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五
四分之六(调部毗尼)
#调部毗尼
##淫戒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时优波离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须提那伽兰陀子,与故二行不净行,是犯波罗夷否?”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故二 = 故者旧也,二者配也。谓比丘之旧妻也。
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四波罗夷法/四波罗市迦法/四极恶法/四他胜法/四波罗夷戒/四夷/四夷戒/四波罗夷 = Cattaro-parajika dhamma,指比丘应远离之四种根本重罪。略称淫盗杀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属波罗夷一类之四戒。下记之四罪为极重罪,触犯者不得与比丘众共住。
|
||
大淫戒
|
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
|
大盗戒
|
Adinnadana,又作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所盗之物可分三类。
|
三宝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
人物,指世间人之所有物。
|
||
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
||
大杀戒
|
Vadha/badha,又作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
|
大妄语戒
|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
佛言:“优波离,最初未制戒,不犯。”
尔时婆阇子比丘,愁忧不乐、不乐净行,即还家与故二行不净。
彼作是念:“世尊为诸比丘制戒,若比丘犯不净行行婬欲法,得波罗夷不共住;我愁忧不乐、不乐净行,与故二行不净,我将无不犯波罗夷耶?”
不知云何?即语同伴比丘:“世尊为诸比丘制戒,若比丘犯不净行行婬欲法,得波罗夷不共住,而我愁忧不乐、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行不净,我将无不犯波罗夷耶?善哉长老,可为我白佛,随佛所教我当奉行;我若复得于佛法中得修净行者,我当行之。”
时彼比丘即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婆阇子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痴人,不乐净行,而还家与故二行不净?入便犯波罗夷不共住;若有余比丘愁忧不乐、不乐净行者,听舍戒而去;若复欲于佛法修清净行者,还听出家受大戒。”
尔时优波离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是道作道想,为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复问:“是道疑,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复问:“是道非道想,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复问:“非道道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犯而未遂的罪行:
|
|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
复问:“非道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复问:“是男作女想行不净,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复问:“是女作男想行不净,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复问:“与此女人通作彼女人想共行不净行,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于此男作彼男想共行不净,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与女象行不净,彼疑是犯波罗夷否?佛言:“犯,如是牸牛、马、驼、鹿、驴、羊、猪、狗、雁鸟、孔雀、鸡,如是一切尽波罗夷。”
牸(zì) = 母牛[cow]。
雁(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时有一乞食比丘在林间住,有雌猕猴林间行,此比丘出人间乞食,持还林中食,有余食与此猕猴。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遂便亲近,随逐东西乃至手捉不去,时比丘即共行不净。
时众多比丘按行房舍卧具,次至彼林中,彼猕猴来在诸比丘前住,举尾现相。
彼诸比丘作如是念:“此雌猕猴今在我等前现相如是,将无有余比丘犯此猕猴耶?”
即便隐在屏处伺之。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时乞食比丘持食还林中,食已持余食与猕猴,猕猴食已共行不净。
彼诸比丘观见,即问言:“长老,佛不制比丘不得行不净耶?”
彼答言:“佛制人女,不制畜生。”
时诸比丘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乞食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与猕猴共行不净?入便波罗夷,痴人,不应共住。”
尔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大德,若比丘与余畜生行不净,是犯波罗夷否?”
佛言:“犯。”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有难提比丘坐禅,得世俗心解脱。
难提 = Nandi,意译喜。为佛陀弟子之一。佛曾为说难提释经,指示常信以舍不信,修清净行以舍不清净行,常乐于布施以舍悭贪等。另据经律异相卷十九载,难提比丘心常念定,故又称禅难提。
从第四禅觉已,时魔天女即在前立,比丘捉欲犯,魔女便出外,比丘亦随出外。
彼出屋栏外,比丘亦随出屋栏外。
彼出中庭,比丘亦随出中庭。
彼出寺外,比丘亦出寺外。
寺外有死草马,彼于死马所便灭、天形不现。
草马(cǎo mǎ) = 母马;也指未经调驭的马[mare]。
时难提比丘,便于死马形行不净行。
行不净行已,都无有覆藏心,即作是念:“世尊为诸比丘制戒,不得行不净;若行不净,波罗夷不共住;而我今行不净,都无有覆藏心,将无犯波罗夷耶?我当云何?”
