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星期六

那先比丘经-卷中

 
卷中
 
#18问:追求苦乐,为善?为乐?为无记?
 
王问:“人更乐者为善耶?不善也?人更苦为善耶?为不善也?佛得无不说有乐或有苦?”
= “人更乐者为善耶”:人追求更加多的快乐,是善吗?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furtherfurther moreall the moremore])
 
王言:“如使有为,无有苦。”
= 如果追求快乐,无有苦,应该不是不好的啊!
 
那先问王言:“如人烧铁着手中,宁烧人手不?复取冰着手中,其冰宁复烧人手不?”
= 如人一手拿烧铁、一手拿冰块,此人是否两手都会受到伤痛?
 
王言:“然两手皆威也。”
= 两手都受到伤痛。
(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以为…对;同意[agree]/是,对[yes])
(wēi) = 畏惧[fear]。通“畏”。(威力;威风[mightpower]/尊严,威严[dignity])
 
那先问王言:“如是两手中物皆热耶?”
 
王言:“不两热。”
 
那先言:“两冷耶?”
 
王言:“不两冷也。”
 
那先言:“两手中皆烧。”
 
那先言:“我重问王,王,前后两热当言两热,两冷当言两冷,何缘一冷一热,能同言烧人手乎?”
 
王言:“智虑甚浅近,不能及是难也,愿那先为我解之。”
(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那先言:“佛经说之,凡有六事。
“令人内喜,有六事令人内愁,复有六事令人不喜亦不愁,外复有六事令人愁。”
 
王问:“何等为六事令人内喜?”
= 巴利本:六种在家的喜事。
 
那先言:“一者、目有所视,复有所望,是故令人内喜;
“二者、耳闻好声,复有所望,是故令人内喜;
“三者、鼻闻好香,复有所望,是故令人内喜;
“四者、舌得美味,复有所望,是故令人内喜;
“五者、身得细滑,复有所望,是故令人内喜;
“六者、心得乐受,复有所望,是故令人内喜;如是六事令人内喜。”
 
王复问:“何等为外六事令人喜?”
= 巴利本:六种出家的喜事。
 
那先言:“一者、眼见好色,念之不可常得,皆当弃捐,便自思惟审然无常,是故令人外喜;
(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审然(shěn rán) = 明白无误。/犹果然;确实是这样。
“二者、耳闻好声,念之不可常得,皆当弃捐,是故令人外喜;
“三者、鼻闻好香,念之不可常得,皆当弃捐,是故令人外喜;
“四者、口得美味,念之不可常得,皆当弃捐,是故令人外喜;
“五者、身得细滑,念之不可常得,皆当弃捐,是故令人外喜;
“六者、心念爱欲,思惟念之,是皆无常,皆当弃捐,念之是以后更喜;是为六事令人外喜。”
 
王复问:“何等为内六事令人内愁?”
= 巴利本:六种在家的愁事。
 
那先言:“一者、令人内愁者,目所不喜而见之,令人内愁;
“二者、耳不欲所闻而闻之,令人内愁;
“三者、鼻不欲所臭而嗅之,令人内愁;
“四者、口不欲所得而得之,令人内愁;
“五者、身不欲所著而着之,令人内愁;
“六者、心不可所喜而有之,令人内愁;是为六事令人内愁。”
 
王复问:“何等为外六事令人不喜?”
= 巴利本:六种出家的舍事。
 
那先言:“一者、目见恶色令人不喜;
“二者、耳闻恶声令人不喜;
“三者、鼻闻臭腥令人不喜;
(xīng) = 腥气,泛指肉鱼、类及油脂的臭气味[<fishy> odor]
“四者、舌得苦辛令人不喜;
“五者、身着粗坚令人不喜;
“六者、心有所憎令人不喜;是为外六事令人不喜。”
 
王复问:“何等为六事令人不愁亦不喜?”
= 巴利本:六种在家的舍事。
 
那先言:“一者、目有所见,亦不喜不愁;
“二者、耳有所闻音,亦不喜亦不愁;
“三者、鼻有所嗅,亦不喜亦不愁;
“四者、口有所得,亦不喜亦不愁;
“五者、身有所触,亦不喜亦不愁;
“六者、心有所念,亦不喜亦不愁;是为内六事令人不喜不愁。”
 
王复问:“何等为外六事,令人愁者?”
= 巴利本:六种出家的愁事。
 
那先言:“一者、目所见死者,因自念身及万物无常,其人自念言:我有是念,何以不得道?因外愁;
“二者、耳不乐好音,其人自念言:我有是念,何以不得道?因外愁;
“三者、鼻不喜臭香,其人自念言:我有是念,何以不得道?因外愁;
“四者、口不味苦甜,其人自念:我有是念,何以不得道?因外愁;
“五者、身不好细滑,亦不得粗坚,其人自念言:我有是念,何以不得道?因外愁;
“六者、心不喜爱欲,其人自念言:我有是念,何以不得道?因外愁;是为六事令人外愁。”
 
王言:“善哉!善哉!”
 
#19问:轮回六趣之主体是什么?
 
王复问那先:“人以死后谁于后世生者?”
 
那先言:“名与身于后世生。”
名身 = Namakaya,名,指表诠自性之名字、名目等;身,有积聚之义。即积集二名以上者,称为名身。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
 
王问那先:“故人名身行生耶?”
= 是前生那个人的名身去转生吗?
 
