慈风,扫开我等之迷云,令得慧日圆明,照澈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之义,而到究竟无疑惑地。作如是请法之语已,五体投拜于地,钦承渴仰如来,无上慈悲之教诲。
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五体投地 = 乃佛教礼法之一。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G2如来次第以除二惑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 当时世尊告诉富楼那,及会中已断除烦恼的无学阿罗汉等众说: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 如来现在,普为会中大众,宣说胜义中真实的胜义性体,你们会中大众,定性声闻,及一切未证我法二空而回向上乘的阿罗汉等。
= 瑛解:如来自言普为者,即是以平等大慈,而说殊胜了义,不独为满慈一人而说也。胜义中真胜义性者,即一真法界,不变之理体,能起随缘之事用。令汝会中,定性声闻下,示所被之机。定性声闻,指沉空滞寂,得少为足,钝根阿罗汉。声闻是阿罗汉之别名,以闻四谛声,入涅槃道故。不肯回小向大,涉俗利生,故名定性。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者:未得二空,是但证我空,未曾兼得法空。然虽未得法空,已能回小乘之心,向大乘之道,不甘永闭化城,愿趋宝所,是为回向最上一乘,大阿罗汉。等者等在会辟支,以及有学之众。
= “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宣说胜义谛中,正真无上之胜义性。“胜义”,即第一义谛,亦即一真法界。
第一义/真实/胜义 = Paramattha,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
我法二空/生法二空/人法二空 = 即人空、法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
上衍/上乘 = 大乘之异名。

五种姓/五性/五种种性/五乘种性/五种乘性/五种性 = Panca-gotrani,指众生之五种种性。法相宗将一切有情众生之机类分为五种,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五性之中,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无性三者,皆无佛种子,毕竟不成佛,故称‘三无’。定性菩萨及不定性中之具有佛果者,系有佛种子而必定成佛,故称‘二有’。
声闻乘定性
Sravakayanabhisamaya-gotra,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决定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独觉乘定性
Pratyekabuddhayanabhi-gotra,又作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定性缘觉,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此二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之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无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种,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故两者合称二乘定性。
如来乘定性
Tathagatayanabhi-gotra,又作如来乘性、菩萨定性、定性菩萨,乃具有可证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之妙果。即入无住处涅槃而成大觉圆满之极果。为大乘所被之机。
不定种性
Aniyataikatara-gotra,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性之机类。分为四种:(1)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罗汉果等二种子者),(2)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3)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4)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种子者)。
无性
A-gotra,又作无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虽无三乘之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之有漏种子。上记四种性称为有般涅槃法,无性则称无般涅槃法。此种性法尔不具无漏种子,唯具有漏之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但以修习世间之善业,得人天之善果。即所谓无性阐提。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 皆能获得一乘的寂灭场地,真正没有喧哗吵闹的正修行处,你现在如实而听,不可再执理迷事。富楼那等,钦仰佛陀的法音,皆肃然恭听。
= 瑛解:一乘即上乘,乃最上一佛乘也;即法华经之大白牛车。令在会皆获者,佛慈平等普益也。寂灭场地: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真阿练若:有云阿兰若,译为无諠杂,即寂静处,无有喧哗杂闹,寂静可修行处。若但境静,非真寂灭场地,非真阿练若,必以本来不生灭不动摇之真心,方是寂灭场地,真阿练若,与境无干。此心即首楞严之定体,乃为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曰正修行处;下文所说,三如来藏心是也。佛嘱以谛实而听,望其勿再执理迷事。富楼那等,钦仰佛之法音,默然承听。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H1正答满慈
#I1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
= 不空如来藏为生续之由。
#J1正答初问
= 忽生相续。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 佛呼当机说:富楼那!如你所问,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为何忽生山河大地?
(hū) = 不重视;忽略[neglect](忽然;突然[suddenly])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 你不是常常听到如来宣讲吗?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本觉,原只是一真觉。所谓性,就是一真的理体,所谓本,乃万法的真源,妙是指不变的体,湛然常寂,明指随缘之用,朗然常照。故前者寂而常照,后者则照而常寂。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常听佛陀宣说这种义理。
= 瑛解:佛常与诸菩萨,宣说其义,满慈在座,自是常闻。故举以问云:汝常时岂不闻如来<佛自称>宣说耶?性觉本觉,原一真觉。性约一真理体之谓性,本表天然原具之谓本,不涉事用,不论修为,即万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妙是不变之体曰寂;明是随缘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唯然世尊:唯然应诺之词,犹言是也。我常闻佛,宣说斯义: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
=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本“性”之“觉”乃“妙”寂而“明”照,而“本”具之“觉”性乃“明”照而“妙”寂。
性觉 = 谓真如之体不依他体而自觉、自明。
(wéi) = 急声回答声[yes](只有,只是[onlyalone]/以,因为[because]/表示肯定[be]/虽然,纵使[though])

本觉 =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心真如门
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心生灭门
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不觉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
本觉
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始觉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佛言:你所说的觉明,到底是什么意义?是指性具的本自灵明,名之为觉呢?还是以觉本来不明,须要再加明于觉,然后并称明觉呢?
= 瑛解:汝称说觉明之时,究竟意中,如何解说?觉即性觉本觉,明即妙明明妙。汝为复以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耶?为是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方称有明之觉耶?此中本具灵明,乃为真觉真明;必须加明,即是妄觉妄明。
= 成观义贯:“汝”所“称”的“觉明”,你的意思“为复”指其“性”本自“明”,不用再于其上加明,而“称”其“名为觉”呢?抑“为”其本非明,而须“觉”其“不明”(令其不明变为明觉),方“称”其“为明觉”呢?
(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能够看清事物/神,神灵[God])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 富楼那说:若这觉体,不再增加灵明,可称为觉的话,只是虚名为觉而已,就应该没有所明。
= 瑛解:若此觉体不更加明,名为觉者,则单名为觉,实无所明矣!
= 成观义贯:“若此”心体“不”用加“明”上去,就得“名为‘觉’者,则”实“无所”能“明”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 佛说:照你的意思是说若不加明于觉,就没有灵明的觉体,只可单名之为觉。你却不知,一有所加,即不是本有的灵明,就有生灭,早不是本明的真觉了。若无所加,这觉性既非灵明;无明又不是真觉湛然妙明的本性。
= 瑛解:若无所加明于觉,则无有明,单有觉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于觉,方可双称明觉也。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非有明矣。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妙明则常寂常照,岂时有时无耶?
= 成观义贯:若“有所”加(有修),则定“非”本“觉”;反之,以众生无始无明,故若“无所”加(不修),则又“非”能转无明为“明”,(非明即有若无明),而此“无明”体“又非”本“觉湛”然常“明”之“性”。
(jué) = 醒悟,明白[awakewake up](感觉到,意识到[feelsense])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 你的意思,必欲加明于觉,方算明觉,只这一欲加的意念,已将妙明变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 瑛解:性觉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觉,方称明觉;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为,乃不当为而为也。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矣!
= 成观义贯:如来藏体之“性”既是有“觉”则“必”定是有本“明”;以虚“妄”念动故,欲“为”(造作)而加“明”于本“觉”之上。
(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K1初之忽生
#L1无明不觉生三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 本性的真觉,原不是所照的镜;因本具妙明的功用,不落能所,现在无故加明于真觉之上,乃转妙明为能明的无明,以真觉而为所明的妄觉。
= 瑛解:觉即性本二觉,是所依之真,真觉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遂转妙明而成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因业相之所,既已妄立,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见之妄见。即以业相为所见,妄能即能见相。
=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真“觉”并“非”是“所明”之境,但以“因”无明妄动、起心欲加“明”于觉体上,因而反将本觉“立”为“所”欲明之境。这是第一度颠倒,也就是《起信论》中所说的三细的第一细,无明业相。
=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欲明之境“既”已“妄立”,于是便“生”出“汝”之“妄能”。这就是三细的第二细,“转相”,以其为转第八识之本有明觉成为妄觉(即见分)
能所 =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又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者,称能行;所行之内容,称所行。而归依者,称能归;为其所归依者,称所归。教化人者,称能化;被教化者,称所化。认识之主体,称为能缘;其被认识之客体,称为所缘。以语句、文章、教法等表示意义者,称能诠;为其所表示之意义、内容者,称所诠。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之关系,故称能所一体。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因妄以真觉的性体,为所见的境相,致产生能见的妄能,于是在原没有同异之中,忽见万象森罗,种种差别,显然成异。复于千差万别之中,以类相属而立同,一异一同,相互彰显,因此又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界。
= 瑛解:无同异中:即第八识业相之中。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炽然成异者:此成异之原因,乃在妄能,妄能即第二细,转相见分。既有能见,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即以业相为所见,业相但一晦昧之空,无有一物可见,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现出境界相。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异字是活字,不同也;下异字皆实字,即异相之境。谓异<不同>于彼炽然所成之异相境界,因对异相之界,而立同相之空。虚空之同相,与世界之异相,一同一异,形显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形貌各异,故曰‘无同’。知觉本同,故曰‘无异’。
=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无同异”之相“中”,令“炽然”现“成”有殊“异”之世界相。此即三细的第三细,亦即“现相”,或“境界妄现相”。
=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异”于“彼”炽然“所”成之殊“异”境界相,“因”相对于有种种差“异”的器世界相而“立同”相之虚空。
= “同”相之空与“异”相之世界又辗转互相“发明”彰显,“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非同非异)之众生相。
同异(tóng yì) = 同与不同。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大乘起信论 =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业系苦相
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三细六粗 = 语出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
三细
1.  业相/无明业相
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
2.  见相/能见相
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
3.  现相/境相/境界相
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
六粗
1.  智相
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称为智相。
2.  相续相
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为相续相。
3.  执取相
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
4.  计名字相
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
5.  起业相
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
6.  业系苦相
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L2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这样昏扰动乱,相待为缘,由妄境引发妄心,妄心又分别妄境,辗转劳虑, 劳虑既久,自发生染着尘念,以致心水浑浊,纠缠不清,愈陷愈深,由是而引生尘劳烦恼。
= 瑛解:如是藏识海中,境风扰<动也>乱。互相对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则为缘之意,以境界之相,为生七转识之像。生劳:即引起第七识,创起慧心所,对境分别染净,执为心外实有,不了自心妄现,起智分别<智即慧心所>,转生劳虑,故曰‘生劳’。即第一粗智相,属俱生法执。劳久:即第七识,恒审思量,相续不断,劳虑经久,故曰‘劳久’。即第二粗相续相,属分别法执。发尘:即第六识,周遍计度,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发生染著尘念,故曰发尘,即第三粗执取相,属我执俱生。自相浑浊:即第六识,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曰:自相浑浊。则第四粗,计名字相我执分别。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是是字,远指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近指计名字相,由此引起诸业,即第五粗,起业相。尘劳即是烦恼,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喻之如尘如劳。
= “相待生劳”:原本的心体是一相寂静,本无对待,然而一起同异之相后,即炽然而成有对待之二法。此等二法互相对待、相对、相抗,有如敌体,因此待久即生劳相。此“劳”者,虑也。以虑故劳。《起信论》为第一粗相的“智相”。
= “劳久发尘”:“劳久”,为劳虑持续久了,《起信论》为“相续相”,是六粗中的第二粗。“发尘”为第三粗的“执取相”。
= “自相浑浊”:《起信论》为第四粗,计名字相。
=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信论》为“起业相”,这是第五粗。
(rǎo) = 搅扰;扰乱[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混乱;烦乱[confusionchaos])
相待 = 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即一切有为法皆自他对立,藉之以存立。如长短、东西、有无、是非、净秽、迷悟、生死等,彼此相待相倚而存立。又如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
(hún) = 大水涌流声[surging sound](混浊[muddyturbid]/质朴;朴实[simplehonest]/纯,无杂质[pure])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 业力所致,幻起万象,有相之处,就成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就空阔广荡,显然而见顽虚虚空为妄明中所现的同相,世界即所现的异相,众生业果等有为法,就是妄明中所显现的无同无异之相,前之所谓无同无异,实就是真有为法了
= 瑛解: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则空廓虚通,而为虚空。空不动摇,是故曰静,此依报之世界,本不离前之细境。言此虚空,即为前同相,所发之现行;此世界,即为前异相,所发之现行。取彼细境中,同异互相形显,所发明无同无异之相。以成此众生业果,真有为法。此正报众生业果,亦前细相所发之现行,即第六粗业系苦相。
= 成观义贯:忽然而“起”,有相之处即成“为世界”山河大地,“静”而无相之处即“成虚空”;“虚空”即“为同”相,器“世界”则“为异”相,而“彼无同”亦无“异”之相即是诸众生,因而世间之“真有为法”于焉完全显现。“起为世界”到“真有为法”,即是《起信论》所说的“业系若相”,为第六粗。