即语同伴比丘:“世尊为诸比丘制戒,若比丘行不净,得波罗夷不共住;而我今犯不净,都无覆藏心,将无犯波罗夷耶?善哉长老,为我白佛,随佛所教我当奉行。”
时诸比丘往佛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今僧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白四羯磨如是与。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彼比丘应往僧中,脱革屣、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难提比丘犯婬欲法,都无覆藏心;今从僧乞波罗夷戒,愿僧慈愍故,与我波罗夷戒。’
屣(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难提比丘犯婬欲法,都无覆藏心,今从僧乞波罗夷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难提比丘犯婬欲法,都无覆藏心,今从僧乞波罗夷戒;僧今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谁诸长老忍僧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如是说。
“‘僧已与难提比丘波罗夷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与波罗夷戒已,应随顺行。
“是中随顺行法者,不应授人大戒及与人依止,不应畜沙弥、不应受教授比丘尼、设差不应往教,不应为僧说戒、不应在僧中问答毗尼,不应受僧差使作知事人、不应受僧差别处平断事、不应受僧差使命,不应早入聚落逼暮还,应亲附比丘、不应亲附外道白衣,应随顺比丘法、不说余俗语,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若相似、若从此生、若重于此者,不应非羯磨、非羯磨者不应受清净比丘敷座、洗足水、水器、拭革屣、揩摩身及礼拜迎送问讯,不应受清净比丘捉持衣钵、不应举清净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不应助他语、不应遮说戒自恣、不应与清净比丘诤。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与波罗夷戒比丘僧说戒及羯磨时,来不来无犯。”
诸比丘作如是语:“比丘与波罗夷戒已复重犯,应得更与波罗夷戒否?”
佛言:“不应尔,应灭摈。”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尔时有比丘体软弱,以男根内口中,彼疑:“我将无犯波罗夷耶?”
佛言:“犯。”
时有比丘、字蓝婆那,男根长,持内大便道中,彼疑:“我将不犯波罗夷耶?”
佛言:“犯。”
时有比丘男根起,异比丘即持自内口中,此比丘不以为乐,即却不受,生疑:“我将无犯波罗夷耶?”
佛言:“汝不犯,彼比丘犯。”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至白衣家,白衣家有小儿眠,男根起。
比丘即持自内口中已,疑:“我将无犯波罗夷耶?”
佛言:“犯。”
时有比丘捉余比丘共行婬,彼疑:“我将无犯波罗夷?”
佛问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
佛言:“二俱波罗夷。”
时有比丘共沙弥行婬,疑:“我将无犯耶?”
佛言:“汝沙弥受乐否?”
答言:“受。”
佛言:“二俱犯。”
时有沙弥捉大比丘共行婬,疑,佛言:“比丘、汝受乐否?”
答言:“受。”
佛言:“二俱犯。”
时有沙弥与沙弥共行婬,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
佛言:“二俱犯。”
时有比丘强与比丘共行婬,不受乐还出,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
佛言:“汝无犯,入者犯。”
时有比丘强捉沙弥行婬,不受乐还出,彼疑,佛言:“汝沙弥受乐否?”
答言:“不受。”
佛言:“汝不犯,入者犯。”
时有沙弥强捉比丘共行婬,不受乐还出,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入者犯。”
时有沙弥强捉沙弥行婬,不受乐还出,疑,佛言:“汝沙弥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入者犯。”
时有比丘自身根坏无所觉触,彼作是念:“我不觉触,行婬得无犯。”
彼即行婬已,疑,佛言:“汝犯波罗夷。”
时有比丘男根不起,念言:“我行婬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犯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与眠女人行婬,彼不觉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犯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与醉女人行婬,彼不觉乐得无犯。”
即共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与颠狂女人行婬,彼不觉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与瞋恚女人共行婬,彼不受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与苦痛女人共行婬,彼不受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与身根坏女人共行婬,彼不觉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强捉女人共行婬,彼不受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强捉黄门行婬,彼不受乐得无犯。”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作是念:“我捉男子行婬,彼不受乐得无犯。”
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女人强捉比丘行婬,比丘不受乐还出,彼疑,佛言:“比丘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
时有黄门强捉比丘共行婬,疑,佛言:“比丘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
佛言:“汝不犯。”
时有男子强捉比丘共行婬,彼不受乐还出,疑,佛言:“比丘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捉比丘大便道、若口中行婬,彼身受乐还出,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乐。”
佛言:“二俱波罗夷。”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捉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大小便道口中行婬,彼受乐还出,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乐。”
佛言:“二俱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捉比丘大便道口中行婬,彼不受乐,疑,佛言:“汝比丘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彼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捉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大小便道口中行婬,彼不受乐还出,疑,佛言:“汝沙弥尼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彼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捉眠比丘大便道口中行婬,彼眠不觉,觉时亦不知,彼疑,佛问言:“汝觉否?”
