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一
三分之五(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衣揵度(续)
尔时舍卫国有多知识比丘死,有多僧伽蓝、多有属僧伽蓝园田果树,有多别房、多属别房物,有多铜瓶、铜盆、斧凿、灯台,多诸重物,多有绳床、木床、卧褥、坐褥枕,多畜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氍氀,多有守僧伽蓝人,多有车舆,多有澡罐、锡杖、扇,多有铁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剃发刀、竹作器,多衣钵、尼师坛、针筒。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伊泥延/因泥延/翳泥耶/瑿泥延/伊梨延陀/伊尼延
= Eni,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
耄(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氀(lǘ) = 毛织的毡类。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诸比丘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多知识、无知识,一切属僧。”
诸比丘分僧园田果树,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
四方僧物 = 一切属于僧团之物资可分为二种,一称现前僧物,一称四方僧物。四方僧物指来自他方所供养,而属于一切比丘所共用之物,例如寺舍、厨库、田园、米饭、衣服、汤药等,故又称十方僧物、常住僧物。五分律卷二十五以住处地、房舍、须用物、果树、华果等五种为四方僧物,并谓若有沙门释子变卖四方僧物,则犯偷罗遮罪。
彼分别房及属别房物,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
彼分铜瓶、铜盆、斧凿及诸种种重物,白佛,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
凿(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cut a hole;chisel or dig]。(挖掘;开凿[dig]。)
彼分绳床、木床、坐褥、卧褥枕,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
彼分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氍氀,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氍氀广三肘、长五肘,毛长三指,现前僧应分。”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肘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彼分车舆守僧伽蓝人,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
彼分水瓶、澡罐、锡杖、扇,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
彼分铁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佛言:“不应分,属四方僧;自今已去,听分剃刀、衣钵、坐具、针筒。”
彼分俱夜罗器。
俱夜罗 = 意译作随钵器。即贮放匙、箸、钵等之容器。
“现前僧应分。”
尔时有异住处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
时比丘僧多、比丘尼僧少,诸比丘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应分作二分。”
时无比丘尼,纯式叉摩那。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应分作二分。”
时无比丘尼、无式叉摩那,纯沙弥尼,佛言:“应分作二分;若无沙弥尼,僧应分。”
时有住处二部僧多得物,比丘少、比丘尼多。
白佛,佛言:“应分作二分;无比丘有沙弥,应分作二分;无沙弥,比丘尼应分。”
时有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无比丘住处村,到已命过。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诸比丘不知谁应分此衣钵?
白佛,佛言:“彼处若有信乐优婆塞、若守园人,彼应掌录;若有五众出家人前来者应与,若无来者,应送与近处僧伽蓝。”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住处,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
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三月静坐思惟,无使外人入,唯除一供养人。”
时诸比丘自立制限:“世尊如是语:‘三月静坐思惟,不听外人入,唯除一供养人’,若有入者,教令波逸提忏。”
尔时长老和先跋檀陀子,与波罗国六十比丘俱,尽是阿兰若、乞食、着粪扫衣、作余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间坐、露地坐、树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诣舍卫国祇桓精舍,问诸比丘:“如来在何处房住?我欲往见。”
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十二法人/十二头陀行 =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关于头陀行,亦有十三、十六种等说。
|
|
在阿兰若处
|
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
|
常行乞食
|
即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
|
次第乞食
|
即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
|
受一食法
|
即日仅受一食,以免数食妨碍一心修道。
|
节量食
|
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若恣意饮啖,腹满气涨,妨损道业。
|
中后不得饮浆
|
即过中食后不饮浆,若饮之心生乐着,不能一心修习善法。
|
着弊纳(衲)衣
|
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
|
但三衣
|
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
|
冢间住
|
即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
|
树下止
|
效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
|
露地住
|
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
但坐不卧
|
若安卧,虑诸烦恼贼常伺其便。
|
诸比丘言:“如来如是言:‘我三月静坐思惟,无使外人入,唯除一供养人’,若有入者,作波逸提忏。”
和先问言:“世尊有如是语耶?”
比丘答言:“诸比丘自立制言:‘若有入者,波逸提忏。’”
和先言:“我不用诸长老制;何以故?佛有如是言:‘佛不制,不应制;若已制,不应违;随所制法应学’;我等悉是阿兰若乃至持三衣,得随意问讯世尊。”
尔时长老和先与彼六十比丘俱,径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时世尊慰问言:“和先,汝安乐否?饮食不乏耶?住止安静否?和先,汝从何处来?汝不闻余比丘语耶?”
答言:“住止安乐,不以饮食为苦,亦闻余比丘语。
“大德,我与波罗国六十比丘俱,尽是阿兰若乃至持三衣,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
“至舍卫国,问祇桓诸比丘:‘世尊在何处房住?我等欲见。’
“诸比丘如是语:‘世尊三月静坐思惟,无使外人入,唯除一供养人;若有入者,教波逸提忏。’
“我即问:‘波逸提忏,世尊有如是语耶?’
