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星期二

四分律-三分之六(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二
 
三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药揵度
医药法/药犍度 = 为二十犍度之第七。犍度,Khandhaka,意译作聚、蕴,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相当于品、节。有关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法,统摄为二十种,称为二十犍度;药犍度即为其一。此犍度之内容系有关比丘之饮食、生病比丘之医药等法。即规定比丘饮食之种类、生病比丘服用医药之种类及其处方,乃至风邪、眼病、呕吐、热病、蛇毒、头痛等诸病之药剂。
 
尔时佛在波罗奈国。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时五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大德,当食何食?”
佛言:“听乞食,食五种食。”
 
尔时比丘乞食得饭,佛言:“听食。”
 
得种种饭,粳米饭、大麦饭、𢇲米饭、粟米饭、俱跋陀罗饭,佛言:“听食如是种种饭。”
(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mài) = 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
(sù) =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foxtail milletmillet]
 
得糗,佛言:“听食种种糗。”
(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得干饭,佛言:“听食种种干饭。”
得鱼,佛言:“听食种种鱼。”
得肉,佛言:“听食种种肉。”
得羹,佛言:“听食种种羹。”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得修步,佛言:“听食。”
得乳,佛言:“听食种种乳。”
得酪,佛言:“听食种种酪。”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得酪浆,佛言:“听饮种种酪浆。”
得吉罗罗,佛言:“听食。”
得蔓㝹,佛言:“听食种种蔓㝹。”
(màn) = 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vine](蔓延;滋长[creep]/攀引,缠绕[twine])
(nóu)
得菜,佛言:“听食种种菜。”
 
得佉阇尼食,佛言:“听食种种佉阇尼食。”
(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佉阇尼者,根食、茎食、叶食、华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蜜食、蒸食。”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国。
时五比丘即从坐起,前礼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当服何药?”
佛言:“听服腐烂药,病比丘有因缘,尽形寿应服。”
 
尔时世尊在绳床中,时有病比丘,医教服呵梨勒,佛言:“听病比丘有因缘尽形寿服呵梨勒。”
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
 
尔时佛在舍卫国,时有比丘患风,医教服酢麦汁。
(cù) = 也作“醋”。调味用的酸味液体[vinegar](酸味[acidity])
佛言:“听服。”
 
不知云何作?
佛言:“听净人净洗器渍麦,乃至烂,漉取汁饮;若麦汁臭应覆;若汁滓俱出,听作漉器。”
(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用同“汁”[used for “汁”])
 
不知云何作器?
佛言:“听若铜、若木、若竹作漉器;如漉水筒作、若三角、若大、若小;若麦中燥,令净人更益水。”
(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时病比丘在多人前饮麦浆,余比丘见皆共恶秽之。
佛言:“不应在多人前,应在屏处饮。”
时一切僧皆须,佛言:“应一切共饮。”
 
时有诸比丘,各各别用器饮,众器皆臭。
佛言:“不应各别器饮,应共传用一器饮。”
 
时有比丘饮已不洗器与余比丘。
佛言:“不应尔,应洗器已与余比丘。”
 
尔时佛在舍卫国。
有比丘吐下,比煮粥顷日时已过。
吐下(tǔ xià) = 呕吐下泻。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佛言:“听以完全麦、若完全稻谷煮令熟,勿使破,漉汁饮。”
 
尔时有病比丘,医教服鞞醯勒,佛言:“听服。”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医教服阿摩勒,佛言:“听服;若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服。”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尔时有病比丘,医教服[/(-+)]罗,佛言:“听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服。”
 
尔时病比丘,医教服果药。
佛言:“听服;若非是常食者,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应服。”
 
尔时有病比丘,须大五种根药。
佛言:“听服。”
 
须小五种根药。
佛言:“听服;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服。”
 
尔时病比丘,医教服质多罗药,佛言:“病比丘有因缘尽形寿听服。”
质多罗 = Citta,译曰杂色。
 
尔时有病比丘,医教服罽沙药,佛言:“病比丘有因缘尽形寿听服;是中罽沙者,根茎叶花果罽沙。”
(jì) = 鱼网[fish net]
 
尔时有病比丘,医教服娑梨娑婆药,佛言:“病比丘听服;娑梨娑婆者,根茎叶花果若坚韧者也;式渠亦如是;帝菟(底吐二音)亦如是。
(rèn) = 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pliable but strong]
 
尔时病比丘,医教服荜茇椒,佛言:“比丘有病因缘听尽形寿服。”
(bì) = 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bamboo or wicker fence](豆名[bean])
(bá) = 草木根[root]
 
尔时病比丘须种种细末药洗,佛言:“听用种种细末药;是中细末药者,胡桐树末,马耳树末,舍摩罗树末洗。”
 
若自作若更互作,须杵臼,佛言:“听畜。”
(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pestle-like weapon]/捣,砸[pestle])
(jiù) = 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mortar](用臼舂米[pound rice with pestles])
 
须簸箕簁扫帚,佛言:“听畜。”
(bǒ) = 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winnow]
簸箕(bò jī) = 一种用来扬去谷类糠皮的器具,以竹篾或柳条等编成[fanwinnowing pan]
(shāi) = 同“篩”。一种有密孔的竹器,可将粗细不同的颗粒分离。
(zhǒu) = 扫帚[broom]
 
时诸比丘畏慎,不敢以涂香着末药中,佛言:“听着。”
 