答言:“不觉。”
佛言:“汝不犯,彼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捉眠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大小便道口中行婬,彼眠不觉,觉时亦不知,彼疑,佛问言:“汝觉否?”
答言:“不觉。”
佛言:“汝沙弥尼不犯,彼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于眠比丘大便道口中行婬,彼眠觉不受乐还出,彼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入者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于眠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大小便道口中行婬,彼眠不觉,觉已不受乐,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彼入者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于眠比丘大便道口中行婬,彼眠不觉,觉已知受乐还出,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
佛言:“二俱犯。”
时有恶比丘、恶沙弥、恶阿兰若,于眠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大小便道口中行婬,彼眠不觉,觉乃知受乐,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乐。”
佛言:“二俱犯。”
时莲华色比丘尼昼日不关户眠,贼入屋行婬已去,彼眠不觉,觉已见不净污身,彼作是念:“我身有不净污,将无有人婬犯我耶?”
莲华色 = Uppalavanna,意译作莲华鲜、专华色、华色。或梵汉并举,译作优钵罗华色、优钵华色。即莲华色比丘尼。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作青莲华尼、莲华色尼、莲华色女、莲华淫女、莲华女、嗢罗苾刍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初嫁郁禅国人,婚后曾生一女。因发现其夫与其母私通,故离家至波罗捺城,另嫁一长者。日后长者至郁禅国经商,娶一少女归波罗捺国,后方知彼乃莲华色之女。莲华色深感命运悲凉,前则与母共夫,今则与女共夫,因而自暴自弃,遂至毗舍离城过淫女生活。一日,听闻目犍连说法而归信佛教,乃依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出家,后得六神通,证阿罗汉果。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载,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返人间时,莲华色曾化作转轮圣王之身迎接佛陀,是后又恢复本形礼佛。后提婆达多叛逆,欲加害佛陀,莲华色呵斥之,提婆达多怒击其头顶而致死。
彼疑,佛言:“不犯;比丘尼不应昼日不关户而眠。”
尔时有难陀比丘尼,昼日在华树下众人戏处,有贼捉婬犯,彼疑,佛言:“汝难陀受乐否?”
答言:“大德,如似热铁入体。”
佛言:“无犯;比丘尼不应住如是处。”
尔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至白衣家,彼门下系小狗子,见比丘便作声,比丘慈愍解放去。
比丘复往余处,故二见唤共行不净。
彼作是念:“我放他狗子去,已犯波罗夷。”
便与故二共行不净。
诸比丘作如是念:“此比丘为犯前?为犯后?”
佛言:“前不犯、后犯,而不应放他狗子去。”
时有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有豚子溺水中,见比丘便作声,比丘慈愍即出放去。
豚(tún) = 小猪,猪[suckling pig]。(泛指猪[pig]。)
复往余处,见故私通女人,唤共行不净,彼作是念:“我放他豚子去,已犯波罗夷。”
便共行不净。
余比丘作是念:“此比丘为犯前?为犯后?”
佛言:“前不犯、后犯,而不应作如是事。”
时有异女人,往屠牛处买肉持行,有鸱鸟抄撮其肉在空中,失堕乞食比丘钵中。
鸱(chī) = 一种凶猛的鸟,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sparrow hawk]。
抄(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从侧面绕过去[outflank]。)
撮(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彼女人见之,即语言:“大德,此是我肉,莫持去。”
比丘答言:“堕我钵中、非汝肉。”
持去不还。
前行见婬女,唤此比丘共行不净。
彼作是念:“我向持他肉来,已犯波罗夷。”
即共此女人行不净。
诸比丘作是念:“彼比丘为犯前?为犯后?”
佛言:“前无犯、后犯,而不应受如是肉。”
时有比丘于狗口中行婬,彼疑。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褰衣小便,有狗舐小便以渐前含男根,彼不受乐即还出,便疑,佛问言:“比丘汝受乐否?”
褰(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舐(shì) = 以舌舔物[lick]。
答言:“不受乐。”
佛言:“不犯。”
时有比丘褰衣小便,有狗舐小便,复前含男根,彼受乐已还出,疑,佛问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乐。”
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褰衣渡伊罗婆提河,有鱼含男根,彼不受乐还出,疑,佛问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不犯。”
时有比丘褰衣渡伊罗婆提河,有鱼含男根,彼受乐还出,疑,佛问言:“汝受乐否?”
