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六十
四分之十一(毗尼增一)
#毗尼增一(续)
##五法(续)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我所听,波陀舍、阿㝹波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罗、阿㝹恶叉罗,应如是作。
㝹(nóu)
“如我所不听,波陀舍、阿㝹波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罗、阿㝹恶叉罗,应呵不应随顺,应如是作。
“如我所遮,波陀舍、阿㝹波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罗、阿㝹恶叉罗,不应作。
“如我所不遮,波陀舍、阿㝹波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罗、阿㝹恶叉罗,应随顺不应呵。”
尔时舍利弗,与五百比丘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俱;阿难分坻,与五百优婆塞俱;毗舍佉母,与五百优婆私俱,如拘睒弥揵度中说。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坻(chí) =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islet;small body of land in
the water]。
阿那邠坻/阿那邠邸 = 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邸悲之,各与金千两,使诣佛处,蒙佛之教而归于正法。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尔时佛告诸比丘:“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应以慈心、应自卑下如拭尘巾,应善知坐起、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
“若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
“何以故?恐僧别异故。
“比丘应先有此五法然后至僧中。
“舍利弗,有此五法,比丘在僧中不应语。
‘复有五法,在僧中应语。
“此中有六法,如上为自损减中说。
“举他罪有五法: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善于语言、有忆念、有智慧,是为五。
“有五法应举他罪:有慈悲心、有欲利益、令增长、令忏悔、清净,有是五法应举他罪。
“欲举他罪者应有五法,如上遮揵度中说。
“有五非法举:非时不以时、不实不以实、损减无利益、粗犷不柔和、瞋恚不以慈心,是为五。
“有五如法举(反上句是)。
“不善、善,非毗尼、是毗尼,世间、出世间,作损减、利益亦如是说。
“有五句语,无第三句:时与非时,此句无第三;实与不实,此句无第三;损减有利益,此句无第三;粗犷柔和,此句无第三;瞋恚慈心,此句无第三。
“是为五句无第三。
“说五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上、舍同和上,如是五五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
“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五利义,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是为五。
“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
“如来出世,见诸比丘有过失故,以五利义,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是为五。
“乃至正法久住,五五为句亦如是。
“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六法
“有六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不作。
“破见、破威仪亦如是,是为六。
“有六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有六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广诵二部戒毗尼、善能语言辩说义句了了、不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十,有是六法应差教授比丘尼。
腊(là) = 年终祭祀[sacrifice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xī = 干肉[dried meat]。)
一腊 = 僧尼受戒之后,每经一夏,称为一腊。腊,本为冬祭之意,通常指一年之终。于佛教转指受戒之年岁。佛制安居,以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是为僧家之一岁,称为法岁,又称法腊。此外,法腊第一(最高)之长老,谓之一老。
“比丘为比丘作疑有六法:若以所生年、若以腊数、若以受大戒、若以羯磨、若犯、若以法,是为六。
“有六犯所起处:或有犯由身起非心口、或有犯起于口不以身心、或有犯从身口起不以心、或有犯从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犯从身口心起,是为六。
“斗诤有六根本,如《中阿含》说。
“有六处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指授、若遣使、若重物、以盗心、移离本处,是为六。
“复有六非:己有想、不暂取想、非亲厚想、若重物、以盗心、移离本处,是为六。
##七法
“有七非法遮说戒:遮无根波罗夷乃至无根恶说,是为七。
“有七犯聚:波罗夷乃至恶说,是为七。
“有七种精:青色乃至酪浆色,是为七。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有七灭诤:如上戒文中说。
“有七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知有余、知无余、广诵二部戒毗尼,是为七。
“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广诵毗尼为一句,是为七。
“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住毗尼不移不动为一句,是为七。
“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善能灭诤事为一句,是为七。
“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自识宿命种种所使为一句,是为七。
“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为一句,是为七。
“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得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终不还,此为一句,是为七。
“有七不恭敬:不敬佛、法、僧、戒、定、父母、善法,是为七。
“有七恭敬(反上句是)。
“有七语舍戒:舍佛、法、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是为七,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以七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难调令调、惭愧者得安乐,是为七。