#K2后之相续
#L1世界相续
#M1生能成四大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真觉上既起妄明,乃将真空变成晦昧的顽空,两相对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
= 瑛解:由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明昧相待,互为倾夺,而成摇动之风。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
= 成观义贯:由真“觉”之体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晦“昧”之空,明与昧“相待”互相侵夺而“成摇”动之风相。
(mèi) = 昏暗不明[obscure](愚昧;糊涂[be ignorant ofhave hazy notions about])
(yáo) = 摇动;摆动[swing](动摇[shake])
风轮 = Vayu-mandala,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大地四轮 = 据俱舍论分别世品载,器世间(物质世间)之形成,系以四轮所构成。
金轮
由有情之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之凝结为膜,厚有三亿二万踰缮那,与水、金二轮之广相等,其直径有十二亿三千四百半踰缮那。
水轮
又由有情之业力,起大云雨,澍于风轮上,积水成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之位,深有十一亿二万踰缮那。
风轮
由有情之业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而生风轮,其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如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而风轮无损。
此三轮加上其所依之虚空轮,共为四轮,称大地四轮。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 因空昧而心动,由妄明的坚执,乃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宝,实亦是明觉体上,一分坚持固执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
= 瑛解: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巳生摇动之风<风大>。坚执妄明,欲明晦昧之空体。其奈空体,卒不可明,由执心故,遂乃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地大>。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地性坚碍,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如痴情化石之类。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界一切国土,皆依金刚轮,而得住故。
= 成观义贯:“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而“生摇”动之风大;次由“坚”固执著之心,必欲“明”晦味之空体而成“立”质“碍。彼金宝者”为依无“明”妄“觉”所“立”之“坚”相,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hardsolidfirm]
金性地轮/地轮/地界/金轮 = Kancana-mandala,构成器世界之风、水、金等三轮之一,或空、风、水、金等四轮之一。古代印度之宇宙论主张,在世界最下为虚空,虚空之上有风轮(Vayu-mandala),风轮之上复有水轮(Jala-mandala),水轮之上复有金轮。由有情之业力所感,搏击水轮,于其上结成金。山、海、岛屿等现实世界,即存立于金轮之上。金轮之最下端,称为金轮际。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 由坚执的妄觉所感而金宝成,因妄明的妄动而风生,金与风互相摩擦而生热,故有火光,火性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虽没有执持的轮用,却有化成的功能。
= 瑛解: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地大>。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复出<风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故有火光之功能,而为变化之性质。变起世间,一切万有,世间诸火,不离妄心,摩荡所成。
= 成观义贯:“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亦已“出,风”与“金相摩”擦,“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金相摩而变化出火。世间之诸火,不离妄心之摩荡所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之热相的业感。)
变现/化作/化现//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 瑛解:金宝之体明净,明能生润,如五金之属,遇热气而出水也。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气,气以成水。蒸润不息,积而成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 成观义贯:金“宝”之体“明”净、遇热能“生润”湿之气,以“火光上蒸”于金,“故有水轮含十方”世“界”。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zhēng) = 麻秆[hemp stalk](假借为“烝”。气体上升[evaporate]/烧煮[steam])
(hán) = 含在嘴里[keep in the mouth](容纳;包含[contain])

#M2生所成四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 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 湿性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干燥处,就成四大洲或小岛,为陆地众生所集。
= 瑛解:四大之性,虽各相违,实则相济,如火性本属上腾,水性本属下降,一腾一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而成器界。卑湿之处,积水而为巨<大也>海;干燥之处,环水而为洲潬。
=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火”之性为上“腾,水”之性为下“降”,水火一腾一降“交”互“发”生,因而成“立坚”碍之质,而为器界之本。
(téng) = 马奔腾[gallop](奔驰[run quicklyspeed]/升入空中;上升[rise])
湿(shī) = 潮湿[wetdamphumid](沾湿,淋湿[wet])
(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tān) = 古同“滩”,水中沙堆。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 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洲岛之上,江河流注。
= 瑛解:水陆二居,是水火交互发生之故,可以验其气分。彼大海本注水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质碍之地,不应有水,以不忘水之气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jiāng) = 长江的专称[Changjiang River](大河的通称[river])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 火势胜于水,就结为高山,故山石撞击可以成焰,镕化就变成水。
= 瑛解:水势若劣于火势,火势若胜于水势,则水随火之力,结之而为高山。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所以山石,击之则成火焰,不亡火之气分;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之气分。
= 成观义贯:若“水”之“势”力“劣”于“火”,则“结为高山,是故山石”以本质中含有火之气分,故相“击则成焰”,若“融则成水”,以本质中含有水之气分在故。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形势;情势[situation])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 水势若胜于土,就发为草木,故草木遇焚成土,因绞就成水。
= 瑛解: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抽拔而为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气分故,林薮遇烧,便成灰土,因绞则成汁水。木多为林,草多曰薮。
= 成观义贯:若“土”之“势”力“劣”于“水”,水势强盛,则“抽为草木,是故”树“林”草“薮”(草木聚处),若“遇”火“烧”即“成土”,以草木本质中含有土之气分故;草木若“因绞”榨则“成水”,以草木之本质中含有水之成分故。
(chōu) = 拔出,抽出。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take out <from/in/between>](从全部里取出一部分;拔除[take a part from the lot])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twist]

#M3结成种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由于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递相为种;由于这些因缘,所以依报世界,能够相续不绝。
= 瑛解: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以心、境互妄,辗转相生。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倾,摇动而生风大;次以坚执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风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发生也。递相为种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满,而为洲海之种;更降水势以从火,结为高山,而水火复为山石之种;复降土势以从水,抽为草木,而水土乃为草木之种。故有所成四居,乃递相为种也。以是因缘者:即以是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 成观义贯:“交”互不断的“妄”心与妄境迭相“发生”,更“递相为”万化发生之“种”子。
(dì) = 轮流;交替[take turnsdo sth.in turn](顺次地;一个一个地[in proper ordersuccessively]/传;传送[passhand overtransmit])

#L2众生相续
#M1六妄成就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 复次富楼那,你当明白,众生亦是从妄而起,并非他物,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
= 瑛解:已说世界相续之后,重复次第告满慈云:欲明众生,亦从妄起,并非他物,此妄亦是性觉必明,以为过咎。因此妄觉妄明,乃为众妄根本。
= 成观义贯:“明”了众生所起之“妄”因,并“非他”物,乃是妄“觉”自己有“明”之能,此即“为”其“咎”之所在。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 所明的对象,既已确立,能明的妄明,自亦不能越出已确立的范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听不会超出声音,见只限于色相。
= 瑛解:因有觉明之无明<根本无明>,遂立业相之妄所<无明业相第一细>。所妄既立,明理不踰,生汝妄能<能见相第二细>;明即转相能见分,理犹体也,即业相之本体。以见分欲明业相本体,业相本不可见,见分定欲见之,终不能超越业相之范围。以是因缘:是业相为因,转相为缘,以此因缘,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遂结暗为色。所听不出声尘,所见不超色尘。
= “明理不踰”:所“明”之“理”体并“不”能超“踰”业相之范畴。
= “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能闻之性所“听”闻者便“不出声”尘,能见之性所“见”者即“不超色”尘。
= ‘事’之对称。指万象差别事法之本体。为平等一如之谛理。与‘理体’、‘理性’同义。‘理’具有随缘、不变二德,即随缘而变化森罗差别之万法,然其性则常住不变。以其超越凡夫之相对知识,故无法以言语、文字表现。各宗派对于‘理’有不同之阐释。又详论此绝对性真如实相,称为‘理论’,为‘事论’之对称。/指道理。即一切事物之存在、变化所准据之法则。
(yú) = 同“逾”。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 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得以成就。由是而六根隔离,而有见闻觉知的分别,于六尘妄起爱憎,致造诸业。
= 瑛解:色、香、味、触,该摄声法,六种妄尘,成就粗境。由是粗境已成,即法生故,种种心生,遂于一精明之体,分开见、觉、闻、知<该尝嗅二精>六用。
= 成观义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所妄明之“妄”尘皆各“成就”其各自之畛域,互不相通,“由是”将一精明之体“分开”为“见、觉、闻、知”、尝、嗅六用,是为由一精明分隔成六和合之原由。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M2四生感应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 同业相感而牵缠, 胎生卵生之类,由是而有;湿生之类,但由自业,合湿而成形;化生或由离旧而托化。
= 瑛解:由上根尘既具,引起四生系缚。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缚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旧而托化,如天狱等。
= 成观义贯:卵生与胎生类之众生以“同业”而互“相缠”缚,而湿生与化生类之众生则以“合、离”而“成”其变“化”。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 以胎生来说,未受生前,神识昏昧,一片黑暗,惟于有缘的父母处,以妄心见妄色,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男以母为爱境,女以父为爱境,最初注爱之时,即为投生的种子,爱着不舍,是成胎的根由。当男女交遘的时候,自然吸引同业的入胎。以是因缘,始由受精渐次生长,终成胎儿,离母出生。
= 瑛解:中阴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惟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以妄心见妄境,故曰:‘见明色发。’中阴身乘光趋赴,明见妄境,遂起妄惑,而欲想便成,故‘明见想成’。男见父,女见母,皆为异见,则成憎:男见母,女见父,皆是同想,则成爱。流注此想爱,于父精母血之中,为受生种子,纳受此想爱,于赤白二滞之内,得成为胎。交遘<合也>发生,吸引同业:父母交合,乃为助缘,因缘和合,所以发生。以父母之缘,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如磁吸铁相似。由投胎想爱为亲因,父母交遘为助缘之故,生羯罗蓝,遏蒲昙等,遂有胎相。
=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于有缘父母处“见”到一点微“明”之“色”相“发”出,由于此“明”而“见”妄境,其欲“想”便“成”。
(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gòu) = 遇,遇见[encountermeet](通“构”。构成,造成[formmake up])
(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è) = 抑制;阻止,阻拦[stop]

胎藏八位/八位胎藏 = 在母胎中形成小儿之八个时期。
在胎之日
歌罗罗/羯剌蓝/羯罗蓝
Kalala,意译为凝滑、杂秽。
胎内五位
阿部昙/頞部昙/遏部昙
Abbuda,意译为疱、疱结。
十四
蔽尸/萆尸/闭尸
Pesi,意译为凝结、肉段。
二十一
健男/羯南/键南
Ghana,意译为凝厚、硬肉。
二十八
钵罗奢佉/钵罗赊佉
Pasakha,意译为支节、枝枝。乃手足已形成之位。
三十五
发毛爪
已生毛发指爪。
四十二
根位
眼、耳、鼻、舌四根圆满具备。
四十九
形位
形相完备。
五十六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 不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皆随各自的业感相应而生。如卵生之类,以乱思不定的想象而生,胎生则必具亲爱迷恋的情愫, 湿生是以闻香贪味, 附着不舍之所感,化生是厌故喜新,以离此托彼而相应。
= 瑛解:胎、卵、湿、化,皆所感之业果,情、想、合、离,皆能感之业因,故胎卵湿化四生,各随其能感之业因,应之以业果。卵生惟以乱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胎生乃因亲爱迷恋之情,所以成有;湿生乃以闻香贪味,附合不离而感;化生即以厌故喜新,离此托彼而应。
= 成观义贯:“胎、卵、湿、化”皆各“随其”业感“所应”:“卵”生之众生“唯”由乱思之“想”而“生,胎”生之有情“因”亲爱迷恋之“情”而“有,湿”生之有情“以”与外境暖湿之气分和“合”而“感”生;“化”生之众生“以”喜新厌旧、“离”此讬彼相“应”而生。
(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luǎn) = 卵子,特指蛋[egg]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腹生/胎生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卵生
Andaj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化生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M3结成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 情、想、合、离,众生皆具,随其业力的强弱,先后受报,依业因的招感,而应之以四生。四者互相变换,彼此更改,并没有一定的托生趣向。四生所受的业报,不是另有什么主宰,在冥冥中为之安排,而是随着各自的善恶业因,上升或下堕。因缘有远近的分别,言远则以无明为因, 业识为缘;说近则以情、想、合、离为因, 父、母、自业、暖、湿等为缘,以有这远近二种因缘,所以四生交替,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轮转不息,众生相续。
= 瑛解:情想合离:有情皆具,各从多分,而先受报,皆依业因感召,而应之以四生也。或情变为想;或想变为情;要合易而为离;或离易而为合,互相更改,彼此变易,种种不定。四生所受业报,并非另有主宰。逐即随义,其指业因,皆随业因,所以应之业果,若善业则飞升,恶业则沉坠。情想合离,皆有善恶之分,是以升沉之果,必随善恶之因。末二句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暖、湿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故有众生相续。
= 成观义贯:众生之“情、想、合、离”的状态“更相变易”,并非一定。四生“所有受业”报之众生,皆随“逐其”善恶业感,或“飞”或“沉”。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更相(gēng xiāng) = 相继;相互。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依次,按顺序[one by onein order]/追求[seek])

