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六
四分之七(调部毗尼)
#调部毗尼(续)
##盜戒(续)
时有差摩比丘尼,有檀越家,彼弟子往其家,语檀越言:“阿姨差摩须五斗胡麻子。”
差摩 = Sama,意译为安隐。佛世时,罗阅城一婆罗门妇之名。原本家贫,无以为生,然勤奋不懈,作役其身,得少许财物,即施设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复持八关斋戒,罗刹不能害。因信心坚强,故施设大坛,奉请佛与诸贤士。其后佛为说法,令其心开意解,乃证得须陀洹果。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胡麻 = 原产于印度,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其种子扁平,颗粒甚小,有白色、黑色、茶色三种,从其色别,遂有白胡麻、黑胡麻、金胡麻之称。其种子可制油,供作食油或发油。于密教修法中,白胡麻乃息灾护摩法之加持物。此外,于诸经论中,每以胡麻譬喻诸佛之微细、遍满、无数之义。
檀越言:“可得耳。”
即与之。
彼弟子得胡麻便自食。
后于异时,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钵,往檀越家敷座而坐。
檀越问:“胡麻子美否?”
彼答言:“何等胡麻?”
檀越即具说本末。
差摩比丘尼还,语彼弟子比丘尼言:“汝盗我五斗胡麻。”
弟子答言:“我不盗,以亲厚意取。”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亲厚意取。”
佛言:“无犯;而不应非亲厚意作亲厚意取,以妄语故得波逸提。”
时差摩比丘尼有檀越家,其弟子往其家语言:“阿姨差摩须三种药粥。”
彼言:“可得耳。”
即便与,彼得便自食。
后时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钵,往其家敷座而坐。
檀越问:“阿姨,三种药粥美否?”
彼即言:“何等三种药粥?”
檀越即具为说本末。
差摩还语彼比丘尼弟子言:“汝盗我三种药粥。”
彼答言:“我不盗,以亲厚意取。”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亲厚意取。”
佛言:“无犯;而不应非亲厚作亲厚意取,以妄语故得波逸提。”
时有比丘,取和尚佉阇尼分,和尚语言:“汝食我分,犯盗。”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答言:“我不盗,亲厚意取。”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亲厚意取。”
佛言:“无犯;而不应非亲厚意作亲厚意取。”
时有比丘,陶师为檀越。
檀越语言:“大德须器便见语。”
彼答言:“可尔。”
其檀越起去还家,更有异人来至卖器处卖器。
后时比丘须瓶,即取他瓶持去。
彼语比丘言:“大德莫持我瓶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瓶,某甲先语我言:‘若须器便取’;是故我取。”
彼言:“此非某甲瓶。”
比丘即放瓶而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即具说因缘,佛言:“无犯;而不应不问主而取。”
时有比丘,沽酒家为檀越。
沽(gū) = 古水名[Gu River]。(买。多指买酒。通“酤”[buy ]。)
檀越语比丘言:“大德若须甑者取。”
甑(zèng) = 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an
ancient earthen utensil for steaming rice]。
答言:“可尔。”
时檀越即还家,更有异人在沽酒处住。
后比丘须甑来取去,彼语言:“大德莫持我甑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甑,某甲先见语:‘须甑便取’;是故取耳。”
彼言:“此非某甲甑。”
比丘放甑而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具答因缘,佛言:“不犯;而不应不问主而取他物。”
时有比丘,估客为檀越,语言:“大德,若有所须便取。”
估(gū) = 物价[price]。(通“贾”。商人[dealer]。)
答言:“可尔。”
彼估客还家,后更有异人在此处卖物。
后比丘须米,即取米持去。
彼语言:“大德,莫持我米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米,先语我言:‘若有所须便取’;是故我取。”
彼言:“此非某甲米。”
比丘即置米而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具答因缘,佛言:“无犯;而不应不问主而取。”
时有卖衣人为檀越,檀越语言:“大德须衣便取。”
答言:“可尔。”
彼檀越命过,有儿在。
比丘须衣,即取衣持去。
彼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是某甲衣,先语我言:‘须衣便取。’”
彼答言:“某甲已死。”
比丘放衣而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具答因缘,佛言:“无犯;而不应不问主而取。”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有不信乐离奢,以弊物裹五钱,置粪聚间,遣人微伺,若见取者将来。
离车/栗呫婆/离车子/利车/黎昌/随舍利/律车/丽掣/理家/栗磋/离车毗 = Licchavi,为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刹帝利种族,乃跋只族(Vajji)之一部。意译为薄皮、同皮、仙族王、边地主。
时粪扫衣比丘见,谓是粪扫衣,即取着囊中。
时彼使人见已语言:“某甲离奢唤。”
比丘答言:“去。”
去至离奢所,离奢问言:“大德应捉钱宝否?”
比丘答言:“不应。”
“汝何故取耶?”
