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星期日

长阿含经-第01章《大本缘经》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长阿鋡经/长阿含经 = Digha-nikaya,凡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为北传四阿含之一,系纂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之经而成。关于长阿含名称之由来,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因系长经之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佛驮耶舍/佛陀耶舍 = Buddhayasas,意译觉明、觉名、觉称。婆罗门种姓罽宾人,为人赤发。东晋译经家。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佛陀耶舍善诵婆沙,著名高僧鸠摩罗什受学于他,故被尊称为“大婆娑”。后应罗什之请,于姚秦弘始年中(399415)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所译经典凡四部,八十四卷。
 
佛念/竺佛念 = 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晋代著名译师之一,卒于长安。慧皎称“自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在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盛赞其译经的功绩。建元十九、二十年间,协助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等人,传译《婆须蜜经》、《僧伽罗刹集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阿毗昙八揵度》等。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协助佛陀耶舍传译《长阿含经》、《四分律》。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zhào) = [strike](开始,最初[at firstat the very beginning])
释僧肇 = 384年—414年,俗姓张,京兆(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著名弟子,罗什的佛教译经大都由僧肇润文,使得罗什的译经为中国人喜爱读诵的得力干将,著名的汉传佛教理论思想家,将般若中观思想中国化,为三论宗的先驱人物。410年至413年,曾至佛陀耶舍译场听新译《四分律》及《长阿含经》。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
冲默(chōng mò) = 淡泊沉静。
玄旨(xuán zhǐ) = 深奥的义理。
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辩之以法相。
(yōu) = 遮蔽[conceal](囚禁[put in jail]/昏暗;阴暗[dusky]/深邃[deep]/幽静[peaceful])
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
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契经,《四阿含》藏也:《增壹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阿含,秦言法归。
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
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
(yùn) = 蕴葳;包含[concealhide]
(xū) = 大土山[big mound](废址,故城[ruins])
(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regionarea])
二仪(èr yí) = 天地。
(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品物(pǐn wù) = 万物、众物。
道无不由,法无不在。
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
开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
玩兹典者,长迷顿晓。
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
(liáo) = 遥远[distant]
六合(liù hé) = 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universethe world]
斯可谓朗大明于幽室,惠五目于众瞽,不闚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gǔ) = 虽瞎但有眼珠[blind]
(kuī) = 同“窥”。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peepspy]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于殊俗。
(yùn) = 和谐悦耳的声音[musical sound](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rhythm])
(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安逸,舒适[ease and comfortable])
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
以弘始十二年岁次,上章阉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卷,十四年讫。
阉茂(yān mào) = 地支中戌的别称,用以纪年。
十五年岁次,昭阳赤奋若,出此《长阿含》讫。
昭阳(zhāo yáng) = 岁时名。十干中癸的别称,用于纪年。
赤奋若(chì fèn ruò) = 古代星(岁星)(太岁,亦称岁阴﹑太阴)纪年法所用名称。谓太岁在丑﹑岁星在寅的年份为“赤奋若”。/天神名。
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
时,集京夏名胜沙门,于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
(juān) = 除去、驱出、去掉。同“捐”[eliminate]/清除,疏通[clear away]
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
 
二十二卷
四分
30
经名
略述
卷一
第一分
(收录有关佛陀的本生故事及事迹。)
01
大本缘经
说七佛本缘寿量眷属法会弟子,降生入胎,出家成道,乃至涅槃等缘。
卷二
02_1
游行经
说佛将涅槃,游行化度,乃至入灭,分布舍利事。
卷三
02_2
卷四
02_3
卷五
03
典尊经
说佛过去世为大臣舍家学道。
04
阇尼沙经
说佛广化人天事。
卷六
第二分
(叙述佛教修行及教义的细目。)
05
小缘经
亦名《四姓经》。为二出家婆罗门,说四姓平等,作恶堕落,作善超昇,见谛证道。
06
转轮圣王修行经
说往昔转轮王,福德修行事。
卷七
07
弊宿经
外道说死后断灭,无善恶报,迦叶童女说法破其蔽惑。
卷八
08
散陀那经
散陀那居士化俱尼陀梵志五百众来归依佛。
09
众集经
舍利弗集如来所说法要,以防诤竞。
卷九
10
十上经
一成法、一修、一觉、一灭、一退、一增、一难解、一生、一智、一证,此十上法,具足五百五十法门。
11
增一经
自一修法、二修法、三修法,乃至十法也。
卷十
12
三聚经
佛告诸比丘:一法趣要趣,谓毒害心也;一法趣善趣,谓不以恶心也;一法趣涅槃,谓念处也,乃至增十也。
13
大缘方便经
佛为阿难说十二因缘、四谛、八解也。
14
释提桓因问经
为帝释说因调有想,因想有欲,有爱憎,有贪嫉,乃至共相伤害。
卷十一
15
阿㝹夷经
为房伽婆梵志说善宿比丘事,及说破世见事。
16
善生经
为长者子六向拜,佛为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卷十二
17
清净经
尼干子终,弟子分二,诤骂不已,阿难诱化。佛为说修十二分经,及诸善法诸禅定观境,阿难云:微妙第一清净也。
18
自欢喜经
佛为舍利弗等说禅定三昧。舍利弗赞说佛法,无上智慧神通,一切世间无与等者。
19
大会经
十方诸神天人等皆来集会,礼敬如来,佛为诸众种种结咒。
卷十三
第三分
(提出及批判当时佛教以外的很多宗教教义与哲学思想,归纳为当代所盛行的六十二见。)
20
阿摩昼经
外道使弟子观佛,佛为调伏,说外道邪伪,佛法真正,佛弟子明行具足。
卷十四
21
梵动经
佛说甚深微妙大法光明,说诸六十二邪见。
卷十五
22
种德经
大婆罗门名曰种德,诣佛所问成就几法而得真实,言不虚妄,佛即答之。
23
究罗檀头经
佛说过去国祭祀,不使牛羊,及乎归依佛法僧。
卷十六
24
坚固经
长者子坚固白佛:当现神变,显上人法。佛云:我于静处,教弟子不得于婆罗门中现神变也。
25
裸形梵志经
为此梵志说苦行亦有善恶二趣,不皆诃责,但非出要。惟如来大师子吼,能令人出家成道,此梵志即出家证果。
26
三明经
佛说正法,破三明婆罗门邪法,令得佛法正见正趣也。
卷十七
27
沙门果经
为阿阇世说沙门现在得果,并受其忏。
28
布吒婆楼经
佛破梵志说无因论也。
29
露遮经
此婆罗门见佛,请佛,寻起恶见,谓不应为人说法,佛受供时破之。
卷十八
第四分
30_1
世记经
(记说大千中千世界,四洲转轮王等事。说地狱及诸龙金翅等事。修罗诸天及日月宫事,日月天子生日月宫因缘。三灾天修罗战斗事。三中劫及世本缘劫初等事。)
阎浮提州品第一
郁单曰品第二
转轮圣王品第三
卷十九
30_2
地狱品第四
龙鸟品 第五
卷二十
30_3
阿须伦品第六
四天王品第七
忉利天品第八
卷二十一
30_4
三灾品第九
战斗品第十
卷二十二
30_5
三中劫品第十一
世本缘品第十二
 
