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四分律-四分之四(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五十
 
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杂揵度(续)
小犍度 = 有关比丘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尔时慈地比丘来至毗舍离国,彼与诸离奢亲友知识,诸大离奢闻慈地比丘来至毗舍离,即往问讯,慈地比丘而不应答。
慈地比丘 = 指慈(Mettiya)与地(Bhummajaka)二比丘,为佛陀之弟子。据五分律卷三载,慈、地二比丘为兄弟,福德极薄,分卧具、食物及差会时,常得粗恶者。偶若被差遣至好处,施家之长者知二比丘乃无清净行之人,唯供养粗恶之食,二比丘遂生恶嗔之心,嗔怨为众僧分卧具饮食之陀罗骠(Dabba)尊者,乃前往其妹弥多罗(Mettiya)比丘尼处,共谋诬告陀罗骠作非梵行波罗夷罪,即共至佛所,终证其为诽谤,弥多罗比丘尼受灭摈处分,二比丘则受种种呵责。此为十三僧残法中之第八无根重罪谤他戒、第九假根谤戒、九十单堕法中之第十二嫌骂僧知事戒之结制缘由。上记之事迹,五分律卷三及南传犍度所载者,皆谓慈与地为兄弟二人;然杂阿含经卷三十八所记述者,则仅作‘慈地比丘’一人。
离车/栗呫婆/离车子/利车/黎昌/随舍利/律车/丽掣/理家/栗磋/离车毗 = Licchavi,为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刹帝利种族,乃跋只族(Vajji)之一部。意译为薄皮、同皮、仙族王、边地主。
 
彼言:“长老,我何所犯?故相问讯而不见答。”
 
彼即答言:“我何用共汝等语为?沓婆摩罗子轻慢恼我,而汝等不见佐助。”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彼即言:“我当作何方便令沓婆摩罗子不恼汝?”
 
答言:“若汝往伺佛及众僧大集时,往彼作如是言:‘大德,有如是事者不善、不随顺、非威仪、不得时,我等谓此处清净安乐无有恐怖,而反生忧恼,犹水生火;何以故?沓婆摩罗子侵犯我妇,众僧当和合与作灭摈’;如是则不来恼我。”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即答言:“此有何难。”
彼大离奢往佛大众所,说如上言。
时沓婆摩罗子去佛不远坐,时佛知而故问沓婆摩罗子:“汝闻彼离奢语否?”
 
答言:“闻,唯佛知之。”
 
佛语沓婆摩罗子:“汝不应作如是答;实当言实、虚当言虚。”
 
时沓婆摩罗子闻佛语已,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我从生已来,未曾梦中犯婬,而况觉也。”
 
佛言:“善哉!善哉!沓婆摩罗子,此是好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汝等问彼大离奢:‘莫以无根不净法谤此沓婆摩罗子清净比丘;以无根不净法谤清净比丘得大重罪。’”
 
时诸比丘闻世尊教,即与大离奢共相诘问:“汝可说实;此事云何?莫以无根不净法谤沓婆摩罗子,以无根不净法谤清净比丘得大重罪。”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时诸大离奢得诸比丘诘问已,便作是言:“沓婆摩罗子清净,无有不净行;此是慈地比丘教我耳。”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讥嫌彼大离奢言:“沓婆摩罗子实无不净行,云何以无根不净谤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大离奢言:“汝所为非,不随顺行、非清净行;云何以无根不净法谤沓婆摩罗子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与大离奢作覆钵、不与往反言语,作白二羯磨。
覆钵 = 指向下之半球体,状如倒覆之钵。即于佛塔塔身之上所作半圆之覆钵形状。俗称斗形。于各种样式之佛塔中,形制最古者为覆钵形塔,系由栏楯、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成。依印度佛塔古制,覆钵为九轮之基部,其上设置露盘。今则以露盘为相轮之基部,上安置覆钵,与古制有异。
“白衣家有五法,应与作覆钵:不孝顺父、不孝顺母、不敬沙门、不敬婆罗门、不供事比丘。
“有如是五法,应与作覆钵。
“有五法,不应与作覆钵。
“何等五?孝顺父、孝顺母、恭敬沙门、恭敬婆罗门、敬事比丘。
“有如是五法,不应与作覆钵。
“复有十法众僧应与作覆钵:骂谤比丘,为比丘作损减作无利益、方便令无住处、斗乱比丘、于比丘前说佛法僧恶、以无根不净法谤比丘、若犯比丘尼,有如是十法者,僧应与作覆钵。
“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法,骂谤比丘,僧应作覆钵。
“有如是一法,僧应与作覆钵。
“应如是作,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大离奢,沓婆摩罗子清净,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谤;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此大离奢作覆钵不相来往;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大离奢,沓婆摩罗子清净,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谤;今僧为作覆钵不相往来;谁诸长老忍僧为大离奢作覆钵不相往来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为大离奢作覆钵不相往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听僧差使往大离奢所语如是言:‘僧为汝作覆钵不相往来作白二羯磨。’
“有八法者应差使往,能听、能说、自解、能令他解、能受、能忆持、无谬失、别好恶义。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有如是八法者,应差为僧使。”
而说偈言:
 