答言:“我不取。”
彼言:“出看之。”
彼即从囊中出示。
此比丘惭愧,余比丘亦尔,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善听,若有比丘欲取如是粪扫衣者,应以左足指蹑、右足指牵解看,若有不净出之,净者持去。”
蹑(niè) = 踩踏[tread]。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迦留陀夷与六群比丘在阿夷婆提河中浴。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迦留陀夷先出岸上,错着六群比丘衣去。
六群比丘后出,河岸上不见己衣,见迦留陀夷衣,便言:“彼犯盗,取我等衣。”
即不于现前作灭摈。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时迦留陀夷闻之生疑,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谓是己衣,不以盗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不看衣便着,亦不应不现前作呵责、若摈、若依止、若遮不至白衣家、若举、若灭摈羯磨;若作不成,得突吉罗。”
犯而未遂的罪行:
|
|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
尔时有比丘得风飘衣,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粪扫衣,不以盗心取。”
佛言:“无犯;不应取风飘粪扫衣。”
尔时有居士,浣衣已着墙上晒,粪扫衣比丘见,谓是粪扫衣,即持去。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时居士见语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我谓是粪扫衣。”
即放衣而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粪扫衣取。”
佛言:“无犯;而不应于墙上、若篱上、若堑中取粪扫衣。”
篱(lí) = 篱笆。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fence]。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时有居士,浣衣已着篅上晒。
篅(chuán) = 竹制圆形的谷仓[grain
bin made of bamboo]。
有一六群比丘,盗心持去。
彼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众多贼,出舍卫城,去祇桓不远昼日饮酒。
日入已,余酒举着树间,入舍卫城。
时六群比丘出祇桓,盗心取饮,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檀越家,遇天瀑雨,水飘种种脂。
瀑(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脂(zhī) = 动植物所含的油脂[oil or fat]。(胭脂[rouge]/涂油使润滑[oil]。)
彼念言:“此不求而得,可以为药。”
即取服之,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粪扫取,非盗心。”
佛言:“无犯;不应取水中粪扫物,不受而服,波逸提。”
时比丘有檀越家,有异比丘语言:“我欲往汝檀越家,何所说耶?”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答言:“随汝说。”
彼比丘须五十两石蜜,至檀越家语言:“某甲比丘须五十两石蜜。”
檀越言:“可得。”
即与之。
此比丘得便自食,不与彼比丘。
后异时,彼比丘往诣檀越家,檀越语言:“大德,石蜜好否?”
比丘问言:“何等石蜜?为谁石蜜?”
檀越即具答本末。
彼比丘还语此比丘言:“汝犯盗,取我石蜜。”
彼答言:“我不犯盗,汝语我言:‘随汝说。’”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语,应说言说是语。”
是时有比丘盗他辇,彼疑,佛言:“波罗夷。”
辇(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时有比丘盗他薪,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尔时毕陵伽婆蹉有檀越,檀越有二小儿,黠了不畏人。
蹉(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毕陵伽/毕陵/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ccha之音译。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毕陵伽婆蹉至家时,小儿便抱脚婉转戏。
婉(wǎn) = 柔顺[docile]。(委婉;曲折[gentle]。)
后异时,此二小儿为贼偷去。
时毕陵伽婆蹉,晨朝着衣持钵,至檀越家敷座而坐。
小儿父母向涕泣流泪言:“小儿为贼偷去;若今在者,当来捉大德脚戏。”
即答言:“可于屋内处处求觅。”
彼父母求觅不得。
时毕陵伽婆蹉还,至寺内入房中,思惟入定念在于身,以清净过人天眼见小儿,贼偷在恒水中乘船而去。
见已譬如人屈申臂顷,从寺内没至恒水贼船中立。
时小儿见即欢喜来抱脚,婆蹉即以神足合小儿持来着阁上房中,至檀越所数座而坐。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通“搁”。放置,搁置[put;place]/停顿;耽搁[stop;delay]。)
时父母涕泣而言:“若我儿在者,今当抱大德脚戏。”
答言:“可于阁上房中觅。”
彼言:“已求觅不得。”
毕陵伽婆蹉言:“但更觅。”
彼即更于阁上房中觅得。
时儿父母大欢喜言:“我儿为贼所偷,而今毕陵伽婆蹉为我将来。”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毕陵伽婆蹉言:“云何贼偷他儿去,而夺来耶?”
毕陵伽婆蹉闻已疑,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知而故问:“汝以何心取?”
答言:“慈心取,无有盗意。”
佛言:“无犯;而不应作如是事。”
尔时有比丘字高胜,有檀越家,檀越病,比丘来问讯。
彼有二小儿黠了,时檀越示宝藏已,语此比丘处所语言:“此二小儿长大已,若胜者示此宝处。”
于是便命过。
时高胜比丘,后看此二儿胜者,即示宝处。
时一小儿涕泣来至寺内,语阿难言:“大德,看此高胜比丘,以我父遗财二人分,并与一人。”
时阿难语高胜比丘言:“汝云何以他父遗财二人分与一人耶?高胜汝可去,不应与汝同布萨。”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时阿难经六布萨不与共同。
时高胜比丘与罗睺罗为伴党。
时罗睺罗,晨朝着衣持钵,至迦维罗卫国舍夷妇女、拘梨妇女语如是言:“汝曹可将男女着阿难前,若小儿啼;阿难当言:‘将小儿去’;汝等当语如是言:‘我等不能将小儿去,乃至阿难当听高胜比丘语。’”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拘胝/俱致/拘梨/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时诸妇女遣罗睺罗去,将男女着阿难前。
时小儿啼,阿难言:“将小儿去。”
时诸女人言:“我等不能将小儿去,乃至受高胜比丘语。”
阿难慈心即言:“高胜汝事云何?”
