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第45问:无有人胜于佛吗?
王复问言:“无有复胜佛者耶?”
= 巴利本作Buddha
Anuttara(佛是无上者)。
那先言:“然,无有胜佛者。”
王复问:“何以知为无有胜佛者?”
那先问王言:“如人未曾入大海中,宁知海水为大不?有五河,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一者名恒,二者名信他,三者名私他,四者名𧪹叉,五者名施披夷,尔五河水昼夜流入海,海水亦不增不减。”
= “恒”:巴利本作Ganga(恒河)。
= “信他”:Sindhu(印度河)。
= “私他”:Sita(寒冷河)。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𧪹(xià) = 欺騙;迷惑。
那先言:“王,宁能闻知不?”
王言:“实知。”
那先言:“以得道人共道说无有能胜佛者,是故我信之。”
王言:“善哉!”
#第46问:何以知道无有人胜于佛?
王复问那先:“何用知无有能胜佛者?”
何用(hé yòng)
= 为什么。/凭什么;用什么。/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那先问王:“造作书师者为谁?”
= “造作书师”:巴利本作Lekha-cariya。
王言:“造书师者名质。”
= “质”:巴利本作Tissa。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那先言:“王宁曾见质不?”
王言:“质以死久远未曾见。”
那先言:“王未曾见质,何用知质为造书师?”
王言:“持古时书字转相教告,用是故,我知名为质。”
用是(yòng shì) = 因此。
那先言:“用是故,我曹见佛经戒,如见佛无异,佛所说经道甚深快,人知佛经戒已后便转相教,用是故,我知为无有能胜佛者。”
曹(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第47问:您见法吗?可持久奉行吗?
王复问那先:“自见佛经道,可久行之?”
那先言:“佛所施教禁经戒甚快,当奉行之至老。”
教禁(jiào jìn) = 教化和禁令。
王言:“善哉!”
#第48问:人死,其旧有之身相随转再生吗?
王复问那先:“人死已后,身不随后世生耶?”
那先言:“人死已后更受新身,故身不随。”
那先言:“譬如灯中炷更相然,故炷续在,新炷更然,人身如是,故身不行,更受新身。”
= “譬如灯中炷更相然”:譬如用灯中炷相然其它的灯炷。
炷(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量>用于点着的香。)
那先问王:“王小时从师学书读经不?”
王言:“然,我续念之。”
那先问王:“王所从师受经书,师宁复知本经书耶?悉旧得其本经书?”
= 老师传授经书给大王,老师是否还知经书?其旧有的学问会否消失?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旧(jiù) = 鸟名。即猫头鹰[owl]。(过时的;陈旧的<跟“新”相对>[old;used;worn]/从前的;原先的[bygone;past;former
original]。)
王言:“不也,师续自知本经书耳。”
那先言:“人身如此,置故更受新身。”
王言:“善哉!”
#第49问:灵魂可不可得?
王复问那先:“审为有智无?”
= “有智”:巴利本作Vedagu(灵魂、极明智者)。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那先言:“无有智。”
#第50问:人因什么而由今生结转于来世?
那先言:“譬如人盗他人果蓏,盗者宁有过无?”
蓏(luǒ) = 草本植物的果实[melon;gourd;cucumber,etc.]。
王言:“有过。”
那先言:“初种栽时,上无果蓏,何缘盗者当有过?”
王言:“设不种栽,何缘有果,是故盗者无状。”
状(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state;condition]/诉状[plaint]/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certificate]/礼貌[manners]。)
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作善恶,生于后世更受新身。”
王言:“人用是故身行作善恶,更新善恶所在。”
更新(gēng xīn) = 革新,除旧布新[renew]。/旧的去了,新的来到[replace]。
那先言:“人诸所作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其字续在,火至复成之,今世所作行,后世成,如受之如是。”
= “行”:巴利本作Kamma(行业)。
= “火至复成之”:灯火亮时,又可继续写。
王言:“善哉!”
#第51问:能预知善恶业果之所在吗?