“若在大众中,心无有怯弱;所说亦不增,受教无损减。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ruò) = 两把弯曲的弓,“彡”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气力小;势力差。与“强”相对[weakfeeble](惧怕[fear])
“言无有错乱,问时不移动;有如是比丘,堪任为僧使。
 
“阿难,有如是八法,听差为僧使语彼大离奢:‘今僧为汝作覆钵不相往来白二羯磨。’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众中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差阿难为僧使,往大离奢所语言:”今僧为汝作覆钵不相往来”;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差阿难为僧使,往大离奢所作如是言:“僧今为汝作覆钵不相往来”;谁诸长老忍僧差阿难为僧使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阿难为僧使,往彼大离奢所语言:“僧为汝作覆钵不相往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阿难着衣持钵,往彼大离奢家。
时大离奢在外门屋下梳头,遥见阿难远来,疾疾收发前迎阿难白言:“大德善哉,愿前入舍。”
阿难报言:“我不应入汝家受床坐、饮食供养。”
离奢言:“大德阿难,何以故?”
答言:“僧已为汝作覆钵不相往来故。”
离奢言:“以何事故?”
 
阿难即为具说因缘。
彼即言:“大德阿难,如是便为杀我耶?”
寻即闷绝倒地久乃醒悟,还起以手扪眼,白阿难言:“我当作何方便解我覆钵还相往来耶?”
闷绝(mèn jué) = 晕倒。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阿难言:“汝应往忏悔众僧。”
 
时大离奢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覆钵还相往来。
时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大离奢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覆钵还相往来者,应为解作白二羯磨。
“众中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今僧为大离奢解覆钵不相往来,彼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覆钵不相往来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大离奢作解覆钵还相往来;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为大离奢作覆钵不相往来,彼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覆钵不相往来羯磨;今僧为大离奢解覆钵还相往来;谁诸长老忍僧为彼大离奢解覆钵还相往来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为彼大离奢解覆钵还相往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迦留陀夷在阿兰若处住,彼于道路烧草,火势蔓莚,遂乃烧王波斯匿鹿苑。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莚蔓(yán màn) = 牵缠蔓延,绵绵不断。
时居士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断众生命,彼自言:‘我知正法’,烧王鹿苑,如是何有正法耶?”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诸比丘道路行,有草妨阂,佛言:“听以竹压草,若石、若木镇上。”
(hé) = 从门外关门。(阻隔,不畅通;妨碍[hinderobstructseparateblock])
 
时祇桓外有野火烧蔓莚来至,诸比丘不知云何?即白佛,佛言:“听逆除中间草,若作坑堑断、若以土灭、若逆烧时。”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有比丘羸老,不能无络囊盛钵、无杖而行,彼作是念:“我当云何?”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僧与彼老比丘杖络囊白二羯磨。
“应如是与,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羸老,不能无络囊盛钵、无杖而行,彼从僧乞杖络囊;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比丘杖络囊;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羸老,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僧乞杖络囊;僧今与此比丘杖络囊;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杖络囊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杖络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舍利弗,见众僧作非法羯磨,无同意者,欲默然任之。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
佛言:“听默然。
“有五法不应默然:若如法羯磨而心不同,默然任之;若得同意伴,亦默然任之;若见小罪而默然;为作别住而默然;在戒场上而默然。
“如是五法默然者非法。
“有五法应默然:见他非法而默然;不得伴默然;犯重而默然;同住默然;在同住地默然。
“如是五法应默然。
“有五事应和合。
“何等五?若如法应和合;若默然任之;若与欲;若从可信人闻;若先在中默然而坐。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如是五事应和合。”
 
尔时世尊在祇桓中与无数众说法。
时世尊啑,诸比丘咒愿言:“长寿。”
(tì) = 古同“嚏”。打喷嚏[sneeze]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言:“长寿。”
大众遂便闹乱,佛言:“不应尔。”
 
