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_第一分_第02_2章《游行经》
= 说佛将涅槃,游行化度,乃至入灭,分布舍利事。
大善见王经 = Mahasudassana Sutta,佛陀在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林中涅槃时,阿难劝其不要在小城中涅槃。而佛陀劝阻阿难,并告诉阿难此城曾为大善见王的都城,人口众多并繁华。大善见王亲自修行四禅,最后命终升梵界。佛陀最后点名大善见王是自己的前生,并叮嘱阿难要记住四圣谛。
佛告阿难:“世有八众。
八众 = 谓人天之八种有情。即: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众等。
“何谓八?一曰、刹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刹利众坐起言语,不可称数,以精进定力,在所能现。
“彼有好色,我色胜彼。
“彼有妙声,我声胜彼。
“彼辞我退,我不辞彼。
“彼所能说,我亦能说。
“彼所不能,我亦能说。
“阿难,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没,彼不知我是天、是人。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如是至梵天众,往返无数,广为说法,而莫知我谁。”
阿难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
佛言:“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难,甚奇!甚特!未曾有也。
“唯有如来能成此法。”
又告阿难:“如来能知受起、住、灭,想起、住、灭,观起、住、灭。
= 谓受(Vedana)、想(Sanna)、观(Vipassana)的现起(Uppada)、止住(Thiti)、衰灭(Vaga)之法。起、住、灭三者是有为(法)之有为相。
“此乃如来甚奇甚特未曾有法!汝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香塔,在一树下,敷座而坐。”
= “香塔”:巴利本作Kutagara
Sala,重阁讲堂。
佛告阿难:“香塔左右现诸比丘,普敕令集讲堂。”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阿难受教,宣令普集。
阿难白佛:“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诣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然,共相娱乐。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水乳 = 以水与乳之混合相融,比喻事物之和合相冥。
“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谓贯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
= “偈经”:孤起颂。
= “相应经”:因缘。
= “本缘经”:本事。
= “天本经”:本生。
= “证喻”:譬喻。
= “大教经”:论议。
祇(qí) = 地神。(zhǐ = 正、恰、只。)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
“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诸比丘闻此语已,皆悉愕然,殒绝迷荒,自投于地,举声大呼曰:“一何驶哉!佛取灭度。
愕(è) = 惊讶[startled]。
殒(yǔn) = 死亡[die;perish]。(通“陨”。坠落[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超过[surpass]/落[fall]/气息中止;晕死[die]。)
荒(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迷乱[indulge in]。)
一(yī) =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one]。(全;满[whole;full]/表示程度,加强语气。)
驶(shǐ) = 马行疾<快>[galloping]。(疾速[speedy]/驾驶,行驶;驱使[drive;sail]。)
“一何痛哉!世间眼灭。
“我等于此,已为长衰。”
或有比丘悲泣躃踊,宛转嗥咷,不能自胜,犹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
躃(bì) = 古同“躄”。瘸腿,两脚残废不能走。/仆倒、跌倒。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躃踊(bì yǒng)
= 亦作“躄踊”。/躃,用同“擗”。捶胸顿足。哀痛貌。/躃,用同“擗”。跳跃。
嗥(háo) = 野兽吼叫[roar]。(通“号”。号哭,哭叫[wail;cry loudly]。)
咷(táo) = 小儿啼哭不停[weep
continuously]。(放声痛哭[cry]。)
遑(huáng) = 急迫[hurriedly;pressed]。(通“惶”。恐惧[fear]/空闲;闲暇[leisure]。)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佛告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怀忧悲。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
“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
“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我今自在,到安隐处,和合大众,为说此义。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吾年老矣,余命无几,所作已办,今当舍寿。
念无放逸,比丘戒具,自摄定意,守护其心。
若于我法,无放逸者,能灭苦本,尽生老死。”
不放逸 = App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
又告比丘:“吾今所以诫汝者何?天魔波旬向来请我:‘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须我诸比丘集,乃至诸天普见神变。’
“波旬复言:‘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河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我时白佛:“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
郁鞞罗 = Uruvela,译为苦行林,位于摩竭陀国。
希连禅河/尼连禅那河/尼连然河/泥连河/熙连河/尼连禅江/尼连江水/尼连水/尼连禅河 = Neranjara,意译作不乐着河。为恒河之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之东方,由南向北流。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尔时,如来即报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时。如来今者未取灭度,须我诸弟子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
“‘今者如来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今正是时,宜可灭度。’
“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当般涅槃。’
“时,魔即念:‘佛不虚言,今必灭度。’
“欢喜踊跃,忽然不现。
“魔去未久,即于遮波罗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寿。
= “遮婆罗塔”:Capala-cetiya,为毗舍离城附近之塔。此类型塔又译作制底、支提,为一种庙塔、祠堂,通常为石造或木造。
“当此之时,地大震动,天人惊怖,衣毛为竖。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佛放大光,彻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
“我时颂曰:
“‘有无二行中,吾今舍有为,内专三昧定,如鸟出于卵。’”
卵(luǎn) = 卵子,特指蛋[egg]。
尔时,贤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白佛言:“惟愿世尊留住一劫,勿取灭度,慈愍众生,饶益天人!”
= “一劫”:Eka
Kappa,译为大时、分别时节。通常所用的年、月、日、时等时间单位无法用来表示巨大长远的时间,故以劫代表之。一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大劫为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
= “饶益”:Atthaya
Hitaya Sukhaya,为了利益、福佑、安乐。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
如是三请,佛告阿难:“汝信如来正觉道不?”
对曰:“唯然,实信。”
佛言:“汝若信者,何故三来触娆我为?汝亲从佛闻,亲从佛受:‘诸有能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
触(chù) = 以角撞物[butt]。(撞,碰[strike;hit]/遇到;遭受[meet with;suffer]/干犯,冒犯[offend]。)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习行(xí xíng) = 常行。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佛四神足已多习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可止不死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尔时,何不重请,使不灭度?再闻尚可,乃至三闻,犹不劝请留住一劫,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今汝方言,岂不愚耶?吾三现相,汝三默然。
“汝于尔时,何不报我:如来可止一劫,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
“且止!阿难,吾已舍性命,已弃已吐,欲使如来自违言者,无有是处。
“譬如豪贵长者,吐食于地,宁当复有肯还取食不?”