王言那先:“宁能分别指视善恶所在不耶?”
那先言:“不可得知善恶所在。”
那先问王:“树木未有果时言,宁能分别指视,言其枝间无有果,宁可豫知之不耶?”
王言:“不可知。”
那先言:“人未得道,不能豫知善恶所在。”
得度/得道 = 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王言:“善哉!”
#第52问:有情能否自知将转生于来世之世?
王复问:“人当于后世生者,宁能自知不?”
那先言:“其当生者自知。”
王言:“何用知之?”
那先言:“譬如田家耕种,天雨时节,其人宁豫知当得谷不?”
王言:“然,犹知当得谷多。”
那先言:“人亦如是,人当于后世生豫自知。”
王言:“善哉!”
#第53问:请告诉我佛究竟在哪里?
王复问那先:“审有泥洹无?”
= “泥洹” =
巴利本作Buddha(佛)。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那先言:“审有。”
王言那先:“宁能指示我佛在某处不?”
那先言:“不能指示佛在某处,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得指示指示见处。”
那先言:“譬如人然大火以,即灭其火,火宁可复指示知光所在不?”
以(yǐ) = 用[use]。(认为,以为[consider
as]/和,而[and;as well as]/从,自,由[from]。)
王言:“不可知处。”
那先言:“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复知处。”
王言:“善哉!”
#第54问:出家人喜爱并眷恋自己的色身吗?
王复问那先:“沙门宁自爱其身不?”
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
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
= “自消息卧”:休息躺卧。
= “自护视”:照顾自己。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减削[decrease]。)
那先问王言:“宁曾入战斗中不?”
王言:“然,我曾入战斗中。”
那先言:“在战斗中曾为刀刃箭所中不?”
刃(rèn) = 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王言:“我曾颇为刀刃所中。”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
那先问王:“刀刃、矛箭疮柰何?”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柰(nài) = 木名。与“林檎”同类[crab apple]。(通“奈”。奈何,如何[how;what]。)
王言:“我以膏药绵絮裹耳。”
绵(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通“棉”[cotton]。)
絮(xù) = 粗丝绵[thick silk floss]。
那先问王言:“王为爱疮故,以膏药绵絮裹耶?”
王言:“我不爱疮。”
那先言:“殊不爱疮者,何以持膏药绵絮裹以护之?”
王言:“我欲使疾愈耳,不爱其疮。”
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
= “不用作美”:不求美味。
= “不用作好”:不求上好。
= “不用作肌色”:不为养颜增色。
= “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欲支撑身体得奉行佛经戒。
“佛经说言:‘人有九孔,为九矛疮,诸孔皆臭处不净。’”
王言:“善哉!”
#第55问:佛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吗?
王复问那先:“佛为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
光影(guāng yǐng) = 日光;光辉。/光阴,时光。/阳光照射下形成的阴影。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
||
头部
|
顶上肉髻相
|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
脸部
|
狮子颊相
|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
眉间白毫相
|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
|
眼睫如牛王相
|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
|
眼色如绀青相
|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
|
口部
|
四十齿相
|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
诸齿齐密相
|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
|
四牙白净相
|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
|
广长舌相
|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
|
梵音相
|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
|
咽中津液上味相
|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
|
身躯部
|
金色身相
|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
常光一丈相
|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
|
身如狮子相
|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
|
大直身相
|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
|
身广长等相
|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
|
肩圆满相
|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
|
两腋下隆满相
|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
|
七处隆满相
|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
|
皮肤细软相
|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
|
身毛右旋相
|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
|
孔生一毛相
|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