时末药无器盛,佛言:“听作瓶;若患坌尘,听作盖;若欲令坚牢,当着床下,若串壁上、象牙杙上。”
(chuàn) = 将物品连贯在一起。亦指连贯而成的物品[string together](guàn = 习惯[habit])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尔时病比丘,以粗末药洗身患痛,佛言:“听细末、若细泥,若叶、若华、若果取令病者得乐;是中病者,若体有疮、若癣、若瘑、若疥癞,乃至身臭。”
(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xuǎn) = 由霉菌引起的某些皮肤病的统称,患处常发痒[ringworm]
(guō) = 疮。
(jiè) = 疥疮,一种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又名“疥癣”[scabies]
(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尔时比丘病,须盐为药,佛言:“听服;是中盐者,明盐、黑盐、丸盐、楼魔盐、支头鞞盐、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卢鞞盐、海盐,若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听服。”
 
尔时病比丘须灰药,佛言:“听用灰药;是中灰药者,萨阇灰、宾那灰、波罗摩灰,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听用。”
 
尔时病比丘须阇婆药,佛言:“听用;是中阇婆者,馨牛馨莪婆、提尸婆、梨陀步梯夜婆、提萨阇罗婆,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应服。”
(xīn) = 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wide-spread fragrance]
 
尔时比丘病须眼药,佛言:“听用;是中眼药者,陀婆阇那、耆罗阇那,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应服。”
 
尔时比丘眼有白翳生,须人血,白佛,佛言:“听用。”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尔时比丘患眼白翳,须人骨,佛言:“听用。”
 
尔时比丘患眼白翳,须细软发。
“听烧末着眼中。”
 
尔时毕陵伽婆蹉患眼痛,得琉璃篦,佛言:“听为治眼病故畜用。”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毕陵伽/毕陵/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ccha之音译。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bì) = 齿密的梳头工具[fine-toothed comb]
 
尔时舍利弗患风,医教食藕根,尔时大目揵连往舍利弗所问讯已一面坐,语舍利弗言:“所患为差否?”
答言:“未差。”
复问舍利弗:“何所须?”
答言:“须藕根。”
目连言:“东方有阿耨大池,水清澄无有尘秽,食之无患。
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阿耨/阿耨达池 = Anotatta,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去此不远,更有池广五十由旬,其水清澄无有尘秽,有藕根如车轴。
(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scroll])
“若取折之,其汁如乳食之如蜜。
去池不远,有金山崖高五十由旬,是中有七大龙象王兄弟共住,其最少者,供给一阎浮提王;其次大者,供给二天下王;其次转大者,供给四天下转轮圣王;伊罗婆尼龙象王,供给天帝释。
(yá) = 岸;水边[bankcliffprecipice]
伊罗婆那龙象王 = Eravana,意译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乃因陀罗天所乘御之白象王,系由乳海搅拌而生之十四宝之一。又或系雷鸣时所涌现之云,而将之比拟为动物,盖云涌之时,其形犹如象王成列。一般常将其与伊罗钵多罗龙王混同。
“彼诸龙象王来下,入池净澡浴饮水,以鼻拔取藕根,净洗泥秽而食之,得好容色气力充足,彼池藕根可得食之。”
 
时舍利弗默然可之。
时目连见舍利弗默然,即于舍卫国没不现,如人屈申臂顷至彼池边,化作大龙象王,于彼七象王中形色最胜。
时彼七龙象王见,皆畏怖毛竖,恐彼来夺我池。
尔时大目连见彼七龙象王心怀恐怖,即还复故身。
彼即问目连言:“比丘何所须欲耶?”
答言:“我须藕根。”
语言:“汝须藕根何不早见语?使我恐怖毛竖。”
彼即入池澡浴饮水,以鼻拔取藕根洗去泥授与目连。
时目连得藕根已,从此池忽然不现,还舍卫国。
到祇桓中,授与舍利弗语言:“此是藕根。”
舍利弗食已病即得除差,有残藕根与看病人。
看病人先已受请,不肯食之。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看病人受请不受请,食病人残食。”
(cán)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伤害[injuredamage](剩余;残余,残存[surplusremnant]/残缺,残废[disabled]/凶恶;狠毒[ruthlessatrocious])
 
诸比丘先受食已,至彼聚落,有檀越便请食。
食已来还至僧伽蓝中,持向者食与诸比丘。
诸比丘先已受请不敢受,无人食者便弃之。
时有众乌鸟诤食唤呼。
(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诸乌鸟何故唤呼?”
阿难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听作余食法食;彼应持食至彼比丘前语言:‘大德,我已受请,若已食,看是知是作余食法。’
“彼应取少食之,语言:‘我已食止,汝可食之。’
“应作如是余食法食。”
 
尔时有长老上座多知识,村间乞食来,聚在一处食。
食已,持残食来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
诸比丘先已受请,不肯食之,无人食者便弃之。
时有众乌鸟诤食唤呼。
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诸乌鸟何故唤呼?”
阿难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听自持食来作余食法得食;应如是作,持食至彼比丘所语言:‘大德,我已受请、若已食,看是知是作余食法。’
“彼应取少食,食已语言:‘我止,汝可食。’
“应作如是余食法食。”
 
尔时毗舍佉无夷罗母大得新果,彼作如是念:“我今宁可作食请佛及僧以果布施。”
(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即便遣人往僧伽蓝中白言:“愿诸大德受我明日请食。”
即于其夜办种种美食,明日往白时至。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就毗舍佉无夷罗母请就座而坐。
毗舍佉以种种多美饭食饭佛及僧,食已舍钵,更取一卑床、却坐一面。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时世尊种种方便开化说法,令得欢喜。
尔时世尊为说法已从坐而去。
时毗舍佉无夷罗母,行食忘不与果,彼作如是念:“我为新果故,请佛及僧设饭;今正行食,忘不与果。”
时即遣人送果至僧伽蓝中,与诸比丘。
诸比丘已食竟,不肯受之,往白佛,佛言:“若从彼来,应作余食法食之,如上法。”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有颠狂病比丘,至杀牛处食生肉饮血,病即差。
还复本心,畏慎。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犯;若有余比丘有如是病,食生肉饮血病得差者听食。”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国,时世谷贵乞食难得。
时诸比丘乞食不得,往至象厩乞。
(jiù) = 马圈,马棚[stable](泛指牲口棚[catble-shedpen])
时彼有鬼神信敬沙门者,即令象死,于彼得象肉食之。
世尊慈念告诸比丘:“此是王之兵众,若王闻者必不欢喜;自今已去,不应食象肉。”
 