时有居士啑,诸比丘畏慎不敢言长寿,居士皆讥嫌言:“我等啑,诸比丘不咒愿长寿。”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咒愿长寿。”
 
时诸居士礼比丘,比丘畏慎不敢言长寿,世尊不听我咒愿。
诸居士皆嫌言:“我等礼比丘,比丘不咒愿我等长寿。”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咒愿长寿。”
 
尔时六群比丘有小事,便作咒咀言:“我若作如是,当堕地狱、饿鬼、畜生,不生佛法中;若余人作如是事,亦当堕地狱、饿鬼、畜生,不生佛法中。”
(jǔ) = 品味,细嚼[taste]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听作如是语:‘若我作如是事,南无佛;若汝作如是事,亦言:“南无佛。”’”
 
尔时六群比丘畜腰带头安茸,佛言:“不应尔。”
(róng) = 草初生时又细又柔软[fine and soft](鹿茸的简称[young pilose antler])
彼畜革带,佛言:“不应尔。”
六群比丘畜阇提那带,佛言:“不应尔。”
 
彼畜散綖带,佛言:“不应尔;汝等痴人,避我所遮更作余事;自今已去,如是一切带不应畜。”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时六群比丘畜长广带,佛言:“不应尔;听作腰带广三指绕腰三周。”
彼六群比丘大染真色作带,佛言:“不应尔。”
彼作锦带,佛言:“不应尔。”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彼作白带,佛言:“不应尔;听作袈裟色带。”
 
尔时有信乐陶师作种种器与诸比丘,比丘不敢受,白佛,佛言:“听受;有二种器不应畜,瓦坐床、瓦斛瓦斗升合。”
(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shēng) = 容量单位。一斗的十分之一[literlitre](上升,升起[uprise]/登,上[ascend])
 
尔时跋难陀释子往陶师家,在瓦器上累髀坐,器破,仰倒地形露。
(lé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劳累;操劳[tiredoverworked]/连续;多次[consecutiverepeated]/家庭负担[burden])
(bì) = 大腿[hip]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瓦器上坐,亦不应白衣家累髀坐。”
 
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咒、枝节咒、刹利咒、尸婆罗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彼教他,佛言:“不应尔。”
彼以此活命,佛言:“不应尔。”
 
时诸比丘口臭,佛言:“应嚼杨枝。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不嚼杨枝,有五事过:口气臭、不别味、增益热癊、不引食、眼不明。
“不嚼杨枝,有如是五过。
“嚼杨枝有五事利益:一、口气不臭,二、别味,三、热癊消,四、引食,五、眼明。
(yìn) = 心病。
“嚼杨枝有如是五事利益。”
 
世尊既听嚼杨枝,彼嚼长杨枝,佛言:“不应尔;听极长者一搩手。”
(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磔手/桀手 = Vidatthi,乃古代印度之尺数名。桀,张开之意。桀手,即张开拇指与中指之距离,故一桀手,相当于今之二十三公分。
彼嚼杨枝奇者,佛言:“不应尔。”
彼嚼杂叶者,佛言:“不应尔。”
彼纯嚼皮,佛言:“不应尔。
 
时有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故便咽即以为患。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极短者长四指。”
 
彼于多人行处嚼杨枝,若在温室、若在食堂、若在经行堂。
诸比丘见恶之,往白佛,佛言:“不应尔;有三事应在屏处,大小便、嚼杨枝,如是三事应在屏处。”
 
时诸比丘舌上多垢,佛言:“听作刮舌刀。”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尔;听用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舍罗草、竹苇、木。”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彼不洗便举,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应洗。”
彼洗已不晒燥便举,生坏,佛言:“不应尔。”
(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时诸比丘患食物入齿间,佛言:“听作摘齿物。”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用骨、牙、角乃至竹、木作。”
彼用已不洗便举,诸比丘见皆恶之,佛言:“不应尔,应洗。”
彼洗已不晒燥便举,生坏,佛言:“不应尔,应令燥举之。”
 