那先言:“不也,非故名,亦非故身。
“持是名身,于今世作善恶,乃于后世生耳。”
= “持是名身,于今世作善恶”:而是在今世持是名身作善恶。
 
王言:“如使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于后世身不复生者,极可作善恶,径可得脱,不复更诸苦耶?”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通“竟”。即,就[then])
 
那先言:“于今世作善,后世不复生者,便可得脱。
= 于今世作善恶,后世不复生者,便可得脱离轮回,这是绝对没有的事。
“无耶,人作善恶不止,当后生耳,是故不得脱。”
 
那先言:“譬如人盗他人果蓏,其主得盗果者,将至王前白言:‘是人盗我果。’
(luǒ) = 草本植物的果实[melongourdcucumberetc.]
“其盗者言:‘我不盗是人果。是人所种小栽耳,本不种果也。我自取果,我何用为盗?我不盗是人果,我不应有罪过。’”
(zāi) = 筑墙立板[erect board](种植[growcultivateplant]/秧子,可以移植的植物幼苗[seedling])
 
那先问王言:“如是两人共争,谁为直者?谁不直者?”
(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straight](价值;代价[valueworth]/只;仅仅[only]/正当,有理[appropriatecorrectright])
 
王言:“种栽家为直。
“本造所种,盗者无状,应为有罪。”
(zhuàng) = 犬形。引申为形状,形态[formshape](情形;状况[statecondition]/诉状[plaint]/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certificate]/礼貌[manners])
 
那先言:“盗何用为有罪?”
= 何以说盗者有罪?
何用(hé yòng) = 为什么。/凭什么;用什么。/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王言:“所以盗者有罪,本种栽家所种,从栽根生,故上有果耳。”
 
那先言:“人生亦譬如是,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乃生于后世,今世作善恶者是本也。”
 
那先言:“譬如人盗他人禾穟,其主得盗,便牵问之:‘汝盗我禾穟?’
(hé) = 谷类作物的总称。(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millet])
(suì) = 禾穗成熟貌[ripe]
“为盗者言:‘我不盗卿禾穟。卿自种禾,我自取穟,我何用为犯盗?’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两人相牵至王前白。
“如是谁为直者?谁为不直?”
 
王言:“种禾谷为直,盗者为不直。”
 
那先言:“何以知盗禾穟者为不直?”
 
王言:“是种禾者为本有;不种禾者为无缘,何有穟?”
= “不种禾者为无缘,何有穟”:如果不种禾就无缘成为穟。
 
那先言:“人生亦譬如是,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乃生于后世,今世作善恶者是其本也。”
 
那先言:“譬如人冬寒,于一舍中然火欲自温炙,其人弃火而去,稍稍然及壁土,烧屋连及楼舍。
(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烧灼人体[burn body])
(shāo) = 禾末[tip of standing grain](逐渐[gradually]/略微;稍微[a littleslightly])
“舍主因言起火者牵至王前白言:‘是人起火延及烧我楼舍。’
“然火者言:‘我然小火自温炙耳,我不烧楼舍。’”
 
那先问王:“谁为直者?”
 
王言:“本然火者为不直,本所生也。”
= “本所生也”:本所生的小火引起。
 
那先言:“人生亦尔,譬如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乃生于后世,今世作善恶者是本也。”
 
那先言:“譬如人夜然烛火着壁,欲用自照饭食。
(zhāo) = 著的俗字。(zháo = 触及某物;接触[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觉得[feel])
“烛稍却及壁上及竹木林材,便烧一舍,火大炽延及烧一城中。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用在动词后,相当于“掉”,“去”[offoutaway])
“举城中人民共诟言:‘汝何为烧一城中乃如是?’
“然火者言:‘我但然小烛火以自照饭食耳,是自大火非我火也。’
“如是便共争讼,相牵至王前。”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那先问王言:“如是谁为直者?谁为不直者?”
 
王言:“然火者为不直。”
 
那先言:“何以知?”
 
王言:“本是火所生也,汝饭食已,不当灭火也?而令火烧一城中。”
 
那先言:“人生亦譬如是,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乃生于后世,今世作善恶者是其本也。
“人用不知作善恶,故不能得度脱。”
= 人由于不知作善恶。
(yòng) = 使用,采用[useemploy](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apply]/行事;行动[act]/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hencethereforethus]/因;由[withon])
 
那先言:“譬如人以钱娉求人家小女,以后女长大,他人复更求娉,求女得女以为妇。
= 譬如有人拿聘金去预聘人家小女,小女长大后,另一人又持聘金来,娶女为妻。
(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marry])
“前所娉家来自说言:‘汝反取妇为?’
“后家言:‘汝自小时娉女,我自大时娉妇,我何用为婴汝妇耶?’
= “”:我为什么触犯你妇呢?
(yīng) = 从女,賏。“賏”是颈项链。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necklace](初生的女孩[baby]/系到颈上;戴[wear]/绕,围绕[surround]/遭受;遇[suffer]/通“撄”。触犯[offend])
“便相牵诣王前。
 
那先言:“王,如是谁为直者?谁为不直者?”
 
王言:“前娉家为直。”
 
那先言:“王何以知?”
 