时诸比丘在波罗奈国乞食不得,往马厩乞。
时有信敬沙门鬼神,即令马死,于彼得马肉食之。
世尊慈愍告诸比丘:“此是王之兵众,若王闻者必不欢喜;自今已去,不应食马肉。”
 
尔时比丘于波罗奈国乞食不得,至能水底行人所乞。
时有信敬沙门鬼神,令诸龙死,于彼得龙肉食之。
尔时善现龙王从己池出,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有龙能烧一国土、若减一国土,诸比丘食此龙肉;善哉!世尊,勿令比丘食龙肉。”
时世尊闻善现龙王语,默然受之。
时善现见佛听许,头面礼佛已还往本处。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此龙有大神力有威德,能烧一国土、若减一国土,诸比丘食此肉;自今已去,不应食龙肉。”
 
时有比丘在波罗奈国乞食不得,往旃陀罗家,于彼得狗肉食之。
 
颇罗堕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旃荼罗/旃陀罗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诸比丘乞食,诸狗憎逐吠之,诸比丘作是念:“我等或能食狗肉,故使众狗憎逐吠我耳?”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不得食狗肉,若食得突吉罗。”
 
时世尊在波罗奈国,时有比丘服吐下药,有优婆私字苏卑,至僧伽蓝中行看房舍,至病比丘所问言:“何所患苦耶?”
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答言:“服吐下药。”
问比丘:“何所须欲?”
答言:“须肉。”
答言:“我当送肉。”
即还波罗奈,遣人持钱买肉,语言男子:“持此钱买肉来。”
时波罗奈不屠杀,彼人周行求肉不得,还至优婆私所白言:“大家知否?今此不杀,遍行求肉不得。”
优婆私作如是念:“我许与吐下比丘肉,恐此比丘不得肉,或能命过;若是生死比丘命过者,于出家法中退,若是学人不得前进,若是罗汉则使世间失于福田。”
即入后室,持利刀自割髀裹肉,与婢令煮已,持往僧伽蓝中,与吐下比丘。
(bì) = 大腿[hip]
婢即如敕持与比丘,比丘食已病即除差。
彼优婆私割肉,时举身患痛极为苦恼。
时优婆私夫主先出行还,不见苏卑。
即问:“苏卑优婆私何处在耶?”
答言:“病在内。”
即问:“何所患?”
即具答因缘。
彼夫主言:“未曾有,苏卑于沙门所有如是信乐,无所爱惜乃至身肉。”
苏卑优婆私作是念:“我今患苦极重,或能以此断命;我今宁可办具种种饮食请佛及僧,可作最后见佛及僧因缘。”
时即遣人往僧伽蓝中白言:“大德,明日受我请食。”
时世尊默然受之。
即于其夜办具种种美好饮食,明日往白时到。
时世尊着衣持钵,与诸比丘僧俱,往苏卑优婆私家就座而坐。
知而故问:“优婆私苏卑何所在?”
答言:“病在内。”
佛言:“唤优婆私苏卑来。”
彼即入内语言:“佛唤汝。”
作如是念:“世尊唤我。”
即便速起,身痛即止,疮复如故不异。
时优婆私苏卑,往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佛告言:“不应作是,不应作是,苏卑优婆私,当作如是施如是学,不自苦痛,亦不恼彼。”
时苏卑优婆私手自斟酌美好饮食,食已舍钵,取小床在一处坐。
(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汤汁,羹汁[soup])
(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舀取[ladle out])
时世尊为优婆私种种方便说法,令得欢喜。
世尊为说法已,从坐而去还至僧伽蓝中,往吐下比丘所问言:“苏卑优婆私送肉与汝否?”
答言:“与我肉。”
问言:“汝食否?”
答言:“食。”
复问:“美否?”
答言:“美;如是美肉难得。”
佛言:“汝痴人,食人肉;自今已去不得食人肉,若食偷兰遮;及余可恶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
 
尔时世尊在波罗捺。
有居士耶输伽父,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耶输伽父闻佛说法开化,心大欢喜已,从坐起,白佛言:“愿受我请。”
时耶输伽侍从世尊后,时世尊默然受请,耶输伽不受请:“佛未听我曹受别请。”
佛言:“有二种请听受:若请僧、若别请。”
僧次 = 僧侣戒腊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后依年数而定席位。据梵网经卷下载,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而不问老、少、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此外,供养法有僧次与别请之分。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位之席次而供养,称为僧次;特选其人而迎请供养,则称为别请。
别请 = 指在家人于僧众之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请待,必须以僧之腊次次第赴请(对别请而言,此称僧次请)始为正规,故受别请乃戒律上所禁止,受者即犯波逸提罪。以施食之利养属十方僧,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禁之。又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亦有受别请退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之说。
 
尔时有异居士作是念:“作何福德,令僧常得供养,我施不断绝?”
即白佛,佛言:“听为僧常作食。”
 
彼作如是言:“我不能常为众僧作食,作何福德令僧常得供养,我施不断绝?”
白佛,佛言:“听比丘往其舍常与食。”
 
彼作是言:“我不能常为道人作食,作何福德令僧常得供养,我施不断绝?”
白佛,佛言:“听僧差往食、若送食至僧中,若八日食、若布萨日、若月初日食。”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时有居士作是念:“云何作福供养众僧便成施药?”
白佛,佛言:“听布施众僧药钱。”
 