时诸比丘患耳中有垢,佛言:“听作挑耳篦。”
(bì) = 齿密的梳头工具[fine-toothed comb]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尔;听用骨、牙、角乃至竹、木作。”
彼用已不洗便举,诸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应洗已举之。”
彼不燥便举,生坏,佛言:“不应尔;应令燥已举之。”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
诸比丘多畜鹦鹉鸟、鸲鹆鸟,初夜、后夜鸣唤,乱诸比丘坐禅,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如是鸟。”
鹦鹉(yīng wǔ) = 鸟名。体长约三十公分,嘴大而短,上嘴钩曲覆下嘴,舌肥厚,善学人语[parrot]
鸲鹆(qú yù) = 鸟名。俗称八哥。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时。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跋难陀释子畜狗子,见诸比丘吠。
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尔时世尊在婆祇提国时。
拘舍跋提/鸠尸婆帝/拘奢伐底/矩舍缚帝/拘舍越/鸠夷越/拘舍婆提 = Kusavati,为大善见转轮王传说中之都城,亦即释尊入灭之地拘尸那揭罗(Kusinara)之古名。意译藏论、藏说、有小第、有小茅。
毗舍离婆阇子比丘畜罴子,裂破比丘衣钵、坐具、针筒,乃复伤比丘身体。
(pí) = 棕熊[brown bear]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时诸离奢,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来欲见世尊。
(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辇舆(niǎn yú) = 用人拉车。/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
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内问讯。
时六群比丘出外,辄乘彼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共戏。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无有惭愧,乃乘彼象马车乘、捉持刀剑共戏,犹如国王大臣。”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乘象马车乘、辇舆而共戏笑,比丘亦不应捉持刀剑。”
 
时诸上座老病比丘,不能从此住处至彼处,畏慎不敢骑乘,佛言:“听乘步挽车;若男子乘,一切畜生乘亦男。”
(wǎn) = 牵引;拉[drawpull]
 
彼有命难、净行难,畏慎不敢骑乘避走,佛言:“若有如是难,听乘象马避。”
 
时诸白衣持刀剑来寄诸比丘藏,比丘畏慎不敢受,世尊有如是教不听持刀剑。
白佛,佛言:“听为檀越牢坚故藏举。”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
王忧陀延是宾头卢亲厚知识,王朝晡常往问讯。
优陀延/邬陀衍/邬陀延 = Udayana,译曰出。
宾头卢颇罗堕誓/宾度罗拔啰堕舍/宾头卢突罗阇/宾头卢 = Pindola,全称宾头卢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为佛弟子,十六罗汉之一。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又称住世阿罗汉。宾头卢为名,译作不动;跋罗堕阇为姓,译作利根、捷疾、重瞳,为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时有不信乐婆罗门大臣从王,白王言:“云何大王朝晡问讯,此下贱业人而见王不起?”
王即报言:“明日清旦当往,若故不起当夺其命。”
王明日清旦便往宾头卢所,遥见王来便作是念:“此王今怀恶心来,若我不起当夺我命。
“我今若起彼失王位,若我不起当夺我命而堕地狱。
“令此王堕地狱耶?失王位耶?”
 
寻复念言:“宁令失位,不可令堕地狱。”
即便起远迎,先意问讯言:“善来大王。”
王问言:“汝今何故起迎我耶?”
答言:“为汝故起。”
王言:“昨日何故不起?”
答言:“亦为汝故。”
王问言:“云何为我耶?”
答言:“汝昨日善心来,今日怀恶心来。
“若我不起当夺我命,若夺我命必堕地狱。
“我念言:‘此王持恶心来,若我不起当夺我命,若我起者必失王位;若夺我命必堕地狱,宁当令失王位,不令堕地狱’;是故起耳。”
 
王问言:“我当失位耶?”
答言:“失。”
王复问言:“几日当失?”
答言:“却后七日。”
时王即还拘睒弥,修治城堑,收检谷食柴薪,聚集军众守城警备。
数日过,言:“今日是初日。”
如是乃至七日,作如是言:“沙门语虚。”
便与诸婇女在恒水中乘船游戏。
 