答言:“受乐。”
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比丘大小便道中间行婬,彼疑,佛言:“偷兰遮;在䐟中曲脚间、胁边乳间、腋下耳鼻中、疮孔中、绳床木床间、大小褥间、枕边、在地泥抟间、君持口中,若道想若疑,一切偷兰遮。”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君(jūn) = 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sovereign;ruler]。(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your]。)
尔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有童女在门内仰卧而睡,彼作是念:“我若男根婬犯入便波罗夷。”
仰卧(yǎng wò) = 脸朝上躺着[lie on one’s back]。
即以足大指,内彼女根中,疑,佛言:“僧残。”
时有比丘欠口,有异比丘以男根内口中,彼不受乐出之,疑,佛问言:“汝受乐否?”
欠(qiàn) = 打呵欠[yawn]。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入者犯;自今已去,若欠口时,应以手障口。”
时有比丘,于浴室中为异比丘揩身,此比丘身软,异比丘即生欲心,便共行婬。
彼不受乐还出,彼疑,佛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无犯,彼入者犯。”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有比丘昼日不关户眠,男根起。
时有众多女人,诣僧坊观看,至彼比丘屋,见比丘仰眠男根起,见已惭愧,疾疾而出。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坊(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诸女人中有贼女共行,贼女入屋,即于比丘形上行婬。
行婬已持华鬘系男根头而去。
彼比丘眠不觉,觉已见不净污身,男根有华鬘,便作如是念:“乃有不净污身,男根有华鬘,将无有女人于我行婬耶?”
疑。
佛问言:“汝觉否?”
答言:“不觉。”
佛言:“无犯;而不应昼日不关户而眠。”
时舍卫国有比丘、比丘尼母子夏安居,母子数数相见,既数相见,俱生欲心,母语儿言:“汝从此出,今还入此,可得无犯。”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儿即如母言,彼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于死女人上行婬,彼疑,佛言:“汝波罗夷;若多不坏,波罗夷;若半坏,偷兰遮;若多坏、若一切坏,偷兰遮;若骨间,偷兰遮。”
尔时苏卑优婆私,语比丘言:“男根、女根俱遮行婬可得无犯。”
比丘即如言行婬已,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苏摩优婆私,语比丘言:“汝共我行婬,于外出精可得无犯。”
即如言行婬已,疑,佛言:“汝波罗夷。”
时有婬女语比丘言:“汝以树叶裹男根行婬可得无犯。”
即如言行婬已,疑,佛言:“汝波罗夷。”
尔时比丘在冢间行,遥见死女人,身犹衣服庄严,即便行婬已,疑,佛言:“汝波罗夷。”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时有比丘守房,有小女来白时到,比丘即捉行婬,破彼女根与大便道通,即便命终。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不以杀心。”
佛言:“不犯杀,犯婬波罗夷。”
时有比丘于木女像身中行婬,疑,佛言:“犯偷兰遮。”
于壁上女像形行婬,佛言:“偷兰遮。”
时有比丘与天女共行婬已,疑,佛言:“波罗夷;阿修罗女、龙女、夜叉女、饿鬼女、若畜生能变化者女行婬,一切波罗夷。”
时有比丘晨朝着衣持钵至白衣家乞食,时天大雨,有女人低身除决潦水形露,彼作是念:“我不触其身,但以男根入得无犯。”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潦(lǎo) = 雨水盛大的样子[rainy]。(雨后积水[accumulated
water after raining]。)
念已即便行婬,疑,佛言:“波罗夷。”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有比丘往阿兰若处昼日眠,时有取薪女人于比丘形上行婬已,去比丘不远而住。
比丘觉已,见身不净污,念言:“此女必于我身上行婬。”
生疑,佛问言:“汝觉否?”
答言:“我不觉。”
佛言:“不犯;比丘不应住如是处昼日眠。”
尔时世尊在婆祇提国。
有比丘往阿兰若处昼日眠,有担草女人于比丘形上行婬。
比丘不知,觉已不受乐,即却之已,打女人。
比丘疑,佛问言:“汝受乐否?”