时有居士,新作房舍无道人住,念言:“云何供养众僧,令诸比丘在此房住?”
白佛,佛言:“听在房中作粥。
“若复不住,复听在房作种种饼及果。
“若故不住,当与作饭食。
“若不住,听与房钱。
“若故不住,听与绳床、木床、坐褥、卧褥、枕地敷。
“若故不住,应与衬体衣与毡与被。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若故不住,与钵与三衣。
“若故不住,应与作房排户钩、与杖、与革屣、与盖、与扇、与水瓶、与洗瓶、若盛水器、与浴室瓶及床、与刮污刀、与香熏、与丸香、与房衣。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若故不住,沙门一切所须者应与。”
 
尔时世尊在绳床中,时诸比丘乞食时,见有人𤛓牛乳,令犊子饮已复𤛓,犊子口中涎沫出,与乳相似,后遂疑不复饮乳。
(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
(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白佛,佛言:“听饮,𤛓乳法应尔。”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诸比丘秋月得病,颜色憔悴形体枯燥癣白。
时世尊在静室作如是念:“诸比丘秋月得病,颜色憔悴形体癣白枯燥;我今当听诸比丘食何等味?当食当药不令粗现。”
即念言:“有五种药,是世常用者,酥、油、蜜、生酥、石蜜,我今宁可令诸比丘食之,当食当药不令粗现,如饭糗法。”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作是念已,晡时从静处起,以此事集比丘僧,以向者在静处所思念事具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诸比丘有病因缘听服五种药:酥、油、生酥、蜜、石蜜。”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诸病比丘,得种种肥美食,至中不能食,况复五种药至中能食?
尔时药虽多,病人不能及时服,诸比丘患遂增形体枯燥、颜色憔悴。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诸比丘何故形体颜色如是?”
时阿难具以上因缘白世尊,佛言:“自今已去,若比丘有病因缘,若时、若非时,听服五种药。”
 
时诸病比丘得肥美食不能食,尽与看病人。
看病人受请,不食即弃之,诸乌鸟诤食大唤呼。
佛知而故问阿难:“乌鸟何故尔?”
阿难具以因缘事白佛,佛言:“听看病比丘,若受请、若不受请,得食病人残食,无犯。”
 
尔时舍利弗患风,医教服五种脂:罴脂、鱼脂、驴脂、猪脂、失守摩罗脂。
(pí) = 棕熊[brown bear]
白佛,佛言:“听服;时受、时漉、时煮,如油法服;非时受、非时漉、非时煮不应服;若服,如法治。”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有五百乞人常随佛后。
尔时世尊行未远,往至道边树下,敷尼师坛坐。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时有居士,名私呵毗罗,调象师,乘五百乘车,载石蜜从道而过,于道中见佛足迹千辐轮相光明了了,即寻迹而去。
遥见世尊在树下坐、颜貌端正诸根寂静,得上调伏犹如龙象王最胜无比,譬如澄渊无有浊秽。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见世尊已,信敬心生,即前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世尊为私呵居士种种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时私呵居士闻佛说法极大欢喜,即施诸比丘人别一器黑石蜜。
诸比丘不受:“世尊未听我曹受黑石蜜。”
白佛,佛言:“听受黑石蜜。”
佛语私呵:“以一器黑石蜜,分与诸比丘。”
即受佛教,以一器黑石蜜分与诸比丘。
有余黑石蜜,佛言:“应第二、第三随意重与。”
故复有残。
佛语私呵:“与乞儿。”
与乞儿已,故复有残。
佛语私呵:“更随意第二、第三饱与乞儿。”
故复有残,佛语私呵:“以残黑石蜜着净地若无虫水中;何以故?未有见诸天、世人、诸魔、梵王、沙门、婆罗门食此黑石蜜能消者,除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时私呵即如教,持余黑石蜜着无虫水中,水即烟出作声,犹如烧大热铁着水中其声振裂,余黑石蜜着水中,亦复如是水沸作声。
尔时私呵见此已恐怖毛竖,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向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知私呵心怀恐怖毛竖,种种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增上果,白世尊言:“大德,我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自今已去,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私呵闻佛说法,极大欢喜,头面礼佛而去。
 
时比丘乞食时,见白衣作黑石蜜着罽尼,诸比丘疑不敢过中食,白佛,佛言:“听食,作法应尔。”
 
时诸比丘乞食得软黑石蜜,白佛,佛言:“听食。”
得黑石蜜浆,佛言:“听饮。”
得磨餐致,佛言:“听食。”
得白石蜜,佛言:“听食。”
得乌婆陀颇尼,佛言:“听食。”
乌婆陀颇尼 = 译曰薄甘蔗糖。
得水和甘蔗汁,佛言:“听饮。”
得甘蔗汁,佛言:“听饮;若不醉人,听非时饮;若醉人,不应饮;若饮,如法治。”
得甘蔗,佛言:“听时食。”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人间游行至王舍城。
毕陵伽婆蹉、多知识多徒众,多得酥、油、生酥、蜜、黑石蜜,持与徒众。
遂多积聚藏举众器皆满,大盆、小盆、大钵、小钵、奁、大釜、络囊、漉囊,持串着壁上、龙牙杙上、向上、或悬着屋间,下漏上湿,房舍臭秽。
(lián) = 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mirrored dressing case](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box])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时众多居士,来至僧伽蓝中行看房舍,见毕陵伽婆蹉徒众如是,多积聚饮食众药在房共宿臭秽不净。
皆共讥嫌:“沙门释子多贪无厌,自称:‘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观是沙门多积饮食众药,如似瓶沙王厨库。”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戒者,嫌责毕陵伽婆蹉言:“云何多积饮食众药在房共宿臭秽不净?”
 