高胜即为具说因缘,阿难言:“汝去,乃至不犯突吉罗。”
##杀戒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诸比丘在婆裘河边作不净观,厌身自杀,是犯否?”
裘(qiú) = 皮衣[fur coat]。
佛言:“初未制戒,无犯。”
“人作人想,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人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人作非人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人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作女想断男命,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大德,若作男想断女命,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若作此女想而断彼女命,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大德,若作此男想断彼男命,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若求觅持刀人,是犯否?”
佛言:“若断命,犯。”
尔时有比丘,檀越家病往问讯。
彼檀越妇颜容端正,比丘见已欲心系着,比丘语言:“可共我作如是事。”
其妇言:“大德,莫作是语,我夫存在,不欲作如是恶事。”
比丘即向其夫叹死快,彼夫即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檀越病往问讯。
檀越妇端正,比丘见已欲心系着,语言:“可共我作如是事。”
其妇言:“我夫存在,不欲作如是事。”
比丘即与彼夫药令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檀越病往问讯。
檀越妇端正,比丘见已欲心系着,语言:“共我作如是事。”
其妇言:“我夫存在,不欲作如是事。”
比丘即与其夫吐下药令断命,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檀越病往问讯。
檀越妇端正,比丘见已欲心系着,语言:“共我作如是事。”
其妇言:“我夫存在,不欲作如是事。”
比丘即与非所应食令断命,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檀越病往问讯。
檀越妇端正,比丘见已欲心系着,语言:“共我作如是事。”
其妇言:“我夫存在,不欲作如是事。”
比丘即与其夫非药令断命,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檀越病往问讯。
比丘形貌端正,其妇见欲心系意于比丘所,语言:“大德,可共我作如是事。”
比丘答言:“大姊,莫作是语,我所不应;汝夫存在,云何作如是恶事?”
其妇作如是言:“我夫未死之间,不得与共和合。”
即与其夫药令断命。
夫既死已,语比丘言:“我夫已死,可共我作如是事。”
比丘言:“大姊,莫作如是语,我所不应。”
彼妇语言:“我为汝故断夫命;云何不作如是事?”
比丘闻之生疑,白佛,佛问言:“汝以何心?”
即具说因缘,佛言:“无犯;吐下药非所应食,非药亦如是。”
时有妇人,夫行不在,他边得娠,即往家常所供养比丘所,语言:“我夫不在,他边得娠,与我药堕之。”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比丘即咒食与之令食,彼得堕胎。
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妇人,夫行不在,他边得娠,即往家常所供养比丘所,语言:“大德,我夫行不在,他边得娠,与我药堕之。”
比丘即咒药与令胎堕。
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咒细末药、咒华鬘、咒熏香衣服、咒胎亦如是,一切波罗夷。”
时有妇人,夫行不在,他边得娠,往常所供养比丘尼所,语言:“阿姨,我夫行不在,他边得娠,与我药堕之。”
比丘尼言:“大姊,我不解药,汝来与汝按腹。”
即为按之令胎堕。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妇人,夫行不在,他边得娠,往常所供养比丘尼所,语言:“阿夷,我夫行不在,他边得娠,与我药堕之。”
比丘尼言:“我不解药,来为汝啮之。”
啮(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即当胎处啮令堕。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妇人,夫行不在,他边得娠,往常供养比丘所,语言:“大德,我夫行不在,他边得娠,与我药堕之。”
比丘即与过度吐下药,母死儿活。
彼疑,佛言:“母死,无犯;方便欲堕胎,不死,偷兰遮。”
时有比丘,扶病人起,病者命过。
疑,佛言:“无犯;若扶坐命过无犯;若为洗浴时命过无犯;若服药时命过无犯。”
时有比丘长病,时瞻病者厌患,与非所应食令断命。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长病,瞻病者厌患,即与非药令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长病,多有器物,瞻病者贪利,即与非所应食令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长病,多有财物,瞻病者贪利,即与非药令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腋下有痈肿,有比丘为按之,彼语言:“莫按!莫按!”