|
马阴藏相
|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
|
手足部
|
手过膝相
|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
指纤长相
|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
|
手足柔软相
|
手足极柔软。
|
|
手足缦网相
|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
|
腨如鹿王相
|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
|
足下平满相
|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
|
足跟圆满相
|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
|
足跌高好相
|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
|
千辐轮相
|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
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八十种好 = Anubyanjana,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
|
|||
1、无见顶相
|
21、容仪备足
|
41、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
|
61、身持重
|
2、鼻高不现孔
|
22、容仪满足
|
42、自毛孔出香气
|
62、其身大
|
3、眉如初月
|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
43、自口出无上香
|
63、身长
|
4、耳轮垂埵
|
24、威振一切
|
44、仪容如师子
|
64、手足软净滑泽
|
5、坚实如那罗延
|
25、一切众生见之而乐
|
45、进止如象王
|
65、四边之光长一丈
|
6、骨际如钩锁
|
26、面不长大
|
46、行相如鹅王
|
66、光照身而行
|
7、身一时回旋如象王
|
27、正容貌而色不挠
|
47、头如摩陀那果
|
67、等视众生
|
8、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
|
28、面具满足
|
48、一切之声分具足
|
68、不轻众生
|
9、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
|
29、唇如频婆果之色
|
49、四牙白利
|
69、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
|
10、膝骨坚而圆好
|
30、言音深远
|
50、舌色赤
|
70、说法不著
|
11、身清洁
|
31、脐深而圆好
|
51、舌薄
|
71、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
|
12、身柔软
|
32、毛右旋
|
52、毛红色
|
72、发音应众声
|
13、身不曲
|
33、手足满足
|
53、毛软净
|
73、次第以因缘说法
|
14、指圆而纤细
|
34、手足如意
|
54、眼广长
|
74、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
|
15、指文藏覆
|
35、手文明直
|
55、死门之相具
|
75、观不厌足
|
16、脉深不现
|
36、手文长
|
56、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
|
76、发长好
|
17、踝不现
|
37、手文不断
|
57、脐不出
|
77、发不乱
|
18、身润泽
|
38、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
|
58、腹不现
|
78、发旋好
|
19、身自持不逶迤
|
39、面广而殊好
|
59、细腹
|
79、发色如青珠
|
20、身满足
|
40、面净满如月
|
60、身不倾动
|
80、手足为有德之相
|
那先言:“佛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有金色,有光影。”
王言:“佛父母宁复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
那先言:“佛父母无是相。”
王言:“如使父母无是相者,佛亦无是相。”
王复言:“人生子,像其种类,父母无有是相者,佛定无是相。”
那先言:“佛父母虽无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金色者,佛审有是相。”
那先问王:“王曾见莲华不?”
王言:“我见之。”
那先言:“此莲华生于地,长于泥水之中,色甚香好,宁复像类泥水色不?”
类(lèi) = 种类[kind;class;type;category]。(相似;像[resemble;be similar to]。)
王言:“不像类地泥水色。”
那先言:“虽佛父母无是诸相者,佛审有是诸相,佛生于世间,长于世间,而不像世间之事。”
王言:“善哉!”
#第56问:佛为梵行者不与妇女交会吗?
王复问那先:“佛审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与妇女交会不?
梵天王 = 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尸弃,又称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来请佛转法轮。又常侍佛之右边,手持白拂。
那先言:“然,审离于妇女,净洁无瑕秽。”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blame]。)
王言:“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为第七天王梵弟子。”
那先问王:“第七天王者有念无念?”
王言:“第七天王梵有念。”
那先言:“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诸天皆为佛弟子。”
= 是故梵天王与诸天都是佛的弟子。
那先问王言:“鸟鸣声何等类?”
王言:“鸟鸣声如雁声。”
= “雁”:巴利本作Konca(白鹭)。
雁(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那先言:“如是鸟,为是雁。
= 那么所有这样的鸟鸣声就是雁了。
“弟子各自异类,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
王言:“善哉!”
#第57问:佛从谁受学经戒?
王复问那先:“佛宁悉学知奉行经戒不?”
那先言:“佛悉学知奉行经戒。”
王言:“佛从谁师受经戒?”
那先言:“佛无师,佛得道时便悉自知诸经道,佛不如诸弟子学知佛所教。
“诸弟子皆当奉行至老。”
王言:“善哉!”
#第58问:哭父母与哭闻法有何不同?