时慰禅王国内七年不雨,彼闻摩竭国王瓶沙有出水珠,若出此珠天即降雨,彼便兴四部兵往王舍城围城而住。
彼城牢固,非余方便可得,唯水谷饮食尽,乃可得耳。
时城内有多方便智慧大臣,教以竹苇着池中,令众莲花在孔中生出竹上。
时彼大臣至瓶沙王所白言:“王今知否?王舍城牢固,非余方便可得,唯水谷尽乃可得耳;今应遣人语波罗殊提王如是言:‘今可且停,不须象马车乘刀剑共斗;汝今可用众华优钵罗、钵头摩、拘头摩、分陀利华共斗,我亦当以如是华共斗;汝复可作饭抟相打共斗,我亦作饭抟共斗。’”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王言:“可尔。”
时即遣使,往波罗殊提王所,具说上言。
彼作是念:“王舍城牢固,唯有水谷饮食尽乃可得,而城内水谷饮食丰多。”
彼即报使言:“我不为城故来,我国内七年不雨,闻汝国中有水珠,若出此珠时天即降雨,以是故来。”
使答言:“大王,初时何不言须珠?若言须珠,我即当与;王今可去,寻当送珠。”
王即还军向拘睒弥国。
彼闻王忧陀延与婇女游戏声,即问傍人言:“戏声是何人?”
傍臣答言:“大王知否?王忧陀延与诸婇女乘船游戏于恒水中,是彼戏声。”
王即敕傍人勿作声,放象于恒水边,彼即放第一白象藏守象人。
时王忧陀延大臣出见白象,白王言:“有野象。”
王即敕人言:“勿作声、牵船近岸。”
彼即近岸。
王忧陀延善知调象法术,即诵术弹琴往前取象。
时守象人即便捉王,王甚恐怖。
彼问王言:“怖耶?”
王言:“我怖。”
彼言:“王勿怖;波罗殊提王唤王。”
王更恐怖念言:“波罗殊提将无杀我并及侍从耶?”
即便系之,卫送往波罗殊提王所。
问言:“汝怖耶?”
答言:“怖。”
王言:“勿怖;汝可教我儿瞿波罗调象术,并教我女弹琴。”
彼将至慰禅国七年中锁脚。
 
时跋难陀释子,从拘睒弥奢弥跋提夫人所,来至慰禅国忧陀延所,持王忧陀延信往夫人所。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为白衣作使,若作突吉罗。”
 
时彼教王儿调象术,教女弹琴。
后于异时遂与王女共通。
拘波罗王子知之,彼作是念:“若我白王必夺其命;彼是我师,教我辛苦;此是王女,彼是王,得应尔耳。”
即覆藏不语人。
后王忧陀延欲逃走,即自严疾行牸象。
(zì) = 母牛[cow]
拘婆罗知之,便作是念:“彼自严疾行象,必欲逃走;若我白王必夺其命,此是我师,教我辛苦。”
遂藏不语人。
彼安王女置象上,于象上饮,失琉璃器,未至地顷,已从慰禅至拘睒弥国。
 
王即至奢弥跋提夫人所,语如是言:“我在彼系时誓言:‘当供养八婆罗门一切所须皆令具足’;今欲与之,便可办具。”
夫人言:“若如是者,诸象马车金银七宝王及我身一切,当尽如许所有并与一人,彼亦都受犹无厌足。”
王言:“今当云何?”
夫人言:“此摩诃迦旃延,是大婆罗门种;今可请之并更请余七婆罗门种比丘,以王如许供具与此八人;彼法不受,若与亦不受。”
摩诃迦多衍那/摩诃迦底耶夜那/摩诃迦毡延/迦旃延/大迦旃延/摩诃迦旃延 = Kaccayana,意译大剪剔种男。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王言:“可尔。”
 
时王忧陀延即往迦旃延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时迦旃延种种方便为王说法令得欢喜。
时王闻法欢喜已,白如是言:“愿受我明日请食,通已八人。”
时迦旃延默然受之。
时王见迦旃延默然受请已,从座起头面礼足欢喜而去。
王还其家办种种多美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至。
时大迦旃延,清旦着衣持钵,通已八人,往王忧陀延宫敷座而坐。
王忧陀延手自斟酌种种多美饮食令得饱足,食已舍钵,取金瓶盛水授之,以象布施。
(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汤汁,羹汁[soup])
(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舀取[ladle out])
迦旃延言:“止!止!王此便为供养已,我等不应受如是供养。”
复以车马人兼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磲、马瑙七宝布施,迦旃延言:“止!止!此便为供养,我等不应受如是供养。”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时王忧陀延即礼迦旃延足已,更取卑床坐。
 