王言:“是女本小,今稍长大,是故知为直也,是前娉家妇也。”
 
那先言:“人生亦譬如是,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乃生于后世,今世作善恶者是其本也。”
 
那先言:“譬如人持瓶从牧牛家买乳湩,得湩已,复还寄其主言:‘我今还。’
= “复还寄其主”:又还寄放在牧牛主那里。
(mù) = 放牧牲畜[herd]
(dòng) = 乳汁[milk]
(jì) = 寄居[live away from homevisit](寄放;寄存[deposit]/依赖;依附[depend on])
(jīn) = 现在[the present]( 现代;当代。与“古”相对[modern times]/即将;立刻;马上[immediatelyat onceright away])
“不久其人须臾来还取瓶湩,湩以转作酪。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买湩家言:‘我持湩寄卿,今反持酪还我?’
“牧牛者言:‘是汝故乳,今自转为酪。’
“两人因共争讼,相牵诣王前。”
 
那先问王言:“如是谁为直者?”
 
王言:“牧牛家为直。”
 
那先言:“王何以知?”
 
王言:“汝自买湩,停置地自转成酪,牧牛家当有何过?”
 
那先言:“人生亦譬如是,人今世用是名身作善恶,乃生于后世,今世作善恶者是其本也。”
 
#20问:那先来世能不受后有(出离轮回)吗?
 
王复问:“今那先当复于后世生耶?”
 
那先报王言:“用是为问?我前说已,如使我有恩爱者,后世当复生;如使我无恩爱者,不复生。”
= “用是为问”:这一个问题。
 
那先言:“譬如人竭力事王,王当知其善,使赐其财物。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其人得物,极自施用衣被、饮食、欢乐自乐,其人论议言:‘我有功于王,王未曾有赏赐我也。’”
施用(shī yòng) = 使用;采用[use]
(shǎng) = 赏赐;奖给[grant a rewardaward](赐予或奖给的东西[award])
 
那先问王:“如彼人得赏赐,反言未曾得,其人语宁可用不?”
= “其人语宁可用不”:这种人的话可以相信吗?
 
王言:“其人语不可用。”
 
那先言:“是故我语王言:‘如使我有恩爱者,当复于后世生;如使我无恩爱者,不复于后世生。’”
 
王言:“善哉!善哉!”
 
#21问:何谓名与身?二者有何区别?
 
王问那先言:“卿前所说人名与身,何等为名?何等为身者?”
 
那先言:“今见在为身,心所念者为名。”
 
王复问:“人何故有名行于后世生,而身不行生?”
 
那先言:“人身以名前后相连,譬如鸡子中汁及与上皮乃成鸡子,人名与身相连,如是不分也。”
鸡子(jī zǐ) = 小鸡。/鸡蛋。
(zhī) = 含有某种物质的液体[juice]
 
王言:“善哉!”
 
#22问:何谓久远时?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久者?”
 
那先言:“以过去事为久,当来事亦为久,见在事为无有久。”
 
王言:“善哉!”
 
王复问那先言:“审为有久不?”
 
那先言:“或有久,或无有久。”
 
王复言:“何等为有久?何等为无有久?”
 
那先言:“其得道泥洹者为无久;未得道当复更死生者为有久;人于今世好布施,孝于父母,于当来世当得其福。”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王言:“善哉!善哉!”
 
#23问:流转生死的根本是什么?
 
王复问那先:“言诸以过去事、当来事、今见在事,是三事何所为本者?”
 
那先言:“已过去事、当来事、今见在事,愚痴者是其本也。
“愚痴生即生神,神生身,身生名,名生色,色生六知:一、为眼知;二、为耳知;三、为鼻知;四、为口知;五、为身知;六、为心知;是为六知。
= “愚痴”:即无明。
= “:巴利本作Vinnana(识)。
= 巴利本:神生名身,名身生六入。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是六事皆外向。
“何等为外向?眼向色,耳向声,鼻向香,口向味,身向滑,心向贪欲,是为六外向。
“名为沛,沛者合沛者,知苦、知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有致、便生因老从,老因从,病因死从,死因哭从,哭因忧从,忧因内心痛。
= “沛”:巴利本为Phassa(触)。
= “知苦、知乐”:巴利本为Vedana受)。
= 恩爱”:巴利本为Tanha(爱)。
= 贪欲”:巴利本为Upadana(取)。
= “有致”:巴利本为Bhava(有)。
= “生”:巴利本为Jati(生)。
= “老”:巴利本为Jara(老)。
= “病”:巴利本为Vyadhi(病)。
= “死”:巴利本为Marana(死)。
(pèi) = 沛水[Pei River](水势湍急的样子,泛指盛,大[copious]/跌倒,倾仆。)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听从,取法[acceptobey])
“凡合是诸勤苦,合名为人。
“人以是故,生死无有绝时,人故本身不可得也。”
(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超过[surpass])
(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那先言:“譬如人种五谷,生根,从根生茎叶实,至后得谷已,后年复种得谷甚多。”
= “后年复种得谷甚多”:后年又以新收成的谷物作种子去播种,又可收成新谷物。
(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那先问王:“如人种谷,岁岁种谷,宁有绝不生时不?”
 
王言:“岁岁种谷,无有绝不生时也。”
 
那先言:“人生亦如是,展转相生无有绝时。”
 
那先言:“譬如鸡生卵,卵生鸡,从卵生卵,从鸡生鸡,人生死亦如是无有绝时。”
= “从卵生卵”:从卵生鸡,再生卵。
 
那先便画地作车轮问王言:“今是轮宁有角无?”
 