时诸比丘往白佛。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毕陵伽婆蹉徒众:“汝等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多积饮食众药在房共宿臭秽不净?”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若病比丘,须酥、油、蜜、生酥、黑石蜜,乃至七日应服;若过服,如法治。”
 
尔时世尊,从王舍城人间游行。(此一条事如上展转食戒无异,故不出。)
 
尔时比丘患风须药,医教渍麦汁。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佛言:“听服。”
 
须油渍麦汁、须颇尼渍麦汁。
佛言:“听服。
“若时药和时药、非时药和时药、七日药和时药、尽形寿药和时药,应受作时药。
“非时药和非时药、七日药和非时药、尽形寿药和非时药,应受作非时药。
“七日药和七日药,尽形寿药和七日药,应受作七日药。
“尽形寿药和尽形寿药,应受作尽形寿药。”
 
尔时比丘患疮,须唾涂以铫底熨。
(diào) = 铫子;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a pot for decocting herbal medicine or heating up water]/yáo = 一种带柄有嘴的小锅[small cooking pan with handle and sprout]
(yùn) = 用金属器具加热,按压衣服,使之平贴[ironpress]
比丘白佛,佛言:“听用。”
 
时有比丘患疱,医教用人脂,佛言:“听用。”
(pào) = 面部所生的小疮,俗称粉刺[acne]
 
时有比丘患吐,须细软发,佛言:“听烧已末之水和漉受饮之。”
 
时有比丘,自往冢间,取人发人脂持去。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时诸居士,见皆憎恶污贱。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静无人时取。”
 
尔时有比丘患身热,医教用栴檀,为差病故。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比丘白佛,佛言:“听用。”
 
若沈水、若栴檀、毕陵只伽罗㝹婆罗,佛言:“听用涂身。”
 
时诸比丘患蛇入屋,未离欲比丘恐怖,佛言:“听惊;若以筒盛、若以绳系,弃之。”
 
而彼不解绳便置地,蛇遂死,佛言:“不应不解,应解。”
 
时诸比丘患鼠入屋,未离欲比丘皆惊畏,佛言:“应惊令出;若作鼠槛盛出弃之。”
(jiàn) = 槛车;囚车[cart with a cage for prisoners]
竟不出置槛内即死,佛言:“应出之,不应不出。”
 
尔时诸比丘患蝎、蜈蚣、蚰蜒入屋,未离欲比丘惊畏,佛言:“若以弊物、若泥团、若扫帚盛裹弃之。”
(xiē) = 毒虫名[scorpion]
蜈蚣(wú gōng) = 节肢动物,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虫[centipede]
蚰蜒(yóu yán) = 蜈蚣的一种,黄褐色比普通的蜈蚣小,触角和脚部很细很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common house centipede]
而不解放便死,佛言:“不应不解放,应解放。”
 
尔时佛在王舍城。
诸比丘破浴室薪,空木中蛇出螫比丘杀。
(shì) = 毒虫或毒蛇咬刺[sting]
时世尊慈念,告诸比丘:“彼比丘不生慈心于彼八龙王蛇,以是故为蛇所杀。
“何等八?毗楼勒叉龙王,次名伽宁,次名瞿昙冥,次名施婆弥多罗,次名多奢伊罗婆尼,次名伽毗罗湿波罗,次名提头赖托龙王。
 
八龙王/八大龙王 = Naga-raja,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难陀
A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龙众的上首,跋难陀之兄,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释迦如来降生之时,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优波难陀/跋难陀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难陀之弟,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必定参加说法,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
娑伽罗/娑竭罗
Sagara,意译为海龙王。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善女龙王”,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
#娑竭罗/娑伽罗 = 意译为海。
和修吉
Vasuki,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九头龙王。在日本多称作“九头龙王”、“九头龙大神”等。曾经守护须弥山,并以小龙为食。
德叉迦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视毒龙王。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金光明经》中的七面天女之父。
阿那婆达多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或称作阿耨达龙王。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 - 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摩那斯
Manasvin,意译为大身龙王、大力龙王。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
优钵罗
Utpalaka,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比丘若慈心于彼八龙王蛇者,不为螫杀。
“若此比丘慈心于一切众生者,亦不为彼蛇所螫杀。”
 
佛听作自护慈念咒:“毗楼勒叉慈、伽宁慈、瞿昙冥慈、施婆弥多罗慈、多奢伊罗摩尼慈、伽毗罗湿波罗慈、提头赖吒慈,慈念诸龙王、干闼婆、罗刹娑,今我作慈心,除灭诸毒恶,从是得平复,断毒、灭毒、除毒,南无婆伽婆。”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佛言:“听刀破出血以药涂之,亦听畜铍刀。”
(pī) = 中医用的长针 [long needle used in acupuncture]/兵器。双刃刀。一说是大矛[long lance]
 
尔时有比丘病毒,医教服腐烂药。
“若是已腐烂药堕地者,应以器盛水和之漉受然后服。
“若未堕地者,以器承之水和漉服之,不须受。”
 
尔时病毒比丘,医教服田中泥,佛言:“听以器盛水和之漉、然后受饮。”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耆婆童子,刀治比丘大小便处两腋下病。
(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时世尊慈念告诸比丘:“此耆婆童子,刀治比丘大小便处及两腋下病;不应以刀治;何以故?刀利破肉深入故;自今已去,听以筋、若毛绳急结之,若爪取使断皮然后着药。”
 
佛言:“听作灰药。”
 
手持不坚牢,佛言:“听作盛灰药器。”
时器若易破。
“听角作。”
 
尔时世尊患风,医教和三种药,唤阿难:“取三种和药来。”
时阿难受佛教,自煮三种和药已授与佛。
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谁煮此药?”
答言:“我自煮。”
佛告阿难:“不应自煮而服;若自煮,如法治。”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俱人间游行。
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求难得,时有六百乘车载满饮食随逐世尊。
世尊尔时,从婆阇国人间游行至毗舍离,时诸净人,办具净食高声大语,或盖藏器物。
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诸比丘何以作此大声,犹如捕鱼人声耶?”
阿难白佛言:“诸净人办具净食,高声大语,或盖藏器物,故有如是大声。”
佛告阿难:“不应界内共食宿煮食食,若食如法治。”
 