腋(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而故为按之不止,遂便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如是强按。”
时有比丘通身肿,有比丘以急躁药涂之,彼言:“止!止!莫涂,我患热痛,”
躁(zào) = 性急,不冷静[rash;impetuous]。
彼言:“小忍,当得除差。”
涂之不止,遂便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如是强涂。”
时有比丘,从荫中移病比丘至日中,彼病者命过。
疑,佛言:“无犯;从日中至荫处亦无犯。”
病者自欲从荫中至日中、从日中至荫中,病者命过。
彼扶者疑,佛言:“无犯。”
若扶病人出屋若入屋,病者命过,疑,佛言:“无犯。
“病人自欲出屋扶出屋,自欲入屋扶入屋而命过,扶者无犯。
“扶病人至大便处命过,若扶还屋命过,尽无犯。
“扶病人至小便处命过,若还屋命过,尽无犯。”
时有比丘患疟,有比丘强压上,彼病者言:“莫压!莫压!”
疟(nüè) = 病名,即疟疾[malaria]。
压之不已,遂便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如是强压。”
时有比丘病,余比丘往问讯,拨衣看面,问言:“长老病小差否?”
彼言:“莫拨!莫拨!”
彼拨之不已,遂便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强拨。”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断彼命,即往断命。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彼疑,佛言:“一切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断他命,中有一人疑而不遮,彼便即往断命。
疑,佛言:“一切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共断他命,中有一人疑即遮,而使故往断命。
疑,佛言:“遮者偷兰遮,不遮者波罗夷。”
时有贼盗取比丘衣钵、针筒、坐具,时比丘即捉贼压治,遂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压治。”
时有贼盗比丘衣钵、坐具、针筒,比丘捉贼得,内着地窖中,遂命过。
窖(jiào) = 方形地窖。藏谷麦的地穴[cellar]。
彼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尔。”
时有恶比丘,盗比丘衣钵、坐具、针筒,余比丘言:“此恶比丘,盗比丘衣钵、坐具、针筒,应捉取与说法语。”
即捉取打令熟手,后遂命过。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打受大戒人,波逸提。”
时有比丘,共白衣诤,比丘即诣官言。
时有大臣,教捉系闭,遂狱中命过。
彼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不犯;而言人,突吉罗。”
时有比丘杀猕猴,彼疑我断人命波罗夷。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诸比丘白佛,佛言:“无犯;断畜生命,波逸提。”
时有比丘与彼比丘共诤。
彼比丘病,此比丘往问讯。
余比丘察之,此比丘与病比丘先有怨,今来问讯必有异。
时此比丘即与病者非药,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与比丘诤,彼比丘往人间得病,此比丘言:“汝虽往人间犹不得脱。”
即往问讯。
余比丘察之,此比丘先与病比丘有怨,今来问讯必有异。
此比丘即与病者非药,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杀心。”
佛言:“波罗夷;与非食有二种亦如是。”
尔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有一小儿在碓屋中睡,偷罗难陀往触彼步碓杵,杵堕小儿上,即命过。
碓(duì) = 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去掉稻谷的皮[pestel for hulling rice]。(舂,捣[pound with a pestle]。)
杵(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pestle-like
weapon]/捣,砸[pestle]。)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不应触他碓杵。”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有小儿在碓臼边眠。
臼(jiù) = 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mortar]。(用臼舂米[pound rice with pestles]。)
偷罗难陀触他碓臼,臼转压杀小儿。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触他碓臼。”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床上有小儿眠,偷罗难陀不看而坐,檀越妇言:“阿姨,莫坐小儿上。”
彼不闻便坐,小儿即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白衣家不看床座而坐。”
尔时舍卫国有檀越,请佛及僧明日食,即于夜办具种种多美饮食,晨朝往白时至。
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至檀越家就座而坐。
诸佛常法,众未集不受饮食。
时有晚出家比丘,将儿出家,小食时往余白衣家,诸比丘问其儿言:“汝父往何处去?乃令世尊待而不食。”
彼言:“不知。”
比丘语言:“汝往求觅。”
彼求觅得之,儿语父言:“往何处来?以待父故,令佛众僧不得受食。”
其父瞋即捉儿,儿自解推父倒地即命过。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推父。”
时有母捉比丘,比丘自解即推母却倒地即命过。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推排母。”
时有父捉比丘,比丘自解推却父倒地即命过。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推。”
兄捉比丘、姊捉比丘、故二捉比丘亦如是。
姊(zǐ) = 姐姐[elder sister]。
时有故二姊,语其妹言:“何不从比丘索衣食?”
彼言:“以出家不欲从有所索。”
“若示我比丘处,我当为汝索。”
彼即示处。
彼语比丘言:“汝何不与我妹衣食?”
即前捉比丘,比丘推却自解,彼倒地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推。”
时有男女捉比丘,比丘推却自解,彼倒地命过。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推。”
时去比丘尼寺不远,有男子截手截脚。
时比丘尼持苏毗罗浆,去彼不远而行,彼见已语言:“阿姨,与我浆饮。”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比丘尼即与,彼饮便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
时去比丘尼寺不远,有人被截手截脚。
比丘尼持水去彼不远而行,彼见已语言:“阿姨,与我水饮。”
即与饮已便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
时去比丘尼寺不远,有人被截手截脚。
有比丘尼持苏毗罗去彼不远而行,彼见已语言:“阿姨,我须苏毗罗洗疮,或得小差。”
即与令洗,洗已便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与洗;持水洗亦如是。”
时去比丘尼寺不远,有人被截手脚。
有比丘尼持苏毗罗去彼不远而行,比丘尼作是念:“若以苏毗罗洗彼疮,或令早死?”