对曰:“不也。”
“如来亦然,已舍已吐,岂当复自还食言乎?”
佛告阿难俱诣庵婆罗村,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庵婆罗村,在一山林。
= “庵婆罗”:Ambalatthika,村名。
庵满聚落/庵婆罗村 = Amba-gama,庵婆罗村以其地甚多庵婆罗树而得名。由此地步行至吠舍厘城(Vesali)需三日旅程。释尊于入灭之年,即由吠舍厘经犍陀村(Bhanda-gama)、授手村(Hatthi-gama)而至此。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
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尔时,世尊于庵婆罗村,随宜住已,佛告阿难:“汝等皆严,当诣瞻婆村、揵荼村、婆梨婆村及诣负弥城。”
= “瞻婆”:Jambu,村名。
= “揵荼”:Bhanda,村名。
= “婆梨婆”:Hatthigama,村名。
= “负弥”:Bhoga,城名,位于跋祇国。
瞻婆国/瞻匐国/瞻卜国/詹波国/阐卜国/阎波国/占波国/栴波国/瞻波国 =
Campa,意译无胜。位于中印度吠舍离国南方之古国。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荼(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对曰:“唯然。”
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渐至他城,于负弥城北,止尸舍婆林。
= “尸舍婆”:Simsapa,园林名。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四大教法”:Cattaro
Maha-padesa,依经、依律、依法鉴定为佛所说法的四种状况。是否为世尊之法教,传闻者应依经、依律、依法审定。此四大教法为结集圣典之准绳。
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究(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
“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
“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
耆(qí) = 老[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长老/老宿/耆宿/耆旧 = 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
“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
“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
= “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巴利本作Sambahula
Thera Bhikkhu Viharanti Bahussuta Agatagama Dhamma-dhara Vinayadhara
Matika-dhara,多闻、精通阿含、持法、持律、持论母的众多上座诸比丘住处。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
“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
“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法、依律,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
“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当勤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
“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尔时,世尊于负弥城随宜住已,告贤者阿难俱诣波婆城,对曰:“唯然。”
= “波婆”:Pava,为末罗族之都城,周那即于此城供养佛陀。
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末罗,至波婆城阇头园中。
摩罗/婆里卑/末罗
= Malla,意译为力士。为住于中印度恒河北方之拘尸那竭城、波婆城等地之种族。乃古代印度十六大种族之一,属于刹帝利种。
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闻佛从彼末罗来至此城,即自严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工师子”:Kammara-putta,建筑师之子。
准陀/淳陀/周那/纯陀 = Cunda,为佛世时中印度波婆城(Pava)之铁匠,乃最后供养佛陀者。
时,佛渐为周那说法正化,示教利喜。
周那闻佛说法,信心欢喜,即请世尊明日舍食。
时,佛默然受请。
周那知佛许可,即从座起,礼佛而归,寻于其夜供设饭食。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明日时到,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法服持钵,大众围绕,往诣其舍,就座而坐。
是时,周那寻设饮食,供佛及僧,别煮栴檀树耳,世所奇珍,独奉世尊。
栴檀树/真檀树/栴陀那树/栴弹那树/栴檀那树/真檀/旃檀树 = 旃檀,Candana,本草纲目称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
佛告周那:“勿以此耳与诸比丘。”
周那受教,不敢辄与。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时,彼众中有一长老比丘,晚暮出家,于其座上以余器取。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尔时,周那见众食讫,并除钵器,行澡水毕,即于佛前以偈问曰:
澡(zǎo) = 洗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敢问大圣智,正觉二足尊,善御上调伏,世有几沙门?”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如汝所问者,沙门凡有四,志趣各不同,汝当识别之。
一行道殊胜,二善说道义,三依道生活,四为道作秽。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何谓道殊胜,善说于道义,依道而生活,有为道作秽?
能度恩爱刺,入涅槃无疑,超越天人路,说此道殊胜。
善解第一义,说道无垢秽,慈仁决众疑,是为善说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遥望无垢场,名依道生活。
遥(yáo) = 远[faraway]。
无漏/无垢 = Vigata-mala,垢(Mala),为烦恼(Klesa)之异称,指污秽心之垢物;无垢,指离烦恼之清净。烦恼有多种,如贪、嗔、痴之三垢,恼、害、恨、谄、诳、憍之六垢等,为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
内怀于奸邪,外像如清白,虚诳无诚实,此为道作秽。
奸(jiān) = 阴险,虚伪,狡诈[evil;wicked;treacherous]。(奸淫;私通[commit adultery]。)
云何善恶俱?净与不净杂,相似现外好,如铜为金涂。
涂(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俗人遂见此,谓圣智弟子,余者不尽尔,勿舍清净信。
不尽(bù jìn) = 不完全[not
completely]。/没有尽头;不完[endless]。
一人持大众,内浊而外清,现闭奸邪迹,而实怀放荡。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勿视外容貌,卒见便亲敬,现闭奸邪迹,而实怀放荡。”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尔时,周那取一小座于佛前坐。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大众围绕,侍从而还;中路止一树下,告阿难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 “汝可敷座”:巴利本作Catuggunam
Samghatim Pannapesi,汝设施四摺僧伽梨。
对曰:“唯然。”
寻即敷座,世尊止息。
时,阿难又敷一小座于佛前坐。
佛告阿难:“向者周那无悔恨意耶?设有此意,为由何生?”