卷一_第一分_01章《大本缘经》
= 说七佛本缘寿量眷属法会弟子,降生入胎,出家成道,乃至涅槃等缘。

大本经 = Mahapadana Sutta,该经讲述佛陀在舍卫城中,凭天耳通得知比丘在法堂谈论前生事,便去法堂向众位比丘讲述过去七佛的事迹。其中包括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以及释迦牟尼佛陀本人共七佛。佛陀讲述七佛的种姓、族姓、寿命、成道、弟子、父母与王都等事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华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祇树”:Jeta-vana,又作逝多林,为祇陀太子供养佛陀之树林。
= “华林窟”:Kareri-kutikaKareri,花树、花林;Kutika,小屋。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华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
= “结使”:结与使皆为烦恼之称。结,结缚众生令不出生死。使,驱使众生流转三界。
无上尊 =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戏论 = P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
/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姓字(xìng zì) = 姓氏和名字,犹姓名。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furtherfurther moreall the moremore])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
“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 “法性”:Dhammata,又称实相、真如、法界、涅槃。
= 如来是善别法性知如是事?还是诸天来语才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华林堂,就座而坐。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
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
= “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巴利本作Dhammiya Va Katha Ariyo Va Tumhibharo,法之谈论及圣者沉默之状态。
“汝等所论,正应如是。
“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
神通力/神力/通力//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佛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讲说贤圣论,如来处静室,天耳尽闻知。
= “天耳”:Dibbasota,天耳智证通之略称,六通之一,为能听闻欲、色二界之声处的神通力,凡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均可闻得。
 佛日光普照,分别法界义,亦知过去事,三佛般泥洹。
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三藐三佛陀 = Samma-sambuddha,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名号、姓、种族,受生分亦知,随彼之处所,净眼皆记之。
= “净眼”:即清净离垢的法眼,通常用以尊称佛陀。
= “记”:即记别、授记,分别说明过去之因缘,或记说未来之果报。
 诸天大威力,容貌甚端严,亦来启告我,三佛般泥洹。
 记生、名号、姓,哀鸾音尽知,无上天人尊,记于过去佛。”
= “哀鸾音”:鸾的形状像凤,同为瑞鸟,其音偕和。
(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形容声音凄清尖锐[desolate])
(luán) = 传说凤凰一类的鸟。雄性的长生鸟[male phoenixmythical bird like the phoenix]
 
又告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识宿命智,知于过去诸佛因缘不?我当说之。”
= “宿命智”:Pubbenivasanussati-nana,又作宿住随念智,能详知前生的能力,为三明、六神通之一。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善哉!世尊,以时讲说,当奉行之。”
(yǐ) = [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从,自,由[from]/依,按,凭[in accordance withby])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
“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
“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
“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
= “贤劫”:Bhadda-kappa,又作善劫,对过去、未来的劫住而言,现在的劫住即称为贤劫。
“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毗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
= “那维”:Nahuta,梵Nayuta,又作那由他,是极大数目之名称,相当于千万或千亿。
 拘楼孙、那含、迦叶、释迦文。
 
“汝等当知,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
“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
“毗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
“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
“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
“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
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
= “少出多减”:超过百岁之人,但是微乎其微,所以说「少出」,也就是很少有人超过百岁的大关。
 
佛时颂曰:
 
“毗婆尸时人,寿八万四千;尸弃佛时人,寿命七万岁;
 毗舍婆时人,寿命六万岁;拘楼孙时人,寿命四万岁;
 拘那含时人,寿命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命二万岁;
 如我今时人,寿命不过百。
 
“毗婆尸佛出刹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
= “拘利若”:Kondanna,又作拘邻若,憍陈如,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我今如来、至真,出刹利种,姓名曰瞿昙。”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尸弃、毗舍婆,此三等正觉,出拘利若姓。
 自余三如来,出于迦叶姓。
 我今无上尊,导御诸众生,天人中第一,勇猛姓瞿昙。
 前三等正觉,出于刹利种;其后三如来,出婆罗门种;
 我今无上尊,勇猛出刹利。
 
“毗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优昙婆罗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类树下成最正觉。
婆吒罗树/波吒厘树 = Patali,意译作重叶树、重生华、青桐。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
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尸利沙树 = Sirisa,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尼拘类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我今如来、至真,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
毕钵树/毕钵罗树 = Pippala,巴利Assattha;意译吉祥。其果实称为毕钵罗,故称毕钵罗树,为产于中印度及孟加拉之桑科常绿乔木。又以释尊于此树下成等正觉,故一般称为菩提树。
 
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往诣波罗树,即于彼处所,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成道灭有原。
= “成道灭有原:有原就是生死相续之源。
 毗舍婆如来,坐娑罗树下,获解脱知见,神足无所碍。
= “解脱知见”:知见指真实智生,由智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神足”:Iddhi-vidhabhinnana,即神足通,为能如意飞行,自在转变境界及化现人等之神通力。
 拘楼孙如来,坐尸利沙树,一切智清净,无染无所著。
 拘那含牟尼,坐优昙树下,即于彼处所,灭诸贪忧恼。
牟尼 = Muni,即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乃谓尊贵殊胜之圣者或仙人。Muni一语,于古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后期已存在,意谓领受灵感,或指进入恍惚状态者、圣者、隐遁者、仙人、寂默行者等。佛教中,牟尼亦有圣者、仙人、寂默者等意。
 迦叶如来坐,尼拘类树下,即于彼处所,除灭诸有本。
 我今释迦文,坐于钵多树,如来十力尊,断灭诸结使,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摧伏众魔怨,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诸树,于中成正觉。
 
“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
三会 = 为佛救度众生而说之三次法会,过去诸佛如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舍婆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如来、迦叶如来等,经典均载其三会说法及与会听法之众数。当来下生之弥勒佛亦有三会说法,称为弥勒三会,又称龙华三会,以教化释尊未度化之众生。据经载,此会约在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
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
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
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
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
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
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佛时颂曰:
 