“如是七七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
“以七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七七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
“乃至七灭诤亦如是,如呵责羯磨为句。
##八法
“有八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不作;破见作、不作;破威仪作、不作;破正命作、不作,是为八。
“有八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有八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诵二部戒毗尼、善能言语辩义句字了了,大姓出家刹利婆罗门居士,若形颜端政、不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十腊,是为八。
大姓(dà xìng)
= 世家大族。指有势力的人家[large and influential family]。/人数众多的姓氏[surname used by an
unusually large number of people]。
“有八不可过法,如比丘尼犍度中说。
“白衣有八法应与作覆钵:骂谤比丘、作损减、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比丘、在比丘前毁佛法僧,是为八。
“比丘有八法令白衣不信:骂谤白衣、作损减、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白衣、在白衣前毁佛法僧,是为八。
“比丘有是八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上说。
“有八法应差作使伴:能闻、能说、自解令他解、能受、能持、无失、知好恶、说义趣,是为八。”
尔时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边,白月十五日说戒时,于露地坐,与众僧俱前后围绕。
白月分/白分/白月
= Sukka-pakkha,音译戍迦罗博乞史。正名白半。与‘黑月’相对。指新月至满月期间。印度之历法,以月之盈缺立白黑之名。而印度纪月系黑前白后,故其白月为每月十六日以下之后半个月,相当于我国及日本阴历之每月初一至十五。
时有比丘,举彼比丘见闻疑罪。
当举罪时,彼比丘乃作余语答,便起瞋恚。
佛告诸比丘:“应审定问彼人,彼人于佛法中无所任、无所增长。
“譬如农夫田苗稊稗参生,苗叶相类不别而为妨害,乃至莠实,方知非谷之异。
苗(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稊(tí) = 一种实如小米,形似稗的野草。/杨柳树重新长出的枝叶。
稗(bài) = 稻田里的一种杂草,有害于稻子的生长[barnyard grass]。
莠(yǒu) = 草名,即“狗尾草”[green foxtail]。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很像谷子。(品质坏的、不好的人[the bad]。)
“既知非谷即耘除根本。
“何以故?恐害善苗故。
“比丘亦复如是,有恶比丘,行来坐起摄持衣钵,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
“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异。
“既知其异,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何以故?恐妨善比丘故。
“譬如农夫治谷当风簁扬,好谷留聚,其下秕𦮽随风除之。
簁(shāi) = 同“篩”。一种有密孔的竹器,可将粗细不同的颗粒分离。
秕(bǐ) = 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blighted grain]。
“何以故?恐污好谷故。
“如是恶比丘行来入出,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罪。
“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秕𦮽秽恶。
“既知已,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
“譬如有人须木作井栏,从城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诸树。
扣(kòu) = 拉住,牵住[rein]。(假借为“敂”。敲击[knock]。)
“若是实中者其声贞实,若是空中者其声虚而㽄。
贞(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而彼空树根茎枝叶,如贞实者不异。
“至于扣时方知内空。
“既知内空,即便斩伐截落枝叶先去粗朴,然后釿刬细治内外俱净,以作井栏。
朴(pò) = 树木的皮,木皮[bark]。(质朴。通“樸”[simple]。)
釿(jīn) = 古同“斤”,斧头。
刬(chǎn) = 削去,铲平[pare]。(同“铲”。农具名。铲子[spade]。)
“如是恶比丘,行来出入摄持衣钵,威仪如善比丘不异,乃至不出罪。
“时既出其罪,方知沙门中垢秽稊稗空树,若知已即应和合作灭摈。
“何以故?恐妨害善比丘故。”
而说偈言:
“同住知性行,嫉妒喜瞋恚;人中说善语,屏处造非法。
“方便作妄语,明者能觉知;稊稗应除弃,及以空中树。
“自说是沙门,虚空应灭摈;已作灭摈竟,行恶非法者。
“清净者共住,当知是光显;和合共灭摈,和合尽苦际。”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为汝等说八种恶马及八种恶人。
“汝曹谛听,何等八?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抵踬不去。
勒(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
抵(dǐ) = 挤,推[squeeze out]。(抵赖,拒不承认事实[deny]。)
踬(zhì) = 被绊倒[trip and
fall]。(跌倒,摔倒[fall;tumble]。)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反倚傍两辕,而不前进。
傍(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辕(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颠蹶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槅。
颠(diān) = 头顶[crown of the head]。(马的额头[front of the horse]/上下倒置[upside
down]/“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fall forward]。)
蹶(jué) = 倒下,跌倒[fall]。
槅(gé) = 大车的轭,驾车时放在牲口颈上的曲木[yoke]。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不进。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趣非道破轮折轴。