阿难白佛言:“周那设供,无有福利。
“所以者何?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
“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临灭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
“汝今可往语彼周那:‘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周那设食,今获大利,得大果报。’”
时,阿难承佛教旨,即诣彼所,告周那曰:“我亲从佛闻,亲从佛受教,周那设食,今获大利,得大果报。
“所以然者?佛初得道能饭食者,及临灭度能饭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
周那舍食已,始闻如此言,如来患甚笃,寿行今将讫。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虽食栴檀耳,而患犹更增,抱病而涉路,渐向拘夷城。
檀耳/檀茸/檀树耳/旃檀耳 = Sukara-maddava,为生于旃檀树之木身。昔时印度一般视为世所稀有之珍贵食物。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尸城/拘尸那揭罗
=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入灭之地。意为吉祥草之都城。古称拘舍婆提。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于佛世时十六大国中之末罗国(Malla),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
小复前行,诣一树下,又告阿难:“吾背痛甚,汝可敷座。”
复(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小复(xiǎo fù) = 犹略微再,稍稍再。
对曰:“唯然。”
寻即敷座。
如来止息,阿难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时,有阿罗汉弟子,名曰福贵,于拘夷那竭城向波婆城,中路见佛在一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意第一寂灭。
= “阿罗汉弟子”:Alarassa
Kalamassa Savako,阿罗逻迦罗摩之弟子,因福贵(Pukkusa)原为仙人阿罗逻迦罗摩之弟子,后归依佛陀,并证得阿罗汉果。
= “拘夷那竭”:Kusinara,即前文所提的拘夷城,亦为后文之拘尸城。
譬如大龙,亦如澄水,清净无秽;见已欢喜,善心生焉,即到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出家之人在清净处,慕乐闲居,甚奇特也。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而不闻见。
“我师一时在拘夷那竭城、波婆城,二城中间道侧树下,静默而坐,时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车声轰轰觉而不闻。
轰(hōng) = 群车行驶声[roll;rumble]。
“是时,有人来问我师:‘向群车过,宁见不耶?’
“对曰:‘不见。’
“又问:‘闻耶?’
“对曰:‘不闻。’
“又问:‘汝在此耶?在余处耶?’
“答曰:‘在此。’
“又问:‘汝醒悟耶?’
“答曰:‘醒悟。’
“又问:‘汝为觉寐?’
寐(mèi) = 睡着[sleep]。
“答曰:‘不寐。’
“彼人默念:‘是希有也!出家之人专精乃尔,车声轰轰觉而不闻。’
“即语我师曰:‘向有五百乘车从此道过,车声振动,尚且不闻,岂他闻哉?’
“即为作礼,欢喜而去。”
佛告福贵:“我今问汝,随意所答。
“群车振动觉而不闻,雷动天地觉而不闻,何者为难?”
福贵白佛言:“千万车声,岂等雷电?不闻车声未足为难,雷动天地觉而不闻,斯乃为难。”
佛告福贵:“我于一时游阿越村,在一草庐,时有异云暴起,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人众大聚。
= “阿越”:Atuma,村名。
= “草庐”:巴利本作Bhusagara,谷仓。
= “特牛”:Balivadda,耕作用的牡牛。
庐(lú) = 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hut;cottage]。(亦泛指简陋居室。)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特(tè) = 雄性的牛马[bull]。(独特,特异;突出;特别[special;particular;out of the ordinary]。)
“时,我出草庐,彷徉经行。
= “彷徉经行”:巴利本作Abbhokase
Camkamami,我于露地经行。
彷(páng) = 徘徊、游荡[wander]。
彷徉(páng yáng) = 徘徊不进。
“彼大众中有一人来至我所,头面礼足,随我经行,我知而故问:‘彼大众聚何所为耶?’
“其人即问:‘佛向在何所?为觉寐耶?’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答曰:‘在此,时不寐也。’
“其人亦叹希闻得定如佛者也,雷电霹雳,声聒天地,而独寂定觉而不闻,乃白佛言:‘向有异云暴起,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彼大众聚,其正为此。’
= “异云暴起”:巴利本作Deve
Vassante,于天降雨时。
聒(guō) = 吵扰,声音高响或嘈杂[clamarous;noisy]。
“其人心悦,即得法喜,礼佛而去。”
尔时,福贵被二黄叠,价值百千,即从座起,长跪叉手而白佛言:“今以此叠奉上世尊,愿垂纳受!”
= “黄叠”:巴利本作Singi-vannam
Yugam Mattam,金色的一对绢。
被(bèi) = 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cotton-padded quilt]。(搭衣于肩背[drape over]/穿着[wear;put on]/被覆;遮盖[cover]。)
叠(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堆在一起或逐个堆放的大量东西[pile]。)
佛告福贵:“汝以一叠施我,一施阿难。”
尔时,福贵承佛教旨,一奉如来,一施阿难。
佛愍彼故,即为纳受。
时,福贵礼佛足已,于一面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不净、秽污,上漏为碍,出要为上。
时,佛知福贵意,欢喜柔软,无诸盖、缠,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即为福贵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时,福贵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叠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惟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惟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又白佛言:“世尊,游化若诣波婆城,惟愿屈意过贫聚中!所以然者?欲尽家所有饮食、床卧、衣服、汤药,奉献世尊!世尊受已,家内获安。”
游化 = 游方行化。谓游行各处而教化之。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四事供养 =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献(xiàn) = “犬”代表进献之物。献祭[sacrifice]。(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offer;present]。)
佛言:“汝所言善。”
尔时,世尊为福贵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欢喜而去。
其去未久,阿难寻以黄叠奉上如来,如来哀愍,即为受之,被于身上。
尔时,世尊颜貌从容,威光炽盛,诸根清净,面色和悦。
容(róng) =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容纳[hold;contain]。(允许,许可[permit;allow;admit;endure]/仪容;容貌,容颜<容貌神色>[appearance]/假借为“用”。使用[apply;employ]/从容[unhurried]。)
阿难见已,默自思念:“自我得侍二十五年,未曾见佛面色光泽,发明如今。”
即从座起,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自我得侍二十五年,未曾见佛光色如今,不审何缘?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有二因缘,如来光色有殊于常:一者、佛初得道,成无上正真觉时;二者、临欲灭度,舍于性命般涅槃时。
涅槃/大般涅槃 =
Maha-parinibbana,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
“阿难,以此二缘,光色殊常。”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金色衣光悦,细软极鲜净,福贵奉世尊,如雪白毫光。”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鲜明;明洁,洁净[clear]/xiǎn = 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缺少;不足[lack;be short of]。)
佛命阿难:“吾渴欲饮,汝取水来。”
阿难白言:“向有五百乘车于上流渡,水浊未清,可以洗足,不中饮也。”
如是三敕:“阿难,汝取水来!”