尔时诸比丘,持食饮着露地不牢藏,牧牛羊人、若贼持去。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在边房静处结作净厨屋。”
(chú) = 厨房[kitchen](菜肴[dishs]/烹饪;烹调[cooking])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时有私呵将军,是尼揵弟子。
时断事堂,有五百诸梨奢共坐食,无数方便赞叹佛法僧。
断事沙门 = 僧官之一。又作断事比丘。即教团中处治僧尼触犯纲纪之僧职。断事,意指裁决事件。
尔时私呵将军在座中,闻无数方便赞叹佛法僧,心生信乐,欲往见佛,彼作如是念:“我今宁可白师尼揵往瞿昙所。”
时私呵即往白尼揵言:“我欲往瞿昙沙门所。”
尼揵语言:“汝说有作法,瞿昙说无作法以化弟子,止不须往。”
尔时私呵将军,本有见佛心即退。
诸梨奢如是第二、第三赞叹佛法僧。
时私呵将军闻第二、第三赞时,作如是念:“我今宁可不辞尼揵师往见瞿昙,师能使我作何等?”
时私呵即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世尊为无数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私呵闻佛方便说法,心大欢喜,白佛言:“我闻瞿昙说无作法以化诸弟子,若有人言:‘大德说无作法以化诸沙门’,为是实语法语否耶?”
佛语私呵:“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无作法以化诸弟子’者,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有作法以化诸弟子’者,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断灭法以化弟子’,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秽恶法以化弟子’,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调伏法以化弟子’,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灭暗法以化弟子’,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说我生已尽不受后身以化弟子’,是实语法语。
“或有因缘,方便言:‘我到无畏处说无畏法以化弟子’,是实语法语。”
 
佛语私呵:“何以故言:‘我说无作法,乃至到无畏处以化诸弟子’,是实语法语?
“我说不作,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三种恶不善法不应作。
“我说作法者,三种善法应作。
“言我说断灭法者,断灭贪欲、瞋恚、愚痴。
“我说秽恶法者,秽恶身口意业不善法。
“我说调伏法者,调伏贪欲、瞋恚、愚痴。
“我说灭暗者,灭诸恶不善暗法。
“我说我生已尽者,我受生已尽不受胞胎,亦复化人断于生死。
“我说到无畏处者,自无所畏复安慰众生。
“以是故,私呵,有因缘故,言:‘我说无作法,乃至到无畏处以化诸弟子’,是实语法语。”
 
私呵白世尊言:“我归依佛法僧;自今已去,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佛语私呵:“好自量宜,然后受戒;汝为国之大臣,人所知识,当益众人,莫轻举动后有悔也。”
私呵答言:“我于外道沙门婆罗门作弟子时,持幡唱令国中言:‘私呵为尼揵作弟子’,我今闻世尊重敕我言:‘好自量宜,然后受戒;汝为国之大臣,人所知识,当益众人,莫轻举动’,益增信乐。”
复白佛言:“大德,我今第二尽形寿归依佛法僧,不杀生乃至不饮酒;自今已去,于我门中不听尼楗外道来入,佛诸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我门中无所罣碍。”
 
佛语私呵:“先尼楗外道,于汝家中昼夜受供养,如取泉水,今何得便断?”
复白佛言:“我从外人闻,沙门瞿昙自称言:‘布施应与我,不应与余人;与我大得果报,与余人不得果报;应与我弟子,不应与余人弟子;与我弟子大得果报,与余弟子不得果报。’”
佛语私呵:“我无是语;若人有慈心,以米泔汁、若荡涤汁,弃着不净水虫中,使彼虫得此食气;我说彼犹有福,况复与人;我说布施持戒人得大果报,胜于破戒。”
(gān) = 淘米水,洗过米的水[water from washing rice]
(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私呵白佛言:“如世尊所说,如世尊所说,我曹自知之。”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说法开化,令得欢喜,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果证,白佛言:“我今第三尽形寿归依佛法僧,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唯愿世尊,受我明日请食。”
时世尊默然受之。
 
时私呵见佛许已,即起礼佛足而去。
于其夜办具种种美食,明日往白时到。
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往其家敷尼师坛就座而坐。
尔时尼揵子等,往诣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此私呵将军自杀大牛,与沙门瞿昙及诸比丘设饭食;为己杀,知而故食之。”
尔时有人,即往私呵所,语言:“当知有诸尼揵子,往离奢住处,举手大哭称怨言:‘私呵将军自杀牛,为沙门瞿昙及比丘僧设饭食。’”
私呵言:“此常日夜为佛比丘僧作怨家,我终不为命故断众生命。”
尔时私呵将军,以多美饭食,饭佛及比丘僧已,摄钵,更取一卑床在一面坐。
佛为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为说法已,从坐起而去。
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若故为杀者不应食。
“是中故为杀者,若故见、故闻、故疑,有如此三事因缘不净肉,我说不应食。
 
三不净肉 = 为十诵律卷二十六所载三种不许食用之肉。
见杀
见是生物为我而杀。
闻杀
于可信之人,闻此生物为我而杀。
疑杀
此处无有屠家,亦无自死之物,有为我而杀之嫌疑者。
 
“若见为我故杀、若从可信人边闻为我故杀、若见家中有头有皮有毛、若见有脚血。
“又复此人能作十恶业常是杀者,能为我故杀,如是三种因缘不清净肉不应食。
 
“有三种净肉应食,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应食。
 
三净肉 =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
眼不见杀
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
耳不闻杀
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
不疑杀
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
 