答言:“不受乐。”
佛言:“汝不犯;打女人得突吉罗。”
时世尊在瞻婆国。
有比丘至阿兰若处,昼日思惟系念在前,此比丘是阿罗汉,有风患男根起。
时有贼女,强与比丘共行婬。
比丘如是语:“阿罗汉犹有欲男根起耶?”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五事因缘令男根起:大便急、小便急、风患、慰周陵伽虫啮、有欲心,是为五事;若阿罗汉,有欲心男根起者,无有是处。”
啮(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王子无畏,男根有病,令女人含之,后得差。
得差已,即于此女人口中行婬。
此女人忧愁不乐,便作是念:“若王瓶沙来时,我当覆头露形在王前住;若王问我言:‘汝狂人耶?何故乃作如是?’我当答言:‘不狂,是王子所须故,我今覆护;何以故?王子常于我口中行婬,是故覆护。’”
后异时,王瓶沙往无畏所,时女人如先所念,于王前如是住。
王问言:“汝狂耶?何故如是?”
女答言:“我不狂,是王子所须,是故覆护耳。”
王即唤无畏来语言:“汝云何乃于侍女口中行欲耶?”
无畏闻之,甚以惭愧。
后于异时,王子无畏言:“此女人有罪,为着黑衣安置城门边,作如是言:‘若有如是病者,当于此婬女口中行婬得差。’”
时诸比丘作如是言:“若为治病故,以男根着彼女人口中含,不犯耶?”
佛言:“波罗夷。”
尔时有城,名婆楼越奢,王字海。
婬女有罪,王作是言:“剥女根两边肉,以此为罚。”
即便剥之。
诸比丘作如是言:“若于生人骨间行婬,为犯否?”
佛言:“偷兰遮。”
##盜戒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陀尼伽陶师子,取王瓶沙材木,不与而取,是犯否?”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佛言:“最初未制戒,不犯。”
复白佛言:“大德,若空处他所守护物,若取五钱、若过五钱,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他物他物想,若五钱、若过五钱,不与而取,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他物疑,若取五钱、若过五钱,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非他物他物想,取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
“非他物疑,取五钱、若过五钱,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他物他物想,取减五钱,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他物疑,取减五钱,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非他物他物想,取减五钱,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非他物疑,取减五钱,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若作女想,取男物五钱、若过五钱,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若作男想,取女物五钱、若过五钱,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若作此女想,取余女物,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若作此男想,取余男物,是犯否?”
佛言:“波罗夷。”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
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
有女人器盛饭,置地已还入屋。
比丘看左右不见人,作是念:“我取此食于我有益。”
即持而去,彼疑。
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盗心取。”
佛言:“若价直五钱,取离本处,波罗夷;糗、干饭、鱼、肉、佉阇尼,如是一切,直五钱,取离本处,波罗夷。”
糗(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有铜杅,看左右不见人,念言:“此于我有益。”
杅(yú) = 浴盆。
即持去,有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盗心取。”
佛言:“若价直五钱,取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有方独座榻蹬,看左右不见人,念言:“取此于我有益。”
榻(tà) = 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couch;long,narrow and low bed]。
蹬(dēng) = 踩;踏[step on]。
即持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盗心取。”
佛言:“若价直五钱,取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比丘于浣衣处取他衣持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答言:“以盗心取。”
佛言:“价直五钱,取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比丘去浣衣处不远,见有晒贵价衣,即忆识而去,念言:“还时当取。”
便疑。
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方便求五钱,未离本处,偷兰遮。”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门屋下晒贵价衣,以脚转侧看,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方便求五钱,未离本处,偷兰遮。”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有独坐床,看左右不见人,自念:“此于我有益。”
即便持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盗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有独坐床并衣,看左右不见人,自念:“此于我有益。”
即持去。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价直五钱,取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见有独坐床,暂取用坐,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暂取,非盗心。”
佛言:“无犯;不应不问主而暂取用。”
时有比丘取他塔庙中衣,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粪扫衣取。”
衲衣/百衲衣/粪扫/粪扫衣 = Pamsu-kula,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佛言:“无犯;不应取他塔庙中庄饰衣。”
时有比丘与卖綖人共行,彼语比丘言:“长老,汝等度关不输税,今欲以此綖托长老度关。”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托(tuō) = 寄托[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依靠;凭借[rely
on]/推。同“拓”[push]。)
时比丘即为过之,便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价直五钱,过关便,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取他物,得五钱、若过五钱。
彼疑,佛言:“一切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取他物,中有疑者而不遮,即往取物,得五钱、若过五钱。
彼疑,佛言:“一切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取他物,中有疑者即遮。
彼故往取,得五钱、若过五钱。
彼疑,佛言:“遮者偷兰遮,不遮者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盗他物,即往取五钱、若过五钱,得减五钱,彼作是念:“我等得减五钱,不犯波罗夷?”