“诸比丘言:‘无,我等自立制耳。’
“我即语言:‘我不用汝曹制;何以故?佛有如是语:“佛不制者不应制,若已制不应违,随所制法应学”;我曹皆是阿兰若乃至持三衣,得随意问讯世尊。’”
佛言:“善哉!善哉!和先,汝等尽是阿练若持三衣,得随意问讯;若复有如是者,亦得随意问讯世尊。”
尔时诸比丘闻世尊听阿兰若得随意问讯世尊,或有作阿兰若者,或有不受请者常乞食,或有舍檀越施衣持粪扫衣,或有舍长衣持三衣。
长衣 = 指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以外之衣。长,为长物之义。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时诸比丘舍衣成大积聚,诸比丘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应布施众僧,若施佛、若施塔、若与一人。”
诸比丘闻言与一人,持与白衣。
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与白衣、若外道。”
时诸比丘畏慎,不敢与比丘尼非衣、钵囊、革屣囊、针筒、禅带、腰带、帽、拭脚巾、摄热巾、裹革屣巾。
屣(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佛言:“听与比丘尼非衣。”
诸比丘作如是念:“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应与分否?”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佛言:“应与。”
诸比丘作如是念:“诸被呵责羯磨,若摈出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举羯磨,被如是诸羯磨人,当与分否?”
佛言:“与,置地与、若使人与。”
时诸比丘得外道衣,不染便着。
白佛,佛言:“不应便着,应染已着。”
时诸比丘使白衣作,白衣索衣分。
白佛,佛言:“听计功多少与食、与价。”
诸比丘自念:“守僧伽蓝人、沙弥,应等与衣分否?”
白佛,佛言:“若僧和合听,应与沙弥等分;若不和合,应与半;若半不听,应三分与一;若不与,不应分;若守僧伽蓝人,四分与一;若不与,不应分;若分,应如法治。”
诸比丘畏慎疑,不敢持衣与父母,白佛,佛言:“应与。”
尔时佛在舍卫国。
迦维罗释子新作堂舍,未有沙门婆罗门及诸人在上坐者。
时毗琉璃太子最初坐上,诸释种皆共瞋嫌:“我新作堂舍,佛未得坐,下贱婢子先坐中。”
时有不信乐婆罗门侍从语言:“舍夷诸释子,骂汝作下贱婢子,汝乃能忍耶?”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法华文句卷一下:‘瞿昙,此言纯淑,亦名舍夷;舍夷者,贵姓也。’
答言:“我今无力,不得自在;若我父亡,我作王时当语我。”
后王波斯匿失王位,琉璃太子即自作王,不信乐大臣白言:“先诸释种子骂王,王能忍耶?今可往罚。”
王即集四种兵,出舍卫城往舍夷国。
时世尊慈愍故,即先往琉璃王所行道边,在恶树下坐。
毗流离王/毗卢释迦王/琉璃王/毗琉璃王 = Vidudabha,或称恶生王。北本涅槃经卷十六称为琉璃太子。为憍萨罗国(Kosala)之王,即波斯匿王(Pasenadi)之太子。关于其名称由来,琉璃王经谓其诞生之时与琉璃宝俱,因以为号。
时琉璃王至,见佛在恶树下坐,即下车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多有大好树无恚树等而不坐,何故在此恶树下坐?”
佛言:“大王,在亲里荫下乐。”
彼作如是念:“世尊慈愍舍夷国故耳。”
即回军还舍卫国。
不信乐大臣婆罗门,第二、第三如是语:“诸释种先骂王作下贱婢子,今可往罚。”
时王即复集四种兵往舍卫国,去迦维罗卫国不远,作小营自障住。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时迦维罗卫释种等,皆能远射,无抂发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里中的,或有射六十里、五十里、四三十里中的者。
抂(wǎng) = 古同“枉”。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时有射琉璃王营,有中盖顶、盖枓、盖子,或有中车辕,或有中马勒、马鞚、马缰,或有中指印,或有中耳珠、髻珠、破珠而已,终不伤肉。
枓(dǒu) = 柱上支持大梁的方木[a square wood used for support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
辕(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勒(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
鞚(kòng) = 马笼头 [halter]。
缰(jiāng) = 马缰绳[rein;halter]。
时琉璃王大恐怖问:“诸释子去此远近?”
傍臣答言:“去此七十里。”
王闻已倍更恐怖言:“我将不为诸释子所害及我军众耶?”
时不信乐大臣白王言:“彼诸释子,皆持五戒为优婆塞,死死终不断众生命;王但前进,勿以为怖。”
即往围迦维罗卫城。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彼若不与开门,终不能得。”
时城内人自不和,或言:“当与城”者,或言:“莫与”,即行筹。
行筹(xíng chóu) = 谓以筹码计数。
时天魔波旬,在与城众中七返取筹,即令与琉璃王城筹多,即为开门与之。
军人即入,反闭城门,街巷凿陷悉齐人腰,埋诸释种男女大小,相参而无有间,令大象蹈上。
陷(xiàn) = 坠入,掉进[fall into]。(陷害[frame
up]。)
时摩诃男释子,是琉璃王外祖父,语诸释种言:“汝曹莫但看琉璃王放大象蹈杀人,当观昔日业报因缘;诸释种昔日所造定业报,今当受之。”
摩诃男 = Mahanama,为佛陀最初所度化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大号、大名。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Mahanama-koliya),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乃释迦牟尼踰城出家之际,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所选五随侍之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之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又称释种摩诃男(Sakka-mahanama)、摩呵南释、释摩男。属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载其为斛饭王之子。大智度论卷三、梵文大事(梵Mahavastu)等载其为甘露饭王之子。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门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中阿含经中之苦阴经即其请佛所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摩诃男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为同一人。
时琉璃王闻,语摩诃男释子言:“欲得何愿?”