王言:“正圆无有角。”
 
那先言:“佛经说:‘人生死如车轮,展转相生无有绝时。’
 
那先言:“人从眼万物,色识即觉知,是三事合,从合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因有致,从有致因生,从生因作善恶,从善恶便生。
六识 = Cha-vin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十八持/十八界 = Attharasa-dhatu,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效用
 
“耳闻声,识即觉知,三事合,从合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因有致,从有致因生,从因生作善恶,从善恶便生。
“鼻闻香,识即觉知,三事合,从合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因有致,从有致因生,从生因作善恶,从善恶便生。
“口得味,识即觉知,三事合,从合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因有致,从有致因生,从因生作善恶,从善恶便生。
“身得细滑,识即觉知,三事合,从合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因有致,从有致因生,从生因作善恶,从善恶便生。
“意有所念,识即觉知,三事合,从合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因有致,从有致因生,从因生作善恶,从善恶便生。”
 
那先言:“人展转相生无有绝。”
 
王言:“善哉!”
 
王复问那先:“卿言人生死不可得,本不可得本意云何?”
不可得 = Anupalambha(),为空之异名。指无论如何寻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谓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
(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那先言:“有本者当不复生,有本者当复过去,用是为本?”
用是(yòng shì) = 因此。
 
王言:“无本者当不复生,见有本者当过去,如是本为未绝耶?”
无本(wú běn) = 没有树根。/没有本源,没有本始。
 
那先言:“然皆当过去。”
 
王复问那先:“人生死宁有从旁增益者不?”
增益(zēng yì) = 增进收获、收益[increase]
 
那先问王言:“世间人及蚑行蠕动之类,宁有从旁增益者不?”
(qí) = 虫类徐行 [slowly moveslowly moving in the manner of a worm](虫名。蟢蛛[Tetra-gnatha])
(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王言:“我不问那先世间人及蚑行蠕动之类,我但欲问卿人生死本耳。”
 
那先言:“树木生以栽为本,五谷生以谷为本,天下万物皆各以其类本生,人从六情恩爱为本。”
 
那先言:“人有眼,有色,有识;有耳,有声,有识;有鼻,有香,有识;有舌,有味,有识;有身,有细滑,有识;有念,有法,有识;从是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生,合是诸苦乃成为人耳。
“眼、耳、鼻、口、身神、识念使有致,并合为沛。
“从沛生苦乐,从苦乐生恩爱,从恩爱生贪欲,从贪欲因生有致,从有致因生,从生因老因病,从病因死因忧,从忧因哭,从哭因内心痛,人生如是。”
 
那先言:“无眼不见色,不觉不知,从不觉不知无有合,无有合无有苦乐,无有苦乐便不生恩爱,无恩爱不生贪欲,无贪欲无有致,无有致不生不老,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病不死不愁不哭,不愁不哭不内心痛,无是诸苦便度脱得泥洹道。
“无耳无所闻,无鼻无所嗅,无口无所味,无身无细滑,无识无所念,无所念无沛,无沛无苦乐,无苦乐无恩爱,无恩爱无贪欲,无贪欲无胞胎,无所胞胎无所生,不生不老,不老不病,不病不死,不死不愁,不愁不哭,不哭不内心痛,捐弃诸苦便得泥洹道。”
 
王言:“善哉!”
 
#24问:世间可有自然生成之物?
 
王复问那先言:“世间宁有自然生物无?”
 
那先言:“无有自然生物,皆当有所因。”
 
那先因问王:“今王所坐殿有人功夫作之耶?自然生乎?”
= 现在大王所坐的宫殿是有人建筑成之?还是自然而有?
 
王言:“人功作之,材椽出于树木,垣墙泥土出于地。”
(chuán) = 承屋瓦的圆木[rafter]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那先言:“人生亦如是,界如和合乃成为人,是故无自然生物也,皆有所因。”
(jiè) = 边垂,边境[boundary](界限;范围[a certain scope or extent])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
 
那先言:“譬如窑家作器,取土水和以为泥,烧作杂器物,其泥不能自成为器,会当须人工,有薪火,乃成为器耳,世间无有自然生者也。”
(yáo) = 烧砖瓦陶瓷器的灶[kiln](指陶瓷器[potteryearthen ware])
 
那先语王言:“譬如箜篌无弦、无柱、无人鼓者,宁能作声不?”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xián) = 弓弦[bowstring](弦乐器[strings])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王言:“不能自作声。”
 
那先言:“如使箜篌有弦、有柱、有人工鼓者,其声宁出不?”
 
王言:“有声。”
 
那先言:“如是天下无自然生物,皆当有所因。”
 
那先问王:“如钻火燧,无两木,无人钻者,宁能得火不?”
(suì) = 古代取火器[flint]
 
王言:“不能得火。”
 
那先言:“设有两木,有人钻之,宁能生火不?”
 
王言:“然即生火。”
 
那先言:“天下无有自然生物,皆当有所因。”
 
那先问王言:“譬如阳燧钩,无人持之,亦无日、无天,宁能得火?”
(gōu) = 衣带上的钩。引申为“钓鱼或挂物用的钩”[hook]
 
那先言:“如阳燧,有人持之,有天、有日,宁能得火不?”
 
王言:“得火。”
 
那先言:“天下无有自然生物,皆当有因。”
 
那先问王言:“若人无镜、无明,人欲自照,宁能自见其形不?”
 
王言:“不能自见。”
 
那先言:“如有有镜、有明、有人自照,宁能自见形不?”
 
王言:“然,即能自见。”
 
那先言:“天下无有自然生物,皆有所因。”
 
王言:“善哉!”
 
#25问:人的生命(灵魂)在何处?
 
王复问那先:“世间人宁为有人无?”
 