佛言:“依本取物处直五钱,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方便遣一人,取五钱、若过五钱,还共分,各得减五钱,彼作是念:“我等得减五钱,不犯波罗夷?”
佛言:“通作一分,尽波罗夷。”
时众多比丘,方便共遣一人取他物,彼往取减五钱来,至此得五钱。
彼作是念:“我等得五钱,波罗夷。”
佛言:“依本取物处,偷兰遮。”
时有比丘取彼聚落物来入城,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盗心。”
佛言:“取五钱,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他经,作是念:“佛语无价,应计纸墨直。”
彼疑,佛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盗心取。”
佛言:“取五钱,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王家勇健人,以信乐故从世尊出家。
有异破戒比丘,诱诳言:“长老,彼某甲村中,多有财物亦有健人,而汝胜彼;今可共往取彼财物。”
即答言:“可尔。”
彼比丘语已便去不远,此比丘作是念:“我信乐出家,不应作如是恶事。”
彼破戒比丘,于异时复来语言:“今可共往取彼财物。”
答言:“我不往。”
问言:“何以故?”
答言:“我于汝去后思惟,作是念:‘我不应以信出家而作是事’;以是故不往。”
复异时,彼破戒比丘,往彼村盗他物,各各分已,作一分送与此比丘。
此比丘答言:“我不须此分;我先不作如是言:‘以信出家不应作如是事’耶?”
疑。
佛问言:“汝以何心?”
即具以因缘白佛,佛言:“无犯;先然可彼,突吉罗。”
然可(rán kě) = 同意;应允。
时有比丘,欲盗他衣而错取己衣,疑,佛言:“汝偷兰遮。”
时有比丘,盗取他衣并得己衣,疑,佛言:“己衣,偷兰遮;他衣,波罗夷。”
时有比丘,他盗取物,而夺彼盗者物,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众多白衣在冢间,脱衣置一处埋死人。
有粪扫衣比丘,谓是粪扫衣即持去。
诸白衣见已语:“大德,莫持我衣去。”
彼答言:“我谓是粪扫衣。”
即置衣而去,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粪扫衣想,不以盗心。”
佛言:“无犯;若多有衣聚,不应作粪扫衣取。”
时有比丘去冢不远行,遥见多有粪扫衣,即聚集而去,言还当取。
余粪扫衣比丘见,谓是粪扫衣,即持去。
彼比丘还不见衣,至寺内见有比丘浣治,即语言:“汝偷我衣,犯盗。”
彼答言:“我不盗取,粪扫衣耳。”
彼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作粪扫衣取。”
佛言:“不犯;而不应取聚粪扫衣。”
时有居士去冢不远行,遥见有大价粪扫衣,即往取置草中而去,言还当取与某甲比丘。
时有粪扫衣比丘,见即持去。
彼居士还不见衣,至寺中见比丘浣治,即语言:“汝盗我衣。”
比丘答言:“我不盗汝衣,取粪扫衣耳。”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作粪扫衣取。”
佛言:“无犯;而不应取如是处粪扫衣。”
时有牧牛人,脱衣置头前而眠。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
有粪扫衣比丘见,谓是死人,作是念:“世尊不听比丘取完死人衣。”
即取死人臂骨打头。
彼觉起言:“大德,何故打我也?”
比丘言:“我谓汝是死人。”
彼牧牛人言:“汝宁可不别我死生也。”
即打比丘熟手。
熟(shú) = 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cooked]。(表示程度深[deeply]/精审,仔细[carefully]/熟悉[familiar]。)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打死人令破取衣。”
时有众多小儿,脱衣置一处,作土堆戏。
有粪扫衣比丘,见即持去。
诸小儿见语言:“莫持我衣去。”
比丘答言:“我谓是粪扫衣。”
置而去。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粪扫衣取。”
佛言:“无犯;而不应取聚粪扫衣。”
时六群比丘,以石蜜诱诳小儿,欲将人间卖。
父母见之,即问比丘言:“大德何所说?”
彼答言:“无所说。”
即留小儿而去。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盗心。”
佛言:“直五钱,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心倒易他分物筹,彼疑,佛言:“举筹便波罗夷。”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策划[plan;plot;scheme]。)
时有比丘盗他分物筹,疑,佛言:“直五钱,离本处,波罗夷。”
时有比丘转侧他筹,疑,佛言:“方便取五钱,未离本处,偷兰遮。”
时有比丘再盗取物,不满五钱,彼作如是念:“我前后不满五钱,不犯波罗夷。”
佛言:“前后满五钱,波罗夷。”
时去祇桓不远,有居士耕。
有客比丘见语言:“此是僧地,莫耕。”
彼答言:“非僧地,我地耳。”
比丘复语言:“是僧地,汝莫耕。”
居士即放犁去,作如是言:“我自有地而不得耕也。”
彼客比丘入祇桓问旧比丘:“有居士去此不远耕;此是谁地?”