摩诃男言:“诸释种已死,我今苦恼,何用愿为?若欲与我愿者,听我入池水,随入水时节中间,听诸释种出莫杀。”
琉璃王念言:“水中不得久。”
“与汝愿。”
摩诃男即入池水,以发系树根,遂于水下命过。
琉璃王即问诸大臣言:“释子摩诃男入水何乃久耶?”
傍人看之,答言:“已死。”
王言:“出之。”
即出示王。
时琉璃王见即生慈心,言:“摩诃男乃为亲里故不惜身命。”
即敕人放诸释种。
彼即受教放之。
诸释种被破剥脱,露形来至僧伽蓝中。
剥(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盘剥;掠夺[exploit;rob]。)
诸比丘畏慎,不敢与衣:“佛不听我曹与白衣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借衣,勿令露形来见我。”
即便借衣。
时舍利弗与佛在拘萨罗国游行,在一处坐息,忘僧伽梨置地而去。
时佛忆念,语阿难言:“取此衣,作亲友意取。”
阿难言:“云何作亲友意取?”
佛言:“随所取令彼欢喜。”
“云何随所取令彼欢喜?”
答言:“有七法,是亲友利益慈愍故;何等七?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如是阿难,有此七法,名为亲友,利益慈愍,令彼欢喜。”
即说偈言:
“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是亲善友。
“密事相语,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
“如此七法,人能行者,名为亲友,应附近之。
佛言:“如此亲友应取。”
彼比丘非亲友作亲友意取,佛言:“不应非亲友作亲友意取。”
彼比丘非亲友作亲友意取波利迦罗衣,佛言:“不应作亲友意取此衣,若不足不应取。”
波利迦罗/波伽罗 = Parikara,译曰助身衣。
尔时佛在波婆城,有一摩罗,字楼延,是阿难白衣时亲友。
时阿难着衣持钵往其家就座而坐,楼延出行不在。
阿难问其妇言:“楼延在否?”
答言:“不在。”
阿难言:“取衣簏来。”
簏(lù) = 竹篾编的盛物器,形状不一[bamboo
vessel]。
即取置阿难前。
时阿难即取大价衣,持还至僧伽蓝中,为诸上座作拭面巾、拭身巾。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时楼延摩罗行还,其妇以此事语夫。
其夫即来到僧伽蓝中,至阿难所问言:“汝至我家耶?”
答言:“至。”
“汝有所取耶?”
答言:“有所取。”
“何故取粗不取好者?”
阿难言:“我正须如是衣。”
诸比丘作如是念:“白衣亲厚,应取如是衣否?”
白佛,佛言:“应取;何者是亲厚应取?如阿难于楼延摩罗应取。”
诸比丘言:“若主不在,应取否?”
佛言:“听亲厚者若在、若不在应取。”
尔时佛在舍卫国,不就请食。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只,仅仅[only]/终,尽[end]。)
诸佛常法,若不就请,在后按行诸房,按行诸房时,见有异处有比丘病,无有瞻视供养人,卧大小便中。
见已诣比丘所,知而故问比丘:“汝何故卧大小便中,有瞻视供养人否?”
答言:“无。”
世尊复问:“何故无?”
答言:“我无病时不看他病,是故今病无人瞻视供养者。”
佛言:“汝不瞻视不供养病人,无利无所得;汝曹比丘不相看视,谁当应看病者?”