阿难白言:“今拘孙河去此不远,清冷可饮,亦可澡浴。”
= “拘孙”:Kakuttha,又作脚俱多,河名。
时,有鬼神居在雪山,笃信佛道,即以钵盛八种净水,奉上世尊。
= “雪山”:Himavanta,位于北印度,或谓即喜马拉雅山。
佛愍彼故,寻为受之。
而说颂曰:
“佛以八种音,敕阿难取水:吾渴今欲饮,饮已诣拘尸。
= “拘尸”:Kusinara,城名。即拘尸那竭罗、拘夷那竭罗之略称。
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八音 = 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
|
|
极好音
|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却未达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
|
柔软音
|
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
|
和适音
|
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
|
尊慧音
|
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
|
不女音
|
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
|
不误音
|
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
|
深远音
|
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
|
不竭音
|
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
|
柔软和雅音,所言悦众心,给侍佛左右,寻白于世尊:
向有五百车,截流渡彼岸,浑浊于此水,饮恐不便身;
拘孙河不远,水美甚清冷,往彼可取饮,亦可澡浴身。
雪山有鬼神,奉上如来水,饮已威势强,众中师子步。
= “师子步”:谓佛陀之步行庄严威重有如若狮子。
其水神龙居,清澄无浊秽,圣颜如雪山,安详度拘孙。”
尔时,世尊即诣拘孙河,饮已澡浴,与众而去。
中路止息在一树下,告周那曰:“汝取僧伽梨四牒而敷,吾患背痛,欲暂止息。”
= “四牒”:catugguna,即将衣折成四折。
牒(dié) = 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writing slip]。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周那受教,敷置已讫,佛坐其上。
周那礼已,于一面坐,而白佛言:“我欲般涅槃,我欲般涅槃。”
佛告之曰:“宜知是时。”
于是,周那即于佛前便般涅槃。
佛时颂曰:
“佛趣拘孙河,清凉无浊秽,人中尊入水,澡浴度彼岸。
大众之元首,教敕于周那:吾今身疲极,汝速敷卧具。
周那寻受教,四牒衣而敷,如来既止息,周那于前坐,
即白于世尊:我欲取灭度,无爱无憎处,今当到彼方。
无量功德海,最胜告彼曰:汝所作已办,今宜知是时。
见佛已听许,周那倍精勤,灭行无有余,如灯尽火灭。”
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汝且默然,思汝所业,诸清信士自乐为之。”
时,阿难复重三启:“佛灭度后,葬法云何?”
= “佛灭度后,葬法云何”:巴利本作Katham
Mayam Bhante Tathagatassa Sarire Patipajjamati,其意为:世尊!我等如何处理如来的舍利(遗体)?
佛言:“欲知葬法者,当如转轮圣王。”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阿难又白:“转轮圣王葬法云何?”
佛告阿难:“圣王葬法,先以香汤洗浴其体,以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
= “新劫贝”:Ahata
Kappasa,新棉布。
= “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巴利本作Etena
Upayena Pancahi Yuga-satehi Ranno Cakkavattissa Sariram Vethetva,以此方法将转轮圣王的遗体包(卷)五百重。
汤(tāng) = 热水;开水[boiling water]。(菜汤[soup]。)
香汤 = 掺入香料之汤水,称为香汤,用此以洗净身体。古来四月八日佛诞日,即以香汤灌沐佛像,古时用五色香水,后则以甘草及木甘茶煎成甘茶代用。另洗袈裟亦用香汤。在禅宗所用之香汤,系以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壳、甘草等七种药材煎成,称为七香汤。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
= “栴檀香椁”:巴利本无此词。
椁(guǒ) = 棺材外面套的大棺[outer coffin]。
“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国行人皆见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饶益。
= “四衢道”:Catummahapatha,指十字街道。
= “塔庙”:巴利本作Thupa,塔。
“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
“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栴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
荼毗/阇毗/阇鼻/耶维/茶毗 = Jhapeti,意译作焚烧。原为印度葬法之一。即焚烧尸体,以藏遗骨之葬法。佛世前,印度颇为流行,佛陀依此葬法以后,佛教徒普遍引用,迨佛教东传,我国与日本亦甚流行此一葬法。
“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舍利 = 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刹 = Khetta之略译。又作纥差呾罗、刹多罗、差多罗、刹摩。
意译为土田、土、国、处,即指国土,或合梵汉称为‘刹土’。一般所熟知之‘佛刹’即佛土之意。/梵Laksata之略译。全称剌瑟胝。 意谓标志、记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一般称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僧人对语时,称对方之寺为宝刹。
表刹 = 刹,为刹多罗Laksata之略,幢竿之类,塔上高表出之幢竿曰表刹。
天缯盖/缯盖 = 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于时,世尊重观此义,而说颂曰:
“阿难从坐起,长跪白世尊:如来灭度后,当以何法葬?