“若不见为我故杀、不闻为我故杀、若不见家中有头脚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杀者,乃至持十善,彼终不为我故断众生命,如是三种净肉应食。
“若作大祀处肉不应食。
(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何以故?彼作如是意办具来者当与,是故不应食。
“若食如法治。”
 
尔时世尊从毗舍离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俱至苏弥,从苏弥至跋提城住。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时跋提城有大居士字旻茶,是不兰迦叶弟子,大富多诸珍宝,多有象马车乘、奴婢仆使食饮,仓库溢满有大威力,随意所欲周给人物。
(mín) = 秋天[autumn](天空[sky])
(chá) = 茶树[tea tree]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彼居士入仓时,如车轴孔自然谷出不休,乃至居士出去。
(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scroll])
其妇复有如是福力,以八斗米作食,供四部兵及四方来乞者,皆使饱足,食故不尽,乃至起去。
(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其儿亦有如是福力,囊盛千两金,与四部兵及四方来乞者,随意令足,故不尽,乃至起去。
(náng) = 口袋[bagpocket]
其儿妇亦有如是福力,以一裹香,涂四部兵及四方来乞者,随意令足,香故不尽,乃至起去。
其奴有如是福力,以一犁耕七垄出。
(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gēng) = 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犁田。翻松田土[ploughtill]
(lǒng) = [mound](高丘,高地[high hill])
其婢有如是福力,以八斗谷与四部兵不尽,乃至起去。
其家里各各诤言:“是我福力。”
 
尔时旻茶居士,闻佛从苏弥人间游行至跋提城,彼作如是念:“我今宁可辞师不兰迦叶至沙门瞿昙所。”
念已往师所白言:“大师,我闻佛从苏弥人间游行至跋提城,我今欲往见沙门瞿昙。”
不兰迦叶语言:“居士,汝有大福力随意自在,不应往见沙门瞿昙,沙门瞿昙应来见汝;又法应尔,出家人应来问讯白衣。”
彼作如是念:“未曾有沙门为沙门作刺,我何须辞不兰迦叶;不辞而去,能使我作何等也?”
即便往见瞿昙。
旻茶居士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
世尊为种种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尔时旻茶闻佛说法,心大欢喜白佛言:“我是跋提城居士,是不兰迦叶弟子。”
具以已家业福力之事白世尊言:“我家中各各诤言:‘是我福力’;唯愿世尊为说是谁福力?”
佛语旻茶居士:“汝往过去世时,于波罗奈国作居士,大富多诸财宝库藏溢满。
“前世时,妇、儿、儿妇及奴婢,即今者是。
“居士,尔时时世谷贵人民饥馑乞求难得,时居士家中共食。
“时有辟支佛,字多呵楼支,来入乞食。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居士言:‘汝曹但食,持我分与此仙人。’
“妇作如是言:‘居士但食,持我分与此仙人。’
“其儿复作如是言:‘父母但食,持我分与此仙人。’
“儿妇及奴婢亦作如是言:‘大家但食,持我分与此仙人。’
“于是各分食分施辟支佛。
“居士知否?以是因缘果报,今日等共有如是福力。”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说法开化,令得欢喜,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果证,白佛言:“听我自今已去尽形寿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唯愿世尊受我跋提城中七日请。”
时世尊默然受之。
 
时居士以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请已,即于跋提城中,众味自具,七日供养佛及比丘僧。
时世尊七日受请已,欲往旷野。
时旻茶居士以千二百五十牸牛遣人,以象载种种饮食之具,于道路供养佛及比丘僧。
世尊尔时七日受供养已,即往旷野。
诸比丘在道行,见有人𤛓牛令犊子饮已复𤛓,犊子口中涎出似乳。
诸比丘后遂不饮乳,白佛,佛言:“听饮;𤛓乳法应尔;有五种牛汁: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行过旷野已,故有余饮食,彼使人作如是念:“居士大富多有财宝故,为比丘故送此饮食;我今宁可都以此饮食与诸比丘。”
时即持饮食与诸比丘。
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曹受道路粮。”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作檀越食受,令净人掌举,不应自受;若有所须,随意索取。”
 
尔时世尊从阿牟多罗国人间游行,至阿摩那城,在翅㝹编发婆罗门园中住。
尔时编发婆罗门,闻沙门释种出家从阿牟多罗国至阿摩那城在我园中住,彼作如是念:“沙门瞿昙,有大名称言:‘是如来、无所著、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哉!我今当见如是无着人。”
尔时编发婆罗门往至世尊所,恭敬问讯已,却坐一面。
佛为无数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时婆罗门闻佛说法极大欢喜,白佛言:“愿佛及比丘僧,受我明日请食。”
佛言:“今比丘僧多,汝信外道。”
婆罗门言:“我虽信外道,众僧虽多,但受我明日请食。”
世尊如是再三语之,婆罗门亦如是再三白世尊,世尊尔时默然受请。
 
婆罗门见佛受已,从坐起而去还家,语亲属言:“我明日请佛及比丘僧供养,所应施设愿当助我。”
其诸亲属闻之皆喜,或有破薪者、或有作饭者、或有取水者。
时婆罗门自庄严堂舍敷床座:“佛及比丘僧当在此座。”
时阿摩那城中有施卢婆罗门,与五百婆罗门共住,翅㝹婆罗门常恭敬宗仰之。
时施卢婆罗门与五百婆罗门俱往其家,翅㝹婆罗门常法,见其来、起出迎之请入屋坐,其日见来亦不出迎亦不请坐,但见自庄严堂舍敷好床座。
施卢问言:“为欲娶妇?为欲嫁女?为欲请王?为欲大祠耶?”
彼即答言:“我亦不娶妇乃至请王,我欲作大祠,请佛及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如来、无所著、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施卢问翅㝹言:“实是佛耶?”
答言:“实是佛。”
再三问言:“实是佛耶?”
答言:“实是。”
问言:“佛在何处住?我今欲见。”
时翅㝹举右手示言:“乃在彼青林中住。”
施卢作如是念:“我不应空往,当持何物往见沙门瞿昙也?”
即自念言:“今有八种浆,是古昔无欲仙人所饮:梨浆、阎浮浆、酸枣浆、甘蔗浆、[/(-+)]果浆、舍楼伽浆、婆楼师浆、蒲桃浆。”
(lí) = 木名。果实也称梨[pear]
舍楼伽 = Saluka,酱名。
尔时施卢婆罗门持此八种浆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却坐一面。
时世尊为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施卢闻法极大欢喜,即以八种浆施比丘僧。
比丘不敢受言:“佛未听我曹受八种浆。”
比丘白佛,佛言:“听饮八种浆,若不醉人应非时饮;若醉人,不应饮;若饮,如法治;亦不应以今日受浆留至明日,若留,如法治。”
 