时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
洗已复为浣衣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舍去。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尔时世尊食已,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向者不就请在后行房所、见病比丘自料理事,具告诸比丘已:“汝曹比丘自今已去,应看病比丘,不应不看。
“应作瞻病人,不应不作瞻病人。
“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
“听彼比丘和尚若同和尚、阿阇梨若同阿阇梨、若弟子应瞻视。
“若都无有人看,众僧应与瞻病人。
“若不肯者,应次第差。
“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
“若无比丘,比丘尼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若无比丘尼,式叉摩那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若无式叉摩那,沙弥应作。
“若无沙弥,沙弥尼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若无沙弥尼,优婆塞应作。
“若无优婆塞,优婆私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
“病人有五事难看:所不应食而欲食不肯服药,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实语,应行不行、应住不住,身有苦痛不能堪忍,身少有堪能而不作仰他作,病者有如是五事难。
“看病人有五法易看:不应食者不食喜服药,如实语瞻病者,应行便行、不应行不行、应住便住,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病人复有五法难看,四事如上,第五事不能静坐止息内心,有此五事难看。
“病人有五事易看,四事如上,第五能静坐止息内心,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尔时有比丘在拘萨罗国道路行,至一小住处,见有病比丘无有瞻视者,卧大小便中。
彼作如是念:“世尊有教:‘应看病人,不应不看;应作瞻病人,不应不作瞻病人;应供养病人,不应不供养病人;其有供养病人,是为供养我。’”
彼即便瞻病人。
病者死,尔时比丘持亡者衣钵,往舍卫国祇桓精舍中,往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乃能瞻视病比丘,正应供养病比丘,作瞻病比丘人;供养病比丘,是为供养我;彼持亡比丘衣钵、坐具、针筒来,此住处现前僧应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持亡比丘衣钵、坐具、针筒与瞻病者,应作白二羯磨如是与。
“时瞻病人,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僧足,白如是:‘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彼住处命过,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此住处现前僧应分。’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中当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此住处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看病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此住处现前僧应分;僧今与某甲看病比丘;谁诸长老忍与某甲看病比丘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看病比丘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羯磨,差一人令分亡者衣物羯磨,与此无异;唯益一句言:‘僧与某甲比丘衣,某甲比丘当还与僧;白如是。’)
尔时舍卫国有多知识比丘死,彼有多三衣。
诸比丘不知以何者与瞻病人?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彼亡者常所侍者与。”
佛听与瞻病者衣,时有比丘小小瞻病,或一扶起、或一扶卧、或一与杨枝水,便取彼衣钵。
佛言:“不应如是小小瞻病便取彼衣钵。
“有五法看病人不应取病人衣物。
“何等五?一、不知病者可食不可食,可食而不与、不可食而与。
“二、恶贱病人大小便唾吐。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三、无有慈愍心,为衣食故。
“四、不能为病人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
“五、不能为病人说法令病者欢喜,己身于善法损减。
“有如是五法,不应取病人衣物。
“有五法应与看病人衣物。
“何等五?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与。
“二者、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者、有慈愍心,不为衣食。
“四者、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
“五者、能为病人说法,令病者欢喜,己身于善法增益。
“有如是五法,应取病人衣物。
“若病人临欲终时,有如是言:‘我此众物,与佛与法、若与僧、若与塔、若与人;若我终后与,若不死还我。’”
佛言:“不应如是与,应现前僧分。”
彼病比丘作如是念:“我当受不好三衣,恐瞻病者取去。”
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受不好三衣,恐瞻病者取去’;应受好者。”
时病人捉衣钵送着余处,恐瞻病人取,后病差无所著。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意:‘送衣余处,恐瞻病者得。’”
尔时舍卫国有多知识比丘命过,彼比丘多三衣。
诸比丘不知持何等衣与瞻病比丘?
比丘白佛,佛言:“应看此瞻病人云何?若能极上瞻病,应与上三衣;若中,与中三衣;若下,与下三衣。”
尔时舍卫国有负债比丘命过,诸比丘不知谁当偿?
偿(cháng) = 归还,赔偿[return;give back;refund]。
白佛,佛言:“听持长衣偿,若无物卖三衣与,有余与瞻病人;听瞻病人问病比丘:‘何者是三衣?何者是长衣?汝负谁?谁负汝?汝应与谁?’若不问,如法治。”
时有病比丘身患疮污衣卧具,佛言:“听畜覆身衣。”
或有衣毛结𦶇着疮,或时患痛,佛言:“听取大价好衣覆身着内、外着涅槃僧;若至白衣舍,应语言:‘我患疮’;若白衣言:‘无苦但坐’,应褰涅槃僧坐。”
涅槃僧 =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
尔时比丘患下脱痔病,以粗木作筹草患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若鸟毛故衣物拭之。”
痔(zhì) = 痔疮[hemorrhoid]。
毳(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用竟举置不浣,诸比丘见便污贱,白佛,佛言:“不应用竟举置不浣、应浣。”
彼浣已不绞去水、烂坏虫生,佛言:“应绞去水晒令干。”
绞(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twist]。
时有病比丘身患疮污衣卧具,白佛,佛言:“听畜覆疮衣;若自无衣,听僧中取衣作。”
作已,彼比丘不敢移此住处覆疮衣着余处,白佛,佛言:“听移。”
比丘后疮差,不持还本处,白佛,佛言:“若差应浣染治还本处;若不还,如法治。”
尔时六群比丘作帐,诸白衣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无有止足不知惭愧,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犹如国王大臣。”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帐。”
时有比丘,在露处大小便露形。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以草、若树叶、若树枝、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若氍氀作覆障。”
尔时六群比丘作幰,时诸白衣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止足不知惭愧,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犹如国王大臣。”
幰(xiǎn) = 车上的帷幔[curtain of cart]。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幰,
时诸比丘道行患热,白佛,佛言:“听以草若叶、十种衣中若一一衣作覆障。”
十种衣 =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
|
拘舍衣
|
梵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
劫贝衣
|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
钦婆罗衣
|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
刍摩衣
|
梵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
叉摩衣
|
梵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
舍那衣
|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
麻衣
|
|
翅夷罗衣
|
Cira,木皮布作成。
|
拘摄罗衣
|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
嚫罗钵尼衣
|
梵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
尔时众僧得复衣,佛言:“听畜。”
时比丘不知持三衣,佛言:“应受持;若疑,应舍已更受;若有三衣不受持,突吉罗。”
佛如是语:“应受持三衣。”
彼受小小衣当三衣,若拭身巾、若拭面巾、卧毡。
毡(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白佛,佛言:“不应持如是小小衣当三衣。”
佛言:“听以长四肘、广二肘衣作安陀会,广三肘、长五肘作郁多罗僧,僧伽梨亦如是。”
时诸比丘衣坏,佛言:“听补治。”
彼不知云何补治?