“毗婆尸名观,智慧不可量,遍见无所畏,三会弟子众。
= 毗婆尸佛,意译为胜观佛。
 尸弃光无动,能灭诸结使,无量大威德,无能测量者,
 彼佛亦三会,弟子普共集。
 毗舍婆断结,大仙人要集,名闻于诸方,妙法大名称,
(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约请;邀请[invite])
 二会弟子众,普演深奥义。
 拘楼孙一会,哀愍疗诸苦,导师化众生,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无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普演微妙法。
 迦叶一一毛,一心无乱想,一语不烦重,一会弟子众。
(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be annoyedbe vexed]/通“繁”。烦琐;繁多[be superfluous and confusingoverelaboratenumerous])
烦重(fán zhòng) = 冗长而重复。
 能仁意寂灭,释种沙门上,天中天最尊,我一会弟子。
= “释种沙门上:沙门中的沙门,故为沙门之上。
能仁 = Sakka之意译。音译为释迦。释迦,乃印度种族之名;因释尊系出身于释迦族之贤人,故被尊为释迦牟尼(Sakka-muni)。Muni,寂默、贤人之义。一般亦以Sakka之译语‘能仁’,称呼释尊。
天人中尊/天中王/天中天 = Devatideva,谓诸天中之最胜者。为佛尊号之一。以释尊诞生之后,曾受诸天礼拜,故而有此尊号。
 彼会我现义,演布清净教,心常怀欢喜,漏尽尽后有。
= “漏尽”:Khinasava,烦恼灭尽之意。
 毗婆、尸弃三,毗舍婆佛二,四佛各各一,仙人会演说。
 
“时,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 “骞荼”:Khanda,毗婆尸佛二大弟子之一。
= “提舍”:Tissa,译为胜者,毗婆尸佛二大弟子之一。
(qiān) = 马腹病,指腹部亏损低陷[disease of horse abdomen]
(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 “阿毗浮”:Abhibhu,译为胜者,尸弃佛二大弟子之一。
= “三婆婆”:Sambhava,译为出生、上生,尸弃佛二大弟子之一。
(pí) = 人的肚脐[navel]
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 “扶游”:Sona,毗舍婆佛二大弟子之一。
= “郁多摩”:Uttara,译为上胜,毗舍婆佛二大弟子之一。
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 “萨尼”:Sanjiva,译为苏生者,拘楼孙佛二大弟子之一。
= “毗楼”:Vidhura,译为无类者,拘楼孙佛二大弟子之一。
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盘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 “舒盘那”:Bhiyyosa,拘那含佛二大弟子之一。
= “郁多楼”:Uttara,译为上胜,拘那含佛二大弟子之一。
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 “提舍”:Tissa,迦叶佛二大弟子之一。
= “婆罗婆”:Bharadvaja,迦叶佛二大弟子之一。
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佛时颂曰:
 
“骞荼、提舍等,毗婆尸弟子。
 阿毗浮、三婆,尸弃佛弟子。
 扶游、郁多摩,弟子中第一,二俱降魔怨,毗舍婆弟子。
 萨尼、毗楼等,拘楼孙弟子。
 舒盘、郁多楼,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罗婆,迦叶佛弟子。
 舍利弗、目连,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
= “执事弟子”:巴利本作Bhikkhu Upatthaka Aggupatthaka,侍者比丘、上首侍者。
= “无忧”:Asoka,七佛经作“阿输迦”,为毗婆尸佛之侍者。
执事 = Veyyavaccakara,指执掌事务者。
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
= “忍行”:Khemamkara,七佛经作“刹摩迦噜”,为尸弃佛之侍者。
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
= “寂灭”:Upasanta,七佛经作“乌波扇睹”,为毗舍婆佛之侍者。
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
= “善觉”:Buddhija,七佛经作“没提逾”,为拘楼孙佛之侍者。
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
= “安和”:Sotthija,七佛经作“稣噜帝里野”,为拘那含佛之侍者。
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
= “善友”:Sabbamitta,七佛经作“萨里嚩蜜怛啰”,为迦叶佛之侍者。
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多闻第一。
 
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寂灭及善觉,安和、善友等,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具足诸义趣,昼夜无放逸,自利亦利他。
 此七贤弟子,侍七佛左右,欢喜而供养,寂然归灭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
(yīng) = [chest](接受[receive])
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
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
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
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
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
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 以上七佛之子名,巴利本未提及。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妙觉及上胜,导师、集军等,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绍继诸佛种,爱法好施惠,于圣法无畏。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 [introduce])
 
“毗婆尸佛父名盘头,刹利王种,母名盘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曰盘头婆提。”
= “盘头”:Bandhumant,毗婆尸佛之父名。
= “盘头婆提”:Bandhumati,毗婆尸佛之母名。城名。
 
佛时颂曰:
 
“遍眼父盘头,母盘头婆提,盘头婆提城,佛于中说法。
 
“尸弃佛父名曰明相,刹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
= “明相”:Aruna,尸弃佛之父名。
= “光曜”:Pabhavati,尸弃佛之母名。
= “光相”:Arunavati,城名。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佛时颂曰:
 
“尸弃父明相,母名曰光曜,于光相城中,威德降外敌。
 
“毗舍婆佛父名善灯,刹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
= “善灯”:Suppatita,毗舍婆佛之父名。
= “称戒”:Yasavati,毗舍婆佛之母名。
= “无喻”:Anopama,城名。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佛时颂曰:
 
“毗舍婆佛父,善灯刹利种,母名曰称戒,城名曰无喻。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
= “祀得”:Aggidatta,拘楼孙佛之父名。
= “善枝”:Visakha,拘楼孙佛之母名。
= “安和”:Khema,王名及城名。
(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佛时颂曰:
 
“祀得婆罗门,母名曰善枝,王名曰安和,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
= “大德”:Yannadatta,拘那含佛之父名。
= “善胜”:Uttara,拘那含佛之母名。
= “清净”:Sobha,王名及城名。
 
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母名曰善胜,王名曰清净,居在清净城。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财主,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罗柰。”
= “梵德”:Brahmadatta,迦叶佛之父名。
= “财主”:Dhanavati,迦叶佛之母名。
= “汲毗”:Kikin,王名。
= “波罗柰”:Baranasi,城名。
(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nài) = 木名。与“林檎”同类[crab apple](通“奈”。奈何,如何[howwhat])
 
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母名曰财主,时王名汲毗,在波罗柰城。
 
“我父名净饭,刹利王种,母名大化,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
白净王/真净王/净饭王 = Suddhodana,音译首图驮那、输头檀那、阅头檀、悦头檀。中印度迦毗罗(梵Kapilavastu )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
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摩耶夫人 = Mahamaya,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妻。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Devadaha)主须菩提(Subhuti)之别宫蓝毗尼园(Lumbini)休息时,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Tavatimsa,欲界六天之第二),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佛时颂曰:
 