#L3业果相续
#M1业果指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 富楼那!世间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凝结而不能解,受生的时候,流爱为种,由爱者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绝,这些是以欲爱贪着为根本。
= 瑛解:同想成爱,乃为结缚之因。何以故?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不能舍离,所以深结生缘;则诸世间,父母子孙,递代相生不断,是等皆以欲贪为本。
= “同结”:同为结缚。
想爱 = 指情想与爱欲。诸事顺缘情想则生爱欲,以此二者为受生之本因。
欲贪随眠/欲贪 = Kama-raga,指欲界之贪烦恼。‘有贪’之对称。即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贪烦恼,称为有贪;对此而言,欲界五部所断之贪烦恼,即称为欲贪。欲贪有淫欲贪、境界贪等别。其中,修不净观以对治淫欲贪,修四无量中之舍无量以对治境界贪。又俱舍论卷十九解释欲贪,谓欲界之贪欲系缘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外境而起者,故称欲贪。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 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必须要滋养。众生为滋养自己的身命,自然贪心不止,于是一切世间,四生之类,以强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的强弱,递相吞食,这就是以杀贪为根本。
= 瑛解: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必同滋养。彼此皆欲滋养身命,所以贪不能止,但知滋养,不顾残忍,势必杀害生灵,食彼身肉。则诸世间四生之类,随其力量,以强欺弱,弱肉则为强食,大鸟吃小鸟,大兽吃小兽,大鱼吃小鱼,大虫吃小虫。递相吞食者,如夏天蛇吃老鼠,冬天老鼠吃蛇之类。是等则以杀贪,为其根本。
贪爱 = 即贪着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
(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增长[increase]/滋味[taste]/更加,愈益[more])
(ruò) = 两把弯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气力小;势力差。与“强”相对[weakfeeble](年幼,年少[young])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 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业既了,转生为人。食羊的人,既造恶业,死而转生为羊, 人羊互换,交相杀食。不特人羊如此,十生之类,都是死而复生,生而又生,展转报复,互相食啖,由这些恶业的相互招感,生则同生,冤冤相报,永远没有了期,这些都是不与而取,名之为盗,也就是以盗贪为根本。
= 瑛解:贪求滋养,则以人食羊。羊岂甘心,为人食乎?而宿业既毕,则死而为人,食羊之人,人岂世世得为人乎?而恶业既成,则死而为羊,而人羊转换,征偿旧债,互来相食。何独人之与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而复死,生而又生,展转报复,互来相啖。由斯恶业,与生俱生,冤对相值,穷未来际,报复不已,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dào) = 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盗窃,偷东西[steal](抢掠劫持[rob]/偷盗财物的人[thiefpilferer])

#M2业债酬偿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 你欠我的命,当还我命;我欠你的债,当还你债;由此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虽经百千劫,怨仇相遇,酬偿不清,因此常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
= 瑛解:首句约杀贪说,负者欠也。应有四句:汝欠我命,汝还我命;我欠汝命,我还汝命。二句约盗贪说,亦有四句:我欠汝债,我还汝债;汝欠我债,汝还我债。以是命债,惑业为因,现行为缘,虽经百千劫,怨对相遇,酬偿不已,由此相续,常在生死苦海,不能出离。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
(zhài) = 欠别人的钱财[debt]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 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以此因缘,常在爱恋之中,互相缠缚,不得解脱。
= 瑛解:应有八句: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我怜汝色;怜亦爱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我爱汝心,汝怜我色。以是爱怜,惑业为因,现行为缘,经百千劫,想爱同结,誓不分离,由此相续,常在爱欲缠缚,不得解脱。
(lián) = 哀怜,怜悯[pity](爱,惜[love])
缠缚 = 有总别之分,总,指缠缚众生而令系于三界生死之一切烦恼;就别而言,缠有三缠、八缠、十缠乃至五百缠等,缚有三缚、四缚等。

#M3结成相续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可知众生常受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杀、盗、淫的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这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以是因缘,所以业果相续。
= 瑛解:负还不休,常在生死;爱怜不舍,常在缠缚;并无他故,惟是杀、盗、淫三种贪习种子,以为根本。以是因缘:即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相资,故有业果相续。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三业之一。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 以上世界、众生、业果等, 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由真觉而起妄明,即变本自妙明为无明,因有这能分别了知的妄明,忽然产生各种妄相。山河大地,以及由因缘所生的万象,所以次第变迁,就是因这虚妄的颠倒相续,故终而复始,循环不息,相续不绝。
= 瑛解:忽生中,先生虚空,次世界,后众生,未曾明言业果,乃合业果于众生中,具足三种。相续中明言世界、众生、业果,未曾明言虚空,乃合虚空于世界中,亦全无缺漏也。无论忽生相续,皆不出世界、众生、业果三法。如是前来所说,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乃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故曰:‘皆是觉明’。即于真觉而起妄明;明了知性:指妄明之无明,了知性即妄有了知之性。因此妄了之无明,发生业转现之三相。从妄见生者:乃从细向粗,而成粗惑粗境,妄见即粗惑,山河下即粗境。次第迁流者:世界则成、住、坏空,众生则更相变易,业果则彼此酬偿,亦皆因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因此虚妄:此字乃指觉明明了知性,意谓不独三种忽生,由是而生;即汝问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亦因此虚妄,而得相续也。
= 成观义贯:“如是”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相续”不断,“皆是”于真“觉”而起妄“明”,此妄 “明”之无明妄有“了知”之“性,因”此妄“了”之无明而引“发”业、转、现之三“相”,复“从”此三细之妄相“妄见”有六粗境“生”,因而起“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生住异灭“次第迁流,因此”种种“虚妄”之相得“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J2兼释转难
= 何当复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富楼那还是疑惑,又恭敬问佛:如果在缠缚中的众生,本具的妙觉明体,原自妙觉灵明,没有污染和一切障碍,与如来的清净妙心一样,不增不减,平等无二,却能从清净本然的性体中,无缘无故,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一切有为法的话。
= 瑛解:若此众生所具,妙明觉体,本来自妙,无有世界之碍;本来自觉,无有众生之迷;本来自明,无有业果之昏;与如来返本还元之心,平等一如,佛心比生心,并不增一丝毫;生心比佛心,亦不减一丝毫。无状即无因无故也。众生最初无故,妄欲加明于觉,遂致从迷入迷,以妄成妄,由妄惑起妄业,依妄业招妄报,忽生山河大地,依报之世界,摄虚空;诸有为相,正报之众生,兼业果。
(miào) = 美妙少女。美,好[beautifulfineexcellent](神妙[wonderfulmarvellous]/精妙;精微[exquisite and ingenious]/巧妙,高明[ingenioussubtlecleverwise])
不增不减 = 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变、常住、遍一切处者,无一法增,亦无一法减。
(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statecondition]/诉状[plaint]/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certificate])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 那么如来现在已证得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觉,一尘不染的性体,圆照无碍的本明,已与众生一念未生时尚没有山河大地以前相同,现在众生既能由真起妄, 如来就不能从真再起妄吗?请问如来,在您的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觉中,何时会再无缘无故,忽然产生山河大地的世界,因缘所生的众生,习染烦恼的业果呢?
= 瑛解: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妙空即妙性真空,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复其无物之本体,如摩尼珠;明觉即妙明本觉,虚灵朗鉴,洞澈法界,还其天然之照体,如大圆镜。与众生妙觉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无二无别。众生既从真起妄,而如来今者,返妄归真,山河大地之世界,有为相之众生,与习漏之业果<积聚业习成有漏果>,何时复当再生耶?
何当(hé dāng) = 何日、什么时候。
复生(fù shēng) = 死后再生。/再度发生。

#K1喻妄不复生
#L1无明本空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
= 佛陀知道富楼那疑惑的所在,为使确定迷无所从来,先举例以问,让他自己肯定:富楼那,譬如有一迷昧的人,在某村落中,迷失了方向,误以南为北。这迷是因迷而有呢?还是因悟而出?
= 瑛解:迷人、乃迷方之人,喻已起无明之众生;聚落、乃人烟聚止之村落,喻如来藏;惑南方为北方;南方实不转为北方,喻迷时从真起妄。此迷为复因迷而有耶?为复因悟而出耶?
=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此迷为复因迷而有”?还是“因悟所出”?
聚洛/聚落 = Gama,或称村落、村。即众人所聚居之处。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 富楼那据实以对:这等迷人的迷,既不是因迷而有,也不是因悟而出,什么缘故呢?迷本身就没有根源,也没有自体,自体尚不可得,怎么可说因迷而有?悟又和迷相背, 迷时就不悟, 悟时就不迷,迷悟既然相反,悟自然不能生迷,怎么可说因悟而出。
= 瑛解:如是迷人之迷,亦不因迷有,又不因悟出。何以故下,自行征释。此迷即指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为诸法之因,诸法皆因无明而有,而无明更无所因也,故曰‘无根’;又复无体,自体尚不可得,云何可说,因迷而有?悟迷敌体相翻,悟则非迷,迷则非悟,既相翻,自不相生,云何可说,因悟所出?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 佛安详地征问:这个迷昧的人,正当在迷的时候,忽然有一悟人,辨明南北的正确方向,分明指示,使他悟知己错,不再将南作北。富楼那!你认为这迷昧的人,虽曾在村落中迷失方向,经人指示悟知之后,还会再迷失方向, 将南作北吗?富楼那回答说:不会的,世尊。既已知道,怎会再迷。
= 瑛解:佛言彼迷于聚落之人,正在迷南为北之时,倏<忽也>有悟人,辨明南北之人,指示分明,令得了悟,不至将南作北。故问满慈,在汝之意,以为云何?此迷人,纵使先迷于此聚落,既经指示令悟之后,更生迷不?答言:‘不也,世尊!’。
(shū) = 犬疾行[run fast](忽然[suddenly])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 佛慈和地开导说:十方如来,也是这样的。
= 瑛解:十方诸佛如来,三觉圆满,亦同悟后不复更迷也。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 迷妄的无明,本来就没有自体,性毕竟空,也如迷方的迷,并没有根源。从前在众生阶级的时候,也本来没有什么无明,不过在迷时,有种相似的妄觉而已。如能运用智慧观察,觉知迷原来是妄,当体即空,无明<>即灭因真觉性中,本来就没有无明<>
= 瑛解:此迷无本,即无明无体,同前迷本无根之义。其性彻底元空,亦如迷方之迷,更无所因也。昔日在众生位中,本无无明,不过相似,有迷时妄觉而已。既曰相似,即非实有,以无明无体故。诸佛在因地之中,遇善知识开示,无明无体,起智观察,觉得无明是妄,常体即空,则心中无明即灭,以真觉性中,本无无明也。
= “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似有迷”时之妄“觉”,当一念“觉”知往昔之“迷”时,此“迷”之幻相即“灭”,以真“觉”之体本“不生迷”故。
至竟空/毕竟空 = Atyanta-sunyata,意指诸法究竟不可得。亦即以空破诸法,使无遗余,不执于一物。

