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_第一分_第04章《阇尼沙经》
= 说佛广化人天事。
阇尼沙经 = Janavasabha Sutta,佛陀在那提迦时候,阿难鉴于佛陀曾经讲说过那提迦信徒命终再生的故事,请求佛陀讲述摩揭陀信徒命终再生。此时,一名叫阇尼沙的药叉前来告诉佛陀,常童子梵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四神通、三径路,四念处,七定具,皈依三宝后就能像摩揭陀信徒那样,断除三结,进入预流,达到正觉。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那提揵稚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那提”:Nadika,村名,同下文之那伽、那罗,靠近牛角娑罗林,此村有炼瓦之家,佛曾住于此。
= “揵稚”:巴利本作Ginjakavasathe,以炼瓦做的房屋。
那提国 = 为印度之古国名。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揵槌/揵迟/犍稚/揵植/揵锤/犍地/揵稚 = Ghanta,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稚之规则,称为鼓仪。
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来授人记别,多所饶益。
= “记别”:Veyyakarana,佛陀对弟子分别预说死后再生乃至成佛的各种状况。
“彼伽伽罗大臣命终,如来记之: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输,五遮楼,六婆耶楼,七婆头楼,八薮婆头,九他梨舍㝹,十薮达梨舍㝹,十一耶输,十二耶输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
薮(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㝹(nóu)
“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
初果三结/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尽此惑,即证初果须陀洹,故称初果三结。以下三结为见惑中之最甚者,故为见惑之总称,能断此三结,则证预流果,得不堕法,定趣菩提。
|
|
有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此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空近障,亦为六十二见趣之根本。因诸见趣为余烦恼之根本,余烦恼为业之本,诸业又为异熟果之本;依异熟果,则一切善、不善、无记法皆得生长,故当断之。
|
戒禁取结
|
指行邪戒。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愿近障,如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持鸡戒、狗戒等。
|
疑结
|
即怀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法。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相近障。
|
“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
“有佛弟子处处命终,佛皆记之:某生某处、某生某处。
“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祇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阇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娑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彼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
= “迦尸”:Kasi,位于摩竭陀国之西,居萨罗东南,即今之贝那拉斯,具有大势力。
= “居萨罗”:Kosala,又作拘萨罗,占中印度北部,与摩竭陀国共为当时之强国,释迦族隶属之。
= “拔祇”:Vajji,又作跋耆,隔恒河在摩竭陀国之北,与离车、毗提诃诸族同盟,成立共和国。
= “末罗”:Malla,在拔祇之北,以拘尸那揭罗城为首都。
= “支提”:Ceti,位于迦尸国之西,以憍赏弥为首都。
= “拔沙”:Vamsa,又作跋蹉,在迦尸国之西,支提国之南,时或视同支提国。
= “居楼”:Kuru,又作拘留,位于恒河上流西岸,即今德里之地。
= “般阇罗”:Pancala,又作般遮罗,隔恒河在居楼之东,分成南北两部。
= “颇漯波”:Assaka,阿湿波,位于苏罗婆之南,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 “阿般提”:Avanti,国名,位于阿湿波之南。
= “婆蹉”:Maccha,亦作摩差国、摩差耶国等。
= “苏罗娑”:Surasena,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亚穆纳河西岸,北邻婆磋,首都为马图拉(梵Madhura)。
= “乾陀罗”:Gandhara,占五河地方,旁遮普之西北,首都为呾叉始罗。
= “剑洴沙”:Kamboja,位于印度河西岸,即乾陀罗之西南,堕罗钵底为其首府。
= “十六大国”:上述经文之十六国家,为佛世时之十六大国,巴利本仅列出十国。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漯(tà) = 漯河,古水名,在山东省[Tahe
River]。
洴(píng) = 水声[sound of
water]。
十六大国 = 又称十六雄国,有多种说法与翻译。印度列国时代,Mahajanapada,意为“大国”,约前600年—约前3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承印度吠陀时代。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十六国中,跋耆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其余为君主制国家。除了十六大国外,还有释迦、蓝摩等小国。
|
||
1
|
鸯伽
|
Anga,也译瞻波国,是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位于今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国一带的国家。相传该国得名于开国君主鸯伽王子。
|
2
|
摩揭陀
|
Maga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
|
3
|
迦尸
|
Kasi,位于恒河流域,首都波罗奈。迦尸的意思是“光明之城”。又称波罗奈国、婆罗痆斯国。
|
4
|
拘萨罗
|
Kosala,又译㤭萨罗,公元前6世纪初势力最强,征服邻近迦尸、释迦族的迦毗罗卫等小国。首都舍卫城。公元前5世纪因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长期交战而削弱,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被摩揭陀国吞并。
|
5
|
跋耆
|
Vajji,又译佛栗氏国、跋阇,位于恒河北部,首都毗舍离。
|
6
|
末罗
|
Malla,又译摩罗国,跋罗国,重要城市有拘尸那揭罗和波婆,前者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的地方,后者是耆那教创始人伐达摩那去世的地方,故二城分别是佛教和耆那教的圣地。
|
7
|
车底
|
Ceti,又译支提国,大致位于印度中央邦本德尔肯德地区,亚穆纳河南岸肯河(Ken
river)流域。
|
8
|
跋蹉
|
Vamsa,又译拔沙,筏蹉,北印度古国,位于摩揭陀西方,接近恒河流域,首都憍赏弥。
|
9
|
俱卢
|
Kuru,又译拘楼国,居楼国,大致位于今日的德里、哈里亚纳邦、北阿坎德邦以及北方邦的西部地区。
|
10
|
般遮罗
|