阿难汝且默,思惟汝所行,国内诸清信,自当乐为之。
阿难三请已,佛说转轮葬,欲葬如来身,叠裹内棺椁,
裹(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四衢起塔庙,为利益众生,诸有礼敬者,皆获无量福。”
佛告阿难:“天下有四种人,应得起塔,香华缯盖,伎乐供养。
妓乐/伎乐 = Vajja,音乐之义。
“何等为四?一者、如来应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声闻人,四者、转轮王。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阿难,此四种人应得起塔,香华缯盖,伎乐供养。”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佛应第一塔,辟支佛、声闻,及转轮圣王,典领四域主。
典(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斯四应供养,如来之所记,佛、辟支、声闻,及转轮王塔。”
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拘尸城,末罗双树间。”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中印度拘尸那罗城外娑罗树林亦以释尊般涅槃之圣地而闻名。
对曰:“唯然。”
即与大众围绕世尊,在道而行。
有一梵志从拘尸城趣波婆城,中路遥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见已欢喜,善心自生,前至佛所,问讯讫,一面住,而白佛言:“我所居村去此不远,惟愿瞿昙于彼止宿,清旦食已,然后趣城。”
梵志 = Brahmana,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
瞿(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佛告梵志:“且止!且止!汝今便为供养我已。”
时,梵志殷勤三请,佛答如初,又告梵志:“阿难在后,汝可语意。”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时,梵志闻佛教已,即诣阿难,问讯已,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我所居村去此不远;欲屈瞿昙于彼止宿,清旦食已,然后趣城。”
阿难答曰:“止!止!梵志,汝今已为得供养已。”
梵志复请,殷勤至三。
阿难答曰:“时既暑热,彼村远迥;世尊疲极,不足劳娆。”
暑(shǔ) = 炎热[heat]。(炎热的日子[hot
weather]。)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净眼前进路,疲极向双树,梵志遥见佛,速诣而稽首: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我村今在近,哀愍留一宿,清旦设微供,然后向彼城。
梵志我身倦,道远不能过,监藏者在后,汝可往语意。
监(jiān) = 监督,察看督促[supervise]。
付法藏 = 指付嘱传递佛陀之正法。即佛陀入灭后,为传持佛陀所教示之奥义,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受持二十年后,付嘱于阿难,阿难再付嘱于商那和修,乃至辗转至于师子尊者。
阿难陀/阿难 = Ananda,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佛陀五十三岁时,二十三岁的阿难因为年轻,记忆力强,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陀的侍者。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多闻第一。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
承佛教旨已,即诣阿难所:惟愿至我村,清旦食已去。
阿难曰止止,时热不相赴;三请不遂愿,忧恼不悦乐。
咄此有为法,流迁不常住,今于双树间,灭我无漏身。
= “有为法”:Sankhata-dhamma,谓因缘所生法,亦即变动而不常住的世界现象。
= “无漏身”:Anasava-kaya,指无有烦恼之身。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佛、辟支、声闻,一切皆归灭,无常无撰择,如火焚山林。”
撰(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纂集[compile]/与選(选)同。)
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
= “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巴利本作Kusinara-Upavattana
Mallanam Antarena Yamaka-salanam,拘尸城为末罗族的本生处,而世尊于其城中娑罗林之娑罗双树间入灭。娑罗,译为坚固,四方八株,悉高五丈,下根相连,上枝相合,世尊涅槃后,四荣四枯。
对曰:“唯然。”
即敷座,令北首。
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
= “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此谓吉祥卧,亦为释尊以来,佛教徒之传统卧姿。
偃(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时,双树间所有鬼神笃信佛者,以非时华布散于地。
= “非时华”:Akala-puppha,非其开花季节,不应开花而开之花。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双树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
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
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受法 = 谓纳受戒法。与‘受戒’同义。佛所制定之戒法,有止恶为善之功能,须永久受持而不令戒德逸失。
佛观此义,而说颂曰:
“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树神心清净,以华散佛上。
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
觉华 = 为佛名。据大智度论卷四十载,华积劫时,佛皆号觉华。/比喻真觉。觉,即智慧。智慧之开,如华盛开,故称觉华。
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 “无我”:Anattan,为佛教的根本教理。即无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可言。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
|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
Khandha,指色、受、想、行、识。
|
十二入/十二处
|
Ayatana,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十八界
|
Dhatu,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尔时,梵摩那在于佛前执扇扇佛,佛言:“汝却,勿在吾前。”
= “梵摩那”:Upavana,比丘名,为佛陀的近侍之一。
时,阿难默自思念:“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给所须,当尊敬如来,视无厌足;今者末后须其瞻视,乃命使却,意将何因?”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末期;晚年[end;last stage]。)
于是,阿难即整衣服,前白佛言:“此梵摩那常在佛左右,供给所须,当尊敬如来,视无厌足;今者末后须其瞻视,而命使却,将有何因?”