佛言:“听着纳衣重綖编边随孔大小方圆补。”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衲衣 = 即以世人所弃之朽坏破碎衣片修补缝缀所制成之法衣。比丘少欲知足,远离世间之荣显,故着此衣。粪扫衣就衣材而名,衲衣就制法而说。又比丘常自称老衲、布衲、衲僧、衲子、小衲等,僧众呼为衲众,皆取着衲衣之义。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时诸比丘不着割截衣入聚落,白衣见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止足不知惭愧,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不着割截衣入聚落,犹如外道。”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不着割截衣入聚落;有五事因缘留僧伽梨:若疑恐怖;若雨;若疑雨;若作僧伽梨未成;若浣、若染、若坏色、若坚举。
“有如是五事因缘,留僧伽梨。”
尔时比丘反着僧伽梨入聚落,余比丘见不喜。
白佛,佛言:“不应反着衣入聚落。”
比丘畏慎,不敢聚落外反着衣,风尘日曝、虫鸟污秽。
曝(pù) = 从日,暴声。字本作“暴”,小篆字形,从日,从出,从廾,从米。会合表示把米拿到阳光下照晒。廾,两手捧物。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聚落外反着衣。”
尔时比丘得缦衣广长足,即裁割作衣少,欲作帖叶衣。
缦衣 = Patta,音译钵吒。僧衣之一种。横竖割截而缝缀,有如田亩分畦之袈裟,称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衣,则称缦衣。亦即用两幅布缝制而成之无田相之袈裟。又作缦条衣、缦条、礼忏衣。为沙弥众及受持五戒、菩萨戒之在家信众所穿着。
帖(tiē) =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obedient]。(粘。同“贴”[glue;stick on]。)
白佛,佛言:“听作。”
尔时比丘得缦衣广长足,欲作五纳衣。
衲衣/弊衲衣/坏衲衣/百衲衣/五衲衣 = 衲,缝补之意;以五色之碎段重重缝补之衣。即因朽坏而经修补缝缀之法衣。
白佛,佛言:“听作。”
时诸比丘衣犯舍,白佛,佛言:“听舍;若于僧中、若众多人、若一人,应舍然后净施,不应不舍;应舍然后遣,不应不舍而遣。”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彼比丘不舍,便受用作三衣、作波利迦罗衣,故坏故烧用作非衣、若数数着。
“若不舍不应受用作三衣、波利迦罗衣,故坏故烧用作非衣、若数数着。”
诸比丘作如是念:“波利迦罗不现在前,得尼萨耆否?”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佛言:“不犯。”
彼不舍衣便着,白佛,佛言:“不应不舍便着。”
彼比丘疑,不敢以舍堕衣与人,用作被衣。
白佛,佛言:“听与人、听作被衣。”
时比丘畏慎烧衣、夺衣、漂衣,不敢着,白佛,佛言:“听着。”
时比丘不舍衣,便与他贸易。
白佛,佛言:“不应不舍衣,应舍然后贸易。”
诸比丘如是念:“众僧衣过十日犯舍堕否?”
白佛,佛言:“不犯。”
时比丘净施衣不还主:“犯突吉罗;若遮不与者,突吉罗。”
时诸比丘不染衣、不坏色便寄白衣舍,白衣取着。
白佛,佛言:“不应不染及坏色便寄白衣舍,应染坏色作沙门衣然后寄白衣舍。”
尔时比丘得上狭下广衣,受用作僧只支。
僧脚崎迦/僧竭支/僧迦支/僧却崎/僧脚崎/僧脚差/只支/竭支/僧祇支 =
Sankaccha,为五衣之一。意译掩腋衣、掩腋衬衣、覆腋衣、覆肩衣。在印度僧团所规定比丘尼之三衣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覆盖两腋、胸部及左肩,长至腰下之长方形内衣,称为僧祇支。亦可另加着裙,而与三衣合称比丘尼之五衣。其后,比丘僧亦准用之。今七条袈裟所用之覆肩,可能为此衣形式之象征。其着法为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于房中仅着僧只支及裙。关于僧祇支与覆肩衣之同异,古来异说纷纭。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白佛,佛言:“听作。”
尔时异住处现前僧大得可分衣物,六群比丘出界外共分。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出界外分。”
时有长老比丘多知识人间游行,大得现前僧应分衣物,难分,彼畏慎佛不听出界外分衣。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应如是唱令言:‘来向某甲,某甲处分衣’;若可分衣应分。”
彼不知何时分?