“父刹利净饭,母名曰大化,土广民丰饶,我从彼而生。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
= “常法”:巴利本作Dhammata,法性,指正常之现象、常态。
= “菩萨”:Bodhisatta,原指希望求得菩提的有情,此处则作为如来未证得佛果之前的称谓。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睹见,知其所趣。
= “幽冥”:指三恶道无真理之光处。
= “知其所趣”:互相了解彼此所寄托的地方。
(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时,此光明复照魔宫,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
= 巴利本作Sadevake Loke Samarake Sabrahmake Sassamana-brahmaniya Pajaya Sadeva-manussaya Appamano Ularo Obhaso Patubhavati Atikkamma Devanam Devanubhavam,在天的、魔的、梵的世间,为沙门、婆罗门、天、人、诸众生显现胜于诸天威神力的无限大光明。
 
佛时颂曰:
 
“密云聚虚空,电光照天下,毗婆尸降胎,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莫不蒙大明,处胎净无秽,诸佛法皆然。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
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人与非人不得侵娆,此是常法。”
= “四天子”:Cattaro Devaputta,通常称为四天王,即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
(gē) =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dagger-axe <an ancient weapon>](泛指兵器[weapons])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佛时颂曰:
 
“四方四天子,有名称威德,天帝释所遣,善守护菩萨。
 手常执戈矛,卫护不去离,人非人不娆,此诸佛常法。
 天神所拥护,如天女卫天,眷属怀欢喜,此诸佛常法。”
= “如天女卫天”:有如天女们常常侍卫在诸天神的身边,寸步不离一样。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
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
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
= “紫磨金”:又称紫磨黄金,为带紫色之黄金。
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内外清彻,无众障翳。
= “有目之士”:Cakkhumant Purisa,具眼者。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琉璃珠,其明如日月,仁尊处母胎,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观胎如金像,母怀妊安乐,此诸佛常法。”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淫火之所烧燃,此是诸佛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天中天福成,其母心清净,无有众欲想。
 舍离诸淫欲,不染不亲近,不为欲火燃,诸佛母常净。”
= “不染不亲近”:也不会一再的亲近这种会毒害自己的淫事。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
= “梵行清净”:狭义指不淫,广义指戒行圆满。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三十三天/忉利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忉利天为帝释之住处,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传说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三个月。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精进、戒具足,后必受天身,此缘名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
= “从右胁出”:菩萨从右胁诞生之说法与巴利佛典之说相异其趣,后者谓菩萨是由子宫(Kucchi)产出。
始入胎时,暗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
= “始入胎时:这是首尾相应的瑞相。是入胎与出胎,均会带给众生无限的光明的预兆!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大光靡不照,此界及余界,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目,具足于天身,以欢喜净音,转称菩萨名。”
= “具足于天身”:菩萨放出大光明,将洒净一切垢秽,其恩泽将及天上界的天人身,使天神们也能沾润到菩萨的智慧光明,而愈显出清净无垢!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
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卧。
(pān) = 拉,牵[draw]
时,四天子手捧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戚。’
(qī)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 [sorrowfulsad])
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卧,住戒修梵行,生尊不懈怠,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
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缯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投缯不染污,菩萨出胎时,清净无染污。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
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
= “天上天下生老病死”:巴利本作Aggo Ham Asmi LokassaJettho Ham Asmi Lokassa Settho Ham Asmi LokassaAyam Antima JatiN Atthi Dani Punabhavo Ti,我是世间之最上者,我是世间之最胜者,我是世间之最尊者。此乃最后生,于今无有后有。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掉下来,坠落[fallsink](假借为“惰”。懒散;懈怠[sluggish])
(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遍观于四方,堕地行七步,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遍观于四方,堕地行七步,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安行于七步,观四方举声,当尽生死苦。
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两足尊 = Dvipada-settha,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等载,佛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之第一。()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当其初生时,无等等与等,自观生死本,此身最后边。”
= “无等”:Asama,为佛陀之尊号。佛陀是其余众生所无法比拟、比较的,所以称为无等。又众生三德无与佛等,故曰“无等”。
= “等与等”:唯诸佛三德相等,故曰“等与等”。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biān) = 山崖的边缘[marginedgebrim](边境[borderfrontier]/尽头[limit])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
(zǎo) = 洗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yù) = 洗澡[bathe](沉浸;浸染[soak])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二泉自涌出,以供菩萨用,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其水甚清净,一温一清冷,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盘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
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
= “具相”:所谓三十二种具足之相是也。
= “披衣”:披开太子的衣棠。
(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翻开;翻阅[turn overlook over]/分析;辨析[analyze])
(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兵杖不用,天下太平。
= “七宝”:Satta Ratanani,指转轮圣王所具有之七种王宝,即:轮宝(Cakka-ratana)、象宝(Hatthi-ratana)、马宝(Assa-ratana)、珠宝(Mani-ratana)、女宝(Itthi-ratana)、居士宝(Gahapati-ratana)、主兵宝(Parinayaka-ratana)。
= “兵杖不用”:无需藉仗这些军人与兵器,而能使天下子民常过太平的盛世。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象兵/象军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马兵/马军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车兵/车军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步兵/步军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十号 =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1
如去/如来
Tathagata,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即佛之尊称。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2
应真//应供
Arahant,音译阿罗汉、阿罗诃。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3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4
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明行/明行足
Vijja-carana-sampanna,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又据大智度论,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5
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善逝
Sugato,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槃,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
6
知世间/世间解
Lokavidu,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
7
无上/无上丈夫/无上士
Anuttara,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又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佛于众生中亦最胜无上。此外,相对于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等觉位(又称有上士),佛之妙觉位,亦称无上士。
8
调御丈夫
Purisadamma-sarathi,意指可化导一切丈夫之调御师。
9
天人教师/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
10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11
世尊
Bhagavant,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
‘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相师之所记,如典记所载,趣二处无疑。
百思庄严/百福德庄严/百福庄严 = Sata-punya-vicitrita,如来之三十二相,一一皆以百福庄严。百福,即百思。
 若其乐家者,当为转轮王,七宝难可获,为王宝自至。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真金千辐具,周匝金辋持,转能飞遍行,故名为天轮。
(fú) = 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spoke]