王复问那先:“人父母死时,悲啼哭泪出,人有闻佛经,亦复悲啼泪出,俱泪出,宁有别异不?”
悲啼(bēi tí) = 悲伤的哭啼。
那先言:“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爱恩念,愁忧苦痛,此曹忧者愚痴忧耳。
“其有闻佛经道泪出者,皆有慈哀之心。
“念世间勤苦,是故泪出,其得福甚大。”
王言:“善哉!”
#第59问:已得度脱和未得度脱的人有何差异?
王复问那先:“以得度脱者,未得度脱者,有何等别异?”
那先言:“人未得度脱者,有贪欲之心,人得度脱者,无有贪欲之心,但欲趣得饭食支命耳。”
支(zhī) = 去枝的竹子[branchless bamboo]。(枝条。后作“枝”[branch]/支撑[prop up;put up;support]/通“肢”[limbs]。)
王言:“我见世间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无有厌足。”
快(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那先言:“人未得度脱者,饭食用作荣乐好;人得度脱者,虽饭食不以为乐,不以为甘,趣欲支命。”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甘(gān) = 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味美[delicious]。(甜[sweet]/甘愿;乐意[be
willing;willingly]。)
王言:“善哉!”
#第60问:智慧住于何处?
#第61问:何谓轮回?
#第62问:会忆念久远以前之事吗?
王复问那先:“人家有所作,念久远之事不?”
那先言:“人愁忧时,皆念久远之事。”
王言:“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
= “志”:Citta(心)。
= “念”:Sati(忆念)。
那先问王言:“宁曾有所学知,以后念之不?”
王言:“然,我曾有所学知,以后复忽忘之。”
= “以后复忽忘之”:以后又忽然忘记。
那先言:“王是时无忘耶?而忘之乎?”
= 大王是常常无忘吗?
时(shí) = 季度;季节[quarter <of a year>;season]。(时间;时候[time]/相当于“常常”、“经常”[now
and then]。 )
王言:“我时妄念。”
妄(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那先言:“可差王为有象。”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chà
= 低;次;不好[poor;bad]/cī = 参差不齐[uneven]/chài
= 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象(xiàng) = 大象,一种哺乳动物[elephant]。(形状;样子;景象[form;shape;circumstance]/想像[imagine]。)
王复问那先:“人有所作皆念,如甫始有所作,今见在所作皆用念知耶?”
甫(fǔ) =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courtesy name]。(开始,起初[beginning]。)
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今见在之事亦用念知之。”
王言:“如是人但念去事,不能复念新事。”
= 如人只忆念过去事,不能忆念刚刚的新事。
那先言:“假令新者有所作,不可念者亦如是。”
王言:“人新学书技巧为唐捐耶?”
唐捐(táng juān) = 落空;虚耗;虚掷。
那先言:“人新学书画者有念,故令弟子学者有知,是故有念耳。”
= 人初学书画必须常常忆念。
王言:“善哉!”
#第63问:产生忆念的事缘有哪些?
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生念耶?”
那先言:“人凡有十六事生念:一者、久远所作生念;二者、新有所学生念;三者、若有大事生念;四者、思善生念;五者、曾所更苦生念;六者、自思惟生念;七者、曾杂所作生念;八者、教人生念;九者、像生念;十者、曾有所忘生念;十一者、因识生念;十二者、校计生念;十三者、负债生念;十四者、一心生念;十五者、读书生念;十六者、曾有所寄,更见生念,为十六事生。”
= “像”:Lakkhana。
校计(jiào jì) = 核算、计算。/计较。
寄(jì) = 寄居[live away from home;visit]。(寄放;寄存[deposit]/依赖;依附[depend
on]。)
一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念久者?”
那先言:“佛弟子阿难、女弟子优婆夷鸠仇单罢,念亿世宿念时事,及余道人皆能念去世之事,如阿难女弟辈甚众多,念此以便生念。”
= “鸠仇单罢”:Khujjuttara。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二王复问:“何等为新所学生念者?”
那先言:“如人曾学知校计,后复忘之,见人校计便更生念。”
三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大事生念者?”