那先言:“世间不能审有人也,适当呼谁为人。”
= “适当呼谁为人”:之所以称做人,只是方便称呼而已。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王言:“身中命即为人不?”
= “身中命”:灵魂。
 
那先问王:“人身中命能用眼视色不?
“能用耳听音声不?
“能用鼻闻香不?
“能用舌知味不?
“能用身知细滑不?
“能用意有所知不?”
 
王言:“能。”
 
那先言:“今我与王其于殿上,四面有窗,自在欲从何窗者宁能见不?”
= “自在欲从何窗者宁能见不”:如果想从任何一窗往外望,能见窗外的景象吗?
 
王言:“得见。”
 
那先言:“设令人命在身中,自在欲从何孔视耳,能以眼视色不?
“能用耳视色不?
“能用鼻视色不?
“能用口视色不?
“能用身视色不?
“能用意视色不?”
 
王言:“不能。”
 
那先言:“设令命在耳,能以耳有所闻不?
“能以耳有所见不?
“能以耳知香臭不?
“能以耳知味不?
“能以耳知细滑不?
“能以耳有所念不?”
 
那先言:“设令命在鼻,能以鼻知香臭不?
“能以鼻闻音声不?
“能以鼻知味不?
“能以鼻知细滑不?
“能以鼻有所念不?”
 
那先言:“设令命在口,能以口知味不?
“能以口有所见不?
“能以口听音声不?
“能以口闻臭香不?
“能以口知细滑不?
“能以口有所念不?”
 
那先言:“设令命在身中,能以身知细滑不?
“能以身有所见不?
“能以身听音声不?
“能以身知臭香不?
“能以身知味不?
“能以身有所念不?”
 
那先言:“设令命在识,能以识有所念不?
“能以识听音声不?
“能以识知臭香不?
“能以识知味不?
“能以识知细滑不?”
 
王言:“不能知也。”
 
那先言:“王所语前后不相副。”
(fù) = 用刀剖开。(相称,符合[correspondtally withconform to]/交付,付与[hand overdeliver]/辅助职务;副手;助手[assistanthelp]/一套[a set])
相副(xiāng fù) = 相称;相符。
 
那先言:“如我与王共在殿上坐,彻坏四窗者,视宁广远不?”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王言:“然,广远。”
 
那先言:“设令命在身中,捩眼令大,其视宁广远不?
(liè) = 拗折,折断[break]
“决耳令大,其听宁能远不?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决鼻令大,闻香宁能远不?
“决口令大,知味宁能多不?
“副剥皮肤,知细滑宁多不?
(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
“决判去意,其令宁大不?”
(pàn) = 分,分开[divide]
 
王言:“不也。”
 
那先言:“王亦语前后不相副。”
 
那先问王言:“王持藏人来入在王前住,王宁觉知在前住不?”
= “王持藏人来入在王前住”:大王的持藏大臣从外面进来,到大王面前停住。
 
王言:“知在前。”
 
那先言:“持藏者即入王室,宁知入室不?”
= “持藏者即入王室”:持藏大臣进入王室。
 
王言:“知入室也。”
 
那先言:“设令人命在身中,人持味着口中,能知甜、醋、酸、碱、辛、苦?”
(cù) = 从“酉”,表示与酒有关。用酒或酒糟发酵制成的一种酸味调料[vinegar](酸味[acidity])
(jiǎn) = “碱”为“鹼”的俗字。礆、鹻、堿、鹹、礆为过去俗用过的杂字。盐鹵[bittern]
 
王言:“知之。”
 
那先言:“王所语前后不相副也。”
 
那先言:“如人沽美酒着大器中,急塞一人口倒置酒中令尝酒,其人宁知酒味不?”
(gū) = 古水名[Gu River](买。多指买酒。通“酤”[buy ])
(sāi) = 阻隔;堵住[stop upblock up](填塞;充满[stuffcramsqueeze in]/sè =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stuff])
 
王言:“其人不知。”
 
那先言:“何以故不知味。”
 
王言:“未入口到舌上故不知味。”
 
那先言:“王所语前后不相副。”
 
王言:“我愚痴,智未及是难,愿相解之。”
 
那先言:“人从眼见色神动,神动即生苦乐。
= “神动”:巴利本是Vinnana Uppajjati(识生)。
“意念合耳、鼻、口、身、意皆同,合为意有所念神动,神动即生苦乐,从苦乐生意,从生念展转相成,适无常主。”
= “适无常主”:命实在是无固定的常主。
 
王言:“善哉!”
 
#26问:眼识意识是否同时俱生?
 
王复问那先:“人生眼时,眼与神俱生耶?”
= 巴利本是眼识生时,意识俱生。
 
那先言:“然,同时俱生。”
 
王复问:“眼居前生耶?神居前生耶?”
= 是眼识先产生?还是意识先产生?
 
那先言:“眼居前生,神居后生。”
 
王言:“眼语神言:‘我所行生处,汝当随我后生。’相语言两耶?
“神语眼言:‘汝所生处,我当随汝后生。’两相语不?”
 
那先言:“两不相与语。”
 
王言:“卿不言同时俱生,何以故不相语?”
 
那先言:“有四事俱不相语。”
 
那先自言:“何等四?一、为下行;二、为向门;三、为行辙;四者、为数,是四事俱不相语。”
= “下行”:巴利本是Ninnatta(向下流、向下行)。
= “向门”:巴利本是Dvaratta(自门而出)。
= “行辙”:巴利本是Cinnatta(前车之辙而行)。
= “数”:巴利本是Samudacaritatta(常为练习,数数练习)。
(zhé) = 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the track of a wheel]
 
王复问:“何等为下行者?”
 