“应作相、若量时、量影、若作烟、若吹贝、若打鼓、若打揵槌、若白时至、若自来、若遣人来,应与分。”
揵槌/揵迟/犍稚/揵植/揵锤/犍地/揵稚 = Ghanta,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稚之规则,称为鼓仪。
彼诸比丘转易卧具,佛言:“不应移易。”
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佛言:“自今已去,听旧住人、若摩摩帝、若经营人、若次得房者,应问然后移转。”
摩摩帝 = 梵Mamati,译曰寺主,知事。寺中之知事也。
维那/悦众/营事/授事/任事/知院事/知事 = 乃掌管诸僧杂事与庶务之职称。知事负有司掌庶务,保护僧物之责,故须选顺应诸僧愿望、严持戒律、心存
公正之贤者任之。
寺主 = Vihara-samin,指统掌一寺之庶务者。与‘住持’、‘住职’同义。亦为统领寺院内纲规之‘三纲’之一。
彼比丘移卧具已,去时不还复本处,余比丘复用,佛言:“应复卧具着本处而去,若不者当如法治。”
时房舍崩坏,诸比丘畏慎,不敢移转卧具:“佛有如是言:‘不应移转卧具。’”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房舍崩坏,应移转卧具。”
彼移转卧具着余房,余房不敢卧,便烂坏。
白佛,佛言:“应用卧时。”
佛听用卧,诸比丘便不洗脚、不拭脚,用作衬体衣,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不洗脚、不拭脚,用作衬体衣。”
衬(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佛既不听作衬体衣,诸比丘畏慎,不敢手脚近。
诸比丘白佛,佛言:“从腋至膝不应衬体。”
时诸白衣,施比丘衬体衣,比丘畏慎不敢受。
白佛,佛言:“应随檀越施衣应受。”
檀越 = Dana-pati,义为施主,即布施寺院、僧侣衣食,或捐献香火钱举办祭典、法会等的善信。
彼坏房舍已治,不还复卧具,比丘白佛,佛言:“若房舍已治,应还复卧具;若不复者应如法治。”
彼诸比丘从此住处移定卧具至彼处,白佛,佛言:“不应移此住处定卧具至彼处。”
有国土人民反乱恐怖、住处亦坏,彼畏慎不敢移卧具:“佛不听移此住处定卧具至彼处。”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是事听移。”
彼移卧具时,畏衬体不敢藏覆,言:“世尊不听作衬体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随所方便覆藏应移,若余人驱起,不应起,亦不应驱他起;若有余比丘能爱护者应与,若复国土还复。”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人民还安房舍治竟,不还复卧具,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尔,不还复卧具,当如法治。”
尔时舍利弗得上色碎段衣财,欲作五纳衣。
白佛,佛言:“听作。”
尔时有住处,现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六群比丘各相推倚,不肯藏举遂失去。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及有见者应收举。”
时客比丘来,移衣物着余房,不坚牢。
白佛,佛言:“听别房结作库藏屋;白二羯磨唱房名,若温室、若重屋、若经行屋,是中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结某甲房作库藏屋;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结某甲房作库藏屋;谁诸长老忍僧结某甲房作库藏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结某甲房作库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彼库藏屋,无人守不坚牢。
“听差守物人,白二羯磨差;众中当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比丘不肯作守物人,应福饶与粥;若故不肯,一切所受衣食分、应与二分;若故复不肯,当如法治。”
尔时毗舍佉无夷罗母大作浴衣,遣人送至精舍中。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浴裙/内衣/明衣/雨浴衣/浴衣 = Udakasatika,入浴时所著之衣服。浴具七物之一。依五分律卷二十六、十诵律卷十八、摩诃僧祇律卷四十等,比丘、比丘尼不得裸形而浴,必着浴衣,若不着之,则得突吉罗罪,称为浴衣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澡浴时用浴裙,以毡布为之,长五肘,阔肘半,绕身而浴。或于洗浴之际,以脚布缠肚腰,浴裙则于入浴之前后着之。又‘雨浴衣’一词系缘自印度人于急雨时,出露地洗浴所著之衣,佛制浴衣法后亦沿用之。
诸比丘不知当云何?
白佛,佛言:“随上座次分,若不足应识次,更得应续次与。”
彼时得大贵价衣续次与,佛言:“不应以贵价衣续次与,应从上座与;若得不等者,应僧中取可分衣物足、令等分之。”
尔时僧得鸯伽那罗衣,比丘白佛,佛言:“听畜。”
鸯迦国/鸯伽摩伽陀国/盎哦国/泱伽国/鸯伽国 =
Anga,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摩揭陀国之东,于佛世时,一度隶属摩揭陀国。其都城为赡波(Campa)。或谓鸯伽国亦称鸯掘多罗国。
时比丘着僧覆身衣至温室食堂中,羹饭污泥烟熏坌尘。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白佛,佛言:“不应着僧覆身衣至温室食堂中。”
时诸比丘冬月患寒,白佛,佛言:“听着;当爱护勿令污泥。”
时比丘即着至厕上,大小便污泥臭秽。
白佛,佛言:“不应着至厕上。”
时比丘送衣还房,大小便急,诸比丘白佛,佛言:“厕边若有衣架、若龙牙杙、若有屋、若有树、若草、若有石,听持衣着上;若天雨渍应着无雨处,若雨傍来渍,应着好捉不令触厕户上厕,正安脚好蹲令不污衣。”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渍(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彼比丘着衣至经行处,草着虫着尘坌露渍坏僧衣。
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着僧衣至经行处。”
尔时有上座病比丘,羸老远道来有患苦。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听着,敷卧毡置上,爱护而卧。”
尔时有比丘在异住处结夏安居已,复于余住处住。
彼不知当于何住处取安居物?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住日多处应取;若二处俱等,听各取半。”
彼比丘分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应分,随施应食。”
尔时世尊受毗兰若婆罗门请竟,告阿难言:“汝往语毗兰若婆罗门,佛受汝三月请夏安居竟,今欲人间游行。”