即为洗之便死。
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杀心。”
佛言:“波罗夷;持水与洗亦如是。”
尔时有众多比丘,与六群比丘在耆阇崛山共破木片覆屋。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有一六群比丘,捉尖头木片直当人掷,木入彼身过,即便死。
掷(zhì) = 扔,抛[throw]。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当人直掷木,应横掷。”
时有经营比丘作新房,误失石堕比丘上即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失墼、若木头、榑拱、屋栋种种材木堕亦如是。”
墼(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榑(fù) =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拱(gǒng) = 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salute with the hands folded]。(两手合围,常用来表达树木的粗细[span with hands]/通“珙”。大璧[big jade]。)
栋(dòng) = 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ridgepole]。
尔时耆阇崛山,有牧牛人放牛,一六群比丘以石打彼牛角,石迸堕放牛人上即死。
迸(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打畜生不能变化者,突吉罗。”
尔时有比丘,在耆阇崛山中,崩石堕打道行人死。
崩(bēng) = 山倒塌[landslide;landslip]。(崩溃;垮台;败坏[collapse;fall
in ruin]。)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崩石;若有因缘欲取石,当语人避。”
时有比丘欲舍戒堕下业,彼作是念:“我不应已于佛法中出家作如是恶事。”
即往摩头山顶,自投身堕斫竹人上,比丘活、彼人死。
摩头鸠罗山 = Madhu-kula,意译作蜜种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昔世尊教化迦叶时,于林中得一粪扫衣,时帝释天知佛欲浣此衣,乃往摩头鸠罗山,取一大石置池边,以便世尊于此石上浣衣。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疑,佛言:“彼人死无犯;方便欲自杀,偷兰遮。”
时有比丘欲休道堕下业,作如是念:“我于佛法中出家,不应作如是恶事。”
彼上波罗呵那山顶,自投身堕斫竹人上,彼死、比丘活。
疑,佛言:“彼人死无犯;方便欲自杀,偷兰遮。”
时有比丘,持苏毗罗浆去冢不远而行,尖标头人语言:“与我此浆饮。”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比丘即与,饮已便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持水去冢不远而行,尖标头人言:“与我水饮。”
即与,饮已便死。
疑,佛言:“无犯。”
时有颠狂比丘,杀人后还醒了,疑,佛言:“无犯;若心错乱、为苦痛所恼,一切无犯。”
##大妄语戒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大德,婆裘河边比丘,为食故,不真实、非己有,于白衣前自叹说得上人法,是犯否?”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佛言:“初未制戒,无犯。”
时有比丘,增上慢自记,后精勤不懈,证增上胜法。
增上慢 = 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
彼作是念:“世尊为诸比丘制戒,若比丘不自知,自称得上人法,我知是、见是。
“后于异时,若问、若不问为求清净故,作是言:‘我不知、不见而言知见,虚诳妄语’,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我以增上慢自记,后精勤不懈,得增上胜法,我当云何?”
即以因缘具向同意比丘说:“善哉长老,为我白世尊;随世尊教我当修行。”
诸比丘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而为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赞叹头陀端严、少欲知足、乐于出离,告诸比丘:“增上慢无犯。”
诸比丘白佛言:“大德,若于不能变化畜生前,自称得上人法,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大德,人作人想,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人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人作非人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作人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男前作女想,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女前作男想,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若于此女前作彼女想,是犯否?”
佛言:“若说了了者,波罗夷;若不了了者,偷兰遮。”
“于此男前作彼男想,是犯否?”
佛言:“若说而了了者,波罗夷;说而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手印、若使、若书、若现相,令了了知者,波罗夷;不了了知者,偷兰遮。”
“大德,若于天、龙、阿修罗、犍闼婆、夜叉、饿鬼、畜生能变化者前,自称得上人法,是犯否?”
佛言:“说而了了者,偷兰遮;不了了者,突吉罗。
“手印、使、书、现相,令了了知,偷兰遮;不了了者,突吉罗。”
时有比丘,人前自称言得上人法。
疑,佛言:“说而了了者,波罗夷;不了了者,偷兰遮。
“欲向此说乃向彼说,一切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于拘萨罗国游行。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时有信乐能相婆罗门见已,作如是言:“大德阿罗汉来。”
比丘问言:“汝何所说耶?”
答言:“大德应受饮食、衣服、医药所须之具。”
比丘言:“有是理。”
比丘疑,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自说得根、力、觉、意、禅定、解脱、三昧、正受,比丘疑,佛言:“波罗夷。”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时有比丘,为人说根、力、觉、意、禅定、解脱、三昧、正受,而不自言得。
比丘疑,佛言:“无犯。”
时比丘有檀越,比丘语言:“常为汝说法者是阿罗汉。”
檀越即问言:“大德何所说?”