那先言:“譬如太子立为王,自念为王豪贵,是为大事生念。”
四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思善生念者?”
那先言:“譬如为人所请呼,极善意宾遇待之,其人自念言:‘昔日为某所请呼,善意待人。’
= “极善意宾遇待之”:对方以最善好之礼数,如贵宾地款待。
宾(bīn) = 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guest;visitor]。(服从,归服[be vassal of]。)
“是为思善生念。”
五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更苦生念?”
那先言:“譬如人曾为人所挝捶闭系牢狱,是为更苦生念。”
挝(zhuā) = 敲打,击[beat]。
捶(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六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自思惟生念者?”
那先言:“譬如曾有所见,若家室宗亲及畜生,是为自思惟生念。”
宗亲(zōng qīn) = 同宗的亲属[relatives
of the same clan]。
七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曾杂所作生念者?”
那先言:“譬如人名万物字类色香臭甜苦,念此语事,是为杂生念。”
= “人名万物字类色香臭甜苦”:人名、万物名称类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界。
八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教人生念者?”
那先言:“人自喜忘边人或有者,或忘者,忘为教人生念。”
边(biān) = 山崖的边缘[margin;edge;brim]。(靠近[be close to]。)
九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像生念者?”
那先言:“人牛马各自有像类,是为像生念。”
十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曾所忘生念者?”
那先言:“譬如人卒有所忘,数数独念得之,是为曾所忘生念。”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十一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因识生念者?”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那先言:“学书者能求其字,是为因识生念。”
十二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校计生念者?”
那先言:“如人共校计成就,悉知策术分明,是为校计生念。”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
十三王复问那先:“何等为负债生念者?”
那先言:“譬如顾鼓所当债归,是为债局生念。”
= “债归”:归还债务。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商店称来买货的人[patronage]。)
鼓(gǔ) = 鼓,一种打击乐器[drum]。(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扇动[fan]。)
债(zhài) = 欠别人的钱财[debt]。
局(jú) = 局促[feel or show constraint]。(事件[event]。)
十四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一心生念者?”
那先言:“沙门一其心,自念所从来生千亿世时事,是我为一其心生念。”
十五王复问那先:“何等为读书生念者?”
那先言:“帝王有久古之书,念言某帝某年时书也,是为读书生念。”
书(shū) = 书写,记录,记载[write;take notes]。
十六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曾有所寄更见生念者?”
那先言:“若人有所寄,更眼见之便生念,是为所寄生念。”
王言:“善哉!”
#第64问:佛知十方三世一切事吗?
王复问那先:“佛宁悉知去事、甫始、当来事耶?”
那先言:“然,佛悉知之。”
王言:“假令佛悉知诸事者,何故不一时教诸弟子?何故稍稍教之?”
那先问王:“国中宁有医师无?”
王言:“有医师。”
“宁能悉知天下诸药不?”
王言:“能悉识知诸药。”
那先问王:“其医师治病,为一时与药?稍稍与之?”
王言:“人未病,不可豫与药,应病乃与药耳。”
那先言:“佛虽悉知去来见在之事,亦不可一时悉教天下人,当稍稍授经戒,令奉行之耳。”
王言:“善哉!”
#第65问:恶人临终念佛能往生天上吗?
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我不信是语。
“复言:‘杀一生死,即当入泥犁中。’
= “复言”:你们又说。
“我不信是语。”
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
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
枚(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
“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
“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第66问:请问何故出家学道?
王复问那先:“卿曹用何等故行学道作沙门?”
那先言:“我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欲弃是诸苦,不欲复受更,故行学道作沙门。”
王复问那先:“苦乃在后世,何为豫学道作沙门?”
那先问王:“王宁有敌国怨家欲相攻击不?”
王言:“然,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
那先问王:“敌主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堑耶?当豫作之乎?”
掘(jué) = 挖[dig]。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王言:“当豫有储待。”
储(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那先问王:“用何等故豫作储待?”