鞞兰帝市/毗罗然市/鞞兰若市/随兰然市/毗兰若市
= Veranja,乃憍萨罗国(Kosala)之都市名。依据律藏经分别第一波罗夷(Parajika)之记述,释尊止住于毗兰若时,遭逢饥馑,无物可食,时值北路马商人率五百匹马至此地过雨期,马商人即将马麦分食与释尊与比丘。
阿难受世尊教,即往毗兰若所语言:“世尊如是语:‘受汝夏三月安居请已竟,今欲人间游行。’”
时毗兰若闻阿难语已,方自忆:“我请沙门瞿昙及比丘僧,九十日中竟不供养。”
时毗兰若即往世尊所,恭敬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为说法令欢喜。
毗兰若闻佛说法极大欢喜,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更受我九十日请。”
佛答言:“已受汝九十日请已,今欲人间游行。”
复白佛言:“愿受我明日请食。”
世尊默然受请。
时毗兰若闻佛受请已,即从坐起,欢喜绕佛而去。
即于其夜办具种种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到。
尔时世尊与五百比丘僧俱,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就座而坐。
时毗兰若以种种多美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食已舍钵,以三衣布施世尊比丘僧,人与两端叠为夏衣。
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曹受夏衣。”
白佛,佛言:“听受。”
尔时六群比丘跋难陀,闻佛听受夏衣,于春夏冬一切时求索夏衣。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夏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
时跋难陀释子在一住处安居,闻有异住处大得夏安居衣,即往彼住处问言:“汝曹分夏衣未耶?”
答言:“未分。”
语言:“持来与汝分。”
复往余处问言:“汝分夏衣未?”
答言:“未分。”
语言:“持来与汝分。”
时跋难陀在多处分衣,得多衣分,持来入祇桓。
余比丘见,问言:“世尊制听畜三衣,此多衣是谁衣耶?”
彼言:“我于多住处分衣,故大得此多衣。”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戒者,嫌责六群比丘跋难陀言:“世尊听比丘受夏衣,汝云何便于春夏冬一切时求索夏衣?夏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此处安居受衣分,复于余处受衣分?”
诸比丘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语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跋难陀,我听比丘畜夏衣;汝云何于春夏冬一切时求索夏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于此安居受衣分,复于异处受衣分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跋难陀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应于一切时,春夏冬求索夏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亦不应此处安居受衣分已复于余处受衣分;若受者应如法治。”
尔时有比丘未分夏衣便去,后比丘分夏衣。
彼比丘行还,问言:“夏衣分未?”
答言:“已分。”
问言:“取我衣分否?”
答言:“不取。”
时彼比丘瞋责余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后分夏衣我在此安居而不取我衣分。”
诸比丘作如是念:“是成分衣否?”
往白佛,佛言:“成分衣;应相待,亦应嘱授后人受夏衣分。”
时有比丘未分衣便去,漫嘱授后人受我衣分。
漫(màn) = 水过满向外流[overflow]。(放纵;散漫;不受约束[free;casual;unrestrained]。)
后诸比丘分衣,问:“谁为某甲比丘取衣分?”
时无有为取衣分者。
彼比丘还,问:“分衣未?”
答言:“已分。”
问:“取我分否?”
答言:“不取。”
彼比丘瞋责余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嘱授后人为我取衣,我在此安居而分衣不为我取分耶?”
诸比丘作如是念:“为成分衣否?”
往白佛,佛言:“成分;应待还,亦应的嘱授一人。”
时有比丘未分衣出行,嘱授一比丘为我取夏衣。
时比丘分衣,问言:“谁取某甲比丘衣分?”
受嘱授者忘不取,诸比丘即分衣。
彼比丘还,问言:“分夏衣未?”
答言:“已分。”
问言:“取我分否?”
答言:“不取。”
彼比丘瞋责余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后嘱授一比丘取我衣分;我在此安居而不为我取衣分!”
诸比丘不知成分衣否?
往白佛,佛言:“成分,是忘者过。”
时诸比丘留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应留,应随施受。”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安居之时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八所举之安居期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关于安居之种类有二说:一说为前安居、后安居二种,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一说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
尔时舍利弗、目连般涅槃,多有可分衣物,现前僧应分。
彼比丘留过安居。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留;此衣现前僧应分。”
彼时有一檀越,为欲施塔施僧僧伽蓝房舍、施浴池,若为初生儿、若为初剃发、若长发、若入新舍、若为亡人作会,现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诸比丘留至夏安居。
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留,此是非时衣,现前僧应分。”
尔时有一比丘住处,大得夏安居衣物,彼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一比丘安居,大得僧夏安居衣物,彼比丘应作心念言:‘此是我物’;若受、若不受,有余比丘来,不应得分。”
尔时诸比丘大得可分衣物,僧破为二部。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分为二分。”
若未得可分衣物,僧破为二部。
佛言:“应问檀越当与谁?若彼言:‘与某甲某甲上座。’
“即应随彼语上座所在处与。
“若彼言:‘不知。’
“若言:‘俱与。’
“应分作二分。”
尔时诸比丘,已得衣、未得衣,僧破为二部。
“已得衣者,应分作二分。
“未得衣者,应问檀越:‘当与谁?’