便默然。
比丘疑,佛言:“不了了,偷兰遮。”
时比丘有檀越,比丘语言:“数至汝家者是阿罗汉。”
檀越即问言:“大德何所说?”
便默然。
比丘疑,佛言:“不了了,偷兰遮。”
时比丘有檀越,比丘语言:“数坐汝座者是阿罗汉。”
即问言:“大德何所说?”
便默然。
比丘疑,佛言:“不了了,偷兰遮。”
时比丘有檀越,比丘语言:“数受汝食者是阿罗汉。”
檀越问言:“大德何所说?”
彼便默然。
疑,佛言:“不了了,偷兰遮。”
时有檀越语常供养比丘言:“若大德是阿罗汉者脱僧伽梨。”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比丘即脱,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檀越语常供养比丘言:“大德若是阿罗汉者着僧伽梨。”
比丘即着,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檀越语常所供养比丘言:“大德若是阿罗汉者可坐绳床。”
坐床/坐禅床/交椅/胡床/交床/绳床 =
Pitha,比丘十八物之一。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坐卧用之。佛世时即为僧众所用之具,据十诵律卷三十九载,给孤独长者曾以赤朱涂五百绳床之脚,施与祇洹之僧。又禅林象器笺引琅琊代醉编谓,中国古时皆席地而坐,未尝有椅,至晋代乃有绳床,即上马交床之类。在印度多为长方形,坐、卧两用;中国、日本多称为椅子。
彼即坐,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檀越语常所供养比丘言:“大德若是阿罗汉者起。”
彼即起,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檀越问常所供养比丘言:“大德若是阿罗汉上阁屋。”
彼即上,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檀越语常所供养比丘言:“大德若是阿罗汉可下。”
比丘即下,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比丘有檀越,比丘语言:“数为汝说法者,是佛弟子声闻。”
檀越问言:“大德,何所说?”
彼默然。
疑,佛言:“不了了,偷兰遮;数入檀越家,若受坐、若受食亦如是。”
时有檀越语常供养比丘言:“若大德是佛弟子声闻者脱僧伽梨。”
即脱,现相不语。
疑,佛言:“偷兰遮;着僧伽梨、若坐、若起、上阁屋、若下亦如是。”
时目连告诸比丘:“业报因缘得神足。”
业报 =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
诸比丘言:“目连,汝言:‘业报因缘得神足’,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是业报因缘得神足,目连无犯。”
时目连告诸比丘:“业报因缘得天耳、识宿命、知他心、天眼。”
诸比丘言:“目连汝言:‘业报因缘得天耳乃至天眼’,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业报因缘得天耳乃至得天眼,目连无犯。”
时目连告诸比丘:“诸长老,有如是众生从虚空过,闻其身骨相触声。”
诸比丘语目连言:“大德,汝言:‘有如是众生从虚空过,闻其身骨相触声’,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众生,目连无犯。”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我见有众生举身以针为毛,自于其身或出、或入,受苦无量号哭大唤。”
时诸比丘语目连言:“汝见有如是众生,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我先亦见如是众生,而我不说;何以故?恐人不信,其不信者长夜受苦;此众生于王舍城中喜两舌斗乱,以此恶业因缘堕地狱中,经百千万岁受诸苦痛;以此余罪因缘受如是形,是故目连无犯。”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言:“我见有众生没在屎中,受大苦痛号哭大唤。”
诸比丘语目连言:“汝自言见有如是众生没在屎中,受大苦痛号哭大唤;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我先亦见如是众生,而我不说;何以故?恐人不信,其不信者长夜受苦;此众生在波罗奈国,迦叶佛时为婆罗门;时请佛及僧,以屎盛满槽已,遣人往白时到,语言:‘大德,汝可食此饮此,随意持去’;以此恶业因缘堕泥犁中,百千万岁受大苦痛,余罪因缘没在屎中;是故目连无犯。”
槽(cáo) = 四边高起,中间凹入的畜兽饮食器具[trough]。(表面上比较大比较长的凹痕[groove]。)
泥黎/泥梨/泥犁
= Niraya(音译泥啰耶),Naraka(音译捺洛迦)之略译。意即地狱。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我见有众生坐铁床上,铁床火出举身燋然,衣钵、坐具、针筒亦皆燋然。”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诸比丘语目连言:“汝见如是众生受苦如是,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我先亦见如是众生受苦如是,而我不说;何以故?恐人不信,其不信者长夜受苦;此众生过去世时,在波罗奈国迦叶佛时恶比丘,以此因缘堕地狱中,百千万岁受诸苦痛,余业因缘受此身;是故目连无犯;恶比丘尼、恶式叉摩那、恶沙弥、沙弥尼受苦亦如是。”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我见有众生其身熟烂众蝇封着苦痛大唤。”