那先报王言:“高山上天雨,其水随流当如何行?”
 
王言:“下行。”
 
那先言:“后复天雨,其水流当复如何行?”
 
王言:“当随前流水处行。”
 
那先问王言:“前水宁语后水言:‘汝当随我后来。’
“后水宁语前水言:‘我当随汝处流行。’
“前水后水相语言尔不?”
 
王言:“水流各自行,前后不相语也。”
 
那先言:“眼亦如水。
“眼不语神言:‘汝当随我后生。’
“神亦不语眼言:‘我当随汝后行生也。’
“眼与神俱不相语也,是名为下行。
“耳、目、鼻、口、身、意亦尔。”
 
王复问:“何等为向门者?”
 
那先言:“譬如大城都有一门,其中有一人欲出,当从何向?”
 
王言:“当从门出耳。”
 
那先言:“后复有一人欲出,当复从何向出?”
 
王言:“故当从前一人门出耳。”
 
那先言:“王,前出人宁语后人言:‘汝当随我后出。’
“后人宁语前人言:‘我当随卿所从门出。’
“两人宁相语言尔不?”
 
王言:“前人后人俱不相语也。”
 
那先言:“眼亦如门。
“眼不语神言:‘汝当随我后生。’
“神亦不语眼言:‘我今当随汝后生。’
“眼与神俱不相语也,是为向门。
“耳、鼻、口、身、意亦尔。”
 
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辙行者?”
 
那先问王言:“前车行有辙,后车行当从何所行?”
 
王言:“后车当从前车辙中行。”
 
那先言:“前车轮宁语后轮言:‘汝当随我处从后来。’
“后车轮宁语前轮:‘我当随汝处行。’
“宁相语言尔不?”
 
王言:“俱不相语也。”
 
那先言:“人亦如是。
“眼不语神:‘我所生处,汝当随我生。’
“神亦不语眼:‘我当随卿后生。’”
 
那先言:“耳、鼻、口、身、神俱不相语。”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数?”
 
那先言:“数者校计也,书疏学问是为数。
= 譬如算数、习字等,数数练习,渐渐熟练。
校计(jiào jì) = 核算、计算。/计较。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耳、目、鼻、口、身、神稍稍习知,共合是六事乃为有所知,不从一事有所知也。”
= “不从一事有所知也”:不从一事就能熟知。
 
王言:“善哉!”
 
#27问:何谓触?有何特相?
 
王复问那先言:“人目生时与苦乐俱生不?”
= 巴利本是意识生时,受俱生否?
 
那先言:“目与苦乐俱生,皆根从合生。”
(gēn) =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root](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originsourcecauseroot])
 
王复言:“何等为合者?”
(hé) = 从亼,三面合闭。闭合[closeshut](结合[combineunite]/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1 decilitre>/应该[should])
 
那先言:“两相触为合。
“合者譬如两羊相抵是为合,一羊如目,一羊如色。
(dǐ) = 挤,推[squeeze out](抵赖,拒不承认事实[deny])
“合为名沛,譬如一手为目,一手为色,两手合为沛。
“譬如两石,一石为目,一石为色,两石合为沛。
“耳、目、鼻、身、神皆同合为沛。
“譬如雨石,一石如神,一石如志,两石合为沛。
“神志合如是,是名为沛。”
 
王言:“善哉!”
 
#28问:何谓受?有何特相?
 
王复问那先:“乐何等类?”
 
那先言:“自觉知为乐。”
 
那先言:“譬若人事国王,其人贤善,王赐与财物,其人得之用自快乐,在所欲为,其人自念:‘我事王得赏赐,今得乐乐如是。’”
= “其人贤善”:大臣其人贤善。
 
那先言:“譬如人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
“行善如是,死后得生天上。
“其人于天上极意自娱乐,自念言:‘我在世间时,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是故我自致生此间,得乐甚乐。’
“是为觉。”
 
王言:“善哉!”
 
#29问:何谓觉?以何为特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觉者?”
= “觉”:巴利本为Sanna(想)。
 
那先言:“从知为觉,譬如王有持藏者入藏室中,自视室中,自知有若干钱、金银、珠玉、缯帛、杂香色,皆知杂处,是为觉知。”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王言:“善哉!”
 
#30问:意念以何为特相?
 
王复问那先言:“人有所念,何等类?”
= “所念”:巴利本是Cetana(思)。
 
那先言:“人有所念,因有所作,譬如人和毒药自饮,亦复行饮人,身自苦,亦复苦他人身。”
= “亦复行饮人”:也教唆他人饮食毒药。
 
那先言:“譬如人作恶死后当入泥犁中,诸所教者皆入泥犁中,恶人有所念、所作,言如是。”
 
王言:“善哉!”
 
#31问:识以何为特相?
 
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内动者?”
 
那先言:“志念内便动。”
 
#32问:寻有何特相?
#33问:伺以何为特相?
 
王言:“动行时云何?”
 
那先言:“譬如铜鋗、铜釜,有人往烧之,其器有声,举乎有余音,而行人如是志动,念因行。”
= “烧”:巴利本是Akotitam(敲)。
(xuān) = 小盆[small pan]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余音(yú yīn) = 余留在脑海中的声音。
 
那先言:“烧时为动,有余音为行。”
 
王言:“善哉!”
 
#34问:作意以何为特相?
#35问:以上诸法能于合一后再行分别不?
 