佛告阿难:“此拘尸城外有十二由旬,皆是诸大神天之所居宅,无空缺处。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此诸大神皆嫌此比丘当佛前立:‘今佛末后垂当灭度,吾等诸神,冀一奉觐,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明映蔽,使我曹等不得亲近礼拜供养。’
冀(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阿难,我以是缘,故命使却。”
阿难白佛:“此尊比丘本积何德?修何行业?今者威德乃如是乎?”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时此比丘以欢喜心,手执草炬,以照彼塔,由此因缘,使今威光上彻二十八天,诸天神光所不能及。”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莫于此鄙陋小城荒毁之土取灭度也。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陋(lòu) = 狭窄,狭小[narrow]。(简陋[simple
and crude]/不好看,丑[ugly]/知识浅薄[<of
knowledge> limited;shallow]。)
荒(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迷乱[indulge in]。)
“所以者何?更有大国,瞻婆大国、毗舍离国、王舍城、婆祇国、舍卫国、迦维罗卫国、波罗柰国,其土人民众多,信乐佛法,佛灭度已,必能恭敬供养舍利。”
= “瞻婆”:Campa
= “婆祇”:Vajji
= “波罗柰”:Baranasi
吠舍离/毗耶离/毗舍离/薜舍离/鞞奢缵夜/鞞贯罗/维耶/维邪/吠舍厘 =
Vesali,古代中印度国名。又为都城之称。系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六大城之一。意译作广博、广严。系离车子族(Licchavi)所居之地。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柰(nài) = 木名。与“林檎”同类[crab apple]。(通“奈”。奈何,如何[how;what]。)
伽尸国/伽翅国/迦夷国/迦赦国/伽奢国/迦尸国 =
Kasi,中印度古国名,乃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本为西域之竹名,以此国出此竹,故称之。意译为光有体国、芦苇国。位于憍萨罗国之北。
佛言:“止!止!勿造斯观!无谓此土以为鄙陋。
“所以者何?昔者,此国有王名大善见,此城时名拘舍婆提,大王之都城,长四百八十里,广二百八十里。
大善现王/大善贤王/大快见王/大善见王 = Maha-sudassana,印度太古之王。即释尊之前身。
拘舍跋提/鸠尸婆帝/拘奢伐底/矩舍缚帝/拘舍越/鸠夷越/拘舍婆提 = Kusavati,为大善见转轮王传说中之都城,亦即释尊入灭之地拘尸那揭罗(Kusinara)之古名。意译藏论、藏说、有小第、有小茅。
“是时,谷米丰贱,人民炽盛,其城七重,绕城栏楯亦复七重,雕文刻镂,间悬宝铃。
= “谷米丰贱,人民炽盛”:巴利本作iddha
c' eva phita ca bahu-jana ca akinna-manussa ca subhikkha ca,正是富有、繁荣、丰饶,又人民众多,人口稠密。
栏(lán) = 栏杆。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railing]。
楯(shǔn) = 栏干的横木。/dùn = 引申义:通“盾”。盾牌[shield]。
栏楯(lán shǔn)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balustrade;railing]。
雕(diāo) = 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eagle]。(通“彫”。引申为雕刻[carve]。)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镂(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其城下基深三仞,高十二仞,城上楼观高十二仞,柱围三仞。
仞(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金城银门,银城金门;琉璃城水精门,水精城琉璃门。
= “琉璃”:Veluriya,七宝之一,译为青色宝、远山宝,属青玉类。
“其城周围四宝庄严,间错栏楯亦以四宝。
“金楼银铃,银楼金铃,宝堑七重,中生莲华,优钵罗华、钵头摩华、俱物头华、分陀利华,下有金沙布现其底,夾道两边生多邻树。
= “多邻”:Tala,译为高竦树。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夾道(jiá dào) = 分布在道路两旁。/两壁间的狭道。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贝多/贝叶/贝多罗叶
= Patta之音译。乃供书写资料、经文之树叶。纸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此作为纸类之代用品。现今南传佛教地区亦有用贝多罗写书者。Patta虽为一特定植物之名,然亦指一般植物之叶,或书写用之树叶。其中,最适于书写者,为多罗树(Tala)之叶。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其金树者,银叶华实。其银树者,金叶华实。
“水精树者,琉璃华实。
白珠/水晶/水精
= Phalika,音译颇梨、颇致迦。增广本草纲目卷八举之,以其晶莹如水,坚硬如玉,故又称水玉。然慧琳音义则谓颇梨古译水精为非,举出颇梨有紫、白、红、碧等色,莹净通明,为宝中之极品,其中红、碧最珍,紫、白次之。
“琉璃树者,水精华实。
“多邻树间有众浴池,清流深潭,洁净无秽,以四宝砖间砌其边。
潭(tán) = 水名[Tan River]。(深水池[deep
pool]。)
砖(zhuān) = 用粘土烧成的长方形块状建材[brick]。
砌(qì) = 台阶[steps]。(放置砖或石料以及粘结料<如砂浆>造墙或扶壁[build by laying bricks
or stones]。)
“金梯银磴,银梯金磴;琉璃梯金磴,琉璃梯陛水精为磴,水精梯陛琉璃为磴。
磴(dèng) = 山路上的石台阶[stone
steps on a hill path]。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周匝栏楯,辽绕相承。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辽(liáo) = 遥远[distant]。
“其城处处生多邻树。
“其金树者,银叶华实。
“其银树者,金叶华实。
“水精树者,琉璃华实。
“琉璃树者,水精华实。
“树间亦有四种宝池,生四种华。
“街巷齐整,行伍相当,风吹众华,纷纷路侧。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伍(wǔ) = 五人构成一个集体[five persons]。(同伴[companion]。)
行伍(háng wǔ) = 军队的行列,古代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亦泛称军队。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纷(fēn) = 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horsetail bag]。(盛多,各种各样[many and various]/杂乱[confused;disorderly]。)
“微风四起,吹诸宝树,出柔软音,犹如天乐。
“其国人民,男女大小,共游树间,以自娱乐。
“其国常有十种声:贝声、鼓声、波罗声、歌声、舞声、吹声、象声、马声、车声、饮食戏笑声。
= “波罗”
= Pataha,为一种小鼓。阿含经经文中“鼓”字系表示大鼓之意,若指小鼓,则通常以“波罗”称之。
“尔时,大善见王七宝具足,王有四德,主四天下。
“何谓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金轮宝?王常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高殿上,婇女围绕,自然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
辐(fú) = 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spoke]。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大善见王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耆旧闻如是语: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升宝殿上,婇女围绕,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
= “刹利王水浇头种”:Rajan
Khattiya Muddhavasitta,新王即王位时,须以五河之水浇灌其头,此处谓经灌顶即王位之刹利。
浇(jiāo) = 沃灌,灌溉[irrigate]。(淋;洒[pour
liquid on;sprinkle water]。)
“‘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将无(jiāng wú) = 莫非。
“时,大善见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抆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
轮(lún) = 车轮,轮子[wheel]。(回转;转动[turn]/用力挥动。后作“抡”[swing]。)