尔时世尊从此住处至摩罗人间游行,向波婆城。
时波婆城诸摩罗,闻世尊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从摩罗人间游行向波婆城,自共作制:“世尊当来皆应共迎,若不迎者罚金百两。”
时有摩罗子,字卢夷,无有信乐于佛法僧,是阿难白衣时亲友。
时阿难遥见卢夷语言:“甚善卢夷,汝能自出迎佛。”
彼答言:“大德,我不以是出迎;波婆城中皆共作制:‘若不出迎佛者,罚金百两’,以是因缘故来,非信敬故来。”
时阿难闻之不乐,即往世尊所,白言:“此波婆城中有摩罗子,字卢夷,是我白衣时亲友;善哉,世尊,愿为佐助,令彼得信乐。”
佛语阿难:“此有何难,若复有如是者,犹不为难。”
尔时世尊即以慈心感卢夷摩罗令诣世尊,犹如有人引导而往。
如是卢夷往佛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无数方便为其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即时得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果证,白佛言:“大德,我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为优婆塞,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唯愿世尊常受我衣服、饮食、医药、卧具。”
佛告卢夷:“汝今学人,以有明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便言:‘常受我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复更有余学人,已有明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亦当复言:‘常受我衣服、饮食、医药、卧具。’”
尔时世尊波婆城中不偏受一人请,时城内家家各敛饮食聚在一处,饭佛及僧。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整肃;整理[screw up])
时卢夷往作食处看,唯无饼,彼即于夜办具种种饼,明日与诸比丘。
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曹前食受饼。”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受。”
 
时世尊从波婆城至阿头。
时阿头住处有二比丘是常剃发人,父子出家。
时二比丘闻佛从波婆至阿头,彼作如是念:“我曹当办具何等供养世尊?”
其父语儿言:“我今当求剃发处,汝可往作钱处求作,若有所得当办具粥供养世尊。”
时父即往为人剃发,儿即往作钱赁作,有所得物,尽为办粥,持往供养世尊。
(lìn) = 给人做雇工[be hired](租用、租借[rent])
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何处得此粥?”
阿难即以此事具白佛,佛言:“出家人不应为白衣剃发,除欲出家者;若剃发人出家,不应畜剃刀,若畜如法治。”
时众僧得剃发刀,白佛,佛言:“听畜。”
 
尔时世尊从阿头至迦摩罗。
诸比丘得如是根药,阿漏弥那、漏比那、漏提婆、檀豆、檀卢干漏、私罗漏,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曹受如是根药。”
白佛,佛言:“听受。”
 
是中迦摩罗国诸比丘,得如是尽形寿药,沙蔓那、摩诃沙蔓那、杏子、人兜兜漏、秦敌梨蓼,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受如是尽形寿药。”
(liǎo) = 蓼属植物的泛称[knot-weed]
比丘白佛,佛言:“听受。”
 
尔时世尊从迦摩罗至迦维罗卫国。
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毕陵伽婆蹉在彼国住,患脚劈破,医教涂脚。
白佛,佛言:“听涂。”
 
不知以何药涂?
白佛,佛言:“听以酥油若脂涂。”
 
手捉酥油臭,佛言:“听用涂药篦。”
 
时手涂脚手腻,佛言:“听脚脚相涂。”
(nì) = [fat](积污垢[dirt])
 
涂脚药着浅器中不坚密,佛言:“听作瓶。”
 
若患坌尘,佛言:“听作盖。”
 
时油瓶举处不坚牢,佛言:“听着床下、若悬着壁上、龙牙杙上。”
 
时诸比丘患头痛,医教顶上着油,白佛,佛言:“听着。”
彼畏慎不敢用香油着,佛言:“听着;油法应尔。”
 
时比丘患风,医教作除风药,是中除风药者,烝稻谷、烝酒糟、若大麦,若诸治风草、若麸糠、若煮小便。
(zāo) = 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distillers' grainsdraff]
酒糟(jiǔ zāo) = 酿酒后所剩余的渣滓。可供饲料、烹调之用[distillers’ grains]
(fū) = 小麦皮屑[wheat bran]
(kāng) = 谷的外壳[chaffbranhusks]
白佛,佛言:“听。”
 
时毕陵伽婆蹉须铫煮,佛言:“听畜。”
 
众僧得大铫,佛言:“听畜。”
 
毕陵伽婆蹉得三种釜:铜釜、铁釜、土釜。
佛言:“听畜;众僧亦尔,听畜。”
 
后得瓶,铜瓶、铁瓶、瓦瓶,佛言:“听畜;众僧亦尔,听畜。”
 
毕陵伽婆蹉得煎饼𨫼,佛言:“听畜;众僧亦尔,听畜。”
 
毕陵伽婆蹉得铜杓、得樽,佛言:“听畜;众僧亦尔,听畜。”
(sháo) = 杓子[dip-iron]
(zūn) = 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wine goblet]