王言:“备敌来无时故。”
那先问王:“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
那先复问王:“饥乃田种?渴乃掘井耶?”
王言:“皆当豫作之。”
那先言:“尚未饥渴,何故豫作调度?”
王言:“善哉!”
#第67问:梵天界去此娑婆世界多远?
王复问那先:“第七梵天去是几所?”
所(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一切,所有[all]/大约[about]/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what]。)
几所(jǐ suǒ) = 犹几许。多少,若干。
那先言:“甚远,令石大如王殿,从第七梵天上堕之,六月日乃堕此间地耳。”
= “六月日”:巴利本作四个月。
王言:“卿曹诸沙门言:‘得罗汉道,如人屈伸臂顷,以飞上第七梵天上。’”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王言:“我不信是,行数千万亿里,何以疾乃尔耶?”
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
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
海西国/犁鞬国/大秦国
= 位于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之古国。相当于古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一带。自古即与我国有交通往来,当时有‘世界极西’之称。其地所产之金银奇宝,如火浣布等皆是闻名珍品。
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
间(jiān) = 中间;内[between;among]。
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万里。”
= “二千”:巴利本作二百。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那先问王:“颇曾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
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
那先言:“王试复更念本国中事,曾有所作为者。”
= “曾有所作为者”:自己曾经做过的事。
王言:“我即念已。”
那先言:“王行八万里,反复何以疾?”
王言:“善哉!”
王复问:“那先若有两人于此俱时死,一人上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去是七百二十里,谁为先到者?”
罽(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国/劫宾国/羯宾国/罽宾国 = 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位于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尔一带之地。有关其国名,诸书之记载不一。
那先言:“两人俱时到耳。”
王言:“相去远近大多,何以俱至?”
那先问王:“试念阿荔国。”
王言:“我已念之。”
那先复言:“王试复念罽宾。”
王言:“我已念之。”
那先问王:“念是两国何所疾者?”
王言:“俱等耳。”
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一人生罽宾,亦等耳。”
那先问王:“若有一双飞鸟,一鸟于大树上止,一鸟于小卑树上止,两鸟俱止,谁影先在地者?”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王言:“其影俱到地耳。”
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一人生罽宾,亦俱时至耳。”
王言:“善哉!”
#第68问:众生以何种色往生他界?
#第69问:有情以何门投身母胎?
#第70问:用几事可以习知道法?
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学知道?”
那先言:“用七事学知道,何等为七?一者、念善恶之事;二者、精进;三者、乐道;四者、伏意为善;五者、念道;六者、一心;七者、适遇无所憎爱。”
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 = Vi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王复问那先:“人用此七事学知道耶?”
那先言:“不悉用七事学知道,智者持智别知善恶,用是一事别知耳。”
= “智者持智别知善恶”:即择法觉支。
别(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区分;辨别[distinguish]/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离别;告别[leave]。)
王复问那先:“假令用一事知者,何为说七事?”
那先问王:“如人持刀着鞘中倚壁,刀宁能自有所割截不?”
鞘(qiào) = 刀剑套[sheath;scabbard]。
王言:“不能有所割截。”
那先言:“人心虽明,会当得是六事共成智耳。”
王言:“善哉!”
#第71问:作善得福大或作恶得殃大?
王复问那先:“人家作善得福大耶?作恶得殃大耶?”
殃(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那先言:“人作善得福大,作恶得殃小。
“人家作恶日自悔过,是故其过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欢喜,是故得福大。”
那先言:“昔者佛在时,其国中有人杌无手足,而取莲华持上佛。
= 以口衔莲花供佛。
杌(wù) = 树没有枝[bare]。(摇,动摇[shake]。)
“佛即告诸比丘言:‘此杌手足儿,却后九十一劫不复堕入泥犁中、畜生、薜荔道中,得生天上。天上寿终,复还作人。’
却后(què hòu) = 自此以后。
劫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泥黎/泥梨/泥犁
= Niraya(音译泥啰耶),Naraka(音译捺洛迦)之略译。意即地狱。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薜荔多 =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是故我知人作小善得福大,作恶其人自悔过,日消灭而尽,是故我知人作过其殃小。”
王言:“善哉!”