轮宝 = Cakka-ratana,为古代印度帝王之标帜;亦为佛教经典之理想君王,即转轮圣王(Cakkavattin-raja)所感得七宝之一,使王之行处所向无敌,而可制伏四方,统一宇内。
抆(wěn) = 揩拭,擦去[wipe]。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
|
象兵/象军
|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
马兵/马军
|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
车兵/车军
|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
步兵/步军
|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
“轮即东转。
“时,善见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
止(zhǐ) = 脚[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居住[dwell]/仅;只[only]。)
“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惟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宜。’
粟(sù) =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foxtail millet;millet]。
“当时,善见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王。
表(biǎo) = 外衣[coat]。(给皇帝上的奏章[memorial
to an emperor]/启奏,上表章给皇帝[present memorial to a
emperor]/通“幖”。表帜,标志[mark]/外面<与“里”相对>[outside;surface]。)
“此时,善见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拘舍婆城。
“时,金轮宝在宫门上虚空中住,大善见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 “瑞”:Nimitta,瑞相之意。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是为金轮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白象宝?时,善见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象宝忽现在前,其毛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首杂色,六牙纤𦟛,真金间填。
= “真金间填”:以真金填其间。
七处隆满相/七处满足相/七处平满相 =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佛两足下、两手及两肩、颈项等七处,皆平满端正,柔软微妙。此系佛于因位时,不惜施舍,不计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乃表佛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令一切众生得灭罪生善之益的一种德相。
纤(xiān) = 细小[fine;minute]。
𦟛(chōng)
“时王见已,念言:‘此象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
“即试调习,诸能悉备。
“时,善见大王欲自试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
“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白象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是为象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马宝?时,善见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马宝忽现在前,绀青色,朱髦尾,头颈如乌,力能飞行。
髦(máo) = 毛发中的长毫[long hair]。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怎么[how]。)
“时王见已,念言:‘此马贤良,若善调者,可中御乘。’
“即试调习,诸能悉备。
“时,善见王欲自试马宝,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时已还。
“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绀马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是为绀马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神珠宝成就?时,善见大王于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彻,无有瑕秽。
“时王见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宫内。’
“时,善见王欲试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宝珠置高幢上,于夜冥中赍幢出城。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赍(jī) = 拿东西给人,送给[give]。(携带;持[bring;hold]。)
“其珠光明,照诸军众,犹如昼日;于军众外周匝,复能照一由旬;现城中人皆起作务,谓为是昼。
“时,王善见踊跃而言:‘今此神珠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是为神珠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成就玉女宝?时,玉女宝忽然出现,颜色从容,面貌端正,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不白不黑,不刚不柔,冬则身温,夏则身凉,举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华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先起后坐,不失宜则。
玉(yù) =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jade]。(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sth.
resembling jade]/形容美好[beautiful]。)
“时,王善见清净无著,心不暂念,况复亲近?
“时,王善见踊跃而言:‘此玉女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是为玉女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居士宝成就?时,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宝藏自然,财富无量。
“居士宿福,眼能彻视地中伏藏,有主无主,皆悉见知。
“其有主者,能为拥护;其无主者,取给王用。
拥(yōng) = 抱[hug]。(护卫[guard]/通“壅”。阻塞[block]。)
“时,居士宝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给与,不足为忧,我自能办。’
“时,善见王欲试居士宝,即敕严船于水游戏,告居士曰:‘我须金宝,汝速与我。’
“居士报曰:‘大王小待,须至岸上。’
“王寻逼言:‘我停须用,正今得来。’
停(tíng) = 停止,止息[stop;cease;halt]。(正值[just]。)
“时,居士宝被王严敕,即于船上长跪,以右手内著水中,水中宝瓶随手而出,如虫缘树。
“彼居士宝,亦复如是,内手水中,宝缘手出,充满船上,而白王言:‘向须宝用,为须几许?’
内(nà) = 入,自外面进入里面[enter]。
几(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a long narrow table;bench]。(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a small
table]/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how many]/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almost;nearly]/接近;达到[reach;achieve,attain]/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few]/细微,隐微[fine;slight]。)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几许(jǐ xǔ)
= 多少[how many;how much]。
“时,王善见语居士言:‘止!止!吾无所须,向相试耳!汝今便为供养我已。’
“时,彼居士闻王语已,寻以宝物还投水中。
“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居士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是为居士宝成就。
“云何善见大王主兵宝成就?时,主兵宝忽然出现,智谋雄猛,英略独决,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讨伐,王不足忧,我自能办。’