(wǎng) = 车轮周围的框子。汉代以前叫“牙”[rim of a wheel]
 善调七牙住,高广白如雪,能善飞虚空,名第二象宝。
= “七牙住”:佛经到处记载都是嘴里有六只牙的白象,很少有七只牙的白象,也许是象王中之王之故。
 马行周天下,朝去暮还食,朱髦孔雀咽,名为第三宝。
(máo) = 毛发中的长毫[long hair]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清净琉璃珠,光照一由旬,照夜明如昼,名为第四宝。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色声香味触,无有与等者,诸女中第一,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珠玉及众珍,欢喜而贡奉,名为第六宝。
(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如转轮王念,军众速来去,捷疾如王意,名为第七宝。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此名为七宝,轮、象、马纯白、居士、珠、女宝,典兵宝为七。
(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观此无有厌,五欲自娱乐,如象断羁绊,出家成正觉。
(jī) = 马笼头[bridle](系,捆绑;束缚,拘束[bindrestrain])
(bàn) = 驾车时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带[crupper](羁绊;拘束;束缚[tie])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王有如是子,二足人中尊,处世转法轮,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殷勤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
(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
“‘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
(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帷幔;帏幕[curtain]/没有花纹[colourless])
“‘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
“‘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
(xiān) = 细小[fineminute]
“‘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
“‘七者、鹿膞肠,上下𦟛直;
(zhuān) = 鸟类的胃,肫[gizzardmaw of a bird]
𦟛(chōng)
“‘八者、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
(gōu) = 衣带上的钩。引申为“钓鱼或挂物用的钩”[hook]
(suǒ) = 置于可启闭的器物上,以钥匙或暗码<如字码机构、时间机构、自动释放开关、磁性螺线管等>打开的扣件[lock]/加锁,用锁锁住[lock up]
锁骨(suǒ gǔ) = 位于胸腔上部、颈下两旁与肩胛相联的骨骼。左右各一。
“‘九者、阴马藏;
= “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指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藏之相。
(yīn) = 幽暗;昏暗[dark](云块[cloud]/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阴险[sinisterinsidious]/生殖器[genitals])
“‘十者、平立垂手过膝;
“‘十一、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mǐ) = 无;没有[nonot](散乱;顺风倒下[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蔓延[spread]/细腻;细密[meticulous])
“‘十三、身黄金色;
“‘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
“‘十六、胸有万字;
= “万字”:即“卍”形,在古印度时,代表吉祥之标帜,含有功德圆满之意。巴利本无此记载。
“‘十七、身长倍人;
“‘十八、七处平满;
七处隆满相/七处满足相/七处平满相 =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佛两足下、两手及两肩、颈项等七处,皆平满端正,柔软微妙。此系佛于因位时,不惜施舍,不计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乃表佛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令一切众生得灭罪生善之益的一种德相。
“‘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类树;
“‘二十、颊车如师子;
(jiá) = 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cheek]
(chē) = 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vehicle](牙床[gum])
“‘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
“‘二十二、口四十齿;
“‘二十三、方整齐平;
= 齿相之一。
“‘二十四、齿密无间;
“‘二十五、齿白鲜明;
“‘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
= “无不称适”:也就是说咽喉中常有津液,故食物因之能得上味。
(hóu) = 喉头[larynxthroat]
“‘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
(shì) = 以舌舔物[lick]
“‘二十八、梵音清彻;
= “梵音”:Brahmassara,具足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五清净之声音。巴利本有“如迦陵频伽(鸟)之声”。
“‘二十九、眼绀青色;
“‘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
(xuàn) = 古同“眩”。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通“炫”。光耀[dazzlingly brilliant])
“‘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
= “白毫”:Unna Odata,指眉间所生之白毛。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三十二、顶有肉髻。
= “顶有肉髻”:Unhisa-sisa,佛陀头顶上有一肉团,其状若髻。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是为三十二相。’”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头部
顶上肉髻相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脸部
狮子颊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眉间白毫相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眼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眼色如绀青相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口部
四十齿相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诸齿齐密相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四牙白净相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广长舌相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梵音相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咽中津液上味相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身躯部
金色身相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常光一丈相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身如狮子相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大直身相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身广长等相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两腋下隆满相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七处隆满相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皮肤细软相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身毛右旋相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孔生一毛相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马阴藏相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手足部
手过膝相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指纤长相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手足柔软相
手足极柔软。
手足缦网相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腨如鹿王相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足下平满相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足跟圆满相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足跌高好相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千辐轮相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不蹈地迹现;千辐相庄严,光色靡不具。
= 足安平相:善住安隐的脚,是很柔软轻安,虽踏地面,也不会留存足迹。
= 千辐轮相:足下有千辐轮之形象,很庄严,光明色相都具足。
 如尼拘类树,纵广正平等;如来未曾有,秘密阴马藏。
= 身纵广相:身长如尼拘卢树那样的纵广都正均等。
= 马阴藏相:此相特殊,是从来很难见到的马阴藏相,也就是男根密藏于体内如马阴。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金宝庄严身,众相互相映;虽顺俗流行,尘土亦不污。
= 身金色相:好像以黄金庄严的身体,众相互相映照光润。
= 皮肤细滑相:虽然顺入于俗世而流行转身于世,但是其皮肤乃因细软而滑,故虽为人身,而尘土也不能着污了它。
(yìng) = [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天色极柔软,天盖自然覆;梵音、身紫金,如华始出池。
= 太子出世时,祥瑞百出。太空中,一看起来,已呈现一片令人觉得很和顺柔软的气象。彷佛有宝盖自然的盖覆。
华盖/悬盖/天盖 = 印度由于日射强烈,故使用伞盖以遮阳,后成为佛像之庄严具。其上饰以宝珠、宝网、璎珞、幡等。形状有方形、六角、八角、圆形等。
 王以问相师,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举身光明具;手足诸支节,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身正不倾斜;足下轮相现,其音如哀鸾。
= “其音如哀鸾”:鸾的形状像凤,同为瑞鸟,其音偕和,故形容具有三十二相之人的声音有如鸾鸟之哀鸣。
 𦟛䏶形相具,宿业之所成;臂肘圆满好,眉目甚端严。
(bì)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人中师子尊,威力最第一;其颊车方整,卧胁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齐密中无间;梵音未曾有,远近随缘到。
= “远近随缘到”:不论远近,均能随缘而听到。
 平立不倾身,二手摩扪膝;手齐整柔软,人尊美相具。
= “二手摩扪膝”:两手垂直时可以摸到膝。
= “手齐整柔软”:手足端整而柔软。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zhěng) = 整齐[neattidyin good order](端正,端庄[regular])
人尊 = 乃对佛之尊称。意为人中之尊。
 一孔一毛生,手足网缦相;肉髻、目绀青,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三十二相具;足跟无高下,鹿膞肠纤𦟛
(xiān) = 细小[fineminute]
 天中天来此,如象绝羁绊,解脱众生苦,处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为说四真谛,开演法句义,令众奉至尊。”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
白盖 = 即指以白色丝绢所制,张悬于佛顶之天盖。意谓以白净之慈悲,遍覆法界众生,犹如以伞被覆于人之顶上。
 