Pancala,又译般阇罗国,位于恒河上游与亚穆纳河之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北方邦法鲁卡巴德县附近。
|
11
|
阿湿波
|
Assaka,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中最南面的国家,位于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都城为补怛洛迦(梵Potalaka)。
|
12
|
阿槃提
|
Avanti,又译为阿般提、阿槃底、摩波槃提,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首度为邬阇衍那城,佛经上指的优禅尼即使指此城。
|
13
|
摩差
|
Maccha,又译摩蹉国,位于俱卢国的南方,亚穆纳河的的西岸,河的对岸是般阇罗国,西部地区是昌巴尔河北岸的丘陵地带。
|
14
|
苏罗娑
|
Surasena,亦作首罗犀那,也以国都秣菟罗、摩头罗代指国名,位于亚穆纳河西岸,北邻婆磋,首都为马图拉(Madhura)。
|
15
|
健驮逻
|
Gandhara,又译“犍陀罗”、“乾陀罗”、“香风国”等。
|
16
|
剑浮沙
|
Kamboja,又译为甘菩遮国。该国位于印度次大陆的最西面,首都为多门城(梵Dvaraka)。
|
“摩竭国人皆是王种,王所亲任,有命终者,佛不记之。”
= “摩竭国人”:巴利本作Magadhaka
Paricaraka,摩竭陀国的信徒们。
尔时,阿难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
“惟愿世尊当为记之!惟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国得道,其国人命终,独不与记。
“惟愿世尊当为记之!惟愿世尊当为记之!又摩竭国瓶沙王为优婆塞,笃信于佛,多设供养,然后命终。
= “瓶沙”:Bimbisara,又作频婆娑罗,译为影胜、颜色端正,佛在世时,中印度摩竭陀国之君主。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养三宝,而今如来不为授记。
“惟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
尔时,阿难为摩竭人劝请世尊,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处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
时,去佛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 “阇尼沙”:Janavasabha,鬼神名,译为人仙、胜威、最胜尊,于频婆娑罗王死后,生于毗沙门天宫。
赦你娑/禅腻师/阇尼沙
= 梵Janesa,意译为胜结使。为毗沙门天王五太子之一。
佛言:“汝因何事,自称己名为阇尼沙?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
阇尼沙言:“非余处也。
“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时,世尊于大林处随宜住已,诣那陀揵稚处,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声,唤阿难来。”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唤(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对曰:“唯然。”
即承佛教,往唤阿难。
阿难寻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观如来颜色胜常,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尔?”
= “诸根”:Indryani,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向因摩竭国人来至我所,请记而去。
“我寻于后,著衣持钵,入那罗城乞食,乞食讫已,诣彼大林,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
= “那罗”:为上文所提及之那提、那伽的另一译名。
“时,去我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阿难,汝曾闻彼阇尼沙名不?”
阿难白佛言:“未曾闻也!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阇尼沙耳!”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佛言:“我先问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
“阇尼沙言:‘我不于余处,不在余法。
“‘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
“‘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
“‘一时,世尊在大林中一树下坐,我时乘天千辐宝车,以少因缘,欲诣毗楼勒天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譬如深渊澄净清明,见已念言:“我今宁可往问世尊:摩竭国人有命终者,当生何所?”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又复一时,毗沙门王自于众中,而说偈言:
“‘“我等不自忆,过去所更事,今遭遇世尊,寿命得增益。”
“‘又复一时,忉利诸天以少因缘,集在一处。
“‘时,四天王各当位坐,提帝赖吒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
“‘毗楼勒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
“‘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
“‘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Cattaro Maharaja,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
负责守护
|
率领
|
|
东方持国天王
|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罗刹
|
“‘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
“‘复有余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增益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
“‘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尔时,释提桓因知忉利诸天有欢喜心,即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
= “智慧弟子”:巴利本作Savaka
Bhuri-pannassa,广慧者之诸声闻弟子。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乐,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
“阇尼沙神复言:‘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
= “法堂”:Sudhamma
Sabha,天宫名,又作善法堂、参议殿舍。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
“‘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
“‘时忉利天见此异光,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
愕(è) = 惊讶[startled]。
“‘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惊怖:“今此异光将有何怪?”