诸比丘告目连言:“汝见有如是众生受苦如是,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我先亦见如是众生,而我不说;何以故?恐人不信,其不信者长夜受苦;此众生是迦陵伽王第一夫人,以嫉妒故,以热沸油,第二夫人眠时以灌其顶;以此业报因缘,堕地狱中,百千万岁受诸苦痛,余业因缘受此身;是故目连无犯。”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我见阿修罗宫殿城郭在海底,而水悬其上不入其宫城。”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诸比丘语目连言:“汝自言:‘阿修罗宫城在海底,四边及上而无水入’,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事,阿修罗宫城四面及上,有四种风持水:住风、持风、不灭风、牢系风;是故目连无犯。”
四风轮/四风 = 依风之力用可分住风、持风、不动风、坚固风等四种,称为四风。长阿含经卷二十阿须伦品谓,此四风能持大海水,悬处虚空,犹如浮云。大楼炭经卷三则以不可坏风、坚住风、持风、上风等,称为四风。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则举出能持、能消、建立、庄严等四风轮,与安住、常住、究竟、坚固等四风轮。谓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故风轮虽于虚空无所依,然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得以安住;犹如如来之出现,依无碍慧光明,生起佛四种大智风轮,能持一切众生之善根。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我见有如是众生,无骨、无皮、无肉、无血,无有不净亦无疲极,女而不产。”
诸比丘言:“目连汝自言:‘有如是众生乃至女而不产’,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众生,目连无犯。”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大目连告诸比丘言:“诸长老,我入空慧定,闻伊罗婆尼象王入难陀池水声。”
伊罗婆那龙象王 = Eravana,意译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乃因陀罗天所乘御之白象王,系由乳海搅拌而生之十四宝之一。又或系雷鸣时所涌现之云,而将之比拟为动物,盖云涌之时,其形犹如象王成列。一般常将其与伊罗钵多罗龙王混同。
八龙王/八大龙王 = Naga-raja,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
|
难陀
|
A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龙众的上首,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
优波难陀/跋难陀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
娑伽罗/娑竭罗
|
Sagara,意译为海龙王。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意译为海。
|
和修吉
|
Va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
德叉迦
|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
阿那婆达多
|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
摩那斯
|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
优钵罗
|
Utpalaka,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
诸比丘言:“大德目连,汝言:‘入空慧定闻伊罗婆尼象王入难陀池水声’;大德,入空慧定而闻音声,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是定而不清净,目连无犯。”
时目连告诸比丘言:“我入空慧定,闻八万四千象入曼陀延池水声。”
时诸比丘语目连:“大德自言:‘入空慧定闻彼诸象入曼陀延池水声’;大德,入空慧定而闻音声,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时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有如是定但不清净,而目连无犯。”
尔时目连告诸比丘:“我入空慧定,闻彼象王入苏池水声。”
时诸比丘语目连:“汝自言:‘入空慧定闻彼象王入苏池水声’;何有入空慧定而有闻声?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定非清净,目连无犯;识慧定处、无所有慧定处亦如是。”
时目连告诸比丘:“诸长老,比方有池名阿耨达,其水清净无有垢秽,中有分陀利华如车轮,其根如车轴,折之汁出,色白如乳,其味如蜜。”
轴(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scroll]。)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诸比丘言:“汝自言:‘北方有如是池’,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北方有如是池,如目连所说,目连无犯。”
时目连告诸比丘:“北方有池名阿耨达,去彼不远更有一池名曼陀延,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净无有垢秽,中有金色莲华,大如车轮。”
诸比丘言:“目连,如汝所说有如是池;无有是处。”
时大目连以神足力往彼取华,还寺置在屋内,唤诸比丘语言:“北方有池名阿耨达,去池不远有曼陀延池,中有金色莲华如车轮。”
诸比丘言:“目连,无有是处;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时目连即还屋,取华示诸比丘语言:“诸长老,此华如实否?”