轴(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scroll]。)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不畏御者亦不畏鞭,方便啮衔𩣺突不可禁制。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
啮(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衔(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双脚人立吐沫。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或蹲、或卧。
蹲(dūn) = 坐[sit]。(虚坐。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squat
on the heels]。)
“是为八。
“何等是八种恶人?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便言:‘我不忆!我不忆!’;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抵踬不去;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见闻疑 = 见,所见;闻,所闻;疑,虽无见闻而心疑其有。此三者戒律学上称为三根。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载,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须先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问为自己所见或从他人所见、在何处见、犯何种罪等见闻疑三根。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不言犯、不言不犯默然而住;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倚傍两辕,而不前进;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作是言:‘长老亦自犯是罪,云何能除他罪?’;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颠蹶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槅;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比丘作是言:‘长老自痴,犹须人教而欲教我’;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便说余事答反生瞋恚;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趣非道折轴破轮;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不畏众僧、亦不畏犯,而不受举罪者语,便捉坐具置肩而去不可呵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不畏御者亦不畏鞭,啮衔𩣺突不可禁制;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左抄郁多罗僧,在僧中举手大语:‘乃令汝等教授我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双脚人立吐沫;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抄(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从侧面绕过去[outflank]。)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比丘言:‘长老亦不与我衣钵、卧具、医药,何故教我?’彼即舍戒取于下道,至诸比丘所作是言:‘大德,我已休道,于意快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蹲卧;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是为八种恶人。
“我已说八种恶马、八种恶人,世尊所应慈愍诸弟子,我已具说,汝今当住在空处树下修习禅定,莫为放逸后致悔恨,此是我教诫。”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拘萨罗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间游行,于中道见有大聚火炽然,见已即下道,在一树下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见彼大聚火炽然否?若使有人捉彼火扪摸呜之,即烧其皮肉筋骨消尽;若复有人,捉刹利女、婆罗门女、毗舍女、首陀罗女扪摸呜之,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呜(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诸比丘白佛:“大德,若捉彼刹利等女扪摸呜之,此事为善;何以故?若捉火即烧烂皮肉筋骨消尽,得大苦痛不可堪耐。”
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捉此火扪摸呜之,烧其皮肉筋骨消尽,此事为善。
“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
“若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言是净行,破戒行恶,都无持戒威仪,邪见覆处作罪,内空腐烂外现完净,食人信施,以不消信施故,堕三恶道长夜受苦。
“是故应当持净戒食人信施,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一切所须,能令施主得大果报,所为出家作沙门亦得成就。
“汝等比丘,宁以热戟刺脚,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礼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戟(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诸比丘白佛言:“宁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礼;何以故?热戟刺脚受大苦痛故。”
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以热戟刺脚。
“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
“若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言是净行,破戒行恶,都无持戒威仪,邪见覆处作罪,内空腐烂外现完净,食人信施,以不消信施故,堕三恶道长夜受苦。
“是故当持净戒食人信施,乃至一切所须如上说,令施者得大果报,所为出家作沙门亦得成就。
“汝等比丘,宁以热斧自斩其身首,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诸比丘白佛言:“大德,宁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何以故?热斧斩身首受大苦痛故。”
“我今告汝,宁以热斧自斩其身首,此事为善;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