“‘时,大梵王即化作童子,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
“‘时梵童子随所诣座,坐生欣悦,譬如刹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
“‘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嶷(nì) = 幼小聪慧[young and bright]。/高耸[towering]。
“‘“调伏无上尊,教世生明处,大明演明法,梵行无等侣,
使清净众生,生于净妙天。”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
“‘“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
= 以上五者,巴利本则谓:具备八者:(一)玲珑、(二)清澈、(三)美妙、(四)和雅、(五)充满、(六)不乱、(七)甚深、(八)广博。
“‘“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我今更说,汝等善听!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须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天、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
“‘时,梵童子以偈颂曰:
“‘“摩竭优婆塞,诸有命终者,八万四千人,吾闻俱得道。
成就须陀洹,不复堕恶趣,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济。
此等群生类,功德所扶持,智慧舍恩爱,惭愧离欺妄。
于彼诸天众,梵童记如是,言得须陀洹,诸天皆欢喜。”
“‘时,毗沙门王闻此偈已,欢喜而言:“世尊出世说真实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
“‘“我本不知如来出世,说如是法。
“‘“于未来世,当复有佛说如是法,能使忉利诸天发欢喜心。”
“‘时,梵童子告毗沙门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来出世说如是法,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
“‘“如来以方便力说善不善,具足说法而无所得,说空净法而有所得。
“‘“此法微妙,犹如醍醐。”
= “醍醐”:为五味中之最上味;五味即牛乳(Khira)、酪(Dadhi)、生酥(Takka)、熟酥(Navanita)、醍醐(Sappi)。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时,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更为汝说。
“‘“如来、至真善能分别说四念处。
“‘“何谓为四?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
“‘“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
“‘“內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内身观已,生他身智;内观受已,生他受智;内观意已,生他意智;内观法已,生他法智。
“‘“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念处。
“‘“复次,诸天,汝等善听!吾当更说,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
“‘“何等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
= “七定具”:Satta
Samadhi-parikkhara,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种修习正定之资具。
“‘“复次,诸天,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
“‘“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
= “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巴利本作Chanda-samadhi-padhana-samkhara-samannagatam
Iddhipadam Bhaveti,修习欲定勤行成就之神足。勤(Padhana)与灭(Pahana)之原文音非常相近,译经时或将“勤”译作“灭”。余三者类推。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当来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现在沙门、婆罗门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
正使(zhèng shǐ) = 纵使;即使。
“‘时,梵童子即自变化形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见我神变力不?”
= “神变力”:巴利本作Iddh’ Anubhava,神通威德。
“‘答曰:“唯然,已见。”
“‘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无数变化。”
“‘时,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独于我坐而说是语,而彼梵童一化身语,余化亦语;一化身默,余化亦默。”
= “余化”:巴利本作Sabbe
Nimmita,一切所化作的,即指梵童化现的诸天身。
“‘时,彼梵童还摄神足,处帝释坐,告忉利天曰:“我今当说,汝等善听!如来、至真自以己力开三径路,自致正觉。
= “坐”:参考前后文意或宜作“座”。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何谓为三?或有众生亲近贪欲,习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于是离欲,舍不善行,得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自以己力开初径路,成最正觉。
= “彼人于后近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巴利本作So
Aparena Samayena Ariyam Dhammam Sunati Yoniso Manasikaroti,Dhammanudhammam
Patipajjati,彼于后时闻圣法,如理思惟之,志向于正法。
恬(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安逸,舒适[ease and comfortable]。)
“‘“又有众生多于瞋恚,不舍身、口、意恶业,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离身恶行、口、意恶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二径路。
“‘“又有众生愚冥无智,不识善恶,不能如实知苦、集、尽、道,其人于后遇善知识,得闻法言,法法成就,识善不善,能如实知苦、集、尽、道,舍不善行,生欢喜心,恬然快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饭,食已充足,复求胜者;行者如是,离不善法,得欢喜乐,又于乐中,复生大喜,是为如来开第三径路。”’”
时,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说此正法,毗沙门天王复为眷属说此正法,阇尼沙神复于佛前说是正法,世尊复为阿难说此正法,阿难复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正法。
是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