王复问那先言:“能合取分别之不?是为合?是为智?是为念?是为意?是为动?”
= “能合取分别之不”:能够合后再分别之吗?
分别(fēn bié) = 相互不同[difference]/辨别[distinguish]/各自;个别[separately]
 
那先言:“假令以合,不可复分别也。”
 
那先言:“王使宰人作美羹,中有水、有肉、有葱蒜、有姜、有盐豉、有糯。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盐豉(yán chǐ) = 食品名。即豆豉。用黄豆煮熟霉制而成。常用以调味。
(nuò) = 粘性稻[glutinous rice]
“王敕厨下人言:‘所作美羹如前取羹中水味来,次取葱味来,次取姜味来,次取盐豉味来,次取糯味来。’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羹以成,人宁能一一取羹味与王不?”
 
王言:“羹一合以后,不能一一别味也。”
 
那先言:“诸事亦如是,一合不可别也,是为苦乐,是为智,是为动,是为念。”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言:“人持目视盐味,宁可别知不?”
 
那先言:“王知乃如是耶,能持目视知盐味?”
 
王言:“目不知盐味耶。”
 
那先言:“人持舌能知盐味取,不能以目知盐味也。”
 
王复言:“人用舌知味云?”
 
那先言:“人皆用舌别知味。”
 
王言:“诸盐味皆当用舌别知耶?”
 
那先言:“然,诸盐味皆当用舌别知耳。”
 
王复问那先言:“车载盐,牛轭盐,车、牛宁能别知盐味不?”
(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那先言:“车、牛不能别知知盐味也。”
 
王问那先言:“盐味宁可称不?”
(chèn)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测定重量[weigh]
 
那先言:“王智乃尔能称盐味?”
 
王问那先言:“盐味不可称也。”
= 盐味不可称量。
 
其轻重可称耳。”
= 盐的轻重可称量。
 
王言:“善哉!”
 
#36问:五根五识依异业所生?依同业所生?
 
王复问那先:“凡人身中五知作众事所成耶?作一事成五知耶?”
= 凡人身体里的五入是由作不同的业所形成?
= “五知”:巴利本是Panca-Ayatanani(五入)。
 
那先言:“作众事所成,非一事所成也,譬如一地,五谷当生时,各各自生动类;人身中五事,皆用众事各所生。”
= “五谷当生时”:五种不同的谷物应当生时。
五谷(wǔ gǔ) = 泛指各种主要的谷物。但五谷说法不一,比较普通的说法以稻、黍、稷、麦、菽为五谷[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wheat and leans]
 
王言:“善哉!善哉!”
 
#37问:世人何故生而有所不同?
 
王复问那先:“世间人头、须、发、肤、面、目、耳、鼻、口、身体、四支手足皆完具,何故中有寿命长者,中有短命者,有多病者,中有少病者,中有贫者,中有富者,中有贵者,中有贱者,中有大士者,中有小士者,中有端正者,中有丑者,中有为人所信者,中有为人所疑者,中有明孝者,中有愚者,何故不同?”
= “明孝者”:巴利本是Pannavant(有智慧者)。
= “愚者”:巴利本是Duppanna(无智者)。
 
那先言:“譬如诸树木果,众中有醋不甜者,中有苦者,中有辛者,中有甜者,中有正醋者。”
 
那先问王言:“是皆树木何故不同?”
 
王言:“所以不同者,其裁各自异。”
 
那先言:“人亦如是,心所念者各各异,是故令世间人不同耳。
“中有短命者,中有长命者;中有多病者,中有少病者;中有富者,中有贫者;中有贵者,中有贱者;中有大士者,中有小士者;中有端正者,中有丑者;中有语用者,中有语不用者;中有明者,中有愚者。”
 
那先言:“是故佛所言:‘随其人作善恶自当得之,中有豪贵者,中有贫穷者,皆是前世宿命,世作善恶各自随其德得之。’”
 
王言:“善哉!善哉!”
 
#38问:应预先为善或时到再行善作福?
 
王复问那先言:“人有欲作善者,当前作之耶?当后作之乎?”
 
那先言:“当居前作之,在后作之,不能益人也;居前作者,有益于人。”
 
那先问王言:“王渴欲饮时,使人掘地作井,能赴王渴不?”
(jué) = [dig]
(fù) = 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go to](前往;去;到;至,到达[get toattend]/合,顺应[accord with])
 
王言:“不赴渴也,当居前作井耳。”
 
那先言:“人亦如是,人所居皆当居前,在后作者无益也。”
 
那先问王:“王饥时乃使人耕地、粪地、种谷,饥宁用饭耶?当豫有储?”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王言:“不也,当先有储贮。”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那先言:“人亦如是,当先作善,有急乃作善者,无益身也。”
 
那先问王:“譬如王有怨,当临时出战斗,王能使人教马、教象、教人作战斗具乎?”
 
王言:“不也,当宿有储贮,临时便可战斗,临时教马、教象、教人,无益也。”
 
那先言:“佛经说言:‘人当先自念身作善,在后作善无益也。’”
 
那先言:“王莫弃大道就邪道,无效愚人弃善作恶,后坐啼哭无所益也。
“人家弃捐忠正就于不正,临死时悔在后。”
 
王言:“善哉!善哉!”
 
#39问:如何能死于地狱而往生他道?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言:‘世间火不如泥犁中火热也。’
“卿曹复言:‘持小石着世间火中,至暮不消也。’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卿曹复言:‘极取大石着泥犁火中即消尽。’
“是故我不信也。
“卿曹复言:‘人作恶死在泥犁中,数千万岁其人不消死。’
“是故我重不信是语也。”
 
那先问王:“王宁闻见水中有雌蟒、雌蛟、雌鳖、雌蟹怀子,以沙石为食不?”
(mǎng) = 巨蛇[python]
(jiāo) = 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mythical flood dragon]。(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hornless dragon]/通“鲛”。鲨鱼[shark]。)
(biē) = 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xiè) = 螃蟹[crab]
 
王言:“然,皆以是为食。”
 
那先问王:“沙石在腹中宁消不?”
 