时迦旃延,种种为王说法,令得欢喜已,从坐起而去,还寺内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
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诸比丘说大小持戒揵度:“如来出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而自觉悟证知为人说法。
“初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文义具足开显净行。
“若居士居士子闻,若复余种姓生者,彼闻正法便生信乐。
“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居家妻子系缚,不得纯修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披袈裟,以信舍家入非家道。’
“彼于异时,钱财若多、若少皆悉舍弃,亲属若多、若少皆亦舍离,剃除须发、披袈裟,舍家入非家道。
“彼与出家人同除舍饰好,与诸比丘同戒,不杀生放舍刀杖,常有惭愧慈念众生,是为不杀生。
“舍偷盗,与便取、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有盗意,是为不偷盗。
“舍婬不净行,修梵行勤精进,不着欲爱,清净香洁而住,是为舍婬不净行。
“舍妄语,如实不欺诈于世,是为不妄语。
(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sound out])
“舍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不相坏乱。
“若有离别善为和合,和合亲爱常令欢喜,出和合言所说知时,是为不两舌。
“离粗恶言,所言粗犷苦恼他人,令生瞋恚而不喜乐,断除如是粗恶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能作利益,众人爱乐,乐闻其言,常出如是利益善言,是为不粗恶言。
“离无利益语,知时语、实语、利益语,法语、律语、灭诤语,有缘而说,所言知时,是为离无利益语。
“不饮酒离放逸处。
“不着华香璎珞;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不高广床上坐,非时不食。
“若是一食,不把持金银七宝,不取妻妾童女;不畜养奴婢、象马、车乘、鸡狗、猪羊、田宅、园观、储积畜养一切诸物,不欺诈轻秤小斗,不合和恶物,不治生贩卖,断他肢节杀害系闭,断他钱财役使作业。
(fàn) = 贱买而贵卖的人[peddlerpedlarpedler](买货出售[buy to resell])
“言辄虚诈发起诤讼,弃舍他人,断除如是诸不善事。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
“衣钵自随,犹若飞鸟羽翮身俱。
(hé) = 羽毛中间的硬管[quillshaft of a feather]
“比丘如是所去之处,衣钵随身。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求种种余积饮食、衣服、香味触法;离如是无厌足事。
信施 = 即信者向三宝布施财物,或指所施之财物。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聚集种子种殖树木鬼神村;离如是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被褥,及与杂色诸皮;离如是利养法。
(xiù) = 刺绣。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embroider]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自严身,酥油摩身、香水洗浴,以香涂身香泽梳头,着好华鬘染眼绀色,种种庄严面首,色綖系臂捉通中杖,执持刀剑并孔雀盖,以珠为扇以镜自照;着杂色革屣,着纯白衣;能离如是庄严之事。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专为嬉戏,棋局、博掩、樗蒱、八道、十道、或复拍石;断除如是种种嬉戏。
博掩(bó yǎn) = 古代六博﹑意钱一类的博戏,角胜负以取人财物。泛指赌博。
樗蒲(chū pú) = 古代的一种游戏,似掷骰子。后也为赌博的通称。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妨道法,说王事、贼事、斗战军马事、大臣事、骑乘事、园观出入事、卧起事、女人事、衣服饮食事、亲里事、国土事、思忆世间入大海事;断除如是一切妨道之业。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谀谄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舍如是邪命谀谄。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常共讲论诤言,或在园观,若在浴池,或在讲堂:‘我知如是法律,汝无所知,汝趣邪道,我向正道,以前言着后;后言着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我胜汝,汝但狂言,共汝论议我今得胜,能问便问’;除断如是一切诤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若居士通信,从此处往彼处,从彼还此,持此信往彼,持彼信来此,自作是教他作是;能远离如是使命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种种斗戏,或弓斗、或刀斗、或杖斗、或鸡斗、或狗斗、或斗猪、或斗羖羊、或斗羝羊、或斗鹿、或斗象、或斗马、或斗驼、或斗牛、或犎牛斗、或水牛斗、或斗女人、或斗男子、或斗童男童女;断除如是一切嬉戏斗事。
(gǔ) = 黑色的公羊[black ram]
犎牛(fēng niú) = 一种领肉隆起的野牛。亦名封牛﹑峰牛。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好恶相,种种畜生以求利养;断除如是种种妨道法。
邪活命/邪命 = Miccha-jiva,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比丘如为得衣食资具而说法,即称为邪命说法。八邪行之一。
瞻相(zhān xiāng) = 看人相貌以卜吉凶。/观察。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厌祷;除断如是妨道法。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诵好咒、或治背病若为出汗、或行针治病、或治鼻或治下部病;除断如是邪命妨道法。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行药疗治人病或吐或下治男治女;除断如是妨道法。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或咒行来令吉利、或诵刹利咒、或诵鸟咒、或诵枝节咒、或诵安置舍宅符咒,若火烧鼠啮物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诵别梦书、或相手相肩、或诵天人问、或诵别鸟兽音声书;除断如是妨道法。
(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邪命自活,瞻相天时,或言当雨、或言不雨、或言谷贵、或言谷贱、或言多病、或言少病、或言恐怖、或言安隐、或言地动、或言彗星现、或言月蚀、或言不蚀、或言日蚀、或言不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或言月蚀有如是好报有如是恶报,日蚀星蚀亦如是;除断如是邪命法。
(huì) = 扫帚[broom](彗星的简称[comet])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国不如,或此胜彼不如,或言彼胜此不如,瞻如是吉凶好恶;除断如是妨道法。
 