#L2万法现无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 又如眼患翳病的人,无端见到虚空有花纷飘,空中本来没有花,但翳眼妄见有花,眼中翳病若愈,空花自然消失。不但眼见空花是妄见,就是看见花在空中消失,仍是妄见,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花,怎么又有消失的相状。设若有一愚昧的人,希望在空花消失之处,期待着空花再生,你看这人是愚昧,还是有智慧?
= 瑛解:如眼有翳病之人,见空中有华。空原无华,翳眼妄见,翳病若得除灭,华于空灭。不特见空华是妄见,即见华灭空,亦是妄见。何以故?翳眼见空华,华本不曾生,生既不生,灭何所灭?故见生见灭,同一妄也。忽有无智之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等待空华,何时更生空华。佛令满慈审观,待华更生之人,为愚耶?为慧耶?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虚空华/空花/眼华/眼花/空华 = Kha-puspa,指空中之华。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 富楼那回答说:空中原来就没有花,只是妄见生灭。见花在空中消失,已是颠倒分别,等待空花再现,这实在是狂痴,这种狂人,还说什么愚昧与智慧。
= 瑛解:满慈答言:空元无华,由翳眼妄见生灭;喻真空法性之中,元无山河大地等法,第以无明妄见,迷时有生,悟时有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执著,敕令空华更出,斯人实属狂痴;喻若见诸法,灭妄归空,已是颠倒分别,问如来何时更生诸法,与待华更生者,何以异耶?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kuáng) = 狗发疯[dog was mad](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madcrazyinsane]/狂妄[too arrogantstiff-necked])
(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 佛说:照你的解说,等待空花再现,这人实在是狂痴,那你为什么又问我,诸佛如来,妙性的真空,妙明的本觉中,何时再出生山河大地?
= 瑛解:如汝所解,已知敕令空华更出,斯实狂痴。云何竟作如是问言: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觉明空,与前满慈所问,妙空明觉,其理无二。

#K2喻真不复变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 又如金矿之中,矿砂中所含金质,一经锻炼,就成纯金,不会再杂他物而成矿砂。也如木烧成灰,不会再成为木。
= 瑛解:金矿,以金在矿中,故曰‘金矿’。杂者矿中杂有精金,其体精真不变。加以开矿锻炼之功,渣滓既尽,其金惟一纯精。一成精金体,不复重为矿也。如木灰,以火烧木,木尽成灰,一尽永尽,不重为木也。
(kuàng) = 矿产,矿物。蕴藏在地层中的自然物质[ore depotmineral])
(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heavy](重视;尊重[respectlay stress on]/加重;增加[increase]/chóng = 重复,重叠[repeatedagainonce more]/[layers])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 诸佛如来,也是一样,既已证得妙性真空,妙明本体,清净本然,转生死而成涅槃自不会再染烦恼重沦业海
= 瑛解:十方一切,已证究竟果觉,诸佛如来,所证菩提智德,究竟无变,同于纯金不杂,既转烦恼,而成菩提,不复更有烦恼。亦同精金,不复重为矿也。诸佛如来,所证涅槃断德,究竟无生,同于烧木成灰,既转生死,而成涅槃,不复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复重为木也,故曰亦复如是。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I2说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空不空如来藏
#J1正答次问
#K1牒定五大以释疑
= 五大陵灭。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 富楼那!你又问我,地、水、火、风四大, 本性都圆融无碍,皆充满法界。怀疑水火二性,原本相克,所谓水火不相容,为什么不会互相陵灭?又说虚空和大地,一通一碍,为何皆遍满法界,而能相容并存。
= 瑛解:又汝问言:对先问生续,此问周遍,故置又字。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此犹是述佛自说,下牒满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云何不相陵灭耶?又征<问也>虚空,及诸大地,一碍一通,云何俱遍,而得相容耶?
圆融 =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
(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go on a journey](追究;追问[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征兆;迹象[symbol]/证明;验证[verify])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 富楼那!譬如虚空,原没有任何相状,但不阻碍一切有为相的发挥。
= 瑛解:空体无相,则空义;不拒诸相,即不空义。又合之即不变之体,能随众缘,究之用虽随缘,体元不变,虚空如故也。不拒,乃不拒绝不违碍;发挥,即发扬显现也。
= Sabhava/bhava,实体或体性之意。乃法之本质,亦即法存立之根本条件。于古代印度,数论派主张一切法,其体为一;胜论派主张一切法,其体各别;说一切有部以为诸法其体各别,皆为实有;唯识宗则主张一切法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之别,而以圆成实性为一切法之真实体性。此外,于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乘起信论等诸论书中,则揭出‘真如’为一切现象诸法之实体。
(jù) = 抵御,抵抗[repelresist](拒绝,抵制[declinedenyrefuse])
(huī) = 抛洒、甩出[wipe offshed](发扬[develop])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 这是什么道理呢? 富楼那,彼太虚空,当日光普照的时候,就见一片光明;云雾密布,就见暗淡,风起就显现动相;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就见清和;地气上蒸而凝聚,就成浑浊;尘土蔽空,夹和风雨,就是阴霾的景象。
= 瑛解:太虚空不变随缘之义。虚无空廓,无有诸相,喻如来藏不变之体,清净本然,空也;日照下,喻如来藏随缘之用,循业发现,不空也;合之即喻明,空不空如来藏也。日等是七缘,明等是七相,虚空体非明、暗等群相,能随缘成相,不拒彼明等诸相发挥。日照之时,随日缘则现明相;云屯<聚也>之时,随云缘则现暗相;风摇之时,随风缘则现动相;霁澄之时,随霁缘则现清相;地气凝聚之时,随气缘则现浊相;土积之时,随土缘则现霾相;水澄之时,随澄缘则现映相。
顽空/偏空/太虚空 =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
(tún) = 艰难。引申义:聚集[assemble]
(jì) = 雨止[rain stop](雨后或雪后转晴[clear up <after rain or snow>])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mái) = 风夹着尘土[hazehang]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在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呢?这七种不同的境相,是从彼缘生呢?还是虚空自有?
= 瑛解: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七相为是从彼缘生耶?为是从空有耶?若缘生,则堕因缘;若空有,则堕自然。殊方,是同时异处,虚空之大,诸缘不一,所以现相不等。相以有为称者,从缘生故,是有为法。彼字指日等七缘。
= “殊方”:各方。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 若说是彼缘所生,富楼那!现姑以日光为例,你且看阳光普照的时候,既然是太阳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就应该同是太阳的光色,怎么在太空之中,却另见一圆形的太阳呢?如说这光明是虚空自有。空性常恒不变,光明亦应常在,为什么在云弥的午夜,又只见一片昏暗,却不见光明呢?
= 瑛解:今姑且就日而辨,若谓日照之时,是日之明,则十方世界虚空,应当同为一日之色,方可谓是日明,云何虚空之中,更见团圆之日。若谓日照之时,所有明相,乃是空明,空性常恒,明应常照,云何中宵<半夜>云雾之时,则见昏暗,不生光耀耶?
= 成观义贯:且”看“日照”之“时”,此虚空“既是”为“日”所“明”,则“十方世界”应“同为”均一之“日色”。再者,日照之色既已从日而出,均布于十方虚空,日中既不应再有光明,“云何”我们于“空中”犹“更”可“见圆日”?“若”言“是”从“空”而“明”(明从空生),则虚“空应”能“自照”,然而“云何”于“中宵”(中夜)及“云雾之时”,虚空即“不”能“生”出“光耀”呢?
日色(rì sè) = 阳光[sunlight]
(xiāo) = 夜晚[night]
中宵(zhōng xiāo) = 中夜,半夜。
(wù) = 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fog]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 可知这光明的相状,并不一定属于太阳,也不一定属于虚空;但也离不开虚空,因太阳之外,全是虚空;也不能没有太阳,因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简单的说,非日非空<非因缘生>,又不异日空<非自然有>
= 瑛解:当知明相,非定属于日,以空中更见圆日故;亦非定属于空,以中宵不生光耀故。汝又当知,明相不离于空,以日外皆空故;亦不离于日,以无日不明故。异即离也。
= 成观义贯:是故“当知,是明”相既“非”从“日”中出生,亦“非”从“空”中来,亦“不异空日”(不离空日)而能有。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 如来的真如妙觉本明,也是这样的,你若以空明,就有空现,地、水、火、风,个别发挥,就个别现,若同时发挥,就会同时显现。
= 瑛解:真如妙觉明心,又即真觉妙明之心,合彼太虚空之喻。亦复不变随缘,圆融无碍,如空随日等七缘,而现明等七相。汝以空明,则有空现 :各明各现,谓五大现不同处,或不同时也。俱明俱现<俱时而现>,乃同处同时也。明字,交师谓,即是循业之意最善,业有染净,所现五大亦然,皆随惑而现也。汝字,虽指满慈,意该九界。此所现之相,非因缘生,非藏性有,亦不离因缘藏性。
=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汝”若循“以空”之业去“明”之,“则有空”之相“现”。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 怎样叫做同时显现?富楼那,例如水中,映现日影,两人共同观这水中的日影,然后各向东西而行,却各有一日影,跟随自己走。一东一西,原本就不能说,一定谁是实有的。
= 瑛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喻一如来藏性中,具足诸大之性。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喻众生各依藏性,各循各业不一;如两人东西各行,则各见有一日,随二人去,喻各循业感,所现大相不等。一东行一西行,其日先无准定的实所现大相<准确实在的地方>。无有定实,即相妄也。
= “一东一西,先无准的”:“准”,定。“的”,实。“先”,本也。此谓,则此二人各自发现各自之日:一在东、一在西,本无定实可得。亦即,并不能确定哪一个人所见的水中之日影才是真日,且其日所处的方位哪一个才是正确、实在的。
(xiān) = 前进,走在前面[advance](前,时间或次序在前[earlierbefore]/当初;先前[first]/首要,根本[chieffundamental])
(zhǔn) = 平,不倾斜[level](允许;批准[permitallowgrant]/决定,必定 [determine]/箭靶,靶子。通“埻”[target])
(dì) = 鲜明、明亮的样子。(箭靶的中心目标[centre of target for archery]/确实;实在[reallyindeed])
准的(zhǔn dì) = “准”、“的”都是箭靶,即射击目标,故引申为标准[standard]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 你不当以此问难,这水中日影既然是一,为什么各有一日影随行?既各有一日影随行,就当是二日,怎么水中又只现一日影,若说是一,既各有一日影随行,当然这二者之中,有一是虚妄的;若说是二,水中却只有一,随各行的二影,当然皆是虚妄了。这样反复各成虚妄,实在没有一定的依据。
= 瑛解:嘱以不应难言:水中日影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随二人行?各行日影既双<二也>,云何水中惟现一日影?此即俱时而现,一二不定。宛转即辗转意,若说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虚妄;若说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虚妄;左之右之,无非遍计虚妄,究无真理,可为凭据。
= “此日是一,云何各行”:此水中的日影之本体,原来只是一个,为何却各有一个日影随二人而去?有智之人实在不应问这样的问题。
=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宛”,曲也。“转”,展转。指弯弯曲曲、辗转变化,并非循一直道,因此虚妄不实,诸人所见者,都不能拿来当作依凭之据。以诸人所见俱皆妄相,既是妄相,如何能以虚妄之事来作为定夺之凭据?
(nán) = 支翅鸟。假借为困难[difficulthardtroublesome]([respect]/nàn = 诘问;责难[blamereproach])
(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根据[according to]/证据,凭证[certificateevidence])
凭据(píng jù) = 证据;根据,凭证[evidence]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观察前说七大的相状,本来就是虚妄不实,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依循业感而生,似有而实空,原没有什么可指陈的。如患眼翳病的人,见空中花,执为实有,已有一迷,还要期待空花结果,岂不是迷上加迷?你怎么还以诸大为何不互相陵灭的道理相质问呢?
= 瑛解:如此例观,诸大之相,本来虚妄,各明各现,俱明俱现,无非循业发现,一一似有非实,无可指陈。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若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为实有,一迷也;若更诘其陵灭,是犹邀<待也>空华,更结空果,可谓迷中倍迷,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耶?
=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一切因缘所现之相原是虚妄,以彼一切相皆是众生循业发现,似有而非实,无有实体可以指示陈现。
= “犹邀空华,结为空果”:“邀”,求也,待也。正如同要求空华还要结出空果。
(chén) = 古国名[Chen state](陈旧[antiquatedoutmoded]/述说[explainstate]/陈设,陈列[put in orderdisplay])
(yāo) = 迎候[await the arrival of](请求;谋求[solicitseekstrive for])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 细察七大的性体,本是纯真,没有任何虚妄的相状,乃惟一妙觉圆明的真心,这心也就是如来藏心,原先本没有地、水、火、风、空等诸大,诸大尚且乌有,还说什么相容不相容?
= 瑛解:观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无诸相,惟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心即如来藏心。本非地、水、火、风空诸大;诸大尚无,说谁陵灭不相容乎?妙觉明心,本非诸大,能现诸大,犹如明镜,能现众像,本非众像也。
=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性”,指诸大之性。“元”,同原。此谓,至于观诸大之性,原来是一真,本无诸相,诸相之体唯是妙觉圆明之真心(如来藏心)
妙净明心 =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之境地。