王言:“然,皆消。”
 
那先言:“其腹中怀子宁复消不?”
 
王言:“不消也。”
 
那先言:“何以故不消?”
 
王言:“相禄独当然故不消。”
(lù) = 福气、福运[happiness](官吏的俸给[salary])
相禄(xiāng lù) = 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那先言:“泥犁中人亦如是,数千万岁不消死者,其人所作罪过未尽,故不消死。”
 
那先问王言:“雌师子、雌虎、雌狗、雌猫怀子,皆肉食啖骨入腹中时宁消不?”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王言:“皆消尽。”
 
那先问王言:“其腹怀子宁复消不?”
 
王言:“不消也。”
 
那先言:“用何故不消?”
 
王言:“独用禄相故不消也。”
禄相(lù xiāng) = 有禄的相貌。旧时相术认为人的形体﹑气色等与人的贵贱﹑贫富﹑夭寿等有关。
 
那先言:“泥犁中人亦如是,数千万岁不消死者,泥犁中人所作过恶未解,故不消死。”
 
那先问王言:“雌牛、雌马、雌驴、雌麋、雌鹿怀子,皆食草刍为餐不?”
(mí) = 麋鹿[elkpere David deer]
(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王言:“然,皆以是为食。”
 
那先言:“其刍草宁于腹中消尽不?”
 
王言:“皆消尽。”
 
那先言:“其腹中子宁消尽不?”
 
王言:“不消尽也。”
 
那先言:“何故不消尽?”
 
王言:“独以相禄当然故使不消尽。”
 
那先言:“泥犁中人亦如是,是罪过未尽故不消死。”
 
那先问王言:“夫人及长者、富家女饮食皆美,恣意食,食于腹中宁消不?”
 
王言:“皆消。”
 
那先问王言:“腹中怀子宁消不?”
 
王言:“不消也。”
 
那先言:“何以故不消?”
 
王言:“独相禄故使不消也。”
 
那先言:“泥犁中人亦如是,所以数千岁不消死者,用先世作恶,故未解,故不消死。”
 
那先言:“人在泥犁中长,在泥犁中老,过尽乃当死。”
 
王言:“善哉!”
 
#40问:地在哪里?
 
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言:‘天下地皆在水上,水在风上,风在空上。’
“我不信是也。”
 
那先便前取王书水适,以三指撮举之,问王言:“是中水为风所持不?”
= “书水适”:巴利本作Dhammakaraka(出家行者所用之水瓶)。
书水(shū shuǐ) = 磨墨书写用的水。
(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王言:“然,为风所持。”
 
那先言:“风持水亦如是。”
 
王言:“善哉!”
 
#41问:灭是涅槃吗?
 
王复问那先言:“泥洹道皆过去无所复有耶?”
 
那先言:“泥洹道无所复有也。”
 
那先言:“愚痴之人径来索内外身爱,坐是故,不能得度脱于老病死。”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取道[viaby way of])
(zuò) = 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sit](居留,停留[stay])
 
那先言:“智者学道人,内外身不着也,人无有恩爱,无有恩爱者无贪欲,无贪欲者无有胞胎,无有胞胎者不生不老,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病不忧不哭,不忧不哭不内心痛,便得泥洹道。”
(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王言:“善哉!”
 
#42问:所有修道者皆可证得涅槃吗?
 
王复问那先言:“诸学道者悉能得泥洹道不?”
 
那先言:“不能悉得泥洹道也。
“正向善道者学知正事,当所奉行者奉行之,不当奉行者远弃之,当所念者念,不当所念者弃之,人如是者得泥洹道。”
 
王言:“善哉!”
 
#43问:未证涅槃者可否知涅槃之乐?
 
= “宁知泥洹道为快不”:难道知道涅槃之乐。
(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那先言:“然,虽未得泥洹道,由知泥洹道为快也。”
 
王言:“人未得泥洹道者,何以知为快耶?”
 
那先问王言:“人生未尝截手足,为痛处?”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王言:“人虽未尝更截手足,由知为痛也。”
 
那先言:“何用知为痛也?”
 
王言:“其人截手足时,呻呼用是知为痛。”
(shēn) = 吟诵[chant](病痛时低声哼[groan])
 
那先言:“人亦如是,前得泥洹道者,转相语泥洹道快,用是故信之。”
 
王言:“善哉!”
 
#44问:实在有佛吗?
 
王复问那先:“那先宁曾见佛不?”
 
那先言:“未曾见也。”
 
王言那先:“诸师宁曾见佛不?“
 
那先言:“诸师亦不见佛也。”
 
“如使那先及诸师不见佛者,定为无有佛也。”
 
那先问王言:“王见五百水所合聚处不?”
= “五百水所合聚处”:五百川流所汇合的大海。
 
王言:“我不见也。”
 
那先言:“王父及太父皆见是水不?”
 
王言:“皆不见也。”
 
那先言:“王父及太父皆不见此五百水合聚处,天下定为无此五百水所聚处耶?”
 
王言:“虽我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者,实有此水。”
 
那先言:“虽我诸师不见佛者,其实有佛。”
 
王言:“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