“彼若言:‘与某甲某甲上座。’
“即应随彼语上座所在处与。
“若彼言:‘不知。’
“若言:‘俱与。’
“应分为二分。”
尔时诸比丘得可分衣物,有比丘从此部往彼部。
“彼不应与分。”
若未得衣物,有比丘从此部往彼部。
“不应与分。”
若得衣物、未得衣物,有比丘从此部往彼部。
“不应与衣分。”
尔时有比丘从此部往彼部,未至便死。
诸比丘不知其衣钵当与谁?
白佛,佛言:“随其所欲往处应与。”
尔时有比丘从此部往彼部,至便死。
诸比丘不知其衣钵当与谁?
白佛,佛言:“随彼所往部应与。”
尔时有比丘,被举已命过。
诸比丘不知其衣钵当与谁?
白佛,佛言:“随所共同羯磨举僧应与。”
尔时住处僧破为二部,有檀越请此二部僧,一处饭食并布施衣、布施缕。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诸比丘不知谁应得衣?谁应得缕?
白佛,佛言:“应问檀越:‘衣与谁?缕与谁?’若言:‘与某甲某甲上座’;应随彼语所在处上座与;若言:‘不知’,若言:‘俱与’,应分作二分。”
尔时众僧得夏安居衣,僧破为二部。
白佛,佛言:“应数人多少分。”
若未得安居衣,僧破为二部。
白佛,佛言:“应数人分;若得夏衣、若未得夏衣,僧破为二部,应数人分。”
时有比丘得夏衣往余部,佛言:“应与。”
若未得夏衣往余部,佛言:“应与。”
若未得夏衣、若已得夏衣往余部,佛言:“应与。”
尔时有一居士,集比丘住处、诸处僧供养饭食,以衣布施。
诸比丘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有八种施衣:若与比丘僧、若与比丘尼僧、若与二部僧、若与四方僧、若与界内僧、若与同羯磨僧、若称名字与、若与一人。”
佛言:“若与比丘僧,比丘僧应分;若与乃至一人,应属一人。”
尔时诸比丘冬月患寒,白佛,佛言:“听着帽。”
露地坐患背痛,佛言:“听作禅带。”
善助/禅带 = 坐禅时所使用之带,缠于腰间,防腹部受凉。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于露地坐,有患背痛者,故作禅带护之。
尔时比丘身患疮若污臭,佛言:“听作拭身巾;若面污,听作拭面巾;若患眼泪,听作扪泪巾。”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尔时毕陵伽婆蹉得大贵价疏衣,彼欲作夏衣畜。
蹉(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毕陵伽/毕陵/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ccha之音译。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白佛,佛言:“听净施持;净施有二种:一真实净施、二展转净施。
“真实净施者言:‘大德一心念,我有此长衣未净施,今为净故,舍与大德,为真实净故。’
“展转净施者言:‘大德一心念,此是我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
“彼受净者,即应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汝有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
“受已当语言:‘汝施与谁?’
“彼应言:‘施与某甲。’
“受净者应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汝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受已,汝今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善护持着随因缘作。’
“真实净施者,应问主然后得着。
“展转净施者,若问、若不问随意着。“
尔时比丘遣使借与某甲比丘衣,作彼亲厚意取衣,应取否?
佛言:“不应作亲厚意取。”
若至道路,应作亲厚意取否?
佛言:“不应取。
若至彼,应作亲厚意取否?
佛言:“不应取。”
若作遣衣主,亲厚意取衣,应取否?
佛言:“应取。”
若至道路,应取否?
佛言:“应取。”
若至彼,应取否?
佛言:“应取。”
所遣借与衣比丘命过,即作彼命过比丘衣受,应受否?
佛言:“不应受。”
若至道路,应受否?
佛言:“不应受。”
若至彼,应受否?
佛言:“不应受。”
若遣人借与比丘衣,衣主命过,彼比丘应即作命过比丘衣受否?
佛言:“应受。”
若至道路,应受否?
佛言:“应受。”
若至彼,应受否?
佛言:“应受。”
尔时有比丘,遣衣与某甲比丘。
彼使作遣衣主亲厚意取衣,应取否?
佛言:“不应取。”
若至道路,应取否?
佛言:“不应取。”
若至彼,应取否?
佛言:“不应取。”
彼比丘若作所遣与衣比丘亲厚意取衣,应取否?
佛言:“应取。”
若至道路,应取否?
佛言:“应取。”
若至彼,应取否?
佛言:“应取。”
彼所遣衣主比丘命过,彼比丘即作命过衣受,应受否?
佛言:“不应受。”
若至道路,应受否?
佛言:“不应受。”
若至彼,应受否?
佛言:“不应受。”
若所遣与衣比丘命过,彼比丘即作彼命过衣受,应受否?
佛言:“应受。”
若至道路,应受否?
佛言:“应受。”
若至彼,应受否?
佛言:“应受。”
尔时有居士持衣来至僧伽蓝中言:“与某甲比丘,此衣与大德。”
彼比丘言:“我不须。”
即持衣置比丘前而去。
彼比丘有畏慎,不知云何?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为施主故赏录,若须时听受持。”
赏录(shǎng lù) = 赏赐财物和把功劳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