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生于二足尊,诸天怀敬养,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给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
(bǔ) = 口中含嚼的食物[food in the mouth](吃食[eat]/喂养。泛指禽兽喂养幼仔[feed])
欢喜养育,无有懈倦。”
 
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子生即付养,一乳哺、一浴,二涂香、娱乐,
(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世间最妙香,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
 
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如金像始成,男女共谛观,视之无厌足。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怀抱,如观宝华。”
 
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多人所敬爱,展转共怀抱,如观宝华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
= “目不眴”:谓两目凝静不眨不闪。
以不眴故,名毗婆尸。”
 
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犹如忉利天,见色而正观,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彻,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
迦陵频伽鸟 = Karavika,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饮华汁而鸣,其彼二足尊,声清彻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彻视见一由旬。”
 
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受天妙光明,菩萨目所见,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
= “在天正堂”:巴利本作Attha Karane,于裁判所。
正堂(zhèng táng) = 正殿、正厅。
(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以道化天下,决断众事务,故号毗婆尸。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
 清净智广博,甚深犹大海,悦可于群生,使智慧增广。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合意,认为正确,是;对[correctright]/应当,应该[should])
悦可(yuè kě) = 喜悦认可,赞许。
 
“于时,菩萨欲出游观,告敕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游观。
游观(yóu guān) = 游玩观览。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尊敬,尊重[respect]/整饬;整备[set to order]
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曰:‘今正是时。’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
“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
(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zhǔ) = 支撑[support]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chuǎn) = 喘息,急速地呼吸[breathe heavilypant]
“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商店称来买货的人[patronage]/文言连词,反而、却[on the contrary])
“答曰:‘此是老人。’
“又问:‘何如为老?’
“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
“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面对着[faceturn towards]/[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回驾还宫,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
(chàng) = 因失意而不痛快[disappointed]
 
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将尽,拄杖而羸步,菩萨自思惟,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
“答曰:‘不乐。’
“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
(féng) = 遭逢,遇见[meetcome upon]
“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悦,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宫,五欲娱乐,以悦其心,令不出家。’
= “五欲娱乐”:巴利本作Panca Kamagunani,五种人能引欲之质,即指眼、耳、鼻、舌、身五处的官能之乐。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即便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
(guǎn) = 高级客舍,宾馆[accommodation for guests](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house])
(jiǎn) = 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bamboo slips](简省;简易;简单[simplesimplifiedbrief]/通“柬”。选择[select])
(cǎi) = 宫女。
 
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方便严宫馆,增益以五欲,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游。
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卧粪秽,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
(lí) = 黑中带黄的颜色[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指老人[the old man])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通“督”。治理[manage])
顾问御者:‘此为何人?’
“答曰:‘此是病人。’
“问曰:‘何如为病?’
“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
(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紧迫;急迫[pressingurgent])
(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 [rub]/急切;急迫[anxious])
(qī) = 约会,约定[engage](希望[hope]/极,限度[limit]/jī = 一周年/必,决定/会,会合[meet])
“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
“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迎接。)
“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尔。”
 
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颜色为衰损,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yán) = 印堂,两眉之间[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面容,脸色[facecountenance])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
“答曰:‘不乐。’
“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
“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
(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
 
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微妙可悦乐,菩萨福所致,故娱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敕御者严驾出游。
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太子复问:‘此为何人?’
“答曰:‘此是死人。’
“问曰:‘何如为死?’
“答曰:‘死者,尽也。
“‘风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别,故谓之死。’
= “风先火次”:指先停止呼吸,其次体温消失。
= “存亡异趣”:死者已到另一个世界去,从今以后,不会再在世间和人见面。
(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
“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
“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
 
佛时颂曰:
 
“始见有人死,知其复更生,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
“答曰:‘不乐。’
“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
“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
“即复严饰宫馆,简择婇女以娱乐之。”
 
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婇女众围绕,五欲以自娱,如彼天帝释。
= “童子有名称”:童子为菩萨,这位毗婆尸太子,因得盘头大王特别关照的缘故,在宫廷过着非常豪华的生活,其事已传遍全国。
名称(míng chēng) = 名目称谓。/声名称誉。
 
“又于异时,复敕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即问御者:‘此为何人?’
“御者答曰:‘此是沙门。’
“又问:‘何谓沙门?’
“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
(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恩爱 = 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着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爱之监狱。佛教主张世人应舍弃恩爱而趋入佛道,能入佛道方为真正之报恩。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整顿;整理[arrange])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唯是为快。’
(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sky]/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谦虚[modestself-effacing]/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ruinswasteland])
即敕御者回车就之。
= “就之:叫其侍者将车辆驶近那位沙门之处。
(jiù) = 到高处去住[move to highland](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只,仅仅[only]/终,尽[end])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
法服/僧服/僧衣/法衣 = 即僧尼所著之服。指佛所制定之衣服而言,即如法衣、应法衣之意。释尊所制定之衣服有三衣、五衣等,通称法衣。中国、日本等地,由于气候风土异于印度,故法衣之范围较广,形式多样,凡僧尼所穿,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称为法衣。又于三衣(即袈裟)之下,另着之衣,亦并称为法衣。于禅宗,则特称传法时所授与之金襕衣为法衣。
“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
“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
“寻敕御者:‘赍吾宝衣并及乘舆,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 “三法衣”:巴利本作Tini Kasayani Vatthani,三坏色衣。指三种袈裟: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
(jī) = 拿东西给人,送给[give](携带;持[bringhold])
(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
= “清净自居”:居住在清净无染,与人无争的环境中生活。
(jū) = 蹲着[squatsit]([sithave a seat]/居住[dwelllivereside]/住所,住宅[houseresidencedwelling]/处在,处于[be inbe in a certain position]/平时。)
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
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
= “恋世情灭”:不再贪恋世情。
(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豁达,开朗通达[sanguine and reasonable])
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 “步步中间转远缚著”:即在他的一步一步当中,渐与结缚执着的行动远离。
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
(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
 
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彼闻随出家,离于恩爱狱,无有众结缚。
(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纂集[compile])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
= “太子即便纳受”:祈望太子收他们为弟子,好与太子一同修道等事,如上述。此时「太子」看到这么多人发心愿意学道,「即便纳受」。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
四事供养 =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真道,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
“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 “受身危脆”:所「受」的「身」体都非常「危」险不平安,是那么的「脆」弱不牢固。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
“‘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 “流转”:Samsara,即轮回之意。
苦蕴/苦阴 = 其义有二:()苦之所集。()指个人之存在。因个人之有情身心乃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故称为苦阴。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
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
= “苦盛阴”:又作苦受阴、苦取蕴。
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 “苦集阴”:巴利本作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a,苦阴之集起。
 