“彼于此事中修集圣戒,内无所著、其心安乐,眼虽视色而不取相,不为眼色所劫,眼根坚固寂然而住,无所贪欲而无忧患,不漏诸恶不善法,坚持戒品能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于如是六触入中善学护持、调伏、令得止息,犹若平地四交道头驾象马车乘,善调御者左执鞚右持鞭。
(kòng) = 马笼头 [halter]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
眼触生爱
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
耳触生爱
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
鼻触生爱
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
舌触生爱
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
身触生爱
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
意触生爱
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
 
“善学护持、善学调伏、善学止息比丘亦如是,于六触入中善学护持、善学调伏、善学止息,彼有如是圣戒得圣眼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以养其身,而不贡高憍慢取自支身令无苦患,得修净行,故苦消灭、新苦不生,无有增减,有力无事令身安乐。
“犹如男子女人身患疮,以药涂之取令疮差。
“比丘食以知足,取令身安亦复如是。
“譬如人以膏油膏车,为财物故,欲令转载有所至到。
(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比丘食知止足、取令支身亦复如是。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于食中能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若在昼日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彼于中夜侧右胁累脚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
“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比丘有如是圣戒逮圣诸根,食知止足。
“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念无错乱。
 
“云何比丘念无错乱?
“比丘如是观内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忧恼。
“观外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忧恼。
“观内外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忧恼。
“受、心、法亦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云何比丘一心?若行步入出,左右视瞻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饭食,大小便利,睡眠觉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说若复寂然,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
屈申(qū shēn) = “屈伸。弯曲与伸直。引申为进退。
俯仰(fǔ yǎng) =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a simple move or actionas bending or lifting the head]
“譬如有人与大众共行,若在前、若在中、若在后,常得安乐而无有畏。
“比丘亦复如是,行步入出乃至默然,常尔一心。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阿兰若处树下住,或乐处山窟、若在露地粪聚边、若在冢间水岸间,彼乞食还已洗足,安置衣钵结加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断除悭贪心不与俱,断除瞋恚无有怨嫉,心住无瞋、清净无恚常有慈愍,除去睡眠不与共俱,系想在明念无错乱,除断调愧不与共俱,内心寂灭调愧心净。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除断于疑,已度于疑,其心一向在于善法。
“譬如有奴大家,与姓安隐脱奴。
“彼自念言:‘我先是奴,而今解脱安隐,已得自在,不复从人。’
“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
“又如有人举他财物而行治生、能得利息,还本既毕、复有余在,足以养活妻子,彼自念言:‘我先举债以用治生,而得利息;既得还本,复有余在,足养妻子;我今便得自在,不复畏人。’
“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
“如人久病从病得差,食饮消化、身有色力,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身有色力。’
“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
“如人久闭牢狱从狱安隐得脱,彼作是念:‘我先系闭,今已得脱,无所复畏。’
“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隐。
“如人多持财宝,度大旷野不遭贼劫安隐得过,彼作是念:‘我先多持财宝从旷野得过,而今无所复畏。’
“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
“比丘有五盖亦复如是,如奴、负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断诸结,令心染污、慧力不明。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彼即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受喜乐,得入初禅。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
(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
“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彼舍觉观便生内信,心在一处,无觉无观,心定喜乐,入第二禅。
“彼以心定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
“犹如山顶之泉水自中出,亦不从东西南北及从上来,即此池中清冷水出,润渍一池遍满盈溢无有空处。
“比丘入第二禅亦复如是,心定喜乐遍满盈溢,此是第二现身得乐。
 
“彼舍喜心,住护念乐,身受快乐,如圣所说护念快乐,入第三禅。
“彼于身无喜,以乐润渍,遍满盈溢,无有空处。
“譬如优钵罗华、拘头摩、分陀利华,虽生出地而未出水,根茎华叶润渍水中,无有空处而不润渍。
“比丘入第三禅亦复如是,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遍处,此是第三禅得现身快乐所游戏处。
 
“彼舍苦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遍处。
“由若男子女人沐浴净洁,被以新白净衣,无有不覆之处。
(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润泽[moisten])
“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其心清净遍满于身,无空缺处。
 
“彼入第四禅,心不掉动,亦不懈怠,不与爱恚相应,住无动地。
“譬如密屋,内外泥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然灯,无有人、非人、风鸟、扇动,其灯焰直上无有曲戾,恬定而然。
“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无有掉动,心无懈怠,不与爱恚相应,已住无动地,此是第四禅现身得乐所游戏处。
“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不错乱乐处寂静故。
 