“比丘汝等,宁以热铁为衣烧烂身尽,当受着信乐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好衣;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诸比丘白佛言:“大德宁受彼种种好衣;何以故?热铁衣烧身受大苦痛故。”
佛告诸比丘:“我今语汝,宁以热铁为衣烧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
“比丘汝等,宁吞热铁丸烧烂五藏从下而出,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饮食供养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诸比丘言:“宁受彼饮食供养;何以故?吞热铁丸受大苦痛故。”
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吞热铁丸;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受种种粥亦如是。
“汝等比丘,宁在热铁床上坐自烧身燋烂,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好床卧具在上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诸比丘白佛言:“宁受彼种种好床卧具;何以故?热铁床上自烧身燋烂受大苦痛故。”
佛告诸比丘:“我今语汝,宁受热铁床上坐卧烧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
“汝等比丘,宁在热铁屋中住烧身,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诸比丘白佛:“宁受彼房舍止宿;何以故?在彼热铁房中受大苦痛故。”
“我今告汝,宁在彼热铁房中烧身烂尽;何以故?不以此因缘堕三恶道,余如上句说。”
尔时世尊说此语时、六十比丘沸血从面孔出,六十比丘舍戒休道、六十比丘得无漏心解脱。
沸(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gushing out]。(水波翻涌的样子[surgent]/把水烧开;沸腾[boil;bubble]。)
有众多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九法
“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应作,若至其家不应坐。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何等九?见比丘不喜起立、不喜作礼、不喜请比丘坐、不喜比丘坐,设有所说而不受,若有衣服、饮食所须之具轻慢比丘而不与,若多有而少与、若有精细而与粗恶、或不恭敬与,是为九法不应往白衣家。
“复有九法未作檀越应为檀越,已作应往坐(反上句是)。
“有九不如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破见破威仪亦如是,是为九。
“有九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有九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诸梵行、舍戒,是为九。
“如是九九为句,乃至非沙门释种子亦如是。
“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九利义,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乃至断未来有漏,是为九。
“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九利义,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乃至断未来有漏,是为九,乃至九灭诤亦如是。
##十法
“有十种衣:拘奢衣、劫贝衣、钦跋罗衣、刍摩衣、叉摩衣、舍㝹衣、麻衣、翅夷罗衣、拘遮罗衣、差罗波尼衣,是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
十种衣 =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
|
拘舍衣
|
梵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
劫贝衣
|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
钦婆罗衣
|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
刍摩衣
|
梵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
叉摩衣
|
梵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
舍那衣
|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
麻衣
|
|
翅夷罗衣
|
Cira,木皮布作成。
|
拘摄罗衣
|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
嚫罗钵尼衣
|
梵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
“衣持有十种:粪扫衣、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初产衣、神庙衣、冢间衣、愿衣、立王衣、往还衣,是为十。
嚼(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吃[eat]。)
啮(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有十非法遮说戒:非波罗夷、不入波罗夷说中、非舍戒、不入舍戒说中、随如法僧要、如法僧要不呵、不随如法僧要呵说中、不见不闻不疑破戒、不见不闻不疑破见、不见不闻不疑破威仪,是为十。
“有十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复有十非法遮说戒:不犯边罪、不入边罪说中、不犯比丘尼、不入犯比丘尼说中、不贼心受戒、不入贼心受戒说中、不破二道、不入破二道说中、非黄门、不入黄门说中,是为十。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据十诵律卷二十一、四分律卷三十五、卷五十九等记载,将黄门分为五种,故又称五种黄门(Panca
pandaka)、五种不能男、五种不男
|
|
生不能男
|
又作生黄门(Jati-pandaka),指天生即不能行淫者。
|
半月不能男
|
又作半不男、半月黄门(Pakkha-pandaka),乃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者。
|
妒不能男
|
又作妒黄门(Issa-pandaka),指见他人行淫而起淫心者。
|
变不能男
|
又作变黄门、抱生黄门、精不能男、触抱黄门(Asitta-pandaka),指欲行淫时,忽失男根者。
|
病不能男
|
又作犍黄门、犍不男、形残黄门(Opakkamika-pandaka),指生已腐烂,或因虫啖等而截去男根者。
|
“有十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有十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广诵二部戒毗尼、善巧语言辩说了了、大姓出家刹利婆罗门居士、形貌端政、比丘尼恭敬、堪任为比丘尼说法令得欢喜、不为佛故出家着袈裟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十腊,是为十。”