三转四轮十二行法轮/四谛法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法轮/三转十二行相 = 指世尊三转四谛之法轮,每一转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三转者,四谛各有示相转(肯定四谛,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相转(说此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证相转(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此三转各具眼、智、明、觉等四行相,或三周循历四圣谛,故称十二行相。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载,眼智明觉有两义:
眼(Cakkhu
即法智忍
观见之义
智(Nana
即诸法智
决断之义
明(梵Vidya
即诸类智忍
照了之义
觉(梵Buddhi
即诸类智
警察之义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
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
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
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顺观 = 依顺序观十二因缘、四谛及佛三十二相等,称为顺观。反之,若逆次而观,则称逆观。据闻释尊即由顺、逆观十二因缘而开悟。据大毗婆沙论等之解释,其顺观即从无明观至老死,亦即由因向果,顺次作观;逆观乃从老死观至无明,即由果向因,顺次逆观。此外,从头至足观佛之三十二相,其观法称为顺观;从足至头观之,则称为逆观。
逆观 = ‘顺观’之对称。即从果探因,逆次而修观之谓。例如观十二因缘时,不依无明、行、识之次第,而从老死、生、有、取之次序而观者。
(nòu) = 锄草,耕作[weed]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汝等当善听,过去菩萨观,本所未闻法。
= 「过去」毗婆尸「菩萨」静坐在闲静的地方,「观」察思惟「本」来人所「未」曾听见过之「法」。
 老死从何缘?因何等而有?如是正观已,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因何事而有?如是思惟已,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展转更增有,是故如来说,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风吹恶流演,如是取相因,因爱而广普。
(è) = 过失[fault](丑陋[ugly]/凶暴;凶猛[fierce]/坏;不好[bad]/污秽;肮脏[dirty]/wù = 讨厌;憎恶[loathehate]/wū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what]/表示惊讶。)
秽恶(huì è) = 肮脏;污秽[dirty]
(yǎn) = 水长流[flow](表演[perform]/阐述,讲解[explain]/传布[disseminate]/通“衍”。推演[deduce])
 爱由于受生,起苦罗网本,以染著因缘,苦乐共相应。
(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符合;适应;顺应[concidecomfort]/感应;应验[responsecome truebe confirmed])
 受本由何缘?因何而有受?如是思惟已,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识?如是思惟已,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如是思惟已,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名为实义因,智慧方便观,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亦非无缘有,是故变易苦,智者所断除。
= “变易苦”:「变易」无常之「苦」。
 若无明灭尽,是时则无行;若无有行者,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亦无有名色;名色既已灭,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则亦无有触;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一切都永尽,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则无有诸入,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离欲无染者,堪受一切施,净报施者恩。
= “报施者恩”:「报」答布「施者」的「恩」惠。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Khandha,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Ayatana,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Dhatu,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若得四辩才,获得决定证,能解众结缚,断除无放逸。
= “众结”:Samyojanani,指众多的烦恼。通常分成五上分结、五下分结。
(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参悟,修行得道[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色受想行识,犹如朽故车,能谛观此法,则成等正觉。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如鸟游虚空,东西随风游,菩萨断众结,如风靡轻衣。
= “东西随风游”:欲「东」欲「西」,都能顺「风」般的飞「游」自在。
= “如风靡轻衣”:好像大「风」之倾倒「轻衣」那样的轻快。
 毗婆尸闲静,观察于诸法,老死何缘有?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生清净智慧,知老死由生,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安隐及出离,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登山观四方,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
= “息灭”:巴利本作Santo,寂静。
= “清净”:巴利本作Panita,殊胜的。
“‘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
(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通“认”。认识,识别[recognizeidentify])
“‘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
(chù) = 以角撞物[butt](撞,碰[strikehit]/遇到;遭受[meet withsuffer])
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
“‘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宫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近来;刚才[just now])
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惟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 “畏怖后世无救之罪”:「畏怖后世」,深恐愈坠愈深,在那「无」得「救」度之「罪」业当中打滚。
(chā) = 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cross]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
“‘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
= “阿僧祇劫”:Asankheyya Kappa,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
(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徒,弟子[pupil]/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卻、竟然。)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
“‘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请,殷勤恳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
(kěn) = 诚恳,真诚[earnestlygenuinely]
(cè) = 悲痛[dolorous](恳切[earnestsincere])
“‘惟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通“溥”。分布;散布[spread])
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请,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
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譬如优钵罗华、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 “甘露法门”:巴利本作Amatassa Dvara,甘露之门,佛法可使人进入涅槃境界,故以甘露譬喻之。
 
“尔时,梵王知佛受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
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
即自念言:‘当入盘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甘露法门。’
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盘头城盘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Saranga-nath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自恣而游行,彼佛亦如是,游行无罣碍。
(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
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
=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施论(Dana-katha),论说布施之义。戒论(Sila-katha),论说持戒之义。升天论(Sagga-katha),论说如何修行死后生天之语。
= “上漏:即为烦恼强盛之意,也是现起之烦恼之形容。
(shàng) = 高处;上面[high](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广大[vastbroad])
上烦恼 = 即由根本无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烦恼强盛者。/现前生起之烦恼亦称为上烦恼。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 苦圣谛(Dukkha Ariya-sacca)。
= 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
= 苦灭圣谛(Dukkha-nirodha Ariya-sacca)。
= 苦出要谛(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 Ariya-sacca),又作道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盘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
恶魔/魔罗/ = Mara,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
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
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他化天/化他天/第六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称赞于如来,毗婆尸成佛,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往诣盘头城,为骞荼、提舍,转四谛法轮。
 时骞荼、提舍,受佛教化已,于净法轮中,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及以天帝释,欢喜转相告,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转无上法轮,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升仙名普闻,善智离世边,于诸法自在,智慧转法轮。
= “升仙名普闻”:毗婆尸佛「升仙」,也就是成道,其「名」声,很快就「普」遍的被众生传「闻」。
= “离世边”:离开俗世之一边。
 观察平等法,息心无垢秽,已离生死厄,智慧转法轮。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灭苦离诸恶,出欲得自在,离于恩爱狱,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二足尊调御,一切缚得解,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能降伏魔怨,彼离于诸恶,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诸根定不懈,尽漏离魔缚,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知诸法无我,此为法中上,智慧转法轮。
= “决定”: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是也。
诸法无我 = 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所谓三法印乃佛法之重要教义,判断佛法之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来印证之。
 不以利养故,亦不求名誉,愍彼众生故,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老病死逼迫,为此三恶趣,智慧转法轮。
= “恶趣”:Duggati,众生因积结恶业而各趣其所,故又用以称积结恶业而各趣其所之众生。三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断贪瞋恚痴,拔爱之根原,不动而解脱,智慧转法轮。
= “解脱”:Vimutti,解开惑业之系缚,脱离三界之苦果。
 难胜我已胜,胜已自降伏,已胜难胜魔,智慧转法轮。
= “已胜难胜魔”:已降伏了难降伏的魔。
 此无上法轮,唯佛乃能转,诸天魔释梵,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饶益天人众,此等天人师,得度于彼岸。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
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已尽苦际。’
尔时,二人即得具戒。
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
= “无漏、心解脱”:巴利本作Anupadaya Asavehi Cittani Vimuccimsu,无取著已,心由诸漏解脱。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尔时,盘头城内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舍世荣位,捐弃所重。’
时,城内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
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
见法 = 阿含经典有两类见法。()与‘现法’同义,即于现在世之意。()指知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已尽苦际。’
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
 