答言:“是彼居士地。”
旧比丘言:“汝何故问也?”
即具说因缘,便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具说因缘,佛言:“汝无犯,而不应作如是事。”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若作减损意,取五钱、若过五钱,自取、若教人取,自断坏、若教人断坏,自破、若教人破,若烧、若埋、若坏色,是犯否?”
佛言:“一切波罗夷。”
时有比丘分地,移他标相。
彼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移标相若直五钱,波罗夷。”
尔时众僧园无水荒毁,六群比丘决他田水着僧园中,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荒(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答言:“盗心。”
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有檀越家田无水荒毁,彼决他水着檀越田中,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与白衣家有怨,彼决他田水弃之令田毁废。
彼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他水。
彼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诸比丘疑,不敢取渠水、泉陂池水,佛言:“若非人所护者不犯。”
渠(qú) = 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canal;channel;ditch]。
陂(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时有比丘字旃陀罗,有斗诤事,有贵价苏摩钵。
苏摩钵/苏摩国钵 = Soma-patta,钵之一种。据四分律卷五十二载,昔佛陀在苏摩国游行,遇一信乐陶师,佛为彼一一指授,教令作钵,彼如佛所教,随作即成,特异贵好。时陶师持苏摩钵赠诸比丘,比丘不敢受,佛乃听受此钵。
智
|
颇罗堕
|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
愚
|
旃荼罗/旃陀罗
|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
彼以诤事故,常怀忧愁作如是语:“若有能灭我诤事者,当与此钵。”
时有阿夷头比丘,聪明了了善灭诤事,即为彼灭诤已,持钵而去。
此比丘谓失钵,便行求觅,见阿夷头手中捉,即语言:“汝偷我钵。”
彼即答言:“我不偷汝钵,汝自有要言:‘若有能灭我诤事者,当持此钵与’;是故我取耳。”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取?”
彼具答因缘,佛言:“汝不犯;而不应受如是物。”
时有比丘,字耶输伽,有僧伽梨,复有比丘,字婆修达多,不语辄着,入聚落乞食。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彼谓失衣,便行求觅,见婆修达多着,即便捉之,言:“汝犯盗。”
彼答言:“我不盗汝衣,以亲厚意取耳。”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亲厚意取,非盗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于非亲厚而作亲厚意取。”
时有比丘字清净,有僧伽梨,有须陀夷比丘,不问主辄着,入聚落乞食。
主谓失衣,便行求觅,见须陀夷着,即捉语言:“汝取我衣,犯盗。”
彼答言:“我不盗,借着耳。”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借着,非盗心。”
佛言:“无犯;而不应不问主辄着入聚落。”
时有比丘取他梨果,疑,佛言:“直五钱,离本处,波罗夷;阎婆果、波梨婆果、蒱桃种种果,若直五钱,一切波罗夷。”
时有比丘摇他梨果堕欲令损减,佛言:“直五钱,波罗夷;若摇堕阎婆果、波梨婆果、蒱桃种种果,欲令损减,一切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他胡苽,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苽(gū) = 同“菰”。
时有比丘盗甘蔗,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时有比丘取他菜,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时有比丘取他莲华,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钵头摩、头头摩、拘头摩、分陀利华,直五钱,一切波罗夷;若复折坏,欲损减他,直五钱,一切波罗夷。”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
||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
|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
|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
Kumuda,意译黄莲花。
|
|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
|
瞻卜迦华/薝卜华
|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
|
阿提目多伽华
|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
|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
|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
|
曼陀罗华
|
四种天花
|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
摩诃曼陀罗华
|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
|
曼殊沙华
|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