#K2圆彰三藏以劝修《一心三藏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 富楼那!你们所以一切有碍,没有别的原因,只为你以最初一念妄动而成无明,致昧真性而成晦昧的顽空,复因能见的妄见, 结暗以成妄色。因此色空互相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遍周法界。
= 瑛解: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晦昧真性而成空,复因见分,结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倾夺者因妄见,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见有空处,则倾夺于色。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则起成粗境,周遍法界,众生不了是妄,执为实有,执则成碍。
= “汝以”执“色、空”等诸大体性为实有,故误认以为其必然“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中;“而”实“如来藏”则“随为色空”等之缘,而现色空等之影相,“周遍法界”。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相倾(xiāng qīng) = 谓互相对立而存在。/相互竞争;彼此排挤。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suí) = 跟着[follow](依顺;依从[comply withadapt to])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 所以于无相的如来藏,万相纷起,于一真法界之中,妄见万象森罗,风性动摇,虚空澄静,日出则明,云掩则暗等相状,众生昧于藏性真空之理,不知万象皆是虚妄,误自执为实有,以致背觉合尘,因惑造业,由业受报,而有触处成碍的世间相。
= 瑛解:于如来藏,本无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见风之动摇,空之澄寂,则动寂互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则明暗交倾;略举此四,以该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尘劳满目。迷闷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细四粗之相,曰闷,不通达诸相皆妄故。此二字属惑。背觉合尘者: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于虚妄尘相,无合而合,造作诸业,此句属业。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者:则属苦果。以依惑造业之故,所以发现尘劳染法,有为世间诸相,此即藏性随染,循业发现也。
(mèn) = 烦闷;愤懑[depressedboreddejectedin low spirits](密闭,使不透气[cover tightly]/昏闷;失去知觉[depressed])
(bèi) = 脊背[back of the body](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with the back towards]/ 反叛;背弃;违背[act contrary toviolatebreak])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我所以能一切无碍,也没有什么异术,只是以本觉妙明,不生不灭的真性,为本修因,舍妄从真,合如来藏,回光返照,照见万象皆空,一真独露;而如来藏,迷时虽成色灭等妄相,但当体即空,今以妙明觉照,求生灭的妄相,了不可得,惟一妙净本觉湛明的真心,圆照一真法界。
= 瑛解:我是佛自称,以用也,乃用真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尘旋根,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智光圆照,照见万相皆空,一真独露。而如来藏性,不为妄相所隐,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复还清净本然之心,得其全体矣!
不生不灭 = 乃‘生灭’之相对词。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时,亦每以‘不生不灭’表之。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 所以于一真法界之中,如明镜无尘,以一真的理体,照见无量差别界的一切事相,无量差别的事相,归于一真的理体,小中可以现大,大中亦可现小,镜与境,互不相妨,性与相,本不相碍。
= 瑛解: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体之故,便能于一真法界之中,称体起二无碍用:一、理事无碍,一即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界差别之事;又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惟是一心,是无量为一。二、事事无碍,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缩小,以镜望境,小中能现大相;以境望镜,大中仍现小相;镜之与境,皆事相也,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碍,成事事无碍法界。
=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化一为无量,或化无量为一。此为理事无碍之境界。
=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为事事无碍之境界。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 因此不动道场,即可遍满十方,法身含藏十方虚空,可于一毛端上,现出宝王刹,坐在微尘里,转大法轮。
= 瑛解:不动道场:即如来藏真如不动之理。理能遍十方世界<兼摄虚空>,事相之法,横该一切佛刹,竖摄十法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身即法身,法身以理为身,身即理也。含者包含,十方无尽虚空<兼摄世界>,亦即事也。一毛,乃正报之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乃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毛头上,能现一佛刹土。微尘乃依报之最小者;转法轮,即现全身而说法,身是正报最大者,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法轮。
=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宝王刹土,即佛土,亦即佛世界。
一毛 = 楞严经卷四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宝王 = 宝为庄严之意,王为最上之意。意谓用七宝庄严者;表示最胜、最上之意。/佛之尊称。又作宝王如来。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 所以能够如此,只是我能背尘合觉,息妄归真,故能转由尘劳而起的世间,显发真如妙净本觉的湛然本性,而如来藏,实即本自妙明,圆满清净的真心。
= 瑛解:众生则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是以元真之性,转成元妄之相,所以不碍而碍:而我则灭尘合觉,灭虚妄之尘劳,故发真如,妙净本觉湛明之性。性字与相字对。
(miè) = 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消灭;灭亡[extinguishobliteratebe destroyedperish](消失,隐没[disappear])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L1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 所谓真心,仍是假名,实在不立一法。
= 瑛解:藏性虽随染净二缘,却不为迷悟所变,而如来藏,依然本妙,妙即不变义。连圆心二字合解,则曰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之心。如摩尼宝珠,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也。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 既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水、风、火。
= 瑛解:非心:即非见大识大,见、识二大,皆属心法故。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五大属色法。
= 成观义贯:其体“非心”(识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等世间七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 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眼识界,以至意识界,总而言之,不属世间法。
= 瑛解:非五根、六尘,即非色阴;非意根<第七识>,非六识,即非受、想、行、识四阴;又非眼等诸根,即非六入;并色等诸尘,即非十二处;并及六识,即非十八界。此文与《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名相全同,而非字与无字,意义稍异。彼以观照般若之功,照见真空实相之中,无有世间诸法;此以本来心,不假功用,空如来藏中与空中同,本非七大四科,有为诸法。
=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如来藏体非六根。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 不是明,不是无明,也不是明与无明灭尽,不是老,不是死,也不是老死灭尽,可概括的说,不是缘觉乘法。
= 瑛解:无明上多一明字,即性觉必明之明字,因必欲加明于觉,故成无明,此本来心,一念未动,故非明非无明,如是乃至非老非死。第一非字双用,又非明非无明尽<即灭也>,如是乃至,非老死尽,此将流转,还灭二门分开。
= 成观义贯:如来藏体非缘觉法。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又不是苦、集、灭、道,及非智非得的声闻乘法。
= 瑛解:非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佛为小乘机所说。非智非得者:此文接于四谛之下,不必别作他说。依孤山作小乘所证智理,谓非有我空之智,与非得我空之理,当属声闻乘,此亦随净缘所成。本来心中,不但有为法当非,即无为法亦非,以藏心不属有为无为故。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 不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及波罗密多等菩萨乘法。
= 瑛解:此非菩萨法。此文全用梵语,前六即六度,后一即到彼岸。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属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属净缘起,而本来心,不假修证,故皆非之。
(tán) = 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sandalwood]
(pí) = 人的肚脐[navel]
(lí) = 木名。果实也称梨[pear]
(chàn) = 群羊杂居[sheep crowd](混杂[mix])
(bān) = 种,类[kindsort](bō)
(là) = 乖戾;违背[perversedisagreeableeccentric and unreasonable]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 这样以至不是如来,不是罗汉,不是正遍知,不是大寂灭海,及不是常、乐、我、净等佛乘法。
= 瑛解: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证佛也;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证法也。怛闼阿竭:此云如来,有法、报、应三身。阿罗诃:此云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之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此三即诸佛十号前三号。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此云不生灭,二死永亡故;又云圆寂,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统上则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圣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亦非净法之所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实空义也。
(dá) = 痛苦[suffering]
(tà) = 小门[<small> door]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如去/如来 =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应真//应供 =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四德 = 指如来法身所具有之四德。
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永远不变不迁。
谓如来法身永离众苦,住于涅槃寂灭之大乐。
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
谓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

#L2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正因为一切皆非,超世间及出世间,一法不立,清净本然,这如来藏的本明,才能发挥遍照的功能,彰显真心的妙用。
= 瑛解: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仍非滞有之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
= 成观义贯:如来藏“以是俱非世、出世”间六凡、四圣一切诸法“故”,而为清净本然之空如来藏,是故“即如来藏”而能起“元”本“明心”之无穷“妙”用。
本明/元明 = 谓本觉之体清净光明。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 也可说是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水、风、火。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 成观义贯:是故如来藏“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七大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 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即是眼识界以至意识界等世间法。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 即是明与无明也是明与无明灭,这样以至即是老、死与老、死灭等缘觉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 即是苦、集、灭、道以及智、得等声闻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 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及波罗密多等菩萨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 这样以至即是如来,应供,正遍知,大寂灭海以及常、乐、我、净等佛乘法。
= 瑛解: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