#第72问:智人愚人谁做恶得殃大?
王复问那先:“智者作恶,愚人作恶,此两人殃咎谁得多者?”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殃咎(yāng jiù) = 灾祸。
那先言:“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
王言:“不如。”
= 不如你所说。
那先言:“王言:‘我国治法,大臣有过则罪之重;愚民有过则罪之轻。’
“是故智者作恶得殃大,愚者作恶得殃小。”
那先问王:“譬如烧铁在地,一人知为烧铁,一人不知,两人俱前取烧铁,谁烂手大者耶?”
王言:“不知者烂手大。”
那先言:“愚者作恶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恶知不当所为,日自悔过,故其殃少。”
王言:“善哉!”
#第73问:此身能飞行至他方世界否?
王复问那先:“人有能持此身飞行上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及所欲至处者不?”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那先言:“能。”
王言:“奈何持此身上第七梵天,及郁单越地,及所欲至处乎?”
奈(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那先问王:“王宁自念少小时跳戏一丈地不?”
跳戏(tiào xì) = 蹦跳戏耍。
丈(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 meters]。
王言:“我年少时,意念欲跳便跳一丈余地。”
那先言:“得道之人意欲跳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者亦尔。”
王言:“善哉!”
#第74问:什么东西骨长四千里?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言:‘有骨长四千里。’
“何等身骨乃长四千里?”
那先问王:“曾闻大海中有大鱼名质,身长二万八千里者不?”
王言:“然,有是,我曹闻之。”
那先言:“如是二万八千里鱼,其胁骨长四千里,王怪之为?”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第75问:呼吸可以控制、止息吗?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我能断喘息之事。’”
喘(chuǎn) = 喘息,急速地呼吸[breathe heavily;pant]。
王言:“奈何断喘息气耶?”
那先问王:“宁曾闻志不?”
= “志”:巴利本作Kakacchamana(打鼾之事)。
王言:“我闻之。”
那先言:“王以为志在人身中耶?”
王言:“我以为志在人身中。”
那先言:“王以为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者,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
那先言:“其学道人,能制身口,能持经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
王言:“善哉!”
#第76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王问那先:“为呼言海,海为是水,名为海耶?用他事故言海?”
= “海为是水,名为海耶”:海因为有水的缘故,而名叫做海?
= “用他事故言海”:还是有其他的因素而叫做海。
呼(hū) = 吐气,与“吸”相对[exhale;breathe out]。(召唤[call]。)
那先言:“人所以呼为海者,水与盐参各半,是故为海耳。”
王复问那先:“何以故海悉碱如盐味?”
碱(jiǎn) = “碱”为“鹼”的俗字。礆、鹻、堿、鹹、礆为过去俗用过的杂字。盐鹵[bittern]。
那先言:“所以海水碱者,淡畜以来久远,及鱼、鳖、虫多共清便水中,是故令碱耳。”
鳖(biē) = 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王言:“善哉!”
#第77问:智慧住于何处?
#第78问:得道之人能思惟深奥之事吗?
王复问那先:“人得道以,宁能悉思惟深奥众事不?”
奥(ào) = 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southwest corner of house]。(泛指室内深处[the depths of the room]/深奥,精深不易理解[profound;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那先言:“然,人得道以,能悉思惟深奥之事。”
那先言:“佛经最深奥,知众事,不可称量众事,皆智平断之。”
= 不可称量的众事,皆用智去平断之。
平(píng) = 语气平和舒顺[gentle;mild;quiet]。(均平;齐一[even;neat]/普通[ordinary;common]/平安;太平[safe
and sound;peaceful]/正,当[just]。)
王言:“善哉!”
#第79问:神识、智慧、生命三者是同是异?