尔时佛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
“何以故?若身威仪不清净,举他比丘罪,即生彼语言:‘长老先自净身威仪。’
“优波离,若比丘身威仪清净,不生他语。
“若言不清净、命不清净、不多闻、不广诵二部毗尼亦如是(如上五五法中说)。
“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复应修习五法:以时不以非时、以实不以不实、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优波离,举他比丘,有此十法然后应举。
“有十非法受筹:不解事受筹、不与共如法者受筹、欲令非法者多受筹、知有多非法者而受筹、欲令僧破受筹、知僧欲破受筹、以小罪受筹、不如所见受筹、非法受筹、别众受筹,是为十。
“有十如法受筹(反上句是)。
“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十义为诸比丘制戒:从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是为十。
“有十种人不应礼: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是为十。
边罪 = 即僧尼违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种根本重罪。此四种根本重罪又称四波罗夷。盖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
“比丘有十种威仪不应礼:大行时、小行时、若裸身、若剃发、若说法、若嚼杨枝、若洗口、若饮、若食、若啖果,是为十。
“饮酒有十过失:令色恶、少力、眼不明、喜现瞋、失财、增病、起斗诤、有恶名流布、无智慧、死堕地狱,是为十。
“出家人入王宫至婇女间,有十过失:若王与夫人和合时,比丘入宫至婇女间,夫人见比丘笑、比丘见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比丘若已作是事、若当作此。’
“是出家人入王宫婇女间初过失。
“复次若王醉时,与夫人和合不忆,后夫人有娠,王作是意言:‘比丘来入宫,是比丘所为。’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是为第二过失。
“复次王太子欲反杀王,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教。’
“是第三过失。
“复次王在内,秘密之言以闻于外,王作是念:‘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传。’
“是第四过失。
“复次王若失宝若似宝,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取去。’
“是第五过失。
“复次王或以贱人在高位处,外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
“是为第六过失。
“复次王或以高位者处在下职,外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
“是第七过失。
“复次无事因缘,非时王集四部兵,其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
|
象兵/象军
|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
马兵/马军
|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
车兵/车军
|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
步兵/步军
|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
“是为第八过失。
“复次王或集兵,中路而还,其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
“是为第九过失。
“复次若王在宫婇女间,出好象马端政女人,见则心生爱着非比丘法。
“是为第十过失。
“有十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增戒、增心、增慧学、增威仪、增净行、增波罗提木叉学、不能教舍恶见令住善见,弟子不乐住处、不能移至乐处,若有疑悔生不能如法、如毗尼开解决断、若不满十腊,是为十。
“有十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
“有十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阿毗昙、毗尼,不能教舍恶见、住善见,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说、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若不满十腊,是为十。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有十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
“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广诵二部戒、不善巧语言令人开解、不能问答教呵如法灭摈令得欢喜、设有诤起不善能灭、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说、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是为十。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有十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
“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六句如上,不解断了斗诤事、不知诤起、不知诤灭、不知趣灭诤道,是为十。
“有十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
“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六句如上,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为十。
“有十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
时阿难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以何因缘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佛告阿难:“举他比丘,不犯言犯、犯言不犯、轻言重、重言轻、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毗尼说毗尼、是毗尼说非毗尼、非制而制、是制而断。
“以此因缘令僧未生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阿难复问佛言:“大德,以何因缘令僧未有诤事而不生诤、已有诤事而得除灭?”
佛答阿难(反上句是)。
佛告阿难:“有十种诤根应当知之,善作方便令得除灭;何等十?”
(反上句是。)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说言破僧者,齐几名为破僧?谁破和合僧?”