英(yīng) = 花[flower]。(卓越,才智杰出[outstanding]/光华,光彩[bright]。)
略(lüè) = 封疆土地[administer;have as the boundary]。(疆界[boundary]/省去;省略[omit;leave out]/简明、简洁;简略[brief]/忽略[neglect]/谋略[strategy]。)
“时,善见大王欲试主兵宝,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
严(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尊敬,尊重[respect]。/整饬;整备[set to order]。
“时,主兵宝闻王语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严者严,已严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
“时,善见王踊跃而言:‘此主兵宝真为我瑞,我今真为转轮圣王。’
“阿难,是为善见转轮圣王成就七宝。
“何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
夭(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
“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
“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
“是为转轮圣王成就七宝及四功德。
四德 = 指转轮圣王所具有之四德:(一)大富。(二)端正姝好,即相貌仪态美好端正。(三)无疾病。(四)长寿。
“阿难,时,善见王久乃命驾,出游后园,寻告御者:‘汝当善御,安详而行。所以然者?吾欲谛观国土人民安乐无患。’
命驾(mìng jià) = 命令仆人驾车马。
谛观(dì guān) = 审视,仔细看。
“时,国人民路次观者,复语侍人:‘汝且徐行,吾欲谛观圣王威颜。’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times]/旅行时停留的处所[stopover]。)
“阿难,时,善见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所有珍奇尽以贡王,愿垂纳受,在意所与。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时王报曰:‘且止!诸人!吾自有宝,汝可自用。’
“复于异时,王作是念:‘我今宁可造作宫观。’
“适生是意,时国人民诣王善见,各白王言:‘我今为王造作宫殿。’
“王报之曰:‘我今以为得汝供养,我有宝物,自足成办。’
“时,国人民复重启王:‘我欲与王造立宫殿。’
“王告人民:‘随汝等意。’
“时,诸人民承王教已,即以八万四千两车,载金而来,诣拘舍婆城,造立法殿。
= “法殿”:Sudhamma-sabha,即正法殿、善法堂,系忉利天妙匠天子所造。
法殿 = 即说法堂。指阐举大法,宣扬宗旨,行一切法式之堂宇。/即正法(佛之教法)。因正法乃贤圣所依止者,故以殿堂比喻正法。
“时,第二忉利妙匠天子默自思念:‘唯我能堪与善见王起正法殿。’
= “第二忉利妙匠天子”:忉利天(三十三天)之第二天子,妙匠天子。
“阿难,时,妙匠天造正法殿,长六十里,广三十里,四宝庄严,下基平整,七重宝砖以砌其阶。
“其法殿柱有八万四千,金柱银栌,银柱金栌,琉璃、水精栌柱亦然。
栌(lú) = 柱头承托栋梁的短木。即欂栌、斗栱[arch]。
“绕殿周匝,有四栏楯,皆四宝成,又四阶陛亦四宝成。
“其法殿上有八万四千宝楼,其金楼者银为户牖,其银楼者金为户牖,水精、琉璃楼户亦然。
户(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
牖(yǒu) = 片,锯开的木片,“户”指窗。先秦多用牖,窗少见。窗户[window]。
“金楼银床,银楼金床,綩綖细软,金缕织成,布其座上,水精、琉璃楼床亦然。
綩(wǎn) = 古时冠冕上的纽带。/浅红色的衣服。/网。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其殿光明,眩曜人目,犹日盛明,无能视者。
眩(xuàn) = 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时,善见王自生念言:‘我今可于是殿左右起多邻园池。’
“即造园池,纵广一由旬。
“又复自念:‘于法殿前造一法池。’
“寻即施造,纵广一由旬。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散布;铺陈[spread]/用;运用[use]。)
“其水清澄,洁净无秽,以四宝砖厕砌其下,绕池四边,栏楯周匝,皆以黄金、白银、水精、琉璃四宝合成。
厕(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其池中水生众杂华,优钵罗华、钵头摩华、俱物头华、分陀利华,出微妙香,馚馥四散。
馚(fēn) = 香气。
馥(fù) = 香,香气[fragrance]。
“其池四面陆地生华,阿醯物多华、瞻卜华、波罗罗华、须曼陀华、婆师迦华、檀俱摩梨华。
波罗罗 = 梵语。谓重生华也。
“使人典池,诸行过者将入洗浴,游戏清凉,随意所欲,须浆与浆,须食与食。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衣服、车马、香华、财宝,不逆人意。
“阿难,时,善见王有八万四千象,金银校饰,络用宝珠,齐象王为第一。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八万四千马,金银校饰,络用宝珠,力马王为第一。
“八万四千车,师子革络,四宝庄严,金轮宝为第一。
革(gé) = 去毛的兽皮。皮的总称[leather;hide]。(变革,更改[change]。)
“八万四千珠,神珠宝为第一。
“八万四千玉女,玉女宝为第一。
“八万四千居士,居士宝为第一。
“八万四千刹利,主兵宝为第一。
“八万四千城,拘尸婆提城为第一。
“八万四千殿,正法殿为第一。
“八万四千楼,大正楼为第一。
“八万四千床,皆以黄金、白银、众宝所成,氍氀毾㲪,綩綖细软,以布其上。
氍(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氀(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毾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毾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八万四千亿衣,初摩衣、迦尸衣、劫波衣为第一。
= “初摩衣”:Khoma,亚麻衣。
= “迦尸衣”:Kasika-vattha,迦尸国出产之衣服。
= “劫波衣”:Kappasika-vattha,又作劫贝衣,即以劫贝树絮织成之棉衣。
劫树/劫波树 = Kalpataru,意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劫波,即时间之义。关于此树名称之由来,据金刚顶经卷四载,劫波树能应时产生一切所需之物,如衣服、庄严之饰物、日常用具等,故有此称。另一说则谓,由此树之花开花谢而可测知昼夜时间,故称为劫波树。此外,在印度常有长者将香花、璎珞等宝物挂于树上,普施大众之风习;所用以悬挂宝物之树即称为劫树或宝树,此一风习或系模仿喜林园劫波树能产生种种宝物之说而形成者。
“八万四千种食,日日供设,味味各异。
“阿难,时,善见王八万四千象,乘齐象上,清旦出拘尸城,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
案(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案行(àn xíng) = 谓按次序排列成行。
“八万四千马,乘力马宝,清旦出游,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
“八万四千车,乘金轮车,驾力马宝,清旦出游,案行天下,周遍四海,须臾之间,还入城食。
“八万四千神珠,以神珠宝,照于宫内,昼夜常明。
“八万四千玉女,玉女宝善贤给侍左右。
“八万四千居士,有所给与,任居士宝。
“八万四千刹利,有所讨伐,任主兵宝。
“八万四千城,常所治都,在拘尸城。
“八万四千殿,王所常止,在正法殿。
“八万四千楼,王所常止,在大正楼。
“八万四千座,王所常止,在颇梨座,以安禅故。
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颇梨
=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
安禅 = 安住于坐禅之意。与‘安心法门’、‘安乐法门’同义。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静,则称为安禅静虑。
“八万四千亿衣,上妙宝饰,随意所服,以惭愧故。
“八万四千种食,王所常食,食自然饭,以知足故。
“时,八万四千象来现,王时蹋蹈冲突,伤害众生,不可称数。
蹋(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突(tū) = 狗从穴中突然而出[dog run out suddenly]。(触犯[offend]/忽然;猝然[suddenly]/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assault forward or outward]。)
“时王念言:‘此象数来,多所损伤;自今而后,百年听现一象。’
“如是转次百年现,一周而复始。”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 = 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形容不断循环。也作“终而复始”[move in cy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