“彼得定心清净,无有垢秽,柔软调伏住无动地。
“自于身中起心,能化作异身,肢节具足诸根无阙。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时即观之,此身色四大合成,彼身色化有。
 
四界/大种/四大种/四大 = Cattari maha-bhutani,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地大
Pathavi-maha-bhuta,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
水大
Apo-maha-bhuta,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
火大
Tejo-maha-bhuta,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
风大
Vayo-maha-bhuta,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此四大身色异,彼化身四大色异,从此四大身色中起心化作,彼身诸根肢节具足。
“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此是鞘,此是刀,刀异鞘异。’
(qiào) = 刀剑套[sheathscabbard]
“从此鞘中拔刀出。
“亦如人筐中出蛇,彼作是念:‘此是筐,此是蛇,筐异蛇异。’
(kuāng) = 筐子,盛东西的方形竹器。后亦用柳条或荆条等编成[basket]
“从此筐中出蛇。
“譬如有人从簏出衣,彼作是念:‘此是簏,此是衣,簏异衣异。’
(lù) = 竹篾编的盛物器,形状不一[bamboo vessel]
“从簏中出衣。
“比丘亦复如是。
“此是比丘初胜法,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寂静故,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不动地。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彼作是念:‘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
“此四大色身异,彼化四大色身异,此心在此身、依此身、系此身。
“譬如琉璃摩尼珠莹治甚明清净无垢,若以青黄赤綖贯之,有眼男子置掌而观:‘此是珠,此是綖,珠异綖异,此珠系在于綖。’
(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明[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比丘亦复如是,从此四大色身,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而作是念:‘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四大色身异,彼化四大色身异;此心在此身、依此身、系此身。’
“此是比丘第二胜法。
“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寂静故。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彼便能作种种变化,以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
“身能飞行石壁皆过,无所触阂如行虚空,行住空中如鸟飞翔,出没于地、如水涌波、或烟或焰、若大火积,手能扪摸日月,身至梵天。
(xiáng) = 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circle in the airsoar]
“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造,欲作何器便能成之而有利益。
“譬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成之而有利益。
“譬如治象牙师善能治牙,随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
“譬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
“比丘亦复如是,定心清净至无动地,随意所作乃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清净过出于人耳,闻二种声:人、非人。
“譬如于城郭国邑中有讲堂、广大高显,有聪耳人在中,不劳听力而闻种种音声。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比丘亦复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净,得闻人、非人种种音声。
“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外众生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略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脱心、上心、无上心,皆悉知之。
“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水镜自照、无不得见。
“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清净故,知外一切众生心之所念。
“此是比丘第五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十生、百生、千生、无数百千生,劫烧都尽国土还生,我在彼生名字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寿命如是、在世如是、寿尽如是、受苦乐如是。
“从彼命终复生于彼,如是展转来生于此,如是形色相貌无数种种皆悉忆识。
“譬如有人从己村落往至他国,在于彼间若行、若住、若语、若默,从彼国复往余国,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如是展转复还其国,不劳多力而能忆识所行诸国:‘我从此国乃往彼国,在彼国内如是行、如是住、如是语、如是默;从彼国复至彼国,在彼国如是行、如是住、如是语、如是默;如是展转还至本国。’
“比丘亦如是,能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以宿命智证,能忆无数百千劫种种众事。
“此是比丘得第一明。
“断灭无明,明法生、暗已去,明晓法存,此是比丘忆宿命智证明。
“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心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一心修习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彼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形色好丑善恶、诸道尊贵卑贱,随众生所造业报因缘皆能知之。
“如此人造身恶行、口恶行、心恶行,诽谤贤圣、邪见。
“以邪见报故,堕地狱、饿鬼、畜生。
“如此众生,身行善、口行善、心念善,不诽谤贤圣、正见、修习正业,身死得生天上人中。
“如是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随众生所造业因,皆悉知之。
“譬如广大平地四交道头有高显大堂,有明眼人在中,见众生从东方来至西方,从西方往东方,从南方往北方,从北方往南方。
“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以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乃至随众生所造业报因缘,皆悉知之。
“此是比丘得第二明。
“断无明,明法生、暗已去,明晓法存,此是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明。
“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心不错乱乐寂静故。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
“彼如实知苦圣谛、集尽道谛,如实知有漏、漏集、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圣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彼如是知、如是见,从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
“已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生。
“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
(biē) = 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有眼者观之,见木石、鱼鳖:‘此是木石,此是鱼鳖东西游行。’
“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清净至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复更生。
“此是比丘得第三明。
“断无明,明法生、暗法去,明晓法存,是为无漏智明。
“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