#L3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 因为一切皆是,概尽世间与出世间法的缘故,即是如来藏。体虽清净本然,但不舍一法,因本妙本明的真心,本即含藏一切,遇缘普现,就是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这就是众生的本来心地。
= 瑛解: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本妙本明,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 如来藏“以是俱即世、出世”间凡圣十界“故”,此“即如来藏妙明”觉“心”之本“元”本具之性。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 此心离有离空,即空即有,空有双照,二边不着。
= 瑛解: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 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出世间的声闻、缘觉等,为何以所具能知的意识心,欲推测揣度如来所证的无上菩提,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智圆觉之极果,希望用世间的因缘、自然、和合、陵灭、相容等戏论,以求悟入佛陀的知见呢?
= 瑛解:世间三有众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也。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谓之曰有。世间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间;并及超出三界,正觉世间,声闻、缘觉,即出世二乘,已觉悟我空之理者,合之为凡夫、小乘。以用也,用所有能知之意识妄心,欲推测筹度,如来所证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此属修成。用世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灭,不合相容诸语言,欲入佛之知见。此佛知见,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乃指众生六根中所具,三藏一心也。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佛知见 = Tathagata-jnana-darsana,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亦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见’。盖所谓‘佛之知见’,乃透彻了达诸法实相之真知真见。而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即在为众生而‘开启’佛之知见,‘示导’佛之知见,欲令众生‘了悟’佛之知见,并令‘证入’佛之知见,还其本来清净面目而不复迷失。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四佛知见 = 即指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者。法华经方便品阐示‘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一语,谓佛系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称为开示悟入四佛知见。盖‘开示悟入’乃天台宗阐论诸佛出世本怀所揭示之要旨。
谓破除无明,开显如来藏,而彰显实相之理。
谓惑障既除,知见体现,法界众德自然显示分明。
谓觉悟事理之法体而融通无碍。
谓事理既融,任运自在,冥合本有之法体。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本具有发美妙声音的性能,若没有灵巧善弹的手指,终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 瑛解:此四种<弦乐器>皆丝属之乐,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各有一心三藏妙体。体中具足妙用,喻乐器虽具妙音;若无妙指善弹,终不能发音,喻凡、小本有藏心,虽具妙用,若无妙智契理,妙用亦终不发矣。
(qín) = 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qin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è) = 古代拨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琵琶(pí pá) =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pi-pa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 你与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宝觉妙明的如来真心,体用圆融,本来各自圆满,与佛毫无差别。惟佛有妙智,得证妙心的体,故能称体而起用,如我按指的时候,海印三昧,便立即发光。你们虽同具含有妙用的如来藏心,但没有妙智,所以不能发挥妙用,但一措心,早已落入意识分别,宇宙万相,皆成实有,故受尘境役使,而有世间相。
= 瑛解: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复如前所喻者是也。宝觉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性觉妙明,如同摩尼宝珠,其体本妙,其用本明,体用圆融,即体即用,是谓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圆满具足三如来藏心,若有妙智,必发妙用。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此佛以己为例,佛有妙智,证妙心之体,称体起用,故按指之时,海印三昧,便即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者:指满慈及凡、外二乘,虽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无有妙智,不发妙用,暂一举心,即随举一念,分别诸法,皆在心外,皆为实有,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起即发也。
= 成观义贯:“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本自“圆满;“如我”一“按指”,便可使所入的“海印”三昧“发”出此三昧之“光”,而遍照尘世界;然而“汝”若“暂”一“举心”,即有“尘劳先起”。
真心 = 真实心,或意谓心的本性之理。反之,妄心即指错误之分别心、虚伪心,即凡夫于现实生活中所生起之虚妄颠倒心。
(àn) = 用手向下压或摁[press down](控制;抑止[controlrestrain])
海印三昧/海印定/海印 = 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也。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entirewhole])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 你们为何没有妙智?都是由于立志学道之初,没有发勤求无上觉道的大心,只贪爱小乘的道果,易修易证,不知虽已修成没有烦恼的无学阿罗汉,证得了天眼、天耳、宿命、禅定、他心、漏尽等六种神通,得一切智,然与佛智比,仍如荧光之与月亮,你们却以得少为足,自满不前,所以不能启妙智,发妙用,这与琴瑟等,没有巧妙的手指,不发美妙音声有什么不同!
= 瑛解:由即因也,因发心之初,不发勤求无上菩提之心。梵语菩提,此翻觉道,大觉世尊,所证之佛道。但爱念小乘,易修易证,厌苦断集,慕灭修道;纵汝修成漏尽无学,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属化城伪宝,萤光小智,汝等便自得少为足,所以无妙智,不能发妙用,与琴瑟等,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者,何以异也?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声闻乘/小乘 = Hina-yana,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三观 = 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通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 乃天台宗之观法。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
别相三观/隔历三观/次第三观 = 为天台化法四教中,别教所立之观法。即隔历次第而修习空、假、中三观之意。对此而言,圆教所立一心三观之观法,称为不次第三观。盖别教认为,空、假、中三观乃互相隔历而不融通,故须次第渐观之,由此可依次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而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智。然圆教则认为,于一念心中即能圆观空、假、中三谛,而不须次第修习之,故圆教之三观称为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
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观
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观
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中道第一义谛观/中观
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J2兼释转难
= 何因有妄。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 富楼那听佛陀说,世间一切生灭相续,皆起于无明,于是想追究无明生起的原因,以便针对这原因,勤奋修习以求断除,因此又向佛陀启请说:我与如来宝明妙觉,圆照无碍的妙净真心,虽然圆满无二。但我过去为无始以来的妄想所误,曾长久困在生死轮回之中,现在幸运的得遇如来,依法修学,获证小乘圣果,为无学阿罗汉,而无明全在,仍未至无余涅槃,究竟大觉的地位。世尊已经妄惑、妄业、妄报等三障完全灭尽,独证妙觉常住的真心。
= 瑛解: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者:是就己与佛对论,真心平等,例知诸佛众生,亦复无二。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即前佛云宝觉真心,此加圆明妙净,四义而已。本觉真心,喻如摩尼宝珠,故称宝觉;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空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此叙久迷,昔指过去时,最初从真起妄,竟遭无始妄想所误。无始妄想,即无明也。久在轮回:则领上众生业果二相续之文,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今生何幸,得逢如来,依法修学,而证圣乘。此即四果无学,有余涅槃,无明全在,犹未至无余涅槃,究竟果觉也。世尊诸妄:诸妄指妄惑,妄业、妄报,三障圆灭无余,即涅槃断果;独得妙觉真心,惑净智圆,真常不变,即菩提智果。
=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世尊”于“诸”无明“妄”惑皆已“一切圆”满寂“灭”。
= “独妙真常”:“独”,不共之义,谓不与三乘共,唯佛能证。“真常”,真如常住之体。
清净心/净心 = Visuddha-citta,即清净之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zāo) = 遇见,碰到<多指碰到不幸的事>[meet with](受到;遭受[meet withsuffer])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真常 = 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 请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这无始的妄想,自蔽妙净圆明的真心,以致久困轮回,沉沦生死苦海之中?
= 瑛解:承上宝觉真心,生佛无二。敢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何因有此无始妄想,自蔽妙净圆明,三如来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轮回之沦溺,竟与如来本来无二者,歧而为二耶?
(gǎn) = 勇敢,有胆量[boldcourageous](谦词,自言冒昧[venture])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lún) = 水起微波[ripple](沉沦;没落[fall into])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 佛告富楼那说:你大疑虽然已除,但对无明妄想的起因,尚存有疑惑,欲知其因我现在以眼前的世间事相中,随便举一例,来答复你这个问题
= 瑛解:满慈知自己与佛,宝觉真心,无二圆满,则大疑已除。余惑未尽者:尚余妄因之惑未尽,不达妄元无因,故欲强索,而拟奋修以断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为喻,令得即喻知法,故曰: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之中,乃举一事,今复问汝:
(yú) = 饱足[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 than]/其余,其他,以外[other]/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Imyme])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 你不是听说过吗?在室罗筏城中,有一人名唤演若达多,他早晨起来,忽然以镜自照,他却喜爱镜中的人头,眉目分明可辨,因此怒责自己的头,因何不见面目,以为必是鬼怪,无端弃镜狂奔。你想想看,这个人为什么无故狂奔?富楼那回答说:这人一定是自心发狂,不会另有其他的缘故。
= 瑛解: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反嗔自己之头,为何不见面目,以为是魑魅<是山泽之鬼>,无状狂走。以狂走喻无明,最初一念妄动,无故喻无明无因。在汝之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无故发狂,更无其他事故。
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演若达多 = Yajnadatta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chén) = 清晨[morning]
(zhāo) = 早晨[morning](cháo = 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have an audience with <a kingemperoretc.>]/朝廷。古时亦称:朝堂,朝宁,朝冶,朝苑,朝省,朝家[imperial court])
清旦/晨旦/平旦/晨朝 = Pubbanha,即指辰时,即今之八时顷;或谓由卯时至巳时,即今六时至十时顷。为六时之一。寺院中,于此时勤修佛事,称为晨朝,或作晨课、朝课、早课。善导之往生礼赞偈,谓晨朝为六时之第五时。
(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魑魅(chī mèi) = 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
魑魅魍魉 = 魑魅、魍魉均为鬼神之名。魑魅魍魉实系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之鬼神名,佛典乃借而用之,在法华经之梵本等,并无相当于此四字之原语。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 佛就事例开导说:妙觉圆明的真心,本来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融无碍,并不须假修为,本来就没有妄想。现在既是妄,自然是没有实在的体性,怎么会有生起的原因,如果有生起的原因,一定就有实在的体性,又怎么能名之为妄呢?
= 瑛解:妄依真起,真虽为妄所依,真本不生妄。觉即宝觉真心,具足妙明圆三义,亦即一心三藏。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既称<名也>为妄,自然非实,云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体,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 由于一念不觉,故心动,不觉就是无明,心动即为妄想,由妄想而造业,而受报,展转相依,互为因果,以至从迷积迷, 生生死死,没有了期,已至经历微尘数劫,佛虽种种启发说明,仍不能返推无明的因由何在,实在以无明无因,如何可说!
= 瑛解:无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转相依,三细四粗,后后依于前前;因即依也。惟无始妄想则无因,从迷积迷,上一迷字,即无始无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下迷字,亦三细四粗。正由妄想无明之惑,起业受报,故有六粗后二,由因感果,生死不休,经历微尘劫数。虽佛种种发明,生死长缚,由于三贪,业果相续,起自无明,无明乃由性觉必明,妄欲加明于觉体,以致从迷积迷。诸妄所因,因于无明,佛不能返推无明之因。何以故?以无明无因,故不可说。
=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自”,自从。“相因”,相互为因。此谓,自从无始的无明妄想以来,展转相互为因,即于无明又起无明,于妄想又起妄想,前念之妄想又为后念妄想之因,后念之妄想复为其后妄想之因,于是从最初之迷上,又不断地积无穷之迷。
(zhǎn) = 从尸,与人体动作有关。转动[turn](舒展;伸展[stretch])
(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
大地微尘劫/微尘劫 = 谓长远之时劫。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 因有这样的迷惑,不了妄本无因的缘故,因迷而常自成有,此有当然不是实有,但似有而已。若能识破这迷也是无因而生,妄也就无所依凭,既没有生妄之因,欲灭个什么呢?已证菩提圣果的大觉者,生死长梦已破,如睡中醒来的人,说梦中的事,心中虽然清明,能说出梦中各种境遇,以何方法,能取梦中所见的事事物物以示人呢?