|
摩诃曼殊沙华
|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
时有他守视人及贼,与比丘佉阇尼食,比丘作如是意言:“此非彼食。”
不受。
诸比丘白佛,佛言:“此即是檀越食,听净洗手受食之。”
时有比丘取他藕根,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时有比丘在他所守护林中取材,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心无根取他食,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无根取他食,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无盗心。”
佛言:“无犯;妄语故,波逸提。”
时有比丘,遣比丘盗取绳床。
彼使比丘谓不盗,即为取床来,疑,佛言:“方便教者波罗夷,使者不犯。”
时有比丘,遣比丘取绳床,彼使谓盗取,即取床来,疑,佛言:“取者波罗夷,教者无犯。”
时有众多比丘有舆,与六群比丘共行。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六群比丘作是念:“前到住处当盗取彼舆。”
佛言:“若在此处盗,波罗夷;若在道中、若至住处盗,亦波罗夷。”
时有六群比丘,见恒水中有流船,作是念:“我等可盗取此船不劳身手。”
彼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即具答因缘,佛言:“但意,无犯;而不应生如是意。”
有比丘盗取他船,从此岸至彼岸,疑,佛言:“波罗夷;从彼岸至此岸,顺水、若逆水、若沈水中、若牵着陆地、若解他船离处,一切波罗夷;若方便欲解,不离处,偷兰遮。”
时有二比丘,往阿夷罗婆提河中浴,见贵价衣簏随水流下,一比丘见便言:“此簏属我。”
簏(lù) = 竹篾编的盛物器,形状不一[bamboo vessel]。
第二比丘言:“簏中物属我。”
即共取得贵价衣,便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粪扫衣想。”
佛言:“不犯;不应取水中粪扫衣。”
时有比丘盗金花鬘,疑,佛言:“波罗夷。”
时祇桓中有众多鸟巢住,至后夜鸣唤乱诸坐禅比丘。
巢(cháo) = 鸟窝[birds' nests]。
有旧比丘,遣守园人除去鸟巢。
彼于鸟巢中,见有金有碎帛,持来与旧比丘。
帛(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彼疑,佛言:“鸟兽无用无犯,而不应受如是物。”
时祇桓中有鼠穴,比丘使守园人坏,彼于鼠穴中得药碎帛持来与比丘。
比丘疑,佛言:“畜生无用,无犯,而不应受如是物。”
时去寺不远有村,诸鼠往村中取胡桃来,在寺内成大聚。
桃(táo) = 桃树[peach]。
六群比丘以盗心取食。
彼疑,佛言:“波罗夷。”
时去祇桓不远有猎师,安机发捕鹿,机中有死鹿。
六群比丘以盗心取食,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昼日往阿兰若处。
有贼系牛在树,牛见比丘泣泪。
比丘慈念便解放去。
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慈心,无盗意。”
佛言:“无犯;不应作如是事。”
时有比丘,昼日往阿兰若处,有贼缚牛置中。
比丘左右不见人,念言:“此于我有益。”
即解牛牵去。
去不远,还得意念,便言:“我何用此牛?”
即放去。
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直五钱,离处,波罗夷。”
时有豹捉鹿,鹿被疮来入寺而死。
疮(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诸比丘取食,疑,佛言:“无犯。”
时有猎师捕鹿,鹿来入寺,猎师寻鹿而来,问诸比丘言:“见如是如是鹿否?”
诸比丘不见者言不见,彼即处处求觅得。
时猎师即瞋嫌比丘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妄语欺调,自称:‘我知正法’,见鹿而言不见,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疑,白佛,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盗取波利迦罗衣,疑,佛言:“波罗夷。”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时有比丘,盗心举他波利迦罗衣离处,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心转侧波利迦罗衣,疑,佛言:“方便求五钱,未离处,偷兰遮。”
时有比丘,盗绳床、木床、大小褥、枕、毡被、若瓶、若澡罐、若杖、若扇,佛言:“直五钱,一切波罗夷。”
时有比丘,倒易绳床言:“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佛言:“不应倒易。”
时有比丘,倒易木床、大小褥、若枕,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毡被、瓶、澡罐、杖、扇言:“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佛言:“不应尔。”
时有比丘,盗他石。
彼疑,佛言:“直五钱,波罗夷。”
盗堑材木、竹𥯤、文若草、婆婆草、树皮,若他所守护树叶花果,彼疑,佛言:“直五钱,一切波罗夷。”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𥯤(wěi) = 同“葦”。芦苇。
时有比丘,从他衣架上盗取衣,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心举他衣架上衣离架,疑,佛言:“波罗夷。”
时有比丘,盗心从他架上转侧衣,疑,佛言:“方便求五钱,未离处,偷兰遮。”
时有比丘,取他衣架上带并架合取,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盗心。”
佛言:“直五钱,离处,波罗夷。”
时有众多比丘,与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坐食。
白衣以大价衣敷为座。
中有一六群比丘,盗心以脚转侧,疑,佛言:“汝以何心?”
答言:“盗心。”
佛言:“方便求五钱,未离处,偷兰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