王复问那先:“人神、智、自然,此三事宁同各异。”
= “神”:Vinnana。
= “智”:Panna。
那先言:“人神者主觉,智者晓道,自然者虚空无有人。”
= “自然者虚空无有人”:巴利本作生物者无得灵魂。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王复问那先言:“得人何等为?得人者眼视色,耳听声,鼻闻香,口知味,身知粗软,意知善恶之事?何所为得人者?”
那先问王:“如令人能目自视,脱瞳子去之,视宁广远不?
瞳(tóng) = 瞳孔[eye pupil]。
“裂大其耳,听声宁广远不?
“决鼻令大,其闻香宁多不?
“开口令大,知味宁多不?
“剥割肌肤,宁令信知粗软不?
“拔去其志,盛念宁多不?”
王言:“不也。”
#第80问:何等甚难甚妙之事?
那先言:“佛在所作甚难,佛所如甚妙。”
= 佛能做甚难之事。
王复问那先:“所作何等甚难?何等甚妙?”
那先言:“佛言能知人腹中,目所见事悉能解之,能解目事,能解耳事,能解鼻事,能解口事,能解身事,能解败事,能解疑事,能解所念事,能解神事。”
败(bài) = 毁坏,搞坏[ruin;fail;spoil]。(损害;损伤[damage]/失败;战败[lose
the battle;be defeated]。)
那先言:“人取海水含之,宁能别知口中水是泉水?是某流水?是某河水?”
王言:“众水皆合为一,难各别知。”
那先言:“佛所作为难皆能别知,是诸水味今海水,见目前之事,王尚不能别知,今人神不见,人身中有六事不可见。”
= 大王尚不能辨别知道现今海水,此乃可见之事,何况看不见的人神与人身中之眼耳鼻舌身意。
那先言:“是故佛解之,从心念至目所见,从心念至耳所听,从心念至鼻所嗅,从心念至口知味,从心念至身知苦乐寒温粗坚,从心念有所向,佛悉知分别解之。”
王言:“善哉!”
那先言:“夜已半,我欲去。”
王即敕傍臣取四端氎布,揾置麻油中,持以为炬:“当送那先归,恭事那先如事我身。”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揾(wèn) = 把东西按入水中[immerse]。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傍臣皆言:“受教。”
王言:“得师如那先,作弟子如我,可得道疾。”
王诸所问,那先辄事事答之,王大欢喜,王即出中藏好衣,直十万,已上那先。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王语那先:“从今已去,愿那先日与八百沙门,共于宫中饭食,及欲所得,皆从王取之。”
那先报王:“我为道人,略无所欲。”
王言那先:“当自护,亦当护我身。”
那先言:“何等当自护及护王身?”
王报言:“恐人论议呼王为悭,那先为王解诸狐疑,而不能赐与。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恐或人言那先不能解王狐疑,故王不赏赐。”
王言那先:“受者,当令我得其福,那先亦当护其名。”
= 那先也可保住自己的名声。
王言:“譬如师子在金槛中,犹为拘闭,常有欲望去心;今我虽为国王,在宫省中,其意不乐,欲弃国去而行学道。”
槛(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泛指栏杆[balustrade]。(kǎn = 门槛,门下的横木。)
拘闭(jū bì) = 拘禁,扣押。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王宫禁署,禁中[the
emperor's living quarter in his palace]。)
王语竟,那先便起归佛寺。
那先适去,王窃自念:“我问那先为何等事,那先为解我何等事。”
王自念:“我所问,那先莫不解我意者。”
那先归佛寺,亦自念:“王问我何等事,我亦报王何等事。”
那先自念:“王所问者,我亦悉为解之。”
念此事至天明。
明日那先被袈裟,持钵,直入宫上殿坐。
王前为那先作礼已,乃却坐。
王白那先:“那先适去,我自念:‘问那先何等语,那先报我何等语。’
“我复自念:‘所问那先,那先莫不解我意者。’
“我念是语,欢喜安卧至明。”
那先言:“我行归舍,亦自念:‘王为问我何等事,我亦为王说何等事。’
“我复自念:‘王所问,我辄为解之。’
“用是故欢喜至明。”
语竟,那先欲去,王便起为那先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