= 瑛解:如是妄因,正因迷惑,不了无因之故,常自成有,非是实有,但似有而已。若识得迷本无生因,则妄因本无,妄体亦空,故无所依,尚无有生妄之因可得,欲将何者,以为灭乎?诸佛已得无上菩提果者,长夜梦破,如醒梦寤时之人,说梦中事,其心纵然精明,能说梦中种种境界事物,欲将何者因缘,取梦中物以示人?以梦境本空,本无所有故。佛亦如是,五住梦破,如寤时人,三智具足。如心精明,为众生说无明妄想,如醒人说梦,说虽能说,欲何因缘,取妄体以示人耶?
=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识”,识得,知道,了知。“因”,生因。“所依”,所依之实体。谓若识知“迷”本无生因,其妄相即无所依。
=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得菩提者”,觉悟之人,指诸佛。“寤”,醒觉。证得无上菩提的诸佛,于开示众生时,就好像醒过来的人,向你述说梦中所见之事。
(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认识[knowrecogniz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通“志”。记住[remember])
(shàng) = 尚且[stillyeteven](还;仍然[stillyet]/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重视[pay attention to])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精明 =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 梦中所见之物,尚不能取以示人,况妄本无因, 妄体本无所有,我如何指以相示?像那城中的演若达多,岂有因缘使自怖头而走,忽然狂心停止,知头仍在,并非外来,因本不曾失,就是当狂心正发的时候,头亦分明在项上,毫发亦不曾遗失。
= 瑛解:梦中之物,尚不能取,况复妄想本来无因,妄体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此以无因,自生怖畏。忽然狂歇,知头宛在,并非从外所得,纵使未曾歇狂,正在狂走觅头之时,其头亦何尝有所遗失耶?
=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若“忽然狂”心“歇”息,还见本头,然其本“头”并“非”从“外”而“得”,乃自本有。
(bù) = 惶恐,惊惧[fear]
(xiē) = 歇息与出气有关,故从“欠”。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竭,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 富楼那!妄性如是,那里有什么生起的原因呢?
= 瑛解:无明妄想之体性,本来如是,尚不可得,而欲更索其因,岂可得哉?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 你只要不随妄境,而起分别执着的妄心,就是摄心息妄的工夫,能缘的心既断,能生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的因自绝。
= 瑛解:不随分别,即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此分别,即能分别之妄心,乃属遍计执性。下世间等即所分别之妄境,乃属依他起性。但不随妄境,而起分别妄心,即是空诸遍计,摄心亡尘工夫,三种能缘之心既断,则现行不熏,而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复不生,则种子不发矣!
= “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不随分别”,不随相而起分别。若能不随相而分别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分别心则断;分别心断,无明即不生。
思惟/计度/分别 = Vikappa,推量思惟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 那么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然休歇,歇即菩提。这菩提心,本自殊胜无比,清净本然,圆明普照,遍周法界,迷时似失,实未曾失,悟时似得,实是本有家珍,非从外来。若能达妄本空,妄灭而真自显,何须探求妄因,再借辛劳勤苦的修持,去刻意以断除呢?
= 瑛解:前以演若达多,怖头狂走,喻无始无明。无明为一切妄法之因,既已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缘俱绝,则汝心中,根本无明,狂性自歇<息也>。妄心息灭之时,即真心显露之时,如云散月明,本觉出缠,三智圆觉,胜净明心,即菩提果觉之体,殊胜无比,清净无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时非失似失,证时无得为得,乃是自己本有家珍,不从他得也。真心既属本有,无明又属本空,则无妄可断,无真可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勤勇修行之义。
=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藉”,假借、利用。“劬劳”,劳苦,辛苦。“肯綮”,筋肉相结之处。本句之义:何必假藉(依靠)劳苦筋骨、苦苦追索无明之因,然后断它,而谓我能修证佛道?因为只要不随分别,无明即无生因,无明既不生,则不用更断。
(jiè) = 作衬垫的东西[pad](“借”的繁体字/jí = 践踏;欺凌[tread onbully])
(qú) = 劳累,劳苦[tired]
劬劳(qú láo) = 劳累;劳苦。
(kěn) = 骨头上附着的肉[flesh attached to bone](假借为“可”。表示应允[agreeconsent])
(qǐ) = 细密的缯帛[fine silks](qìng = 肯綮。筋骨结合处。)
肯綮(kěn qìng) = 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meat jointscruxkey]
修证 =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 譬如有人,于自己的衣里,本来系有一颗如意神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他不自觉知,却贫穷困苦,流落他方,无栖身之所,靠奔走乞讨度日,虽是实实在在的穷,可是他那颗神珠并不曾遗失。
= 瑛解:人喻凡夫、小乘;衣喻本末无明;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不自觉知者:真心被粗、细烦恼,重重盖覆,迷不自知,非失似失。穷露他方:喻化城三界,穷者贫穷,无有法财,指二乘沉滞化城,不发自在妙用;露者暴露,无所栖藏,指凡夫沉溺三界,不得安身立命处。乞食驰走:乞有漏无漏之小益,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喻虽不发遍周法界之妙用,而菩提真心,不曾丧失。
(chí) = 车马疾行[speedgallop](疾行[runrush to])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 忽然遇着识宝的智者,说明这神珠的妙处,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因此即致大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看似得,实非得,原是本有,只是迷时不识罢了。
= 瑛解:智者,喻佛,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若能顿悟本心,称体起用,致大饶富,喻胜净明心,本周法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者:喻真虽已悟而无得,合喻中珠虽贫穷不曾失;既无失故无得,合法中不从人得。
(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H2兼示阿难
= 执因缘法。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 当时阿难,于大众中,向佛定礼之后,恭敬肃立对佛陀说:世尊,你现在说杀、盗、淫业,三种能缘的心既断。能生三种相续的因亦绝,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不从人得。
= 瑛解:现说杀、盗、淫业,此牒业果相续之文。以三贪为本,生死不了,则摄世界、众生在内。但不随妄心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能缘之心不起,即是三缘顿断,遍计执性既空,依他起性,亦不可得,现行不熏,种子不发,故三因亦复不生。由因缘俱断之故,而心中无明狂性,自然歇息。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曰歇即菩提。妄空真露,乃现出本有家珍,不从人得也。
= “不从人得”:“不”是“从”他“人”而“得”。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 然世尊前已说过,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说三缘既断,三因不生,这就是讲因缘,非常明白,为何如来,现在又忽舍弃因缘?
= 瑛解:因闻佛对阿难,累排因缘,对满慈常说因缘,前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重执因缘。故曰:‘斯<此也>则因缘,皎然<即明白也>明白。’ 下二句疑佛自语相违。上言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又言歇即菩提,何劳修证;云何如来,既说因缘,又顿弃因缘耶?此阿难第三次疑因缘也。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第三疑证果成道,有果必定有因,何以亦不属因缘?佛既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此是致疑之端也。
(jiǎo) = 洁白明亮[white and bright](清楚;明白[clearplain])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 我是从因缘法,心得开悟,入见道位,得证初果。世尊!这因缘的义理,能使众生弃邪归正,不只是我们有学的少年,闻佛因缘的教示而受益;就是这会中的长老如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先从老梵志学道,也都是得闻佛陀因缘法,发明心地,才弃邪归正,从佛出家,得证无漏圣果。
= 瑛解:我阿难实从因缘之法,心得开悟,而入见道位,得成初果。世尊!此因缘之义,乃属正理,能令众生,返邪归正,何独我等年少,有学之人,闻佛因缘声教而得益?今此会中上首,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诸长老皆从因缘,而得道果。从老梵志:别约舍利、目连,先事沙然梵志学道,为上首弟子。沙然殁世之后,由闻因缘之教,发明心地,反邪归正,从佛出家,开悟四谛法门,依之断见思惑,得成无漏道,即阿罗汉所证之道。
梵志 = Brahmana,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 现在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由因缘,不劳修证。那么王舍城的拘舍梨等外道,所说八万劫后,不假修证自然成道,岂不成第一义谛了。唯垂世尊,亲垂大悲,开启我心中的迷惑。
= 瑛解:今说,即指现今所说,无明无因,其体本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修证,皆顿弃因缘也。若是则王舍城,拘舍梨外道等,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极处停止,不假修证者,翻成为第一义谛矣!即使如来今教,不落因缘一边,亦堕自然一边,如何得成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心实迷闷,惟愿大悲,开示发明,扫荡我迷云闷雾,令得朗耀性天也。
= “所说自然,成第一义”:现在世尊也说菩提之性不从人得,亦不用假藉劬劳肯綮的修证,岂非与外道所说的不用修行,只要等到时间一到,自然成道一样?如此一来,则外道的不用修行、自然成道的说法便成为第一义谛了,则佛与外道何别?这是阿难把世尊的不假修证、非从人得与外道相滥,不能分辨。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
= 佛告阿难:就如城中的演若达多,他的狂性为能障蔽菩提的因缘,狂性若能除去,不狂的本性,自然显露,在你的所谓因缘自然,道理最多不过如是。你实不了解我所说的,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自然而出,这本来不是因缘,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不是自然。
= 瑛解:达多狂性,喻无明,以为能障菩提之因缘;若得除灭,合狂心若歇。不狂性,喻菩提,以狂性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合歇即菩提。在汝所谓因缘、自然之理,研穷起来,必定如是。汝实未知,我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因缘,若得除灭,此本非因缘。又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亦非自然。
= “因缘、自然,理穷如是”:“穷”,穷究,穷尽。你所计执的因缘及自然性,其理穷究起来,不过如此。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 阿难!演若达多的头,若本来是自然,就该常常自然,无一时而不自然,又是什么因缘,使他忽恐惧自己无头,而狂奔去觅头呢?
= 瑛解:演若达多之头,若本来是自然。既本来自然,应常时自然,无时而不自然也。以何因缘之故,忽怖无头,而狂走觅头耶?既然狂怖妄出,则头不得谓为自然矣!
= “头本自然”:头本来就是在出生的时候自然而有的。
= “本自其然”:“自”,由于。“然”,如是。本来就是出于其然;意即:它如今之状貌是出于其本然。
= “无然非自”:“无然”,不是这样。“非自”,不自然。若不是这样(亦即,若非生来有头),就反而变成不是自然了;亦即,就违反自然,反成个怪物了。
(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自然,当然 [naturally])
(rán) = “然”是“燃”的本字。俗字作“燃”。燃烧[burn](是,对[yes]/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自然 =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 若自然本有的头,以照镜的因缘而发狂,何不以自然本有的头,以照镜因缘,就真的失去他的头?
= 瑛解:若自然本有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狂怖无头;何不以自然之头,由照镜因缘之故,遂真失耶?
= 成观义贯:若”说天生“自然”本有之“头”,则照镜之“因缘故”令他惊怖而发“狂”;那么为“何不”会此天生“自然”本有之头,即由此照镜之“因缘故”,真的“失”去了?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 头本来不曾失,因疯狂的缘故,妄起失头的恐怖,实在头何曾失,不但不失,且没有丝毫的变动,狂起狂歇,根本与头无关,何须假借于因缘。
= 瑛解:本有之头,虽由照镜因缘狂走,其头依然不失。设有人,见达多之狂走,问云:‘何为狂走?’答曰:‘我要觅头。’彼人以手摩其头曰:‘这是甚么?’达多始觉,头还不失,狂怖无端妄出,既狂之时,头原无失,歇狂之后,头亦无得。而狂起狂歇,不关本头之事,其头非但无失,曾无丝毫变易,则何所藉因缘耶?
= “何藉因缘”:“何”须“藉”任何“因缘”去把头找回来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 如果本来的狂性是自然,就应该本来常有狂怖,狂怖没有发作的时候,狂性又潜藏在什么所在呢?
= 瑛解:狂喻无明之妄,若谓本来狂是自然,即应本来常有狂怖。既是常有,而未发狂之际<时也>,其狂潜藏何处?难道身心之中,有潜狂所在耶?既无潜狂之所,则狂非自然矣!
=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若说本狂是纯属自然,(亦即,此疯狂是本来就有,且属正常现象),则可说是本来就有狂怖时时都存在着,而非后来才产生。
(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秘密地;暗中[secretlystealthily])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 若狂不是出于自然,就应常无狂怖,头本不曾失,又为什么会忽生恐怖而狂走?
= 瑛解:不是狂出于自然,即是翻成因缘。头本无妄者:谓狂怖之时,头本不失,即当常无狂怖,有何因缘,而狂走耶?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矣!
= 成观义贯:若说“不狂”才是自然现象,才是正常的,如是则知头中本来是没有狂妄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何还会如疯狂一样地奔驰呢?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 若悟本来的头,虽狂不失<本有>,非因缘非自然;若知狂走,未狂亦无<本虚>,也非因缘非自然。那么你的所谓因缘自然,都是戏论,毫无实在的意义。所以我说,三种能缘的意识心若断,就是菩提本心。
= 瑛解:若悟本头,虽狂不失,则头非自然;依然宛在,则头非因缘;若知狂走,未狂元无,则狂非自然;头本无妄,则狂非因缘。若明斯义,则因缘、自然,俱为戏论,全无实义。是因缘、自然,俱属戏论之故,我先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三种分别之缘断故,则菩提非自然;妄离真显,当下即是,则菩提非因缘矣!
= “若”一旦真的“悟”了“本”有之“头”,实在从来未失、未变,则“识知”彼“狂走”之性相与头之有无,实不相关,如是则“因缘”与“自然”等“俱为”言说“戏论。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 但不能作菩提心生想<因菩提真心本有>,如以为真有一菩提心生,有一生灭的意识心灭<因无明狂性本空>,这仍是凡夫的情见,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 瑛解:承上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不可作菩提心生想。以菩提真心,元是本有,但由了因之所了,不是生因之所生。向被狂性所覆,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故我前云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上句三缘断故,亦不可作生灭心灭想,以无明狂性,乃属本空,三种能缘分别之心,是枝末无明,虽言断故,实无所灭。若说有菩提心生,有生灭心灭,此但是凡情生灭之见,非真菩提之心。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 必须生灭心灭,菩提心生,两皆不着痕迹,以至没有任何祈求而无功办道,自与菩提心相应,但也不可作自然想,若有自然,则分明自然心生,仍成对待,这也是生灭心,不是真正的无功办道。