佛答:“十事如上句,以此十事求索伴党,若教他求,别部说戒、布萨、羯磨,齐是为破僧,名为破和合僧。”
优波离问和合僧(反上句是)。
##十一法
“有十一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净行比丘、舍波罗提木叉、舍毗尼、舍学事,是为十一。
“如是十一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
##余法
尔时世尊在不尸城林中,告诸比丘言:“若比丘所在之处,莫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忆之不乐,况能住彼?汝等决定应知三法疾灭,应知三法增长。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何等三?念出离、念无瞋恚、念无嫉妒,此三事疾断灭。
“何等三法遂增长?贪欲念、瞋恚念、嫉妒念,此三法增长。
“是故所在之处,若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忆之不乐,况能住彼?是故汝等,决定应知三法损减、三法增长。
“若比丘所在之处不共斗诤(反上句是)。
“其有斗诤,二俱不忍,心怀垢秽,互相憎害,增长瞋恚,不善调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
“当知此诤转增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
“若比丘斗诤,彼此俱忍,心不怀垢秽,不相憎害,不增长瞋恚而善调伏,更相受教,不失恭敬。
“当知此诤而不坚固,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
“若比丘共诤,二俱不忍,心怀垢秽,互相憎害,增长瞋恚,而不善调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
“若诤事起时,不以七灭诤一一法而灭诤事者,当知此诤转复增长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
七灭诤法/七止诤法/七灭诤 = 即为裁断僧尼之诤论所设之七种法。
|
|
现前毗尼
|
又作面前止诤律。使起诤之双方对决于现前,或于现前引证三藏之教法而决之,或于现前引证戒律之制条而决之。
|
忆念毗尼
|
又作忆止诤律。即诤议罪过之有无时,质犯人记忆之有无,若无记忆则免之;但仅限平生为善,以善知识为友者。
|
不痴毗尼
|
又作不痴止诤律。犯戒之人若精神异常,待其冶愈,羯磨而令悔其罪。
|
自言毗尼
|
又作自发露止诤律。比丘犯罪时,令其自白,始治其罪。
|
觅罪相毗尼
|
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犯人不吐实,陈述矛盾时,举示其罪状,尽形寿令持八法,不得度人或受人依止等。
|
多人觅罪相毗尼
|
又作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律。互相诤议而不易裁决时,集有德之僧,依多数而决是非。
|
如草覆地毗尼
|
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斗讼者互悟其非,如草之伏地,共至心发露,相道歉而忏悔。
|
“若诤如法得灭者(反上句是)。
“若比丘斗诤,不与上中下座平宜其事,则不入修妒路、毗尼法律不与相应。
“若诤事起时,不以七灭诤法一一灭者,当知此诤而致增长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
“若诤事如法得灭(反上句是)。
“若不与持法、持律、持摩夷者共平宜诤事,诤事增长亦如上句说。
摩夷 = Mati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
“若诤事如法灭(亦如上句是)。”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
“何以故?若举他罪,身不清净,口不清净,即生他语:‘长老,先自净身口威仪。’
“优波离,若比丘身口清净,不生他语。
“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命不清净、寡闻、不诵修多罗,若举他罪,即生他语:‘长老,先自清净其命,诵修多罗。’
寡(guǎ) = 少;缺少[few]。(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widowed;sole;spouseless]/古代王侯的谦称[I]。)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若优波离,举他比丘,命清净、多闻、诵修多罗,不生他语。
“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不多闻、不知毗尼、言不辩了喻若白羊,若举他罪,则生他语:‘长老,先学毗尼学语。’
“若优波离,举他比丘,多闻、诵毗尼、语言了了,则不生他语。
“是故优波离,比丘应作是知,若此比丘有爱恭敬于我者则应举罪,无爱有恭敬应举,无恭敬有爱应举,若无爱无恭敬能令舍恶就善应举。
“若无爱无恭敬亦不能令舍恶行善,而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乐者能令舍恶行善应举。
“若无爱无恭敬不能令舍恶行善,复无有所重比丘尊敬信乐者不能令舍恶行善。
“优波离,僧即应都舍置驱弃,语言:‘长老,随汝所去处,彼当为汝作举、作忆念、作自言、遮阿㝹婆陀、遮说戒、遮自恣。’
“譬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缰𣏾驱弃。
“此比丘亦复如是。如是人不应先从其求听,此即是听。”
佛说如是,优波离闻,欢喜信乐受持。
优波离问佛言:“大德,为比丘起事以几法?”
佛答言:“为比丘起事以三事:破戒、破见、破威仪。”
优波离复问:“以此三事起事,复以几法为作举?”
佛言:“以三事举:见、闻、疑。”
优波离复问:“以三事起事,以三法作举,应内有几法然后举?”
佛言:“内有五法应作举。”
(如上说以时不以非时,如是五法)
尔时世尊在跋阇国池水边,告诸比丘:“汝等谓我为衣服、饮食、疾病医药、床卧具而说法耶?”