诸比丘复言:“汝是阿罗汉,有神足力,或能化作非真实;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目连所说如实,无犯。”
时目连告诸比丘:“北方有池名阿耨达,水从彼池流来涌出于此。”
诸比丘语目连言:“汝说北方有池名阿耨达水从彼流来涌出于此;世尊有如是言:‘依本而知彼池水清冷’;而今此水热沸而垢浊,事不相应;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如目连所说,而此水经过小地狱来涌出王舍城,是故热沸而垢浊;目连无犯。”
时目连告诸比丘:“此水出处下有池水,清冷水从彼而来。”
诸比丘言:“目连,汝作如是语,如世尊所说:‘依本而知,此水热沸下水清冷’;事不相应;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如目连所说;沸水出处下有池水,清冷无有垢浊;水从彼来,经过小地狱来,涌出王舍城,是故热沸有垢;目连无犯。”
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摩竭王阿阇世,在二国中间共战。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阇世王/阿阇世王 = Ajatasattu,?-前461年,为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Bimbisara)之子。意译未生怨王、法逆王。其母名韦提希,故亦称阿阇世韦提希子。后弑父王自立,大张中印度霸权。其于处母胎时,占师预言此子降生后将弑父,父王听占师预言,十分惊恐,遂自楼上将之投弃,然仅折断手指而未死,故又称婆罗留支(梵Balaruci,折指之义),并以其未生前即已结怨,而称之为未生怨。成长后,立为太子,因听信提婆达多之唆使,幽禁父王于地牢中,欲致之死。即位后,并吞邻近诸小国,威震四方,奠定印度统一之基础。后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之资具。
波斯匿王破阿阇世王军。
时大目连告诸比丘:“波斯匿王、阿阇世王,二国中间共战,波斯匿王胜。”
后阿阇世王,复更起军共战,阿阇世还得胜。
时王舍城告令国内,阿阇世王破波斯匿王。
诸比丘语目连言:“汝言:‘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共战,波斯匿王破阿阇世王’;而今摩竭国内告令言:‘阿阇世王破波斯匿王’;目连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事,波斯匿王破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后更起军,破波斯匿王;目连见前不见后,是故目连无犯;阿阇世王与毗舍离共战亦如是。”
尔时世尊告目连:“汝止!止!不须复说;诸比丘不信汝言;何以故?令诸比丘不信故得多罪。”
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信如是阿罗汉比丘有大神力,勿疑不信长夜受苦。”
中有比丘,名曰严好,告诸比丘言:“诸长老,我忆五百劫事。”
诸比丘言:“世尊未曾自说忆五百劫事,而汝自说;虚称得上人法,波罗夷非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严好比丘忆一生事,我忆无数生种种之事,乃至受形相类有所言说皆悉忆之。”
佛言:“严好比丘无犯。”
##僧殘事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迦留陀夷故弄出不净,是犯否?”
佛言:“最初未制戒,无犯。”
时有比丘散乱心眠,梦中失不净。
于梦中识了,彼作是念:“世尊为比丘制戒,故弄失不净,僧伽婆尸沙;而我散乱心眠,梦中失不净,自觉忆识,我将无不犯耶?”
不知云何?以此因缘具白诸比丘:“善哉长老,为我白佛,若佛有教,我当修行。”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散乱心眠有五过失:梦见恶事、诸天不卫护、心不忆法、不系想在明、梦中失不净;散乱心眠有此五过失。
“住心而眠有五功德:不见恶梦、诸天卫护、心思乐法、系想在明、不失不净;如是住心而眠有五事功德。
“若梦中失,不犯。”
时有比丘梦中忆识弄失不净,彼疑,佛言:“不犯。”
时有比丘邪忆念失不净,佛言:“不犯;若见美色不触而失不净,不犯。”
时有比丘忆念弄失不净。
彼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比丘忆念弄而不失,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女人捉比丘前,彼动身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女人捉比丘前,不动身失不净,疑,佛言:“突吉罗;捉比丘后,有二事亦如是。”
时有女人执比丘足礼,动身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女人执比丘足礼,不动身失不净,疑,佛言:“突吉罗。”
时有女人礼难陀足,难陀多欲失不净堕女人头上,时女人惭愧,难陀亦惭愧。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难陀作遮身衣。”
时有比丘行时男根触衣涅槃僧失不净,佛言:“不犯;若大小便时失,不犯;若冷水、若暖水中洗失,不犯。”
涅槃僧 =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
时有比丘以男根逆水忆想身动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比丘以男根顺水忆想身动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比丘以水洒男根忆想身动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比丘男根逆风忆想身动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若顺风、若口嘘男根忆想身动失不净,忆想空动身失不净,疑,佛言:“如是一切僧伽婆尸沙。”
嘘(xū) = 缓缓吐气;呵气[breathe out slowly]。
时有母捉比丘儿身不动失不净,疑,佛言:“突吉罗;姊捉比丘,故二、故私通处、婬女捉比丘亦如是。
故二 = 故者旧也,二者配也。谓比丘之旧妻也。
时有比丘忆想骨间弄失不净,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比丘,浴室中以细末药、若泥揩摩身误触失不净,疑,佛言:“不犯;若大唤时、若出力作时失不净,不犯。”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时有比丘忆想于大小便道中间弄失不净,疑,佛言:“若作道想、若疑,偷兰遮;若非道想、不疑,僧伽婆尸沙。
“如是于股间䐟间、若曲膝、若胁边、若乳间、若腋下、若耳鼻中、若疮中、若绳床、木床间、若大小褥间、若枕间、若地、若泥抟间、若君持口中,如是一切若道想、若疑,偷兰遮;若非道想、不疑,僧伽婆尸沙。”
股(gǔ) = 大腿[thigh]。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时有比丘为乐故忆想弄失不净,疑,佛言:“僧伽婆尸沙;为乐故、为自试故、为福德故、为祠故、为善道故、为施故、为种故、为戏故、为力故、为颜色故,当审定作,一切僧伽婆尸沙。”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审定(shěn ding) = 审查并加以核定[examine
and appr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