= 瑛解:灭字,则生灭心灭;生字,即菩提心生,此但生灭;亦复俱灭,尽即灭也。而至无功用道,亦不可作自然想,若有自然,亦成对待。若如是有自然,则分明自然心生,对彼生灭心灭,即此自然,亦是生灭之心,非真无功用道。
= “无功用道”:“功用”,施功、作用,指造作之义。无功用道即为完全不假造作,任运(任真如之性及法性之运作)而行,亦即完全没有我,没有我能、我所的参与,完全契入、融于真如法性之中,循于真如法性而起用,故一切施为皆毫无我相造作,是故皆能随真如法性而达圆满、普遍、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以第一义,入于一切谛,即称此境界为“无功用道”。
=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明”,表明。此谓,行者于无功用道中,若有自然之想生(亦即,自己如是作念、如是思维,说:我这样的功用相当自然,一点也不假造作),如果还有这样的念头或分别之心,则表明犹有自然之想(自然之心)生,而非真正的无功用道。亦即,真正的无功用道是:亦不作念:“我能行无功用道”。以一有此念即有我能、我所;一有能所,即落生灭道,非无功用道。
= “生灭心灭,此亦生灭”:即使自觉生灭之心已灭,这还是生灭的境界,非为无生灭的境界。
无功/无功用 = Anabhoga,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 为何说自然仍是生灭法呢?因为众生以不生不灭为自然,犹如世间各种事相杂和而成一体,名和合性,没有和合以前各物,称之为本然性。
= 瑛解:无生灭者:即牒灭生俱尽。名为自然者:即牒无功用道。下喻自然亦非真,犹此世间,诸相杂和,药丸药饼之类。成一体者,名和合性:喻生灭因缘法。对此和合,遂将非和合者,称<即名也>本然性,喻不生灭之真,此真乃对妄所立之真,非真菩提心。如下文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是知无真可立,将欲立真,已非真真如性耳。
=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自然”,在此指不假造作的无功用道。要真正完全皆无一法生灭,才是真正的自然任运真如之无功用道。
一体 =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 所谓和合,就是因缘,而本然就是自然。这个本然,实是对和合而说,并非真本然,必须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和合本然俱离,离与不离,两者不着,凡情尽处,即见本真,到此方名无戏论法。
= 瑛解:本然即自然,和合即因缘。非即遣也。以非本然,遣本然;以非和合,遣和合。合然俱离:是双遣,离亦遣也。合字,兼和合与不和合,俱遣乃遣第二句。然字,兼本然非本然,俱遣乃遣第一句。俱离,与下俱非皆当双用。离合俱非:离乃俱离之离,合非和合之合,乃是即字之义,即是不离也。离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此双遮也;合<即也>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此双照也。俱非,即遮照同时义,即遮而照,即照而遮,此对第三句。遣之又遣,更无可遣,诸情皆尽,情尽法真,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非然”,非本然。“非合”,非和合。本然与非本然,和合与非和合。
= “合然俱离,离合俱非”:“合”,和合。“然”,本然。“离”,远离,不执。“离合”的离字,即是上面的远离不执。此二句之义:“和合”与“本然”俱离而不执,甚至连“离”(离于和合与本然)及“即”(即于和合与本然),也都不用。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 即使到了这般地步,你的细惑仍然全在,距菩提涅槃的极果,仍很遥远,不是你但持多闻记忆,历劫辛勤所能修证的。
= 瑛解:阿难倒想虽销,细惑全在,故于无上菩提,无余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劳苦,所能修证。
(yáo) = [faraway]
经劫/久远/历劫 = 谓经过劫数,乃形容长远之时间。劫,梵语kalpa之音译,指宇宙在时间上之一成一毁,从成、住、坏至空继续不息,故宇宙无穷之成毁,称为历劫。
(xīn) =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大罪[crime](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pungent vegetable]/辣味[hot <in tasteflavoretc.>pungent]/劳苦;艰苦[hardlaborioustoilhardworkarduous])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 虽能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体解其中清净妙理,如恒河沙数之多,只不过增加戏论的资料,与本分上事,仍然了无交涉。
= 瑛解:虽复忆持下,以阿难多闻第一,非惟能闻,复能忆持不失,又非惟忆持我一佛所说,亦能忆持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即: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部,小乘九部,大唯三。清净妙理:指大乘三部,清净实相妙理,圆顿法门,如恒河沙。喻虽复闻持之多,不肯从闻、思、修,祗是资益戏论,所以难成极果。
忆持 = Dharana,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1
长行/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
重颂/应颂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3
孤起/讽颂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4
因缘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5
本事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6
本生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7
未曾有法/希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8
譬喻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9
论议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10
自说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11
方等/方广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 你虽然能畅论因缘自然,通达无滞,不会有丝毫的差错,人间尊为多闻第一;然以这累劫多闻的熏习,却不能避免摩登伽女的魔难。
= 瑛解:祗益戏论,博得多闻之名,虽积劫<即历劫>多闻熏习,非有真修,徒闻无功,所以不能免离摩登伽女,淫术所加之难。
多闻第一 = 指阿难尊者。阿难于佛陀十大弟子中,为听闻佛陀说法最多并知解无碍者,故称多闻第一。
熏习//薰习 = Vasana/pravrti/abhyasa,如人以香气薰附衣服,染净迷悟诸法(特指吾人之身、语、意三业;业,即行为)之势力薰附残留在吾人心识上之作用,即称为薰习。
(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 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
摩登伽 = Matanga,乃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又作摩灯伽、摩邓伽。略称摩瞪。意译作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只(Matangi),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 还须等待佛陀的神咒,使摩登伽女心中,淫火顿熄,得证阿那含果,在我佛法之中,成为最精,而不经历初果二果,就速证三果的第一人。由于她的爱河干枯,才使你解脱了一场淫染的魔难。
= 瑛解:何须待我楞严神咒之力,使摩登伽心中,淫火顿歇,使汝阿难,如从梦觉,方脱淫难。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在我佛法之中;成为精进林,林是喻其进速,而证之多也。爱为生死本,因爱则有欲,因欲则受生,因生必有死,爱欲溺人,故喻如河。淫火顿歇,爱欲便断,得超欲界,故曰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淫难也。
佛顶咒/白伞盖神咒 = 指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白伞盖(Sitatapatta),音译悉怛多钵怛罗。为佛顶尊之名,故此咒称白伞盖神咒。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谓其所说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八句,称为心咒、正咒,即:‘唵 阿那隶 毗舍提 鞞啰跋阇罗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吽都嚧瓮泮 莎婆诃’。若一心诵持此咒,则水、火、诸毒不惧,且可蒙受毗那夜迦诸恶鬼之守护。
=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使“摩登伽”女“心”中之“淫火顿歇”,顿断爱欲,顿超界,顿证“得阿那含”果,不再来欲界受生,顿时“于我法中,成精进林”。
淫欲火/淫火 = 比喻淫欲之热情如火,若不祛除,可烧毁身心。
爱河 = 犹言情天欲海。爱欲溺人,故以河喻之。此外,贪爱之心,执着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亦以河水譬之。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干瘦;憔悴[haggard])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 是故阿难,你虽累劫以来,能忆持如来秘而不宣的密法,庄严大乘的清净妙理,远不如一日之中,修习圆顿道业,舍弃戏论,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 瑛解:是戏论无功之故。阿难多闻,非是一生,故曰,汝虽经历多劫,有闻持之力,能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无上之法,非口所宣曰秘,非心所测曰密。此二字即不思议,清净妙理,庄严一乘。多闻不及修习,故曰不如一日,狂心顿歇,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而起分别之心,此即背尘合觉,逆彼无始生死欲流,故得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憎爱是二种苦因,生死是二种苦果。
=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你虽有闻持之力,能忆持记诵如来秘密微妙庄严的无上乘法。
秘密 = Guyh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 如摩登伽女, 从前本来是一妓女,由于佛顶咒的神力,销除她心中的贪爱欲念,现已在佛法中,名性比丘尼,入僧宝之列。
= 瑛解:此举登伽,以激阿难。宿为淫女,三障具足:淫心烦恼障也;宿世淫习业障也;现受女身报障也。由仗楞严神咒威力,销其爱欲,即淫火顿歇,爱河干枯,而烦恼障已除。法中者,在佛法之中,成精进林,而业障亦断。名性比丘尼,列僧宝数,则报障已转。
=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于如来法中,已列于僧宝之数,法名为性比丘尼。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ní) = 亲近,亲昵。后作“昵”[very intimate](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nun])
苾刍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 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同悟宿因,知历世以来,受女身之报,都是因为贪爱心深重,自缚自苦。只以通达宿命,痛悟前非,一念熏修无漏善业,皆获大益,摩登伽女当即解脱爱欲的缠缚,证阿那含果,耶输陀罗,蒙佛授记,终成佛道。你乃堂堂丈夫,人天共知,为何不如弱质女流,反自迷自昧,自甘缠缚,留恋多闻,不肯割舍。耽于戏论,愿居下位,岂不惭愧?
= 瑛解:性尼与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无非贪爱为苦,知女身之报,爱欲深重,历世以来,果报不胜,皆由贪爱为苦也。今性尼、耶输二人,女身劣机,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如何修法?即以悟历世因,贪爱为苦,但以一念止绝贪爱之水,不令向外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定力成就。或得出缠:性尼爱河干枯,断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惑,得出欲界生死之缠缚。又谓耶输已证四果,所作已办,分段已离,得出三界生死之缠缚。或蒙授记:谓此二人,如能回小向大,捐舍声闻,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进趣菩提,则蒙佛授记。如何汝阿难,以堂堂丈夫之形,赫赫王家之种,徒守多闻,甘居下位,现见熏修有益,不肯进修,如何自欺自暴,尚留恋见闻<即观听>分别耶?
=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与罗睺”之“母耶输陀罗”皆“同悟宿”世轮回之“因”。
=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自欺”,指以戏论之法自欺。“留”,留恋不舍。“观听”,见闻,即依见闻觉知之分别。见闻觉知已是虚妄,再依之而作种种分别,然后更起戏论,则妄上加妄,迷之又迷,不可复加。此谓摩登伽与耶输陀罗俱为女身,身为女身已是劣器,再加摩登伽又是淫女,此二女以此劣报之身都能速证果位,顿断生死,何况阿难出身高贵,又为大丈夫,怎么还在以言说戏论自欺,留恋于见闻觉知之虚妄分别之中。佛举二女,是为了激励阿难及与会其他众人。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耶输多罗/耶惟檀/耶输陀罗 = Yasodhara,意译作持誉、持称、华色。又称罗侯罗母(Rahula-mata)。中印度迦毗罗城释种执杖(Dandapani)之女,悉达太子之正妃,罗侯罗之生母。
宿因 = 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
历世(lì shì) = 历代,过去的各个朝代。/累世。谓经过几代。
熏修/熏修 = 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
无漏善 = 指远离烦恼过非之善法。‘有漏善’之对称。为‘见道’以上之圣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之圣者所起之有学善、阿罗汉果所起之无学善,及涅槃之胜义善;在大乘则为初地以上之菩萨所修六度等之无漏有为及无为涅槃法。
在缠真如出缠真如/在缠出缠 = 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隐藏在烦恼缠缚之中,称为在缠;而超出缠缚,显现法身,则称出缠。亦即心迷(烦恼)之众生,为迷苦之境界所束缚,犹如系于生死之牢狱,故称为在缠;反之,离开烦恼之束缚而至觉悟之境界,则称为出缠。又如来藏为烦恼所隐覆,称为在缠真如、有垢真如;而拂除烦恼所显现之法身,则称出缠真如、无垢真如。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观听(guān tīng) = 看和听。/专指听。/借指耳目。/看到和听到的;看的和听的人。/引申为舆论。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 阿难以及会中大众,听了佛陀精辟的开示,亲切的教诲,粗疑细惑,一齐消除,如佛示以万象生灭相续的前因后果,真如妙体,随缘自在的要义。及诸佛如来,不复起妄念,如矿沙成金,金不复成矿的善巧譬喻等等。使悟知真心实相,所以身心有前所没有的轻松安适之感。
= 瑛解: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开示训诲。因闻重重妙示,所以疑惑得以销除。故同得心悟实相。此实相,即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菩提胜净明心是也。意即心也。身心轻安,昔日未曾得,而今得之,故曰得未曾有。
实相 =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 也有一种悲喜交集之情,因此再度含着满眶热泪,顶礼佛足,然后合掌长跪,对佛陀说:无上大悲的清净宝王,最善于开启我的心智,能以各种因缘方便,提携奖诱,引导沉沦于冥暗中的众生,脱离生死苦海。
= 瑛解:此是阿难,第五次悲感垂泪,故曰重复。长跪合掌,而白佛言,皆示敬也。佛具同体大悲,是为无上大悲,究竟清净,证离垢妙极法身。善能开发,我等惑妄重封,权宗固闭之心。由佛能用如是种种因缘,善巧方便,提撕奖劝。接引凡、小出离憎、爱二苦海。又沉谓凡夫,沉沦分段生死苦海;冥谓二乘,冥滞变易生死苦海。
长跪 = 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着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着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
(tí) = 悬持;悬空拎着物品[carry in one's hand with the arm down](紧紧拿着;执持[hold]/扶持[support]/提醒[remind])
(jiǎng) = 驱使狗猛进[instigate dog to push ahead](劝勉;鼓励[encourage]/称许,赏识[praise])
苦海 =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