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我等不敢生如是意,谓世尊为衣服乃至卧具故而说法。”
佛言:“若不以是,为作何心?”
诸比丘答言:“我等作如是意:‘世尊慈念众生故,而为说法。’”
佛言:“汝等若实有如是心者,我所觉悟证知之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八圣道,应欢喜和合修学。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若欢喜和合修学有余比丘犯戒,不应疾疾举,应自观察不令自恼,亦不令害人。
“彼犯罪者,若不喜瞋恚、不结怨嫌、不难觉悟,自能除罪,能舍不善住于善法。
“若作如是,复应量宜,若自恼已,然不害彼人。
“彼有罪者,不喜瞋恚难悟,疾能除罪,能舍不善,住于善法。
“彼比丘应作是念:‘我得少恼,于彼无害,有爱利益,能令舍不善住于善法。’
“则应举罪。
“比丘作是念:‘我举他罪,当得自恼,然不害彼;彼有罪者,喜瞋恚易得解悟,能疾舍罪。’
“余如上说。
“比丘复作是念:‘若举他罪,于我得恼害;彼有罪者,喜瞋恚难可解悟,不疾舍罪;若我举罪为作忆念,当以余外语答我而生瞋恚。’
“如是人便应舍置,不须复举。
“如是比丘和合欢喜,于阿毗昙中种种诤语,应语言:‘诸长老,所说文义相应,不应共诤。’
“有余比丘人所信用其言者,应语言:‘长老所说文义相应,不应共诤。’
“复更有余比丘人所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语,复作是言:‘长老所说文异义同,此是小事耳,莫共斗诤。’
“若有多人所信、信用其言者,应语如是言。
“复更有多人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言。
“复作是言:‘长老所说文同义异亦如是。’
“复作如是语:‘长老,所说文义俱异,莫共斗诤。’
“有多人信用言者,应语如是言。
“复更有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言。
“若作如是和合众僧有诤事起,应和合共集。
“共集已,应作如是观察,若共斗诤于沙门法作留难否?汝谓云何?余比丘见正理者,应作是言:‘斗诤法于沙门法即是留难。’
“复问言:‘若有见者是可呵否?’
“彼言:‘我意谓于沙门法作留难即是可呵。’
“复问言:‘若于沙门法作留难是可呵法,能进善根得沙门果否?’
“有见正理比丘言:‘我意谓可呵不能进善根、不能得沙门果。’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应语彼比丘言:‘汝为我等灭此诤事。’
“彼比丘应答言:‘我不知他心,但于佛所有信乐,世尊以时为我说法,最上胜妙开示善恶,如我从世尊所闻如是法,今为汝说。’
“若彼比丘闻已,便舍诤事。
“比丘作如是说时,不自高己亦不下人,如是余比丘无有能呵者。”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有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作灭摈: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
“是为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灭摈。”
尔时佛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
“何以故?若比丘数举他罪,身不清净则生他语:‘长老先自净身。’
“若举他比丘身清净,不生他语。
“如是口不清净、命不清净、不多闻、不诵毗尼、不观修多罗、言不辩了喻若白羊、于善比丘身业无慈亦如是。
“复次优波离,若比丘欲出他罪,不令有罪,有犯便举、不犯不举。
“取彼比丘自言,与作自言,善能言说辩了有利益。
“复次优波离,举他比丘,复应有五法,以时不以非时(如是五法如上说)。
“优波离,若比丘有此十七法应举他罪。
“有二十二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法、不知非法,乃至不知说不说、不知可忏罪、不知不可忏罪、不知忏悔、不知忏悔清净,有是二十二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二十二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以二十二种行,知是平断事人: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善解阿毗昙、毗尼,不与人诤亦不坚住此事,应呵者、呵然后住,应教、教然后住,应灭摈、灭摈然后住,不爱、不恚、不怖、不痴,不受此部饮食、亦不受彼部饮食,不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亦不受彼部衣钵、坐具、针筒,不供给此部、亦不供给彼部、不共此部入村、亦不共彼部入村、不与作期要、亦不至彼后来后坐,有此二十二种知是平断事人。”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