三轮 = 以转轮圣王之轮宝比喻如来身口意三业之胜用。以下三轮,意义等同三示现、三种示导。
神变轮
又作神通轮、身轮。乃显现神通,变化胜异之境,而今众生发心入信之神通轮。
教诫论
又作说法轮、口轮。即演说教法,令众生反邪入正而发心入信。
记心轮
又作忆念轮、意轮。佛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
 
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盘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pán) = 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trayplatedish](围绕;缠绕[wind])
 
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速疾求灭处,彼人亦如是,速诣于如来。
头然/头燃 = 谓头发为火所燃。比喻事情之急迫。经中常借此语比喻不顾他事,一心勤行精进之情态。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
尔时,盘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荼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
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
= “各二人俱在在处处”:“各”疑作“勿”。
= “至于六年”:一期为六年。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盘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
= “首陀会天”:Suddhavasa Deva,又作五净居天、五那含天、五不还天,为不还果之圣者所证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禅天处。
“‘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yōng) = [hug](护卫[guard]/通“壅”。阻塞[block])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有顶天/色究竟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
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
 
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无欲无恋著,威如金翅鸟,如鹤舍空池。
= “无乱众”:一群「无」扰「乱」,无烦恼之圣者。
= “如鹤舍空池”:「如」白「鹤」之舍弃「空池」的干脆!
妙翅鸟/项瘿鸟/金翅鸟 = Suparna,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Garua)。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
“‘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
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
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盘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随意所之,大众如是,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虚空,结跏趺坐,讲说戒经:忍辱为第一,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
= “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巴利本作Na Hi Pabbajito Parupaghati,(NaSamano Hoti Param Vihethayanto,出家者不伤害他人,沙门无恼害他人。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时,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止观具足,成最正觉。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愍群生故,在世成道,以四真谛,为声闻说。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苦与苦因,灭苦之谛,贤圣八道,到安隐处。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毗婆尸佛,出现于世,在大众中,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阇崛山,时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
= “无造天”:Aviha Deva,又作无烦天,位于色界十八天中之四禅天。
无大求天/无广天/无繁天/无诳天/无所触天/无希望天/无烦天 = Aviha,音译作阿鞞丽舍、阿浮诃那、阿毗波、阿卑和。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为第四禅之第五天(一说第四天)。
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没,现于彼天。
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毗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
具说彼佛因缘本末。
‘又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
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吒诸天,亦复如是。”
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阿迦尼吒天 =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
 
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屈伸臂顷,我以神足,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降伏二魔,无热、无见,叉手敬礼。
= “第七大仙”:第七,是指释尊。
= “二魔”:强软二魔,是指释尊在菩提树下打坐,快要成道时,遇到以乱箭向释尊挑战,想使释尊退失道心之强魔,以及以美女弄姿想来破坏释尊的道心之软魔。
= “无热Atappa Deva,位于色界十八天中之四禅天。
 如昼度树,释师远闻,相好具足,到善见天。
= “善见天”:Sudassa Deva,位于色界十八天中之四禅天。
波利耶怛罗拘陀罗树/波利耶多树/婆利质多罗树/婆疑质垢树/婆利耶怛罗拘陀罗树/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树/婆利阇多迦树/波利质多树 = Paricchattaka,系忉利天宫之树名。意译为圆生树、昼度树、香遍树。以其为树中之王,又称天树王。此树在忉利天善见城之东北角,位于杂乱园与欢喜园间,周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根茎枝叶花果皆有香气,能遍熏忉利天宫,故称香遍树。此树有神,名为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故成为三十三天娱乐之所。
 犹如莲华,水所不著,世尊无染,至大善见。
= “大善见”:Sudassi Deva,位于色界十八天中之四禅天。
 如日初出,净无尘翳,明若秋月,诣一究竟。
= “诣一究竟:「诣」(到)这「一」处色「究竟」天。
 此五居处,众生所净,心净故来,诣无烦恼。
= “众生所净”:乃为「众生」用功「所」清「净」的。
= “诣无烦恼”:已经「诣无」有「烦恼」的境地。
 净心而来,为佛弟子,舍离染取,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毗婆尸子,净心善来,诣大仙人。
= “见法决定”:「见法决定」的圣者。
= “净心善来,诣大仙人”:他们已有的清「净心」,「善来诣大仙人」,也就是很诚恳的到我这里来参诣我这位大觉金仙──佛陀。
善来 = Sagata,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即‘其来正好’之意。
 尸弃佛子,无垢无为,以净心来,诣离有尊。
 毗舍婆子,诸根具足,净心诣我,如日照空。
= “诸根具足”:「诸」善「根」都已「具足」。
= “如日照空”:「如」「日」光「照」耀在天「空」般之佛陀。
 拘楼孙子,舍离诸欲,净心诣我,妙光焰盛。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拘那含子,无垢无为,净心诣我,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诸根具足,净心诣我,如彼天念。
 不乱大仙,神足第一,以坚固心,为佛弟子。
大仙 = Mahesi,即佛之敬称。行道求长生之人,称为仙;声闻、辟支佛、菩萨等亦称为仙。佛为仙中之极尊,故称大仙,或称金仙。
 净心而来,为佛弟子,礼敬如来,具启人尊。
(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所生成道,名、姓、种族,知见深法,成无上道。
= “所生成道”:他们悉将每位佛陀「所生,成道」等事,告诉过我。
 比丘静处,离于尘垢,精勤不懈,断诸有结。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此是诸佛,本末因缘,释迦如来,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